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1
关键词:微格教学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教学技能训练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受音乐专业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从思想、学习到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注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而忽视教学技能学习与训练的习惯, 这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引入微格教学,使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进入到更加微观的层面,使每种教学技能的培训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微格教学的引入,在沟通音乐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实践上能够有效、便捷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一、 关于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创立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经过数十年世界各国师范院校的使用改进,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完善的教学系统。“微”,是微型、片断的意思;“格”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教学过程由学习者组成“微型课堂”(5—10人),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训练两种教学技能。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电脑等系统进行教学训练。概括来讲,“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是微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全面、准确、清晰、及时”的教学过程与反馈功能是微格教学的一大优势。
二、微格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微格教学原理,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微格教学:
第一步,组织理论学习。
微格教学的培训必须建立在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较为适宜。对被确定的培训学生,指导他们先从理论上进行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目标分类、音乐教材分析、音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第二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可编辑一些音乐课件及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讲解。
第三步,确定培训技能。
微格教学主要是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所以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教学技能。每次训练只能集中培训一两个技能,以便学生容易掌握。再由指导教师分析这一教学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使学生明确这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针对音乐课堂的特性,在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应突出以下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运用视、听手段和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2.演示技能。音乐课堂是一个视、听、练相结合的综合课堂,其中教师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对学生的影响至深,所介绍的新知识、新技能必须通过有效的演示使学生去感悟、练习和掌握。
3.练习技能。音乐学科的各个专业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理论与技能训练的高度结合。因此课堂上所教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人条件与学习程度,让学生在实际乐曲演奏、演唱或分析中,学习运用新技能。
4.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技能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变化技能方式有:面部表情和教态的变化;语言、语调、音量的变化;视觉、听觉、触觉、操作性活动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
5.组织教学技能。我们通过音乐课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这包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通过音乐课堂中听、唱、奏等音乐审美的实践环节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这就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音乐情境,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6.强化技能。在自然流畅的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为鼓励学生某种音乐能力的表现行为,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即能在教学重点关键处运用强化技能,强化的目的要明确,强化的手段要灵活多样。
此外,微格教学中的其他基本教学技能,如:提问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讲解技能、结束技能等也应贯穿于音乐课堂中加以实践。
第四步,确定教学策略并编写教案。
微格教学的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除具有一般教案所要求的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外,还要求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
第五步,微型教学操作。
组成5—10人微型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受训者针对一段教学内容实践所学教学技能,并进行教学全过程的录像。
第六步,评价反馈。
当实践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使受训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回放学生的教学录像,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这一过程包括:①自我评价。即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学生是否掌握。②同学讨论与客观评价。即作为学生角色的其他同学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加以评价,并帮助其找出不足。③ 指导教师评价与总结。即指导教师根据受训学生的教学行为,结合评价标准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并打出成绩,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给合。
第七步,修改微格教案,进行二次训练。
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教学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改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实践。
三、 运用微格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1.微格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客观准确
实际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技能是以能力的综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没有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师范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很难从宏观整体出发恰当把握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技能。而微格教学通过研究课堂和教学行为,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分解为单一的教学技能,使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细致、反复地观察,易于学习、操作和掌握。微型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教学情境,受培训的教师容易进入角色。特别是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更能使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清晰地观察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带有针对性的鲜明、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的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教学的方案,让学生学会“教学”,愿意教学。
2.微格教学的角色换位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并理解“教”与“学“
从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与“学”的角色始终处于不断换位的状态,这种换位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从“学”的角度来审视“教学”,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另一方面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音乐技能、音乐理论、音乐教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学习,使多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教学综合素质和能力。
3.微格教学的动机因素能够培养高师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
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乃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需要或愿望。微格教学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者产生强烈的好奇性,自觉、自主地渴望进行教学行为的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与练的积极性,强化其学习动机。此外,微格教学的模式充分给被培训者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使他们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同时自主地进行教法的更新和创造,从而培养了被培训者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
微格教学的推广与应用,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有效加强了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学技能的学习,而教学过程本身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也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实际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师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程式化教案或什么方式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高师音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2
据笔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亟待改善加强。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证,不能可有可无。无论是教学管理上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不能敷衍了事、摆摆形式、走走过场,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学习新理论、转变新观念、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研活动才能名副其实,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水平才可能整体提高。
以下,本文试就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想法。
一、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
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学习理论、《音乐课程标准》研读、音乐教育文献研读等。
2、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基本乐理,以及基础性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乐器法等;二是基础音乐史论,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发展简史,其中也包括对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思潮的基本评价等;三是中外民族音乐,主要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常识或理论等;四是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与样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意蕴;五是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体裁风格和作家风格等;六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主要包括各类歌曲(如民歌、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
以上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音乐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全面、准确的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二)技术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和音乐创新能力。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技术和音乐创作技术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案设计:主要包括音乐课教案的文本体例与样式设计。同时也包括教案内部结构(或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例如,从教案文本体例及教案内部结构上看,主要包括:
①辅助部分。第一层次:课题、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用时、选用教材、教具学具等;第二层次:教案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教学创意、多媒体辅助教学说明等;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②主体部分。第一层次:情景创设、教学导入;第二层次:复习旧课、基本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教学拓展等;第三层次:教学反思、本课小结。
从教案样式设计上看,可以是常规陈述式,也可以是列表陈述式。
总的说来,教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亦即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介绍到我国的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或称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达尔克罗兹(瑞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德国)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综合音乐感课程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何在?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何借鉴作用?如何深入探讨这些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等,需要教师思考、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与超越,综合体现出当代学校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听觉艺术与“视听”综合教学手段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原创性课件?值得研究。
2、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歌曲写作:作为音乐创作基本手段的歌曲写作(亦可视为旋律写作),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本地民歌的收集与改编、课堂即兴音乐创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具备或钻研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将对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兴趣,大有裨益。
(2)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不可少。不过,涉及到即兴伴奏技术,不得不清楚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音调特征等,从而有效地安排和声、设计左手音型。当然,好的钢琴伴奏并非只是在歌唱中使用,在音乐知识教学、发声练习、音乐主题视唱与分析中,都可能用到钢琴伴奏技术。
(3)合唱指挥:合唱指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合唱指挥技术并非只适用于合唱教学,而是像钢琴弹奏一样,几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音乐知识教学、主题视唱与分析教学、齐唱齐奏教学、合唱合奏教学、综合音乐活动教学等,一般都离不开指挥。应该说,一位善于指挥的音乐教师,在控制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启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表现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探讨。
(4)小乐队编配:鉴于小乐队编配技术说起来比较复杂,加之我国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本身开课不足之故,所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小乐队编配比较生疏。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能提示几个有关小乐队编配技术的主要问题,即:乐队的音色组合(主要表现为乐器选用与组合);乐队的音响组合(主要表现为独奏、合奏等声部组合);和声运用(注意区别大小调和声及五声性和声);织体写作(包括复调写作);引子、连接句(段)、尾声的处理等。教师们有机会时,可以多关注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就某一音乐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活动开展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课内教学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师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择与整合;教法选择与整合;音乐文献与创作背景梳理;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拓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生成处理;教师教学语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位”的关系;“聆听音乐”的学习意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2)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与风格分析;学生喜爱的音乐家分析;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方式分析;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分析等。
2、课外活动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合唱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小乐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校外艺术实践;学生课余音乐创作;师生音乐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和共性问题。并通过活动开展,力求让所有教师达成教学共识。
(四)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此类教研活动类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其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教师(或教研组)可根据自身专业专长、学术背景以及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根据音乐教育长期或近期;宏观或微观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如以下选题,笔者以为即可作为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长期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方法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问题研究、中小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学科综合方法研究;中小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开拓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情感培养研究;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智力发展问题研究;音乐学习与人文精神形成问题研究;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等。
总体上看,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反映出该地区、该学校的文化发展与教育视野,同时也综合反映出音乐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的熟悉程度、敏感程度和热衷程度。此不赘述。
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
鉴于传统常规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常常比较单调乏味,有些时候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音乐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主题讨论式
所谓“主题讨论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就某一主要或重要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广泛展开讨论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每周举行一次校内(或学区)音乐教研活动,可以由教研组长指定几位教师作专题发言(理论介绍、主题陈述皆可),然后集体讨论。要求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音乐教学中的“双主体”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终生学习的学习意义;音乐教学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中的范唱与范奏;即兴创编音乐;读谱教学方法;绘谱软件的使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启发想象联想;流行歌曲的伴奏;作品曲式分析;童声合唱训练;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读书(重要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读文章(具有独特见地或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论文)心得交流、经验介绍等。
(二)专题讲座式
所谓“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本学校、本学区,就音乐教育理论、技术、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讲学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各地中小学校应与当地高等学校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联系,定期开展此类音乐教研活动。比如举办普通学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技术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中外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演奏、演唱、指挥、排练专题讲座;作曲技术、音乐分析、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等等。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有利于中小学校与当地高校之间、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团体”和“学习团体”的逐步形成,感召整个社会共同关心音乐教育;也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学观摩式
所谓“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开展的音乐教学观摩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
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学校音乐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不过,以笔者之见,这种教研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再深入、再创新。建议如下:
1、以建设优秀音乐课范例(独立课或系列课)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2、以推介或演示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3、以培养和推出音乐教坛新秀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4、以“同题”(即同一课题)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5、以“教学比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等。
事实上,不同学段、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音乐课观摩,常常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探索、教学示范甚至教学引领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观摩教师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实践式
所谓“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音乐教研活动。方式包括学校(或学区)合唱队、小乐队的指导与辅导;师生音乐作品听赏;师生音乐会等。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集中展示或观察音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合唱队、小乐队的建设发展水平问题;教师指导与辅导的方式、方法问题;师生音乐创作(包括电脑作曲)能力、水平问题;音乐会开办的质量问题、参与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等等,都可以凭借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反观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既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成就、特色、水平、质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值得提倡。
(五)教育科研式
所谓“教育科研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团队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优秀音乐课教案设计、原创音乐课件设计、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项目申请书写作、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等。
严格说来,此类活动应该看作是较高层级的音乐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音乐教育科研行为,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比较深厚的音乐教育文化积累和底蕴。
事实上,通过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必将使音乐教师们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念,慢慢明白自身的音乐教育使命,坚定地担负起民族的音乐教育责任!
结语
本文从“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两个方面,概要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且也是引人入胜的。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恪尽职守,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音乐教研活动大有可为。
当然,也应该看到,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尤其是常态化的音乐教研活动,并非易事。其中,必需有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还需要学校、教研员和广大音乐教师们的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具体设计出音乐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使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3
早在半个世纪前,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已认识到:“多声音乐有着社会性意义……音乐学习在技术上应该以多声音乐为基础形式而展开……”①作为其音乐教育思想,多声部音乐训练贯穿在柯达伊的音乐教材设置和编写的始终。结合这一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可得出结论:复调课应该成为普及型课程,多声音乐的学习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这对于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高师的复调课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多声音乐教学及实践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者。
数十年来,高师教学经历了数次改革。在高师院校中作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复调课,随着这几年大众音乐教育的普及、高师院校生源素质的提高,也逐渐脱离了专业素质教育范畴,正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就是这种转变使高师的复调课走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科专业性越来越强,而课时少,且针对高师的训练内容也越来越少。眼下的状况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很难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将知识整合并运用到日后的中小学教学工作中。
针对高师复调课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者应找到一套新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使之得以解决。而新的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2.要能帮助学生进行师生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3.要能打破学科知识的独立性,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其综合素质。
4.要能为学生的深造打好基础。
结合以上特点,笔者试图将多年来用于高师教学法课程的“微格教学”融入高师复调课教学中,以期问题得到解决。
一、“微格教学”及其国内使用现状
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的试听工具,以若干小组的学生为对象,培养某种技能的方法。②该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开创,并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它是一种适应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员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将微格教学融入复调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及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科实用性的(提高高师学生的多声音乐理解力、创造力及教学能力甚至探索研究能力,进而普及多声音乐教育)目的。
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和“小型教学”。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吸收了更多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后,微格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包括:
1.前期案头工作。包括一系列的准备学习、确定培训技能及编写教案。
2.提供示范。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
3.模拟教学。包括四个程序,微格课程设计、微格课堂模拟(用多媒体进行记录)、师生角色扮演及施教过程评价。
4.反馈评价。包括重放录音(像)、自我分析及讨论评价。
所谓“微格”不仅仅指教学过程分组―在较小的范围内做角色扮演,也指教学内容分组或者分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片段式的教学模拟。当然,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是第四点“反馈评价”,用讨论和自评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产生以完善自我为目标的学习动力。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大学加纳德领导的“零点计划”中作为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技术―“相册”(portfolio)式评价④的操作方式不谋而合,后者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教育者。
结合以上“微格教学”的步骤及特点,可以看出将“微格教学”融入高师复调课教学是符合教学目的,且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的教学方法。如果做到合理的运用,可以使高师复调课的教学事半功倍。
1983年,微格教学由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在“中学音乐教学论”课堂中第一次引入,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20世纪90年代,它得到华北、东北地区师范院校的认同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微格教学法在我国的高师院校教法课教学过程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运用。现如今,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笔者拟从教学法入手,探索适应高师复调教学的学科教育新模式。
二、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设计
高师复调课设置往往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课时、教材以及授课教师的人为因素等。倘若排除教师及教材的影响,仅考虑到课时这一个因素,高师复调课是否可以做一定的变动呢?下图是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课程设计及相关关系图。
图1
(注:“课程因素”概念来自刘沛著《音乐学(师范类)专业能力―素质本为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至4期。)
上图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中间部分)、微格教学过程(左部分)及课程因素(右部分)。
(一)课程设计
中间部分为课程设计部分。其教学步骤包括五个方面(如图所示),关于这部分的操作,在下一部分(教学步骤)中有具体表述。
(二)微格教学过程
左边部分为微格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呼应关系。除前期专业课程阶段以外,微格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其他阶段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图所示)。
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提供示范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专业技能上的困难,并做出示范,而不仅仅是教学示范。复调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并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并且牢固的专业知识框架,最终培养其进行独立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当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完成音乐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之后,再学习中学音乐教学法课程,就会发现知识间更深层次的相关性,从而更易做到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达到师范教育的目的。
(三)课程分析
图1中右半部分的内容为课程各阶段所包含的因素,本文结合刘沛教授《音乐学(师范类)―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一文中涉及课程本身的相关语言,对高师复调课程进行了分析。
1.前期专业课程阶段以学科课程为本位,与传统复调课程基本一致。因对位法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原始教学法应得到教师的保留。严谨的对位练习是创作和改编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阶段性目标,做好引导工作。
2.第二至第五阶段均带有一定的非学科课程特点,也是课程的创新部分。第二阶段的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带有科目整合因素。此阶段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相关课程,为学生预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产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动力。第三阶段的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为学生本位。教师根据学生所面临的专业困难,制定相关课程任务,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同时达到专业课教学目标。第四阶段的分组教学实践阶段,属于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同时,产生的教学录像及音响也成为评价的主要资料。第五阶段为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重点在于自我评价―教师参与评价,而学生自身主持评价。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执行者,其教学优势不言而喻。
三、教学步骤
由前图可看出,复调课程从开设到最终结束总共经历了五个大的阶段。他们分别是:前期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分组教学实践阶段、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
课时安排及比例关系见表1。
表1 前期
课程 确定
选题 写作
改编 分组
教学 评价
课时 18 2 6 4 6
比例 50% 5.6% 16.7% 11.1% 16.7%
共36课时
1.前期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包括对位法学习及复调乐曲分析两个部分。传统的复调课程的学时为一个学期36学时,教师会按照一定比例去安排这两个部分的课时;学生专业基础好的学校,也会在最后几次课安排复调乐曲写作。不过笔者认为应该将前期课程再做一定的压缩,去掉不必要的实践部分,只保留对位法及部分小型复调乐曲分析,力争使这部分课程在不遗失知识点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
2.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选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一时期得到实现,此时即阶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时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可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要求为学生划出部分方向的选题可能性(见表2),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尽量不使用现成的复调作品。
表2
当完成选题之后,学生就进入了教案准备阶段。教师可给出教案的模板,帮助学生完成教案的设计(因为其属于教学法范畴,故这里不做赘述)。同时,引导学生在开放性、建设性及创新性的广义环境中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⑤。
3.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当教案基本成型后,教师应总结学生的选题,分章节对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做相应的示范,此时为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这里占用了三次课共计六个课时。每节课的作业可围绕学生的选题进行布置,使学生在大的目标下产生自我激励,最终高效率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当然,这一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考验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为这一阶段的课程做足功课,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甚至优秀的学习榜样。
4.分组教学实践阶段。对于作曲技术课来讲,班级人数越少授课质量越高。首先,我们预先将教学班级人数设定在30至40人(不排除个别院校因实际情况采取百人的大课授课形式)。在该阶段,教师以8至10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在四个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具体实践过程。
(1)除教室外,教师应准备好另外至少两间琴房或教室作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教室。
(2)教学过程中选择组长,对各个小组进行监控及记录(录像或录音均可)。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以解决突发状况。
5.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从表1的课时安排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评价与写作改编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同等重要的,他们均排在全部课程的第二重要位置。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将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通过播放录像和录音让学生对同伴的教学表现及专业知识运用进行打分,同时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书面评价(见表3)。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方式进行整改,如抽取优秀的复调改编作品举办音乐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益于学生发现和肯定自我,并最终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
从以上分值比例可看出,复调课程作为技术理论课程,其成绩评定偏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把握及运用能力的考察,并不是教学能力的考察。因而,教师在总结评讲过程中也应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进行一定的偏重,启发学生对复调学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小 结
从课程分析的角度来讲,“微格教学法”在高师复调课中的使用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成为高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然而,任何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更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校。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改善复调课教学效果、提升高师院校受教育者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法”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行性。同时,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该教学法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也能实现衔接。较之传统的、借鉴自专业院校作曲方向的复调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更具有“师范性”的特点。
在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的今天,音乐普及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识谱和唱歌的初级阶段。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学生,应该具有多声音乐的鉴赏甚至创作能力。这样,才可能使多声音乐思维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
注 释:
①段晓静、高萍萍著,《论柯达伊的多声音乐教育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第1期,第60页。
②郁正民著,《音乐微格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同②。
④刘沛著,《传统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悖论及评价的换代方案―音乐专业的“相册”式评价和动力学习范式》,《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4
一、合理科学的声乐教学的过程
事实上我国声乐的表面繁荣还是难掩实质上的不足。历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沧桑之后,我国的声乐教育还是停步不前,虽然经过了一些所谓的改革措施,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均是传承前人的经验进行适当改变,缺乏根本性的创新。大部分的声乐学校都是在进行经验式的教学,教材单一单调,缺乏自主创新和个性,甚至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混乱,导致所教授的学生也根本无法自清。他们往往忽视了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作为前缀。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想要实现真的革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就需要彻底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力的进行创新,革除陈旧的思想理念,增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递积极向上的思维理念。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和理念,就无法实现根本上的声乐体系的变革,甚至还会在行为意识上造成混乱和盲目性。树立明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变革理念是成功的前提。作为一门感知方面的艺术,声乐教学需要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同于其他理论性为主的学科,声乐教学有着一套严格的体系,并遵循着所有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我国的声乐教师要以这个为出发点, 着重的体现出教学中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等。
二、声乐教学教案部分的撰写
声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不同, 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会拘束在理论课本和理论知识上,要更加注重实践练习。例如:教师会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进行对口训练和教学。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对于教学的方法则有待商榷。因为在如今的声乐教学中所构建的传统教学体系和理念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往往局限在了这个框架之中而欠缺应有的自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声乐课没有其他学科那么严肃, 教师也没有其他理论课教师那么多的要求,有的教师课程很多,要负担很多的学生,所以难免会力不从心。对于教师而言,往往疲于奔命,而导致忽视了重要的课前备课环节, 变相的加剧了声乐课程的随意性。其实声乐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一样,教师的备课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想一堂声乐课拥有其真正的价值,并让学生真的能够把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升自身的声乐水平,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十足的准备。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因人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课程进行不同的备课。当在练习声乐基础技能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练习,如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顿音练习、连音练习等。声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重视。要科学、合理的构建有着自身特性的声乐模式体系,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之下,声乐教学也要首当其冲。各个高校的声乐专业要逐步的系统规范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声乐的体系变革做出贡献。例如在一所音乐职业学校中, 学校可以安排每一名声乐方面的教师都填写一份教案, 让教师在学期的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自身在这一个学期中所要进行的课程分类、名称、性质等相关信息,明确自身的目标。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辅助教学手段,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因材施教,以及要借助什么多媒体技术来教等等。教师在详细的填写完教案后, 学校便会对教案进行整体的整理,并印发后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于自己教师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于不足和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进行及时反馈, 提出建议与意见让教师虚心接受意见,做出正确的调整,以便达到最终的全面提升。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利好, 更是对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提高。如今有很多声乐学校都采取了此种办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有的教师会在教案中写到自己着重加强呼吸和力度控制练习。那么就会有很多学生提出质疑,声称自己的气度已经很足了,自己的体质很好,从小锻炼体育等,肺活量很大,不需要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于是教师便会采纳学生的意见,认真的修改教案。这既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声等的情况记录下来, 这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可能会比较大,但出于一颗心灵工程师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值得的。毕竟只要能提升学生的自身音乐素养,就是可以试行的。
教师需要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制定的教案上入手,总结平时的点点滴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增加自己的教学体会和能力。教案的书写和设计一定要走心,不能流于形式,这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对于一名教师是否具有师德和责任感的一种宏观的体现。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 他们还处在一个需要引导和进步的阶段,教师在总结一般性规律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细致教案,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性来相应的设计不同的方案。这无论是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大计而言, 都是非常具有促进作用的。
三、声乐教学的合理科学的教材选择
声乐教学科目区别于其他理论专业性学科,它具有的教材是以练声曲目、感观训练、相关歌曲作品为基础进行编写的。教师想要让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则需要从原来的量变到质变,转换成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过程。
对于现阶段的教材选择,教师要着重的注意学生的基础部分的训练。打好根基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授。考虑到教材的不用风格、类型以及内容上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练声曲作为声乐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对于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最为基础的训练诸如连音、音程、跳音等的练习;另外在完成了基础的训练后,就可以针对技巧性练习进行训练,不再单一的清唱,而是加以简单的伴奏,同时添加歌词进行针对性的演唱。在声乐课中《斯皮格高级练声曲》就是一个常见的训练曲目。
基本功的练习永远是一个主题性的话题。在如今的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体系下, 对于练声这一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一些地域性所造成的方言严重的学生而言,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发声练习。例如《歌唱咬字练声曲》《晨声一声字结合练声曲》等,就可以让口语不准的学生先进行咬字的训练,加强字准的调整。而对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 就可以进行更加高难度和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在对作品有一定的自己的认识,在原有的作品上添加自我的发挥,演绎出自我的风格。
四、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评估
如今的声乐考试方式都是由学生自报曲目, 其实在声乐变革的过程中, 对于考试评估的方式也可以有一个适当的改变。例如把学生的自报自选曲目的环节更改为教师随机出题,进行抽样检查。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综合考察。教师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有一个正确及时的认识, 并相应的制定不同的策略和计划进行弥补和提升。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古典低声音乐,但却随机选到了现代曲目著名的《我心永恒》。在表演的过程中必定会捉襟见肘,教师就可以在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对于他的不足之处和发音不准的地方进行纠正,让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得到提升。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5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临淄区在2012年面向1至5年级开设了器乐课―电钢琴,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器乐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我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重在培养审美的情趣、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如果在器乐教学中忽视这些,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器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地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可选择适当的教材,可以从小学音乐教材中进行选择、改编,也可选择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简单易学的器乐教材。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在我的课中我喜欢采用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还通过小组合作,结对子模式,互相学习。
三、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
2.认真看的习惯。看教师演奏,严格跟着模仿,严格按要求演奏。
3.积极投入的习惯。音乐实践必须全身心投入,融自我于器乐演奏的音乐表现之中。
4.自我复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巩固提高。
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一切服从教师指挥,保持课堂动静结合的合理状态。
四、按器乐教学规律优化课堂组织环节
音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器乐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发展音乐智力与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与高尚的情操。要达到这个目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撰写器乐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分析与了解学生学习器乐的基本状况,并与全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的总计划相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安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合理安排,留有余地,使器乐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音乐综合实践教案范文6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向教务主管人员系统地阐述所授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在此过程中往往要求授课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将所授课程某一学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以简洁明晰而又不失生动详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曾多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实习学校的教学主管人员要求组织实习学生课前进行“说课”,以检验学生的授课准备是否符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和进程。起初学生们根本不理解什么是“说课”,甚至将这种要求视为“故意为难”,错误的认识使得他们往往抱着敷衍的心态,将背诵教案作为应付“说课”的手段。后经指导教师批评指正,学生们这才理解了“说课”与“背教案”的区别:“说课”是指授课者在充分了解课程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前准备阶段,阐述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它是检验备课是否合理完善的重要手段,尤其能够帮助提高新任教师的授课水平;“背教案”则是将授课对象置于阐述内容之外,是在教学思考缺失的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简单阐述,这无疑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说课”能力欠缺的表象下,其实质是备课的不完善和缺乏对授课对象的了解,因此学生在教学实习其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他们往往不能充分理解教学目标,而合理准备教学内容、人性化地运用教学手段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授课对象不但没有学到相应知识,反而因为授课者刻板无趣、条理不清而失去了继续听讲的兴趣。然而学生通过向所在实习学校专任教师的请教,进而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他们对“说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相较于正式上课,“说课”时间虽显得过于简短,然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授课理念详略得当、繁简适宜地加以表达,与此同时将教学过程浓缩提炼,进而明确清晰地阐述出来。音乐教师不是专业演员,“弹、跳、唱”只不过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否胜任毕业离校后的教学工作,则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由此可见,以教学实用性为导向的“说课”能力,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二、“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鉴于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便加快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以满足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国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虽然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涉及到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无疑是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教师职业素质的日渐提高必然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相伴而行且不可分割。在此情况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锲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从业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知识技能水平,才能与时俱进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顺应教育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不断完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要准备一堂音乐欣赏课,那就必然要借助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和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倘若授课者在校期间并未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音乐欣赏课在影音资料缺失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又如在音乐剧的欣赏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单就舞蹈场面而言,其中既有活泼欢快的踢踏舞,又有华丽优雅的芭蕾舞,倘若舞蹈并不是授课者在校期间所修习的专业方向,又该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舞种的特点?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音乐活动组织与协调能力
实事求是地讲,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构成和所接受的技能教育,实与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几近无异,专业考试和艺术实践的形式同样为独唱、独奏、独舞,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个“看似音乐教育,实为音乐表演”的既成事实。相比之下,学生自主筹划音乐活动、创编音乐节目的机会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不能较好地组织、编排实习单位所要求的艺术活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鉴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普遍特点,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要面对班主任的工作,在此情况下是否具备活动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合唱排练中,参与者的声音各有其特点,音色不同、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合唱的终极追求是声音的最大化统一,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者要摒弃各自声音的特点而去追求集体音响的圆融。在此情况下,如何引领学生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这对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是极大的考验。音乐教育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施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实质为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因而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优化校园文艺氛围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标”的颁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还要具备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能力,诸如学校文艺活动的策划编排和监督协调能力等,旨在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诚然,组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上述问题亟待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
四、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