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系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像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像系统

影像系统范文1

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一种情况:技术员用IP盒依照X线检查申请单摄片后,将IP盒插入CR的读出装置对IP进行扫描中,显示器上相应图像框内未见影像(即使CR系统处理IP逐渐显示影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影像的蒙片图像)。

在CR机可以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我考虑原因有:①X线机出线量不足(我院的X线机使用的时间较长),IP成像层未接受到足够的X线光子能量,激光阅读仪扫描时IP成像层产生的荧光(荧光的强弱与与IP在X线下受到第一次激发时的能量精确地成比例,荧光被读出最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少,经CR系统进一步相关技术处理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②曝光条件选择不当,安排后一位患者摄片时,摄影条件没有针对摄影部位进行相应调整,用小部位的摄影条件投照了厚,大部分的X线被人体吸收,只有很少的X线投射到IP成像层,同样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③技术员忙乱中出现摆位疏漏,X线管球的位置未与摄影部位、IP盒调整在同一直线上,IP成像层实际上并未受到X线的照射激发,也未储存摄影部位的模拟信号,当激光阅读仪进行激光扫描时不会有第2次激发而产生荧光,CR系统处理后也不会出现影像;④已曝光的IP盒与未曝光的IP盒混淆了,见于工作次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的情况,会出现有一个IP扫描后无影像同时有一个IP出现重影;⑤曝光条件选择正确但摄影部位厚而摄影功能栏所选部位体厚薄,在IP影像读取过程中CR系统根据预先登录的摄影部位而自动设定的激光束能量低,在进行激光扫描中不能释放更多的俘获电子即不能释放更多的IP成像层中储存的X线光子的能量、扫描时间缩短、荧光效应滞后,更多的影像信息仍以潜影信号被保留在光激励荧光物质层中IP即被自动送回IP盒中然后退出,而不是经CR系统技术处理后以人眼可读的影像出现;⑥IP超过使用寿命,在经过一定次数的曝光后IP成像层的晶体贮能及发光能力都在下降,相应的接受并储存的入射的X线曝光量与IP光激励发光强度也下降,如果超出了CR系统的补偿,不能形成影像。

出现类似白板现象后:应注意此现象出现的次数,如果一天的工作中并不是连续、频繁出现白片情况,可暂不考虑X线机出线量的问题;审视曝光条件的选择是否恰当,选择适合的曝光条件摄重新片;回忆摄影部位的摆位情况,重新摄片即可;梳理工作流程中IP盒的使用情况,将不确定使用情况的IP盒插入CR系统的读片装置中对IP作擦除处理,然后重新摄片;核对摄影功能栏中的摄影部位是否和所摄部位一致,如不一致,正确选择后重新摄片;在CR机上检查IP的使用次数是否超过了设计寿命,如果超过了使用寿命立即更换新的合格的IP。综上所述,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要保证进行CR系统处理的IP接受了足够量的X线照射,从摄片条件的选择、摄影功能栏部位的选择、IP的使用等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因CR在影像后处理上的优点而掉以轻心,工作思路清晰,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定期保养X线机、CR机和IP,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多次重新摄片造成患者辐射剂量的增加和工作量增加以及其他患者摄片的等待时间。

影像系统范文2

一、概述:

城市真彩色正射影像为数字城市提供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是直观的、立体的、便于使用的空间地理数据、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提供真彩色地图,能够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对地形图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正射影像管理系统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技术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对影像数据的管理应用以及更直观了解城市的状况,便于各政府部门、各行业辅助决策,发展自己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把握专业性、实用性、适用性,扩充性、可行性的几个方面。

系统要坚持面向最终专业用户的解决方案,切实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考虑技术方法与实现手段,还应考虑大量数据的存储、维护与更新,同时还要考虑与现行体制相适应,系统结构、功能要适应各层次用户使用,操作方便、灵活、易于更新和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应用领域和软件配置应可扩充、适应将来技术手段更新的要求,还要考虑与人力、财力相适应,并具有稳定可靠的数据源和较为迫切的用户需求以及适应的建设周期。

三、系统开发:

在地理信息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开发工具,在这里,采用组件式GIS它是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潮流,该系统利用地图控件和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C++开发针对正射影像图管理的应用系统,它将地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封装在每个对象中,用户可根据自己建立的需求,选择使用对象,这还可方便地嵌入其它系统和其它图形、多媒体、数据库开发技术结合建立专业应用系统。

四、系统功能:

正射影像管理系统要具有影像的输入、输出、注记标注、信息查询定位等功能,正射影像的输入与输出,要求影像管理系统可加载正射影像,实现影像的无缝拼接(基于地理坐标)系统不限制影像的大小,适合诲量数据的图像库管理,同时可裁切任意比例尺图像的输出与打印。在注记显示上增加了影像图的可读性,在注记显示上,分为道路层、企事业单位层、重要地物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加载一层或多层。放大缩小漫游是地理信息系统必备的功能,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容易地看到城市任意区域的概略地理位置,在信息采集上,管理系统提供基本绘图功能,如点、线、面等可以很方便地绘出自己感兴趣地物,系统支持大量图形的属性信息保存,提供了强大的绘图,保存,再现功能,为标注注记功能提供了数据来源。系统运行的所有功能都可通过菜单来完成。如图像的加载、输出参数设置等。在工具栏中设置、工具采用、绘图工具、测量工具和打印工具,在工具箱中还设置了放大、缩小、漫游、全图、添加影像、矢量图层、CAD图层等按钮,在图像的显示区域,可以显示图像矢量图形。注记在图像输出上作到可见即可得,在图层控制上,每添加一个层就会根据图形特性在图层显示框中显示出来,可以通过图形显示框选择要编辑的图层,在相互的状态栏还要显示当前窗口的图像比例尺,当前位置的坐标和分幅编号。

五、结束语:

影像系统范文3

关键词:PACS系统;影像设备;图像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有效提升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对于提升医院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种问题更为严重。从目前来看,图像归档与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 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的控制标准,容易出现兼容性差的问题。因此,PACS系统关于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对PACS系统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的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存胶片需要提供非常大的空间,而为了有效提升胶片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可利用的价值,需要有片库来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将影像胶片有效保存于此,从而有效提升影像质量。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归档”。

然而,随着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图像数量的不断增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无法有效保证影像的质量。比如说医院中的常规X射线摄影,其一般采用的是胶片增感屏系统,在其成像时,会存在胶片记录,需要利用暗室来进行冲洗,而冲洗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如此,胶片库往往采取的是手工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查询资料的效率。而在传递图像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数量庞大的胶片也让归档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常常会出现错误归档的问题,胶片也很容易出现损环和变质的问题,这会让胶片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问题,这让资料的再次利用非常不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PACS系统的优点分析

1、PACS系统能够非常快速地调阅胶片图像,医院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PACS系统来开展相应的读片与诊断工作,且能够实现随时调阅,这势必会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从而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胶片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问题的几率。

2、医院能够通过利用PACS系统有效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实现多学科的会诊,这样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医护人员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服务。

3、通过利用PACS系统,医院各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图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实现了图像数据的有效共享,能够满足医院工作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的应用。这样一来,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通过利用PACS系统,传统的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样会对放射学实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其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加速行业内的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PACS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胶片的使用率,这大大降低了胶片的开支,同时也有效节约了其他的相关的管理费用,从而打造无胶片的工作环境,在节约资本的前提下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思路研究

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DICOM信息的修改

主要包括修改patient name、patient sex、pat ient age、pat ient ID / study ID 、orienta tion以及初始窗宽窗位值等。

(二)信息匹配

能对远程HIS或PACS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并且能够将远程信息与本地采集到的检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初步比对匹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信息不一致的内容,发现与申请信息存在的不足。这样一来,就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动化的匹配,有效降低人工的工作量。

(三)采集和发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在采集到影像设备发送的D ICOM 图像, 确认影像正常后, 需要将影像发送到DICOM网关, 从而完成正式PACS采集过程。因此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需要具备storage/ retrieve的功能, 并且一定是符合D ICOM 标准的。

(四)规范检查信息

规范检查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目前来看,很多厂家的影像设备质量千差万别,这也带来了设备影像形成的DICOM信息内容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不仅如此,厂家在设定发送规则时,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某一个设备中,一个图像在被检查时,会被分成不同的多个Study InstanceUID来进行发送。而通过利用IQCS提供的有效的规范检查功能,能够将相同检查但Study InstanceU ID不同的图像合并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在经过DICOM网关采集时被认为是不同检查。

(五)管理功能

要能够实现定时定点对科室检查的阳性率、工作量等进行统计。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自动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保证科室诊断工作的质量,提升其标准化水平。

结语: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PACS系统的优点,然后根据其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环节,实现在最快的时间内有效发现错误的影响或者那些质量不达标的影响,然而更快的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升PACS系统的质量,有效保证影像质量,为相关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振涛.基于原有PACS/RIS系统的医院影像平台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7期

影像系统范文4

[关键词]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空头支票;支付密码;退票率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55 — 02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突破了支票原有的清算模式,实现支票在全国流通。然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率长期居高不下,退票问题已成为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票据款项正常清算及业务有效推广的瓶颈。

一、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原因调查

造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的原因众多,通过对部分地区的退票业务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主要是电子清算信息与支票影像不相符;约定使用支付密码的,支付密码未填写或填写错误;出票人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票据款项;出票人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据统计,这四种原因造成的退票占全部退票的80%以上。

造成退票的其他原因还有:出票人账号、户名不符;大、小写金额不符;支票必须记载的事项不全;出票人已销户;持票人未作委托收款背书;持票人开户行申请止付等。

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成因分析

造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的具体成因主要有操作和管理二个层面。

(一)操作层面

1.出票人缺乏诚信或业务素质差,支票使用者有意无意地大量签发空头支票、加盖印鉴不清晰或印鉴错误、支付密码填写错误、甚至故意不填,而商业银行对大量空头支票和支付密码错误支票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手段加以事先防范,客观上造成了大量退票业务的发生;

2.部分商业银行业务操作不规范。如一些商业银行加盖票据受理章不规范,造成票据要素无法辨认;票据审核不严,扫描提出瑕疵支票;录入电子信息不完整、扫描票据影像分辨率不符合系统技术要求等;

3.部分提入行出于谨慎性原则对一些稍有疑问的业务均以“电子清算信息与支票影像不相符”理由退票;

4.持票人对支票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瑕疵票据防范、鉴别能力较差,对空头支票、支付密码缺乏有效的查询途径。

(二)管理层面

1.票据防伪各环节管理稍显薄弱。持票人、商业银行业务经办人员票据防伪知识薄弱,不能准确掌握支票的防伪点。出票人签发支票缺乏严肃性,书写和签章不认真。预留印鉴的真伪辨认和审核难度大,容易发生差错或支付失误,造成支付风险。因而,付款行在确认支付票据款项时,为规避支付风险,只要支票影像及电子信息稍有瑕疵,宁可不付,绝不错付。

2.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风险防控能力差。一是未建立和施行全国性黑名单制度,对经常签发空头支票或支付密码不符支票的出票人无法进行有效控制;二是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不能提供支付款项不足、支付密码不符、账号户名不符支票的实时查询功能,以杜绝该类退票业务的发生。

3.对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处罚不力。一是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取客户,发现空头支票隐瞒不报;二是人民银行对空头支票处罚执行难,特别是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推广运行以来尚并未形成有效的、全国性的空头支票管理体系,造成对跨区域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存在取证难、举报难、处罚更难的局面;三是对支付密码错误是否属于空头支票行为不明确,造成大量签约使用支付密码的客户利用这一管理漏洞大肆签发支付密码错误的票据,导致支票款项无法得到有效清算,严重影响了支票的信誉。

三、退票业务对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的影响

(一)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量大幅减少

由于印鉴不符、支付密码不符、账号户名不符以及空头支票造成的退票,商业银行业务经办人员往往无法事先控制,在办理提出业务时,只能严把票据审核关,凡是存在瑕疵的坚决不予受理,人为造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量大幅度下降。

(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单位财务人员为取得货款,需要与付款单位多次交涉,由于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造成无法正常结算支票款项。而持票人往往会对收款银行产生不满情绪,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客户与银行之间的矛盾,造成金融服务纠纷和投诉事件,给商业银行正常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三)全国性的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考核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对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管理比较严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管理较为松懈。客观上造成了商业银行对提出业务审核和提入业务退票把握尺度存在宽严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对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发展、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有效管理和统一规范操作,以及持票人及时结算支票款项均造成不良影响。

(四)降低支付服务质量、增加支付风险

一是对于一些支票记载事项无误,但字迹潦草、汉字书写欠规范、签章不很清晰的,提出行为避免被提入行退票,尽量婉拒持票人提示付款,由此可能会造成服务投诉,增加提出行的服务风险;二是提入行人为放宽审核标准,给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形成了不可预知的支付风险隐患。

四、有效降低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率的建议与对策

分析上述形成退票的原因与成因,为有效降低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退票率,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一)金融监管层面

1.修改《票据法》或制定相关补充法规

全国支票影像支票系统推广运行以来,人民银行虽然制定出台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等相关管理规定,但未从法律层面确定支票扫描影印件的地位。因此,建议人民银行加快《票据法》修改进程,确立支票扫描影印件的法律地位,促进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2.明确支付密码的法律地位

《支付密码器系统业务管理指引》规定,支付密码作为验证支付凭证上存款人签章真实性的辅助措施,支付密码的法律效力和法律责任一直未能从法律层面得以明确。因此,建议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支付密码业务管理办法,明确支付密码是票据的支付依据,并通过管理办法规范支付密码使用、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等管理要求。

3.强化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效率

建议从三个层面加强监管并形成合力。首先,人民银行应充分运用监管控制手段,对商业银行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当事人(出票人)进行有效监管,并根据相关职责进行考核或监管处罚;其次,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协会、商业银行同业协会等金融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自律标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推进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稳健运行;三是商业银行应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健全业务考核指标,加强业务培训,有效提升本行业务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

4.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建议建立全国层面统一的“黑名单”管理制度,将屡次签发空头支票、预留印鉴不符支票、支付密码不符支票的客户列入“黑名单”管理,并实现与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直联,将列入“黑名单”的客户在系统中记录其违约记录,增加其取得其他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的信用成本。

(二)技术层面

1.大力推行使用电子验印技术与标准

建议统一商业银行电子验印的技术标准和参数控制要求,确保支付安全。电子印模的建库行必须符合人民银行规定的技术参数标准;支票影像交换业务提出行必须核验支票付款人签章的技术参数,签章模糊达不到参数标准的系统控制不予提出。

2.引入实时核验机制

建议实行部分票据要素的实时核验,有效减少退票率。票据受理行在办理提出业务时,系统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发送实时核查报文,向出票人开户行核查有关票据信息,核查要素主要包括:出票人账号、票据金额、支付密码三项要素,如系统反馈账号户名不符、支付密码不正确、款项不足支付或已挂失、已冻结等信息,提出行可以将支票直接退持票人,减少不必要的退票业务发生。另外,系统对扫描支票影像的分辨率进行系统控制,不符合系统参数要求的控制扫描提出。

3.建立空头支票“黑名单”管理系统

建议人民银行建立全国性空头支票管理系统,人民银行从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清算系统中直接提取空头支票业务信息,并将出票人签发支付密码不符支票列入空头支票管理范畴,严格进行处罚,以净化支付清算环境。同时,系统实行实时检核机制,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其信息,控制对其出售转账支票和提出全国支票。

4.引入票据截留机制

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引入票据截留机制,对使用支付密码的支票业务,无须传输票据影像,实时核验票据关键要素,系统检核无误后直接确认付款。通过票据截留可以有效提高票据资金清算效率,可以有效减少支票影像传输数据量,有效节约宽带资源。

(三)商业银行管理层面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经办人员业务处理能力

坚持业务操作培训常态化,商业银行业务经办人员做到熟练掌握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知识,掌握票据审核要点及要求,在柜面审核环节把握票据质量,杜绝不合格票据提出,减少退票业务发生。

2.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完善的内部考核机制,强化业务经办人员的责任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并切实做好柜面服务和对客户的指导、教育工作。在规范业务操作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从而在拓展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同时,有效控制支票影像业务退票率。

(四)客户层面

1.加强业务宣传,提高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社会认知度

人民银行应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宣传,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资料,以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阵地,充分利用柜台、电子显示屏和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并配合以电台、平面媒体等宣传媒介,向社会大力宣传普及支票知识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教育广大企事业单位如何正确填写支票,正确使用支票,提高社会公众对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认知度。

2.大力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

有效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离不开法人、公民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应该大力宣传、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提升金融业务参与者各方的公民意识、法人意识,树立符合社会公德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使参与者各方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从而有效提升社会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影像系统范文5

随着锰在影像学和实验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其毒性损伤已经成为近期人们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明,锰作为机体微量元素,堆积后的损伤主要表现于神经系统。我们从锰作为影像增强剂这一角度对其给药方式、机体损伤和损伤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锰;影像增强;神经毒性;机制

Abstract As the manganese has been applied continually in the imaging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ts toxic injury has been a hotspot. Many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damage of large accumulation of manganese, as a body trace element, is expressed mainly in the nervous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papers concerned with the delivery method, body injury and neurotoxic mechanism of manganese, while manganese was applied as an image intensifier.

KEYWORDS:manganese;imageintensification;neurotoxicity; mechanism

0引言

影像学的发展对医学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其中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随着科技需求的不断提高,MRI空间分辨率受到了限制,其常规扫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更细微组织结构区分的需求。借此锰离子脱颖而出,凭借极大的提高MRI图像对比分辨率和清楚显示细微组织结构,成为目前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缺陷的良好手段,并已初步跨入视神经的研究领域。

1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的进展

1.1锰离子的生物学特性

(1)二价锰离子的离子半径与Ca2+类似,能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入可兴奋细胞,并在细胞内沉积。通过探测锰离子在细胞内部的蓄积量,可以观察兴奋性诱导的锰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MEMRI),并根据锰离子的分布反映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其线粒体活性[1]。(2)根据锰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入可兴奋细胞的特性,锰离子可以作为顺行性示踪剂,在MRI图像上观察神经纤维走行[2]。(3)由于锰离子对不同脑组织的生物亲和性有差别,不同脑区神经元密度和兴奋性不同,经静脉或脑室内注射锰离子后,脑解剖结构的强化效果不同,有助于脑形态学和细胞排列结构的研究[3]。

1.2锰离子在研究中的应用

利用锰离子的这些特性,Lin等[1]在1997年首次提出利用二价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动态活体观察神经传导和功能。发现MEMRI的图像敏感性和信噪比较高,可获得薄层、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在高空间分辨率扫描、尤其当空间分辨率达到显微成像水平时该方法显著优于其他成像方法。此后,这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MEMRI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中的研究最为突出:(1)MEMRI可用来观测功能或病理状态下Ca2+在神经细胞内外以及神经突触间的传递过程,并以此来记录和反映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应用该技术可以观测脑缺血细胞内Ca2+超载过程,显示缺血最严重的脑区,为准确定位缺血组织提供影像学依据[4,5]。(2)MEMRI能清楚显示小脑皮层的3层细胞结构:分子层和颗粒细胞层呈高信号、蒲肯野细胞层为低信号,三者分界清楚。(3)此外,MEMRI还能明确区分嗅脑和大脑皮层的6层细胞结构。针对MEMR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现,科学家们提出多种假说。Akai等提出锰离子在脑内不均匀分布可能与生物亲和性有关[6,7]。Pautler等[8]提出锰离子在神经元内的沉积差异可能与神经元的密度和兴奋性有关。虽然MEMRI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原理尚未完全清晰,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足以引起众多眼科研究者的关心。不少研究者运用MEMRI成功得到了活体示踪视神经的MRI影像。其中Yamada等[9]已将MEMRI用于灵长类动物,显影的视神经通路与先前MEMRI显影鼠视神经和视束通路的报道相一致[10,11]。近期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一种锰离子整合剂—二吡啶拿基二磷酸(dipyridoxyl diphosphate, Mn2DPDP) 作为MR对比剂应用于肝脏和其他器官的MR增强扫描[12]。可见锰离子引导的神经影像学革命即将爆发。

2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的给药方式

锰离子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后,需缓冲pH值并矫正渗透压后方可给药[1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以全身给药为主[3,6,7],亦有直接注入脑的相应部位观测鼠的神经通路的报道[8,10,1115]。全身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腹膜内给药及皮下注射3种。经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增强显影没有显著性差别[16]。其中腹腔全身给药比静脉给药有高剂量低毒性的优点。在眼科的应用多以玻璃体腔注射观察视神经为主。然而这种给药方式容易出现锰离子毒性损伤和很多非特异性并发症,如白内障、散光、眼内炎、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17]。为了降低锰离子毒性,玻璃体腔多次注射被提出。但该方法会极大的增加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8]。因此锰离子活体示踪视神经的研究还存在很大阻隔。

3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引起的损伤

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无论何种给药方式,都会堆积在很多组织当中,如肝、肾、心、脑[1921]。其中脑基底核和脑部其他区域的锰离子蓄积已经在鼠[22],猴[23]和人[24]中得到证实。这种蓄积可导致细胞死亡。依据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抽搐和类帕金森征的表现,损伤可能包括:(1)破坏Ca2+电压门控通道,使Ca2+过度蓄积[25]。(2)蓄积于线粒体,释放线粒体细胞色素C,抑制电子转移,增加活性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26]。而眼科应用中亦有不同损伤表现,其中Bearer等[27]已证实,小鼠玻璃体腔注射100mM锰离子后即可破坏视网膜电活动。可以说锰离子的毒性损伤大大阻碍了其作为影像增强剂的发展。

4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引起损伤的可能机制

锰作为机体微量元素,在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已超过150a,对其毒性损伤机制也有了多方面进展。锰作为影像增强剂引起损伤的可能机制也应包含如下。

4.1锰离子在机体的转运方式

锰离子在正常浓度时,主要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高浓度时,则主要是通过脉络丛进入[28,29]。实验证明,人工注射MnCl2后,1h脉络丛表现出锰离子高浓度蓄积,3d后主要积聚在黑质塞梅林氏神经节、齿状回、豆状核和小脑[30]。然而锰离子是如何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屏障,即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的呢?有学者研究锰的转运机制时发现,脑外的转运机制与铁相似,而脑内的转运机制取决于锰的价态。在体内锰虽可以Mn2+,Mn3+,Mn4+的形式存在,却主要以Mn3+的形式存在于循环系统,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运输Mn3+至血脑屏障,然后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上的TfR结合,通过TfR介导形成内吞小体,把Mn3+送入内皮细胞,而内皮细胞中的Mn3+以目前未知的机制离开内皮细胞,与脑内合成的Tfb结合,再以和脑外类似的机制把Mn3+分布于脑组织[31]。Mn4+可以在体内还原为Mn3+离子进行上述转运。而Mn2+离子与血浆蛋白结合可透过中枢系统屏障,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

4.2锰离子在机体的神经毒作用机制

关于锰离子神经毒作用的机制已从多方面进行过研究,但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识的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4.2.1自由基介导的神经细胞变性

锰中毒时,大量锰离子被氧化成高价态,在价态转化过程中,可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使其对超氧阳离子的歧化作用减弱,导致体内自由基堆积[3234];过量锰也可通过激活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产生自由基。进而引发多巴胺自氧化、线粒体损伤及生物大分子改变,形成大量过氧化物、超氧化物、醌类等细胞毒物[35]。使脑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酶活性降低,诱发氧化应激,引起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36]。

4.2.2锰可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及其细胞器功能

锰对星形神经细胞有高的亲和力和溶解度,星形神经细胞是锰毒作用早期功能损害的主要位点。长期接触锰可伴有阿尔海默氏Ⅱ型星形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在星形细胞的基因表达中,这些潜在性改变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产生各种氧化反应及提高细胞外谷氨酸盐的浓度和兴奋性毒作用,引起神经细胞死亡[37]。锰还可抑制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及呼吸链等一系列重要酶系[38],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和神经突触中介质传导功能紊乱。

4.2.3改变大脑神经递质

过量的锰离子吸收进人大脑细胞后积聚在大脑黑质苍白球区。该区锰浓度增加引起神经细胞退化,向下丘脑核的输出减少,谷氨酸由下丘脑核向黑质区输入调节障碍,导致纹状体的多巴胺神经元功能障碍,引起锰中毒。

4.2.4溶酶体自消化

溶酶体是人体内的“清道夫”。锰中毒时自由基增多,可增加神经细胞的代谢、提高溶酶体活性、膜通透性增强、溶酶体酶逸出至胞质,引起细胞成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4.2.5细胞膜结构功能改变

锰离子可致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使抗氧化指数明显下降;产生脂质过氧化的速度超过抗氧化酶的防御作用,最终致细胞损伤,细胞膜结构功能发生改变[39,40]。且锰离子染毒后,细胞分裂均停留在S期,而S期是细胞DNA合成期,造成了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障碍,同样引起细胞凋亡[41],其中的机制可能与JNK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及线粒体跨膜电位崩溃有关[42]。

4.2.6神经突触传导中的作用

亚细胞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研究证明[43],高浓度锰离子可影响突触传递,破坏突触的传递功能。损伤机制是基于Mn2+半径与Ca2+半径相接近[44]。体内微量渗析实验也表明[45],由谷氨酸能神经元末梢释放入突触间隙的锰离子,激活了谷氨酸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干扰了酶的蛋白质代谢,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紊乱和病理损伤,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46]。

4.2.7影响神经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经历了诱导、增殖、迁移、分化、突触形成与神经元回路建立以及神经细胞死亡等一系列过程。彼此间紧密联系,有的互相重叠,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将损害整体功能。而锰离子几乎对每个环节都产生毒害影响,而且这种损害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47]。

4.2.8神经细胞内金属元素的平衡失调

锰离子可破坏其他金属元素(钙、铁、铜、锌、镁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使依赖于该金属离子的酶活性降低,进而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

综上可见,锰离子作为影像增强剂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渐进广泛,但其面对的阻隔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排除阻隔才能使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完成影像学上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Lin YJ, Koretsky AP. Manganese ion enhances T1weighted MRI during brain activation: an approach to direct imaging of brain function.

Magn Reson Med 1997;38:378388

2 Trygve BL, Jan GB, Anna D, et al. In vivo tracing of major rat brain pathways using 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atlasing. Neuro Image 2003;20:15911600

3 Aoki I, Wu YJ, Silva AC, et al. In vivo detection of neuroarchitecture in the rodent brain using manganeseenhanced MRI. Neuro Image 2004;22:10461059

4 Li YX, Fang K, Tang SM, et al. Mn2+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molecular imaging. Clin J Inter Imaging Ther 2004;11:6570

5 Aoki IN, Tanaka C. Manganes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MRI) of brain activity and application to early detection of brain ischemia. Neuroimage 2004;16:441448

6 Natt O, Watanabe T, Boretius S, et al. Highresolution 3D MRI of mouse brain reveals small cerebral structures in vivo. Neurosci Methods 2002;120:203209

7 Watanabe T, Natt O, Boretius S, et al. In vivo 3D staining of mouse brain after sub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MnCl2. Magn Reson Med 2002;48:852859

8 Pautler RG, Koretsky AP. Tracing odorinduced activation in the olfactory bulbs of mice using manganese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lmage 2002;16:441448

9 Yamada M, Momoshima S, Masutani Y, et al. Diffusiontensor neuronal fiber tractography and manganeseenhanced MR imaging of primate visual pathway in the common marmoset: preliminary results. Radiology 2008;249(3):855864

10 Lin CP, Tseng WY, Cheng HC, et al. Validation of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axonal fiber imaging with registered manganese enhanced optic tracts. Neuroimage 2001;14:10351047

11 Watanabe T, Michaelis T, Frahm J. Mapping of retinal projections in the living rat using highresolution3D gradientecho MRI with Mn2+induced contrast. Magn Reson Med 2001;46:424429

12 Federle M, Chezmar J, Rubin D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angafodipir trisodium ( MnDPDP ) injection for hepatic MRI in adults : results of the U. S. Multicenter phase Ⅲclinical trials. Efficacy of early imaging. Magn Reson Imag 2000;12:689701

13 Silva AC, Lee JH, Aoki I, et al. 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MRI):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NMR Biomed 2004;17(8):532543

14 Ryu S, Brown SL, Kolozsvary A, et al.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by manganeseenhanced MRI. Radiat

Res 2002;157:500505

15 Allegrini PR, Wiessner C. Threedimensional MRI of cerebral projections in rat brain in vivo after intracortical injection of MnCl2. NMR Biomed 2003;16:252256

16 Kuo YT, Herlihy AH, So PW, et al. In vivo measurements of T1 relaxation times in mouse brai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manganese chloride. Magn Reson Imaging 2005;21(4):334339

17 Zeng S, Hu C, Wei H, et al. Intravitreal pharmacokinetics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amikacin in a rabbit model. Ophthalmology 1993;100:16401644

18 Henry K, Cantrill H, Fletcher C, et al. Use of intravitreal ganciclovir (dihydroxy propoxymethyl guanine) for 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 in a patient with AIDS. Am J Ophthalmol 1987;193:1723

19 Wolf GL, Baum L.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and tissue proton T1 response to manganese injection in the dog and rabbit. Am J Roentgenol 1983;141:193197

20 Kang YS, Gore JC. Studies of tissue NMR relaxation enhancement by manganese: dose and time dependences. Invest Radiol 1984;19:399407

21 Hollis DP, Bulkley BH, Nunnally RL, et al. Effect of manganese ion on phosphorus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a of perfused rabbit heartpossible new membrane probe. Clin Res 1978;26:A240

22 Wan XM, Fu TC, Smith PH,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f the rat cerebral ventricular system utilizing intracerebrally administered contrast agents. Magn Reson Med 1991;21:97106

23 Newland MC, Ceckler TL, Kordower JH, et al. Visualizing manganese in the primate basal ganglia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 Neurol 1989;106:251258

24 Lucchini R, Albini E, Placidi D, et al.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manganese exposure. Neurotoxicology 2000;21:769775

25 Castelli L, Tanzi F, Taglietti V, et al. Cu2+, Co2+, and Mn2+ modify the gating kinetics of highvoltageactivated Ca2+ channels in rat palaeocortical neurons. J Membr Biol 2003;195:121136

26 Zhang S, Zhou Z, Fu J. Effect of manganese chloride exposure on liver and brain mitochondria function in rats. Environ Res 2003;93:149157

27 Bearer EL, Zhang X, Jacobs RE. Live imaging of neuronal connections by magnetic resonance: Robust transport in the hippocampalseptal memory circuit in a mouse model of Down syndrome. Neuroimage 2007;37(1):230242

28 Murphy VA, Wadhwani KC, Smith QR, et al. Saturable transport of manganese (II) across the rat bloodbrain barrier. Neurochem 1991;57:948954

29 Rabin O, Hegedus L, Bourre JM, et al. Rapid brain uptake of manganese(II)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Neurochem 1993;61:509517

30 Takeda A, Akiyama T, Sawashita J, et al. Brain uptake of trace metals, zinc and manganese, in rats. Brain Res 1994;640:341344

31 Moos T.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intraneuronal transferrin receptor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adult mou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Comp Neurol 1996;375:675692

32 Stepnewski M, Kolarzyk E, Pietrzycka A, et al.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steelmillwelders.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3;16(1):4147

33 Maher P. SchubertD1Signaling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nervous system. CellMol Life Sci 2000;57(829):12871305

34徐文,陈景元,王枫,等. 锰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SN4741生长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中国职业医学 2003;30(1):1214

35 Dobson AW, Erikson KM. Aschner M1Manganese neurotoxicity. Ann

NY Acad Sci 2004;10(12):115128

36 Chang LW, Dyer RS. Handbook of Neurotoxicology. New York: Mekker Inc 1995:91104

37 Hazell AS. Astrocytes and manganese neurotoxicity. Neurochem Int 2002;41(4):271277

38 Brown S, Taylor NL. Coul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play a role in manganese toxicit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1999;7:4957

39陈小霞,陈醒觉,朱长才. 电焊作业对工人血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32(3):136138

40杜凤其,姜岳明,莫雪安,等.锰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6;33(2):109111

41吴萍,张杰,李洁,等.锰的神经毒性机制探讨.中国公共卫生 2005;21(7):800802

42陆彩玲,郭松超.锰与神经细胞凋亡.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4(3):173175

43 Smaili SS, Hsu YT, Carvalho AC, et al. Mitochondria, calcium and proapoptosis proteins as mediators in cell death signaling. Med Biol Res 2003;36(2):183190

44 Kitazawa M, Wagner JR, Kirby ML, et al.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mediated apoptosis in dopaminergic cells exposed to methylcyclopentadienyl manganese tricarbonyl. Pharmacol Exp Ther 2002;302(1):2635

45 Oubrahim H, Chock PB, Stadtman ER. Manganese induced apoptosis cell death in NIN3T3 cells via caspase12path. Biochem 2002;27(23):2013520138

影像系统范文6

【关键词】 乳腺病变;乳腺超声;BI2RADS ;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450000 郑州肿瘤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王雁 河南省肿瘤医院

乳腺疾病超声检查的普及和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使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小的乳腺疾病被发现,对乳腺病变分级归类,有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提出了适用于乳腺超声图像的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US)[1]。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该系统能提高不同经验水平的超声医师对乳腺病灶性质判断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超声医师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但目前国内此类报道鲜见。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其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乳腺超声数据库中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确定诊断的乳腺疾病的200例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45±5.7)岁,临床均表现为胀痛,自检或医生触摸到肿块;乳腺结构不良27例,纤维腺瘤99例,导管内状瘤16例,乳腺癌36例,乳腺炎8例,乳腺淋巴瘤10例,乳腺内异物4例。

1.2 仪器 应用GE ViVid 7和Siemens Antares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6~14 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过大者取侧卧位,全面检查双侧乳腺及腋窝,了解病灶大小、形态、边缘、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肿块内部及边缘有无血流、腋下有无肿大淋巴结。

1.4 BI-RADS分级标准 依据文献[2],病变分为7 个级别,0 级:需附加影像评价,该病灶可能有恶性危险;1 级:阴性,影像检查无肿块、结构扭曲或微小钙化等任何异常;2 级:良性,单纯囊肿、乳腺内淋巴结、乳腺内假体,稳定的术后改变及长期随访观察可能性较大的纤维腺瘤,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完整,内部回声均匀;3 级:可能良性,恶性风险< 2 % ,病变形态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完整,纤维腺瘤可能性大,复杂囊肿和多发小囊肿同样可分于该级,建议短期间隔继续检查;4 级:可疑异常,恶性风险3 %~94 % ,考虑活检,病变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欠规则,毛糙,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出现无回声区或强回声钙化,其中4A 3 %~30 % ,4B 31 %~60 % ,4C 61 %~94 %; 5 级: 高度提示恶性,恶性风险> 95 % ,需采取适当措施。病变形态大多不规则,分叶状,少数呈圆形,无包膜,大多边界不清,有的边界粗糙,回声增强,边缘不整齐,呈“蟹足状”“微小分叶征”等,大多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沙粒状钙化;6 级:已知曾行活检的恶性病变。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0 级8例(4.0%) ,1 级10例(5.0%) ,2 级39例(19.5%) ,3 级57例(28.5%) ,4A 级37例(18.5%) ,4B 级16例(8.0%) ,4C 级11例(5.5%) ,5 级30例(11.0 %)。恶性病例44 例,其中归入5 级30例中19例病理提示为恶性,3例为良性,归入4 级64例中2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归入0 级8 例中1例为恶性。5 级肿块超声图像具备多数恶性肿块特点。归入4 级64例中3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但超声图像不能除外恶性可能,仅恶性风险系数较低。

3 讨论

乳腺疾病是影响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疾患之一,超声检查的优势在于简便易行,可获得乳腺的任意断面图像,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对乳腺癌进行超声诊断时,由于操作者经验影响对声像特征的判断,导致结果可能发生误差,针对缺乏统一的对病灶的描述方法和标准这一情况,ACR协会推出的BI-RADS-US从乳腺肿块的形状、边缘、硬度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同时对相应的肿块特征进行适当的解释,生成一个包含恶性程度分级以及中肯的诊疗建议在内的总体评价,旨在为乳腺的超声影像报告和研究提供帮助。

传统二维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率为75 % ,结合多普勒诊断准确率约90 %[3]。但传统超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缺乏统一标准,BI-RADS 分级则克服了传统超声诊断主观性较强的特点,规范了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标准,减少描述混淆,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及对病灶良恶性鉴别能力,且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归一研究和乳腺超声检测及乳腺癌筛选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有研究者[4]指出“遵循BI-RADS-US的规定并不能确保能获得更准确的结果,而是使操作者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因循更合理的操作程序,做出适应患者需要的最安全有效的处置,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通过本研究发现通过规范的检查,BI-RADS-US为影像医师规范地进行图像报告提供了质量保证,有助于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便利了超声和钼靶等影像技术之间以及和临床之间的交流,具有使用与推广价值。

在规范的检查和随访监控基础之上,BI-RADS-US通过提供统一的病灶描述标准,规范了超声医师图像报告的质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只有在经验积累和细致认真地回顾性分析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够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描述和报告系统,为超声诊断乳腺肿瘤提供强有力的辅助。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BI-RADS: ultrasound. In: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altas (4th edn).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Raston,VA,2003.

[2] 顾雅佳,肖勤.乳腺X线报告规范化-BI-RADS介绍.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5):322-326.

上一篇影像检查

下一篇任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