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营销实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视频营销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视频营销实训

短视频营销实训范文1

关键词:移动小屏;出镜记者报道;应用型复合型;课程群

一、四川省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建设情况

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指出面对用人市场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推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的更新,探索原有文科专业内涵提升、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夯实课程基础体系,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降低了移动直播技术的门槛,逐渐形成“人人可播,想播就播,随时直播”的趋势。为此,“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因此,研究电视大屏和移动小屏的融合,培养相应的全媒体人才,显得十分关键。对于与此相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目前全国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共204个,其中四川地区的相关院校有15个,位列全国第三,专业发展水平较好,竞争激烈。四川省内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15所院校均开设有《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等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实操课程。虽然出镜记者报道能力提升课程群建设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但未能集中优势,进行课程群的打造和建设,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打磨。该课程群教师新闻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行业一线的实操经验,即便部分教师曾经就职于行业一线单位,但年龄普遍偏大,对于技术赋能下的实操环节有心无力。二是缺乏相关专业教材对该课程群的指导。出镜记者报道类的教材较多,但针对技术赋能的小屏传播报道的教材较少,缺乏针对性指导。三是部分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小班授课较少(25人以下),普遍存在产出作品多但重量不重质、课程打造的特色度不够等问题。四是缺乏技术支持和相应平台。技术赋能下出镜记者课程群的建设探索离不开技术和平台的支持,虽然部分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有融媒体中心,但基于技术的专业性和开机成本费用考虑,无法真正做到实操和上手,因此相应的平台更多地作为院校展示和申报成果时的支撑材料而存在,而学生相应的小屏报道和移动端的拍摄、剪辑,往往存在训练实操不到位的情况。综上,新技术的发展、同类专业的高度竞争,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进一步强调课程中技术赋能的重要性,通过对出镜记者报道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建设、探索和实践,打造具有高显示度的特色课程群和特色专业,同时为社会提供符合目前行业需求的全媒体人才。

二、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的建设———以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自2014年探索至今,课程群开设有《即兴口语表达》《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4门实践课程,同时配有《融媒体综合实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夯实课程体系,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即兴口语表达》旨在使学生达到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实战要求,掌握广播电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口语表达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准的提高,同时紧密结合专业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改进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相关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基本技巧。在巩固播音员、主持人口语表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之外,重点加强出镜记者尤其是移动小屏报道中现场报道新闻复述、现场情景描述、新闻采访、新闻短评等综合能力,力图彰显口语表达的文化底蕴、训练即兴口语表达的机智性,对学生提升移动小屏传播报道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新闻采访与写作》重在指导学生在融媒体时代下,在小屏传播中进行策划、采访与写作,有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移动小屏报道的采写能力。融媒体时代,H5新闻、数据新闻、基于移动小屏端的短视频新闻、VR新闻等各种崭新的新闻形态相继呈现,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程力图解决融媒体新闻的策划与采写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融媒体新闻尤其是移动小屏新闻的报道流程。本课程学生需有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和道德素养有明确认知,课程重点教授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重要新闻形态四个部分。该课程要求学生对新闻源、新闻线索的发现与选择有捕捉能力,能给出恰切的策划方案,能熟练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方式和类型,熟知新闻写作的结构,尤其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写作、对融媒体时代新闻文本运用的基本要求有明确认知,对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数据新闻、移动小屏新闻的写作方式有充分思考,熟悉新闻标题的制作,掌握融媒体时代导语写作的技巧,同时使学生明白,虽然技术革新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受众追求新鲜口味,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不变,基础实用的新闻理论不变。《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课程主要为培养能胜任融媒体时代各类型电视节目的出镜记者服务,是本专业的特色课程。课程的定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具体案例的剖析、对设备准备和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的传授,指导学生熟悉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该课程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实操角度,讲授融媒体时代直播记者的选题策划、设备准备、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指导学生熟悉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掌握小屏移动新闻报道和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具体达成以下目标:通过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了解和学习,使学习者能系统掌握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基本理论,有效地对新闻现场进行观察、讲述、采访、体验和评论;掌握预知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出镜报道的基本方法与操作规范;了解新媒体时代中外出镜报道的发展趋势;掌握小屏移动新闻报道和直播现场报道出镜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视频拍摄和视频剪辑两大部分,该课程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融媒体传播人才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视频拍摄和剪辑在作品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视频的基本技术,理解视频拍摄和剪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掌握数字视频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单反、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同时,掌握移动小屏拍摄、剪辑技术,能熟练使用手机编辑软件进行移动小屏新闻报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在移动设备上完成从拍摄到剪辑的全过程。《即兴口语表达》《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共同组成课程群,来支撑实习课程《融媒体实训》,为培养融媒体记者服务。课程的定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具体案例的剖析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实操出发,讲授融媒体时代直播记者的选题策划、设备准备、语态特点、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指导学生掌握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掌握小屏移动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三、对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升级打造———提高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

(一)针对移动小屏拍摄、出镜、剪辑、的课程打造和探索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建设着力教学手段的创新升级,使用智慧型教室,开启翻转课堂教学,采用主题讨论式课堂,与行业一线专家、业界记者同堂授课,给予学生实战指导,培养全媒体直播记者人才,力争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其中《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新闻采访与写作》两门课程联合进行升级打造,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强调媒介融合,要求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的基本概念,熟知融媒体尤其是移动小屏端新闻报道的采编制作流程,锻造新媒体思维,注重用户思维及体验,对产品思维、整合思维、互动思维进行探究,积极架构融合形态,强调融合新闻报道的伦理与法规,研究形态创新与行业应用融合。重点讲授策划方案的可实施性,梳理国内外典型案例,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复盘,使学生了解移动小屏报道的实施流程,同时对移动小屏直播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探究,着重训练学生找选题、确定选题、策划实施选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新闻线索的捕捉能力,教授其在身处现场时如何第一时间发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有效传播。着力分析移动小屏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记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通过对语体、语态的分析,讲解记者如何准确描述现场、还原现场。强调采访的地位,对如何把握采访尤其对现场采访的实施步骤进行案例分析和实施演练。尤其强调移动报道技术的培养,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移动小屏报道的设施设备作介绍,要求学生熟练上手。讲解移动直播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装备,尤其是手机拍摄的技巧、高质量的收声效果、快速便捷的剪辑软件、有品质的后期包装,以便于后期实操训练。补充拓展运营推广等相关营销知识,介绍相关短视频平台,对如何有效信息、推广和运营视频进行培训。

(二)实训实践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具备融媒体传播实训理论素养与业务制作能力后,成都理工大学将开展融媒体综合实训实战演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移动小屏报道的基本制作流程,再次熟悉我国移动小屏新闻报道的现状与特点;训练学生融合新闻报道的能力,重点训练学生作为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收集素材、报道、采访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主动承担宣传任务的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扎根基层、关注民生的工作习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前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主要新闻事实,中期进入新闻现场实地拍摄,后期进行剪辑制作移动小屏新闻的实战训练。具体新闻样态为:移动小屏新闻出镜记者报道、移动小屏端直播报道。每组学生利用编辑软件完成素材合成编辑,并配以标题、字幕等元素,包装成新闻成品,筛选优秀节目公开播映。依托《融媒体实训》课程展开移动小屏课程实验活动,通过实训,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小屏移动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拍摄模式和编辑技能。

(三)建立实践基地,演练由“虚”到“实”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成都市成华区、新都区融媒体中心、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交通文艺广播分别建立了艺术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每年定时定点进入基层,开展稳定、深入的合作。同时,学校进一步打造移动小屏传播报道实践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实践水平,加强学校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进一步为探索学校与行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供坚实平台。2017—2019年,学生依托以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民生、社区文化等为主题,进行相关移动小屏报道实训,其优秀作品在相关平台播出,此举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经验。此外,课程团队教师组使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材辅助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将整合相关讲义、教案,完成自编教材的撰写,并投入课程使用。总之,课程群高度重视新文科实践课程建设,把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课程群建设和探索的重点。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推进,致力于培养艺术与传媒复合型人才,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打造课程群建设的创新点

(一)着力打造优势特色显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移动小屏传播报道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建设需求,成都理工大学承担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团队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中有在行业一线工作且极具实践性的新闻记者、主播,也有成功入选“马工程”精彩一课的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同时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同时响应用人单位的呼声———力争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新闻素养佳、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新闻人。

(二)聚焦实训实践活动,技术赋能虚仿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力争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融媒体综合实训再次升级,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新闻选题,实地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以震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移动小屏融媒体报道,重点报道我校在九寨沟震后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同时关注九寨沟震后生态治理的具体举措及成果。该实训取得较好效果,学生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移动小屏融媒体新闻报道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科普九寨沟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同时,宣传九寨沟县独特的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融合助农,推动旅游业发展,利用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助力九寨沟县科学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在实训过程中,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闻教学存在实训成本高、安全隐患大、课程资源贫乏等问题。为此,课程群工作组于2021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融媒体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其作为核心要素的仿真设计有两个,第一个是仿真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科研团队近年来开展的“若尔盖草原沙化治理”“九寨沟震后修复”“青海省木里煤矿采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真实生态环境治理科研项目情况,虚拟各生态环境治理点的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三个不同治理时期的场景和数据,打破新闻采访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限制,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完成科技新闻的前期素材收集和新闻调查训练。第二个是仿真当前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形成课程内的虚拟新闻制作环境,实现新闻效果的可预测和可修改,让学生练习对同一新闻任务的不同写作方式、素材组合方法和反复体验,直观感受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同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差异,从而培养具备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该项目弥补了目前高校传媒专业融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建设落后、学生参与度低、难以还原新闻生产环节等短板,是国内首个集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环境治理宣传、融媒体新闻报道训练于一体的传媒教学平台,可实现新文科视域下“文理交叉、科创融合”的课程创新。

(三)课程群的再升级———力争打造课程思政、社会实践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