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1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忽视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忽视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忽视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2

关键词: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资产周转率

1企业营运能力概述

1.1营运能力的概念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

2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内涵

2.1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要通过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第一,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看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状况,并可通过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可发现企业在对资产的营运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可作为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和补充。

2.2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内容

2.2.1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净额同总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为:总资产周转率=总周转额(总收入)/总资产平均额。从总资产周转速度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关系,可确定影响全部资产周转率的因素如下: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总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可见,全部资产周转率的快慢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因为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往往高于其他类资产的周转速度,加速流动资产周转,就会使总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反之则会使总资产周转速度减慢;二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因为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于其他类资产周转速度,所以,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例越大,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2.2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流动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率的另一重要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计算方式: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周转期)=计算期天数(360)/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额

计算期天数:为了计算方便,全年按360天计算,全季按90天计算,全月按30天计算。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等于期初资产余额和期末资产余额之和除以2周转额:既可用销售收入,也可用销售成本表示。

可见,影响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的因素,一是垫支周转次数;二是成本收入率。流动资产垫支周转次数准确地反映了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可周转的次数;成本收入率说明了企业的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当成本收入率大于1时,说明企业有经济效益,此时流动资产垫支周转次数越快,流动资产营运能力越好。

2.2.3存货周转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存货周转率又名库存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还有一种是存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存货平均余额,该式主要用于获利能力分析)。其中: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次数)。

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它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但过高的周转率也可能说明企业管理方面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

2.2.4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应收账款周转情况分析,主要应通过对应收款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说明。应收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中: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为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来估计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和管理的效率。回收迅速既可以节约资金,也说明企业信用状况好.不易发生坏账损失;一般认为周转率愈高愈好。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另―个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或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赊销收入净额。

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进行分析,则周转天数愈短愈好。

3结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市场发展瞬息万变,日新月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发展,企业信息使用的经营决策者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个良好的营运能力体系的建立、发展和运行,必然会使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顺利进行。企业营运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经营决策者只有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全部信息有着详尽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问题,及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重新规划和调整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潜力,最终获得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炳英.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探讨[J].现代商业,2013(18).

[2]林世怡、林华.财务报告和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9-200.

[3]何烛竹.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分析[J].2007(33).

[4]霍振芳.关于营运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01.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3

企业的财务能力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也是企业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对促进企业加强监督管理,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财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众多财务指标,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而且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重复;同时,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传统方法对于权重的设置还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机性。为避免上诉问题,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具体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称之为公共因子。评价总体有n个样本,每个样品观测量为p个指标,则其模型为:

Xi=ai1F1+ ai2F2+…+aimFm+?着i (i=1,2,…,p)

其中,X1,X2,…,Xp使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主因子(m

2 财务能力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2.1 样本及变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15个指标以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X1~X15分别为: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从医药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以及电力制造业中选取21家上市企业作为评价对象进行研究。

2.2 因子分析过程

运用SPSS软件对15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经检验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再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的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前五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到达86.129%,说明这五个因子包含的信息量满足了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因此上述15项指标可以综合成主因子F1F2F3F4F5并可得到因子载荷矩阵。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到主要因子的载荷矩阵。主因子F1在变量X12、X13、X14、X15上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大,称其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变量X2、X3、X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大,称其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变量X9和X11上的载荷因子系数最大,称其为为规模发展能力因子;F4在变量X5、X6、X7上的载荷因子系数最大,称其为营运能力因子;F5在变量X10上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大,称其为创新发展能力因子。

为了对三个不同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21家企业五个主因子的得分情况以及综合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本文以各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综合得分,其数学模型如下:

F综=(26.464 %F1+25.490 %F2+17.583 %F3+9.063 %F4+7.528%F5)/86.129%

为了对样本中不同行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借助于SPSS13.0软件对各主因子的得分值按取值大小进行分类并做出分类后的因子得分与各行业的列联表(如表2~表6所示)。其中,按1.00≥0.5分,0分≤2.00

2.3 分析与评价

根据表1得知,吉林敖东和云南白药显示出他们较强的盈利能力,而华银电力和S美菱的得分足以说明他们对投入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不足;青岛海尔、云南白药、浙江阳关的偿债能力水平较高,而格力电器和国电电力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在21家企业中仅有少数的6家企业达到规模发展能力平均水平以上,但分数较高的一致药业显示出很强的规模发展能力;第四主因子得分在前五位的企业其营运能力都很强,都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而吉林敖东由于其资产的流动速度过于缓慢使得其营运能力因子的得分最低;大部分企业的在创新发展能力因子上的得分都超过了整体平均分数,企业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往往选择技术创新使企业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从各企业的综合因子得分可知,云南白药的综合财务能力最强是因为该企业五个方面的能力水平都很高,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前七位企业的财务能力均超过整体平均能力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穗恒运A虽然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水平,但因其他财务能力很差以至于其综合财务能力的因子得分最低。

从表2~表6的各行业在五个主因子得分分类情况可以看出,在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电力行业和家电行业均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两个行业在营运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医药行业整体的偿债能力水平较高,结合表1中综合财务能力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医药行业整体的综合财务能力水平较高,而电力行业的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应该找出自身财务能力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综合财务能力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这样也有利于推动自身所述行业甚至是整个工业行业的发展。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 合同能源 节能服务 管理模式

我国是源消费大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每一个高耗能用电企业,能源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相当大的比重,如何降低能耗、开源节流,已成为各企业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节能管理模式,正日渐成为供电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与用电企业进行节能合作与沟通的纽带。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合同能源管理示意图见图1)。基于这种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公司被称为“节能服务公司(简称ESCO)”。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包括能效审计、融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培训、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系列的综合,并通过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和获取利润。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国外,公用事业电力公司以开办能源服务公司、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等多种模式进行节电,不仅能够弥补因节电而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还可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改善在电力供应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1、供电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1)从社会价值看,供电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节能服务,从而提高终端电能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将形成每年至少2500万tce的节能能力和1600万tCO2的减排能力。

(2)从企业价值看,供电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目前供电企业缺乏需求侧管理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合同能源管理能够有效补偿供电企业节能服务的成本,降低售电量减少产生的经济损失,并创造一定的利润,甚至可能成为供电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可行性分析

相比一般的ESCo/EMCo,供电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营销网络优势。供电企业营销网络遍布各行政区域,拥有一大批营销网点和营销队伍,并且与客户关系紧密,有利于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成本。

(2)在能源供给中的地位优势。供电企业处于发、输、配、售的中间环节,在整个电力供应价值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节能服务,能够有效引导终端客户提高能效。

(3)技术人员优势。供电企业拥有与配、用电设备研究、制造、设计相关的一大批技术人员,特别是在变压器经济运行、无功自动补偿、电力系统经济运行、负荷管理等领域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4)资金优势。供电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此外,供电企业主要以电费方式获得现金流,也使得供电企业能够较好地了解客户的信用和经营状况,有助于规避节能推广中的效益回收风险。

2、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企业内部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电服务达成共识,优化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奠定基础,促成节能服务公司为用电客户进行节能改造。目前,已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2),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节电宣传;

(2)市场分析,筛选技术可行、有经济效益的目标项目;

(3)选择有资质的独立节能服务公司,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

(4)协调项目的运作过程;

(5)建立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第二阶段(提升阶段):随着配套政策和节能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江门局节能服务资金、人力、技术资源得到发展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考虑采用总承包再分包的项目实施模式,或参股、并购节能公司开展节能服务工作。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各种相关配套政策趋于完善,江门局在经营能力、服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结合营销战略,逐步扩大供电企业能源服务的业务范围,成立涵盖能源销售中介业务、能源风险管理、能源信息管理、能源设备维修运行等业务的综合性能源服务公司。

3、合同能源管理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恩平市新锦成陶瓷有限公司位于沙湖镇蒲桥工业园区内,主要是生产、销售陶瓷产品,该厂现由两条线专线供电,两个中心电房,两个窑炉电房、一个煤气炉电房,合计容量为17,245kVA(其中8,230kVA为八月份增容)。八月用电量达300多万度,预计九月起月用电量将达600多万度,是恩平目前用电量最大的企业,公司有意向厂区的厨房进行节能项目改造。

该公司目前使用2台柴油汤炉及2台柴油炒炉,建议投资20kW电磁大型汤炉2台及6kW电磁小型汤炉1台取代现有的汤炉;20kW单头电磁大炒炉2台及15kW单头电磁炒炉连后水1台取代现有的炒炉。

3.2 使用电磁炉具替换柴油炉具的节能经济分析

每个企业都希望使用安全、清洁的能源,更希望使用低成本的能源,愿意借助专业的能源审计改进方案,结合有效的能源管理手段节省、精简能源使用开支,提高企业效益。以下从经济成本的角度分析使用电磁汤炉及电磁炒炉带来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电磁汤炉及柴油汤炉有效热量消耗的能源计算,全年柴油使用量和全年燃料费为:人民币96,000元左右;燃料每单位价:5,950元/吨。96,000/5,950*1,000=16,134kg;电磁汤炉全年所需要的能源费用为:59,295/0.85*0.72=50,226元

通过计算显示:电磁汤炉所需要的能源费用为50,226元。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以现时汤炉每年使用350天;供应1,500人,全年柴油能源费用为96,000元左右。每年节省能源费用为96,000-50,226=45,774元。

通过对电磁炒炉及柴油炒炉有效热量消耗的能源计算,全年柴油使用量和全年燃料费为:人民币108,000元左右;燃料每单位价:5,950元/吨。108,000/5950*1000=18,151kg;电磁炒炉全年所需要的能源费用为:32,343/0.8*0.72=29,109元。

通过计算显示,电磁炒炉所需要的能源费用为29,109元。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以现时炒炉每年使用350天;供应1,500人,全年柴油能源费用为108,000元左右。每年节省能源费用为108,000×29,109=78,891元。

3.3 使用电磁炉具替换柴油炉具投资回报周期分析

建议投资20kW电磁大型汤炉2台及6kW电磁小型汤炉1台取代现有的汤炉;20kW单头电磁大炒炉2台及15kW单头电磁炒炉连后水1台取代现有的炒炉,总数6台电磁炉具总价为人民币150,000元至200,000元。

综合投资费用和节省能源费用比较得出该项目投资回报周期为:

150,000元/(45,774+78,891)元=1.2年≈14个月;至200,000元/(45,774+78,891)元=1.6年≈19个月。

3.4 节能成效评估总结

根据新锦成陶瓷公司提供的資料,2台20kW电磁炒炉每天的使用时间为约为5个小时,2个20kW的汤炉每天约煲350升的汤,使用时间大约5小时,大部分时间使用1台。通过对现场仪表測量数据的计算,从而得岀更接近实际情况的能源节省量及投资回报周期。

根据对於节能成效的量测与验证计算,通过对节能措施实施前後的能耗比较,预计投资回报周期为1.9年,与当初能源审核节能建议书所计算的数据相当接近。预计每年可节省约10万元能源费用,节能效果显著,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工程项目。

4、供电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存在的问题

(1)一些用电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度低、推广积极性不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大多为中小企业,自身力量薄弱,难以发展壮大。

(3)很多地区目前还没有正规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较为麻烦。

(4)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具体操作中,如节能量的核定、合同的履行、现行税收政策和金融制度的适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

(5)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涉及客户自身利益,急需政府方面引导和宣传,政府主管部门和能源管理机构应根据本地区节能减排要求,加紧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本地区合同能源管理系列配套政策,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市场培育步伐。

5、结语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已尝试10年,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节能事业的巨大推动力,节能改造技术将有很大的市场推广空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在研究制定《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程》,对规范节能服务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贯彻,新能源、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一、前言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是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当今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进而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找到突破点。

二、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1.创新决策。在技术创新中,创新决策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有关半导体技术决策中,在1947年晶体管出现后,前苏联做出错误决策仍然发展电子管,美国企业家没有认识到晶体管的市场前景因而也错过了创新时机,只有日本索尼公司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当即买下晶体管的生产许可证,立即投入设计生产,从而成为该技术的市场领导者。可见,创新决策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2.资金、技术、设备投入。技术创新必需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投入资金的总量与结构也影响技术创新的效果。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支出至少应占营业额的2%~4%才能生存下去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研发支出还足营业额的1%。国家研发投入资金总量也不足,我国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1843亿元,占GDP的1.35%。而美国从1989年~1999年间,R&D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从2.6%提高到2.79%。投入资金的结构对技术创新也有重要影响。资金结构单一,则不利于资金规模扩大,同时增加了获得资金的风险。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投入和信贷资金,风险资金和股市资金所占比例过小。

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将新技术引入生产过程,并使之商业化、市场化。投入的新技术是技术创新的对象,无论是模仿的技术、引进的技术还是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都需要能够进行生产、能被市场接受。我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层次不高是主要问题。

研发设备、生产设备投入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主要方面。研发设备直接影响技术研发质量,如果只有优秀的人才而没有先进的研发设备,也无法开发出先进的技术。技术的实现要靠生产,生产设备落后则无法将先进技术转化成先进的商品,必然影响技术创新的效果。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设备老化、落后现象。

3.组织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就是将企业的资源全部调动起来,实现最终产品的生产。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技术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需要协调共同研制产品,同时还需要市场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财务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吸收创新人才、对职工进行有效激励等,这些都是组织能力的体现,即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欠缺,严重影响了创新的有效实施。

三、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1.市场需求。经济学认为,追求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的根本目标。而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来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能力,成功标准就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获得市场效益。因而,技术创新必须注重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最大前提。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有需求的技术意味着潜在的利润,企业就有动力进行各项投入,若无市场需求,在企业看来就没有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2.竞争环境。企业如果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则企业会主动进行创新。若企业所处环境竞争较弱,或国家保护性强,则进行创新动力不足。

3.政府政策。政府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科技投入等。政府针对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政策措施,划分不同的产业类型进行重点扶持、合理限制等,这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必然会考虑的因素。财政政策主要是对某些产业、某些企业给予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科技投入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果国家加大科技投入,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而促使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创新。

4.法制环境。技术创新成果是知识成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对成果进行有效保护,保护技术开发者的劳动成果促使开发者有继续进行开发的动力。因而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给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更公平、更广阔的空间。

5.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知识与灵感。当今技术发展迅速,单个企业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某个领域占的绝对优势,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取长补短,才能获得长足进步。

四、小结

从企业的创新决策、资金等投入、组织能力、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政府政策、法制环境、交流与合作等因素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作为进一步分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途径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梁嫣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工科技,2003(2):P54~55

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范文6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研究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应当强化自身竞争力,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与途径,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极其重要。

一、当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之后表现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滞后。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中,许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单纯地理解为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企业规划与运行管理中没有进行相应的设置与落实,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在人员招录、辞退、报酬、管理等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状态,无章可循,甚至出现主观随意操作的现象,档案管理也较为混乱,人员岗位职责不清,制约了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

3.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未能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者将目光放在了生产与销售环节,对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提高了认识,但是在日常经营中不愿意投入,培训工作有名无实,同时也担心员工培训之后跳槽,尤其是被竞争企业挖走,导致培训工作存在较大短板。

4.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缺失。一些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业绩突出的人员没有及时采取经济、荣誉以及职务等方面的激励,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激情不足。也有的企业只注重了经济手段激励,在精神因素激励方面没有注重,没有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归属感不足。

5.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未能明确。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却存在着职能不清的状况,有些与其他部门混岗,也有的与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协作的联动体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能够完全履行起职能。

二、针对薄弱环节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建议

1.转变陈旧观念,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层,一定要站在时展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规划中统筹兼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结合企业发展方向与实际状况,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高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成效,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健全管理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发展。企业要将规范化管理作为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的监理与完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建立员工招聘管理、薪金分配、培训奖励、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法律法规,不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违背。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性与规范性水平,还要在人力资源岗位人员配备等方面下功夫,除了要设置专门的工作岗位之外,还应当内外结合选聘合格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内可以选拔具有相应学历、资质的人员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果无法满足要求,还应当向社会公开招录这样的专门人才,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团队的高素质与专业化。

3.强化培训工作,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的人力资源,因此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员工的培训工作,将提高员工素质作为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内容。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结合各个部门、岗位的职责要求,明确培训的内容、参加对象、培训时间地点以及资金安排等,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要注重培训的空间拓展,既要安排员工到专业机构进行脱产学习培训,同时还要注重在企业内部开展穿带培训活动,发挥骨干技术能手的辐射效应。另外,还要在强化企业敬业意识、归属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4.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岗位工作动力。企业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共同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此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在人才晋升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着力营造能者上的良好竞争氛围,以此促进员工爱岗敬业、创新创优。其次,要在经济手段激励方面加大力度,让贡献创造价值与回报相一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让有业绩、有能力的员工享受更多的企业效益。另外,企业还要在软环境激励方面动脑筋,在各种表彰奖励、典型树立等方面予以考虑,在企业内部营造良性的竞争与激励氛围。

5.明晰部门权责,体现牵头部门协调组织作用。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部门单独设置,明确专人专岗,做到有部门牵头,有人员办事。同时,要建立“大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完善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

综上所述,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令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九大趋势[J],人才开发,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