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环境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565859076”为你整理了这篇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市“六大”活动要求,我围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一主题,以“保供水、治污水、排积水”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亮点、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和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民生关切等,深入市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通过走访基层群众、现场踏勘、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市城区水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市城区水体现状与分析
咸宁市城区水系以淦河为主,淦河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除淦河外,市城区还有很多小型河湖、水塘等水体、水系。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分析,我市城区水系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蓄水空间总量较大。市城区水体数量71处,总蓄水量达600990.8 m3,在汛期具有一定的蓄洪能力,能有效减轻城市防汛压力。二是水体黑臭现象较多。近年来,我市虽然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市城区黑臭水体、小微黑臭水体等依然存在。除滨湖港和浮山河等两处较大的黑臭水体外,其他黑臭水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咸宁特色的城中村“当家塘”变成“微臭水塘”。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分析,微臭水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水塘水体封闭,自净能力较差;缺乏日常管理,基本未进行清淤、疏浚;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在水塘中扔倒垃圾。
通过对市城区水体现状及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我市水体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以滨湖港为例,滨湖港排水片区为合流制排水分区,该排水片区的雨水、污水全部排往滨湖港,导致水体黑臭,景观效果差。二是工业偷排污染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水体急需清淤。市城区大部分水塘和小型沟渠近三年都未进行清淤,仅有少部分纳入黑臭水体治理的蓄水水体进行了清淤。
(二)市城区供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共有三家供水企业,分别是咸宁联合水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合水务)、咸宁思源水务有限公司(简称思源水务)和南川源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川源),现有最大供水能力为29.9万吨/天,市城区供水以联合水务公司为主。当前,我市城区日平均供水量约为19.7万吨/天,现有供水能力能够满足生产生活供水需要。市城区供水除保障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需要外,还承担着消防用水、园林绿化用水、市政道路清扫用水等需要(均通过消防栓取水),此类公服用水方式虽然操作便利、水质有保障,但成本较高,且造成了优质水资源的浪费。市城区供水存在问题:一是老旧小区供水水压不足。如温泉办事处夹皮沟巷轻工小区因地势较高,小区供水水压不足,现场走访时发现该小区每家每户都在单元门洞的遮雨板上加设了加压泵,现场一片狼藉,既影响市容市貌,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二是部分小区供水设施“先天不足”。如永安办事处阳光社区的锦城花园小区因进水管管径太小且未配建二次供水设施,在用水高峰时水压严重不足;栗林公租房增压设计从四楼开始,没有考虑低层住户太阳能安装在顶楼的上水需要。三是部分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一些已修建二次供水设施的小区,经常出现水池消毒无人监管等问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我市再生水的利用率较低。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标准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率要达到30%以上,但目前我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均未达标。五是城区消防用水存在隐患。根据《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咸宁市城区公共消火栓建设管理办法》等要求,市城区71条主次干道(总长201.49km),共需设置1679个市政消防栓,目前实际只有789个,且有143个消火栓需要维修更换,缺口较大。
(三)市城区排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雨污管网总长1030公里,其中雨水管网464公里,污水管网492公里,雨污合流管网74公里,城区内建有污水中转泵站21个,截至2019年底生活污水收集率为34.10%。由于过去市城区排水管网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比较分散、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管线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现象。2019年以来,我市以咸宁大道东片区10.45平方公里为试点,启动了片区管网详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片区雨污分流效果微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成区范围内小区内雨污管网情况。咸宁大道东片区建成区可分为182个地块,其中内部分流制无混接错接的地块为47个,内部分流制但存在混错接15个,合流制区域115个,井盖被淹没,无法查明区域4个,完全分流制面积占比为28.66%,需改造区域占比71.34%;片区共排查出市政排水管网约112.7公里,其中雨水管网61.6公里,污水管网43.3公里,合流管网7.8公里。通过调研分析,我市在管网建设、污水收集、雨污分流、排水防涝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统筹不够。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统筹不够除了造成管网对接难、排水不畅等问题外,还会给后期改造带来困难,增加改造成本。二是管网建设管理有待加强。雨污管网建设管理薄弱甚至混乱,还存在部分“真空”地带,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杜绝管网建设不规范现象。三是管网维护管理机制混乱。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单位有市政管理部门、城发集团、咸安区、各污水处理厂、各住宅小区开发商等,建好的污水管道多由投资方自行负责管理维护,造成“交汇处互不连通、堵塞外溢时各显神通”的管理机制。四是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状况堪忧。部分区域房屋地势较低,房屋陈旧,导致下雨即淹,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如永安办事处毕曹街、十全巷等处,房屋一楼在路面以下,在汛期暴雨时积水严重。此外,老旧城区由于管道老化、破损等易导致管道堵塞,且部分管道管径小,堵塞现象较多,急需进行老旧城区管道重建。
二、关于助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议的对策建议
结合调研中对我市水治理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就统筹城市水治理、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治理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结合我市《咸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成果,及时编制《咸宁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咸宁市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咸宁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并对《咸宁市城区供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咸宁市城区排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等中长期规划进行修编,做好城市水治理顶层设计,转变传统建设理念及模式,将市城区水环境治理(供水、雨水、污水中水、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相关的项目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确保城市建设与供排水管网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二)升级城区供水管网,确保供水安全
1.坚持质量优先,尽快完成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坚持充分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供水管网现状布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布局供水管网,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需求,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满足消防需求。
2.坚持节水先行,减少水资源浪费。一是要探索制定地方标准,从公共场所开始,从千家万户节水龙头的使用做起,在工程设计、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引导节水用具的推广供应,以当年推广节能灯应用的魄力,深入群众,大力淘汰非节水器具的使用。二是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市城区布局建设再生水管线和取水点,利用再生水进行园林绿化浇灌及环卫作业等,进一步提高污水出水回用率,充分发挥其环保和经济效益,形成水生态良性循环。
3.坚持以民为本,着力解决老旧小区供水难题。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为契机,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打破传统小区概念,以片区为单位,适当扩大建设范围。
4.坚持治保并举,加强供水管网及饮用水源保护。一是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严格监督管网建设单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对损坏管网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和追偿。二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思源水务的取水点五一水库未被列入水源地保护区,建议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及时督促整改,切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三是要及时解决潘湾水厂单电源供电、思源水厂无污泥处置装置等问题,确保供水安全。
(三)全面摸清底数,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1.摸清排水管网的现状和家底。加快推进温泉、永安、高新区、梓山湖四个片区管网详细调查、功能病害检测工作,全面掌握管网运行现状并进行细化评估,切实解决排水管线“家底不清、现状不明”问题,为后续管网改造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把关。加快推动地方立法或者地方政府规章建设,从法治高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雨污分流审查机制,在规划阶段、设计阶段、验收阶段、管理阶段均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要求,形成闭合管理机制,确保城区所有新建小区排水管网实现全分流,真正做到“凡雨污分流实现不了的地块不批项目,批准项目不开工,开工项目不验收,验收项目不入住”。
3.开展排水管网缺陷修复,清除污水直排、消除管网空白。针对管网详查中发现排水管网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加大河段不明排口及其排放情况的检查力度,对河道不明排口来源进行彻查,对偷排、漏排、直排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进一步大污水管网建设并完善沿河截污管建设,全面消除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污水管网空白区、排水基础设施薄弱区,基本消除河道排污口。
4.加大“当家塘”等小微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一是坚持系统规划、综合治理。综合考虑生态、景观、蓄水、文化遗产等功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结合,进行乡建文化特色的凝练,形成“一组一塘一景”的美好未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创文固卫”东风,动员居民群众成为保护和监督水塘管理的主体,提高大家对“当家塘”的保护意识。三是激发居民的美丽乡愁,杜绝“破窗效应”,进行样板工程建设,保护塘中种植的植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蓝天碧水的美景,集体受益,逐步自发形成居民自治机制。
5.建设“智慧排水”信息系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源、网、厂、站、口”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排水管理地上地下一体化、网格管理精细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维修养护标准化、监管手段智能化的目标。
6.建立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河湖库长制”作用,结合“创文固卫”等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做好河道日常的保洁保障,包括河道保洁、违规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查处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坚持疏堵结合,不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2
一、什么是城市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一个城市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文明环境等。
1、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政府部门在投资者、企业和市民中的诚信形象,企业与市民的诚信行为等。一个不讲信用、不守承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泛滥的城市是难以吸引大批投资者、经营者进入的。
2、投资者在某地投资建厂,需要来自政府各部门、城市各方面的真诚、高效、优质的服务和帮助,因此良好服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
3、与投资有关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有利于投资的创业环境,有利于发展成长的人才环境等。一个政府是否对本市市民有凝聚力、对外部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和企业有吸引力,关键的因素在于体现政府开放意识、开阔胸怀以及服务导向的各种政策和制度。
4、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决定着城市有无吸引力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城市投资环境不能忽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文体设施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城市的档次、品位与魅力,增加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
5、城市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两者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城市投资软环境的“文明环境”主要是指后者。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时间上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密不可分,指标上可用城市秩序、社会环境、市民素质、政府行为等进行衡量;现实中体现在市民的文明行为、企业的诚信行为、政府的廉政高效行为等方面。因此城市文明环境也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因为城市的综合竞争,最终体现为人的竞争、文明程度的竞争。
二、建设和改善城市的软环境即投资环境
1、投资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政府各部门自身工作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是城市发展的领导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创新主体,担负着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城市投资环境建设中必然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由投资环境的内容所决定,城市投资环境建设实际上是与文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所以政府应当在投资环境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职责。
2、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需要先进的理念作指导
(1)用“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理念,指导投资软环境建设。我们要变“招商引资近视症”为放眼全局、着眼未来的大招商观念;坚持以诚信为本,以环境优势取代政策优势;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现象;改变只爱凤凰不栽树,只爱外资不服务,只想让外商养牛,又不为外商种草的以我为主思想;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实实在在地为外商做实事,用我们的热情热心给外商“家”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招商引资、以商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使招商引资工作富有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2)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城市形象”的观念。
现实中人人实际参与招商引资虽然不可能,但是人人可以参与城市的对外宣传,人人可以影响城市形象、形成投资环境。为了真正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人关注城市环境,人人自觉为本地环境改善,做贡献的局面,除了要加强宣传和号召之外,还应运用具体政策和制度建立必要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3、、运用营销思想建设良好投资环境
(1)树立“顾客”意识,突出“顾客”导向
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真正变管理为服务。实际上市场经济政府职能部门与投资商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商就是一个城市的顾客和上帝,作为城市主体利益代表的政府职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顾客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尤其是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的职能部门更应率先实现角色和位置的转换。
(2)出台方便客商投资办企业的政策措施
运用营销思想建设城市投资环境,还必须想投资商所想、急投资商所急,只有充分满足投资商的需求,才能实现招商引资目标。这就需要城市有关部门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和出台方便客商投资办企业的政策措施,以优化自己的投资环境。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3
【关键词】 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分析;内容与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3-02
1 一般资料
1.1 查阅调查组与对照组人群就业前的健康档案,并进行咽部疾患统计。
1.2 职业危害调查 包括询问既往史,病史(以咽部疾病为主),自觉症状,饮食习惯及内科、外科检查。对有咽部自觉症状的对象,首先采取普通检查的方法:病人端坐,自然张口呼吸。医生坐对面,手持压舌板先检查口腔,再将压舌板轻轻向下压舌前1/3处,使舌背低下,暴露口咽部,观察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扁桃体、咽侧壁及咽后壁形态变化和粘膜颜色、湿润程度、有无淋巴滤泡增生等情况。
如发现口咽粘膜增厚,呈暗红色,淋巴组织增生呈颗粒状者,进行专门统计组织他们去定点医院再进行纤维鼻咽镜检查。
诊断标准依据刘文励、徐永健、汪道文主编《内科学》为依据。
1.3 对两组人群所在工作场所进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包括粉尘浓度、湿度、酸性气体的调查。对肥城市肉类加工行业屠宰车间的317名工人进行同样的对照检查。筛选的对照人群均为男性,年龄、工龄、居住区域与调查组具有高度可比性。
2 结 果
2.1 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表明,调查组人群所在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相对湿度较大。而对照人群所在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较低,在国家标准以下,见表1。
2.2 经过病史询问及就业前健康查体资料比较,发现两组样本就业前年龄为21.35岁和20.93岁。在从事工作前其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的发病率情况无差异,见表2。
2.3 两组样本平均年龄为38.25岁和37.43岁,调查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4
方丽娟(1969-),女,浙江平阳人,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
耿闪清(1969-),男,河南虞城人,宁夏理工学院讲师
摘要:本文以我国西部重工业城市―石嘴山市为案例,对当地企业的环境负债、环境成本费用和环境收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关业务的处理方法不规范,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信息使用者的科学决策。建议要加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力度。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重工业城市 企业调查
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位居生态脆弱区域的西部重工业城市企业而言其要求更是尤其迫切。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在环保成果方面,《石嘴山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技术研究》报告现被作为西部地区的范本使用;并于2005年于长沙召开的“全国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及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经验交流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城市之一做了经验介绍,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与会环保人士的一致好评。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选择 本次调查以石嘴山市当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要对象,重点对冶金、化工、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和采矿等污染较强的企业的财务、生产、环保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份,回收各类有效问卷285份,总体回收率为40.71%,其中企业回收率为26.50%,达到大样本的统计量要求。
(二)问卷设计和整理 问卷主要是主观题型。采用利克五分量表,将被调查人士对问题的看法分为5个等级,正向评分,即选择“1”代表对所调查项目非常不同意,选择“5”则表示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不确定、“2”代表不同意。问卷回收后笔者逐份进行了检查筛选,剔除了无效的问卷,然后按内容分类整理。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被调查人士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等方法。
二、当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基本情况
传统会计对象注重的是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只包括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周转和资金退出企业三个部分,不考虑生态环境。环境会计体现的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这种闭环式物质循环流动经济流程以低投入、高利用、低废弃物排放为主要特征,不同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从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的多元受托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被调查企业大多赞同环境受托责任最基本含义是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其中环境问题对公司所导致的财务影响一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但我国目前缺乏披露企业日常环境会计信息的明确规定,也没有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收集和评估方面存在困难,而且现行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核算体系。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早在1992和1994年对一些大公司的环境报告实务两次调查所发现的,现行的环境信息披露依然是定性、描述性、片面和缺乏可比性的,如有些企业对环境收支项目单独立账,而有些企业则没有。这种不规范的局面势必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最终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调查结果显示了信息使用者对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肯定态度。约70%的企业同意本文中对当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描述,如定性信息往往不附时间,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等,同意迫切需要制定或修订财务报告准则、指南,从会计核算方面规范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有必要建立一项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81.25%);我国目前应强制所有的企业建立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会计信息(80.37%),并要保证其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特别是可比性(均在80%以上);当条件不具备时,备查账簿、专用记录簿、台账等相对简单的记录形式应该是可取的(87.53%),而且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需要技术、环境管理、会计、最高管理当局等多个部门的配合(87.55%);环境信息的披露,发展中国家不应遵从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标准(93.75%)。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还没有。
关于在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前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5%的企业认为主要是应尽快制订环境会计准则制度,81.25%的认为是政府强制命令,各有约75%的认为是必要的资源投入、加强宣传以及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环保教育、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其他选项比例较低。这表明在我国实施环境会计主要依靠政府强制,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准则的建设。各企业希望政府要完善环境会计指南(100%)、举办学习班和研讨会(均在80%以上)等,应由财政部、环保局和证监会从事监管工作(均在68.75%以上)。认为实施环境会计的意义重大,如产品可获得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改进企业的环境业绩,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节约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在81%以上),而且消极作用很少。
三、环境负债情况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有关会议认为,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西方国家当为履行义务所要支出的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环境负债是为净化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或预测将发生的各项支出。美国环保局则认为,企业的环境负债是由于企业过去或正在进行的制造、使用、排放(将要排放)某种物质或其他影响环境的经营行为引起的将来法律上强制性的费用支出。我国有专家认为,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费用的义务,并且符合负债的定义时,则应将其确认为环境负债。
对各调查单位公共问题的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除了“对企业年度报告中已经公布的有关环境污染、损失、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环境信息的现状感到满意”表示不认同外,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企业一般会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大量的环境负债”、“企业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公布有关环境污染、损失、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以及“迫切需要修订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这表明随着环境法规的完善,企业潜在的环境问题将可能导致环境负债的增加,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被调查企业对于环境负债的内容,一致认为应包括污染修复负债(75%)、违反相关法规的罚款和处罚(87.5%)以及对第三方支付赔偿金的负债(健康赔偿负债)(81.25%)。对与环境有关可能发生的金额较大的负债应予披露(81.25%)。对每一类重大的负债项目,至少应
将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做出简要说明(75%)。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要变动环保收费政策,导致企业可能增加环保方面的支出,企业在会计处理上要及时反映(75%)。或有环境负债应该包括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上水污染和废气排放等(均占81%以上)。
四、环境成本费用支出情况
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各表列示了当地企业环境收支项目及其会计处理的调查结果。其中同意对环境支出的会计处理具体方法有:列入管理费用占43.75%,列入营业外支出、专项应付款分别占12.5%,列入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销售成本或销售费用、计提基金列入一般负债、列入预计(或有)负债、列入一般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分别占6%左右,列入其他应付款为0%,列入其他会计科目为11.94%,分配至全部产品成本的6.25%,分配至与环境支出直接相关产品成本的0%,归集在制造费用中6.19%。披露方式分别有:在会计报表中31.25%,会计报表附注中、董事会报告中分别约为25%,招股说明书中12.53%,监事会报告中、重大事项中和其他方式分别约为6%。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将环境费用分配至与之直接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在会计实务中并不是很容易做到,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如作业成本法等),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排污费”、“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设备改造重置的环保支出”、“环保污染治理设备投资”、“企业专设环保机构经费(含工作人员工资等)”、“因违反有关环境法规而被处以的罚款和罚金、责令停业损失”以及“塑造企业形象的环境支出(如厂区改造绿化费等)”是当地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其中对“排污费”、“环保污染治理投资”及“设施在治污期间的运作、维护和监控成本”、“因工作环境不良,对职工的特殊工种的环境补偿费”等项目单独立账的企业,都在50%以上;认为应该单独立账的“新投资项目环保设施支出”、“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设备改造、重置的环保支出”和“环保设施折旧费”,各单位却没有单独立账,这与我国重视环境污染的时间较晚、环境会计发展不完善有关。从“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看,企业“环境支出”项目受环境法规因素的影响较大,资本性环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对于企业的财务影响具有长期性。可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规范使企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说明政府在环保方面具有巨大的监督和推动作用,今后政府应担当推动和规范的责任;企业对某些重要的支出,应设立资本性环境支出项目,以充分反映环境问题对企业的长期影响。
在如(表2)、(表3)对环境成本分类的调查描述性统计中,调查者认为环境管理、采购、减排和处置成本很重要的项目包括:法规遵守成本如通知、检查、记录、报告成本,对公司职员进行环境教育的成本,对环境负荷监测、计量、记录的成本,在建工程的环保设施,在生产过程末端建立污染物集中治理工程投资额、运营费用,各车间、部门安装过滤等环保装置的投资、运营、管理等相关成本,以及使用新型替代材料的增支等。其中企业发生较多的是“各车间、部门安装过滤等环保装置的投资、运营、管理等相关成本”(37.5%)、“法规遵守成本如通知、监测检查、记录、报告成本”(31.25%)和“对环境负荷监测、计量、记录的成本”(25%),又以“对环境负荷监测、计量、记录的成本”和“使用新型替代材料的增支”披露比例为最高(各为12%左右)。调查者认为,环境关联、损失、潜在成本很重要的项目有环保案件诉讼费、排污费、污染严重限期治理的停工损失、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罚金和污染物超标罚款(均在81.25%以上),其中发生、披露百分比又以“企业内外地域的绿化、美化和景观改善成本”(分别为31.25%、12.5%)和“各种排污费”(分别为25.75%、6.25%)为最多。
有关环境成本支出调查的描述性统计,被调查者对表中认同度高的项目有:购置环保设备(100%)、建造环保设施(87.5%)以及改造现有设备的环保资本性支出(81.25%)。大多赞同以下各项:改进环境行为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可能使单位的总成本上升,但也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计算了“人造成本”,而对“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环境损失”忽略不计,以对环境的无偿占有为代价虚增利润,并不利于今后企业的长远发展;环境压力会促使企业有关支出增加,尤其是投资支出;随着环境问题压力的增大、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实施和环境会计标准可操作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将企业对其外部产生的不良影响予以确认、计量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费用(分别占81%以上),说明被调查者对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辨证关系、外部成本内部化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认为与环境相关的支出应当获得特别的税收优惠的调查意见(占91.35%),则表明企业期望其环境保护行为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引导乃至财政支持。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与环境有关的税费项目在被调查企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土地使用税最多(占81.25%),其次是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绿化费和水资源费(各占75%左右)等。大部分企业在过去的三年里和未来三年内的环境支出主要是在遵循环境法规方面(分别占43.75%和50%),说明当地企业的环境支出受环境法规的影响较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和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遵循环境法规的成本将日益增加,环境支出将长期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64家企业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时会考虑治污设备投资、项目投产后可能发生的罚款或赔款(分别占31%左右),以及防污设备投资(25%)。从环保设备投资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率来看,有37.5%的企业环保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下,其中,有31.25%的企业比例在10%以下,另有37.6%的企业环保设备投资比例不能确定。可见,环保设备投资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较低,企业对环保设备投资不够重视。在环保设备投资资金来源方面,自有资金占50%,其次是银行贷款占25%,利用国家返还的排污费和专项资金分别占12%左右,依靠基本建设基金为主、利用城市建设基金和国家拨款各占6%左右,其他占12.5%。环保投资的来源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国家返还的排污费为主,这说明环保生产虽已引起了企业的重视,但对于环保投资仍缺乏积极性,重污染行业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非重污染行业了,当地政府应通过一些有效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地引导企业真正重视环境问题。
各企业认为有关环境治理费用应披露内容包括:公司新建、扩建项目环保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或分别给出总投资、环保投入的具体金额(81.25%),环保项目的建设期、投资回收期(75.93%),以及环保设施投资、累计投资、环保费用、排污费(75.14%)等,并具体
预测和揭示以上投资费用项目对公司年净利润(87.57%)、生产成本(81.25%)、资本性支出(76.46%)和市场竞争地位(68.75%)等方面的影响。
在环境支出的记账时间处理上,绝大多数企业(75%)只是到实际发生时才进行会计处理,而另据对企业财会人员的调查表明,仅有18.75%的财会人员认同这种做法,大多数人(62.5%)认为,应从可预见未来费用将要发生的当期开始提取准备金。这说明财会人员已经注意到了环境支出对于企业财务业绩的长期影响,对不同的会计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考虑和认识,具有相当程度的谨慎性。
五、环境收入收益情况
环境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环境收入收益和环境成本费用是相辅相成的。环境的良对于企业来讲实际上就等同于成本的节约和获利的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与环境有关的收入项目的会计处理具体方法中,列入专项应付款的最多占37.57%,列入资本金及体现在财务费用中和其他的分别占18.75%左右,列入长(短)期借款及体现在所交纳的税款中分别占6%左右;相应披露方式中,在董事会报告中的占37.51%,会计报表附注中25%,会计报表中、监事会报告中、重大事项中和招股说明书中分别占18.75%、12.84%、12.63%和6.25%,其他的占17.95%。
调查同时显示:“环保技术专利收入”、“国家下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以及“从环保机关取得环境治理低息或无息贷款节约的利息”是当地企业较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但比例较低,不足13%;企业对“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更低,不足7%。除“从环保机关取得环境治理低息或无息贷款就节约的利息”外,另有“由于实行清洁生产而减少交纳的排污费”、“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因采用环保措施或成绩显著,国家发给的补助、补贴或奖金”、“上级拨付的绿化费”、“接受用于环保方面的捐赠”以及“从国有银行取得环境治理低息或无息贷款节约的利息”六项被认为应该但并未单独立帐。各企业“转让排污许可证交易收入”、“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税收优惠”、“减少的环境污染罚款”以及“保险费用支付的减少”都未曾发生。这说明,一方面国家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进行环保生产的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当地企业也没有很好的利用现有的政策,如转让排污许可证。从“环境收入”的来源看,资源的再利用和国家对企业的环保奖励及投入是“环境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环境收入”项目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
综合看,目前石嘴山市工业企业的环境收支业务处理方法大不相同,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记账,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势必影响信息的可比性。而且当地企业的环境治理以支出为主,收入很少甚至没有,经济效益不高,说明当地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当地政府应加大利用市场机制的力度,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免税、转让排污许可证和环境治理贷款利率低于正常利率等措施,增强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关于环境收益应披露内容,各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市场销售份额扩大,员工环保意识和士气提高、再资源化提高、企业环保形象优良、环保产品的收入等项目应予披露,且发生、披露的比率一般也较高。
六、调查结论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5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环境因子;河北省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01012。
提升城市竞争力早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热门课题。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更是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其中从环境视角探究城市竞争力的就不少[1],从城市环境建设的实践上来看,各大城市也开始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了,取得诸多的成绩,不过就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科学及时地解决。本位以河北省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环境建设的视角去探究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以期望能够为其他城市环境建设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
(一)城市环境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环境,一般认为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与界定。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应该是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一个系统。具体说来,城市环境应该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街道环境、交通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商业环境、投资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等、这些不同环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定义,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氛围。
城市环境氛围是对城市发展、对市民发展与生活、对行业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具体说,城市环境建设具有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利于市民的发展;能够促使经济建设的转型发展,走向发展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促使城市各项文明的建设发展,推动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能够生态城市、美丽和谐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城市环境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竞争力具有诸多内在的关联性,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城市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与路径,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够极大吸引人才到城市来工作、学习与生活,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够极大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极大提升城市经济、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提升是城市环境改善的价值走向,城市环境改善的价值诉求很多,比如为了市民的发展,为了行业的发展,为了城市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助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助推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因子分析视角下当前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坚持生态发展的价值走向和发展理念,导致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理想;没有很好坚持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凸显科学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地考虑市民的需求,而是过多考虑城市产业发展和单一的交通环境改善;系统性坚持不足,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地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统筹协调起来考虑规划与运行,凸显系统化不足。
(二)环境建设的内容体系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内涵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对城市环境内容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导致城市环境建设往往局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交通环境,而没有很好地将城市的人才环境建设好,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视域不开阔,覆盖度与惠及面不够。
(三)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式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手段选择。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环境建设,往往局限于政府机构的努力;同时,没有很好地开发理应网络平台,导致网络平台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在宣传和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上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环境建设的主体素质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工作队伍建设。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地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提升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素质,没有很好地提升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队伍素质不高,很难真正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五)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条件供给。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没有很好地根据河北省城市本身发展的现状来构建一套适合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系统,导师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六)环境建设的评价考核机制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督导引领。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借鉴国外城市环境建设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国家对美丽城市建设的要求,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城市环境建设考核体系和机制,导致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建设的督导不得力。
三、运用因子分析理论,不断提升河北省城市竞争力的环境路径
针对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困难与不足,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河北省城市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务必要主动按照美丽河北省城市的发展要求,抓好城市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内容体系、方式途径、主体素质、后勤保障、考核机制等因子的建设,以此构建好城市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一)构建城市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价值取向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先导,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到以市民为核心;坚持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到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省城市城市各类环境建设齐头并进、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生态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好以生态运行为标准,全力推动各类环生态化发展。
(二)科学构建城市环境建设的内容体系,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内涵基础。内容体系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内涵,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借鉴国外城市环境的建设内容,结合河北省城市城市本身的特色特点,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境以及其他小环境等等统统纳入到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的建设视域之中,以此不断拓展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视野,拓宽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发展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三)整合创新城市环境建设的方式途径,提升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式途径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建构环境建设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调动全民参与环境建设;同时,坚持一体化的环境建设方式,推动城市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整体推进河北省城市环境的建设,防止城市环境建设的单兵作战。
(四)加大城市环境管理者的素质训练,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人力资源。主体素质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人力条件,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从城市学、环境学、休闲学、健康学与美学、管理学等方面提升城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以此为河北省城市环境的建设提供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五)健全城市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奠定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基础性条件。后勤保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坚强后盾,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应该积极给予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环境、政策制度的保障,做好相应的专项安排,以此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必备条件和基础性工作。
(六)构建好城市环境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驱动力。考核评价机制是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有力督导,因此,河北省在推动环境建设工作时,努力借鉴国外城市环境建设的考核督导做法,结合河北省城市城市本身的特点,建构一套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督导机制,以此强有力地督导河北省各类城市环境建设不断行进。
总之,城市环境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实践。美丽中国的建设为城市环境竞争力和环境建设提供了一新的契机与平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目前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应该好好抓住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建设,力求从环境竞争力提升视角上去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档次。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6
一、城镇化理念
城镇化,是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在我国广大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它具体包括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多数居民要转到统一规划布局的小城镇之中。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的基本依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开展调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面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布局凌乱,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缺少预知性。城镇规划是建设“龙头”,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时,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始终是先有建设后规划的不科学现象。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导致城镇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为以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环境意识淡薄,社会制度缺失。首先是环保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次是政府的宣传教育没有重点关注农村,政府只注意到大量重点企业的显性环境问题,忽视了农村的宣传教育。再者,由于中国政府的强烈的行政色彩,总使得市民有一种,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缺乏一个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分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的环境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长期受到忽视,政策和法规体系对农村的保护不力,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环保经费等也供给不足,由此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加上城镇面积的限制,城镇内各种门类的农村工业集中排污极易造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交汇作用,结果或扩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派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
(五)消费型环境污染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化,城市面临的人口压力将更突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各类资源和产品总量将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产生量的大幅度增加,机动车污染加剧,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加快退化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
(二)政府考核机制制约环保。区委区府对镇街主任、镇长的考核内容主要是重经济政绩而轻环保政绩,使领导没有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有关部门不重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调研组调查,城镇垃圾处理方式采用简单填埋方式处理,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毒气”、“毒水”两方面:填埋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未经净化即直接排放;防渗系统有缺陷,造成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四)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在发展经济时必须提环保,并且要有具体的行动和环保数字。
(五)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监督不力。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
五、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
(一)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地位,把它作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基础,并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积极引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避免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加强环保意识。当今许多城镇问题都是由于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的,因此必须从普及和提高意识着手。与自然对抗,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资源枯竭,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该体现生物圈和技术圈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三)走出二元结构下“城乡分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统筹治理城乡环境。我国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偏向是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国家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也处于弱势地位。
(四)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在发挥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投入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率。在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降低人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