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企业持续盈利和长远竞争能力实现途径
1.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快慢、好坏和持续性。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1提升企业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管理水平和个人素质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受企业自身条件影响,也受国内、国际大的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即决策者能够高瞻远瞩,把握大势,根据千变万化市场形势准确判断企业自身在行业中所处位置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企业领导者具有较高个人素质,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工作不余遗力,处处为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着想。这也会带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树正气,抑歪风,企业上下会形成良好工作氛围,企业各项制度、各项措施就能顺利实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1.2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是要通过干部提拔和薪酬激励等措施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使职工有工作动力;二是要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专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技术工人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投入,提高职工驾驭现代化企业发展能力;三是要重视员工企业价值观的培养。要充分依靠企业价值观作为驱动力,使员工得以发挥主动性,为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大显伸手。要多培养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职工,要让职工敢做事、做实事。四是要重视员工执行力建设。强的执行力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一个完美的决策方案,如果执行不力,也会被葬送。现代企业不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不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关键是这些管理制度、方法、经验怎样才能落到实处。
2.企业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需要
企业的改革创新,主要是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创新。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借鉴先进单位好的管理经验为己所用。企业还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就足以证明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据经济参考报消息,201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达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9%,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但在乘用车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汽车“大市场、弱品牌”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步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才能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3.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超前谋划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决策者要对企业发展进行超前谋划,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把企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看得更透一些,先他人一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里以宝钢集团为例:据《企业观察家》杂志介绍,2012年,在整个钢铁行业还在寒冬中难以自拔的情况下,宝钢净利润为103.86亿元,同比增长41.1%。不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宝钢之所以能够逆势增长,在很大方面得益于宝钢非钢产业的合理布局,极大地弥补了其在主业上的损失。这足以说明,宝钢集团准确预判出我国钢铁行业投资迅猛,产能将产生过剩,钢铁暴利时代终将结束的局面。所以,宝钢对自身发展做出了超前的、科学的谋划,进而给企业带来极大地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4.企业发展中要严格控制成本
企业无论在高盈利期还是在困难时期,都要树立低成本理念,要厉行节约,要学会成本控制,要把低成本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每个环节和每名职工心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一个企业如不重视成本控制,在市场发生大的波动时就会陷入困境,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严重的将会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这里同样以钢铁企业为例。钢材利润(每吨)的购买力一直是衡量钢铁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据大连路阳科技整理的信息显示:2007年高峰期时我国钢企吨钢利润达到了1000多元,2010年有财务报表的钢协会员企业扣除投资收益后的平均吨钢利润仅149.98元,2012年全行业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吨钢利润仅有2.6元,2013年按钢铁主业利润计算全国86家重点钢铁企业平均每吨钢利润仅为八毛四分钱。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如果不控制成本,在市场发生大的波动时,企业盈利能力就会受巨大冲击。所以,降低企业各项成本,是企业常抓不断的盈利手段。
总之,企业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长远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观察家[J]杂志,宝钢全力布局非钢产业 金融业成盈利关键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2
一、集中与归核:过度收缩与集聚的风险
以资源能力为本位的战略取向强调要以企业资源与能力为基础来进行业务选择,抵制外部市场机会的诱惑。显然,这种战略取向首先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集中化与归核化,即企业使其资源与能力集中于主营业务(或核心业务),以图增强主业竞争优势。但经营的过度集中化与归核化会引致企业经营规模的过度收缩与业务的过度集聚,进而一方面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因专业化程度过高而引致市场风险。
(一)过度收缩与集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
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扩张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同样,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收缩与集聚也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这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及规律有关,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企业经营的规模与范围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因落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效范围之外而变成规模不经济或范围不经济(如图1所示)。
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虽然仍存在着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识,但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成本变动与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变动之间的联系来考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对于规模经济问题而言,在一定的技术状况和价格水平下,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是一致的,则可以认定规模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扩大的不经济性(Diseconomies of Scal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缩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规模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收缩的不经济性。范围经济的性质虽然与规模经济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运动的规律却基本相似,即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增加业务数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op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扩大的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收缩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收缩的不经济性。
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及其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及其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可由图1得到反映:S1与S2之间的曲线部分表示企业最合理的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右越过S2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扩大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缩小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降低);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左越过S1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收缩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降低)。
图1清楚地显示出,企业唯有住合理的规模或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才是经济的,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反之,企业经营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都会引致经营的规模不经济性或范围不经济性:过度扩张因超越企业资源能力的限度而引致“巨人综合征”与“无根经营”;过度收缩则因无法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而引致低效率。
(二)业务的过度集聚引致市场风险
1、过度专业化的市场规模风险
由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从市场条件而言只能依赖于单一业务市场,其能够扩张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市场的容纳能力,即市场规模。某一业务市场的成长总是为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市场环境条件,某一业务市场的萎缩也总是对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扩张产生逆向的影响,而专业化经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如果超越其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企业扩张的势头则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某一时期每一种业务市场总存在着一个规模上限问题。因此,从事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都要受到这个市场规模上限的约束。从从事某一业务的专业化经营企业多元存在的现实而言,市场规模上限的存在使得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所受到的市场规模的约束进一步强化,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果某一业务市场发生萎缩性逆转,对于从事这一专业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继续在原来的专业化领域进行扩张的问题,而是退出的问题和用新的专业化经营替代旧的专业化经营的问题。
2、过度专业化的市场周期风险与竞争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周期风险是由市场波动引起的。市场波动对于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在于,整体市场的波动和专业化经营企业所处的局部市场的波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整体市场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与局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不确定性,由此相对增加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该市场上竞争对手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扩张及在扩张中的竞争过程中,因竞争对手之间相对实力的强弱及竞争手段、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竞争愈激烈,则这种不确定性就愈强,专业化经营的风险也就愈大。
二、忽视环境: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与能力的风险
资源能力本位战略取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提升,以此构建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能力又会使企业忽视甚至漠视市场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引致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的变化会销蚀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
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唯有在提供能满足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时,才体现出来。因此,若相关的市场或社会需要消失或发生了转移,则企业原有的相关资源与能力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湘潭电化集团公司是一家生产电池原料“无汞二氧化锰”的股份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市场遍布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地区。1995年以前,公司的产品是“有汞二氧化锰”,公司领
导层提出,为了强化“有汞二氧化锰”的核心技术,不惜巨资,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该型产品的优化改进,曾一度使该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公司忽视市场变化和对其他产品与技术开发的重视,1995年以后,公司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国际上提高了该型产品的标准,要求生产环保型的“无汞二氧化锰”,使电化集团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核心能力”变得一文不值。公司不得不抛弃“有汞二氧化锰”的全套技术和工艺设备,致力于“无汞二氧化锰”的研究,从而给公司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1998年以后,公司领导层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刻意强调产品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紧紧盯住世界市场的变化,瞄准竞争对手,合理分配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寻求有区别的相对竞争力。这样一来,公司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且在很多系列产品上都有明显的相对竞争力,其收益总和,远远超过了只着力培养一二种核心产品所创造的利润。
(二)技术的变革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与价值还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与稀缺性(即多数竞争对手不具备)。但技术的变革会引致相关新资源与新能力的出现,从而造成对企业现有稀缺资源或能力的替代,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至丧失竞争优势。这正如著名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新技术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过时。”而人类历史上的技术变革从来就未曾停止过,而且,也正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思想巨匠马克思就曾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态势的形成与不断深化,更是使技术的革新呈现出突变性、跳跃式、革命性的特征。愈是处于高新科技产业(超竞争产业)中的强势企业,其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愈高,技术与能力被替代的风险亦愈大,以致会如美国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在计算机等超竞争产业中,企业必须愿意“自杀”自己的技术、能力与产品(即在被替代之前自己先通过创新或转移实现自我替代),进而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例如,在电子工业领域,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而成为电子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日本企业在模拟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中的竞争,反而可能会起阻碍作用。而这也正是导致日本企业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对比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那些技术发展产生了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已处于下风;而凡是那些未发生技术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依然保持着对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竞争者的模仿也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著名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明确提醒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的独特能力给它在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则竞争者就会想尽办法模仿”。在一个竞争性环境中,相互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广为使用的竞争手段。尽管一些资源能力理论家(DiefieksandCool,1989;PrahadandHammer,1990;Barney,1991,1995,200¨认为,由于存在一系列模仿障碍(如模仿成本、隔离机制等等),企业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都具有难以模仿性或不可模仿性。但实际上,由于技术与能力客观存在的扩散性,竞争对手完全可以通过诸如“逆向工程(Re・verseEnzineefing)”等方法或手段进行模仿。而且,当今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降低模仿的难度与成本。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赖以成功的一系列技术工艺及经营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造、弹性生产、企业文化等等),在80年代中后期被美国企业成功模仿后即迅速失去其竞争优势。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私募股权融资;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均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155-02
引言
私募股权融资是与私募股权投资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分别从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机构的角度来定义的,实质上是同一件事情。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简称PE)或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工nvestment)是指通过私募的形式对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的,是指私下募集,即向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股权”是相对于“债权”而言,私募股权投资是对未上市的企业进行投资,是通过取得被投资企业一定的股份作为投资条件而进行的股权投资。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可划分为创业投资(VentureCapital,VC)、发展资本( 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Fund)、夹层资本( 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rn Around Capital)、Pre-IPO资本(如过桥资金Bridge Finance)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己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私募股权融资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私募股权融资经过长期持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投资运作模式和机构组织形式。但私募股权融资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晚。私募股权融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周期长、流动性差等特点,相对于其他融资手段,私募股权融资条件灵活、成本较低、针对性较强,是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私募股权投资者与所投资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促使私募股权投资者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以他们的经验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私募股权融资对于我国经济合理健康发展和完善产权体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融资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股权融资过程中,企业盈利能力是私募股权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股权投资市场上不存在完美的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造成了市场的不完善,私募股权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不能够识别融资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情况,私募股权投资者常常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是企业与潜在私募股权投资典型的信息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博弈的分析,为投融资双方的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众所周知,如果企业所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小、收益稳定,企业应该选择债权融资;反之,投资项目风险大、收益不稳定,则应该选择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假设E(R1)是高盈利能力项目股权融资成功后的预期收益现值,E(R2)是低盈利能力的项目股权融资成功后的预期收益。v是项目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现值,λ是企业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能力提出提供给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为k,k就是企业向投资者发出的融资信号。k以比率的形式出现O
二、博弈均衡分析
博弈方为私募股权投资者与企业。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行动空间是A=(a1,a2)={股权投资,股权不投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类型空间是 ,依赖行动空间={股权投资,股权不投资l,信念 ,其中 ,对于博弈方企业,行动空间是 股权投资,股权不投资);企业类型空间是 ,依赖行动空间 高盈利能力股权融资,高盈利能力非股权融次 低盈利能力股权融资,低盈利能力非股权融次},信念 ,其中 。
对于博弈方企业来说是知道自己类型又知道投资是有风险的,在高盈利能力 。即股权融资战略 要优于非股权融资战略 ,因此,产生最优的均衡战略 ,也就是高盈利股权融资。在低盈利能力 下。 即股权融资战略 要劣于非股权融资战略 ,因此产生最优的均衡战略
,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者来说,由于不知道企业项目的盈利能力,只能通过期望收益来进行股权投资和不参与股权融资战略的选择。
当私募股权投资者选择股权投资战略时的期望收益是:
当私募股权投资者选择不参与股权融资战略时的期望收益是:
显然, ,即 。私募股权投资者应采取股权融资战略。因此,得到股权融资博弈的贝叶斯均衡为:
股权投资,高盈利股权融资,低盈利非股权融资}
二、私募股权投融资的策略建议
从均衡分析可知,对企业而言,项目的盈利能力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者参与企业的股权融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获得私募股权投资的认可,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前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风险及预期收益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二是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时应加强本信息披露的质量,让私募股权投资者从公开信息中能分析出企业的成长潜力如何、发展前景是否看好,以及是否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只有确信公司用融得的资金进行的投资项目能够获得良好的预期收益,才能使私募股权投资者认同企业的股权融资战略,现实私募股权融资。
对于私募股权机构而言,应加强对股权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避免信息博弈导致的错误选择,实现股权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具体如下: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高速发展受到政策的一定支持与鼓励,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我国政府应尽快明确私募股权投资的地位和发展思路,在法律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与法规来保护私募股权投资参与主体的利益,减少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部门需要在《公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保险法》、《基金管理法》、《知识产权法》《税法》《政府采购法》等基础上增加有关私募股权投资的条款,出台实施细则,为私募股权投资的规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推出配套的税收制度。在种类繁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中,税收优惠政策在私募股投资行业已被证明为效率最高的扶持政策之一。给予私募股权投资各参与主体税收优惠,有助于直接调节私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有利于充分调动私募股权投资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整个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做到减少征税环节,避免重复征税。对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主体只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将其从私募股权投资中取得的收益再用于私募股权投资,为促进新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发生,加速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周转与循环,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这部分收益可以享受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绩效评价 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及举足轻重的分量,整体来讲,房产这一个行业具有支柱性,基础性,先导性。这些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他们的投资者,为本公司的投资决策[1],能够提供充分的参考,对与无目的投资行为具有减少的作用。不管是出于总体行业中的自身位置,还是决定能否来自领导层面,进一步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策略的定制还有在市场中的地位定位,提供不少相当重要的依据[2]。地产这个行业是一个其他很多多行业都有紧密关系的行业。因此,房地产的投资已经是扩大投资需求的支撑点。能带动并增长社会经济。
二、理论与方法
因子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分析方法,这种统计方法起源岩土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an等人用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它的最主要部分是用最少的互不联系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大多数信息[3]。因子分析法一般可以剔除指标间信息重叠性,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中使用因子分析,不但可以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外,而且也能分析对它们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三、因子分析的模型
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p项指标:X1,X2……XP,得到原始数据资公共因子。用数据矩阵X的p个向量(即p个指标向量)X1,X2……XP做线性组合。
主要步骤:第一步是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二步是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第三步:求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第四步是对因子荷载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四、主要研究内容
这篇文章使用了我国深圳和上海A股83家公司作为评论对象。我们国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地域特征比较[4]显著。
这篇文章在已有的研究文基础上朝综合考虑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点,而且还考虑了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许多其他因素[5]。以财政部等五部委2002年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能搜集的数据的全面性还有可获得性,最后选取了能够反映绩效评价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6]、成长能力这几个方面的12个指标来组成这些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各个指标得到以下的结果。
(一)股东获利发展能力
在公因子F1的股东获利发展因子中,中粮地产、保利地产、荣盛发展、等公司排在前列,有一半以上的公司的Fl因子为正值,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表示了企业绩效中股东获利发展能力。相对比较而言,中江地产、天伦置业、国兴地产在整个排名的最后三位,因此得出了这三家企业在股东获利的发展能力比较差些。
(二)偿债能力
在公因子F2体现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华丽家族、世茂股份、北辰实业、金融街、绵世股份等公司的分值比较高。ST高新、浦东金桥、外高桥在偿债能力方面处于落后。
(三)盈利能力
公因子F3表现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S*ST天发、万科A、京投银泰、北辰实业为排名前三。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家企业在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方面相当的突出,金地集团、深长城、保利地产三家企业2009年在盈利能力方面比较一般。
(四)营运能力
通过公因子F4体现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美联控股的得分较高,接下来是正和股份还有世茂股份。这就表明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存货管理能力方面比较高,公司本身的营运能力同样较好。而深振业A、大龙地产、金丰投资这几家在这个排名中为最后三位,这就表明这三家企业的营运能力还有存货管理能力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低。
(五)发展能力
公因子F5表现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金地集团的分值较高,然后就是华发股份还有正和股份。这三家企业拥有相对较高的净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的收益水平。而绿景地产、美都控股、世茂股份这几家在发展能力方面排在最后,也就体现了这几家公司在净资产增长率还有固定资产增长率方面的收益水平比较一般。
我们可以从综合得分排名中看到,在最前面的三家单位是世茂股份、万科A、保利地产。一般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同的指标会得到差别不小的结果,但是这也必然存在联系。我们从结果可以得出,排名比较在前面的企业,基本上每个因子都比较靠前,并且前面两个因子得分的权重系数相对来说挺大的,所以得到了上面的结果。这篇文章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把五个主因子得分还有综合得分全部设定均值为0。所以,以0为基准进行参考。我们可以从综合得分排名来看,结果中的的83家上市房地产公司中,一半以下得分为证,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得分为负。在综合能力上,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整体水平比较有待于提高。经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受到好些方面因素的制约还有影响。之中偿债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也就充分体现了房地产上市公司归类为一种负债经营的模式,因此,成长因子还有盈利因子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绩效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司中的发展能力还有经营能力都决定了了一个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成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应重视各方面的能力,全盘考虑,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评价全面和科学。
五、结论
这篇文章第一是对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进而分析我国房地产业还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总体发展和优势体现。第二介绍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多种,利用比较选定因子分析基进行绩效评价,并且通过详细了解因子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并且得到以下结果:一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二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较为高;三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营两极分化;四是部分上市房地产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月报》,200902.[z].
[2]王化成.中国企业应建立什么业绩评价系统[J].中国财经报,2003,(10).
[3]张绪军.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3,(10).
[4]冯丽霞.经济增加值指标在评价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中的运用浅探.财会月刊(会计).2001.121.
[5].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上、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4.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因子分析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更应重视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方面的评价分析。而运用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考察上市公司的各项指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影响其业绩的主要因素,而且还可以得到某一类上市企业的综合排名,这种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对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希望可以帮助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投资信息。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深、沪两市 2007年至2009 年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样本量适中的家电行业作为样本,根据数据资料的可得性,选取了深沪两市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中的11 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2007年至2009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资料(主要来源:新浪财经网)对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初 Karl Pearson 和 Charles Spearmen 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广泛应用,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因子分析法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多个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这少数的几个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来多个实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基本模型如下:
X1=a11F1+a12F2+ …… + a1nFn+e1
X2=a21F1+a22F2+ …… + a2nFn+e2
… … … …
Xp=ap1F1+ap2F2+ …… +apnFn+ep
简记为:AF =e,其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F为X的公共因子,e为特殊因子。满足:m≤p;F1,…,Fm不相关且方差均为1;e1,…, ep不相关且方差不同。e为特殊因子,在实际中忽略不计,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可以将每个公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进而用变量的观察值来估计各因子的值(因子得分),其数学模型为:Fi=bi1X1+bi2X2+……+binXn (i=1,2……m),式中 Fi为第 i 个因子得分。
(三)指标选取选取恰当的标量指标是运用因子分析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指标选的过少,会使提取后的因子不能真实反映原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选的过多,会出现一个因子在多个指标上出现较高载荷、因而失去该因子显著意义的情况。因此,应该按照系统性、典型性的原则选取尽可能反映样本信息的指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盈利能力: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X1)、总资产利润率(X2)、净资产收益率(X3)和销售毛利率(X4)这4个指标,它们都是正指标。盈利能力是综合评价的核心。(2)偿债能力:选取资产负债率(X5)、流动比率(X6)和速动比率(X7),它们都是适度指标。偿债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体现。(3)资产管理能力:选取总资产周转率(X8)、存货周转率(X9)和应收账款周转率(X10),它们都是正指标。资产管理能力是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途径。(4)成长能力:选取净资产增长率(X11)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2),它们都是正指标。成长能力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价值的源泉。(5)股本扩张能力:选取每股净资产(X13)和每股未分配利润(X14),它们都是正指标。股本扩张能力是上市公司不断扩大规模的潜力。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二)主因子确定首先进行数据处理与因子载荷值计算。对原始数据同方向性处理,在选取的14项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属于适度指标。适度指标正向化公式:X'ij=1/|Xij-k|。其中,X'ij为正向化后指标,Xij为剔除了不可比因素的后指标或原始指标,k为Xij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量纲的同类性是数值可比性的主要条件之一,上述14个指标的量纲都不一致,数量间的差异也很大,为了使各指标达到可比的目的,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大部分的社会经济现象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实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各种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Xij=;EYj=Yij,DYj=Yij,DYj=(Yij -EYj)2 (i =1, 2,3…n, j =1,2,3…14)。其中,Yij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前的指标值,Xij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同时运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模型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e-ity)对数据进行检测。KMO越接近1,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越高,越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是从整个相关系数矩阵考虑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服从卡方分布,其零假设是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可以根据常规的假设检验判断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显著异于零。应用SPSS17.0软件将X1-X14共14项指标全部纳入因子分析,得到KMO=0.638,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卡方统计值为220.103,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第四,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在各指标变量上的载荷值差异分布可能不明显,为了能更加清楚的解释各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尽可能向±1或0的方向靠近。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求出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矩阵、特征值、累计贡献率。首先,通过SPSS17.0软件计算,得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财务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根据陡坡检验和Kaiser准则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中有四个数值较大(均大于1)的特征值,即选入四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84.758%,基本反映了原有信息。可将这四个因子作为评价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因子。其次,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分量F1、F2、F3、F4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其进行结构调整简化,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见表4)。这是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前四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同时,将指标值载荷矩阵中载荷较高的情况分为四类。主因子F1在流动比率(X6)、速动比率(X7)两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均超过了90%,该因子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关,可以把它称为短期偿债因子。方差贡献率中,主因子F1最大,为25.112%。因此,控制债务风险,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对我国家电企业上市公司最为重要。主因子F2在净资产增长率(X11)、每股未分配利润(X14)、每股净资产(X12)三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都很大,该因子与企业的成长和扩张能力有关,可以把它称为成长扩张因子。方差贡献率中,主因子F2居第二位,为23.684%。企业的成长扩张能力可以看作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一种预示,它的预测功能非常重要。主因子F3在主营业务利润率(X1)、销售毛利率(X4)两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均超过了90%,该因子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关,可以把它称为盈利因子。方差贡献率也很高,为21.898%。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存在发展的必要,同时也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对家电企业上市公司至关重要。主因子F4由存货周转率(X9)、总资产周转率(X8)组成,该因子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关,可以把它称为营运因子,主因子F4的方差贡献率为14.064%。营运能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运营效率,它也可以作为考察企业绩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主因子得分与综合业绩评价得分在因子模型中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
Fi=βi1X1+…+βipXp(i =1,…,m)
利用回归分析法求出各企业的主因子得分Fi(见表5),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术进行加权计算。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综合得分,以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分越高,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得分越低,则表明经营业绩越差。(计算见表5)计算公式:F = (25.112×F1+23.684×F2+21.898
×F3+14.064×F4)/84.758。可以发现:第一,从综合业绩来看,合肥三洋、佛山照明、美的电器、格力电器、雪莱特、青岛海尔等6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大于0,而海信电器、TCL集团、小天鹅A、美菱电器、深康佳A、四川长虹、澳柯玛等6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小于0。我们以0为参考基准,综合得分大于0的公司的综合业绩相对好一些,综合得分小于0的相对差一些,依此可对这些公司的综合业绩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第二,从公司的短期偿债因子分析,佛山照明、雪莱特、小天鹅A、青岛海尔的短期偿债值明显高于其他企业,而且在各因子中所占的权重最大,在综合排名中也比较靠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分别衡量上市公司在某一时点上偿还即将到期债务和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映企业现时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或利益越有保障。因此,短期偿债能力是衡量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上述家电行业来说,今后在发展公司的战略上,可以考虑从改善公司的负债比例的角度去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从公司的成长扩张因子分析,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信电器、青岛海尔的发展值比较高。从以上几家公司也可以看出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在总资产扩张能力、股本扩张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强。同时随着总资产的扩张,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盈利也能够相应的增加。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多少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总资产的增长速度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上市公司的成长速度。而企业的扩张能力更是公司发展能力的反映。在现实情况中,上述四只股票从去年到现在是稳中有升的,这也要得益于它们的良好发展能力。因此,为了长远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从公司的盈利因子分析,合肥三洋、雪莱特、美的电器、美菱电器的盈利值明显高于其他企业,而相应的这四家公司的综合排名也较靠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报酬及利润的潜力和可能性,考量企业的盈利性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企业投入各项资本的综合利用效果,从而衡量企业的管理效能与获利水平,盈利性指标是广大投资者尤为关心的指标,同时也最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形象。而TCL集团和四川长虹等公司在该因子中得分最低,综合排名也是靠后的。由于盈利性指标是广大投资者尤为关心的指标,同时也最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形象。因此这几家公司应从企业内部着手,进行整改,要从整体上提高公司的各项经营能力,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第五,从公司的营运因子分析,营运得分最低的公司深康佳A、四川长虹、澳柯玛也是综合排名最低的公司,说明存货周转率低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生产经营,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应该有较好的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则说明上市公司的销售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存货方面的管理能力。存货周转率越快,说明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帐款的速度越快。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应加强资产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
三、结论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从综合分析来看,一些偿债能力不错、效益好、发展能力强,或者个别方面欠缺但其余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企业明显排在前列,如格力电器、雪莱特、青岛海尔等综合得分居前列,但并不是每个因子的得分都居前列。经营业绩的排名也不是由某个或某几个指标就能决定的,而要看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指标的综合情况。不同的公司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发展扩张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公司的关注侧重点不同而做出决策,而且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所在,取长补短,发挥企业的优势,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国祥、檀向球、胡穗花:《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9年第9期。
[2]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盈利能力分析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物流物流金融中小企业
一、物流金融的本质
虽然物流金融起源较早,但是关于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并不成熟,而且学术界对物流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定义。下面本文通过举例说明物流金融的本质。假设市场存在原材料供应商(A)、生产商(B)、消费群体(C)、金融机构(D)和第三方物流企业(E)。如果没有金融服务,由于B自有资金有限,B对A的采购量就会受到限制,因此物流周转速度将受到限制,盈利能力也将降低。引入D的资金后,B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对A的采购量,增加物流规模和周转速度,加快进行下一轮生产,从而提升盈利能力。然而,由于D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因此与A、B、C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D往往会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从而出现“惧贷”和“惜贷”的局面。为此,D往往会找一个委托人来解决与A、B、C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而E就是最恰当的人选。因为,E可以不但掌握企业物流信息,而且与企业有着长期固定的业务关系。简而言之,物流金融的本质就是: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而进行的金融活动。
二、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捷径
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往往会遇到融资难的困境。物流金融使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也有利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并且大大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首先,金融机构通过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物流状况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因此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动态的获取中小企业内部的准确信息,并且能够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进行科学判断,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此外,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取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是其物流业务中产生的副产品,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成本,从而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银行的委托方,又是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在这种利益关系下,中小企业的信用机制将会大大加强,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简而言之,在长期利益关系下,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本将会很高。得益于中小企业信用机制的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积极性将大大增强,中小企业也必将获得更多的贷款。
三、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物流金融
金融物流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重要捷径,中小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物流金融、创造开展物流金融的条件,加速物流速度和提高资金利用率。
首先,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物流金融模式。虽然物流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但是物流金融也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条件,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笔者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内容,将物流金融分为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由于物流结算金融是在结算环节进行的金融活动,有现成的货物交易作为基础,具有周期短、规模小、风险小的特点,因此贷款成本较低,且申请也较容易;物流仓单金融依靠的是未来的货物交易,具有周期长、规模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贷款成本必然高于物流结算金融,且申请的门槛较高;物流授信金融实质上也是一种仓单金融,只不过在物流授信金融中,金融机构将贷款的审批权限下放给物流企业。因此,物流授信金融的成本和申请难易程度与仓单金融一样。
其次,要树立现代物流思想,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金融得以实施的基础,因此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物流思想,要善于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改造升级物流体系。此外,还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相互的信用机制。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有助于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互信用机制将大大有助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机制。
此外,还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和长远利益关系。金融机构是金融物流的最终决策者,因此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是有效开展金融物流的关键。通过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和长远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克服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大大增加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度。因此中小企业要以物流供应链为依据,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桥梁,探索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与金融机构的长远利益关系,使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郑钥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9)
[2]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 [J].华东经济管理, 2006,(6)
[3]储雪俭:初探物流金融的经济学原理[J].物流技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