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校本
舞蹈专业教材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6]吴红叶.舞韵飞扬——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我见[J].艺苑,2009(06)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2
1、流行音乐的积极影响。流行音乐俨然已经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可以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在高校的各种活动中,流行音乐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学生们纷纷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社会中各种音乐节目、音乐大赛的产生也为高校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即使不能走上大型舞台,KTV也成了大多数高校学生最喜欢的娱乐场所之一,甚至有学生在寝室上演“个人演唱会”。
2、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流行音乐过于伤感、消沉,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流行音乐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学生们容易混淆是非丑恶,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部分流行音乐商业化性质过于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1、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类型的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因此,教育界不能阻止某类音乐类型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范围,更不能放任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泛滥,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改革要首先要尊重高校学生们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热爱和选择,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亦或是其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音乐类型,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们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类型,通过了解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2、抓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改革强化整个高校界的音乐教育改革:转变课程目标定位。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注重以人文本,强调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弘扬音乐文化,加强各种音乐实践。严格音乐教育标准。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不断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能很好的体现人文思想,同时,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真正从音乐教育中受益;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教学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的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涉及专业门类课程学习,也不能忽视综合学科的教育;要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良好结合,同时还要针对地方性、国家级以及国际化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要通过不同的科目的教学达到理论的完整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调整教学课程设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要适当增加公共类课程和综合型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将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增加基础类课程的教学量,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强化与音乐相关的实用性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学生要在学习好音乐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相关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音乐、外国音乐等课程的教育。改革教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在教学过程中重情感、重育人,要通过音乐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追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追求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教师还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授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之外,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要学会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重塑教学课程评价。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多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类型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其他音乐类型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看到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感受其他类型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学习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把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卡,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流行音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小结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它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全面协调的发展。狭义概念则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界掀起“增效减负”的呼声。为更好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师队伍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课文重点
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学任务可以课前完成。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老师的课前备课抓住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纲要性问题,使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学习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通过预习疏理环节,基本上可以确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课文层次的疏导上。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清课文脉络,在脉络层次上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脉络层次理清后,就简明扼要地进行语言锤炼,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围绕主要内容,精读一部分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正确解读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做到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超越性地解读课文。超越性地解读课文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灵活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风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4
1.1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二者发展不协调
体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操教学有着动作多且复杂、难度高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等特点,因此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其他课程更高。体操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教学,实践过程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就会偏离专业特性,违背教学目标。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所占比例极小或形同虚设。体操能给人们带来形体美和运动美的感受,然而人们对美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基础之上,所以应重视理论指导。
1.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传统体操教学方式为一讲解、二示范、三分解、四纠正、五组合,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直以来,体操教学都是将传授技术动作放在首位,忽视体操的其他特性。近年来,受创新思维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体操的健身、娱乐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涉及不多。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学生学习体操的欲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目标仍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为核心,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娱乐性和创新性,在体操技能方面缺少兴趣教学内容;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体操运动本身的娱乐功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体操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紧张、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否则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抵触学习,使预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无法完成,体操教学的指导思想得不到体现。
1.4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合理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仍以技术动作考核为主,理论与技能考核内容少且范围窄。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体操锻炼意识养成等因素,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部分身体素质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不理想,导致其对体操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恐惧心理。因此,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没有结合客观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是不规范、不严谨的。应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1.5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更新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体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被引入教学。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教师仍存在以下教学行为:(1)注重技术动作传授,忽略体育教学和体操健身能力培养,单一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思考和理解。(2)注重学生体操专业素质,忽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操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体操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以及学生对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样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方面。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措施
2.1坚持现行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体操教学的多方位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娱乐和消遣已逐渐成为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和过时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终身锻炼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所以,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应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学生动作技术学习以及身体素质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此,体操教学应从单一教学目标向多方位教学目标转化,将体操健身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并融入体操教学中,拓展体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体操教学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操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2重视理论教学,构建科学、完整的体操教学体系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实际授课中理论教学薄弱,体操教学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想完全纠正过时的教学思想,就要切实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传授。体操动作技术的学习需要完成带有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动作。体操动作是由一个个独立技术动作组合而成,既独立又统一。每个体操动作的自动化形态都要经过不断泛化与分化,进而达到巩固与定型。因此,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其复杂性起到有效的梳理和归类作用,同时对其危险性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消除。理论知识的储备将影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分析。同时,体操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体操运动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是发扬和传承体育文化的积极动力。体操文化包含古今中外许多哲学思想和理念,体操理论知识教学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体操运动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3丰富体操教学内容,全面体现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
教学内容是体操教学改革关键所在,应在教学中挑选技术性强的典型动作,配合多媒体和体育挂图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技术的同时掌握体操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对各种动作技术的延伸产生理解。同时,引入带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强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学习难度动作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既能反映体操技术的特点,也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健身性与实用性是体操运动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体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们对体操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实践,传统体操发展的局限在于竞技技能主导一切,而体操的拓展、辅助功能一直被人们忽略。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所提倡和主导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体操教学中要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个人形式,也要有集体形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强调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了解体操健身知识,学会如何利用技能去健身。
2.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普通高校对学生体操教学评价主要为技术技能考核,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应结合体操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体操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改革现行体操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体操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首先将技术考核形式变为课堂评价形式,将技术考核重心转移到综合能力方面。其次,将课堂综合评价与考核成绩结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最后,重视学生互评和自评,科学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体操学习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构建科学的体操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创新教学思维、敢于实践应用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敢于实践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体操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寻找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体操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开发与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操学习中获得更大收益。因此,理解教育内涵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由此开发的教学方法必将适合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体操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结语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5
(一)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本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层面进行灌输,亦即所谓的“满堂灌”。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讨论或者案例教学,然而这些讨论和案例的素材基本上也是间接的理论知识的反映,因此不能突显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专题调研有力的结合起来,按照现实的需要,把课程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层层分解,使得每一个层级的技能知识都能够与相应的专题调研密切结合,从而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技能知识的讲解顿时变得有血有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最终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知识。可以通过高校融资模式的调研,既强化了教师融资模式的理解,又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融资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理解、掌握和升华,这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所在。金融实践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将金融理论及知识的学习与金融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实习相结合,以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金融专业学生在各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流程模拟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应用技巧,提高其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
(三)可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由于课程教学安排的需要,课程的学习是分开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分开学习的,但是实际应用当中这些课程是综合运用起来的;在缺乏实践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学生有一种“实际的操作当中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运行的呢?”的疑问,通过实践教学,可把学生从相对封闭的纯理论学习环境中释放出来,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其专业视野。同时,实践教学也要求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突破单一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促进作用.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推行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了一些想法,认为高校是本科院校,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像高职那样强调实践教学,将自己降格为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的一个教育层次;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认为高校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应降低毕业论文要求或者取消毕业论文。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给实践教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验内容、实验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
实践教学本应是理论课延伸到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的内容,但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大都实践单元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仅包括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少数环节,基本没有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空间都会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想的实践教学效果。虽然有一些高校开展了有关专业实验课的教学,但也没有从内容上进行整合,仅仅是形式上的单独设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衔接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相互协调性。同时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实践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和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均强调各自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独立性,不利于交叉学科及前沿学科内容的融入,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教师团队能力不足
教师是教学环节执行顺利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优质的师资团队是实践教学形成良好效果的保障。
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团队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首先,师资团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缺少在金融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部分高校也在逐步引入行业专家和兄弟院校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以解决本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外聘教师在教学环节执行和教学管理方面不如专任教师熟悉情况,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金融学专业的重要性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齐头并进,共同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部门会议,统一了实践强校的办学思想;通过系部实践教学专题会议、教研室会议、实践课程认证等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考核标准。
(二)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金融课程应该逐渐改变老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生动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其金融分析归纳能力,可以通过布置市场调查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未来从事金融工作做好铺垫。实践教学要想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金融实践中,就必须要设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如国际金融局势辩论赛等,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思维逻辑性,提升团队凝聚力,更加深入、透彻地掌握当前国际金融局势,为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三)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
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内金融投资模拟实训室的建设,购置较完备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让学生高度仿真地模拟股票、外汇、基金、期权、期货等的交易,从而理论与实践切实融合到一起,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高校可与有意向的金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学生学习的某一个阶段去金融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提前近距离接触社会,进行各种金融业务的实地操作,体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特点,从而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融合到一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四)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学作风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金融实践教学环节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极快,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高校应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让教师熟练掌握各种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增强实践能力。同进积极听取各类金融实践讲座,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第二,各大高校可以从金融企业聘请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来为师生开设讲座,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优化教师结构,以弥补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
(五)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制
以往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制过于局限,不能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对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对此校方应该建立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通过辩论、演讲、师生互评等多样化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与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分析能力,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6
一、人才市场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这给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兴起的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结构也出现变化,要想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引领学术潮流,推进学科进步,就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兼备,既拥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均较强的综合型社会需求人才。
(二)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技术融合化的综合型人才培养
自然、技术和人文科学相协调的人才在具体时实施过程中可以总结为强化人文教学中的技术和科学教育,注重理工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科技和文化进行融合,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提高学生对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洞察全局,抓住机遇,培养文化和科学相结合的全面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具有长远发展的前瞻性眼光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干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拥有远大的志向,有强烈的正义感及自律意识,保持极大的求知欲望及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问题[2]。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使知识人才能够克服一些困难,不断进行探索和钻研,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拥有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责任感是良知、觉悟和思想的综合体,缺乏责任心的人无法成为高素质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人才的责任心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要对自己富有责任感,对自己有信心,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要对他人有责任感;要强化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作为当代知识的发源地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引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院校改革,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怎样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3]。
(一)人才市场需要创新型人才
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重点加强对服务、生产行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服务和生产领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构建一种社会化学习机构,从而使高校教育同社会生活和生产更加贴切。高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人才市场需要综合型学科的人才
信息化、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不断创造新知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又是知识经济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要提高基础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和改革[4]。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综合学科和各种跨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对学科的发展进行全面把握,才能保证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三)高校教学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高校在实行教育改革时,要将传统的教育精髓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改革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单一的传授知识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知识,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四)高校专业方向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及形势的变化
社会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社会市场中该行业的发展相同步。不少高等院校存在专业课程设置落后、研究内容单一等缺点,不能同社会专业统一发展,没有对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浪费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
三、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政策
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作用,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只有全面落实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源源不断地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输送给社会。
(一)重视学生个体化发展,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构建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教育气氛,为学生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品德和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
(二)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大高校应该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状况,面向社会经济建设,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
(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要重视同社会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注重市场的调研工作。要能够及时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相关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材的开发。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质量,加深学生和社会企业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满足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6]。
(四)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