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研信息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1
一、当前信息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这几年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已经建成了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防伪税控、认证报税、交叉稽核、发票协查系统,即“金税工程”四大系统;建立了基于小型机、大型数据库平台上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数据集中;建立了以办公自动化与国税内部信息网站为核心的内部综合办公平台;积极筹划建设外部综合办税平台,已经实行局部的外部联网,实现了电子申报与税银一体化电子缴库;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四小票数据采集系统、增值税税源调查系统、所得税税源管理系统、外资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稽查业绩系统、督查督办系统、人事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已渗入税收的方方面面;从省局到辖市局,先后都成立了数据处理中心,建成了综合数据处理平台,确立了集中环境下的信息模式,进行了一户式查询系统的开发应用,正在探索更大规模的数据集中模式;3台小型机、60台PC服务器、1200多台PC微机,基本实现了一人一机;80622个征管户,116032条户管记录,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积累了24200百万字节的征管数据,而且还在以每月1270百万字节速度增长,金税系统800万条认证报税信息、280万条交叉稽核……,通过全体税务干部的多年努力,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源。我们的工作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需要什么信息,打开电脑就知道。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们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很多应用于税收管理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许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有了大量的数据积累,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这许多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象深山中宝藏、沙粒中珍珠,没有被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的应用价值。在税收信息建设过程中,我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信息化的高要求与自身对信息资源的低利用意识的矛盾比较突出。大部分人员对税收信息化认识比较模糊,信息的资源意识也比较淡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不过关,很多方式、方法、思想都还停留在以计算机代替手工的自动化操作阶段。对于各种计算机应用学习、培训,要求的多,付出的少;应付的多,认真的少;突击的多,坚持的少;没有将计算机应用作为自身的一种基本技能、基本素质来要求,依赖心理重,要用时,不是花时间、花精力去学,而是请人做,希望别人帮忙。例如,电子表格作为一种基本的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功能,培训也不止一、两次,但我们税务干部有多少能熟练地应用它,知道它有哪些功能?在我们现在应用的征管系统中,很多数据软件都提供了转成电子表格数据的方法,但又有多少人去用了。信息不全是靠别人给予的,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收集、加工、整理的。
2、数据量大、信息量少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数据集中与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矛盾没有完全理顺。税收征管系统从早期的单机版到单点的局域网络版,到县(区)分局范围的网络版,再到辖市局城域网的集中版,数据集中度不断提高,征管系统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与应用时间的积累,数据量也日益庞大,与我们增长的数据量相比、与我们信息化的投入相比、与我们对信息化的期望相比,从征管系统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来看,目前征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量还远远不够。在实现省辖市数据集中后,由于集中服务器处理能力的限制,我们牺牲不少实时数据查询,致使应用人员应得到的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得到,挫伤了应用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理想化的系统开发与满足应用人员实际工作需求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早期应用系统由于应用面窄,往往开发更能贴近实际工作,即使有差错,系统修改也能更及时。随着新的税收征管系统的开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要保持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从客观上说,现在系统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成分更多了一点,一些问题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得到及时响应,造成应用人员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对系统的不理解,也不去深入了解新系统存在的信息资源,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技术与业务分割,各自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技术开发过程中,不重视对税收业务的理解,造成信息的代表性差、有效性差、可利用性差。
4、信息连贯性与应用平台跳变性的矛盾一直沿续。从96年开始应用省局统一的征管系统至今,一次次的改版,一次次的升级,一次次的征管改革,我们在任何一个信息平台的稳定度都不够,频频的跳跃性变化,使我们不是因为平台变换而重新录入数据,就是为了适应大数据量的集中,丢弃原有的数据,或者因为数据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我们的税收信息缺乏连续性,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相比,我们的变化太快了。当然了,这个问题也不主要是系统设计、开发的原因,客观上说,关键是我们的税收业务变化发展太快。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系统应用周期过短,原来积累了大量数据,却因影响因素的增多、前后数据口径的变化,失去了可对比性,造成了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不能实现数据资源向信息资源的有效转化。
5、快速开发应用与软件工程思想方法的矛盾没有解决。在应用系统开发中,忽视软件的运行维护成本,或者没有将软件的运行维护成本作为软件开发的主要部分来考虑与预算,形成了重软件开发、轻资源开发的思想与做法,也没有很好地理解软件与信息资源的关系,没有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一个核心地位上,不能发挥软件的最佳应用效果。
6、信息资源单一与信息网络化、整体化、多元化的要求存在差距。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些成功的网络公司实践表明,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递、存储、开发和应用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形成了信息资源生产和应用的良性循环,信息资源在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产生了高度倍增效应,提高经济和文化的生产效率,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而在我们的税收工作中,跨县区的信息沟通基本很少,实行的还是条块分割的单元自治,对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层次低、应用少,基本还停留在自动化建设的初期水平,实质上还是以解决手工操作为主要目的,外部信息资源还没有与我们的内部信息资源相结合,参与我们的管理决策,即使有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也是零星的、分散的、个体化的。
7、信息割裂与信息共享的矛盾日益突出,信息质量不高。部门间的条线分割,造成多系统重复、交叉开发建设,增大了基层工作量;应用目的不同、应用范围不一样、数据口径的差异,造成各系统的数据不一致性,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让领导无所适从。
三、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方法
从当前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应用人员对信息化认识水平,强化信息资源意识,提高应用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素质,实现信息资源的再加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你可支配资源的多少,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也决定了你支配信息资源能力。目前实现信息资源的再加工的方法、工具也很多,不一定要求你必须掌握电子表格,但你必须有自己的方法,有适合自己的应用工具,学会它,并灵活地运用它。当然了,对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税务干部来说,电子表格还是一种功能强大、较容易掌握、也比较通用的数据处理工具。只有我们广大的税务干部积极投身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能促进我们整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升,也能进一步促进专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使税收信息化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大信息力度,提供丰富、准确的基本信息资源。目前,建立在信息模式基础上的综合数据处理平台刚刚建立,信息模式才刚刚起步,为更广泛地提供信息资源,必须深入研究数据处理平台,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在侧重于对内的信息的同时,研究对外的信息的内容与模式,做到点面结合、内外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
3、加强税收调研,畅通沟通渠道,促进业务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横看成岭侧成峰”,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千差万别。技术人员冥思苦想所构思的、呕心沥血所开发的,不一定是应用人员所需要的;领导所要求的,不一定是完全符合基层实际的。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就必须畅通沟通渠道,强化税收调研,保证基层信息的及时反馈,做到技术与业务的双向交流,加强理解,增加体验。只有这样,我们工作才更有效率,信息资源的开发才更有价值,应用人员的信息需求才能更容易得到满足。
4、加强一体化规划与整体性建设,着手数据仓库建设。认真分析税收决策过程,认真分析各时期的税收信息资源,从税收信息的角度,建立统一、持久的数据仓库系统,克服数据多变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5、摒弃重软件开发,轻资源开发的思想,树立以信息资源利用为中心的软件开发宗旨,用现在重视软件开发的态度,重视资源开发,加强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投入,强化技术开发与应用,丰富应用手段,突出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
6、大力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强对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投身电子政务建设。信息社会,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你可支配资源的能力,离开信息,必然走向封闭、孤立与落后。纳税人是一个综合体,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去了解与掌握纳税人情况,才能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收监管,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强内部信息网建设的同时,研究、落实外部信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税收信息网络化建设。
7、结合一户式管理模式,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克服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的共享度。一户式管理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专管员制,而是将专管员制的优点融入到现代流程管理的理念中,是采用IT技术,实现管事制与管户制的优点有机结合。对现行系统应加快信息整合力度,通过对比分析、纳税评估,充分发挥多数据源的应用价值;对将来的应用开发,也要做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2
一、现状
北京电力公司在建立了综合功能的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受理95598热线电话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从提高抢修速度,加强服务监督力度出发,在城八区范围内建成了抢修车辆定位系统(以下简称GPS系统),配置了安装GPS系统的抢修车。
1.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机构设置
第一层:95598客服中心;第二层:二级基层单位报修中心(以下简称报修中心);第三层:班组内勤;第四层:班组外勤(修理人员)。
2.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GPS系统与95598系统不是同时建成的,两者在工作流程上存在差别。95598系统,是班组内勤派工单,而GPS系统的派单功能在报修中心。
(二)95598系统只有两级,班组无法通过网络收到工单,抢修人员处理故障后,只能通过传真的方式将信息反馈给报修中心,由报修中心再把记录填入系统。
(三)95598系统发出工单后,接收方是否收到,无法知晓,由于工单传输问题,造成部分抢修工作延误。现在只能采取发完工单后,再马上打一个电话核实的办法解决。
(四)45分钟到现场,目前在系统上反映的时间为:95598受理时间、值长发出时间、报修中心派发时间、收到传真时间、到达故障现场时间。关键时间点缺乏,不便于责任的判断。
(五)GPS系统只能接收一张工单,无法接收第二张工单,这也是影响GPS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对报修工作流的分析
为了便于客户报修整体目标的实现,要将责任划分明确,进行目标分解,确定8个时间点,7个时间段。
1.时间段图
A点,计时起点,客户放下电话的时间点
B点,95598值班员填写记录后,95598值长发出工单的时间点
C点,工单到达二级报修中心的时间点
D点,二级报修中心发出工单的时间点
E点,工单到达班组的时间点
F点,班组受理工单的时间点
G点,班组出发处理故障的时间点
H点,班组到达故障点的时间点
2.确定各时段目标与责任
对每一时间段做出详细规定,即目标分解,采取过程控制,每一时段的考核时间采取“一般时间消耗+1”的原则,进行界定。
AB段:<=2分钟,责任部门:95598客服中心
BC段:<=4分钟,责任部门:由当时网络状态决定
CD段:工单在报修中心停留的时间,<=2分钟,责任部门:报修中心
DE段:与二级报修中心在同一办公地点的班组<=2分钟,与二级报修中心不同一办公地点的班组<=4分钟责任部门:由当时网络状态决定
EF段:<=2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接收工单人员
FG段:<=3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抢修人员
GH段:班组从车辆启动到达故障现场的时间<=28分钟,责任部门:班组抢修人员
三、制定客户报修管理的工作流程
1.报修流程机构设置
95598系统和GPS系统改进并结合使用后,报修中心直接指挥到每一辆车,可省去班组内勤设置。即三层:95598客服中心、二级报修中心、班组(不包括内勤)。
2.报修流程信息系统
95598客服中心发工单给二级报修中心,二级报修中心同时发工单给班组和对应车辆,车辆通过GPS装置接收,工单处理完毕,由抢修人员自己将故障记录填回信息系统,最后由95598对处理过的工单填写客户回访意见。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形式。
3.报修流程职责分工:
(1)城区供电所负责辖区内低压电网的抢修维护工作,郊区供电所负责辖区内1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抢修维护工作。
(2)社区服务所负责低压配网事故的抢修,包括接户线、户表等。
(3)紧急修理班负责区域电网10千伏事故的抢修。
四、信息联系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整个流程的各环节信息畅通,需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制定并执行如下信息沟通机制:
1、95598到二级报修中心:若4分钟后,工单未被接受,信息系统反馈95598信息,95598电话联系相应二级报修中心;
2、二级报修中心到班组:若4分钟后,工单未被接受,信息系统反馈二级报修中心信息,二级报修中心电话联系班组,若联系不到班组值班人员,找班组的行政主管领导(处级或工区级)。每个涉及故障抢修的部门要留给二级报修中心两个主管领导的电话;
3、班组抢修人员出发后,利用GPS装置返回信息系统“开始出发、到达故障现场、故障处理完毕”信息;
4、收到不属于本部门业务的工单,马上通知发送部门收回,包括收回已发送的GPS工单;
5、报修中心发现某部门或某专业,在某一时间段经常出现车辆忙,造成无法派单或影响承诺兑现时,报修中心及时反映相关领导,协调增加抢修力量;
6、抢修车辆空闲时,若抢修人员由于某种原因(吃饭等),收到工单不能马上出发,提前通知报修中心,报修中心另择其他车辆,但同一工种的人员不能同时有事。事情结束后,要向报修中心说明,转为待命状态;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3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4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5
一、信息中心的现状分析
在吉安市政府层面,2005年成立了直属于市发改委的吉安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挂市信息中心、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牌子),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2名,承担全市信息化的相关具体工作;2010年市政府机构改革时,组建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并设立内设机构信息化推进科(挂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专门负责指导推进信息化、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作。
从市直各机关事业单位层面来看,各单位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内网,专门设立信息中心机构,抽调人员从事电子政务等工作,推动了政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市本级信息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吉安市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机构重复,人员编制浪费。目前,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信息中心机构的单位有: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水利局、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等9个单位,共核定编制65名。另外,社保局、医保局、住房公积金中心、招投标中心等30多个单位为满足工作需要,自行建立信息中心,形成信息中心“遍地开花”,造成机构的重复设置,也占用了有限的机构及人员编制资源。
2.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重视立项搞信息化建设,陆续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统,很多是省、市、县垂直一条线建立,从而产生各自的机房、软硬件设施设备,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同时,很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时,由于盲目追求设计方案的理想化、超前性及设备的先进性、完美性,片面地追求硬件的高规格、高配置,而不顾硬件设备的实际利用率,造成资金、设施设备及场所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3.功能不全,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许多单位在信息化项目开发建设时,往往仅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认识水平和可争取到的经费支持,在信息化建设上各揽一摊,各行其是,过分依赖于各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公司。而对本系统业务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却缺乏全面考虑,更谈不上对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进行全盘规划。尤其是在涉及管理业务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上,往往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从平台选择、功能设计到数据组织,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都彼此孤立,形成信息孤岛,国家宝贵的信息资源在党政机关及公共服务系统内难以共享。
二、整合信息中心的必要性
1.整合信息中心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提高公共服务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电子政务使政府的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通过电子政务,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方便了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老百姓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大力整合信息中心,推行电子政务,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打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实现综合一体的信息化体系,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2.整合信息中心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地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都依托现有的党政办公信息专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建立连接监督、指挥体系和所有相关政府部门、专业部门的广域网,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网络之间的专线连接,为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指挥、执行提供安全、快捷、稳定的网络资源保障。借鉴这些地方建立数字化城市的经验,吉安市在建设数字化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对各单位现有的信息中心进行整合,依托全市统一政务网络,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
3.整合信息中心是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目前,一方面,很多市直单位的信息中心都配置了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设备及机房等配套设施,投资金额较大,且每年的运行、维护成本以及人员经费开支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许多尚未建立信息中心的单位也有计划、有要求建立信息中心,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政务。如果能尽快整合各单位现有的信息中心,综合尚未建立信息中心各单位的现实需要,建立综合一体的信息中心,不仅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运行及维护成本,还可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节省建设资金。
三、整合信息中心的途径
如何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构建新形势下集约化、节约型、共享型的信息体系,成为吉安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迫切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加大市直各单位信息中心的整合力度,无疑将对吉安数字化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发展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统一规划,加强协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加大信息中心整合力度,在吉安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摸清底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制定标准,健全制度体系,确保整合后的信息中心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建成后的信息系统实用、好用、管用。二是加强协调。要加强与省直对口单位的沟通联系,在不影响系统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保留各单位的服务终端,加大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及信息资源的整合。三是要有大局观念。市直各部门要摒弃部门利益,一切服从大局,实行公共资源综合使用,业务系统在统一技术标准下进行建设,共同推动信息的整合共享、集约化发展。
2.撤并机构、理顺职能。一是撤并机构。建议除银行系统、公安系统及部分条管单位的信息中心外,市直单位现有的信息中心一律撤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建议吉安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挂市信息中心、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牌子)直接更名为吉安市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强其职能作用,将其变更为直接隶属于市政府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理顺工作职责。切实理顺市工信委与吉安市信息中心的关系。市工信委主要负责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拟定相关规划及政策,制定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监管信息服务市场等职能。市信息中心则具体承担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含网络、机房、设备及公共基础数据资源)等任务,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3.合理分流,节约机构编制资源。各单位的信息中心撤并后,由于工作量相对减少,其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裁撤分流,这是整合信息中心工作的难点。鉴于这些人员绝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应合理使用,务求人尽其才。通过撤并核销信息机构,分流一批人员到所在单位其他岗位工作,既节约了机构资源,又未突破现有编制总量,还部分缓解了市直单位人手紧缺的矛盾,实现了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调研信息报告范文6
,确实受益非浅,收获颇丰。考察团通过看、听、记、思,深深感到海淀区法院等单位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海淀区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广大法官恪尽职守,服务大局,严格按照“三个领先”(指标领先、影响力领先、核心竞争力领先)、“四个一流”(抓一流党建,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法院)的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培养出宋鱼水、尚秀云等一批杰出的优秀法官。透过这些成绩,方方面面无不包含着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审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确保了公正高效
、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海淀区法院、北京高院运用清华紫光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诉讼来法院后,立案庭按要求录入立案信息,快速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是通过网上进行,方便了群众诉讼。立案后,微机自动分案,避免当事人“选法官”,杜绝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报告”在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递,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检索利用。
、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海淀区法院、北京高院院领导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管理,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审判监督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议内容从程序、事实、法律适用、诉讼收费、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预测六大方面细化为多个小项,评议时依照评议细则逐项进行,评查结果每月在网上通报排位。在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将民事案件普通程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个月缩短为日、简易程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个月缩短为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权限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每天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日的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日、刑事案件普通程序审理期限届满前日、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理期限届满前日的未结案件进行警示,书面通知承办人,在局域网上公布,每月通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去年,该院没有出现一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的现象。
、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海淀区法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用于公告和进行法律宣传。利用电子触摸屏建立审判、执行案件公开查询系统,审判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实现信息查询电子化,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审判情况。设立电子公告系统,每天公告案件开庭审理信息,方便当事人诉讼,提升法院形象。
、法庭审理实现数字化。北京市所有法院均建立了数字法庭,所有庭审均实行了数字监控,实行电脑自动刻录光盘,并运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模块,庭审完毕,法律文书即可发送到当事人手中。数字法庭还实现了上下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联网,北京高院的领导随时可以观看到辖区法院每个审判庭的庭审情况。
、司法服务实现便民化。海淀区法院以追求效率和便民作为审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月,在全国法院率先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着力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外设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大厅,将收受证据材料、上诉文书、公示催告、诉讼保全等与审判相关的内容集中办理,解决群众找不到法官、跑不起法院的问题;对内将司法鉴定、评估拍卖、文书送达等环节集中管理,解决法官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专心审判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共办结保全、鉴定、拍卖案件件,收取上诉案卷件,其中移转上诉案件件,收取证据材料和执行线索份,公示催告和支付令件,引导、接待查询余人次等等。通过实际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提高审判效率和规范司法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当事人对这项机制创新表示了由衷地赞扬,认为:“审判管理机构和当事人服务大厅,设置科学,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司法透明”。
(二)队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确保了勤政廉洁。
、法官队伍实现精英化。海淀区法院在上个世纪年代初,就打破了传统的进人渠道,由原来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地方招干中进人转变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政法大学生。目前,该院共有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人,其中在编
干警人,聘任制人员人。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人,博士人,博士后人。年该院新招名审判人员,其中法学硕士名,法学博士后人。
、法官管理实现民主化。北京法院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法官的积极性,强化了法官自我管理的理念,设立了法官大会和法官委员会,赋予其在法官评价、教育培训、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通过充分尊重法官自主性的自律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法官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资深法官制,现有资深法官名,其享受的待遇与庭长同等,每名资深法官有专用的审判法庭,配有名助理法官,专司审判之职。
、岗位考核信息实现
公开公平化。在海淀法院制定的《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中,他们从工作质量、效率、效果等方面将岗位目标量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装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由于北京实行了“阳光工资”制,干警收入较以往有较大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海淀法院变原来的物质奖励为多元化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奖励出国、休假、学习、晋级等。
、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海淀法院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使干警的庭审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案、管事,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局域网上公开,供干警学习查阅,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审监庭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纳入《纪律作风量化考核》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每逢院长接待日所有院领导均到室接待群众,随时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和案件办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实现院长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畅通监督渠道,加强廉洁自律。
、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据考察了解,海淀区法院还建立了人事、工资信息管理子系统,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找利用。
(三)司法政务管理自动化、电子化,提高了保障效能。
、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海淀区法院、北京高院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发文仅仅局限于对外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传统公文处理中效率低下的“文件旅行”,提高公文运转速度。裁判文书输入打印终端统一印制,当事人上诉再根据需要印制,避免过去每件案件印制大量法律文书造成的浪费。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安全,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安全保卫实现了规范化。海淀区法院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在办公区安装了非接触式ic卡门禁控制系统,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干警一律走法官通道,当事人办事必须经门卫登记后在一楼接待室办理。在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安全防范。
、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据海淀区法院的领导介绍,他们建立了财务信息子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家底,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子系统,运用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建院以来的所有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方便检索查阅。对年以来近万件诉讼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做到诉讼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方便利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海淀区法院、北京高院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信息共享。法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人事劳资信息、财务物资管理信息、档案工作信息和法律法规信息、行政公文都被录入微机转换为数字形式,形成电子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多人同时上网查阅。二是严格了管理制度。审判流程、审限跟踪、诉讼收费等工作根据管理权限并按照预先设立的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院领导和监督部门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各类案件审理、执行情况,特别是解决了人民法庭不便管理的问题。三是节约了工作成本。审限跟踪、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人事工资管理、档案管理、公文传递等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各类文字材料、裁判文书以数字形式在网上传递,文印纸张费用大幅度减少。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信息材料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考察体会和加快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北京法院先进的管理模式、全新的司法理念、公正高效的办案效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硬件设施的投资方式等等,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而这些变化无一不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产物,诠释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真理。毋须讳言,我们尚处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财政不可能亦无能力完全负担我们发展、建设的巨大投入,因此根本不具有发达地区所能给予的财力支持,对此不存在可比性。然而,他们先进的理念、管理方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信息革命所产生的巨大效果,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及省高院、清华紫光等单位的关心帮助,有全州法院干警的积极参与,我州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北京的考察经验,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从考察看,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前提。结合我州法院实际,要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依法治院,从严治院,科技强院”的理念。管理模式要从行政化管理为主向司法化管理为主转变管理内容要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管理方式要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管理方法要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转变管理手段要从传统型向现代智能化转变。据悉,最高院即将出台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人民法院建设的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促进队伍廉洁的有效手段;要充分认识到过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抢占了发展先机,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上级法院和领导的关怀与期盼。过来,最高法院、省高院、海淀区法院、清华紫光华宇公司等单位对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诸多关心和支持,为我州法院的信息化
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只有通过加倍努力,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才能不辜负上级法院和领导的期盼和要求。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
信息化建设不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涵盖了我们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的一件大事。为此,一要领导带头。只有院领导和庭室负责人付诸于具体行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带动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自觉参与。二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要挤出经费,给广大法官购买和配备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三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开展培训,使干警全面掌握电脑等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四要切实把局域网办好办活,增强可读性和适用性,提高法官参与的热情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健全制度
一是要完善监督机制。要以立案庭为主体,建立以案件流程管理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审管办为主体,建立以案件质量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纪检监察为主体建立以查处违法审判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政治部为主体建立岗位目标考核为中心的监督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监督,运转流畅,使审判工作步入办案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和办公现代化的轨道。二是要重点建立局域网管理、案件信息录入等相关配套制度,突出抓好立案和审判管理这两个环节,充分发挥立案庭、审判管理办公室和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法官公正高效的审理案件。三是要认真抓好制度的检查落实。要在健全完善有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