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环境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1

关键词:家庭环境 幼儿 调研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两个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而家庭环境,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将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家庭环境创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家庭环境创设的现状还不够理想,在家庭物质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缺乏属于幼儿自己的小天地,缺乏幼儿自己布置管理小天地的自主性;在家庭心理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欠缺和谐的生活气氛,家长在孩子面前示范性不够。

1.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

调查发现,有54.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放一般,有10.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

放不整洁优美。很多家庭中的物品都随意摆放,没有讲究,不够整洁优美。有64.4%的家长偶尔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有25.4%的家长不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只有10.2%的家长经常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缺少变化,动态性不足。

2.缺乏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布置管理缺乏自主性

调查发现,有37.3%的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活动受到限制。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活动的空间限制了,就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和培养创新能力。调查发现,有47.5%的家庭不由孩子自己布置管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有能力自己布置自己管理小天地,就代其为之,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遏制了幼儿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3.欠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调查发现,6.8%的幼儿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和平,关心不够,1.7%的幼儿

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冷漠,互不关心;有16.9%的家长偶尔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有8.5%的家长从不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有16.9%的幼儿偶尔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有8.5%的幼儿不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6.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有74.6%的家长偶尔会打骂孩子,只有18.6%的家长从不打骂孩子;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35.5%的家长从不在幼儿面前吵架。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环境中,缺乏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家长在幼儿面前示范性不够

调查发现,31.0%的家长在家中偶尔举止、语言文明,有3.9%的家长在家里从不举止、语言文明;有44.1%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看电视或电脑,45.8%的家长偶尔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或电脑;有11.9%的家长经常在家打牌搓麻将,23.7%的家长偶尔会在家里打牌搓麻将;有37.3%的家长偶尔会陪孩子学习、游戏,甚至有10.2%的家长从不陪孩子学习、游戏。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是很正常的事,从不避讳,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像家长一样喜欢上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更甚者导致幼儿沉迷电视、电脑、打牌搓麻将,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在这些方面,家长是幼儿的导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举止、语言文明,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而应该多陪幼儿游戏、学习。

二、创设良好家庭育儿环境的改进措施

1.注重物质环境的优美、动态性

人置身于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很难作出不讲卫生的举动来。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同样,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秩序感,反之会养成散漫习惯。合理创设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家庭环境的创设有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方面,一是房间应当保持整洁有序,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受。二是室内物品的摆放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强调家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华气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洁有序。在时间方面,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装饰家庭环境,感受节日气氛。例如,在“六一”、“国庆”、“春节”等不同的节日,利用合适的材料简单布置一下,让幼儿体验节日气氛,增强节日意识,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创设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并由幼儿布置管理

对孩子来说,游戏并不仅仅是好玩,它是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所以家长需要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秘空间,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将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动式的,自由搬动,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而这个空间由孩子自己动手布置,按幼儿的想法来装饰布置,经常让孩子体验创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动手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整理,发展孩子的管理能力。

3.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积极提供或创设有利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土壤”和“气候”,让幼儿在安全、自由、民主、和谐、活跃的心理环境氛围中,养成敢说、敢问、敢想、敢做的习惯,开发及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还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处的机会、权利、环境及时间,充分给予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家长还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时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鼓励其独创性和多样性,帮助孩子树立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使其从小就能通过创造而享受探索事物的奥秘与兴趣。父母亲有不同意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各家庭成员相敬如宾,互相关爱,互相扶持。让孩子生活在这样安定甜美的家庭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无价,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世界是如此美好,使孩子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充满爱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4.父母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和第一批人,这就要求父母要想孩子长大成才,首先要抓住家庭第一所学校,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让幼儿在和谐、温暖、规范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父母——这个第一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造就人才的主角,要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着手,从细小处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或许几句简单的话语,几点有趣的小知识,会成为开启你孩子心灵的钥匙,成为你孩子成才的基石。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把自己的娱乐区跟孩子隔离开来,做好榜样,多花时间陪孩子学习、游戏。

参考文献

[1] 李航娟. 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M]. 北京学前教育网 2001,(4).

[2] 张亚莉. 家庭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 育子文苑.2010,(1).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2

1.1自我和谐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本量表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点式(1~5)评分,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计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该表共90个问题,包含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描述家庭社会和环境的10个因子,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是、否”评分制: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评分结果比较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见表2。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和谐评分结果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自我的灵活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见表3。

2.3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见表4。

3讨论

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不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家庭角色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变化。本文结果显示,在FES-CV量表评分中,留守儿童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9个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表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较差。这与洪恬和范兴华等报道结果相一致。提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佳,应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谓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意识中的自我概念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或不一致的状态。

本文结果显示,在SCCS评分中,留守儿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自我的灵活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表明留守儿童自我和谐性较差。左银舫等学者认为自我和谐程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据此可以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自我意识较差。因此,本研究支持高亚兵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低于非留守儿童的观点。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和谐环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健康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更包括心理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否则,野蛮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给幼儿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和谐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需要父母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求其共同参与,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1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1简单粗暴性:

有些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加之脾气的暴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幼儿缺乏一定的耐心,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样环境下的幼儿一般会有暴力的倾向和行为,家长的错误“榜样”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2全部包办型:

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原因,喜欢所有事情都帮助幼儿来做。小到刷牙洗脸,大到学校的作业都全部包办。加之现在的很多幼儿都是和长辈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对幼儿的关切会更多。幼儿在家里真正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家长的这些良苦用心却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1.3望子成龙型:

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厚望,使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是父母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他们希望孩子每一方面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各种辅导班成了孩子周末的“牢笼”,这样做远远超过了孩子能够承受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必定造成身心的伤害。

1.4放任自流型: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加之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关注较少。把幼儿基本托付给没有文化知识的老人来带,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放任自流,使得这些幼儿往往没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健康成长也非常不利。1.5和谐友好型:有些家长由于有较丰厚的文化积累,以及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在家里主张民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给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让幼儿积极参与家庭的一些活动,批评教育时也注重方式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途径

2.1家长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友好型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意义自不必说,在此情况下,要建立这样的家庭环境,首先要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包括各种生活经验和教育知识内容,家长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更科学地去教育幼儿。二是要有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素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很多品行都是模仿家长得来的,有了良好的品质才能给幼儿传递无穷的正能量。三是家长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教育幼儿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劳心又劳力,若身体素质不过硬,被孩子拖垮也是可能的。

2.2家长要掌握幼儿的心理:

幼儿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发育。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必须做到“幼儿的世界我要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才能从其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育。这要求我们的家长平时要多读些关于幼儿心理学的书籍,增加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当幼儿到了3周岁时,基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只有在沟通交流中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2.3家庭要营造平等的氛围:

幼儿的成长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此情况下,家庭的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就有重要意义。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要求家长做到:一是要摆正自己的身份,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要给孩子以更多的引导,遇事可以多与幼儿进行探讨,在对话中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二是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要给予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幼儿的观点无论对与错,家长都不要剥夺其说话的自由,有了问题大家一起商量研究,这样幼儿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三是营造平等氛围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让其明白自己也是家里的重要一员。例如周末全家出去游玩,这时可以询问幼儿去哪里玩,让其思考,尊重其想法。

2.4陪伴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家庭的民主平等都是建立在与幼儿一起度过家庭生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友好的家庭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保证父母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幼儿,意即我们常说的陪伴是幼儿最好的成长方式。父母陪伴幼儿的方式很多,但最好不要把工作带回家,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父母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做饭时一起摘菜,晚饭后一起散步,周末时陪幼儿一起去公园等。此外,家长还要多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陪伴幼儿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幼儿能够从心底感受父母的关爱,能增强心理自豪感。

3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家庭的良好环境

3.1好的环境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幼儿来讲,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让其懂得父母的关爱,能够学会去尊重他人,感谢他人。在友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

3.2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易给学生心理阴影:

当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争吵、谩骂甚至暴力时,常常使这个幼儿内心感到恐惧,长大后可能造成其自私、焦躁,对他人不信任以及暴力倾向,甚至对社会的仇恨,也有人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的成长期,父母一定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浅谈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

[2]李娜,李焕霞.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5(07).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49-02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物质条件是家庭硬环境,即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精神环境是家庭软环境,即家庭氛围,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家教方式,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的态度与期望及与子女的交流等等。家庭环境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生源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存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沿海独立学院学生969人作为被试,其中男生452,女生517,独生子女362,非独生子女607,平均年龄:20±1岁。按人口规模划分来源地:大城市232,中等城市322,小城镇230,农村141,边远农村10。家庭月收入:1500-2000以下122人;1500-2000,241人;2000-2500,232人;5000-10000,277人;10000-25000,66人;25000以上31人。

1.2 方法

1.2.1 组编 按经济状况:贫困生组(n=84)非贫困生组(n=74);按生源地随机取样:大城市(n=197)小城镇(n=179)中城市(n=237)农村(n=96)。非贫困生组为普通学生,贫困生组为学院贫困生档案中部分学生。

1.2.2 工具 《家庭环境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1.2.3 过程 采取人机对话方式完成测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1)独立学院城市与农村籍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及次人格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

表1独立学院城市与农村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及次人格因素方差分析

表2 独立学院城市和农村学生家庭环境方差分析

表3 独立学院贫困生组与非贫困生组家庭环境比较(t检验)

表4 家庭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与中国常模比较(t检验)

3 讨论 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有关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普遍认为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学业成就有深远的影响,家庭问题与个人心里问题是共发现像。

3.1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的乐群性和家庭亲密度(表3) 独立学院相对贫困的学生人数与普通院校低21.48%。因此,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较少,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只占0.25%,而相对贫困占7.32%。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的原因研究发现,群体压力及群体偏离的恐惧均会引发心理问题。也有研究者曾提出:富商家庭较普通家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家庭亲密度低。是否因在富商家庭中,一般将主要注意集中于创业和商业活动中,缺乏必要的休闲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交流、促使身心放松的必要活动对这一研究结论,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独立学院家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格特征差异性(表1、2) 农村籍大学生在知识性、娱乐性、有恒性、专业有成就的个人因素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城市籍大学生;而城市籍大学生敏感性、矛盾性、怀疑性则高于农村籍大学生。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在经济收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然而,由于大部分农村学生生长在亲密度和成功性高的家庭环境中,这使他们培养成坚强的性格,做事有始有终,有恒心,细心周到。因此,只要他们想做的事就会坚持到底直至成功,只有少部分学生才会产生心理困扰。

3.3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环境与中国常模比较(表4) 多重分析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矛盾性、娱乐性显著偏高,而亲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则显著低于常模,其原因可能与综合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

3.3.1 独立学院学生复杂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 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月收10000以上占35.39 %;来源地为大、中、小城镇占81.01%;父母职业以个体为主,受教育程度大部分为中学以下水平;有35.5%的学生在幼年时成为“留守儿童”;其中3.1%学生成为“富二代”;另外,37.35%受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为此,部分学生表现出个性缺陷,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同时存在自我中心、意志力差,社会生活认识不足、个性张扬的富二代的个性特征。家庭虽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是“人类性格的加工厂”。从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来看,人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内在因素。

3.3.2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环境矛盾性增高影响家庭心理气氛 其主要原因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一是单亲家庭比例较高;二是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情况较多。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有35%的被试学生认为他们的家庭很少集体精神,65%的学生称他们的家庭没有严格的规则约束他们;34%的家庭强调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矛盾性突出可能反映了诸多方面的因素,除当代中国家庭的代沟及独生子女问题外,可能与其学业的失败感不无关系。家庭是个体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化动因,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家长对考入大学的子女仍很关心,但只是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和就业帮助上,对子女的心理成长还是关注不够。为此,高校要有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当三者教育和谐统一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 王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J].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网站,2007,11.

[2] 张海芳,陈青萍.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11(23):1339.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34.

[4]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8(1):180.

[5] 吴惠娟,沈鉴清,骆宏等.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3-684.

[6] 高雪屏,于素维等.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36-38.

[7] 曾文星编著.家庭的关系与家庭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9(1):51-56.

[8] 丁仁峰,俞华法,叶绿素.个体户(富商)与普通家庭的家庭环境对照[J].研究健康心理学,2001,9(6):478.

[9]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3.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5

关键词:城乡家庭环境;“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6-02

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特定、相对稳定的内在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极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城乡不同家庭环境中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

“90后”大学生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群体具有以下个性特点:

1.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行为自主,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具有较强叛逆意识,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

2.功利务实、理智参与各类活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出现观念和行为的错位。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受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方式上由原来的空泛理想化的热情,转入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关注。他们在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时,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

3.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的程度强烈。

4.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趋向于追求时尚,凸显个人爱好。“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他们既认同传统的价值观,也欣赏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

5.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实用和前卫方式,人生目标相对模糊。他们青春激情与文化理性并存,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总是追求浪漫与新奇,接受变化与挑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认识很模糊。

二、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事物理解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专等6所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646份,回收率为97.88%,其中有效问卷为640份,有效率为96.97%。在我们的调研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1.24%,中小城镇的占18.63%,来自农村的占60.13%。通过分析,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表现在

1.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存在偏差。在我们的调研中,当问到“在社交场合你是否感到紧张或窘迫”时,来自大中城市的同学认为不会紧张,会很自如,占6.21%;来自中小城镇的同学认为有时候会这样,占71.24%;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经常会这样,占23.10%。调研表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见多识广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人际交往比较积极。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2.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在我们的调研中家庭较富裕的占3.6%,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66%,贫困生占25%,特困生占5.4%。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交流方式中,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类协会、朋友聚会、社交场合等方式交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局限,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潇洒自如”,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主要通过老乡会、发短信、聊QQ等方式进行交往。

3.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差异。城市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受教育环境良好,接触社会较多,拥有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和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4.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体现显著差异。城乡家庭在环境背景、文化习惯、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问卷中,农村学生选择“遭受排挤”的占10.15%,选择“自尊心受损”的占58.24%。“自尊心受损伤”这一问题在问卷选项中城乡大学生相差28.11%。在“交际与交友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38.97%,小城镇占39.93%,农村的占45.71%。在“与异往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3.53%,小城镇占28.49%,农村的占34.86%。在“交谈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4.26%,小城镇占29.65%,农村的占33.14%。在“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11.76%,小城镇占10.47%,农村的占29.71%。由此看见,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的家庭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差异等导致了城乡家庭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

1.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在城市,大多数家庭则是通过就业方式获得家庭的收入,家庭的共同收入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密切而相互协作。而农村的农业生产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这种家庭生产方式决定了个人收入只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与城市有区别。这种城乡家庭收入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家庭间观念与行为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2.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差异。农村家庭的收入需要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家庭经营的再生产。城市家庭收入的安排相对较简单,开支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等方面。这种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

3.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从消费层面来看,城市居民逐步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乐消费转化;而农村居民生活则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化。

4.城乡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城市家长偏重于过度关心的教养态度,对子女限制和管束较多;而农村家长则倾向于简单的、惩罚的教育方式。

5.城乡家庭父母教育意识有差距。城市家庭父母大部分都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家庭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模糊,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依赖学校和老师。

6.城乡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差异。城市家庭父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子女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都很高,期望子女在大学期间学会很好地为人处事,以便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农村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但由于他们从自身地位和客观可能性出发,不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7.城乡家庭父母和子女沟通交流有差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亲子关系。而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广大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和负面言行的影响。

四、改善城乡家庭“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1.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偏差,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家庭而言,要改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和偏差,应重视孩子作为独立发展主体的特殊需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做到时时和孩子进行沟通,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以此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改变,对于城乡家庭环境来讲关键在于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父母要构建和谐的、积极向上家庭生活,孩子就会受到和谐的、进取心的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人际适应能力。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和睦民主、平等互动、家庭环境和谐温馨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要积极创造民主、催人奋进的家庭气氛,来培养孩子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4.家长要当好子女的素质导师,引导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加强自身的交往技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子女良好人际关系。在改进家庭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利用其他途径,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替代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0,(4):111-114.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赵丽芳,陈国锋.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34-136.

[4]黄艾丽,杜学元.关于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07-110.

家庭环境认识范文6

看到这种情况,我深悔未能及时前来。我教这个学生将近两年了,早就发现他有诸如精神不集中,仪表邋遢,作业脏乱差等毛病,但是一直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想过要到他的家里走访一下,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里,一个原本自制力就不强的孩子是不可能安心学习的。在和他母亲的谈话中,我又了解到他们是外来人口,在郑打工,平时很少管教孩子,孩子们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作业就胡乱写一写,家长文化低,又没空检查,只好由着孩子乱划了。 一切已经很明朗:不良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施加了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滞后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正常发展,形成了诸多坏习惯,学习自然就落后了。

我首先向家长做了自我批评,检讨以前对该生的关心不够,接着详细介绍了该生近期的表现,我肯定了他比一年级时有明显进步,例举了他爱劳动、尊敬老师等许多优点,指出他是有潜力的,如果努力,学习上会有大的飞跃。这番话让气氛轻松了许多,坐在一边的孩子脸上舒展了。接着我也指出了他学习中的不足,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外部原因,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我向家长详细阐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举了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建议家长努力使家庭环境有所改变,至少要整洁,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供孩子学习,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要重视并抓紧,坚持正面教育,减少负面干扰。尽量多过问孩子的学习,检查他的作业,至少要求他做到干净工整,按时完成。生活上要多关心孩子,营养要加强,仪表也要像样。然后我告诫学生:你是个好孩子,有很多优点,但是自制力不强,管不住自己,容易受外界影响,上课不专心、作业胡乱写、贪玩、学习肯定就落后。今年你只要努力管住自己,尤其在这最后的复习阶段抓紧些,是能取得进步的。老师和家长都相信你。孩子点头,家长也连连点头。家访以后,这个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仪表整洁了,作业干净了,听课也认真了,尤其是对老师的感情更加亲近了,我也抓紧了对他的辅导,期末,他的学习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证明:这次家访是基本成功的。 但是,我的心情却并未轻松。事实已经证明:通过家访,能够发现很多现象的根源,良好的家访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在我以往的工作中,这一方面却被忽视了,日常工作忙是一个原因,但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才是根本原因,以至迁延时日,使问题没有及早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从这次家访中,我得到几点启示: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这一工作形成。通过家访同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从而能形成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必须充分认识家访的重要意义。2.家访应及时进行。应在问题刚露头时抓住时机及时展开调查,以利于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取得进步或情绪反常、生病时进行家访,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家访应有准备的进行。应当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应针对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想好要说什么,最好在心里有个提纲,打个腹稿,到时一五一十,侃侃而谈。言行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家长往往会听得比较认真。 4.家访不是“告状”。告状容易导致家长打骂惩罚孩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多次告状还会使家长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愿听佳音厌闻恶讯是人之常情,家访时应当先讲孩子在校取得了哪些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教育建议,希望获得家长的配合,这样家访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也会消除恐惧心理,愿意改正缺点,增强进步的信心。

5.家访应注意所馈。这不仅指在家访过程当中要察颜观色,注意家长和学生的反应,斟酌谈话内容和措辞。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