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1

大寺古小学是一个村办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级70人,二年级两个班级67人、三年级两个班级69人、四年级65人、五年级两个班级75人、六年级一个班级63人,计算机课程是从三年级和四年级轮流上课的,数学老师说:"学生们是两个人一台电脑,学校只有11台电脑,有的班级人多的话甚至三个人用一台电脑,而且还要分成两次上课,所学的知识非常的有限"。学校条件比较简陋,一眼望去,只有一排楼房和一个篮球场,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专用的计算机机房,把原来的一间空着的教室当作了机房,因为每个月只开8节计算机课程,也就是每周两节课,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课程较少,有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开机、关机都不会,很多学生家里也没有电脑。笔者在走访时一位老师说"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考试的时候用不上,还不如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而且我们这些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不是专业的电脑老师,电脑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解决不了,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为了响应号召,应付上级下达的任务,我们只好开这门课"。当我们在走访时发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分析影响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村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领导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不足、观念比较落后。有些领导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觉得计算机教育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而且不上这门课对升学不会有影响,因此教育上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为升学而教的教育模式,对计算机教育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且觉得计算机教育占用了语数外的教学时间,对计算机课不够重视,还是把中考的升学率作为唯一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短缺,教师素质偏低。由于生活条件、交通不便、环境因素等很少有老师愿意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任教,专门对口的计算机老师严重欠缺,而且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身,或者是其他专业的老师,有的甚至学历偏低,甚至有些老师在担任其他科目的同时,也担任计算机课的教育。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在学校里,计算机教学全靠个人发挥,不同的班级不同授课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计算机课是选修课,没有必要上这门课,因此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的时候只是敷衍了事,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气氛死板,没有吸引学生,导致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低下。使计算机教育变成了一种形式。

3、教育经费不足、计算机数量少。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数量的多少,教育经费不仅是全球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循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相应的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调查的一些学校当中,很多学校计算机数量非常少,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是两人一台电脑,有的甚至是三个人一台电脑。这直接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因此,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计算机教育才能够跟上世界大变化、大变革的步伐。

4、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是教育的注意因素,很多小学生都没用见过电脑,而且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比较盲目,因此,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收到教师和家长的"计算机对升学无用论"的影响,对计算机的学习也不当回事,只是停留在见过电脑,会开机、会关机的层面上。

从以上层面上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比较落后,落后于民族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在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人士,认清了计算机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为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创造了一些条件,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帮助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向更好的事态发展,提高撒拉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并且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针对以上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循化撒拉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

1、强化领导的计算机教学观念,领导重视计算机教育,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教学制度是计算机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计算机教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指定专门的负责人,把工作安排到位,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统筹的安排,定期检查和监督计算机教育工作,为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计算机教育开创一个新局面。

2、加强循化撒拉族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老师的教学素质。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大量的引进专门的计算机人才,不断的改善提高教师待遇,为计算机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生活、工作条件。其次,在改善已有计算机教师的条件时,应该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计算机不作为升学开始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达到一个能够应用的水平。再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们意识到计算机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和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不至于不落伍。信息技术,基于自身的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

3、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就需要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加强对循化撒拉族地区计算机教育的投资。要形成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捐资集资、学校产业收入、和设立教育基金会等多渠道参与筹措经费,特别是向贫困的农村小学捐赠设备和教学资源。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学设备的引进、学习、及其教师培训和设备的维护。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2

【关 键 词】小班化教育;学生问卷;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8-03

一、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甘肃省农村和城郊基础薄弱生源较少的初中在自然减员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今后这些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式

课题组选择甘肃省城市郊区和农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学校两所集中问卷调查,其他问卷分散进行,问卷来自不同地区城郊和农村初中十几所初中。

三、调查过程

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小班化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小班化认识情况、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情况五大方面设计了30道题,包括26个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被试230名,主要分别在兰州市郊区、民勤县各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分散调查问卷。

从被试的数据都属于郊区和农村薄弱学校,抽测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这个数据主要和学生的性别比例有关系。抽测的学生都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离家在4~5千米,为了方便学习有一大半学生住校。小班额人数最多34人,最少人数11人。因此,这样的设计和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认识了解情况

这一问题主要设计的是简答题,从问卷上看出他们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1.人数较少,老师比较容易管理;2.小班额气氛不好,大班额人数太多;3.小班额老师更好辅导学生,人数少不能很好探讨问题;4.人数多不利于老师管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班化得优点,学生没有从中自己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优点,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想法:是不是学生人数少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

(三)学习情况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小班化学习情况主要设计的类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学习态度、问题处理等方面。

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别的改进,还基本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模式,也就是传统模式,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没有能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兴趣:兴趣是要慢慢培养的,而被测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师指导的层面,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自己没有兴趣。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比较欠缺的,相比较城市还要差一点。

师生交流:从被试题目的数据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师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对学习主体认识上还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问题处理:学习态度良好,但对问题的处理解决是被动的,被动接受知识,还在执行教师灌输或者填鸭式获取知识的形式,这样接受的知识僵硬,不能灵活应用。

(四)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在小班化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学生普遍喜欢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人数少这样保证参加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师指导,频率较高,每节课基本都会有小组合作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教师和学生容易达成默契感,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发表独立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

(五)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设计了三个测试题和一道简答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试结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答案是多样的,这和个体的差异有联系。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有很大比例学生选择怕说错。“解答题老师的评价合理吗?”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经常得到老师的评价吗?”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师的评价。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师评价的简单化,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个体化,不能综合化。教师的评价有,不科学、学生惧怕回答错误、害怕当面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问题,也都不愿意回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多大。

(六)在校学生情绪状况

小班额情况之下,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频率较高。以一班30个人为例:一堂课教师提出平均8个问题,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得以实现,教师有时间分别给学生以指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关系。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调查的班级和学生数据上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见前面的表格。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来农村生源逐年在不断下降,师生比相对提高,小班化教学成了今后教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被抽测的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状况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多次的活动中参与度高,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班级中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在课堂中与老师配合不好,没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独到的思想见解,大部分还是等待接受老师说出结论。在学习中自我展示很少,课堂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知识被动,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定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彻底,合作精神体现不够。

3. 资源利用的优势,首先是师生比的扩大,教师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其次是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增加,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学习中、实践中锻炼自己,尽情展现自我。

4. 被测的数显示,有许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小班化学习的情况,这些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有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这些主要与老师、家长、社会有很大联系。

(二)措施建议

1. 保留好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模式适应小班化模式。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3

一、主要问题

1、教研工作层次低缺乏理论指导

农村小学一线教师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加之大都家住农村,放学后还要忙于农活。因此,存在着理论学习不足的现象,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不能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能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导致教研工作在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运作。

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教师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环境中,难于接受外部的信息,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相当少,因此教育教学思想难以提高和改变,新理念、新意识难以接受和形成。

2、教研工作随意性大缺乏计划性

不少农村小学对教研工作没有一个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划,教学工作随意性大,学年、学期之间的工作没有延续性。大都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走,或围绕上级教研部门转,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具体打算,即使每期有个教研计划,也基本上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

3、教研工作主题不明,缺乏目的性

没有围绕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明确的教研主题,具体教研活动没有围绕主题展开,教研课的内容不能紧扣研究主题,上课教师凭兴趣爱好。因此教研工作仍然有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统一明确的主题,也就没有具体的目标。

4、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学校的教研活动就是找几个老师上上课,评评课,上课的应付了事,平课的敷衍几句,平时就是开开会,查查作业,走走过场,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教研工作没有创新,多媒体技术,网上信息资源在教研工作中没有得到普遍应用,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得到保证,更无从谈教研工作的创新。

5、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实效性

近年来,不少学校也搞了各种课题研究,但一些学校课题研究的目的性不明确,课题研究重两头,轻中间;重结果、轻过程,科研工作没有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成了查查资料,写写文章,科研泡沫现象普遍存在,对教学实际没有指导作用。

二、具体对策

1、方向性策略

农村小学广大教师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把握教研工作的方向性。

首先,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集体学习可每周一次,也可间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召集人,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个人自学应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和读书摘记量,并要求及时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

其次,要选好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要与时俱进体现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新课标的需要,体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要符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十分重视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培训的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内容。

第三、确保学习效果。一是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可采用确定一人中心发言的主讲式学习,也可以采用围绕一个问题开展集体讨论争辩的讨论式学习,还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大家分头准备材料,最后每人发表意见的主题式学习。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坚持学习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三是建立学习督查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加强学习,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的方向,把握教研工作的时代特点,用教育理论指导具体教研工作。

2、计划性策略

学校教研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容易流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教研工作必须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周密安排。学校要根据教研工作的时代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出学年教研工作计划和近几年教研工作规划。各学科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教研计划,制定出教研组工作计划,将具体工作分解到每个月,落实到每一周。

教研工作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体现方向性。从大方向上要体现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从小方向上要体现教师全员素质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二是要有超前性。要紧跟时展形势,体现教研工作的超前性和未来性,立足当前,作眼未来。三是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教研工作的时代特点,把握热点、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学科实际和师生实际。四是要具可行性。计划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3、主题性策略

为了解决教研工作主题不明确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教研工作课题化,就是以教研课题来统率整个教研工作,教研工作围绕课题展开。

首先,要选好课题。学校在确定教研课题时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本校实际体现办学特色,各年级教研组在确立课题时,要结合学校的教研课题,可以独立立题,也可以与学校的课题相衔接。在选题时,要注意挖掘学校的优势项目,也可以抓住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薄弱环节中挖掘问题,形成课题,教师则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和从自己的发展趋势来选题,把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其次,围绕课题开展研究。以课题统率具体教研工作,一是围绕课题组织教师学习,注重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确保课题研究的开展。二是围绕课题安排各项教研活动,教师人人参与形成教研活力,发挥集体智慧。三是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应认真检查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有无渗透课题研究。四是对教研组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课题研究挂钩,看是否有教研课题,其活动是否围绕教研课题开展,教研活动课题化有无特色。

4、综合性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推开,对学校教研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顺应形势逐步实现以下三个“综合”,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是教研活动的综合。改变学科本位各自为政现象,开展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性教研活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加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二是研究内容的综合。新课程的改革一再要求学科的整合,因此,教学研究内容必须从单一学科逐步走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三是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缺少相应的课程资源,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校应在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大量发掘和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起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实效性策略

教研工作与教学实践脱节,造成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差,是长期困扰农村小学的一个大问题,要用好策略,增强教研工作实效性,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抓好教研骨干的培养。一是挑选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科研骨干队伍。二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训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研骨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开展教研工作。

其次是改进教研活动模式。教研深度不够,实效性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研活动模式传统落后,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探求新的教研活动模式,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借鉴成功的做法,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且力求教研活动模式多样化。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4

一、教研网络的构建是推进农村课改的前提

农村学校往往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教学网点分散,教学信息相对闭塞,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农村教研网络的构建作为重要前提。一是建立了兼职教研员制度,要求每个乡镇中心小学配备语文、数学兼职教研员各一名。二是建立乡、村两级教研机构,每个乡(镇)组建校级教研机构――学校中心教研组,成员由三方面的人员组成:学校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兼职教研员、部分在学校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其职责是负责本乡(镇)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工作。村小也相应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小组,或村与村联片的片级教研小组。在这基础上,形成一个以县教研室为龙头,以乡(镇)教研机构为中心环节,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机构健全、上下畅通,能有效地发挥教研功能的县、乡、村(片)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了一种以乡中心小学为教研基地,以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县、乡、村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课改研究氛围,为推进农村学校的课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课改的关键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我们每年在每个乡(镇)中心小学,组织一轮教研会,具体形式是上午听语、数各三节观摩课,下午全乡教师以这三节课为范例评课、交流,探讨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搭建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实践、探讨、交流中得到提高。

为了使教研会达到较高水准,我们制定了“农村学校教研会实施细则”,下发到全县各个学校。例如集体备课的要求就列出了如下具体操作细目:第一次,针对主攻方向、教研专题,提出教案设计的总体意见,粗线条地勾勒教学框架。执教老师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写出教案。第二次,针对教案,逐个层次、逐个环节、逐个问题地进行讨论,修改教案,尔后组织试教。第三次,针对试教反馈的信息,再次修改或调整教案,使观摩课更具研究性、示范性。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兼职教研员、教研组其他成员在第一次集体备课后,也进行对口备课,以便下次集体备课时带教案来一并讨论。这样实施操作细目,控制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深化农村课改的保证

课程改革也好,校本教研也罢,其活力在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在于教师自觉地把自己融入课改大潮中去学习、去实践。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公正、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改,是农村课改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5

【关键词】教研模式;教研品位;教研文化【中图分类号】G620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的热情去挑战新课程,运用新理念,实践新课堂,培育新成果,是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期待。近几年,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标准等,在学习、观摩、领悟、实践中,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所接受。然而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们在跃跃欲试中,却发现在他校他人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生动,活跃的教学情景,热烈有激情,令人激动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在自己学校教师的课堂上都显得黯然失色,因而感到困惑,感到迷茫,困难重重。面对课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不去深思,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将如何开展?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从教研组建设入手,因此在农村小学一定要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为了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含金量",农村小学教研组的建设应从改革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制度入手。一、以制度为保障

规范教研活动

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教研组的建设要制订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为使教师全身心参与活动,还可以调换课程,制定"半天教研制",即每个教研组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开展活动。这样,教师精力相对集中,活动时间也较为宽裕、充足,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为此,学校领导班子要有专人负责指导、跟踪、检查各教研组活动。同时,学校要逐步树立教研组长的威信,帮助其提高号召力,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教研团队。 二、以活动为载体

拓展教研资源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用富有活力的教研模式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教研组活动可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努力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目标,安排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具体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对比式教研,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别上研究课,再进行集体评课,促进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主题式教研,列举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梳理归类,围绕有共性的问题展开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指导实践;案例分析式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故事与同伴分享,对典型案例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跨校教研,针对农村小学教师人数不多,各学科老师各自为阵的现状,开展地域附近校联片教研,城乡学校"结对子"活动,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谋求共同发展;网络教研,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 三、以课题为抓手

提升教研品位

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促进教师业务和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讨,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不断思考,进一步反思,以期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以和谐为追求

发展教研文化

农村小学教研计划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教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6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是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学校都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工作中彰显无限生机。但是,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展。下面笔者浅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主义,制约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就必须以真实有效为宗旨。所谓“真实”,就是发现当前本地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教研课题;真正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研究;真诚地讨论、研究问题,努力寻找教学的本质规律。所谓“有效”,就是开展实在的教学改革活动,使学生受益,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校得以发展,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但是,现在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教研计划,没有实施过程。学校制订的校本教研制度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并没有相对的实施过程,教研活动名存实亡;(2)有教研活动,没有实在意义,可以说有数量,没有质量。主要表现在学校随意开展教研活动,而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活动次数也不少,但是,教研活动没有事前准备,缺乏针对性,活动结束后,也没有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求真务实”的要求,教师只是疲于奔命。这样的形式主义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教师素质不高,制约校本教研的质量

在农村小学中,有的教师是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专业水平不高,他们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县城学校规模扩大,许多农村小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以“凡进必考”的方式流入县城,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从而造成校本教研力不从心,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师课务负担较重。多数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繁重的工作中,感觉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去静心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而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为教师列出校本教研的“清单”,让教师按照“清单”上的内容进行没有目的的校本教研。有的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怨声载道,学校对此可谓是百般无奈。所以,校本教研缺乏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只能流于形式,质量低下。

3.缺乏专业引领,制约校本教研的方向性

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引领,面对校本教研时,成了“无头苍蝇”,方向不明,到处乱窜。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中,校本教研是以低水平重复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没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教研活动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进行,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上示范课、教材教法的介绍等方式。教研活动采取统一的格式、统一的作业及教案设计,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相同的经验总结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了校本教研方向不明确,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4.没有现代技术设备,缺乏实施载体

农村小学教学仪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落后、不足,大多数学校只能依靠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这些简单的设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准备不足,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提炼优秀的教研主题,当然也就无法实施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动。这影响到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影响到校本教研的过程及结果。

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应对策略

1.完善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仅靠几次集中性培训是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的,必须指导教师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农村小学应立足本校实际,制订一套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针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通过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校长自身主动学习、积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指明教研方向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可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本土专家”“实践专家”的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因为普通教师对这些教师的经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他们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用“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机会,利用学校的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专业教研人员也应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学校,切实给中小学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第三,用“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外出听名师、专家的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最后,倡议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