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传播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传播概论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2

面向考生

考试科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大类

数据结构

数字媒体艺术

工商管理

财经大类

管理学原理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西方经济学

旅游管理

旅游大类

旅游学概论

英语

英语类

综合英语

日语

日语类

综合日语、口语

艺术设计(视觉)

艺术设计类

专业综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制造大类

机械设计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电路电子技术

微电子学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类

机械设计基础

新闻学

广播影视类

语言文化类

传播学概论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3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媒体;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90-01

一、数字媒体概念

20世纪所爆发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以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革命为特征,因此又称“数字媒体革命”、“新媒体革命”或“数字与信息化革命”。[1]而数字媒体革命就是指以数字信息传播技术为介质的媒体革命,数字媒体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其形态本身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除了数字化以外,还包括网络化、移动化和融合化,过去相对独立的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数字媒体已经出现相互交叉的局面。

二、数字媒体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主要分为“网络媒体”形式和“手机媒体”传播形式,二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其传播中具有的双向性、复合型、开放性和多级性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但由于网络和手机媒体采用的传播技术、终端不尽相同,所以二者在一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打破了出版周期、播出时段的限制,可以对突发事件即时、全过程跟踪。同时可以将网络信息长期存在网站的数据库中。传统媒体在信息接收时间上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广播、电视等,而网络媒体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取信息。所以,网络媒体不仅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全时性,而且在信息存储时也体现了全时性,信息的海量性大大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内容全面性的需要。网络传媒在获取时间、方式、广度和深度上都比传统媒体更加个性化、层次化。

手机媒体主要的传播形式包括短信、彩信和“应用”等,手机媒体携带方便,提高了传播情景私密性的特点。手机媒体较传统媒体还具备全球定位功能。手机媒体在传播内容和时间方面还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特点,手机使用者可以在不连续的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

三、传播中的数字形式美

由于传播主要分为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传播两种,所以两种媒体分别具有不同的传播形式。网络自诞生以来,产生过非常多的传播形式,有的传播形式转瞬即逝,有的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形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Web网站传播形式被广泛应用于20世纪90年代,Web网站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组织或个人,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传播目标。[2]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中国最主要的两种即时通讯手段就是MSN和QQ。网络传播形式除了Web网站传播、即时通讯传播外,还包括网络社区传播、博客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维基传播和微博传播等。

随着手机终端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传播形式逐渐丰富,一改最初只有语音通话的功能。目前,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短信传播、WAP网站传播、手机广播电视、手机社区传播和“应用”传播。“应用”最早是由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内容和服务的方式,简称APP,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手机操作系统采用。APP的出现简化了信息获取的路径,当用户打开相应的APP时就可以进入特定目标,使功能相对单一、层次减少、提高效率、强化专业化服务。

四、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数字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市场,从2003年起,每天读报杂志的人在持续下降,而上网等使用数字媒体的人数在逐渐攀升。数字媒体绚丽的表现力、良好的互动性、同步直播、互动报道等极大提升了传播效果,数字媒体在释放巨大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当然,传统媒体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数字媒体越来越博得用户的喜爱,但传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数字媒体所达不到的,它的权威性也是数字媒体无法取代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会相互借鉴、相互吸引,最终变成一种更新的媒体。如今,已经有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相结合,主动介入数字媒体,如手机报和电子报等,传统媒体以精辟的言论对消息加以权威的分析,就能在内容上取胜,数字媒体的内容虽然海量,但不免夹杂很多垃圾信息,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将核心新闻和有价值的消息及时提供给大家,抢占内容上的优势,提高自身品质,相信市场会不断扩大的。

参考文献:

[1]林讯.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

[2]彭兰.数字媒体传播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4

从Big idea + 360整合传播到Big action + AIDA model

前者是多年来的传播活动的经典思路,这里就不做冗述。

在提出新的观点之前我想引述一个营销专家Heinz M Goldmann的营销法则-----AIDA法则,即: 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Action。

他指出一次营销行为让消费者产生行动会经过的四个过程即:引起注意,产生兴趣,产生欲望和做出行动。AIDA法则如今已经被用作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因为该法则不仅可以用以指导一次推销行为更能用来进行广告策略分析,尤其适用对于用户交互性要求极高的互动广告策略中。

Big action + AIDA法则是我提出来可以用作互联网数字营销的一种普通思路。即我们并不把一个传播主题或者一句Solgan作为整个传播行为的主线,而是把一种可以延续的互动行为或者体验作为一次数字营销的主线。

即在数字营销策略中我们首先有一个Big Action,即我们吸引消费者去完成一个交互行为。在用户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潜移默化的完成品牌和产品诉求。

这是一种引导式的线性传播策略,他的指导原则是AIDA法则。

1.前者强调广告本身的Idea,非常注重品牌形象传达以及产品或服务内容的告知;后者强调用户的参与度,注重在交互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品牌和产品诉求。

2.前者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说什么消费者就听什么;后者以用户为核心,觉得用户没有兴趣和参与欲望,效果就等于0

3.前者的用户体验流程非常短,主要只是集中在听和看上;后者的用户体验路径很长,每一步就要考虑用户体验性

4.前者解决问题首先是得有一个idea,最终的结果是希望消费者接受并理会这个idea,所以idea是一个终点;后者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一个Action,希望用户参与这个Action,然后Action会不断带到下一个Action。Action是一个起点。

5.前者是一种爆炸式的粗狂的传播策略,效果会随着平台信息量的增大而无可避免的变差;后者是一种引导式的线性的传播策略,人们只会在平台上选择他注意的到并且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更容易脱颖而出。

二、新的考核标准

从ROI到ROO

一次数字营销的目的绝不只是传播一个主题,事实上数字营销的传播平台,接触方式,表现形式都更为复杂,而且涉及到电商和数据。

有理由相信数字营销的目的更为复杂,但现有的广告ROI考核标准不足以衡量所有的数字营销效果。不能粗暴的将每一次数字营销的投入的回报都核算成点击数、转发、曝光量、留资数等。不如我们把ROI(投资回报率)换成ROO(目标回报率)后,公司,媒体,客户在做一次数字营销前仔细研究广告的目标,和衡量数字营销成功的指标。

每一次数字营销行为都应该有其特有的传播目的,成功标准和考核指标。一直沿用经典的ROI考核,会迫使每一次数字营销活动都变成一次应试。

三、新的业务模式的探索

从创意到创新

“这是一个后数字和全移动时代,通过360度整合营销,通过制造媒介干扰来打造品牌故事的行为,我们认为将不再有效,甚至不再被需要。”----稻本零

我们的思维方法,技术手段,选择的平台,触点以及监控手段都是在旧的传播模式下建立的。新的思维模式的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以及触点的组合。

而任意一个维度的创新势必会带来新的业务需求。而且互联网涉及大数据和电商,其在整个市场营销环节绝不只是承担了传播的角色。所以一家公司已经不能只做广告本身。

从现在开始重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才能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如大数据、电商、内容平台、移动触点、信息传导、检测跟踪等每一个领域都有无限的可能等着去探索和开发。

以上三点是分别给到互动广告人、广告客户以及公司的建议。

总结:

1.对于互动广告人而言,大多数人的仍然有意无意的把360度整合传播做为自己思考创意的指导标准。无论媒介预算多少,不考虑平台和触点,都是一招鲜的Big idea和媒介干扰。我希望数字广告人能够认真考虑互联网的特性,结合各种平台,带着Digital思维来做数字营销。Big Action+AIDA法则可以做为一种方法论,而广告的核心无疑是实效。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5

>>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网络信息异化研究

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基于动力场理论的网络反腐舆情演化与传播仿真研究 市场网络舆情的成因及疏导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基于热点文件下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多主体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 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分析 基于网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高校管理研究 基于衍生品视角的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基于舆情视角高等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观点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研究 网络舆情的“本地化”视角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20.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3]王国华,方付建.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2,(1):70-72.

[4]喻发胜,王晓红,陈波.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0,(5):179-181.

[5]朱恒民,李青.面向话题衍生性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5):60-64.

[6]刘勘,朱怀萍,胡航.网络伪舆情的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11,(11):57-60.

[7]高武兵.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3-6.(下转第117页)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机安全部署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3-02-21

数字传播概论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有力保障 必经之路

当代传播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真正对旧有传播形式形成了巨大挑战的是新兴数字媒体。借助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走向了数字化。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1.新媒体的界定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它们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媒体主要包括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博客、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楼宇视屏等。

2.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的“新”,其实就是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这些区别,除了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海量性”、“时效性”、“多媒体”、“超文本”、“全球化”、“移动性”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交互性、异步性以及新媒体新的传播效力等传播学意义上的特性。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1.少数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形态多样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族性等特征。

2.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古代的国家使节互访、互市贸易、战争掠夺;近现代主要以印刷、电子媒介作为中介传播,同时各民族的节会活动也是传播的一个重要介质。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政府宣传性、民族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等传播特性。

(三)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在联系

1.新媒体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民族文化传承是一种纵向传播,因此其传承需要媒介。新媒体一出世就拥有许多传播上的优势。媒介技术的进步势必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进步。“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即是“文化遗产数字化”。

现有文物保护手段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由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严重不足,少数民族文化文物往往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造成了保护与利用的脱节。这远远不能适应文物大规模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为该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无限潜能。

采用数字化抢救、保存少数民族文化有大量优点。一是“原汁原味”。图、文、声音、动作并茂,真实记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效果是传统记录方式不可比拟的。二是可以迅速复制、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成本低廉,易于保存。

2.新媒体是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经之路

新胜旧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同样是文化发展之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之道在于数字化,这是由少数民族文化属性和新媒体传播特性所决定的。

(1) 新媒体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或多或少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在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后,凭借互联网几乎可以瞬间将数字化后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达到各用户,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借助新媒体,世人不用亲探少数民族聚居地也能随时随地感受其文化的独特魅力。

(2)新媒体实现着少数民族文化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迁移。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具有强烈民族性和地域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少数民族文化大范围传递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小众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向全国甚至全球的迁移,它把自己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影响着世人,相应地,新媒体也将其它文化的精彩带入少数民族地区,将当地人从过去封闭的文化观念带入一个开放性的文化视野中。

(3)新媒体实现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向个人性和多元性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特点出现了新变化。各民族除了政府主导的官方宣传外,还出现了民间人士自发利用网络进行的本民族文化宣传。他们主要以旅游网站和网络社区为平台,有的人还开设了自己的民族网站,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云南出现了以专门传播当地少数民族为己任的职业传播人”,他们自己出资开设网站,义务传播本民族或民族地区的文化。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即时通讯、网络社区、博客、播客、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等新兴事物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它们把大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联系到了一起。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少数民族文化能即时地以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寓传于乐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传播和交流,同时得到发展。

3.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相互的,外来强势文化传入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不小压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借助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冲击更为明显,少数民族语言艺术、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都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及其歌谣舞蹈等逐渐衰落。少数民族旅游区中,虽然随处可见展现本民族文化的建筑、用具、服饰和风俗活动等,但这些东西大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呈现,而是基于商业利益的刻意夸示甚至扭曲,内在的民族本色已经所剩无几。这些现象表明,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正在消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且呈加速度态势。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有消亡的危险。只有积极回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积极进行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今,新兴数字媒体成了时代的弄潮儿。而文化的表达、传播必须有工具和载体,因此文化的进步也就通过表达、传播其的工具和载体的进步而表现出来。新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扩张力和推动力,这为传承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既不能忽视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也不能否认新媒体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新媒体不仅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保障,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