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家庭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家庭环境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1

一、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家庭就是他们的世界。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可以通过家长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去体验家庭氛围带给他们的感受,也许是安全温暖的,也许是焦虑不安的。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会传染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一位父母的职责所在。

(一)紧张、不安的家庭氛围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之间关系存在问题,会给孩子心理上和身体上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父母经常会忽略这些,直到孩子长大,才从孩子身上逐步反映出来。在此,我以两种类型的父母关系来浅谈紧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1.易怒型父母关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易怒型父母总是把不当的解决行为作为沟通的方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看到了爸爸妈妈妈激烈的争吵,以及更加不堪的画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他们是多么的害怕与无助,他们会越来越害怕,担心失去父母的爱。孩子还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绪,有时孩子会不理解父母因为什么而吵架,他们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反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犯错惹爸爸妈妈生气了?同时,孩子还会缺乏正常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易怒型的父母,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是通过争吵来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会受其影响。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处于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会用冲突的方式解决,无法正常处理问题,越是这样,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越大,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2.冷漠型父母关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这类父母呢,他们本身就不善于表达,无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专家调查,他认为很多心理产生问题的孩子,出自冷漠型父母关系的家庭。这是因为,父母的冷漠,制造了孤独的气氛,这让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和父母一样冷漠不讲话,也许会用出格的表现来获取他人的注意和同情。

(二)健康、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民主、自由的风气,亲情浓厚的气息。具有民主、自由风气的家庭,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能和父母融洽、友好地交流相处,敢于辩论。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给予了孩子很好的榜样,也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虽然爸爸妈妈和孩子是长辈和小辈的关系,但我更希望是朋友的关系,可以心与心交流,可以互相帮助,可以互相鼓励,可以互相关心,互相探讨,让孩子听爸妈的话的同时,不妨让父母也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鼓励和引导他们,让孩子勇于探索,增强自信。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最近流行一部电视剧叫《虎妈猫爸》,它展现了两种教育方式:严厉、要求高的虎妈,温柔、有些许溺爱的猫爸。这两种形象,何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现,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溺爱

溺爱便是,孩子就是上帝,什么都得听他的,他说什么做什么,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溺爱主要有几种表现:特殊待遇、轻易满足、包办代替、大惊小怪等,通常这样的溺爱方式会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后果,比如不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进入社会后常常四处碰壁而导致心理压力大。溺爱,这个词语中虽然有一个爱字,但是这样爱人的方式,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错误爱人的方式,等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爱别人,以为这样的“爱”便是正确的,人家就会接受,可是事实却是吃亏。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2.棍棒教育

这类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大人的话,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不听父母的话,闯了祸,就会“棍棒伺候”。而事实上,这样的棍棒教育往往事与愿违,经常挨打的幼儿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首先,孩子正在发育阶段,经常打孩子会影响孩子体格的正常发育。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棍棒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会出现遗弃感、恐惧感,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自暴自弃,遇事冷淡,行事胆怯,有时会模仿家长的行为,经常打别人,更可怕的是仇恨心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2

关键词:幼儿 生活规律 情趣 气氛 区域

幼儿由于他们的年龄小,所以他们主要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进行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的家园环境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昔孟母,择邻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家庭位置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造就人。”让孩子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下成长,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更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就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先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接着就是要让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里。那么除了上述两个至关重要的育人环境方面外,作为每一位家长,还可以运用以下的几种方法来让幼儿在平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一、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生活规律

家长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师,你的一切言行,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你的孩子,作为家长,你们在生活作息方面的一些习惯,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习和感染。因此,家长就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并做到有规律,摒弃掉不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自己的良好的习惯和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作为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增添良好的生活情趣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孩子的面前,更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情趣。如热爱艺术、感受科学、注重文化修养、倡导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等。经常给幼儿讲故事,放些轻松古典的音乐,让孩子感受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孩子的各个方面得以熏陶和培养。

三、每个家长都有责任去创造一个亲切温暖的家庭气氛

积极、乐观,充满友爱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做到这些,就要从父母自身做起,大人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暖流。同时,家长更要进行信任和关爱。所有的问题不能用武力解决,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声音。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家长要合理地给孩子安排和创造一个娱乐区域

家庭教育不仅要从物质环境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更要从是否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方面着眼。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所以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娱乐空间,让他们能够进行自由的娱乐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娱乐天地,才能使孩子的自由创新成为一种可能。

总之,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家庭教育做好。让孩子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3

[关键词]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家庭环境;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51-05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思维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是婴幼儿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情绪情感形成的重要因素。0~3岁这一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婴幼儿在此阶段逐步完成从与成人的非语言交际向口语交际跨越式的转换,儿童1岁半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词语,随后便不断在生活中重复练习和积累素材。并开始为具备和提高读写能力作准备,为以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家庭不仅是婴幼儿的第一生长环境,而且是婴幼儿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是促进婴幼儿社会性、语言、个性等全面发展的平台。家庭环境对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重要他人,其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会深刻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观念、态度,与孩子的交流甚至为孩子提供的媒介数量等,都可能引发他们迥异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关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物质支持和心理氛围创设,探讨其对婴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的影响情况。为当前蓬勃发展的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424个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包括亲子交流和亲子阅读两部分,分别考察家长对婴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注情况,了解该地区家长关于语言教育的理念及理念指导下创设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内容,并对部分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以便分析其进行语言教育的动机。主要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婴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家庭环境现状

儿童的口头语言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习得和发展、在与成人的现实交流中练习、掌握的。问卷通过了解家长与婴幼儿的交流情况来了解其口头语言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范围涉及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时机、交流时家长的态度、家长面对不同交流状况时的反应以及家长对于亲子沟通的认识等内容。

(一)家长能为婴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交流气氛

1 大部分家长在与0~3岁婴幼儿交流时语气平缓、表情温和。本调查中58.68%的家长一般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27.11%的家长则用更为积极的高兴的、包容的语气进行亲子交流。父母的亲和不仅能让婴幼儿感觉到被接受,从而增进双方感情。而且能提高交流质量,延长交流时间。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谈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只有7%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有38%是通过语调,55%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实现的,尤其是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Levine&Adelman,M,1982)。因此,与0~3岁的婴幼儿交流时,家长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语调。以提高交流质量。

2 孩子在表达中发生语法错误时。大多数家长能冷静对待,能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后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不会作出过激或忽视的反应。家长更关注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和质量,较少关注孩子语言表达的语法结构、词汇使用正确与否(见图1)。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又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积极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3 当孩子缠着自己提出无理要求时,有55.26%的家长表示会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是无理的。35%的家长则会出于宠爱或是不想听到孩子的吵闹而妥协,最终满足孩子的要求,这说明过半数家长的教育观趋于理性。

(二)家长基本能够时刻关注婴幼儿并对其作出积极回应

在与孩子交流时。70.26%的家长通常会注视孩子,并表露出感兴趣的神情。家长时刻关注孩子不仅有助于理解孩子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愿望的积极性。23.42%的家长则倾向于选择仅仅用“听”来回应孩子。这些家长表示,因为不明白孩子要表达的内容才选择仅仅倾听而不作出回应。研究表明,77.37%的家长表示当自己无法理解孩子的语言时会仔细聆听,并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根据当时情景作出判断。10.53%的家长能够在无法理解孩子的语言时耐心地多听并尝试理解。实在无法理解就放弃。这说明大多数家长能积极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慢慢琢磨、理解孩子的语言,即使一时无法理解,又不能给予恰当回应,也始终表现出对孩子关注,从而给孩子带来积极的体验。值得关注的是,仍有6.32%的家长对孩子的表达不予理会。我们知道,0~3岁的婴幼儿已经具备了观察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亲子沟通中家长的长期不理睬势必会给婴幼儿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削弱其表达热情与表达意愿。古德曼曾指出,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并非真正地去“教”语言,他们其实是以回应的方式帮助孩子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可见,不予理会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亲子交流的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习、情感等三方面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大多围绕生理需求、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见图2)。0~3岁婴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更需要成人的照顾,所以家长询问婴幼儿的生活需要是必要且合理的,关注并确保婴幼儿身体健康是成人最重要的任务。另外。0~3岁是婴幼儿感知外界事物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家长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知识,引导其感知周围新鲜事物,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有早期教,育的意识。研究还表明,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家长与孩子间有关情感体验的交流可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帮助,进而调节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让其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从而使孩子产生积极的与家长交流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交流媒介以游戏为主,忽视利用电子媒介

游戏作为婴幼儿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在游戏时开展亲子交流。这说明家长能意识到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家长参与游戏,和孩子平等交流,不仅对孩子言语

交流的胆量、规范等产生影响,同时也可增进亲子感情,为教育夯实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更好地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孩子,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激发孩子的交流兴趣,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除了在游戏时进行交流,家长还常倾向于在看图画书时或睡觉前与孩子交流(见图3)。

国外有研究表明,大部分0~3岁婴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长达1~2小时(Weber&Singer,2004)。观看电视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但本调查发现,只有27.54%的家长在孩子提出有关动画片的问题时总是或经常耐心回答,而其他家长则以不懂故事情节或太忙为理由敷衍孩子。在孩子看完动画片后。只有32.23%的家长总是或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讲述故事。可见,只有约三成的家长能够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引导婴幼儿发展口头语言。

二、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家庭环境现状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婴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已经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并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他们学习读和写的能力并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而是一个在生活中持续积累而萌发展现的过程。家长在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方面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本研究所指的书面语言是指读写萌发(Emergent literacy),所考察的家庭环境是指能促进孩子早期读写能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准备环境。

图画书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特点使其成为0~3岁婴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首选。周兢(2007)对家庭亲子共读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充满阅读信息的环境,让孩子有足够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信息;二是注意给孩子购买有趣且有益的图画书和其他阅读材料,让孩子不断地被新图吸引,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三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并且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四是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以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阅读图书内容。本研究通过考察这四方面内容。来分析家庭中为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所创设的环境。主要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家长对早期阅读的理解比较狭隘。偏重知识获得

对于早期阅读的界定。家长的理解比较单一。52.9%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由家长念给孩子听,只有24.2%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学习一切与书面语言相关的内容。约20%的家长甚至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教孩子认字或写字。没有认识到早期阅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结果与唐凤玲(2003)的有关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异也许是由地区差异或问卷本身导致的。

家长对婴幼儿看图画书的观念表明其重视知识获取和汉字学习。41.4%的家长希望通过看图画书让孩子增长知识并学会汉字。48.5%的家长认为看图画书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家长则认为婴幼儿看图画书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可言。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长开始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作用。但是对于价值的把握仍有偏差。这一研究结果与徐雪珍等人(2005)得出的家长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这一研究结果一致。

(二)家长为婴幼儿提供的图画书较少且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但能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近半数的婴幼儿是在7~12个月时开始接触第一本图画书的,20.5%的婴幼儿则在4~7个月就开始接触图画书。但是孩子的图书拥有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34%,拥有5~15本的占42%,拥有25本以上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4%。而在为孩子购买图书的频率方面,76%的父母表示为孩子买书并没有固定时间,一般都是“碰到就买”。可见,大部分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图画书数量较少,而且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图画书对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价值。

不过,家长在为婴幼儿提供图画书方面有较科学的标准。52%的家长在选择图画书时,以内容浅显易懂、孩子能够理解为标准。20%的家长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或由喜爱的动画片改编的图画书,18%的家长选择标准是“图画书里包含丰富的知识”。大多数家长能够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和爱好来选择图画书,初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需求。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家长不选择与动画片有关的图画书的原因:他们认为有些动画片过于暴力。不适宜孩子看。这反映出不少家长已经能够考虑到动画片对孩子发展的负面作用。

(三)家长对图画书的使用率不高,较少参与和指导

家长利用图画书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约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几乎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大多为15分钟左右。缺少时间必然会影响早期阅读的质量。

我们知道。早期阅读是孩子与成人互动的过程。但是只有52%的家长会在陪孩子一起看书时边看边讲解故事。其余家长会自己看书,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讲故事。这是对阅读特有价值的忽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早期阅读观念不成熟。近22%的家长或者把书当作玩具给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看书。我们知道,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早期阅读是亲子阅读,即先让他们通过画面初步感知具体的事物。借助成人的讲述印证画面的内容,进而慢慢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而研究中反映出来的家长的做法显然还没有充分发挥图画书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

(四)家长对阅读活动价值的挖掘不够,缺乏语言教育意识

开展婴幼儿的早期阅读要关注对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中增进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研究表明,家长普遍缺乏对这些早期阅读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比如:43%的家长会在看完图画书后,自己把书放到固定位置,26%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收拾图画书。我们知道,看完书后把书放回原处是需要帮助孩子养成的阅读习惯,许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对此,访谈中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还太小,以后再培养不迟。此外,阅读的44%的家长是抱着孩子一起看书的。其余家长与孩子平行坐或者随便坐。研究发现,坐姿随意会减少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有些姿势还不利于孩子和家长同时看书,以至于影响阅读。

三、思考

本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所在的家庭语言教育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1 口头语言环境明显优于书面语言环境。

2 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关注孩子的情绪满足。家长重视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生活常识,不论是与孩子交谈的内容还是对于早。期阅读价值的认识,都反映出家长重视智力开发,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追求交流和阅读的外现效果。但是研究同时表明,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开始受到家长的重视。家长在孩子说话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关注的神情、适时的回应都表明家长对其的尊重和关注。家长教养婴幼儿正在向“以情为主,以亲为先,满足婴幼儿成长需求”的方向发展。

3 虽有部分家长的语言教育观念正确,但整体上观念陈旧。家长缺少系统的早期语言教育理论支持。这一方面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育儿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有关。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4

1.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虽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要小于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居住环境两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经济状况就是指家庭成员收入的多寡及家庭负担的轻重,它是家庭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物质生活、学习条件,还会对他们的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条件不好,家长就难以为其子女提供正常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物质欲望受到压抑,往往因和同龄孩子间的差距而心生自卑,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甚至还会产生“仇富”心理;过于优越的家庭中,孩子的各种需求被轻易满足,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养尊处优、轻视劳动等品性。由此观之,不论“家贫”还是“家富”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品德养成产生影响。

(2)家庭居住环境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居住环境是指家庭内部居住空间的格局、陈设及房屋所在区域的邻里关系、周围人群素质等。内部空间的格调不仅反映出父母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外部刺激。生活在整洁美观、井井有条的家庭环境中,不仅有助于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还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也比较淡。家庭外部区域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周围小区域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环境,涉及父母对邻里关系的态度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等。在这种环境中,父母行为及态度的真实表露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小视。

2.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家庭被称作“制造人格的工场”,家庭精神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职业等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养成产生影响。

(1)家庭结构与儿童品德养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家庭结构定义为: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从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目前存在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及单亲家庭五种。核心家庭是当前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类型,此处仅以它为例来分析家庭结构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核心家庭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狭义上是指仅由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这种家庭人口少,结构简单。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核心,父母对其关怀备至,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使这些独生子女也承载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品德养成。

所谓家长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①概括起来,家长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放任型、专制型及民主型,不同的家长教养方式对孩子品德养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管养不管教”的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关注,就会向社会寻找自己的归属,因而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奉行棍棒教育,生活其中的孩子往往自主性和独立性差,也容易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以“理解、平等、民主”为特征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满足孩子自我发展需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与人为善、乐观向上,在人格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好的发展。

(3)家长职业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长职业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也会对其子女品德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同职业者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是不相同的。在工农家长和暴发户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高级白领、政府公务员及军人等构成的家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理性的规划、执著的追求,并有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这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二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成因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家庭德育环境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环境的原因,需要从儿童时期品德养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1.儿童时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儿童期是人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三岁看大,七岁到老”,这个阶段获得的道德观念对以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具有模仿和从众的倾向,这也是家庭德育环境之所以能够对其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内部原因。

(1)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模仿倾向。

班杜拉强调模仿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习得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各种感官的感受性发展很快,视敏度增强,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还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故而也不可能具备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时期,他们行为观念往往是对周围人群行为观念的模仿。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就成了儿童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远远大于其他环境的影响。

(2)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从众趋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关于舆论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它也被看成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新视角:社会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举动不一定是其真实想法的外化,也可能是由于害怕被孤立,而被迫对群体中的“强势”意见遵从。这种理论对于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而言,可能存在过分夸大人的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作用之嫌,但是对于缺乏道德判断力的儿童来说是恰如其分的。由于儿童还没有形成坚定的看法来对某种感性材料作出准确评价,他只好像别人对之所作的判断那样来感知这种感性材料。这种情况下,周围人就很容易对他产生影响。儿童的生活圈子主要是家庭,父母属于该群体中的“强势”,儿童常由于对父母心怀畏惧而不敢坚持自已的意见,被迫遵从父母的意见,因而父母会对其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

家庭环境之所以会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这与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

(1)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情感性与权威性。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生活其中的成员间有着浓厚的情感联系。父母不仅赐予了子女生命,还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使得子女对父母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父母的食物供给者与家庭活动支配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这种由浓厚的情感和强大的权威交织的情境下,子女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并自觉地把父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作为其行为的参照标准。

(2)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灵活性与隐蔽性。

家庭德育不像学校德育那样受教材、教室、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时及实验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它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很少有父母选择固定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家庭德育的主要方式是“遇物则悔”、“遇事则悔”,将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也正由于这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家庭德育内容被融化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家长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围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所以,家庭德育环境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②

(3)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学校德育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群体品德发展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特殊性,而家庭德育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活动在父母身边,因而父母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他们不仅知道子女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还能够及时捕捉到子女思想中的细微变化,这样就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与辅导。个体品德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外部环境发生横向联系,也与品德内部存在纵向联系,因此孩子先期品德的发展状况对解决后来的思想问题可能大有帮助。而现在学生流动性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期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有全面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而父母看着孩子一步步的成长,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系统的认识,一旦孩子出现思想问题,家长可以顺藤摸瓜迅速找到疏导方法。

三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为儿童品德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是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家庭教育效果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往远处说,还会影响到子女能否成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此必须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为儿童品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开展亲职教育,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能。

所谓亲职教育又称“双亲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为父母提供和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③通俗地讲,亲职教育就是教人如何成功地为人父母的教育。父母不是天生的,不可能天然地具备为人父母的素质,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获得教养子女的技能,帮助他们尽可能地避免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各种失误,这就是亲职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开展亲职教育要始终围绕提高父母教养技能的目标进行。首先,要引导父母扮演好自己的形象角色。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也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必须让家长认清自身举动对孩子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扮演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角色。其次,要帮助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中国父母在“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指引下“教育”孩子,非但没有把孩子教育成杰出人才,还将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因此亲职教育人员要努力引导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让父母调整心态,懂得智育只能体现孩子一方面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方式是多元的,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2.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借鉴西方现代家庭教育经验。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虽然当时的家庭教育根植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伦理纲常的糟粕,但是还有许多与我们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像教育子女要以德为本、孝敬长辈、勤奋节俭等内容。这些内容要么蕴含在《家诫》之类的有形典籍中,要么渗透在无形的家风之中,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现存家训、家诫及家风中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效仿古人,制定家庭道德规范,为子女德育提供参照物。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种教育理念相互传递、碰撞与扬弃,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虽然西方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家庭教育理念。例如西方的家长对子女的意见、权利及人格都很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看待,采取“成人”与“成人”平行沟通的方法。这种良好沟通方法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还不会延误孩子的成熟时机,并能够促进孩子品格的健全。艾瑞克森•伯恩的这种沟通分析理论就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用以改善我们的家庭德育氛围。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5

关键词:家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影响

幼儿出生对于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对于出生的家庭也是不能由自己挑选的。一个家庭的好坏,对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影响的。所谓家庭的好坏,其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家庭环境细分又可划分为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家庭软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族结构、家庭情感及父母观念等;家庭硬环境则是指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人员的文化素养及家庭的生活习惯等。很显然无论是家庭软环境还是家庭硬环境都对幼儿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若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创设优良的家庭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幼儿时期孩子生活的空间变革更加狭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长期生活在简单的人际关系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幼儿的社交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和培养。

1.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父母对幼儿从小就给予很大期望,为幼儿的成长报了许多特长班,如钢琴班、绘画板及舞蹈班等,幼儿变得多才多艺的同时,其情商却更加弱化[1]。这主要是由于幼儿每天忙于上各种特长班,导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缺少社交能力段里的机会,导致情商减弱,社交能力低下。

2.现代社会是技术社会,是科技社会,科技产品遍布全球。幼儿从小就被教育使用各种科技产品,对各种科技产品比较精通,多数时间都是与科技产品共同度过的。然而,科技产品就是机器,他缺乏人的思维,没有感情。幼儿与科技产品待久了,致使与社会人群接触的时间短了,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导致社交能力的弱化。正如幼儿喜爱奥特曼、变形金刚,可以与他们单独玩耍一整天,及时零交流,幼儿也不会感到孤独,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是社交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3.当前我国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中一般仅有一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缺乏与同龄孩子的交流和玩耍的经历,致使幼儿也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同时,父母由于经常忙于工作,仅有较少的时间与幼儿沟通,关爱幼儿,导致幼儿更加的孤僻,不愿与他人进行社交,长此以往,社交能力受到极大损害。

4.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不安全因素长期存在。导致父母不愿让幼儿更早的接触社会,担心幼儿沾染不良社会习俗,让幼儿长期在象牙塔中生活,有很少的机会与外界进行接触,致使幼儿的社交能力未能获有的有效的培养和发挥。

二、从家庭角度看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在家庭之中构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家庭之中的重要事情,要适当让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幼儿讲话的自信心[2]。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家庭观念,幼儿与父母之间相互之间能够平等交流,对于关系幼儿自身的事情,要给予幼儿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听取幼儿本人的看法,对幼儿的想法和建议,父母要仔细考虑,与幼儿进行讨论,告诉幼儿正确的选择,不可草率抉择,更不能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决定,磨灭幼儿发表言论的机会。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之中,幼儿的社交能力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培养。

2.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幼儿时期对外界事物最为敏感。作为父母既要对幼儿进行合理保护,以防幼儿沾染不良社会习俗,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更多接触社会,增强幼儿的社交能力。在家庭生活中,有机会常带幼儿四处走动,拜访邻居朋友,有选择的让幼儿接触好的社会环境,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同时,父母可以邀请其他父母或小朋友到家中做客,与幼儿共同玩耍,既能对幼儿的活动范围进行有效的监管,又可以锻炼幼儿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因此,从家长角度而言,要创造更多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环境既让幼儿社交能力获得提升,又能防止幼儿沾染不良社会习俗。

3.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从家庭角度出发,为使幼儿具有更好的社交能力,父母应从对方面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从而增强幼儿的社交能力。

(1)善于文明用语。作为分母,要教育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对于一些如“谢谢”、“您好”、“麻烦您”、“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善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获得别人对幼儿的好感,增加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

(2)遵守规则,学会合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父母,一方面,教育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时,遵守游戏的规则,促使游戏顺利的进行,其他幼儿才会更愿意与自己共同玩耍;另一方面,要学会宽容待人,善于和他人合作,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可自己过于独大,凡事必须听从自己,要能够与其他幼儿和谐相处,共同商议游戏对策,尊重其他幼儿的选择,善于和他们合作,共同完成游戏[3]。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幼儿才更愿意和自己玩耍,幼儿自身才有更多的机会培养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

三、结论

家庭作为对幼儿时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家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有责任有义务为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促使幼儿社交能力获得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许雅萍.创设良好环境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迪与智慧:教育, 2016(9):48-48.

幼儿家庭环境范文6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 培养与教育 思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24-0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的提起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估价的一种成功的体验,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它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有充分的自信心,会提升孩子对事物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能力,使孩子能积极的参加活动,善于与人交往,同时,还能保持孩子心情的愉悦,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分析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 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原因

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人自信心调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外界环境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的影响。

1.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健康、温馨、和谐能够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有些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对孩子的要求过分严格或者放松、溺爱孩子、父母离异,都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家庭环境满足不了孩子对物质,感情的基本需求,压抑了自信心的的发展,使孩子在面对其他家庭的孩子时显得不自信,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

1.2 家庭教育的影响

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生活习惯、身体特征、兴趣爱好,使得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这些个性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在孩子得到教师教育之前对事物认知和判断的来源。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认知能力,有效的调节孩子在幼儿阶段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打下基础。

1.3 教师教育的影响

幼儿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认知世界,认识自己,外界评价对幼儿性格、行为、情感、思维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教师和举动和评价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理,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一些积极的评价,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这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的有效策略

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的有效策略概括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心;鼓励幼儿;帮助幼儿;家庭与学园共同努力。

2.1 对幼儿的关心和爱心

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心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力量的根源,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对幼儿的关心能察觉他们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变化、异常的行为,这样才能更了解孩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幼儿的关心不仅局限于孩子对冷、暖、饥饿等生理上的需要,还要让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师的教育更能被学生接受。

2.2 鼓励幼儿

由于,孩子所具有的差异性,每个孩子的优点和强项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喜爱,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这个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的优点、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满足幼儿对鼓励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在生活中放大自己的优点,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果孩子表达出想要为自己或者其他人做事的意愿时,我们要去鼓励他坚持完成,而不是不想孩子的能力而去阻止。即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犯了错误,也不要一味的批评,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教育,让他们不会对尝试新鲜事物产生恐惧心理。

2.3 帮助幼儿

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往往有些沉闷、不合群、对学习不上心。我们不能放任他们不理,而是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进而增长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能更多地与其他孩子交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合群性和合作性。

2.4 家庭与学园共同努力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其中,家园配合、协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中,尽管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孩子的家庭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教师要使孩子的家庭意识到幼儿自信心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向孩子的父母灌出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要时常与孩子的父母联系,让父母了解幼儿在学园的表现,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请家长配合孩子的教育。同时也能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孩子的家庭环境,有针对性的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 结语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幼儿期对自信心的培养能提升孩子对事物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能力,使孩子能积极的参加活动,善于与人交往,同时,还能保持孩子心情的愉悦,形成健康人格。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更加的重视,以求成功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影.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分享合作能力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111.

[2] 孙秀华.浅析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