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业安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职业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职业安全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0-02

检验科工作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同时,检验科人员还受生物因素、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等危害,因此,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职业防护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

1 危险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量、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1.2 生物因素 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另外,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用房分配不足,室内设计不科学,空气流通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地面、台面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1.3 物理因素 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射线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1.4 化学因素 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有毒的化学物质,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室人员增加了接触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牢固树立防护意识 完善防护制度,加强防护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措施。

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医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为单项强制性培训内容,通过讲课、知识问答、宣传专栏等形式,真正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检验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 布局合理、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应有明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保证空气质量。特别是离心工作区域,应加装排气、排风装置,避免气溶胶的污染。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应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操作,消毒完毕后分别采用打开门窗通风对流、清水冲洗、擦洗等方式消除残留消毒剂,并定期监测。如有标本污染到物体表面或地面时,应立即用1-2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用抹布或拖把拖擦,然后将用过的抹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

2.3.2 工作人员应掌握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时应按要求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末梢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反复接触多个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2.3.3 对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使用安全保护产品 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带防护手套,避免针头等其他锐器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反复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流动水冲洗5min,再用碘酒或75%乙醇消毒后包扎,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的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做好随访观察。对疑似艾滋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特别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由于血源传播性疾病是引起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而我国又是乙肝感染高发国家,我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建立在职人员健康档案。

2.3.4 检验报告单 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规范的报告单,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并有专人负责发放避免报告单污染及交叉感染。

2.3.5 医疗性废物的处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具有高危险的菌毒种和传染性病毒性废物进行高压灭菌后方可带出检验科,及时打包封口并贴上医疗废物标识,分类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工作,双方签字,做到日产日清。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为避免噪音的污染,水机蓄水最好在生化仪器使用完毕后开始,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紫外线消毒尽可能在工作量少或下班以后由值班人员完成,减少射线损伤。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2

2018年的夏天,我非常荣幸地加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广大基层建设者中的一员。下班组结束后,我正式被公司分配为安全员一职。虽然在学校的时候早已对项目部和工地生活充满敬畏和期待,但是当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项目上时,发现还是跟预想中有些不同,本以为严肃的项目班子私下里也是风趣幽默,项目部三十号人,仿佛是个热闹的大家庭,大家相互扶持、学习成长,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我开始了我的安全员生涯。

虽然我是安全专业的学生,但是一开始我还是对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概念非常模糊,一切都是未知的“伪安全员”。在学校里学习时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安全为主”“安全先行”“安全责任重于天”之类的话,但是在没做这一行之前,感觉这些话好真实却又好遥远,就像海市蜃楼,看的到却摸不着。反观现在的我,目前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现场安全,来了项目8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安全”这个词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真实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一种状态。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员,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自我学习

初来工地的时候,面对细节处的安全隐患,我是发现不了的,于是项目上的前辈们便带着我看规范,同时去现场对照实际情况挨个说明。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才慢慢了解到“看似平和的施工场地实际处处充满安全隐患”,许多工友容易忽视大意的小细节往往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安全管理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职业,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不过硬,知识不够广泛和全面是没办法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地加强各类安全学习和培训来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文化和技术水平,提高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要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还要熟悉安全法律法规、公司的安全规章制度,要会检查和排除隐患,要懂得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安全教育

自觉转变为“我要安全”,从根本上根治住习惯性违章行为。“要我安全”安全工作必须全员参与,单凭个人努力是做不好的。我们日常进行的安全宣传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工友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时,安全教育才是真真正正扎根进了大家心里,才能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参与做好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我认为安全教育绝不可为了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工人入场需要先做入场安全教育和考试,不搞形式上的安全,追求内容上的真实。在跟现场工人沟通交流时,要讲究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工人的思想真正从

加强检查

海因里希法则说明: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非常可能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事故。这正是要求安全员要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是做不出安全业绩来的,坚持深入班组、参加每次作业的班前早会、对安全措施、施工方法提出正确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不安全操作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且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深入现场,真正做到管理和监督同时到位,无法处理的能够及时向领导报告,做到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责任第一

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心很关键,麻痹、侥幸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为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各项安全规章,尽职尽责,才能把安全工作做好。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家医院麻醉科的所有医务人员共29名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

① 麻醉科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及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包括洗手操作情况;擦手工具的使用;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② 与麻醉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方式的掌握情况,包括是否常规戴手套;手术中利器伤的处理;与血液等污物接触后的处理;全麻时是否有麻醉废气外排装置;全麻插管后是否常规按压患者胸廓使导管内有气流出来,并用头面部的感受来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胸廓挤压试验)。

1.3 数据收集与评诂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手卫生与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

麻醉科医务人员对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正确率最高,洗手方法大多数正确,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最低(表1)。

表1 麻醉科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和对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

项目正确人数百分比(%)基本正确人数百分比(%)

不正确人数百分比(%)

洗手操作方法620.72069.0310.3

擦手工具使用413.81034.51551.7

化学消毒剂使用2069.0724.126.9

2.2 工作中的个人防护行为

戴手套后再与患者接触的占86.2%,与血液或体液接触后能进行清洗消毒的占89.7%,全麻后呼出废气没有用外接装置的占20.7%,插管后常规进行胸廓挤压试验的达到82.8%(表2)。

表2 麻醉科医务人员相关职业防护方式的掌握情况

项目

是人数百分比(%)

有时人数百分比(%)

否人数百分比(%)

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前是否戴手套2586.2310.313.4

接触患者后是否能用肥皂洗手1655.2931.0413.8

被利器刺伤后是否会按正规方法进行处理2172.4620.726.9

与血液或体液接触后能否立即进行清洗消毒2689.7310.300.0

麻醉机呼出气的排放外接室外装置的应用1862.1517.2620.7

全麻插管后常规用胸廓挤压试验2482.8517.200.0

3 讨论

从本文结果可见,麻醉科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和对化学消毒剂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能正确按规定进行洗手的仅占20.7%,能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使用的占69.0%。分析原因主要是许多医务人员洗手后不擦手或是在白大衣上擦干,导致再次污染与连续污染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院内感染问题的重视,手消毒的重要性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护理操作中,手部皮肤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洗手的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污物前后均应洗手,洗手后应正确使用防污染的擦手工具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

本次调查发现,麻醉科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待提高,虽然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危险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细节,或因惰性造成防护措施没有实施。

因此,有必要对麻醉科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麻醉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报道麻醉前对80例患者的口腔和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均可检出细菌,并且有医务人员因接触这类患者而发生医院感染。包延丽等调查发现,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2.6%~2.9%。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有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对象。

麻醉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不仅关系到患者而且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与医院感染科一起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措施,并开展对职业安全防护的监督,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防患于未然。

4 参考文献

[1]余丽华,刘世莲,罗明英.麻醉相关因素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6 ):664.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4

[关键词] 介入治疗;乙型肝炎;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 R5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68-03

随着肿瘤研究的进展,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对肝癌的治疗最常见。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原发性肝癌有一致的特异性的因果关系,肝癌患者HBV标记阳性者可达75%~ 90%。

1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我院的介入科2006年6月~ 12月收治的210位病人中,其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为189人,占总数的90%。对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其中178人患慢性乙型肝炎,占总数的85%;11人患慢性丙型肝炎,占总数的5%;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护理人员要经常与乙肝或丙肝患者及患者使用的物品、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而且由于工作的关系,护理人员精神压力大,超负荷的劳动量使免疫力低下,所以我院的介入科护理人员属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其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针刺伤及其他意外感染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1],80%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都有针刺伤的经历[2、3],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如果感染源患者血液检查为HBeAg阳性,感染概率为27% ~ 43%。因此,护理人员感染HBV的机率是相当高的,针刺伤是感染HBV的重要因素,而且将会对受伤者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针刺伤的发生与工作任务重、精神紧张且压力大、技术操作不熟练、工作态度、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未按正确操作规程进行、服务对象为肿瘤病人、特殊病区护理的复杂性等因素有关。对针刺伤认识的不足是导致针刺伤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刺伤可以发生的环节:①抽吸药液配制药物及加药时。②处理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取下针头时。③注射后用双手重新套入针帽。④收集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时。⑤拔针时。⑥传递注射用具时。⑦病人躁动导致操作配合中被其他操作者刺伤。其他意外感染包括:①介入治疗术前备皮过程中被污染的刀片划伤。②介入治疗术中被污染的导管及导丝刺伤。③术后拆绷带被污染的剪刀划伤。④污染的血液直接接触皮肤伤口。⑤接触了污染的敷料或病人的其他物品。⑥抢救和护理操作时,频繁接触到病人的血液、胃液、痰液、胸水、腹水、尿液、粪便等。

1.2 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薄弱

我院介入科由于未被列为传染科室,护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未正确树立预防的观念,而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传播因素,如测生命体征、注射、输液、血标本的采集、心电监护、引流胸腹水、大小便的清理、整理床单位、尸体料理等,这些护理活动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双手,而大多数的护士都不习惯于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前后不注意规范洗手,洗手后又习惯性地用工作服擦手,导致手部卫生不良,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HBV感染甚至引起院内感染。2003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医院感染为接触性感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4]。由此可见,部分护理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够,缺少关注手部卫生的自觉性。

1.3 护理人员身心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也不可避免地引入竞争机制,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部分医院在改革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一减再减,使得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负荷重、身心疲惫。同时,护理人员在单位,在家庭的多元化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多方面的压力[5]。而我院介入科的护理人员需长期护理肿瘤病人,且有可能被传染上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生命的脆弱、易逝,疾病的威胁、伤害,责任的重大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1.4 消毒因子的影响

为了防止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日常的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如:器械、空气、地面、台面以及自身的皮肤消毒,使得护士要经常接触到各种消毒因子,消毒效果可靠,但这些消毒因子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紫外线对人体眼睛、暴露的皮肤引起灼伤;臭氧可使人中毒,5~ 10 mg/L可引起脉搏加速、头痛、疲倦,停留1 h以上可致肺水肿,以致死亡。甲醛是一种灭菌剂,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却有致癌的作用,还可引起过敏性皮炎,不宜用于空气消毒。2%碱性戊二醛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WHO推荐它作为肝炎消毒剂,却对粘膜有刺激,可引起过敏、皮炎、结膜炎、鼻窦炎等。乙醇经常用于洗手或皮肤消毒,可使皮肤干裂。含氯消毒剂中的氯气对人体有毒,可刺激皮肤和粘膜,使人流泪、咳嗽,严重时可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各种消毒因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机体有损伤,护理工作中往往强调增强消毒效果而忽视了安全防护。

1.5 职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

医源性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而易感人群的大量增加和新的危险因素及介入性操作等诊疗措施的实施,使得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医院管理部门虽然已建立部分职业安全相关制度,但是对有关针刺伤,避免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感染的培训尚无明确的硬性规定,没有确定培训内容,未制定常规的系统模式,未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而医院建立的相关针刺伤报告制度流于形式,很多护士并不了解按正确程序报告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卫生人员的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研究基本集中于防范措施,尚未对职业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责任、医疗费用及保险赔偿等问题予以明确界定[6]。

2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2.1 针刺伤及其他意外伤害的处理及相应的防护对策

由于护理工作琐碎、繁忙、紧张,因此护理人员既要讲究速度,又要稳重沉着,遵守操作规范,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以防伤及他人。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避免手和其他部位不被锐器所伤。若不慎发生针刺伤及被其他锐器所伤,应严格按以下程序处理:①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同时在流水下不断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洗手,然后用3%碘伏消毒液浸泡3 min,待干燥后包扎。②立即报告护士长,填写详细意外事故报告,上报医院感染科。③若锐器接触的是乙肝患者的血液,抽血测乙肝两对半,在24 h 内及1个月后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疫苗无干扰,有效期为2~ 3年,属被动免疫;也可注射乙肝疫苗,在受伤后72 h以内注射,注射时间间隔为0、2、6周,每次注射量为20~ 40 μg,此种方法可在2个月内出现血清抗-HBs阳性,免疫性强,保护率高,属自动免疫。

护理人员应主动增强锐器伤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禁止用双手重新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去掉注射器针头,及运输或传递未盖帽的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收集盒中等,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穿刺针、及胃管、尿管等,尽量减少被刺伤的机会,若不慎发生锐器伤应立即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

2.2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防护

充分认识乙肝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知识,正确树立预防的观念,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传播因素,在护理过程中正确贯彻其预防措施。护理工作后一定要彻底洗手,最后用消毒液浸泡数分钟,然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冲洗;采集血标本时血液不要溢出注射器或标本瓶、管之外;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尽量避免在工作中损伤手部皮肤,因为人体的皮肤粘膜稍有破损,接触带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就有被感染的危险性。而其中手部清洁是防止医源性感染最重要的手段。在一些国家,洗手仍被作为护理“金”标准。而严格的洗手是自身防护措施中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洗手的方法可分为6步,用清洁剂认真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 s。每次护理活动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必要时泡手,选用消毒纸巾擦手。洗手包括:单纯肥皂或洗涤剂洗手和手的消毒。在无明显污染物的情况下洗手和使用快速的醇类消毒剂揉搓双手都是可靠的选择。有效的手部卫生可减少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所致的医源性感染,保障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最终使病人、医院、社会共同受益。

2.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为了减少心理疾患,减轻心理压力,工作时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态及奉献精神,学习自己缓解紧张情绪,重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适当参加一些健康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使自己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

2.4 消毒因子的防护

消毒因子的防护是针对消毒因子的危险存在而言,应正确地掌握和使用消毒因子的作用范围,做好自身防护,应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时,要防止其直接对人体照射,监测时要戴防护镜;使用臭氧灭菌时要离开;配置含氯消毒剂时避免吸入,要有个人防护;使用甲醛消毒物品时,不可用自然挥发法,消毒物品应用灭菌水冲洗再使用;接触戊二醛浓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皮肤粘膜上。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消毒因子对人体的伤害,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同时也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5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医院管理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研究加强职业防护的制度,重视特殊病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医护人员提出高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人性化的关怀,为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体检一次,对HBsAb阴性的护理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公布与针刺伤有关的感染数据及与针刺伤发生有关的高危护理操作的数据,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并进行督导,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职业性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建议将卫生部门的职业病、职业伤害及职业保险作为职业研究课题,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卫生工作者的权益。

3 小结

乙肝和丙肝是危害全人类的传染病,护理工作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我院介入科护理人员须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自我保健及防护意识,规范和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也希望医院管理部门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医源性感染得到控制,使维护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的健康也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路连芳,孙惠娟,杨团镇,编译.针刺伤所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1):506.

[2]刘小欢.针刺伤致寒性脓肿1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64.

[3]任小英,刘义兰,王桂兰,等.635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3,16(2):9-11.

[4]张流波,沈瑾.手部卫生与感染的关系及促进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78-79.

[5]曾凤屏.感染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568-1569.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5

[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31-01

检验科工作的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大量的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临床检验标本,而这些血液标本是重要的潜在生物传染源[1],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在工作中稍有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为了避免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中造成生物污染,探讨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的措施和漏洞,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针对商丘市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为调查对象,进行突击检查、深入调查。

1.2 调查内容

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情况,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及合格率情况

见表1。

表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n(%)]

2.2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管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较差,防护服合格率为0,而防护眼罩合格率为5.00%;鞋套使用率为16.66%;手套使用率为55.55%。综合分析,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对合并生物污染无心理准备,对卫生安全防护暴露处理方法、流程不掌握。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准备情况较齐全,但深入调查可以看出很多是流于形式,卫生安全防护培训及记录较差,合格率为27.77%,充分说明了个人防护情况较差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中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3]。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上岗前进行安全规程的培训、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消毒知识及相应专业技能培训[4-5],掌握预防暴露、识别危险因素以及暴露后的安全处理程序,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相应的操作流程,掌握检验科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防止差错和污染[2-6]。

总之,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非常重要,是保证卫生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应加强制度化的管理、细致的培训,全面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严格按照检查规程操作,可以避免和防止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2]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

[3]童明庆.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5]王艳.手卫生行为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0.

医院职业安全范文6

关键词:肠胃外科管道护理;循证护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8-02 传染科是用来隔离传染病人的场所,是医院死亡率、感染率的高发区[1]。2003年我国爆发了传染性极强的非典型肺炎,并且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极高,感染率高达60%左右[2],艾滋病疫情也呈逐年上升的状况,所有这些传染疾病使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不断增加,给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护士已经成为高危人群[3],因此有必要分析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制定必要的防范措施。本文研究56例传染科护士的调查问卷和参与调查的45家医院,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医院的职业暴露管理现状,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对我市的60例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调查我市45家医院职业暴露管理现状,其中收回56份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3.33%。参与调查的护士年龄从23到40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在感染科工作从2年到10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为7年。

1.2 方法: 参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方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范标准》等法规和技术规范等,并结合传染科专家访谈记录以及报告,整理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护士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调查、职业暴露管理现状。护士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护龄等基本情况。职业暴露防范因素包括针头刺伤、被刺伤后及时处理、操作时带手套、高危操作时穿隔离衣、分泌物喷溅时戴眼罩、操作完毕后洗手等。这也暴露管理现状包括职业暴露登记上报、职业暴露受伤上报制度、职业安全教育。

2 调查结果

在回复的56份调查报告中,职业暴露人数为56人,暴露率高达100%。暴露次数高达495次,最少2次,最多16次,平均每人8.8次。职业暴露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45家医院职业暴露管理现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职业暴露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有(%)无针头刺伤52(92.86%)4(7.14%)被针刺后及时处理41(73.21%)15(26.79%)操作时戴手套45(80.36%)11(19.64%)高危操作时穿隔离衣35(62.5%)21(37.5%)分泌物喷溅时戴眼罩8(14.29%)48(85.71%)操作完毕后洗手56(100%)0(100%)表2医院职业暴露管理现状

组别有(%)没有(%)不知道(%)未回答(%) 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15(33.33%)21(46.67%)6(13.33)3(6.67%)职业暴露受伤上报制度13(28.89%)25(55.56%)5(11.11%)2(4.44%)职业安全教育22(48.89%)13(28.89%05(11.11%)5(11.11%)3 讨论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分析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影响因素和主管影响因素。

客观影响因素可分为不可预知因素、医院的配备设施不足和医院职业暴露管理现状欠佳三种主要因素。

不可预知因素是指在临床中由于未知状况对护士健康构成威胁的危险情况。若护理的对象一般为不配合的儿童、精神状况不佳的病人、病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突发动作等,这些因素是无法避免的,都可能或多或少对护士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比如刺伤或者被病人划伤而引发感染。极有有可能不慎被肝炎病毒、艾滋病患者划伤或者流感病毒传染。大部分感染科护士都担心暴露后被感染相关的疾病,因为传染科护士占据高危科室之首[4]。

如今医院为了节省开支将医疗设施成本最大缩减,由于缺乏专向资金,护士不能使用安全性能好的防护用品,护士的健康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5]。比如在此次调查中发现,92.86的人在职业暴露中都被针头刺伤,这对感染科护士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并且目前国外已经生产使用放针刺类型的头皮针,但相对普通针头来说价格稍高,这是一些被利益驱使的医院所不能接受的。

由于年轻护士经验不足、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比如本次调查中被针刺后及时正确处理的比例仅为73.21%,所以医院方面应对护士定期进行科学规范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如果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程序,这会从根本上降低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降低危险系数[6]。本次调查中发现医院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的概率还不到一半,这需要引起医院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医院加强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建立完善护士的职业暴露档案,并定期对护士进行健康检查,并对感染率高的疾病进行接种疫苗[7]。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目前医院的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仅为33.33%。

主观影响因素主要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病人有分泌物喷射时带眼罩的概率仅为14.29%,高危操作时穿隔离衣的概率仅为62.5%,针刺后及时正确处理的概率仅为73.21%,这写数字对感染率极高的感染科护士来说危险系数极高,自身防护意识太过薄弱,这是导致职业暴露风险的直接原因。

传染科护士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高度危险之中,所以应加强防范,定期消毒、清理污物、消灭卫生死角,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切断细菌病毒的传播途径。在艾滋病、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日益严峻的今天,在输液穿刺、输血、污物处理、手术换药、消毒清洁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护士会与这些病毒携带者接触,所以必须重视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加强感染科的防护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闺玉娟,渠武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13,26(11): 84-85.

[2] 华琳.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与分析CJ3.上海护理,2009,9(1):27-30.

[3] 贾丕梅,张红梅,刘伟涛.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ZJ3.全科护理,2009,7(32):2984.

[4]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CJ3.基层医学论坛,2012,14(1):l51-52.

[5]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感染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