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导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艺术类高校;新思路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模式,开始转向不同途径。这其实与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艺术类人才,还要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艺术类高校常常开设的专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传媒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对艺术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导向就业下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阐述,从而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新的思路。

一、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这就更加要求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社会实践是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常常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进行社会实践,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社会实践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这时创新实践就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加强社会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在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操作;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提问;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发挥”,那么,这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仅如此,创新社会实践还是综合考验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个途径,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创新思维和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目的的创新型社会实践

人们对于不同途径所获得的认知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根据记忆曲线的原理可知,人们通过体验的方式所获得的认知程度是最深的,记忆也是最牢固的。这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和意境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这恰巧就是社会实践最直观的效果。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与课堂所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习音乐知识,还要多接触跟音乐相关的乐器、舞蹈等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或者通过自弹自唱,或者通过创作演奏曲目来实践自己的音乐理论,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适合的曲目来设计与之适应的舞蹈动作,来加深对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等着老师进行讲解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感情,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课堂所学内容结合起来[3]。这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又一次升华,还给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和灵感,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的内涵,让自己成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人。

三、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来增加社会实践的形式

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移动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3G/4G业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凭借其便携性、移动性、多媒体融合性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微博、微信等均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即时信息通讯技术平台,它通过手机和网络用户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等方式传递信息。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艺术鉴赏主要是欣赏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人与艺术的共鸣合一。如我们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以深刻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感情,体会爱情的真谛。而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或方式去欣赏艺术博大精深,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学课堂上。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音乐、蒙古国的长调、美国的乡村音乐、以及富于变化和多声部配合的非洲黑人音乐,都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很难有接触的机会,运用各种通讯设备欣赏了解,深刻体会其中蕴藏的艺术理念,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学生作为我们祖国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是多元化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社会实践作为联接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一条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对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发展自身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对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艺术类高校应继续在创新大学生实践的方式方法上大胆革新,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 社会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与有效形式探讨――以艺术类院校为例[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2

[2]周宝松、李齐建、朱蕾. 艺术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 艺术教育,2012,01

[3]刘宁、盛洁. 到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 从实践中育人 努力构建艺术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J]. 大众文艺,2010,17

就业导向范文2

【关键词】中专德育;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而社会上很多中专和技校毕业生都存在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对于在校的中专生来说,一方面受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倾斜,而中专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因此,在德育课上加强对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为加强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在校的中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专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授课时, 我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等方式精心创设道德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技工荒”现象和2011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破解“技工荒”》一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发达”的秘密,让学生们感觉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一样大有作为。其次,我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各专业、各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探讨的八九不离十,比如:文秘需要对同事尊重、对领导服从、对下级关心、对访客耐心;财会人员需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进而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课前,我还把从我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毕业生事迹制作成了“从脚下走出来的成才之路”的专辑,在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做报告等。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我又让学生观看电影《法官妈妈》,并思考从影片中所看到的职业道德作为课后作业。通过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通俗直观的教学方式,摆脱“高、大、空、远”式的说教,让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并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时代活水

目前中专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且,中专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从而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畏缩不前、迷失方向等。面对这些形形的学生,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例如,我在讲授《职业理想》这一章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的动力是什么?孔子授徒三千,开创儒家学派,其精神来源是什么?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职业理想的精髓。课后,我又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让学生搜集周杰伦自强不息的成材经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靠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我还带领学生进工厂实地参观实习,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实践,下工地体验生活,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封闭的校园搬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体验百味人生,让生活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最有力的老师。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中专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且,长期以来的德育课教学,是一种封闭、鼓励的模式,也影响到中专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因此,我在德育课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社会调查,参加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或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到工厂体验专业实践等,不仅训练专业技能,而且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具备什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提供实践的条件,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这些学生职业道德最生动的一堂课。学生走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变成一种习惯而内化为职业修养,继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才能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有现实的体验和真实的理解。

四、结语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军。我们中专德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就业导向范文3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从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就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对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业。

2、有利于学生生存。通过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

3、有利于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有其独特性。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的思维模式,它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培养受教育者情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强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职业能力的层次重视不够。

本文尝试着克服以上观念的不足,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定位,给出职业能力两层三要素结构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能力教育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能力的性质和形成规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职业能力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1、专业设置“动态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针对学科。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是高职专业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通过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培养通才,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状况,结果会出现为了适应性而牺牲针对性的情况,这样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设置专业时,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显然不能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而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从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院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二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调研、分析、论证和创新。三要构建若干基本的专业模块,使专业建立在不同专业模块的组合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若干个专业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岗位群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种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使高职专业的变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就业导向范文4

随着高职院校大量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社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非常有限,优秀岗位招聘人数少,要求学历,将高职院校学生拒之门外。普通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不稳定,工作没有保证。学生在学校着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就业单位实践考核中不能通过,减少就业几率。有的学生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就业意识薄弱,不能吃苦耐劳,但在选择单位时要求过高,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情况。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就业提供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咨询、传授就业经验的一种教育课程,是指导学生就业发展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具有重大意义。学生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一方面了解到目前社会就业情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就业培训提高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自信,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问题

(一)不以就业为导向

许多高职院校都将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学生也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学习。指导教育主要是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到现实就业形势严峻,不会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一些院校领导比较重视学生学成绩和就业指导教学质量,忽略就业指导教育对就业产生的实际作用,教学目标偏离。

(二)就业指导教育方式落后

就业指导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实际体验就业形式,成功就业。就业指导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但目前就业指导教育方式落后,手段单一。就业指导教学还是采用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学习书本就业知识,不能实际体验就业形势,理论没有联系实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大多考虑是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很少站在现实角度进行教学[2]。

(三)就业指导教师水平不

现在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数量有限,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节省教师资源,将不是本专业的教师拿来为学生讲课,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没有认真考虑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许多教师忙于学生毕业工作,无暇深入研究现实就业形式,不能全方位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高职学生即使学习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无法运用到现实就业当中,在应聘岗位时候比较茫然,严重影响学生就业情况。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方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就业。因此就有指导教育要从就业实际出发。学校应转变就业指导教学方式,不要一味理论知识教学传授,教学时站在就业角度,从实际中帮助学生就业。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岗位,了解不同学生就业要求。学校还要与正规企业进行沟通,让学生在正规单位就业。

(二)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机制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是将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情况联系在一起,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体系。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教学要划分许多教学内容。课程上教学生如何树立正确择业观、如何准确收集就业信息,如何面试等等。在教学以外期间,还要定期举行招聘会,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三)加强学生实习锻炼

就业导向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就业导向化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graduation design is to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ak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s substance, in order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will be imported into the society.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201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合并而成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业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1]。

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为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和城市日渐扩大,现代建筑体系形态各异,人们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及居住环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该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民用和工业建筑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化的调整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类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关联。作为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建筑工程类院校,若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严抓教学质量,还需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目前社会就业导向为主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毕业设计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分为建筑环境方向与建筑能源方向两部分内容。结合新疆严寒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环境方向主要分为供暖系统的和空调系统的设计,该方向的毕业设计由毕业指导教师给出建筑图纸和地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基本信息确定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负荷计算、设备选择,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计算、水力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最终绘制系统平面图、系统图、换热站或机房大样图以及冷热源机房平面图。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气锅炉房和燃气锅炉房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热负荷及煤质资料确定锅炉房总装机容量、单台锅炉容量和燃烧设备的类型,掌握锅炉房最大热负荷及采暖期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掌握锅炉配套辅机及锅炉房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法,最后根据锅炉房工业要求确定锅炉房整体汽水系统方案及水处理方案并绘制平面图、热力系统图及设备平面剖面图。

2016年起毕业设计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新增了毕业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以本次新增毕业论文题目《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的基础研究》为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之后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由于该选题涉及到利用专业软件FLUENT对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同时需要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工作,随后与指导教师不断沟通,对不同结构的墙体结构进行模拟,确定模拟过程无误后完成多工况模拟,最后分析模拟数据并撰写学术论文。

2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毕业现状分析并结合笔者近两年指导毕业设计亲身体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确立主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到实用性强、贴近自己就业岗位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譬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已经确定就业单位为建筑设计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积极主动的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毕业前最后的演练尽快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便毕业后在就业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已经明确要参考公务员岗位,就会出现对毕业设计选题不感兴趣,在设计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投入,仅以完成任务了事的心态完成毕业设计。

其次是有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上岗能力没有提高,譬如有一些毕业后将到南方地区工作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锅炉房设计组中,由于南方地区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冬季供暖,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所用的应用设计软件与其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这部分学生工作后无法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再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所差异,有一部分教师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新进青年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工程实际经验有所欠缺,指导教师的背景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工作上岗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如果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做出以下几条改革措施。

1)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允许已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就业性质选择毕业设计内容。

目前毕业设计内容较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但毕业设计题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扩展毕业设计面,增加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譬如结合新疆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建筑节能措施,增加电采暖技术设计、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以及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尽可能的设计综合性强甚至是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于没有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应该重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毕业之后学生就业选择方向很广,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单一方向的设内容,对此指导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初始选择小一些的项目,但要求学生多做几项内容,让学生对各方面的设计内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比例,让已取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内容,使其能尽早的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将工程应用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现状,着手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该在每年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了解近5年毕业生就业动向,明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际社会需求的动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确立毕业设计选题库后,由于更新后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相比会具有综合性,仅凭一个指导教师或许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因此也可以建立指导教师小组,进行分工。形成有指导计划和实施团队的适应新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结合,将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氛围中。总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应从就业为导向不断的调整毕业设计内容及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就业导向范文6

笔者在此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谈谈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的入门课程,在核算上重点向学生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其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需要在具体业务中得到运用,也就是要在以后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得到更详尽、更具体的应用。所以对《基础会计》,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应重点掌握的是基本环节下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有显著区别的知识点。

会计实践的内容要选择基本、简单的典型经济业务,这是由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是学生接受会计实践的第一步,实践的效果直接影响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会计实践,学生才能对会计专业产生兴趣和信心。笔者认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会计实践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层次:

1.1 分项实践

分项实践指为了阐述某种会计理论而进行的操作。这种实践可以采用学生个体实物操作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集体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例如讲解会计凭证的内容、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账簿的分类等内容时可以由教师引导集体完成,而在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这些章节时则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结合经济业务核算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熟悉所学内容,在操作中掌握理论概念,在操作中养成灵活运用的习惯,从而对这些实物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该实践属于基本实践,虽然也是由一系列前后联系的经济业务形成的,但是因为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时间较长(视课时安排的长短而定),所以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当这一项目完成后,学生对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分项实践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务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进行专业会计模拟实习奠定基础。

1.2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通常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的综合实践主要是在分项实践的基础上,再设计一整套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用原始凭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然后分别选定某种会计核算程序,让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错账更正、编制余额调节表、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从而既熟练掌握某一会计核算程序,又对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流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出实践报告,得出实践结论,从而使分项实践的零散操作变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该实践一般通过专门集中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可以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全部讲授结束以后进行,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本课程的思路。这个过程的完成能够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分项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要精心选择较好的模拟实习教材,实践用材料包括凭证、账表等必须与实际相同,以增强实践的真实感,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原则进行仿真操作演练。综合会计实践与《基础会计》中账务处理程序实践相比,学生接触到的不是抽象化的一般业务,而是一个真实企业复杂的具体实际业务;与单项实践比较,学生不是仅仅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一个部分进行处理,而是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全部业务进行处理。

2.应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在实践性教学中应尽量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专门设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会计等职业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出纳、会计、审计和企业办税,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消除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

3.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学生仅仅熟悉手工会计模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一次输入,数据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各类账簿和报表的数据都来源于键盘输入的会计信息,并且不存在账户间的核对功能,各账表都是同一会计信息输出打印的结果。鉴于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的上述特点,学生进行会计实践的主要工作是将会计原始信息依据电算化所特有的内控程序正确地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因此,实践时可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实践的原始资料、数据等录入计算机,在计算机运行中得到验证,从而使得手工记账、编制报表与计算机记账、生成报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开放,我们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某些内容教学中注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即有意识地将会计领域中一些理论和方法移作实践内容,让学生采用社会实践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探索,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知识结构,找出一定的联系,得出一定的规律或结论。例如在讲述会计核算程序时,对于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两种核算程序,让学生自己去企业调查、进行网络调查,清楚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实质区别。该实践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分散的时间来实现,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施,最终每组学生可以论文或者小结的形式完成实践报告。

5.利用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仅仅立足于指导学生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室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外实习条件。学校可以有选择地与当地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委派一批业务素质较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进行财务诊断,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方案等,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可以把合作单位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在开始《基础会计》教学时的第一节课,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学习,可以去实习基地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再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这些实践锻炼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

另外,由于目前会计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众多,受各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所限,学校很难为所有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除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分展示自我的能力,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6.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无疑是必要的。专业教师应加强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设法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去做兼职或脱产会计,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此外,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一些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或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承担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也是缓解会计实践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并可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对他们进行现场培训,这样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交流。

总之,会计实践课程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使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对会计有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财务室与教室的场地合二为一、学生与学徒身份的合二为一、教师与师傅角色的合二为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二为一,进一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践力度,使理论能更好地转化到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促进会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军.谈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2]时向志.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个问题.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1.

上一篇教育资源

下一篇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