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1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基础工程量的迅猛增长。与此不符的是,我国施工设备的品种、类型等等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特别随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和社会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更加凸显出国内施工设备在技术性能等方面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施工设备的落后不但束缚基础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且会阻碍设计部门选取更为先进、合理的基础工程方案。目前国内施工设备品种少、性能差的状况已成为影响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鉴于此,相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厂家以及施工方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最根本的是要研发出性能达到世界水平的施工设备,这对于改变当前国内施工设备落后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基础工程设备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一) 国内基础工程施工设备现状
深基础工程主要包括基础加固工程、挡护工程和地下暗挖工程三大类。在这
三大类工程中,基础加固工程是应用最广泛的。在我国除某些工法采用振冲、锤击、抓挖等作业方式以外,以前应用最广的是冲洗液正反循环钻进,少量的螺旋钻干式作业作为对主流作业的补充。这些设备结构简单而且价格低廉,作业时节省能源,因而比较适合目前国内的主流环境,受到大多数施工单位的欢迎。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设备的品种、类型、能力满足不了基础工程向深部、大型、多样化方向发展;施工工艺主要是以泥浆循环液钻进方式为主,因而成孔效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且废浆排放困难;而且设备性能低下、功能不全,搬迁、移位能力落后[2]。
对于挡护工程而言,相关的施工设备都有钢板桩、帷幕、锚固等丰富的设备可供选用。只有地下连续墙施工没有高效专用的成槽设备。目前在国内只有机械抓斗和潜水式电动多头钻两种设备,而这两种设备也由于能力不足和工艺适应性差而很少被施工单位采用。因此施工单位一般只能采取成排桩式连续墙,选用钻孔法施工。就目前现状而言,相对来说,国内施工单位在适用的成槽设备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于以上两种深基础工程而言,地下暗挖工程已经具备了一些成熟技术,像管棚法、盾构法、超前注浆加固等就已经广泛被施工单位采用。目前国内已有设备基本可满足工程需要,只是配套设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
(二) 新型基础工程施工设备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现有的工程施工设备总体上而言能够满足大部分基础工程施工,有些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更改设计方案来进行调整。就当前现状来看,新型施工设备的研制开发应当以填补急缺设备、提高施工水平、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方向。
成槽设备是目前国内在设备方面最急缺的项目。就施工工艺方面而言,国内应大力推广无循环施工技术,必须下大力气开发能适用于抓斗、钻斗、振冲等无循环作业成孔的多功能设备,逐步扭转目前国内施工方案单一、施工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3]。
二、对前期施工开发设备的建议
(一) 基于无循环工法的开槽设备
无循环施工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且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目前国内大多数基础工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已开始采用长短螺旋、振动、机械抓斗、钢绳冲击等干式或无循环作业方法。另一方面,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多功能自行式旋挖、冲抓设备,促进了国内各种小型、多样化的无循环设备的广泛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国内急需的是开发一种大型的多功能施工设备,它的主体应选用能力适当的履带式吊车或挖掘机,这样既能够自行移位,又减少了对地面的压强。工作功能部分应该具有旋转和钢绳悬吊这两种功能,当搭配不同的工作机械设备时可以实现冲抓、振动等多种功能,这样既能成孔又能成槽。而且传动方式可以采用机械与液压结合或电液结合,这样可以保证工作的可靠性与操作的灵活性。
(二) 地下连续墙工程以及国外成槽设备
1、地下连续墙工程的特点。目前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和发展较快的一种基础工程施工应该要算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工程是目前三大类基础工程都能适用的工程手段,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连续墙的主要优点在于刚度和强度较大,防渗透能力较强而且整体的持久性、可靠性好。这些优点是其他基础工程所不具备的[4]。但同时由于施工设备复杂且工艺要求高,特别是护壁、防斜两大技术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连续墙在基础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2、国外成槽设备的主要类型。目前国外成槽设备主要分为机械式钢绳抓斗、液压抓斗和连续开槽机三种。机械式钢绳抓斗的特点在于结构较简单,但施工能力有限,一次成槽较小。液压抓斗主要分为钢绳悬吊和伸缩钻杆连接两种,具有能力强、效率高、成槽大等特点。液压抓斗的最大闭合力可达到l80T,对于大多数地层均能有效施工。而连续开槽机主要是利用液压驱动的纵向滚轮式或履带链式刀具连续破碎岩石。连续开槽机具有施工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成槽深度大等一系列优点。
(三)致力于开发国产成槽设备
综合国内外基础施工技术,我们发现真正体现连续墙工程的基本功能与主要特点的是壁式连续墙。而目前国内施工单位却很少采用壁式连续墙,大部分原因是目前国内缺乏适用有效的成槽设备。因此综合分析国外各种成槽设备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对于确定我们的开发方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在自行研制设备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引进成熟技术与关键组件,以此加快研制速度和提高产品水平[5]。
目前国内在开发成槽设备时应该着重于考虑工艺方法的多样性,并且下大力气研制一种能纵向滚挖的开槽设备。目前从结构上来看,纵向滚挖的开槽设备并不比多头钻或大型旋挖设备更复杂,而且可以根据国内现有技术设计成轨道式的轻便型设备,这样可以省去大型履带吊车,同时也可用潜水电机取代液压马达,增加施工设备的可靠性。我们相信,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我们完全可以研制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连续滚挖式开槽机。
综上所述,为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市场化的需要,工程施工更应该重视效率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工程质量要求与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早研制出适合我国工程施工的技术装备与工艺,努力使国内施工技术达到世界水平。
参考文献
[1] 袁峰.谈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法[J].中国房地产业.2011(02)
[2] 张春海.基础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科技信息.2007(01)
[3] 王达,胡茂焱,叶建良.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与发展[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9(S1)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2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施工处理
Abstract: the main highway subgrade project, it is according to the road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ert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band structure, the load pavement came in, so it is the main line and the base of the pavement. Its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road us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ubgrade filling, filling compaction, drainage, protection and special area etc, for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roadb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和工艺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道路的综合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路基工程建设作为公路交通工程建设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道路工程整体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势必将会干扰了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人们道路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质量性。因此,对于道路路面工程的施工建设必须对此加大重视力度,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支撑,更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施工技术的指导,以保证道路工程中的路基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一、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路基的施工质量,是整个路线工程的关键,也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车辆运行荷载、雨季冬季的考验。要做好路基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路基的填筑,尤其要重视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
1.1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
当路堤填筑高度不小于 1.0m 时, 应注意将路基范围内的树根,草丛全部挖除。若基底的表层土系腐殖土,则须用挖掘机或人工将基表层土清除换填, 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不小于30cm 为宜,并予以分层压实。如发现草炭层、鼠洞、裂缝,应更换符合条件土的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压实。路堤通过耕地时,路堤填筑施工前必须预先填平压实。如其中有机质含量和其他杂质较多时,碾压时因弹性过大,不易压实,应换填土。
1.2 坡面基底处理
当坡面较小(横坡小于1:5)时,只需清除坡面上的表层,其处理方法同上。但坡度较大(横坡大于 1:5)时,应将坡面做成台阶,让填料充分嵌在地基里,以防止路堤的滑移。台阶的尺寸,依土质、地形和施工方法而不同,台阶顶面应做成向堤内倾斜 3%~5%的坡度,并分层夯实。当所有台阶完成之后,可按一般填土进行。
二、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禁止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对于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
2.1 控制最佳含水量
保证土料在最佳含水量下达到最佳压实度。由于当地土质含水量特别大,通过翻晒来实现,使其达到最佳含水量。
2.2 掺外加剂改良
对含水量大、塑性高的土或强度不足的其他材料如含有大量细粒砂的砂质土掺入石灰、水泥工业废料或其它材料的稳定剂,对土的性质进行改良,达到填土要求。
2.3 采用不同土质填筑路堤时,采取以下措施
①层次应尽量减少,每一结构层总厚度不小于 0.5m,不得混杂乱填,以免形成水囊或滑动面;
②透水性差的土填筑在下层时, 其表面做成一定的横坡,以保证来自上层透水性填土的水分及时排出;
③合理安排不同土质的层位,采用不因潮湿及冰融而变更其体积的优良土填上层,强度较小的应填在下层;
④在不同土质填筑的路堤交接处应做成斜面,并将透水性差的土填在斜面的下部。
三、填土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并应通过试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还要有一定素质的施工队伍来重视。
四、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虽然在对其认定上尚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从广义上讲,只要外在荷载在土基上有可能出现有害的过大变形和强度不够等问题时,我们都应该视为软基而认真对待,并进行必要的处理。一般按处理的部位可分为地基处理和路堤处理,处理的方法为:
(1)对于路基高度不高,软土层或淤泥层比较薄的地段,采用砂垫层、置换填土、反压护道、抛石挤淤的方法处理,以增强路基。
(2)对于排水地基,根据实地情况,采用砂垫层法、袋装沙井法、砂桩、塑料板排水法及置换填土来处理。
(3)对于软土地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比较复杂的地基情况,采用垫隔土工布、碎石桩、加固土桩及强夯的办法处理。
(4)对于软土路堤的处理,采用垫隔覆盖土工布、增设土工格室、土工格栅等办法。
五、排水设施与路基的稳定性
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使全线的沟渠、管道、桥涵构成完整的排水体系。对于黄土地区的排水设施应注意防冲、防渗以及水土保持问题。
(1)在一般路段,路基排水沟渠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要注意防渗、防冲,采取加固及防止渗漏措施。黄土地区公路边沟以采用砂浆砌片加固效果较好,截水沟应设在离堑顶边缘以外不少于10m的地方,断面不宜过大,沟底纵坡宜在 0.5%-2.0%之间,在填挖交界处引出边沟水时,注意出水口的加固。
(2)在垭口、深路堑、高路堤、滑坡、陷穴等地段,可用挖鱼鳞坑、水平沟、种草、植树等方法对坡面径流进行调治与防护;在冲沟头植树,防止冲沟溯源侵蚀,危害路基;布设在沟谷的路线,在沟谷中筑坝淤地,并保护路基坡脚不受水的冲刷破坏;还可做护坡埂、涝池、水窑等。
六、桥头、涵洞两端的路基处理方法
桥头、涵洞两端引起的跳车现象,成为各个公路路线上一个主要克服和攻关项目,如处理不当,会影响整条线路的美观与使用。
(1) 地基加固处理, 为消除桥台和台后填方段的差异沉降变形,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尤其是特殊路基,如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河流相冲击洪积物地基等需进行特殊处理:软土属高压缩、大变形地基,对该地基首先采用插塑料板、袋装沙井的超载预压等方法进行排水加固,其次根据填方路堤的压力计算,采用喷粉桩、挤密庄等进行加固处理;河流冲积物,使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沉积物种类多,要充分分析其成份,做好设计,进行地基渐变加固湿陷性黄土要做好防排水设计,采用强夯等办法进行加固。
(2)桥头设计过渡段,即在一定长度范围内铺设过渡性路面或设置搭板,可以使在柔性结构路段产生的较大沉降通过过渡段至桥涵结构物上,车辆行驶就不至于产生跳车。
(3)台背填料的选择,在挖方地段的台背回填部位,因场地特别窄小,可选用当地的石渣、 砂砾等优质填料;在高填方的拱涵及涵洞与侧墙的相接部位, 尽量选用内摩擦角大的填料进行填筑,而且施工时应注意填料土压的平衡,不发生偏移,以免造成工程事故。
(4)在靠近构造物背后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也可在桥台与填方结合处及过渡段的路面下设置垫层,防止路面下渗水进入填方,对中间为砂砾填料、 两侧为土类填料的填方与加固地基的连接处做纵向集水管和横向排水管,以排泄填方与加固地基之间的下渗水。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即将拉开帷幕,公路的建设必将突飞猛进。所以,在路基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要求进行,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始终坚持技术标准,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才能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培华,郑南翔,徐玮.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11.
[2]于景臣,郭毅先,付慧,梁世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与案例分析[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9.07.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3
1.1更换填垫层
所谓的更换填垫层就是指将路基中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把软弱的土层通过人工或者是机械开发的方式换成质量好的土、石屑或者是石头等材料,然后在经过压缩获得承载力比较高的垫层。依据换填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成三种,即填土、爆破挤淤法和抛石挤淤法。
1.2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主要是指在工程进行建造之前,选用大于或者是等于开始设计的荷载的添加物进行预压,进而促使地基能够提前可以固结沉降,随之也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完工的沉降,进而提升地基的强度。一旦工程可以满足沉降的需求,那么就可以修筑工程的路面。
1.3添加预压的排水进行固结
此法就是提前对地基进行加载,然后通过排水体的方法进行排水,这样可以促使地基的基土固结,也就能提升工程的承载力,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完工后路面的沉降。过去的排水体主要选用的是袋装的砂井,同时还会在顶上铺上适量的土工布和筋垫层。这样不但可以将其作为横向的排水通道,也可以将避免沉降。过去的袋装砂井质量的好坏与工程的施工联系比较紧密,一旦袋中的砂灌得不够严密就放进孔中,砂遇到水以后便会沉降,造成砂井出现脱空的现象,导致水不能够正常的排出。基于这一缺点袋装砂井渐渐的被塑料的排水而取代。与袋装砂井相比较塑料排水具有施打的速度快、施工机械更轻便、抗折的能力强等等的优势。
1.4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指将10吨以上的重锤从高于10米的高空处进行自由落下,然后反复的对土体进行夯击。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土体变得更加紧密,进而提升地基土自身的承载力和降低沉降。此法通常适用于不饱和的,颗粒比较粗的土质,而对于一些粘性高,饱和程度高的,处理效果很不明显。特别是淤泥与淤泥质的土地基,采用此法处理效果可能会更差。当前国内外主要选用的是夯坑内进行回填石块,砂或者是碎石等等的颗粒。
2对城市工程的软基处理方法的评价
当前换填垫层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软基的处理办法,也是现在市政工程的工程中使用虽多的。然而换填处理的方法只能在软土层比较薄时才能正常的使用。在软土层比较厚时,由于换填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在真正施工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同时造价也是非常的高。对于堆载预压的方法去排水时,固结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工期需要的时间也就长。对于软粘土来说,加载预压的排水固结是当前软基处理办法中最常用的一种。但是经过这个方法处理以后,因为软土的厚度比较大,所以沉降幅度也是比较大,也就不能达到一个预期的结果。不均匀城店会对市政工程下的管线破坏性非常的强。强夯法通常情况下不适用于在已经加固的饱和的软粘土中进行,主要是容易形成橡皮土。土地在经过强夯后,地基的承载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虽然强夯置换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设计计算的方法。对于置换夯填所需要的材料与处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对于大面积的处理,我们需要经过试夯来确定精确的设计参数。
3市政工程中软基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城市工程下都需要埋设很多的管道,基于这些管道就需要对工程的沉降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雨水管和污水管,这两个管道对于路基的沉降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当前国内对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作出的要求就是管道的地基在完工以后的沉降高度要小于10厘米。而对于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通常设计时需要有自清的流速。铺设的管道要有一定的角度,如果在路基完工以后地基的沉降较大,那么势必造成管道的排水能力大大的下降,甚至可能出现淤堵、管道损坏或者是污水外流的现象。过去我们通常情况下不会对管线的软基做一些特殊的处理。会在工程修建完成以后,因为管线下的软基会出现不均匀的沉淀,进而造成低下管线不能够正常的运行,时常会有断裂损害的现象发生。如果遇到这一情况,只能通过将路面挖开对其做维修工作。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与此同时还会在人力、物力与财力上产生巨大的浪费。近几年,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因为当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所以市政的工程工程中主要是借用的高速公路对于软基处理的标准。即高速公路中的一般路段要在完工以后沉降小于30厘米,当前城市的骨干管道基的路线沉降要求一般是小于10厘米。所以,市政工程中软基的处理办法要比同一个等级的公路高一些。这也就造成市政的工程其软基的处理办法的费用会变得更加昂贵一些。所以,寻求一个好的解决市政工程的软基的处理办法势在必行。
4国外市政工程中软基处理的主要措施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对于城市管线选用的是共同的钩技的处理方法。共同钩技也成为地下的综合管廊,也就是在地下可以建造一个集约化的隧道,将电力、燃气、通讯等等各种各样的市政管线集中于一体。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吊装口、监测控制口、检修口。在19世纪,德国、法国和英国就已经开始创建共同沟,到20世纪以后,俄罗斯、匈牙利和美国也开始创建共同沟。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兴建共同沟。共同沟其主要的特点:(1)优先立法。例如一些已经创建了共同沟的路段就会禁止再进行开挖。(2)整体规划。需要将共同沟和地铁以及地下的其他的工程进行统一的归纳,归入到城市的地下空间的规划中。当前,在我国市政的管线建设中主要是各自为政。因为当前在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条块分割与交叉重复等等的问题,这就会造成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工程开挖很难,执法科学管理难、资金彻底落实难等等的阻碍。所以也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大范围的实施,当前在我国只是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开始尝试。
5新型市政工程中软基处理办法的探讨
当前市政管线的处理方法,如果选用一般的高级的公路处理的方法,通常都是很难满足地下管线对于沉降的要求。但是,若整个的工程断面层都是依照管线的基础来做软基的处理,就会导致造价太高。所以,综合考虑到各种管线对于沉降的要求与地质的条件、经济、工期等方面的因素,选用不同的软基处理的方法。接下来,介绍某城市的对一级主干的软基处理办法,进而探讨四年的市政工程的软基处理的办法与处理效果。此工程工程是城市的主干工程,因此管线比较多,再加上雨水和污水的管线埋设比较深,最深可以达到7米。因此会对沉降比较敏感,软基的路段通常是填方路堤,因此工期比价紧。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主干路基两侧雨水污水的排放。就需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造价。此工程提出了国内首创即将袋装的砂井与堆载预压排水两者做有效的结合。形成中间软,两边硬的地基处理方法。通过此工程的实施证明该种复合处理的办法能够保证在同一个断面其不同的位置选取不同的软基处理办法,不但能够显著的提升管线地基的承载力,而且能够满足管线对于沉降的要求,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造价。
6结束语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
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如何生存发展,怎样提高竞争力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问题。
一、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好坏和施工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着工程成本的高低,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投资收益。一方面,有效的土建工程现场管理,能优化施工现场资源配置,包括施工人员的配置、建筑机械的配置和建筑材料的配置,这无疑将有效节约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施工现场杂乱无章,各种材料用具乱堆乱放,以及施工现场人员的配置混乱,将严重阻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进展,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有效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将大大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展开,并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从而为项目施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1、经济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关心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施工安全,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 应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
2、科学化原则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
3、规范化原则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是提高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和提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要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等,因而规范化的现场管理有助于减少合同纠纷和减少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协调土建施工现场的施工活动。
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问题
1.1施工人员存在安全意识低下。
提高良好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施工的关键,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可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这方面意识低下,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导致施工人员对安全方面的知识比较淡薄。这样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到位,普遍的存有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低下是造成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1.2土建施工现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全教育、分项交底较为简单缺乏针对性,更有存在施工现场和施工方案不符,专项安全技术不到位导致施工现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其次,违规操作严重,监管不严是安全文明施工的弊端。比如高空作业人员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存在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缺乏配合,施工松散擅自离岗的情况,没有严格的纪律予以约束,致使施工安全隐患丛生。
2、材料管理问题
施工环境不佳,材料、工具、设备乱丢乱放现象严重,材料浪费,现场环境脏、乱、差。
3、质量管理问题
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多,产品面广量大,难以实现全面检查,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导致一些质量问题漏检。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系统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影响,施工质量很难达到规范规定标准,因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返工损失和为减少损失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如何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是一个难题。
4、人员素质问题
技术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素质低下,一般雇佣价格低廉、未经过岗位培训的民工干活,使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难以有效地进行人员管理,建筑现场施工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素质不强、难于管理、各方面意识不强,在工程实践中往往施工人员会因为违规操作,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屡见不鲜。
四、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1、加强安全管理
针对土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属于动态的管理,这主要是根据土建工程的施工性质来决定的,在进行管理时,根据施工动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安全管理策略,来减少或避免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危险因素。首先,应不断探寻新的规律,并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找到最佳最有效的控制策略,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是加强施工中与安全有关事项的管理,如防火、安全带使用、安全帽、脚手架搭设、电线搭接等等,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习,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再次,制定文明的施工方案,如岗位责任制等,使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尽量合理化,明确交接责任。
2、现场材料管理
在工程造价中,施工材料款项是占比重很大的,因而加强对现场材料的管理,对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的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采购时深入调查材料市场,保证采购材料价格合理,材料质量过关,对土建施工质量要求有准确的把握。
2.2 要规范材料领取用制度,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材料进行规划,保证材料相关工作不耽误施工需求。
2.3加强采购和库管的专业知识,完善材料管理制度,提高材料管理水平,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以减少土建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收益。
3、强化施工现场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
由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往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因而在施工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如停水、停电、天气恶劣、材料短缺、机械故障等等,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这些突发状况将影响施工进展,进而影响工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因而要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就要做好土建施工所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工期。除此之外,必要的监督手段也是提升土建工程现场管理成果的必要基础,土建工程的监督对象应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监督内容要包含工程质量、现场安全、材料与成本等等,监督管理应与合理的奖惩措施挂钩,并力求公平公正,以激励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积极主动、高质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
4、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主要技术骨干主要由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的班子,制定施工管理制度,责任到人,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从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考虑,进行全面控制。 根据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量人而用, 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5、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
第一,质量监控贯穿整个工程项目从招标阶段开始执行,一旦中标,在施工前参与设计图纸会审,要找出图纸的差错。第二,搞好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监控,检查进场实物和质保书,看其型号、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分部分项工程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前提下,分部分项的监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按规范、规定施工,出现问题立即纠正。第四,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也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结束语:
土建施工管理内容涉及广泛,其影响因素较多,管理人员必须端正态度严于律己严格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参考文献: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5
关键词:地基; 处理方法;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基处理原则
良好的天然地基应具备高承载力和低压缩性,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软弱的地基必须经过技术处理,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经处理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反之则称为天然地基。建筑物一般宜建造在天然地基上,但为节约用地,在实际工程中常常需要充分利用工程性质较差而经过处理的地基。
建筑物对地基的基本要求是:不论是天然地基还是人工地基,均应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不发生剪切破坏或丧失稳定;不产生过大的沉降或不均匀的沉降变形,以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对于土质良好的地基,当其难以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时,也同样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地基处理指的是,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地基处理是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技术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涉及到地基土的强度与稳定性、地基的压缩与变形、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软弱下卧层的影响、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液化、失稳和震陷等问题。
2、地基处理的方法及施工要点
如果选用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是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以下我们就介绍几种地基处理的方法和其施工要点。
(1)灰土垫层法
施工前应验槽,清除积水、淤泥,待干燥后再铺灰土。灰土施工时,应控制其含水量,以用手紧握土料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可以晾干或洒水润湿。灰土应如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应及时铺填夯实。应分层施工,每层最大铺土厚度(如图1)。每层灰土夯打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密度在现场试验确定,一般夯打(碾压)不少于4遍。灰土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柱墩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相邻两层灰土的接缝间距不得小于0.5m,接缝处的灰土应充分夯实。当灰土垫层地基高度不同时,应制成阶梯形,每阶宽度不少于0.5m。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槽、坑内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确保在无水状态下施工。夯实后的灰土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及时回填土,否则要进行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刚打完毕或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使用。
图1 每层最大铺土百度
(2)砂垫层法
施工前应验槽,清除浮土,基槽(坑)的边坡必须稳定,防止塌土。槽底和两侧如有孔洞、沟、井和墓穴等,应在未做垫层前加以处理。人工级配的砂、石材料,应按级配拌和均匀,再行铺填捣实。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底面宜铺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程序进行。土面应挖成台阶或斜坡搭接,搭接处应注意捣实。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制成斜坡,每层错开0.5~1.0m,并应充分捣实。采用碎石垫层时,为防止基坑底面的表层软土发生局部破坏,应在基坑底部及四侧先铺一层砂,然后再铺碎石垫层。垫层应分层铺垫,分层夯(压)实,每层的铺筑厚度不宜超过(如图2)规定的数值。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垫层的捣实方法可视施工条件按图2选用。捣实砂层应注意不要扰动基坑底部和四侧的土,以免影响和降低地基强度。每铺好一层垫层,经密实度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图2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每层铺筑厚度及含水量
(3)强夯法
为避免强夯振动对周边设施的影响,施工前必须对附近建筑物进行调查,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振或隔振措施,影响范围约10~15m。施工时应由邻近建筑物开始夯击逐渐向远处移动。
强夯施工前应试夯,做好地基土强夯前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
强夯施工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或者以试夯时确定的沉降量作为控制参数。夯击时,重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应准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应用砂土将坑底整平,才能进行下一次夯击。每夯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的场地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要求。强夯施工应做好记录。
(4)振冲法
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成桩确定施工参数。包括振冲孔间距、达到土体密实度时的密实电流值、成孔速度、留振时间、填料量等。填料应选择不溶于地下水,或不受侵蚀影响且本身无侵蚀性和性能稳定的硬粒料。并对粒径进行控制,确保振冲效果及效率。粒径过大,在边振边填过种中难以落入孔内;粒径过小,在孔中沉入速度太慢,不易振密。
碎石桩成桩施工过程包括定位、成孔、清孔和振密等。
1)定位振冲前,应按设计图定出冲孔中心位置并编号。
2)成孔振冲置换造孔的方法有:排孔法,即由一端开始到另一端结束;跳打法,即每排孔施工时隔一孔造一孔,反复进行;帷幕法,即先造2~3圈孔,再造内圈孔,此时可隔一圈造一圈或依次向中心区推进。振冲施工必须防止漏孔,因此要做好孔位编号及施工复查工作。
振冲器用履带式起重机或卷扬机悬吊,对准桩位,打开下喷水口,启动振冲器。水压为400~600kPa,水量为200~400L/min。此进,振冲器以其自身重量和在振动喷水作用下,以1~2m/min的速度徐徐沉入土中,每沉入0.5~1.0m,宜留振5~10s进行扩孔,待孔内泥浆溢出时再继续沉入,直达设计深度为止。在黏性土中应重复成孔1~2次,使孔内泥浆变稀,然后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形成直径0.8~1.2m的孔洞。
3)清孔当下沉达到设计深度时,振冲器应在孔底适当留振并关闭下喷水口,打开上喷水口以便排除泥浆进行清孔。
4)振密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向孔内倒入一批填料,约1m堆高,将振冲器下降至填料中进行振密,待密实电流达到规定的数值,将振动器提出孔口。如此自下而上反复进行直至孔口,成桩操作即告完成。
在施工场地上应事先开设排泥水沟系统,将成桩过程中产生的泥水集中引入沉淀池。定期闺怨沉淀池底部的厚泥浆挖出,运送至预先安排的存放地点。沉淀池上部较清的水可重复使用。
(5)粉体喷搅法
粉喷施工场地要求平整,挖除表层杂填土,更换素土,及时清理地下障碍物。正式打桩前宜按设计要求的施打工艺试桩,以确定各地层和平面区域内钻杆提升速度和喷灰速度、喷灰量等。粉体喷射机灰罐应按理论计算量投一次料,打一根桩,以确保桩质量。若因机械操作原因,灰罐及灰管内无灰,而桩顶未达设计标高,应加灰复搅重喷;灰罐内余灰过多,应视具体情况在断桩、空头、缺灰或土质软弱的断面上复搅重喷。钻机预搅下钻时,应尽量不用冲水下钻,当遇较硬土层下沉太慢时,方可适量冲水。施工中应经常测量电压,检查钻具、流量计、分水滤气器、灰路蝶阀和胶管灰路的工作情况。
3、结语
文中我们分别介绍了:灰土垫层法、砂垫层法、强夯法、振冲法、粉体喷搅法等五种地基处理方法,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的选出适合的地基处理。打好基础是做任何事的前提,因为只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建出雄伟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郭利民、方承训,建筑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6
关键词:基坑支护开挖事故 原因分析处理方法
一、事故类型
1、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支护结构顶部发生较大位移,严重的向基坑内滑动或倾覆;二是支护桩底发生较大的位移,桩身后仰,支护结构倒塌。
2、支护结构断裂破坏。
3、基坑周围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使用和安全,严重的造成破坏。
4、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其后果一是破坏了坑底土体的稳定性,使坑底土体的承载力降低;二是造成基坑周围地面沉降;三是当基坑内设有内支撑时,坑底隆起造成支撑体系中立柱的上抬,使支撑体系破坏。
5、产生流砂。流砂可以发生在坑底,也可能出现在支护桩的桩体之间。出现流砂后,基坑周围土随水流失而造成灾害。
二、基坑支护开挖事故的常见原因
1、支护结构的强度不足,结构构件发生破坏。
2、支护桩埋深不足。不仅造成支护结构倾覆或出现超常变形,而且会在坑底产生隆起,有的还出现流砂。
3、支撑体系设计不合理。对带有内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由于支撑设置的数量、设置的位置不合理,或支设置、施加预应力不够及时,支护结构变形很大而造成事故。
4、基底土失稳。由于基坑开挖使支护结构内外土重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桩后土重超过坑底内基底土的承载力时,产生坑底隆起现象。如果支护采用的板桩强度不足,板桩的入土部分破坏,坑底土也会隆起。此外,当基坑底下有薄的不透水层,而且在其下面有承压水时,基坑会出现由于土重不足以平衡下部承压水向上的顶力而产生隆起。当坑底部为挤密的桩群时,孔隙水压力不能排出,待基坑开挖后,也会出现坑底隆起。
5、施工质量差与管理不善。诸如支护用的灌注桩质量不符合要求;桩的垂直度偏差过大,或相邻出现相反方向的倾斜,造成桩体之间出现漏洞;钢支撑的节点连接不牢,支撑构件错位严重;基坑周围乱堆材料设备,任意加大坡顶荷载;挖土方案不合理,不分层进行,一效仿挖至基坑底标高,导致土的自重应力释放过快,加大了桩体变形。
6、不重视现场监测。决定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因素很多,有许多是设计前不一定能估计到的,因此为了确保支护结构使用中的安全,重视现场监测,随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不少支护结构失败的实例证明,不重视现场监测是重要原因之一。
7、降水措施不当。例如在可能出现流砂的基坑采用明排水,导致流砂发生,周围地面出现较大沉降;又如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没有采用回灌措施,保护邻近建筑物而造成事故等。
8、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大量实际数据表明,基坑暴露时间愈长,支护结构的变形也愈大,这种变形直到基坑被回填才会停止。所以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以后,基础的混凝土垫层应随挖随浇,快速组织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从造成基坑失稳、桩体断裂、地表沉降及坑底隆起、管涌等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得知,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不良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是造成基坑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一个事故的出现往往是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表现。
三、基坑支护事故常用处理方法
1、支挡法
当基坑的支护结构出现超常变形或倒塌时,可以采用支挡法,加设各种钢板桩及内支撑。加设钢板桩与断桩连接,可以防止桩后土体进一步塌方而危及周围建筑物的情况发生;加设内支撑可以减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水平变形。在加设内支撑时,应注意第一道支撑应尽可能高;最下一道支撑应尽可能降低,仅留出灌制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所需的高度。有时甚至让在底部增设的临时支撑永久地留在建筑物基础底板中。
2、注浆法
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防水帷幕桩间漏水,基坑底部出现流砂、隆起等现象时,可以采用注浆法进行固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些大的工程事故都是由于在事故刚出现苗头时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造成的。注浆法还可以用作防止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破坏的保护措施。总之,注浆法是近几年来广泛地用于基坑开挖中土体加固的一种方法。该法可以提高土体的抗渗能力,降低土的孔隙压力,增加土体强度,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注浆工艺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以分为渗入性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电动化学注浆。
渗入性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小,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渗入孔隙及裂隙,不破坏土体结构,仅起到充填、渗透、挤密的作用,较适用于砂土、碎石土等渗透系数较大的土。
劈裂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高,通过压力破坏土体原有的结构,迫使土体中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新的裂缝或裂隙,较适用于象软土这样渗透系数较低的土,在砂土中也有较好的注浆效果。
注浆法所用的浆液一般为在水灰比0.5左右的水泥浆中掺水泥用量10%~30%的粉煤灰。另外还可以采用双液注浆,即用二台注浆泵,分别注入水泥浆和化学浆液,二种浆液在管口三通处汇合后压入土层中。
注浆法在基坑开挖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用途:
①用于止水防渗、堵漏。当止水帷幕桩间出现局部漏水现象时,为了防止周围地基水土流失,应马上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当基坑底部出现管涌现象时,采用注浆法可以有效地制止管涌。当管涌量大不易灌浆时,可以先回填土方与草包,然后进行多道注浆。
②保护性的加固措施。当由监测报告得知由于基坑开挖造成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接近临界值时,可以通过在其下部进行多道注浆,对这些建筑设施采取保护性的加固处理。注浆法是常用的加固方法之一。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注浆所产生的压力会给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注浆时应注意控制注浆压力及注浆速度,以防对基坑支护带来新的危害。
③防止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当支护结构变形较大时,可以对支坊桩前后土体采用注浆法。对桩后土体加固可以减少主动土压力;对桩前土体的加固可以加大被动土压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基坑底部出现隆起,增加基底土的承载能力。
3、隔断法
隔断法主要是在被开挖的基坑与周围原有建筑物之间建立一道隔断墙,该隔断墙承受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土的侧压力,必要时可以起到防水帷幕的作用。隔断墙一般采用树根桩、深层搅拌桩、压力注浆等筑成,形成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防止由于基坑的坍塌造成房屋的破坏。
4、降水法
当坑底出现大规模涌砂时,可在基坑底部设置深管井或采用井点降水,以彻底控制住流砂的出现。但采用这两种方法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考虑由于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的下沉,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所在应在周围设回灌井点,以保证不会对周围设施造成破坏。
5、坑底加固法
坑底加固法主要是针对基坑底部出现隆起、流砂时所采取的一种处理方法。通过在基坑底部采取压力注浆、搅拌桩、树根桩及旋喷桩等措施,提高基坑底部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起到止水防渗的作用。
6、载法
当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较大,即将发生倾覆破坏时,可以采用载法,即挖掉桩后一琮尝试内的土体,减少桩后主动土压力。该法对制止桩顶部过大的位移,防止支护结构发生倾覆有较大作用。但必须在基坑周围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四、事故处理实例:某大厦基坑支护体系出现较大的变形和涌水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某大厦主楼地面以上20层,裙楼6层,设有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0m。该东邻刚盖好二年多的20层的A大厦,西侧临近6层砖混结构居民住宅楼群,南侧紧靠一排年代较久的居民平房,北邻长江路。施工现场地下情况较复杂,基坑周围土质差,上部2~3m左右均为杂填土、素填土,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为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地下水位仅在地面下0.5~1.20m.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开挖施工方法概况:深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作为受力结构。钻孔灌注桩采用φ800mm,有效桩长18m,钢支撑采用φ609mm×10mm钢管。南北向单层垂直支撑,南侧三道两层角支撑,东西向单层垂直支撑。采用密排深层搅拌桩作为阻水帷幕,桩径φ700mm,搭接长度200mm,有效桩长18m,桩接头施工缝处压密注浆处理,增加阻水效果。整个施工过程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施工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按照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数据变化,严禁超挖,先撑后挖,控制支护变形,混凝土垫层随挖随做,减少基坑暴露时间,设置集水井排水,备好基坑的堵漏设备,及时堵漏,防止基坑浸泡,保证深基坑及相邻建筑物和道路管线安全正常使用。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出现的事故及处理: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先南后北,基坑正南部挖至地坪下9.75m,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居民平房的沉隆量达到25mm,已超过报警指标(20mm),而且基坑南侧土体6.0m深度处的累计水平位移达到52mm,超过40mm的报警指标,同时在基坑南侧土体11.0m深度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达到3.00mm,形成滑动层。数日后,居民平房沉降量最大值为61mm,地面裂缝在居民平房区域迅速发展,地面裂缝主要范围是距基坑11m左右,缝宽达到20~30mm,墙体也发现由下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和倾斜。
根据安全监测结果工程指挥部紧急布置施工抢险,首先疏散了居民,掉基坑边上施工堆载钢筋、模板,提前浇注基坑正南部、西南角底板垫层,在基坑南侧底浇捣一根防渗地连梁,加强支护桩整体作用,在基坑东西向加了一道水平垂直支撑,增加支撑体系的整体性。几天后,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南侧土体的累计水平位移达到99.9m,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也由11m变到15m处,其值达到6.14mm,基坑南侧底垫层起拱开裂,居民平房地面裂缝区进一步扩大,延伸到距基坑边15m以外的地方。现场决定提前浇注东西底板和垫层,而且在基坑底浇筑一根防渗地连梁。安全监测结果表明土体水平位移速率由3.08mm/d减少至1.28mm/d,A大厦裙楼的沉降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指挥部紧急措施起了有效的作用,确保了基坑支护结构和A大厦辅助生活设施安全。
整个基坑支撑全部撑完,开挖全部到位,南部底板已浇完,北部正在人工清土和局部做混凝土垫层。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外东侧水位,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发生变化,水位由地下1.8m下降至地下 2.24m,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有明显衰减现象。同时,基坑内东侧发现涌水现象。指挥部采用在基坑内疏导(水管接排法)和水玻璃加水泥浆堵塞相结合的办法,在基坑外压密注浆防渗的方法,经过一昼夜抢险,解决了基坑涌水的问题。安全监测数据说明水位上升到1.7m,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显著增加,土层没有发生分层沉降,这表明基坑支护结构安全,基坑内没有发生管涌现象。
造成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方案考虑不够全面,基坑南侧支护桩和深层搅拌桩施工时,由于地下障碍物较多,采取了局部开挖方式。桩施工完毕,回填了粘土,并且在基坑外压密注浆固结土层。设计者考虑土层处理过了,将支护桩长减少了2m,而忽略了由于基坑开挖速度快,荷较大,基坑回弹的影响,支护的变形还在发展,整个支护结构还存在不安全因素。为了深基坑和相邻居民平房的安全,建设单位在基坑东南、西南角室外地坪以下7.5m处架设了第二、三道角支撑。安全监测数据工程指挥部采取的进一步抢险措施行之有效。
在基坑东西向挖至地坪以下8.5m处,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外的A大厦附近土体水位移速率由0.275mm/d突变至3.38mm/d,累计水平位移最大值达42mm,在15m深处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4.46mm,同时,A大厦汽车道上发现与基坑边水平的裂缝,缝宽3mm左右。距基坑边约15m。因为基坑和A大厦裙楼之间是道路和花坛,没有建筑物(距离有18m 左右)。调查发现A大厦的200T生活水箱埋在基坑边,距离基坑约10m,生活水箱与管道接头由于变形已拉裂,出现渗水现象。现场决定在基坑东西向增加二道水平支撑,有效地处理了土体整体滑移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