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士职业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士职业危害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1

胃镜检查作为一项侵入性特殊操作,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胃镜室护士,在胃镜检查操作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尤为重要。根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针对胃镜操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防护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胃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

1.1化学因素 主要来源于多酶清洗剂、含氯消毒剂等的挥发,如胃镜常规消毒液为2%碱性戊二醛,为高效消毒剂,其使用方便、快捷、效果好,但自身有一定的挥发性、刺激性及过敏性等,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引起职业性哮喘、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长期接触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出头痛、记忆力衰退等。

1.2生物因素 主要为幽门螺旋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性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由于胃镜检查操作的特殊性,使工作人员长期接触病人的唾液、胃液,且在胃镜清洗消毒环节中可能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及体液、血液等,易造成感染。

1.3 物理因素 随着各种镜下治疗的开展,增加了护士接触放射线及锐利器械损伤的机会。辐射可引起恶性肿瘤、血液病、放射病等,锐器损伤、针刺伤在胃镜操作治疗过程中不仅损伤操作者,还可导致肝炎、艾滋病的传播。

1.4 心理因素 胃镜室每天面对大量的检查和治疗病人,长期处于高风险和紧张状态,极易导致护士心理、生理的疲劳,缺乏社会认同感等。

1.5其他因素 护士个人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用品配备不足,工作环境条件等原因导致职业危害发生。

2 防护对策

2.1提高护士防护意识和能力,备齐防护用品:建立健全胃镜室工作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定期组织胃镜室护士学习院内感染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提高护士对胃镜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慎独修养,自觉执行操作规程,掌握自身安全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并备齐防护用品:如口罩、防护面罩、手套、防护衣等。

2.2 合理正确使用化学制剂:掌握胃镜室常用多酶清洗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化学制剂的性能、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现配现用。配置时戴防护面罩、口罩和手套,以避免配置液溅到眼睛和皮肤。

2.3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每日工作结束后,做好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

2.4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严防锐利器械损伤:胃镜室护士操作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戴手套,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体液喷溅或接触特殊感染病人的血液或分泌物时,戴防护面罩,穿防渗透工作服。操作中,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损伤。若不慎被锐器损伤,应立即脱去手套挤出血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必要时采取预防接种措施,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1],同时对丙肝有预防作用。

2.5 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现状是决定致病菌传播程度的主要因素[2],胃镜室护士在每项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做好自身防护。

2.6 预防心理伤害:胃镜室护士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7 加强督查: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质控员每天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违规操作及未做到个人防护及时予以指正。

3 讨论

医院感染职业危害与防护在医疗卫生系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胃镜工作的特殊性,胃镜室护士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职业安全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自我防护措施及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工作中树立标准预防观念,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或清除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2

1 职业感染

1.1 自我防护意识差和防护措施欠缺 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制度和暴露后防护措施,穿刺采血操作中及发生可能感染的事件后未能执行标准严格的防护措施,对经血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CV、HBV和HIV等经血性疾病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带有HIV阳性血液的针头意外刺伤后,HIV感染的几率为0.2%~0.4%,而在针刺伤时只需0.005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

1.2 皮肤破损 HCV、HBV、HIV阳性血液及分泌物长时间与破损皮肤接触,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染。

1.3 皮肤黏膜 静脉采血时如操作失误,致使血液飞溅,则一旦带有HCV、HBV、HIV的血液溅入眼、鼻、口等处粘膜,均可造成感染。美国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针刺伤与职业血源性疾病传染高度相关,尤其是HBV[2]。

1.4 其他间接接触 皮肤(例如,手)接触了HCV、HBV、HIV阳性血液,就极易污染眼、鼻、口等处粘膜,也可造成感染。

2 工作中防护措施

2.1 加强院感管理 应设立职责完备的医院感染控制科,与医院各科室医技人员一起,规范统一管理医院的感染控制业务,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教育,规范操作,熟悉技能。做到制度在墙,规范在心,操作得当。采血室要加强巡视和检查制度。

2.2 操作人员的教育 加强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保持良好心态,尽量避免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2.3 工作中的防护 ①采血操作前,应自我检查手臂是否有伤口,戴乳胶手套,手套可起到屏障和隔断污染源的作用。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中应自始至终做好自我防护。②采血时,严格规范操作,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管一用一消毒。采完后针尖向下,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慎重地放入利器盒。③操作房间光线充足。保持室内卫生,做好空气传播预防。对物体表面、空气、地面等要定期执行常规消毒,且应检测消毒效果,保持采血室的自然通风,定期定时空气消毒,可用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等。

2.4 工作中意外的处理 ①如发生针刺伤等暴露事件,应保持镇静,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或请身边同事协助,从近端向远端挤压受伤处,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受伤处,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②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并报感染控制科。③医院感染小组应指导下步处理、登记并进行暴露源级别评估。预防用药或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咨询。④对于HBV感染的针刺损伤可接受乙肝人免疫球蛋白等预防性治疗。HIV污染的针刺伤,定期进行HIV抗体初筛和PCR病毒检测,阻断HIV可使用三联药。HCV暴露必要时可注射干扰素。⑤进行心理疏导,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 小结

采血室工作量大,患者集中,护士易忙乱,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集体培训,定期督导,使采血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能有效落实,职业危害降至最低,从而保证了护理人员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3

关键词:自我防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菌的改变及现代化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病因更加复杂,多样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艾滋病(AIDS)和乙肝病例的增多,给医院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挑战。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性质,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因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处理各种被污染的物品,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给患者带来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尤为重要。为了将各种危害因素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接受更多的教育,对各种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因此,加强自身防护,重视感染管理,是预防职业性损伤的关键。

1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

医院是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地方,病毒和细菌就像是无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因一般的传染是通过呼吸道传染,通过飞沫感染的,医院除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还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化学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特征、化学结构、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而大气中经常有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最常见的是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护士要戴好口罩,口罩的使用与保存如果不正确,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病毒、细菌等还会随呼吸运动进入体内。使用口罩须注意:①戴口罩时口罩上缘在距下眼睑1 cm处,口罩下缘要包住下巴,口罩四周遮掩严密;②不戴时应将贴脸部的一面叠于内侧放置在无菌袋中,可以用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的包装袋作为无菌袋;③口罩使用4~8 h更换1次;④如果工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一次性口罩,4 h更换1次,用毕丢入污物桶内。

2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及预防

防止针头各种锐器刺伤的发生,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加强防护教育,早期干预,提供预防知识信息,建立良好的防护意识,可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一种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具有潜在的感染危险,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我院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4.3%,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5.62%;传染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89.7%。因此,护士在操作中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如打开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应装入坚固不渗漏的容器内集中储存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要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治疗台或桌子上避免刺伤他人;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对着他人,针头不要丢在一般垃圾桶内。安全正确的使用针头和锐器盒,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制定和完善锐器伤的防护措施。针刺刀伤口的应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伤口,再用2%~5%碘酊消毒,不脱碘;必要时进行传染病专科方面的处理。如疑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处理,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

3护士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

护士是最容易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高度危险性接触。护士如被各种锐器刺伤后,接触到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带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因此,护士在操作中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如打开玻璃安剖时,用棉球垫于安剖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应装入坚固不渗漏的容器内集中储存处理;为患者使用过的利器,在传递中应用金属容器盛放传递等。另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消毒滴眼液做好清洗和保护,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4对接触性感染的防护

护士在为患者做晨间护理、换药、输液、注射等操作时,手被污染的机会很多。在护士配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常规执行操作,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配药,防止药物进入人体,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双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洗手对预防院内感染极为重要。肥皂和流水洗手是经典、经济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每个护士都应该了解洗手的正确方法,洗手时间应在10 min以上,注意克服不良习惯(如用洗净的手触摸水龙头或洗完手后在工作服上擦拭等)。另外护士自己的私有物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及护士鞋都应洗刷消毒1~2次/w,工作服兜里的医用笔、办公钥匙以及手表、工作卡等都应用消毒液擦拭消毒1次/d。

5心理危害的防护

护士健康水平与工作风险有关,由于护理人员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一点差错,工作三班倒,不能及时得到休息,长期处于睡眠不足,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使得护理人员常常抵抗力,记忆力下降。因为护理专业在社会中不被重视,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工作人员自我保护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

6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教育

护理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调洗手意识,护理人员的手在操作过程中,极易被病原菌污染,但很多护士都不注意在操作前后洗手,通过手造成环境,物品的污染和患者的感染。因此要加强教育,对新护士,因加强预防感染的教育的基本技术操作训练。

总之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劳动强度大,面临各种危害在所难免,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患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同样,医护人员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4

目的:研究内镜室里护士人员职业病危害与防护的措施;方法:通过对内镜室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解,分析内镜室里护士职业危害的来源与解决的对策;结果: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锐器致伤、接触性的感染以及化学消毒剂等的长期侵害与病菌感染以及辐射源等。结论:了解内镜室里护士职业的危害因素与危害的来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从而保证护士人员工作时候的健康状态,降低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室;护理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07-01

内镜具有方便、直观与确诊率高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检查疾病,更有利于在内镜下所进行的治疗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但是,内镜室的广泛应用也存在着许多对医护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的不利因素[1]。

1 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

1.1 锐器致伤:

内镜的设备仪器比较特别,护士人员在使用仪器的时候有时要进行药物的注射,护士在操作时稍有不当就容易被注射器的针头划伤,如果是被已经感染了的针头划伤,细菌与病毒就很容易感染护士,如果患者的HBV、HIV、HCV等呈现阳性,后果会更加严重。

1.2 接触性感染:

接触性感染是护士职业危害中最常见的危害因素,主要是由于在内镜室里工作的护士经常都要接触到病人的相关物体,加上艾滋病与乙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频繁,内镜室里的护士常常处在被感染的危险环境中,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病毒细菌也会把护士放置在被感染的危险当中。

1.3 化学消毒剂:

医院里经常都会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内镜室也是如此,因此,内镜室护士人员每天都处于化学消毒剂低浓度挥发的环境中,常年累月如此就会导致护士人员有头痛或者皮肤疾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

1.4 紫外线:

内镜室经常都是通过紫外线灯进行对室内的空气消毒,基本每天都要在操作完之后进行紫外线的照射消毒,而护士人员长期接触到紫外线就容易产生眼结膜、眼角膜受损等疾病,甚至还会造成皮肤癌的发生。

1.5 乳胶手套:

在内镜室里工作的人员常常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一次性的乳胶手套,但是一些劣质的乳胶手套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添加化学剂与使用玉米粉末等。然而玉米粉末如果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极其容易携带着病原体等,同时,乳胶手套也有可能会引起哮喘与皮疹或者瘙痒等不适症状。

1.6 心理状态:

内镜室内天接待的病人比较多,工作周期快,工作量也很大,因此,护士人员就会长期保持在高负荷的心理状态,加上内镜室的设备较精细,仪器也很贵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设备仪器的损坏,内镜护士人员在内镜室工作中的责任与风险都很大,必须每时每刻都小心谨慎的工作,这样就很容易使护士人员产生焦虑、紧张以及神经衰弱的心理状态[3]。

2 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锐器致伤:

使用锐利器械的时候护士人员要熟练谨慎操作,提高操作锐器的能力,用完之后应该迅速的放到锐器盒中,防止因乱扔乱放导致的人员损伤,如不慎被损伤了就要立刻挤压伤口,用酒精或者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同时还要及时去感染科进行检查,如果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就要立即注射免抑制剂,对护士人员在被感染之前做好提前的防护。

2.2 接触性感染:

对进行内镜诊治的病人要进行HBV与HIV等传染疾病的筛查,排除患有这些传染病的病人,如果病人患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就要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消除,并且单独使用其他的内镜,在用完之后还要立即进行消毒,防止别的病人使用后传染到疾病和防止搁置与消毒前的再次使用。护士要把每一名患者都当作是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来对待,严格按照消毒标准执行。

2.3 化学消毒剂:

对于化学消毒剂的危害防护要保持内镜室的空气流通,安装良好的通风设备,在操作时护士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使用具有比较小危害的酸化水来消毒仪器,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镜室内化学消毒剂所带来的危害。

2.4 紫外线:

在进行内镜室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在治疗时穿好防护衣,戴好帽子、口罩以及眼镜,而长期接触到紫外线的工作人员则要佩戴射线检测仪,对射线量进行定期的报告。

2.5 乳胶手套:

选择乳胶手套的时候要选择质量比较好的没有化学添加剂和玉米粉末的乳胶手套,防止因使用劣质的乳胶手套对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2.6 心理状态:

要合理安排好护士人员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与相关的针对性活动,使护士人员保持着乐观开朗与积极轻松的心情,提高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加强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本上减少护士人员的心理危害的形成。

2.7 X射线辐射的防护:

X射线可以穿透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内镜护士在进行X射线辐射的防护的时候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与射线的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发生范围,尽量缩短与射线接触的时间,增加与射线的距离,坚持定时的检测X射线的辐射剂量,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3 讨论

内镜室的护士人员要全面认识在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做好防护的措施,在内镜室工作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使用设备仪器的过程中在保持谨慎的同时要镇定熟练的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的损失,同时还要加强护士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护士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内镜室在为患者服务的前提下让护士人员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香.内镜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01(06):123-652.

[2] 高艳楠.内镜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6(11):336-945.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5

【关键词】内科护士;职业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90-01

1 职业危害分类

1.1 理化因素

1.1.1 感染:内科病房相对密闭,密切接触时易引发呼吸系统感染,有报道护士对结核感染患病率是普通妇女的2倍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的危险越大[1]。护士在治疗中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也易引起自身感染。

1.1.2 噪音:主要来源于机器声、器械碰撞及移动,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可引发头痛、听力下降等症。

1.1.3 射线:护士在床旁摄片、介入治疗时常常暴露X射线下,病房紫外线消毒时护士同样缺少防护。

1.1.4 化疗药物:在配药时形成肉眼看不见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2]。有毒化学物质会传染病区的空气,致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痛 。

1.2 机械因素:护理工作中经常使用针、剪等器械易自伤或误伤。有报道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证实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传播,其中以HBV HCV最为常见。

1.3 心理及体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精神紧张,家庭负担、职称待遇等都会增加其心理压力。长期站立或频繁走动是发生腰椎病和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搬运病人、器材时易发生肌肉损伤。

2 对策

2.1 防止理化生物因素的伤害:紫外线照射时禁止出入,X摄片时护士尽量远离;器械定期维护,操作时轻拿轻放;接触化学制剂时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2 增强保护意识,提高防护技术:严格洗手,按要求戴好口罩,正确穿着工作服,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3 熟练操作技能,严格规程:配药时注意玻璃刺伤,注射后采用单手套针头,拾取污染针头或锐物时用专用镊子,如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水冲洗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3],视情接种疫苗。

2.4 工作中注意节力原则,科室应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护士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运用激励因素缓解其心理压力,以利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冬梅,李英兰.现代护士职业安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

护士职业危害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危害;防护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其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1]。为进一步研究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特查阅近年来国内对于护士自身防护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时常用的挥发化学消毒剂,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还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氨氟醚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在高浓度,低PaSO2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抑制呼吸及循环,对肝肾只表现可疑损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液越来越多。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无论何种污染物,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污染物在手术间内每一个角落的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间由相同。

1.2 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是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传播疾病,易感乙(HB)丙肝(HC)病毒。

1.3 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在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在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2]。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

2 防护措施

2.1 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首先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浓度要现配准确,现用现配,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进行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如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2.2 术前了解病史,检查肝功,避免生物污染 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应立即重新更换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应立即用3%碘酒,75%乙醇消毒,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 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的交叉感染[3]。

2.3 尽量避免电离辐射 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2.4 防止身体疲劳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必须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最用。

2.5 社会心里因素的预防 建立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以预防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医院管理部门亦应关心护士的健康,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护士计划免疫。社会各界及医疗管理部门要重视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放松精神的文化生活[4]。

3 研究方向和展望

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护士自我防护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匮乏,研究方法以经验和体会为主。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普遍比较弱,提高护士的防护水平是一个应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4,9(8):8.

[3] 罗洪.医学的环境污染与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6,19(10):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