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1
一、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3) 郑建宗,刘黎明.柴达木地区劣等农用地科学利用分析 [J].草原与草坪,2008(3).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2
摘要:本文提出,环境对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有重要作用,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人人生活学习井然有序,就会形成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氛围,环境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环境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创学生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环境育人 高职学生 影响
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高职院校尤其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点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教育。素质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要发展和促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地进行教育。
如何通过环境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重点,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因此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环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陶冶性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环境育人就是指利用环境影响塑造人、培养人。
一、学校环境的效果
校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优美的校容校貌环境能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耳濡目染、养性怡情的作用,置身于花园般美丽的校园之中,学生自然会滋长留恋校园、乐于学习生活的缕缕情丝,乐在其中又必然会学在其中。因此合理的校园布局、高雅的校园环境就会像一位沉默不言而有风范和约束力的老师一样,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化作用。如笔者学校就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创设赏心悦目的环境,强化读书的浓郁气氛。
二、家庭环境的效果
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充分认识了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古代就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故事。孩子成长在家庭,其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兴趣爱好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仍有很多时间在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是学生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的素质、人格、教养、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子女。自私无理的父母往往培养出心理有缺陷的子女。所以家长有责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家庭环境所起的效果比在学校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只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环境的效果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更让人增长见识。在信息时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促使学生学好知识练好技能,将来可以施展身手;另一方面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灵魂,许多游戏房、网吧等娱乐场所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侵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个别意志薄弱的学生心灵被扭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都极为担忧。学校有责任呼吁社会来共同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引导学生在社会学校中接受教育,辨别是非,通过读好书、做好事、了解法律来提高自己的觉悟,参与社会上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社会环境的洗礼。
四、小结
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几乎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全部,任何一个环境教育的薄弱或失当都会给那些不健康思想的渗入提供可乘之机,因此三者方向一致,才能真正培养合格素质的接班人。学校环境的效果有赖于家庭的配合,家庭环境的气氛有助于社会环境的改善,而社会环境的净化又促进学校环境的建设,因此注重营造优良的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坚.注重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J].职业,2013(24).
[2]王鑫明.高职院校环境隐性育人功能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8).
[3]马怡宁.浅论职业学校环境育人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77).
[4]侯日江.从“泡菜理论”到技工院校环境育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6).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3
(一)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分类对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概括而言,大思政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因素和学校精神环境因素两类,前者主要指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而学校精神环境因素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三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心理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用一定心理表现出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如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心理等。第五,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例如,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抚养,晚辈对长辈的尊重等现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反之,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容易出现问题,将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成长。第四,大众媒介环境。当今,传播媒介环境(书籍、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大思政教育环境的特点就其特点而言,大思政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阶级性主要是指大思政教育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明显体现着阶级性。而社会性是指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如大众传播媒介既为社会统治秩序服务,同时也承担社会教育的义务。第二,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前者表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稳定,而后者表现为在局部环境中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第三,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的特点。前者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各个环境相互之间进行着交换,在总体上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局部环境又可以被人为地封闭起来,如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第四,复杂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复杂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无处不有的复杂系统。而后者体现了在教育实践中,各种环境可以被建设和利用,可塑性使复杂性变得相对简单,推动了各种环境的建设。第五,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统一的特点。所谓整体性表现为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局部性表现为某一具体环境因素的突出影响。
二、目前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出现了一部分人奢侈的生活作风、颓废的生活方式,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他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第二,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倾向于追逐智力劳动而鄙视体力劳动,日益形成贪图享乐的价值观,这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第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对大学生的冲击。尤其是个别人的致富是靠关系、诈骗等渠道致富的,这使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对社会改革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第四,政治面临的各种挑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党政官员、、贪污受贿等,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第五,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比如,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危机。
(二)学校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日益增多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学校环境建设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学校物质环境中不利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硬件建设不足且有商业化倾向;(2)高校师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连年扩招以后,教育部2003年将师生比例核定为1:17的比例,这种比例根本未能得到实现。因此,为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有些高校采取大班授课,采用教师外聘制等方式,这些制约着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学校精神环境因素中的不利因素。第一,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风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市场导向和社会上商业化、功利化思想的不良影响,使得校风建设出现不良现象。教风方面,一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功利倾向变得突出,育人意识开始退化,忽视人文思想品德教育。而在学风上,一些学生学习纪律松懈,学习态度和动机发生扭曲等。第二,学校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目前,高校有些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不易执行落实等。同时,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和场地不足,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品位有待改善。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家庭结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独生子女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因结构比较单一,其成长环境相对孤寂,活动单调,造成他们缺少相互体贴,共同分享的经历。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其次,传统婚恋观念的转变和家庭责任意识的淡化,导致离婚率逐年升高,单亲家庭增多。这给学生心理带来不同程度上损伤,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然而,有些家庭的成员文化素养不高和教养方式不当,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消极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数量多、影响力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首先,对人具有精神麻醉的消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把人们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引向了人与媒体的交流,从而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化削弱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一些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以市场需求为终极目的,消解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再次,不良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比如,一些媒介热衷于炒作明星大腕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固有道德观念的转变。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针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内容亟待加强。除此之外,由于诸多原因,当前大思政教育心理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消极的因素还在许多方面存在,阻碍着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比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应该是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是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没有健康丰富的情感心理,人生目标不明确,造成思想道德意志薄弱。
三、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大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人,才能真正地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二)遵循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原则原则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构建大思政教育环境过程中,必须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和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第二,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前提。
(三)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建设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就是要清除经济环境中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因素,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第二,加强建设政治环境,从根本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第三,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建设文化环境就是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排除大众文化低级庸俗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首先,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就是要加大物质投入,建设在过程中注意整体规划,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中,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科研设备、餐饮住宿条件等。其次,加强学校精神环境建设。加强学校“三风”建设,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除此之外,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科学性、公正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下建设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氛围。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4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科学的成才观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灯。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学的成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早日确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父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成才之路。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5
【关键词】教育环境;资源配置;环境优化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人类政治品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工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自进入2l世纪,我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加入WTO,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这些都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1)从经济环境看。经济环境是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是诸多要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最直接地影响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规格和要求,并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现代化广泛深入,由此所带来的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分配方式的不断变化,思维方式的改变,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了直接而又重大的影响。
(2)从政治环境看。社会政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的社会政治的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有了一定提高,社会政治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受到改革开放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个人主义盛行、自由化思想泛滥、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公民道德思想的滑坡、犯罪现象不断增多、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情况,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影响。
(3)从社会文化环境看。社会文化环境是指通过对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的融合,潜移默化地间接地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以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反思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借鉴、对比、吸收、消化,我国现阶段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标志性成果。但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可阻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4)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对于人的思想产生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家庭环境对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与确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家庭暴力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道德的约束力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都十分地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5)从学校环境看。学校环境对于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为培养人才的专门的特殊单位,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与途径。但在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影响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弱化”的现象。中小学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上的培养与教育;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广泛的系统,它是一个特定的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不同层次环境因素相互关联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优化环境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祖国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蕴涵着多种多样丰富的教育内容,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同时,社会环境中各种健康向上的因素都能促进人们奋发向上,培养高尚品德,立崇高理想。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导致人们消极悲观,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发挥积极因素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消极因素影响,引导人们健康地发展。
(2)人的思想品德受周围优化环境的感染与熏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制的、有形的,即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智慧的启迪。
(3)人们的思想品德受优化环境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周围环境和人们舆论的评价,以及道德、法律、规范、纪律的检验对人们的行为均有影响,凡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思想,得到社会认同,强化良好行为、巩固发扬;反之则不然。因此,加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途径
(1)依靠社会和政府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进行优化。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的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优良的道德风尚和正确舆论导向。在正确的社会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事半功倍。加强立法,整治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安,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环境管理,普及环保知识等,保证社会宏观环境积极增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传媒环境。
(2)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3)加大社会投入,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是物质环境能起到很好教育作用。加大物力、人力投入,改善设施,美化环境,合理布局,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优雅环境,可增强教育效果。加大场所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组织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队伍,开展富有意义的各类文体活动,均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4)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现代化、信息化。建立健全而又完善的制度,确保环境建设。按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加强必要的环境建设,紧扣时代的主题,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
总而言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工作的高效性,就必先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始,在错中复杂的形势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艳飞,和瑞芳,黄茜,马翔凌.《区域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2]邵争艳.《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与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天津大学,2010
家庭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行为教育;职校生;讲道理;不讲规矩
职业院校总有一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求上进,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这其中又有一些很会“讲道理,却不讲规矩”的学生,对这一少部分学生的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常束手无策,苦笑不得。
一 面对“讲道理,不讲规矩”职校生的现实,教我如何不烦他
所谓“讲道理,不讲规矩”的职校生,就是指有些职校生的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距离,两者之间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如他们懂得爱护学校花草树木的道理,但学校的绿荫草坪上总留下他们的脚印一串串;懂得学好专业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但教室的日光灯下总充斥着他们嬉戏的吵闹。笔者在职业院校学生处工作期间,经常参与“讲道理,不讲规矩”职校生的问题处理,现根据自己保存的档案资料选出三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中护07
×班邓某某,女,四川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广东打工。
五月七日,星期三,天气凉爽。晚自习时,她脱了鞋赤脚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嗵嗵嗵”地跑过来跑过去,不时发出尖叫声。当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时,她凝视着我,仿佛要说:老师,大道理,你别说了。的确这样,我刚启唇,她就说话了,“老师,我错了,我这样做,严重影响了……”我不得不转换话题说:“父母赚钱送你读书不容易!”“老师,我知道,我自己到广东打过工,很辛苦的……”而且还保证以后要努力学习。
五月十二日,星期一,校纪检干部报告:晚自习期间她在教室打牌……这一次距离上次违纪才一个礼拜。
当再次把她叫到办公室时,她又内疚地说:“老师,我错了……”除了瞪眼,烦她外,别无选择。
案例二:中护06
×班乔某某,女,贵阳人,家庭经济好,父母在事业单位上班。
四月六日,星期天,乔某某看见她所谓的男朋友和球队队员在一起喝奶茶,一女队员碰巧坐在她男朋友旁边,乔某某二话不说上前就给她两耳光。星期一,把她叫到办公室,她那难为情的样子,好象意识全部都是她的错。问她为什么这样时,她流利地讲了一大通道理:“我心胸狭窄,我不应该打人……”她的字字句句充分说明:她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认识是深刻、全面的,有些甚至比我还想得全面、深刻。这无法让我再去做过多的说教,而且她还保证以后不再参与打架。
五月十五日,星期四,乔某某为打抱不平,再次参与吵架。这一次距离她上次打架仅仅四十天。
当把她叫到办公室时,她已潸然泪下,后悔地说:“老师,我错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你能怎样?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我们部分职校生道理懂得很多,但其行为却不受已知道理的支配,自己的承诺难以化为实际的行动,隔三差五,就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二 探究“讲道理,不讲规矩”职校生的成因,教我如何去怨他
职业院校部分学生“讲道理,不讲规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成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不良的家庭环境
不良的家庭环境首先表现为父母双亲不全或父母离异。绝大部分“讲道理,不讲规矩”的学生,往往是生活在双亲不全或父母离异的家庭背景下,这种家庭很有可能给职校生造成是非观念的模糊,行为的异常。美护07×班简某某同学,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愿意怃养她,更谈不上耐心细致地引导她,因而给她讲道理,她很容易接受,但很难知行合一。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的不当: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动辄打骂,导致自己的子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父母又过分庞爱自己的子女,偏袒他们行为中的过失,致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的公共交往中容易导致为所欲为,无所顾忌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职业院校的教育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首先,学校教育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理论阐述太多,需要死记硬背的太多,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其次,职业院校在教管上轻学生主体的现象依旧严重。不少老师常常通过单向的“我说你服”,“我压你通”的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教管。于是,学生只有通过虚假的但却“及时、有效”的外显行为来作为对这种教管的效果反馈,以逃避“不按要求做”就要带来的惩戒和纠缠,而内心并未形成观念认同和道德内化。这样,我们得到的一个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懂得服从的好学生”,但另一个结果是:“言行不一,两面人格”的大面积泛滥。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随着个人利益、金钱原则的被肯定,个人的各种行为动机就被注入了活力。但在缺乏节制的利益驱动下,许多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规范,使人们在行为规范的认同上出现了一种惶惑状态。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我们的职校生就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在学校所受教育应是对的、合理的,另一方面又为眼前的社会实践处处碰壁深感烦恼。这样,社会的不良风气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部分职校生的行为约束力。
三 思量“讲道理,不讲规矩”职校生的成长,教我如何不管他
勿庸置疑,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对“讲道理,不讲规矩”职校生的现状熟视无睹,自说其理,自欺欺人,必须要反思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父母素质
1.提高父母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文所指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逐步形成的良好习惯、思想作风、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构成的氛围。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需要父母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成员的相互敬爱,需要稳定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向上的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身作则等道德品质,同时还需要父母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目前部分职校生的父母价值观念模糊,缺乏真善美的判断能力,行为不检点等等,严重影响了部分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削弱了学校对他们教育管理的功效。对此,学校可以尝试对不良行为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地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营造良好家庭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父母素质,调整父母教养方式
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的一般家庭,教育职校生大抵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始终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打骂。事实表明,这都不利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笔者在与部分家长的接触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父母必须注意:
首先,懂得给职校生适度的爱。为人父母不仅要爱自己的子女,更要懂得爱是有分寸的。对自己的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工作,使严与爱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显得适度。这样,才能使子女明是非,改过错,守规范,逐步成人、成习。
其次,要言传身教。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说对子女进行教育,既要靠语言,又要靠行动。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来对子女进行教育,它是了解子女各方面情况,沟通思想,进行指导的主要方法和渠道。身教,就是靠家长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女,带动子女,为子女做出榜样和示范。如要求子女勤俭节约,自己就不能挥金如土;要求子女诚信,自己就不能撒谎。
(二)重视学校的隐性教育
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并非是得益于教师有意识的课堂教育,也并非得益于学校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所谓实践活动,而是在学校的环境氛围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因此,对职校生的行为教育,笔者着重探讨除显性教育外的却往往被忽视了的隐性教育建设,使职校生在良好的隐性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因此,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校园环境建设,如校园的布局规划要合理,教室、办公室的装饰要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园林、花卉、草坪要错落有致,从而使生活、学习于其中的职校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以规范。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一些公益的、竞赛的、科技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职校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思想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形成有利于培养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职校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仲与拓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职校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影响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一是现实社会环境,二是虚拟社会环境。
1.现实社会环境的优化
首先,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根本。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如果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在对公事、对人和对社会公律方面具备了道德,那么,社会上每个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就在最基本的方面有了一致性,也就具备了维护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合力,社会风气净化就有了最初步的基础。其次,要建立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合理、公正的行为奖惩,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对作恶者施加压力,使其中止恶行并改过自新。对行善者则要鼓励和支持,树立行为榜样,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现代化,要特别发挥舆论导向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深刻影响。
2.虚拟社会环境的优化
网络的发展在给职校生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职校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优化虚拟网络社会环境刻不容缓。公安等执法部门和群众要一起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依法打击网络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坚持日常执法和重点突击相结合,强化网络市场的监管。(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参考文献:
[1] 张俊文,对思想道德素质多维价值的科学理性定位[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 王晋堂、李晓主编,《实践中的做人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