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危害的概念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1

通过对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提出加强职业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

职业病;建设项目;危害;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的贯彻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稳步开展,对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评价工作,提高评价质量,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全球每年超过2亿人因职业意外或工作有关的疾病死亡。据保守估计,有职业病1.6亿例。其中职业病造成了170万人丧生,是工作场所的第一杀手,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还在上升。仅针对我国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病存在以下几个提点。

(一) 传统职业病危害严重。

(二) 职业病危害行业范围广,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三)职业病群发,相关患者经济负担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分析不全面造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遗漏

工程分析不深入,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概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布局等等因素,由于评价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工程学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够详细和深入,导致工程分析不全面,未能找出所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艺环节和接触岗位,造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遗漏;评价人员对化工工艺和新化学物质的了解不够,对中间产品产生的危害了解少,尤其是某些工艺过程中有特殊要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而未能识别,造成因素识别不全。现今的职业病危害评价队伍,评价人员主要由医学类专业人员组成,卫生工程学专业的支持相对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卫生工程学的基础,影响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准确的识别,甚至无法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全面评价。应加强卫生工程评价人员的培养,弥补评价工作的不足。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问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主次不分,缺乏重点。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环节和主要危害因素。实际工作中出现了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多、过细等情况,以至于识别出来后很难评价,即使评价了也无法下结论的尴尬局面,导致对职业病危害“识别多,评价少”。在危害因素全面识别的基础上,缺少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未能体现建设项目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主次不分明。有的预评价报告对健康影响的分析完全照抄书本,而与所评价项目中的接触机会或作用方式所导致的健康损害有较大差异,缺少针对性。

(三)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忽略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实际工作当中,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常常被当做重点考虑和评价,从而忽视了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和作息制度、长时间处于不良、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等,这些有害因素同样可以导致职业性损害。由于在识别过程中的忽略,致使评价工作不完整。

(四)评价报告的针对性不强

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评价人员认为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的有关内容,必须在报告中提出相关建议。但在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建议过于原则性和抽象性,或是生搬硬套法规条文,缺乏具体方案,操作性不强,可行性差,流于形式。这种形同虚设的建议对建设单位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修改初步设计起不到作用,失去了在源头控制职业病的评价意义。

三、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评价人员自身素质,进行工程全面分析

评价人员除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外,尤其要补充对卫生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工程分析应当主要分析技术路线、简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及其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原辅材料、中间品及产品的性质、建筑物设计的卫生学、各项防护措施与设施、工人的操作方式,以及辅助用室、工时制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将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辨识出来。对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考虑异常生产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的影响。在分析时应重点分析接触人数或接触机会多、危害性大、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的岗位或工种。而接触机会极小、或产生数量极少、危害程度轻的岗位或工种,只做一般性分析即可。

(三)预评价结论的对策

应明确“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概念上的不同;区分生产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使用”和“产生”概念上的不同以及“量”的不同。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强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风)险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为了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在对建设项目下结论时,常采用评价组或专家组会议的方式,结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互相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评价结论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切实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和健康。

参考文献: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2

1 首先应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1.1 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的危害

1.1.1 认识院内感染对患者的危害医院既是诊治疾病和患者康复的场所,同时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广泛活动和集中的地方,如医院内感染管理不善则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l9世纪的俄国外科医师皮罗果夫曾说过“从多年实践可以大胆断定,大部分患者不是由于掼伤本身,而是由于医院感染而死亡”。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尚未认识到伤口的化脓感染甚至败血症,外科手术感染病死率高达70%,随着抗生素的问世和消毒隔离技术被重视,医学界在控制感染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1.2 认识医院感染对护士自身的危害护士在一些护理操作中如未进行有效防护,可造成自身的感染。有报道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的危险性为1.5%。针刺伤还可以导致艾滋病、丙肝、伤口感染等。就以2003年春季流行的SARS来讲,疫情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知识以及防护措施,致使大批医护人员遭受感染而倒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1.3 认识院内感染造成的社会危害院内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影响着医疗安全,甚至对医院的声誉造成损害,院内感染还使平均住院费用增加,加重了社会负担。如果在医院内造成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则危害性更大,后果更严重。

1.2 树立“双向防护”意识树立“双向防护”意识就必须建立标准预防的概念,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均需进行隔离。

2 学习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2.1学习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概念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或传播递质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护士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如:进人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器具必须消毒等等。

2.2 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洗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洗手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医院各项诊疗活动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密切,因而护士手上也最容易沾染大量细菌,所以必须强调勤洗手而且要认真洗手。必须掌握洗手和手消毒的指征,洗手按六步法进行,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 s,用流动水冲净,洗手的肥皂要注意保持干燥;手消毒按要求进行刷手或使用快速消毒剂消毒手。

2.2.2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护士必须树立无菌观念,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预防医源性感染。

2.2.3 隔离将处于传染期内的患者、可疑传染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患者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称之为隔离。按照标准预防的观念,对不同疾病实行不同隔离,并根据不同隔离措施的要求戴口罩、手套甚至眼罩进行双向防护。

2.2.4 清洁清洁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无生命物体上污染的有害微生物达到安全水平以便安全的操作。护士必须在各项操作中随时注意区分清洁与污染,对室内空气要经常进行通风,对医疗器械要注意用后及时进行彻底清洁,要认识到前期的彻底清洁工作是后期消毒灭菌成功的重要保证。

3 认真执行预防院内感染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3.1 院内感染管理在我国虽然只有近20年历史,但发展非常快,自2000年以来卫生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规范,原有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护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都经过修订和完善。护士在工作中应熟练并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要求和本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之余可翻阅有关医院感染书刊杂志,以“慎独”的精神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彻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3.2 由子护士经常处于接触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危险中,因此保持良好的免疫性很重要,应根据需要接种甲肝、乙肝、流感等疫苗,如在工作中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则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发生暴露后要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记录暴露类型、刺伤的深度、损伤或皮肤黏膜破损接触种类、持续时间、暴露后处理、暴露后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等。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全面防护措施,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生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要保证。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护;职业防护教育课;职业危害

在当今医学腾飞的时代,为能更好地促进临床医护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临床医护人才,我们进行了临床医护专业增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依据临床医护专业的特点,加强临床医护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防范意识,提出了对临床医护专业设置增设新课程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临床、护理系07-09级在校258名本专科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其中本科150人,专科108人。

2.内容。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对增设职业防护教育必要性的的认识、对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应设置的时间、对职业防护教育内容的态度等。

二、结果

三、讨论

1.职业危害和职业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影响。职业危害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各种医疗设备、技术和化学药物也不断地更新和广泛的应用,医务人员在治疗和医务工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防护意识不强及患方治疗和医务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发生职业损伤。例如:产科医护人员在产前、产时、产后的医护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职业危害而伤及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医护人员应该更加关注爱护自己的职业安全问题。职业损伤,会影响医护人员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相关职业疾病的发生,如:精神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焦虑,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受到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时刻面临着发生医源性感染等职业危险。尤其是在妇产科,医务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因此,鉴于职业危害和职业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影响,临床医护专业更应该增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

2.临床医护专业增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已列入了2006年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显而易见,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医科大学课程设置中有关职业防护课程很少,造成医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职业防护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维护临床工作者健康的必修课。而学校教育阶段的防护教育比较系统,对医学生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现行的职业防护课程及教材设置中涉及职业暴露和自身防护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课程,各教育层次又缺乏重视,知识普及意识不强。国际上以美国为例,美国CDC198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防护措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了控制与管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国的所有医院。从目前国内外对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来看,增设临床医护专业职业防护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临床医学生对职业危害的高度认识。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防护意识,认识到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是导致职业危害和职业损伤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穿刺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也十分重要。所以,接触传染病患者或在工作中预料会有血液或体液溅出时应戴双层手套、口罩、防护眼罩、穿鞋套和防水隔离衣等,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提高临床医学生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危害、职业损伤的机会。同时了解医院工作的特殊性,掌握经接触传播疾病和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认识职业感染的途径及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普及职业危害预防的概念和措施,了解预防接种、勤洗手的重要性,学会防护用物的选择、污染锐器的处理、血液标本的处理及医疗垃圾处理等操作技能。所以,临床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教育课程的重要,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关注自身健康,保障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临床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作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199.

[2]郭美宜.实习护生医疗锐器伤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1):1988-1989.

[3]曾文凤.锐器伤防护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22):2071.

[4]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38.

[5]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6(5):318-319.

[6]毛秀英,吴欣娟,徐辉,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品管圈;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1]。其中每个工作环节均存在导致职业暴露的各种因素,如果缺乏安全防护意识、手段,员工将有可能在各个作业环节中发生职业暴露,因此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干预尤为重要。品管圈(QCC)是指在同一工作现场内自主地进行品管活动的小组,该小组为整个科室品管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品管圈手法,继续不断且全员参加进行工作场所之管理及改善的活动[2]。我科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持续时间共计12个月,从认知调查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圈员16人,3名主管护师,6名护士,2名消毒员,5名一般工人,由1名领导能力及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

1.2方法 2012年5月为现状调查和分析时期,结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对圈员进行职业防护认知调查,圈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确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为QCC活动主题。

1.2.1职业防护认知调查,调查的形式为笔答式考核。①集中笔答,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有任何交流;②调查内容:职业暴露概念;消毒供应中心是否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导致职业暴露的因素有哪些;有可能发生哪些职业暴露;工作中如何防护;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应该如何处理等6个题目;③现场操作考核:防护用具的正确穿戴,6步洗手法,迅速指出灭火器放置的位置以及熟练掌握灭火器的操作方法。

1.2.2回顾性分析 2011年5月~2012年5月共发生针刺锐器伤3例、烫伤1例、咳嗽鼻痒3例、地面滑倒4例,并进行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在鱼骨图基础上应用分类统计和柏拉图式排列分析见表1、图1及图2。

根据表1数据表明:预防职业暴露意识淡漠、防护用具不当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原则[2],(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预防职业暴露意识淡漠、防护用具不当。

1.3对策与实施

1.3.1理论、操作培训 ①理论培训:2d/w,利用60min,采用"一个主题,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课后考核"形式培训,共培训4w。培训内容:职业暴露的基本概念;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导致职业暴露的因素;职业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等;②操作培训:现场指导如何正确戴口罩、面罩、手套,如何使用洗眼器,如何正确穿脱隔离衣等;六步洗手法;发生针刺伤如何正确处理,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每人接受一次培训,并且于第2w进行考核。

1.3.2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具 ①跟采购部门沟通,新购更舒适的防护面具和防护镜,新购防滑、轻巧、透气、有侧孔的防护鞋;清洗间地面铺防滑地垫。使用一次性防水隔离衣,口面罩,橡胶手套;②防护用具放在去污区的缓冲间,固定于取放最合适的位置,以便于拿取方便;③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制定防护用品穿脱顺序,确保每一环节不受污染。

1.3.3规范操作流程 ①在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均要做好标准预防, 清洗间光线充足,规范器械的摆放,玻璃制品轻拿轻放,处理锐器不要直接用手分类,将锐利的器械放在一起清洗,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建立刺伤登记上报制度;②处理特殊感染患者使用的器械时,戴双层手套,清洗前要先根据消毒规范进行先消毒再清洗;③设独立的敷料间,制作棉布敷料时戴口罩,防止棉布纤维吸入呼吸道,尽量使用一次性无纺布材料;④使用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必须佩戴防烫手套;⑤添加清洗酶和过氧化氢消毒剂时应戴手套;⑥多跟临床沟通,用后的穿刺包及时进行预处理,一次性物品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和其它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1.3.4指定专人督导检查 ①由圈长进行督导、抽查,圈内成员互相监督。分别于培训考核完毕后每周抽查;②抽查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如果被抽查者没有做好,提问防护知识的相关问题请被抽查者回答;③每月圈内成员进行职业防护抽查结果讲评,查漏补缺,持续改进。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圈员活动前在职业暴露的基本概念;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导致职业暴露的因素;职业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等6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操作技能问卷考核得分56.5分,其中最高分78分,最低分32分,组内得分标准差异大,跟学医背景有关;经过活动后得分为94.5分,最高99分,最低87分,组内得分标准差减少;活动后6个月内职业暴露发生例数为0。活动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每个工作环节都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暴露的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3],因此预防意识与掌握预防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清洗工人、下收下送工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上岗前的首要培训内容。只有让员工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因素、伤害结果等,才能自觉执行防护措施。

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其优点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圈员互动增加,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开展品管圈"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活动,对医院而言:院感、安全放在首位;对员工自身而言: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家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S].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76-02

20世纪末,结核病在全球卷土重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急、重症结核病及耐药结核患者也随之增加。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核专科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往往由于防护意识不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因此,结核科护士必须增强职业防护,认清职业危害因素,尽量杜绝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的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

1.1.1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年龄组结核菌感染率为44.5%,全国约5.5亿人受到了结核菌感染。据有关文献报道,护士感染结核菌的危险性(RR)为健康人群的2,22倍。

1.1.2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其中主要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结核与HIV感染是最常见合并的条件性感染症。结核病常常是HⅣ感染的早期表现。另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感染率为6%~30%。80%以上的临床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而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1.3各种感染性液体的危害病房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特别是患者出现大咯血、大呕血时,往往因情况紧急来不及采取保护措施。SAILS患者的痰液就曾经使不少医务人员感染。

1.2化学危害

结核患者的痰液、分泌物以及病房环境等消毒要求严格,消毒物品种类多,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这些均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伤害。

1.3物理危害

1.3.1搬运损伤护士长期在病房来回奔走,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患者床高固定,必须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等,可致腰背痛(10w back pain,LBP)、静脉曲张等。刘建平等人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护士的LBP终身患病率80%左右。

1.3.2辐射损伤紫外线照射、床头拍照、CT投照等都需要护士参与。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知识,得不到很好的自我保护。易受损伤。

1.4心理社会危害

结核科护士处于职业感染的高危接触下,害怕在工作中被感染;护士工作负荷过重,频繁倒班,节假日加班;人们对结核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这些都易造成她们职业倦怠。

2 防护

2.1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结核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规范操作流程,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WHO为此提出了“普遍性预防措施”的概念,即假设所有人都有可能带有传染病,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处理,适合所有患者、所有时间和所有场合,这样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2.2预防职业暴露

安全使用锐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中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提出了锐器伤的处理原则:①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②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3做好消毒隔离

由于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接触者受结核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与患者交谈,要保持适当距离。每天定时对病房空气进行对流通风、紫外线消毒,降低污染微生物在空气中散布。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体温表应固定专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病房管理上限制陪护及减少探视。严格执行进入病区戴口罩、穿隔离服、工作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一定要带手套,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对出院、转院、死亡患者作好终末消毒处理。

2.4化学因素的防护

为减少护士职业接触化学物质所带来的损伤,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还应注意: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掌握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定使用;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及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应戴手套,可以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以防皮肤灼伤。

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6

介绍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具体应用,以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教育;新护士;培训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变为风险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1]。在有效防范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护士由于环境适应不良,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是护理风险易发群体。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明显、积极的有利影响。近年来,医院护患关系趋于紧张,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临床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效果也十分显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注重培养新护士对护理风险意识的正确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以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提高护理质量。

1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处理,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3]。

2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护患关系日益紧张,公众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要努力杜绝护理差错和意外事故,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Luquire提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同时建立相关的消除或减少风险和教育培训程序,以预防护理风险及确保护理质量提高。Megan-JaneJohnstone[20]认为有对毕业护士实行特定的临床风险管理教育计划的需要。

2.1新护士是临床实践的风险高发人群

2.1.1新上岗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练[4]在临床工作中缺乏预见性,不能正确预防并及时处理意外情况,由于缺乏经验,对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察觉,易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1.2新护士的沟通技巧欠缺[5]由于社交经验不足,不懂如何正确与病人沟通,不重视健康宣教以及操作前告知病人的重要性,不能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极易触发护患纠纷,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

2.1.3环境与心理因素[6]新护士对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又或由于想要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又有盲从、悲观的心理,一旦受挫便出现自我否定和焦虑,这种心理环境适应不良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必然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医源性的损伤。

2.2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有效识别并防范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王慧[7]研究发现,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刘珊珊[8]经调查发现,对ICU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质量,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巩越丽[9]研究证实,实施风险管理之后,医院的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减少,高风险科室病人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2.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满足护理人员个人职业安全防护需要[10]护理行业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库将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六大类[11]。近年研究显示,新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理防范知识知晓率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12]。Sellick认为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可明显减少针刺伤发生率。因此,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职业危害,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

3.1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13]风险管理教育首先应该让新护士理解护理风险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掌握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目的,以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意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职业安全、护理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护理风险意识越低,护理管理能力越差,护理质量及护理职业安全就越低,反之亦然。Greene认为只有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才是减少护理风险的前提,并且要不断进行管理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

3.2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护理[14]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病人与护士的安全。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衡量与评估、风险处理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一个风险管理的周期循环过程。通过学习,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和识别护理风险,并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与评估,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对整个护理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寻找不足,总结经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护士应在护理工作中时刻保持警醒,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事件。

3.3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3.3.1护士因素由于护士个人因素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包括操作技能不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护理制度、缺乏沟通技巧、工作繁忙尤其在交接班等高危时段易发生护理风险。通过学习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有利于护士自我监督,自我改进,从自身方面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事件的发生。

3.3.2病人因素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配合[15]。护患双方是合作关系,病人不良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是否能与护士密切配合有较大影响。若病人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或不配合护士进行护理操作,都极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

3.3.3组织管理因素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护理风险控制和管理对策系统性不强,这些都无疑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其次我国每千人护理人数还是很低,男护士比例较小,由于病人较多,护士相对较少,护士工作量大,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4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4.1提高新护士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4.1.1培养新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理工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在新护士培训中,首先应该培养其责任心,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项护理操作。

4.1.2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新护士岗前法律知识培训,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新护士培训计划,以护患纠纷实例教育新上岗护士,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护患纠纷发生[16]。新护士应树立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规,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并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正确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4.1.3规范护理操作,提高综合护理能力新护士应在岗前培训中着重训练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减少因操作失误对病人或忽视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4.1.4培训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新护士应注重培训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护理文书是处理护理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的证明,又能在处理护理纠纷时提供重要证据。护理文书的书写要及时、准确、完整,简洁,清晰,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4.1.5合理沟通技巧,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操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新护士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正确的沟通方式,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最大限度地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减少由于护患配合不良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

4.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护理管理者在对新护士培训过程中,发现并健全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避免同类事件重复发生,合理安排交换班以及配合工作[17-20],减少风险高发时段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总之,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当代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改善自身、加强学习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服务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护士理论学习与实践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实理论。风险教育不应局限于护理课程和新护士培训,定期对新、老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逐步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与模式,有助于提高医院护士整体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平,徐海红,边亚滨,等.新护士培训流程再造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2A):68-72.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7.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王芳,韩强.新上岗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5):1289-1290.

[5]侯秋秀.护理风险教育在低年资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6):85-86.

[6]陈建春.临床护理教学中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82-83.

[7]王慧.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医学院校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及纠纷的影响[J].贵阳中学医院学报,2013,35(5):312-314.

[8]刘珊珊.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98-99.

[9]巩越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病人安全目标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1.

[10]胡艳宁.对护理职业风险管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56.

[11]宋亦男.护理职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6:1.

[12]邓璐璐,周卫.护理专业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09-311.

[13]查万群.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和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63-64.

[14]秦军富,苗梅静.护士的风险教育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2013,11(1):36.

[15]李晓波,郑瑾.临床实习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C):270-271.

[16]李梅玲.新上岗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7):53-54.

[17]吴海燕,俞缨.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护生护理差错与纠纷方面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23.

[18]NhiwatiwaFG.Theeffectsofsinglesessioneducationinreducingsymptomsofdistressfollowingpatientassaultinnursesworkinginmediumsecuresettings[J].Psychiatric&MentalHealthNursing,2003,10(5):561-568.

[19]JohnstoneMJ,KanitsakiO.Processesinfluencingthedevelop-mentofgraduatenursecapabilitiesinclinicalriskmanagement:AnAustralianstudy[J].QualManagHealthCare,2006,15(4):26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