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体育培训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研员;培训需求;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41-03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实施“国培计划”的目的是要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促进改革的作用,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是学科教研的当然带头人,是学科所有任课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将学科的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和关键人物。教研员起着引领和指导教师将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贯彻到每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教育部“国培计划(2014)”―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都体育学院小学、高中体育教研员培训班为基础,对47名小学体育教研员、50名高中体育教研员的培训需求做了初步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调查以73份有效问卷涉及的10个问题为基础进行统计及分析。

1.参与培训的必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教研员都认为参与培训是有必要的,其中84%认为非常有必要。

2.培训的重点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教研员与高中教研员最希望得到指导体育教师活动方法的培训,其次是体育教学方法。另外,教育教学理念、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体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也是多数教研员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3.培训形式

从表3可以看出,跟班观摩教学是小学体育教研员与高中体育教研员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另外小学教研员较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专家讲座报告、案例分析、名师指导下的自学反思、同行经验分享交流;高中体育教研员比较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同行经验分享交流、基于问题的对话研讨、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报告、名师指导下自学反思,两者稍有不同。

4.近五年参加过的体育教研员培训级别

从表4可以看出,多数的小学体育教研员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培训,高中体育教研员参加的省级培训所占比例较大,另外还有16名中小学教研员五年之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5.参加培训的周期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教研员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均多于每学期参加培训的人数,但是还有大部分教研员的培训时间是不固定的。

6.参加培训的实际意义

从表6可以看出,参加培训对小学体育教研员的实际意义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体育科研能力、拓展知识面、更新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新技能;对高中体育教研员而言,更新体育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提高体育科研能力、拓展知识面、促进交流。

7.培训最佳上课时间

从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的教研员多数希望在寒暑假进行培训,其次为课余时间,法定假日期间并不希望安排培训。

8.提高教研能力存在的困难

(1)小学体育教研员在提高自身教研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

通过问卷发现,小学教研员在教研能力方面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创造性的思路较为欠缺,工作开拓不够大胆。工作中缺乏好的引领者,缺少对小学体育学科教研知识和技能的熟识和掌握以及专题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些学校为了确保安全,把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课如单双杠、跳马等全部去掉,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体育教师教学。

在民族地区各级组织都对学校体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小学体育教研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大困难。教研员接受到的专业知识不够,知识面有限。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尤其是缺乏专业知识系统的培训,知识面难以拓宽,课堂中对提高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少,教学教研活动中能力非常有限。

(2)高中体育教研员在提高自身教研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

高中体育教研员面临如何更好地去指导基层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课程的专业知识,以及加强对体育课堂中偶发问题的对话研讨等困难。专家讲座听得少,组织培训学得少,缺少提高自身新技能的平台。上级教研部门针对体育教研员的培训较少,有些教师自学能力有限,因此,感觉自身教研工作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推进和效果。多数教研员认为,学习交流机会较少,国内、外参考文献不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针对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课题较少。

9.在管理中遇到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1)小学体育教研员在管理中遇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的实际,进行有效的培养,如何充分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们不积极配合,不主动参与,思想观念上也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解决偏远山区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问题和专职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问题也是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民族地区各县教研室都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研员,很多培训任务难以贯彻落实。

(2)高中体育教研员在管理中遇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大的改观,科研能动性显得薄弱。目前高中教育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停滞不前,很多学校除了开设两节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校高三体育课完全停止,体育教师客观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其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教研活动几乎停止。

10.对培训的期待

(1)小学体育教研员对培训的期待

他们希望能学习优秀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成果案例,组织专题科研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国内外先进的课内外活动(第二课堂)组织与实践经验。

他们希望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有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如何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真正提高体育与健康课质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能例举实例,通过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及案例分析提高业务能力。

(2)高中体育教研员对培训的期待

通过培训,他们希望有高平台的积极交流,得到体育科研方法的沟通储备;学习好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技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动态,提高指导体育教师教研活动的方法。树立信心,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方向,找到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办法,探索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真正原因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柯嘉.杭州地区城市、乡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调查报告[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5):100.

[2]马晴.高中体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培训基地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刘全菊,付友华.借助“国培”顶岗实习促进教育实习改革――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6).4.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体系;创新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方向。中小学教师应该以“教育职业活动”作为其专业领域,而教师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他们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发展。作为继续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对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扩展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总体效果不甚理想,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培训模式单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是影响继续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领导重视程度、培训经费、自身要求和认识的局限性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原因。可见,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职业观,优化与整合培训体系,构建制度化、科学化的培训体系是保证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

一、确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职业观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国际社会在认定一种职业是否为成熟专业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六个标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对照上述标准,在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职前培养阶段,至少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为职后培训奠定基础,以达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目标。

(一)进一步调整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强化学科专业性向强化综合性、教育专业性发展,加强“准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使之达到占总学时的15%左右;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课程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二)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是促进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力的法律保证。但由于现实种种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证书制”,而不是“资格证书制”,严重弱化了体育教师专业性的认可。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切实有效地普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获取资格证书,后上岗执教。非师范院校的体育毕业生也可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证书后进入教师队伍。

(三)加速体育教师队伍高学历化的进程

把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提高到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程度,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

二、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的整合

(一)整合培训机构,提供资源保证

长期以来,二元制的体系使教师培养与培训职能的分工存在界限,机构设置上人为地分离和封闭,不仅造成双方难以沟通,给管理带来困难,而且使教师教育资源重复。体育教师培训不仅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还要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深化的专业成长的过程。但相对而言,目前教育学院与进修学校的师资水平、研究能力等都比较薄弱和单一,难以承担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任务。师范院校有较强的教师队伍等必要条件,但由于现有的二元的体系,使他们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践缺乏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实施中小学培养和培训机构组合,实现职能的拓展,优化整合师资队伍,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资源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培训组织方式,提高培训效益

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应分层实施教育。不分层次和对象的教育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无法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从我国部分地区体育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来看,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根据体育学科的特征和不同的培训目的,骨干教师的培训的组织方式宜采用集中统一式和协同组合式相结合,新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宜采用集中统一式和校本式相结合,专题型教师培训的组合方式宜采用巡回流动式和协同组合式相结合,业务学习提高型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宜采用专门发展式和校本式相结合,专题研讨型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宜采用专门发展式和组合协同式相结合。

(三)整合培训教学模式,践行以人为本

新任教师的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与观摩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初级教师可采用观摩研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级教师可采用课题研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级教师可采用论题答辩与学术沙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体现了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体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差异性以及成才的规律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整合培训内容,优化知能结构

体育教师培训的内容是培训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体育教师的基本特征,培训的内容可由观念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组成。观念模块是先导,要先行;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是基础,在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中应有所侧重。

三、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化与科学化

终身教育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的发展,而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要使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不断发展,就必须使之制度化。一要加强领导的体育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二要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工程,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贯穿起来,制定教师职后培训的管理办法,建立职后培训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职后培训制度。三要继续加强职后培训的立法建设,完善职后培训的有关政策配套,把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如职后培训经费问题、激励机制问题等。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职后培训的目标、模式、课程设置上。其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安排应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重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促进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具体要求是:

(一)职前职后课程实施一体化

不是两种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简单重复和相加,重点是实现相互衔接,探索其结合部位,使之形成既显示教育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职前教育侧重条件性课程和体育学科类课程,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力求理论课程实践化;职后教育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注重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化;职后教育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从而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二)体现针对性

能适应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能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使培训者通过学习后,能更好地处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际观摩与调研,注重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相结合。

(四)注重体育教师能力的提高

课程教学注重专题研究,注重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强调自学和互学。

(五)课程内容结构的合理性

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切合实际,保证课时,确定高质量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教材资源。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必经两条途径,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其共同的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形成和持续提高。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联系密切,正在走向整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体育教师培训管理不断有序化、科学化、法制化;三是全程体育教师教育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高效率地实施体育教师教育,保证体育教师能够持续接受职业教育和体育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生,季克异,林顺英编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1-192.

[2]马敏等.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浅谈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55-59.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3

虽然学习的方式比较单调,就是静静的坐下来听课,但是,满眼的精彩让静坐不再单调;虽然连续几个小时让人腰酸背痛,但是,学得新知的清新让我的心头越发温暖……

下面,我就把我本次学习的体会具体谈一谈:

一、虚心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二、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麻衬的理目户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三、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兴趣培养 培养策略

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训练为过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一、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训练兴趣指的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训练、体育活动有内在需求,包括情感、生理需求等的一种心理化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训练条件的影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另外,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整体学科规划上,没有分配足够的体育课程时间,降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过多强调技术与动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以教师教,学生模仿为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享受体育课程的兴趣,就失去训练兴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二是体育能力限制,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基础差会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上体育课程;三是心理素质差。某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爱面子、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体育训练中害怕动作做不好被同学笑,导致不愿意尝试,害怕尝试。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和感染力,对于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在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努力学习和实践。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训练兴趣。

三、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一)深化学生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理解

针对现阶段学生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意义。没有健康的身心,就不能保障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结合优秀体育人才、典型案例,指出体育训练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设施

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的体育训练服务设施是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础,也是硬件保障[2]。契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购进新器材,或者是收集与再利用部分机构的有用的旧器材,使得运动器械齐全,将部分废弃或闲置的场地开拓出来,作为体育场地、学生健身场所。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相关规定,学校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基础和保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培养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深入,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和训练兴趣。为进一步契合学生对新知识、新项目的需求,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引入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与奥运盛世、联赛、大学生竞技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联校比赛等[3]。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时,需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为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身体基础、体育基础、性格爱好及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等,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兴趣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性的体育训练目标,引导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缺乏体育训练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尝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对于体育基础较好、兴趣广泛且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性竞技知识,并参与校内、校间比赛,在比赛场上升华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融洽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训练氛围

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关键。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不喜欢老师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需要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幽默、诙谐、亲近学生的语言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专业,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掌握。以情感投入、公平对待能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保持愉快的训练心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通过张贴体育海报,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交流会、校间友谊赛、秋季和冬季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专业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训练与运用。如此营造积极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六)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与提升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还需要从体育教师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穿着专业的体育运动服装,谈吐诙谐幽默、举止动静得宜,穿着整洁、朴素,讲究卫生,以青春、阳光、运动、健康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将自己打造成阳光、运动的快乐人才[4]。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专业体育技能、良好的体育素养。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示范、讲解能力。规范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既要教师自身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传授、示范教学能力,且规范自身的示范动作,以艺术示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推动人主动、自觉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且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训练兴趣培养贯穿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得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兴趣是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需要将培养学生训练兴趣置在重要地位,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训练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PBL;“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问题;智能结构;要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04-03

“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其与往年的最大不同,是实现了职教校长培训与普教校长培训的分离。新的培训前景为中职校长培训摆脱传统的培训方式,实现量身定做的高效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中职学校虽然专业各不相同,但也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例如,招生与就业、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培养、学生品德建构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培训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问题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教育的自身特点。

一、PBL对于中职校长培训之价值

(一)PBL打通了中职教育的进出口两端

PBL最初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卡斯西部服务大学和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此后逐渐扩展至学校教育,成为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性的教学范式并开始进入普教校长培训领域。当前虽然对PBL的界定尚未统一,但综合地说,PBL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负责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的出入口都在教育系统,而职教的出入口均是开放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把PBL引入职教培训,其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特征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建立中职教育出入口两端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这对于提升中职教育培训质量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二)PBL契合中职教育的操作性

PBL是以中职学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而开展的师生互动为特点,这与中职教育的操作性极为吻合。

1.PBL中职校长培训基本模式。从综合和普遍的角度看,可以将PBL的基本模式提炼为六个步骤:第一,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未曾做过任何预先准备或者研究而初次遇到的;第二,呈现问题情境的方式应该尽量与现实中的一样;第三,当学生讨论问题时,可以根据其学习程度,自己开展推理,自己应用;第四,学生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识辨必要的学习领域,并将此作为个人化学习的指南;第五,学生在个人化学习系统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再用于研讨问题上,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强化学习;第六,学生总结在研讨问题和个人化学习中的学习所得,并将学习所得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中。

2.PBL中职校长培训变式。当培训对象转为面向成人教育管理者例如中职校长时,提供给他们的PBL模式所产生的变式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要面对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围绕问题设计的,而不是围绕学科组织的;学生个体在学习中承担主要的责任;学习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是课堂授课。

二、PBL应用于中职校长培训之基石

因材施教原则决定了PBL的实施应深入分析其培训对象,即中职校长的智能结构。

(一)不同层次中职学校校长智能需求差异

当前,中职校长培训可以分为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个层次,呈现纵向发展的态势,故而中职校长智能需求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理应密切正相关,但在现实中这种正相关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1.不同层次中职校长政治素养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中职校长,必须具备丰富的政治知识、清醒的政治头脑,以保证办学的方向性。然而无论是拟任还是在任的校长,均已具有较长的教师职业生涯,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因此培训应着重于进一步的提高而不是基本知识的传授。

2.不同层次中职校长专业知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校长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专项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四个方面。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的知识需求做双向表X2检验,得出X2(6)=18.99>X2(6)0.01=16.81,可见,不同层次中职校长的专业知识需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培训者及参训者都意识到具体培训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并把它作为评价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力求在培训中更多地探究前沿知识。而各级培训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是重复的,因此知识需求的满足带有显性的特征。

3.不同层次中职校长专业能力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校长的能力结构一般包括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的能力需求做双向表X2检验,得出X2(8)=3.67

(二)基于中职校长智能需求的PBL设计

1.PBL培训类型与中职校长智能需求有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中职校长培训层次的不断提高,智能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学员即将或刚刚担任校长,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是缺乏具体的管理经验,专业化程度较低,对校长工作缺乏感性的理解,因此培养他们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就成为培训的重心。

中职校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学校管理经验。但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因此中职校长提高培训的重点,应以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思路为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仍为校长需求重点,另一方面培训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任职资格培训更大。

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的培训对象是中职校长中的精英,培训层次最高,故而培训应以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专家。研修应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为重点的理论探讨,并通过考察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使其眼界更加开阔。

2.PBL培训使得中职校长智能需求更加合理。当前关于职校校长培训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各地在实践中也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培训方式。其共同的特征均强调主体学习、启发学习、注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等。笔者对福建省中职校长培训模式需求的分析发现,校长对常规的培训模式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X2(6)=7.93

PBL培训应注意为不同层次中职校长提供不同的问题。在任职资格培训中,问题的选择应该更加侧重其应用性,即在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关问题,再在案例解决的过程中总结并上升至理论。问题的选择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并组织校长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把握解决问题各种思路和操作程序。

在提高培训和骨干培训中,PBL所涉及的问题中介性更加明显,成为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结合点。应根据培训体系的需要,合理选择热点、难点、盲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蕴涵的理论基础,剖析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与校长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养成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PBL应用于中职校长培训之要件

PBL培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充分把握中职校长智能结构的基础上,其应用要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PBL培训问题的案例性

案例教学是中职校长培训中深受欢迎的方式,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优点。但是,案例的个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只能借鉴、参照而不能照搬,因此,PBL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应在充分吸收案例教学优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抓手,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指导性。

在确定培训方向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和专题的方式进行研修,坚持理论与一线办学困难、瓶颈问题相结合,项目式及案例示范培训,提供经典案例帮助参训校长破解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培训中案例研究的中介性更加显现,成为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结合点,强于任职资格培训的模仿式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有如下独特性:第一,培训的准备工作和案例的真实性,是案例教学培训模式有效实施的前提;第二,案例的选取、分类必须与中职校长的分类相对应;第三,专题性案例与综合性案例必须优化组合。

(二)PBL培训模块的针对性

“十二五”校长培训改革的重心从数量转向了质量,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品牌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将成为增强中职校长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载体。要体现中职特色,PBL中职校长培训模块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形势政策角度的意识与能力。中职校长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对职业教育形势政策有清晰的认识。具体到“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教育规划关于职业教育部分的解读应成为培训的重要内答。

2.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校园文化对于职校来说,不仅是生存问题,而且是发展问题。职校的校园文化有共性和个性。共性方面,职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对企业要有忠诚度和执行力,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等;个性方面,每个职校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与职校各自的专业设置紧密联系,如旅游文化之于旅游职校,建筑文化之于建筑职校等。通过培训,加强中职学校校长对校园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意识和能力非常关键。

3.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中职学校迈向成功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和普通中学一样,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满足教学和课改,实现办公自动化、图书馆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又有其自身特色。中职学校的学生全都寄宿,故而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还需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提高培训能够帮助校长形成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方案,把行政、管理、生活整合成一揽子工程。

4.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经营学校理念的意识与能力。校企合作始终是中职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培训要帮助校长搭建职业教育和企业联系的桥梁,例如:如何请企业人才参与学生培训;如何在教学中融合企业观点、看法和管理理念;如何加强营销技术;如何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对接等,均需要校长具有经营理念,才能实现中职学校作为教育和职业衔接点的性质。

5.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德育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德育与心理学是当前中职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是中职学校校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前中职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根据黄志章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法制纪律观念,经常旷课、逃课、早恋甚至参与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低下;也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对家庭、集体与社会的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而在心理方面,部分学生初二后即已分流,由于无法进人普通高中学习而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的心理。这些都需要中职校长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就不可或缺了。

6.PBL培训应加强中职校长转嫁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中职学校的安全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复杂。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教育,更多出了岗位安全教育。这方面容易被忽视,其实却是中职学校的热点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存在潜在的风险,致使学校和企业都顾虑重重。如何化解这种潜在风险?中职校长非常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案例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三)PBL培训师资的多元性

1.高端专家引领。高端专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的高度。具体来说,“高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二是业务指导和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知名专家,尤其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教中心的研究人员;三是一线学校的知名专家。

2.企业名流推动。职校的行业背景和行业标准要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而变。中职学校校长不仅要管理学校,而且要经营学校。因此应邀请著名企业家、集团理事长来上课。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我的企业需要什么人才,管理上怎么做”等。这样就不仅为培训提供了新的师资力量,更为校长打开新的思路。

3.一线校长与教师互动。有研究者指出,“通常,培训者总是努力通过提升培训专家的水平来提高培训质量。这是一种专家能力取向的培训质量观。其培训方案往往只确定培训主题,而培训内容则完全由培训专家决定。这样,培训质量就完全取决于专家能力了”。其实,专家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并非唯一。有时候专家视角与受训校长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其专业化程度高且零散,与实践的融合相隔较远。而一线校长和教师的互动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直接展示了问题解决的路径,操作性更强。更有助于形成校长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四、结语

基于PBL的培训对于中职校长培训有较强的价值,但要切实发挥其价值,就需要准确而深入地分析每一期具体参训校长的智能结构,灵活有效地选择培训问题、模块和师资.实现PBL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融合,这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长勇.实施案例教学提升中职校长培训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2009,(4)

[3]徐国庆.基于工作知识的校长培训方案设计--以中职校长为例[J].教育科学,2009,(4)

[4]林宇.“十五”职校校长培训智能需求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6)

中小学体育培训范文6

一、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校本培训作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正在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的全面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在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的变革对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否真正认识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与自身素养直接相连。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唤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4]从校本培训对音乐教师的意义层面来看,校本培训有利于树立课改新理念,有利于实施新课程,能够满足音乐老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5]校本培训己成为转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观念,保障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是展开全面有效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最佳选择。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校本培训对教师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中小学,针对音乐科目的校本培训却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侧重于“语、数、外”三科的校本培训仍然是普遍现象。这些科目都有较好的培训计划、目标要求、评价机制以及较充裕的经费支持。而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学校因素的影响,都让校本培训显得“可有可无”,存在不少问题。

1.对培训认识不足

虽然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培训模式,但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仍然是普遍现象。作为众多学科中的“副科”,音乐教学一直被忽视甚至被取代,加上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处于“冷淡”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音乐校本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校本培训的内涵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他们简单地把校本培训理解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即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从长远的视角发掘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二是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校本培训文化氛围。有关资料显示,自上而下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存在的现象,组织者仅仅是简单的服从上级文件的要求,没有结合学校教师发展情况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缺乏理论准备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更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和引导。并且由于各中小学过于依赖以往院校式的培训形式,难以建设教师自我教育、提升、完善的学习文化氛围,特别是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导致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培训氛围难以形成,这些都影响着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

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培训特点之一是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培训活动,培训的结果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否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细致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大部分学校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时,都陷入了机械执行文件指示的状态中,把音乐校本培训的内容机械地分为音乐教材教法、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师专业技能、课题研究、音乐课外活动、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等。在培训中搞一刀切,要么盲目执行上级培训要求,要么想当然地安排培训内容。这些行为无疑会导致音乐校本培训目标模糊,内容零散,难以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此培训当然不能反映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反还会造成教师们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得不偿失。

3.培训方式单一

当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形式虽然开始呈现多样化,但是专题讲座或专家讲座的讲授式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与新课程理念较符合的一些培训形式较少使用。众所周知,讲授式培训方式很容易忽略教师的主动性。而对于其他培训方式,由于缺乏深入的探究,诸如案例研讨却不明确案例培训方式的内涵;教学反思却找不到反思的切入点,结对子却不对外开放,只限于学校内部,致使这些方法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组织者由于缺乏对培训方式的研究,故而不能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这也是对教师关注度不够,没有发挥教师主体地位作用的表现。因此,培训方法必须从教师主人翁的角度出发,使培训方式多元化,并且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真正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培训管理缺失

对校本培训的管理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不科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有效的管理应该基于完善的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培训政策、高效的培训组织领导、充足的培训经费、充裕的培训时间。而在很多地方,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普遍存在管理上的缺失。表现为:管理上领导不够重视,培训时间得不到保障,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在政策、组织、经费、时间等进行完善保障的校本培训体系还没有建成。校本管理上的缺失还表现在培训制度、培训方案、档案管理、学分制度及评价机制上。申报审核制度的缺乏致使各校开展时校本培训各自为政。各校的培训方案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在对校本培训档案管理上也是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评价仅限于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作业量的完成、考核的打分等定量评价,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性分析。

三、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对策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不仅需要组织者科学、正确地管理和实施,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也需要教师自我提高的培训意识。因此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组织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1.科学认识校本培训

要使校本培训达到理想培训效果,必须全面地、科学地认识校本培训,加强教师们的主体性认识。首先要树立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校本培训观念,营造积极的校本培训氛围。决策者要以“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学校”作为工作指导的核心观念,立足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投入的心态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参加校本培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塑造自己的专业精神,完善自己的专业人格。此外良好的校本培训氛围也必不可少。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手段与媒体,宣传校本培训的政策法规以及培训工作的信息,从而强化教师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参与意识、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目的。

2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因校而异,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以发展教师的专业为立足点,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的差异性,有组织有层次地制定。首先,培训内容必须建立在教师实际发展需求上。可以通过观察、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掌握每位老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师群体的培训需求,通过信息反馈,有目的地制定校本培训内容。其次,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培训内容。可以从教师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进行内容选择。

3.采取多元培训方式

总体来讲,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培训方式和现代培训方式。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本身就是多元的,它完全依据地区、学校、音乐教师的各种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的需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 饶清强.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