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现代教学理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化学教学要求,高职有机化学教学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现代教学理论转变。其中,现代教学理论指为了设计合理教学情境及满足教学任务需求所建立的系统教育理论,兼具实用性及概括性,特别是概括性,意味着教学理论不局限于某学科,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学科。有资料表明,现代教学理论以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布鲁姆掌握教学模式、加涅指导教学模式、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模式及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模式为代表。鉴于此,本文针对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

(一)突破教学难点

相较于常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明显,不仅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心态,提高教学质量,还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依托,制作教学方案,设立教学情境,真实反映教学难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教学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枯燥的教学过程增添一丝趣味性,形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激发学习热情

有学者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同时,相较于常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明显,紧扣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广泛参与课堂讨论,特别是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兴趣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二、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措施

(一)营造教学氛围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切入点,紧扣教学任务,重视化学教学前期准备工作,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制定教学方案,延伸教学课堂知识范畴,寻找学生情感共鸣点,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摆脱常规教学模式的限制,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知识魅力。同时,高职有机化学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详实且趣味性强,教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确保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例如:以有机化学《酚的性质》为例,酚与脂肪烯醇结构相似,极易发生互变异构,并且酚类化合物种类复杂,囊括氯酚、萘酚、硝基酚、氨基酚、甲酚及苯酚等,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对于学生记忆力是一种考验。教师可课前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教学难点,展示含酚工业废水图片,以“爱丁堡医院李斯特医生与酚的故事”为引导,提出情境问题“对工业含酚废水进行脱酚运用了酚的哪些性质?”,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二)丰富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立足点,紧扣教学任务,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枯燥的教学过程增添一丝趣味性及挑战性,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教学成果。同时,为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采取“阶梯式”提问法,设计符合各阶段问题,促使学习模式由“死记硬背”向“灵活运用”转变。例如:以有机化学《醇与酚》为例,醇是芳香烃、脂环烃及脂肪烃侧链中氢原子被羟基所替代的化合物,与酚均属于烃类含氧衍生物,极易互变异构为酮,无法以稳定状态存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醇与酚的化学实验操作视频,详细介绍醇与酚的化学性质,特别是苯酚的化学性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少说话”,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教学印象。此外,课堂提问“贵精不贵多”,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原理,得出实验经验及自身学习感悟。

(三)利用实践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化学教师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有机化学教材为突破口,紧扣教学任务,应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开展实践教学,为教学资源分享、教学难点研讨及教学经验交流提供强有力支持,并且利用录制教学视频等手段规范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有助于形成教学资源长效利用平台。同时,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扩大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范围,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科研沟通,弥补常规教学科研模式时间性及地域性的不足。例如:以有机化学《亲电试剂》为例,教师讲解亲电试剂概念及原理后,开展以水为代表的常见亲电试剂化学实验。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如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做好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工作,是有机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综述现代教学理论的概念,分析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学理论的优势,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文文.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现代教学理论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6,(30):48-50.

[2]熊汝琴,罗余红.类比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昭通学院学报,2016,(05):47-51.

[3]朱涛,曾碧涛.高职涉农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10):188-189.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教学;营销学理论

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笔者比较和借鉴现代营销学理论,探索初中教学改革的有益思路。

一、借鉴营销理念拨开初中教学中的“迷雾”

近几年,营销已经成为许多非赢利性组织如大学、医院、博物馆等部门的行为。在教育界,很多大学采用营销手段来争取更多的生源和资金。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营销手段,则完全是一种纯粹理念层面的借鉴。这种借鉴的出发点,都以为取得某种效果为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提供相应的行为和劳动。教学工作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换取掌握知识的学生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最终效益。市场营销过程是创造产品和价值的个人和群体通过让顾客获得满意,来达到自己所需所欲的最终效益。教学工作过程与市场营销过程是相似的,也是可比的。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体制的改变,而教育体制改变的根本是教学观念的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秉承着师道尊严,不乏有尊敬师长的中华美德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国家的教育改革首先提出的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的明显特征是老师填鸭式的一言堂和题海战术,这也是应对升学考试的“有效的方法”。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能力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很多教师甚至因此产生了怀疑自己能力和明天应该怎么办的迷惑。关于市场交易中推销和营销两个概念的差异:推销是先有产品再推销,它的视角是由内向外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我卖你买。这和教师“就这些知识,我教你学”的“一言堂”何其相似!营销理念的视角则是由外向内的,它以顾客为中心,先看顾客需要什么,然后再创造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教学中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搞清楚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和心里想的是什么,怎样教才会使学生感兴趣,注重因材施教。某些教师只看到初中生人生观不成熟、性情不稳定的一面,就想当然地认为教学不以教师为中心岂不是乱套了?担心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恐怕连作业都不会写,还谈什么考大学?还谈什么成材?这其实还是“大学=成材”的升学观在作怪。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地深入进行,追求“升学率”的观念逐渐会消失,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营销教学一定会成为初中教学的主流。给学生作为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挖掘每个学生专长性的潜力,付出教师更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造就社会真正适用的人才。

二、初中教学对营销理念中品牌忠诚的借鉴

当今社会,品牌已经成为商品的重要属性,品牌观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和时代息息相关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不受到其影响。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教师提供知识的劳动是不需要学生直接支付费用的,教师提供的是服务是产品,却不是商品,所以营销意义上的品牌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初中教学,这里要揭示的仅仅是教学观念相对于营销理念层面可借鉴意义上的联系。品牌对于商品来说就是知名度和忠诚度,意味着质量、价值和最终的利润,它已经成为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度的好处是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品牌并对其有好感倾向。忠诚度则是使用过这个商品的人会一直信任这个品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品牌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可行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成为令学生忠诚和信任的“品牌”,使学生先接受这个教师。教师本身作为品牌出现,就具有必然的号召力,教与学关系融洽,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现教师愿教、学生愿学的双效率提高的良好局面。这样,学生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出来,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图就会落到实处。怎样塑造教师的“品牌”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二,改变教学方法;其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其四,使用当代功能无比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用电脑课件这种具有无限创造性的作品多方位的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营销学中细分市场的运作方式对因材施教的启迪 市场细分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市场”,对于市场营销人员来说,市场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和潜在的购买者。当市场一词从经济学家的买方和卖方的定义中剥离出来之后,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卖方在“定义”中消失了,开始从属于买方,并被买方的购买欲望和需求所决定。教学本身包含了两个意思:教和学。教师提供知识给学生完成“教”的任务,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知识实现“学”的目的,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教和学不可分离,如同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缺一不可一样的道理。市场营销的定义隐含了卖方,那么教学的定义能否隐含知识的提供方──教方呢?我认为是能够的,也是应该的。国家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是学生的素质,这样在观念上就把学生放到了主体的位置。视角改变之后,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许才会真正领会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本来含义──人本精神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本位。

市场销售经历了几个阶段:1.大规模营销,销售者大量生产并促销一种产品给所有的购买者;2.产品多样化营销,销售者生产多种具有不同特色、样式、型号的产品供人们选择,具有“散弹枪”的意味;3.目标市场营销,先寻找分析每一个细分市场,用“来复枪”的办法,集中注意力在有较大购买兴趣的顾客身上,迅速而且有效地针对每一个细分后的机会。某些教师对教育改革有疑惑:我们面对着太多的性情习惯等都各不相同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且每个教师之间满足学生的能力差异也很大,所以最后的选择只能是无奈的“散弹枪”办法,雨点落下,各取所需,认为“因材施教”只是理想化了的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营销学中,市场细分之后,变成微观市场营销,必然涉及到更高的制造费用和营销费用,为每一个人制造一种特定的商品是不符合现代大规模低成本集中生产原理的,市场细分的最终目标只能是“大规模定制”,针对的是一个又一个具有地理差异、人口差异、心理文化差异和行为差异的集团,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作为社会的人,经过分类必然可以划分到相类似的一个集团之中。目前我国的教学资源还不很充足,每个班的学生定员还不能都完全压缩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这不是不能因材施教的理由。“优生班”的出现是应试教育的一个不合理现象,但这其实就是一种细分,只是这种细分的标准不合理而已。当我们通过考察分析每一个学生,以心理特点、行为特点、认知特点等标准来划分时(不是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一个标准),教师必须尝试不同的细分变量和变量组合,以便寻求到分析学生结构特征最佳的方法,因材施教的目标可能是几个或十几个“集团”,然后区别对待,完成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学生细分后的教育细分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观念改变的前提下,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激励手段、谈心方式、个别指导、心理咨询、调查问卷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和行为动机,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意味着对学生的迁就和放纵。恰恰相反,当学生的独特性明晰之后,就能更好地使用引导的方法,采取符合目标特点的手段,用易于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形成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良好局面。

所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改变观念后更多精力的付出和更多能力的体现。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应该以受人尊重的园丁精神,多付出一些劳动,在素质教育中切实的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和社会认可的有用之人,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天职。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3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论,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 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中译本:《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上百个教学理论和研究计划中挑选出25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归纳成信息 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1979年,美国的埃金、考切克和哈德三位学者合著《课堂教学 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一节,对课堂教学中六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具体论述。19 81年,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发表《现代的课》,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教学过程,把现代课堂教学划分为四大 类模式。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在总结广大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力图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体系。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指介于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 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把模式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来,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动态地研究 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构成样式及其具体的操作程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乔以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目前,对教 学模式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乔以斯的定义较有影响,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 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国内,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 教学程序,即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步骤。”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 题及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一定教学思 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 出来。”也有的人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 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 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要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必须整体地分析教学活动的特征。教学活动的构成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 两大部分。其静态结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其 动态结构则是教学流程中的组织方式与程序安排。一个教学活动的静态和动态结构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 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构建的。由于教学理论或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样式与教学 程序的结构方式也不同。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 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 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地位

    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通重视与关注。在美国,乔以斯和韦尔的《教学 模式》一书成为教师必备的参考书,这不是偶然的。问题的答案应从教学模式在教育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中寻找。

    教育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处于这个系统宏观层次的是培养目标,中观层 次的是课程与教材,微观层次的是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是教育循环系统的“脑”,它制约着课程、教材、教法诸方面。培养目标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 的时代有不同水平。培养目标的时代水平由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方面因素决定,它的每一次变 化都引起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课程与教育是教育循环系统的“心脏”。学校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 容和进程的总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念和课程结构,而有 什么样的课程观和课程范型,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材体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具有一定 时代水平的培养目标中引伸出来,并依据课程理论进行组织和编排的。

    有了课程计划与教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呢?这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 务而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显然,它是师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确定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 材,实现教与学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构成了教育循环系统,而统领这个系统的是教育 哲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价值观,教与学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等居高临下地决定和支配着教育思想和教 育行为。而评价体系则对整个教育系统实行评估,对教学目标的高与低,课程与教材的科学与否,教学方法的 得当与否起着调控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教学总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如 何在教学流程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也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种教学理论必须 依据教学的规律编制成可操作的程序,方能产生价值并发挥实践功能。而任何教学经验必须根据教学理论的指 导,方能上升为科学的方法系统,产生最大的效应。教学模式恰恰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结合点。它 既是教学理论的操作化,又是教学经验的具体概括;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形式,因而充 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沟通了教育循环系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为建立理论与实践之 间的畅通渠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教学模式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与 师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它成为人们注意和研究的热点是很自然的。

    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中介领域,具有自己 独特的特点。

    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结构。这个 体系既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又是某些教学方法、方式概括化的框架。教学模式的结构含有四个要素: 1.主题。这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主导思想, 如发现教学模式的主题是“发现”,掌握教学模式的主题是“掌握 ”。2.目标。 这是教学模式指向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精选出的示范性 材料,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迁移能力。3.策略。即达成目标的独特的手 段。 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策略包括小步子、即时反馈、积极反应和自定步调四条。4. 程序。即达成目标的步骤 和过程。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①范例地阐明“个”;②范例地阐明“类”;③范例地掌握规律与范畴 ;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经验。

    简约性。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具有简要明晰的目标和过程。它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 象征性符号,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的基本特征,便于人们理解,又通过具体明了的结构框架,概括零乱纷繁的 教学经验,便于人们把握。

    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它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内在的本质程 序化,更加接近教学实际,易于理解和操作,而不同于思辨的理论。

    针对性。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固定的目标、独特的程序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 模式必须注意其特点和功能,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万能的模式。

    教学模式的演变

    教学模式的概念虽然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但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探寻教学模式的历史 演变有助于对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学校产生后,在古代的漫长时间里个别教学始终占主导地 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中国延续到19世纪末。个别教学的典型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机械复习(朗读 、背诵、记忆)。有的也包含一些启发因素,表现为:教师讲学──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它只能称为教学 模式的一种萌芽形态。

    17世纪,适应欧洲工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教育普及的需要,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他以感觉论作为 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教学先运用儿童的感官,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形成了以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

    到19世纪,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统觉过程,即新经验和已有旧经验联合 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并以适当地顺序提供给学生,形成他们的背景或统觉团。据此他设 计的教学模式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后,赫尔巴特学派将这一模式的程序发展为:预备 (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想(结合新旧观念进行分析比较)── 总结(从新旧观念的联系中得出结论,形成原理、法则与规则)──应用(把已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从心理学、生理学出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三个步骤:教师呈现事物 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加以区分、对照、辨别、比较,形成初步概念─ ─教师对概念加以补充讲解,并使概念系统化。第二阶段:教师对所讲授的教材作出概念,并让学生进行作业 巩固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20世纪初,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吸取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并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学说为基础,提出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以后 ,苏联教育家进一步将这个模式发展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运 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上述从17世纪夸美纽斯开始,经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凯洛夫等人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教 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模式。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培养目标影响的。纵观教育史,封建时代的培养目标,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 社会封闭保守,科学进步更是滞缓,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不大,所以中世纪在一、二千年时 间里没有大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也长期稳定不变。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 方式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目标 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的需要,是以知识传授、 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体系。由于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是 单一的结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持了200 年间,到20世纪初开始受到挑战。

    20世纪初,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形 式主义弊端日益暴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矛盾,于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杜威继承并发挥 了卢梭“尊重儿童的天性”的教育思想,指出知识和经验靠灌输是不行的,要靠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不断发现和 解决问题来丰富和改组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生活的过程,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做 中学”,以此促进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他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设置问题的情境──确 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解决课题的方案──总结与评价。和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和生活技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它的出现打破了两个多世 纪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局面,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 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心理学 的迅速发展,对认知本质、智力结构、学习规律的研究,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 的关于方法论研究的横断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人工 智能和电子计算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器。这一切都对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现代 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更加需要智力、能力、个性的全 面发展。这种多方面的综合学力要求促使教育转向学生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传 统的单一化的格局,而是一个多极化的教学模式体系,包含有几十种教学模式。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与目标 的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理论构建,着眼于信息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信息处理 模式;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构建,着眼于形为控制和操作反应的行为修正模式;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构建 ,着眼于人的潜能和个性的人格发展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互助理论,着重强调教学中人际关系和师生 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社会性品格发展的社会交往模式。它们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从知 识、智能、情感、个性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4

论文摘 要: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渐明显。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中国大学体能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中国大学生体能现状

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评判一个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看学生的体能,包括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缺乏正确的体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创新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2.创新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从主体构成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器材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班规模、编排方式等等。

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适时地运用提问、讨论、分组练习、比赛等教学形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变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为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力求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注入新意。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校际之间合作学习、比赛的机会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开创了更广阔空间。

2.用于体育教师编制备课软件和多媒体演示课件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利用计算机编制备课系统软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料,有利于快速编写修改教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使之更快捷、方便,并进一步深化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我们会一直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针,努力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培养更多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学做合一 任务驱动 教学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计算机作为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学时也比较少,还是考查课,因此学生对计算机课并不重视,很多学生理论课不愿意听,上机课就是想玩一玩,结果真正学到东西的学生很少,还不如在网吧学到的东西多。怎么让计算机课成为有趣的课程,成为实用的课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时展

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课程内容也是变化最大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该合理取舍,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加入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近几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网吧的兴起,学生的汉字录入已经越来越熟练,如果教师还花时间教学生如何打字,那就没有学生感兴趣了,但学生的很多停留在聊天的水平,标点符号、特殊符号不知道怎么打,中英文不知道如何切换,教师就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汉字录入水平,让学生既能对打字保持兴趣,又能通过课程打字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像书上dos和foxbase的知识都已经过时,实际当中用的非常少,office中的outlook实际当中很少有人在用,像这样的内容要坚决舍弃。

二、教学必须要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教学中要“以用带学”、“以用促学”。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计算机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计算机课程应该尽量采用全程机房上课,从操作入手,提高兴趣,强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淡化理论知识,发挥中专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效果会更好。

“计算机是用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学得再好如果学过之后长期不用,肯定就会忘记,即使是计算机教师,有些知识如果长期不用,再使用起来也会感到陌生。学生在跟着老师操作后只能基本掌握操作,如果不是经常使用软件,经常进行练习,在脱离开老师的指导后,很多学生又回到了起点。现在的学生的打字 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相当好,因为在QQ聊天中经常使用,越使用的东西,就越不容易忘记。所以在每个软件学习过程中要安排两到三次专门的练习课,由老师提供习题,让学生自己操作,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学生

做完后需要把答案保存并提交到教师机,并且作为一次考试分数。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某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其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我们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时,要依据教育理论,从整体效益出发处理好教学中的每个方面,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在一节课中设计一个有效的驱动任务。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这样就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在学习材料中获取知识来实现。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艺术高职学院 实践教学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鲁雁飞(1965- ),男,山西榆社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湖南 长沙 4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研究——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8CJB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60-02

毫不夸张地说,实践教学是艺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关键和核心。目前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经验成分多,理性成分少。能否应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合格的演艺人才,已成为艺术高职学院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是由艺术中专、戏曲学校、电影学校等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院秉承传统,极其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至少是“五五开”,甚至达到“三七开”。但是,艺术高职学院目前的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耗时多、收效少。

1.对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绝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都还年轻,存在时间不过十来年,对艺术高职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都在探索阶段,不仅缺乏对艺术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而且在艺术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2.实践教学不重视教学起点分析。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的实践课教师是从原艺术中专转过来的,他们对现代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加上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并不那么理想,相当一部分人连教学起点是什么都不知道。让他们对学生当前的状态、特征、初始能力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是难以办到的。

3.实践教学课程不系统。高校扩招导致艺术高职学生增多,而实践经费投入有限,一般艺术高职学院很难开设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多数学院在基本技能实训上能较好开展,如舞蹈表演专业练习把杆、软度、控制、弹跳等。但参赛演出、校园文艺活动、毕业展演等实训却不是每个高职学生都能参加。对于顶岗实习,由于管理和监督难及其他种种原因,有的流于形式。

4.实践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评价至今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更没有实施细则,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效果不佳,没有起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现状,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对艺术实践进行科学设计,以期增强艺术实践效果,提高艺术人才培养水平。

二、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学习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学习,而教学设计正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传播过程理论涉及传播内容、受众和媒体等要素,这些要素分别对应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们在进行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这些理论,使设计科学化。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桑代克的多重刺激理论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强化训练,在花鼓戏声腔、器乐合奏、模特走步等方面实训设计可以借鉴其提供的途径和方法。

2.坚持与包括艺术理论课在内的文化课相结合。艺术高职学院实践课教师在做实践教学设计时,应听取一下文化课教师的意见,了解一下文化课上课的进度,尽量使实训的内容安排在文化课相关内容之后。如音乐剧专业对歌剧《江姐》的排练实训应安排在《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后面,并根据《江姐》剧本的描述及评论,要求学生在实训时认真琢磨。另外,实践课教师应主动进入文化课课堂,吸收文化课有用元素,为实训课所用。实践课教师长于感性表演,却难有细腻到位的理论分析;文化课教师长于鉴赏品评,却较难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因此实践课教师进入文化课课堂,有利于吸取理论分析长处,指导学生实训。如戏剧表演专业实践课教师可以针对“唱读”“念白”等实训任务,与文化课教师研讨、交流、示范,解决教学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坚持与行业、企业、院团合作,共同规划设计实践课。为了缩短艺术高职学院与文艺院团、演出公司、企事业演出单位,以及与市场对接的距离,培养一线演出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艺术高职学院应充分利用演艺职教集团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课规划设计方面,更要主动加强与演艺院团、演出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演艺团体、演出公司演出场地优越、演出经验丰富、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共同来规划设计实践课,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效率,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完全对接。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天下凤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界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同规划设计舞蹈表演专业实习实训课;与省内各院团合作,共同开发设计与剧目挂钩的舞台美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实践课。

三、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的思路

1.实践教学起点设计。(1)了解艺术高职生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按照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对学习者的动机给予特别的关注,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通过对艺术高职生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艺术高职生的动机、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及个人表演特点等,从而为实践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践目标的阐明、实践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用等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做实践教学设计之时,首先应该调查弄清每位参加艺术实践学生的状态和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高职生为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实践,强化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2)分析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实践教学设计者需要关注的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认知程度、学习风格、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媒体、实践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艺术实践教师既要了解高职生的共同特征,也要了解高职生的个别特征,顺势利导、因材施教。艺术高职生在高考时,除了参加文化考试,还要进行专业测试。因此,这些高职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性。针对这些特点,在加强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多进行演出剧(曲)目模块式组合训练和真实舞台演出训练,如排练现代花鼓戏《潇湘红叶》、舞蹈《火塘边》,举办音乐会等,增强学生舞台适应性,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的实际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个别特征(长相、性格),分配演出角色。

2.实践教学目标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目标应根据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艺术高职学院主要是培养一线演出需要的中高级专业人才。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围绕舞台转的人才。高尔基曾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因此更应重视实践教学。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培养学生演艺职业技能,即培养学生能唱、能跳、能弹、能演、能画的职业技能;二是培育学生演艺职业道德。提高演艺职业素养是艺术实践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在艺术实践中,应培养学生以团为家,互帮互配、遵规守时、服从导演、不怕吃苦的演艺职业道德。

3.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成了促成实践教学目标实施的关键。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包括以下方面:(1)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如舞蹈表演专业,要练习把杆、软度、控制、弹跳等系列形体独立技能与组合技巧练习;戏剧表演专业要注重从手、眼、身、法、步到唱、念、做、打等一些常规的戏剧舞台表演基础技巧的学习,并涉猎更多能适应角色要求的基本表演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声乐表演专业要重视呼吸、喉头稳定与打开、咬字吐字以及视唱练耳等训练。(2)针对性强、接近舞台演出剧(曲)目表演内容的模块式组合训练。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基础训练后,必须要进行适度水平的表演组合训练。一定程度的组合训练,一定范围内容的剧(曲)目表演,既能激发学生对基础技能技巧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更广泛的意义方面,及时提升学生对整个舞台表演专业的基础水平。如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练习《刘海砍樵》片段;音乐剧表演专业练习音乐剧《猫》某一角色。(3)舞台训练。以舞台为课堂,加强对优秀剧(节)目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如排演《五十二家别墅》《一把酸枣》《家住长江边》等。同时,通过各类艺术竞赛、学院演出公司对外演出、毕业展演、院团顶岗实习,举办各类专场音乐会,举办各类舞蹈专场晚会,举办类似湘剧、花鼓戏、话剧等剧(节)目的排练及演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舞台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舞台表现能力。

4.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目前艺术实践教学还未形成让所有艺术高职学院都认可的模式。“重艺术轻文化”,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艺术高职学院办学的一大软肋。要解决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艺术实践教学应实施“学演、多元、两主”教学模式。学演是指文化课学习与演出训练交叉起来,文化课学习为演出训练服务,增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演出训练兴趣;多元化是指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类型要多,如毕业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省内外重大活动演出、专场音乐会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训练学生的演艺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演艺职业道德;两主即“主导—主体”,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好了,艺术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实践教学评价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设计,自然就少不了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本研究认为,艺术高职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注意两个方面:(1)教师评价。一是关注教师的舞台工作经验。对艺术实践教学教师评价应按“双师型”标准严格把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且要热爱艺术教育事业、懂得教育心理学等起码的从师条件。最好具有教师系列中的职称。二是具备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能评有艺术系列职称更好。三是正确计算艺术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并根据实践教学效果设定不同的计算标准,还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2)学生评价。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实践教学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而具有动态性质的学习,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不能简单地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了事,更不能用考试代替,应该对学生参加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采取动态跟踪式的监控。如排练湘剧《秦王遣将》中,每一参与学生的表现都要有记录和评价。这种重过程的评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演出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2]鲁雁飞,刘坚平,袁绍成.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4).

[3]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