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财务软件 ERP系统 财务管理
我国财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7O年代末,20多年来财务软件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全面迈向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在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同时,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变革,因特网在全球普及掀起了电子商务的浪潮,一个管理革命、技术创新、软件换代的新管理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核算型财务软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于一体的支持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管理型软件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管理工具。而ERP系统针对现代企业管理需求而设计,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成就,应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之首选。
一、ERP系统的内涵及作用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 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IT 分析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这个概念。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管理软件。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供应商、企业制造车间、分销网络、客户共同组成一个紧密的供应链) 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而企业资源计划ERP 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ERP 系统中的计划体系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功能已经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会计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一致性。从而,企业可以根据财务资金现状,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 这就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有利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决策,这样企业的资金状况就可以得到控制。
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得到实现时,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必然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就实现了企业管理人性化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文化,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ERP系统与传统财务软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差异
传统财务软件是为替代手工记账,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主要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而ERP 系统为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它与传统财务软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真正起作用的是ERP 系统,ERP 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其他软件无法替代的。
1.ERP软件比较注重软件的内部控制功能,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
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好,就会在内部起到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作用,就有利于加强管理,堵塞漏洞。ERP系统有许多地方,看似无关紧要,可一旦深刻了解,就会感到它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细节中和系统清晰的控制思想上。反观传统财务软件的发展,大多是以财务软件为中心的扩展。财务软件最初基本上是从模拟手工开始的,有的甚至是手工的翻版,即使以后版本的改进与提高,也很难完全消除这种模拟手工处理的痕迹,只是达到了满足日常核算的要求,很难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应付账款为例,传统财务软件采用了与手工核算一样的方式,即在一级科目应付账款下设置供应商明细科目。这种方式易于理解,但无法对债务进行财务层面的监管,仅能满足简单的核算需求。相反ERP系统通过启用专门监管应付债务的供应商子账管理应付账款,把供应商与采购业务进行集成管理,通过对长期供应商与一次供应商的差别方案的有效记录和跟踪,管理供应商及往来款项,确保总账与子账的实时一致性。同理可扩展至客户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由于这些子账与业务实时集成,为业务财务共有,所以管理功能强大,方便融入业务财务部门的管理思想。
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好,就会在内部起到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作用,就有利于加强管理,堵塞漏洞。ERP系统有许多地方,看似无关紧要,可一旦深刻了解,就会感到它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细节中和系统清晰的控制思想上。反观传统财务软件的发展,大多是以财务软件为中心的扩展。财务软件最初基本上是从模拟手工开始的,有的甚至是手工的翻版,即使以后版本的改进与提高,也很难完全消除这种模拟手工处理的痕迹,只是达到了满足日常核算的要求,很难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应付账款为例,传统财务软件采用了与手工核算一样的方式,即在一级科目应付账款下设置供应商明细科目。这种方式易于理解,但无法对债务进行财务层面的监管,仅能满足简单的核算需求。相反ERP系统通过启用专门监管应付债务的供应商子账管理应付账款,把供应商与采购业务进行集成管理,通过对长期供应商与一次供应商的差别方案的有效记录和跟踪,管理供应商及往来款项,确保总账与子账的实时一致性。同理可扩展至客户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由于这些子账与业务实时集成,为业务财务共有,所以管理功能强大,方便融入业务财务部门的管理思想。
此外,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ERP软件更注重经营管理与控制。ERP系统的生产与成本管理子系统,体现了ERP系统提供多步骤生产管理的功能。首先,企业按产品构成和费用预算事先定义各步骤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成本结构,系统会根据企业的定义可自动计算生成各产品标准成本。这就是初始化的一部分。然后,系统在接到生产定单后允许发料。当输入已经批准的生产定单后,系统自动按照已定义的产品BOM计算并向仓库发出领料通知。原材料或半成品一旦被领出,系统自动按照标准成本扣减存货并计入该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而半成品或产成品完工入库时,对多步骤生产中的半成品,从一个生产步骤转入另一步骤,尽管没有真正的入库,但为计算的成本的准确性,作虚假入库后,再领取半成品处理,系统自动按标准成本扣减生产成本,增加相应存货,并且计算出产品成本差异,以便管理人员进行分析与控制。而其他软件主要是记录财务信息。其次是通过所记录的内容分析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并不能直观地起到控制的作用。ERP 软件不仅有完善的财务核算与业务处理功能,而且注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ERP软件不仅仅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而且本身也执行不少管理控制。
2.ERP软件适应现代设计的要求,具有充分保留业务处理痕迹和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
该功能正是一个理想的管理软件所必须具备的,ERP 系统充分考虑到了这点,它在初始录入凭证时生成一条记录,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在查询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在什么时间改动、操作,在哪项功能中变动,均可查询得出结果。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人为地调节利润和改动数据就会变得一目了然。
而传统财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特殊要求,如果软件设计时未考虑审计要求,基础数据变动也无任何痕迹,这就使得审计难以进行。致使会计电算化处于一种“脱节” 状态,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管理软件特别是财务与审计工作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3.ERP系统集成化程度高
ERP系统是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财务及成本只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财务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高度集成,真正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ERP 系统所用数据都是从生产等业务开始,财务部分与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等环节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真正做到了无缝的连接。传统财务软件的各子系统也注意了信息的共享,但仍属于一种单项管理的集合,是离散型管理软件。各子系统一般仅围绕着自身的业务进行处理,缺乏全局观和系统化的思想,子系统间仅通过访问有关数据库来实现信息共享。ERP 系统围绕着企业经营的供、产、销这条主线,规范有关的业务,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形成集成管理。可见,ERP 系统的各个子功能模块是集中式的结合,对于企业的统筹管理更有意义
三、ERP系统成为我国现代财务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对财务软件管理方面的功能要求大为增加,其中包括事前预测、决策,目标体系,计划体系,财务分析,全面分析等内容。企业对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需求也将越来越明显,管理型财务软件成为现代财务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ERP软件基于先进的管理思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而设计,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成就。它以业务为中心来组织,根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续运动和反馈来设计,能跨越职能领域的边界,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ERP 系统的会计子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管理会计于一身,体现了计划、控制和决策等功能,以生成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为目标。
1.ERP系统对财务会计的发展
ERP系统中的财务部分将企业的需求定位于财务系统而非账务系统。ERP系统在定义企业财务系统的框架和流程时结合考虑了制造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和流程。其账目结构的设置、账务流程的处理、接口的设计、报表需求的定义,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实现了财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非凭证,其财务部分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
2.ERP系统对成本管理的发展
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强调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典型的ERP系统成本管理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订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它将整个系统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该系统不仅反映货币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3.ERP系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
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这些计划、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一方面可保证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的状况,有利于企业实行事中控制并适时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了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等功能。ERP系统遵循整体预算架构,更多地采用客户订单来启动生产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而传统整体预算根据销售预测来拟订生产计划。
此外,ERP系统更加适应中国企业的现实管理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企业与外界的关系,更加支持全球化经营,这些新的发展正是当前中国企业普遍呈现的管理要求。
由此可见,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思想的统一,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适应中国企业的现实管理要求,可以认为ERP系统是我国财务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基本具备推行ERP的条件。市场竞争的现实环境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成熟,为求生存和发展,大部分企业都能正视现实,接受改变。同时,近年来,企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懂得和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此外,作为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集成的ERP并不高深且支持分步实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ERP将作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我国企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文清:ERP制造与财务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方言:ERP中的财务管理[EBPOL].省略means. comP2005-03-12
[3]孙慧琳崔凯: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 (5)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煤炭企业 财务管理 无形资产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76-02
2012年,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并持续低迷。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和白热化。煤炭企业在面临市场大浪淘沙冲击的关键时刻,必须靠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探寻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为规范与决策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历经磨炼,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主要问题是:
1.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管理,未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绝大多数煤炭企业不会把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以为财务管理不过是一种核算手段,无非是统计销售收入、所得利润、费用收支等的一种工具,没有把其上升到控制与监督的高度。而生产型、技术型的煤企领导,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为财务管理不产生经济效益,有意无意中把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管理。殊不知,目标明确,方法不拘一格,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会计管理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财务管理的意义远比会计管理深远得多。
2.忽视财务信息,流失信息资源。煤炭企业往往以经济效益为重而忽视财务信息的统计、收集、分析工作,使原本可以为企业投入产出提供指导的信息资源白白流失。殊不知,真实而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能为决策层剖析经济运行效率和效果,揭示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现状,进而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也有助于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的管控力。
3.监督鞭长莫及,内部审计不到位。由于煤炭资源一般深埋在山区,所以大多数煤炭企业都远离闹市,致使财务监督停留在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的层面,往往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内部审计监督的不到位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或集团本部监督的鞭长莫及而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即使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或集团本部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也因为时间的缘故,无法深入进行,走过场似的考核失去了财务监督的本来意义。
4.忽视无形资产,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煤炭企业由于产品的单一性,往往对无形资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煤炭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是极具竞争优势的。比如可构成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品牌、人力资源、营业秘密、版权、专利、商标、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受法律保护、是否为实体形态,都是企业宝贵的财富,都能在有效运作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煤炭企业对无形资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是因为忽视使企业丧失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上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就是浪费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资源,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风险意识淡薄,难以从容面对竞争压力。计划经济时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煤炭企业,其投资方是国家,生产的原煤国家统购统销,从来不用担心原煤卖不出去且风险可以转化到国家身上,根本用不着考虑风险问题,何况也不存在任何风险。进入市场经济后,国外大型集团把目光对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我国的煤炭企业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我国煤炭企业压力之下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逐渐认识到了财务管理对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强化财务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希望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获取更多市场。但迈的步子还不够大,还没有真正触及财务管理的本质,具体表现就是不从自身的原因找问题,把责任全推给市场并一味企盼市场的好转,煤炭企业的风险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煤炭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林林总总,还可以举出很多。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和跨越发展,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亟待加强。
二、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要下大力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华丽转身。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财务人员素质既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也包括财务人员为决策层提供真实而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能力,还包括预测并分析经营业务,跟踪业务流程,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经营活动的随意性,引导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能力。所以,煤炭企业应该对财务人员进行大力度的财务管理综合培训,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培训使财务人员摈弃财务工作无非就是统计和核算的固有思维,在脑海里烙上财务工作不仅是核算更是管理的深刻印迹,使财务人员自觉地从财务管理而不是会计管理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经济业务中去,进而使财务部门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部和参谋部。
2.加强资金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财务管理管什么?当然是资金,没有资金,有再好的产品,有再先进的技术,有再优良的设备,有再优秀的人力资源都无济于事。资金运行是从资金投入到货款收回再到资金再投入不断赢得利润的循环往复过程。煤炭企业的资金运行抑或讲资金管理,就是要以财务管理综合协调其他各项管理,就是要把财务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而形成合力,使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煤炭企业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融资的路子不是很宽,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就必须开动脑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筹措企业需要的每一笔资金,并本着经营为先、节约为本的原则对企业的每一笔投资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评估,并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分配好每一笔资金。只要遵循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就能够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3.突出内部审计功能,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力有序进行,煤炭企业有必要设立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内部核算、资金分配支出情况以及所做的投资分析报告等进行定时审计,以达到严格经济核算,完善规章制度,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增收节支的监督目的。煤炭企业应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及早发现和纠正财务收支中财经纪律不严、统计数据不实、上报信息失真等问题,确保资金安全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特别要及时发现财务收支中具有普遍性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防微杜渐,堵住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漏洞,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监督支持。
4.运作企业无形资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煤炭企业财务部门要系统理解和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并及时进行税收筹划。要争取把煤炭深加工、煤电一体化等变革性产品立项为国家认可的科技研发项目,求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国家支持资金(抵扣税金相当于国家投资),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切不可囫囵吞枣般消化税收政策,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某化学有限公司于1999年5月被国家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了截止到2002年底的“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政策。新的一年该公司预计会有2000多万元的税前利润,如果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得缴600多万元。情急之下,颇有税收筹划理念的经理想起,税法上对“先进技术企业”在享受了“两免三减半”优惠之后,有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规定(前提是要在“两免三减半”优惠期限内取得“先进技术企业”资格),于是便于2002年11月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原以为能在“两免三减半”优惠期限内取得“先进技术企业”资格。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企业费尽周折终于取得“先进技术企业”资格时,2003年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结果白白损失了1000余万元。案例的教训,煤炭企业当吸取。
5.加强产品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产品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本高则利润低,成本低则利润高。煤炭企业要把降低成本提升到事关企业发展的高度而加以把握。要通过真实客观的成本采集信息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要科学进行成本核算,方便上级业绩考核。要整合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集中管理、资源共享,遏制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要做好预决算,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煤的成本。要认真分析煤炭深加工的可行性和煤电一体化给企业所带来的革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6.引进成熟套装软件,夯实财务管理基础。煤炭企业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大力引进适用的套装软件。笔者建议,煤炭企业可引进被许多企业证明科学有效的ERP管理软件,使财务管理真正起到为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比如,跨建材流通、商业地产、物业服务、物流等行业经营的旺德集团,引进ERP管理系统后,有效整合了资源,减少了内部沟通障碍和内耗,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决策执行力。旺德集团能够做到的,煤炭企业自然也能做到。煤炭企业在引进该软件时,应首先用于财务管理,实现生产流程、资金进出的全过程在线财务控制和精细化的成本预控和核算,为企业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建立高效率供销链、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财务保证。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在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在国内经济放缓,进入经济过热发展后“疲劳期”的情况下,过去的风光已不再,何去何从成为每一个煤炭企业都在探讨的课题。如此情形下,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至关重要。煤炭企业只有从强化财务管理入手,创新财务管理手段,丰富财务管理内涵,扩大财务管理外延,管好用好资金并张扬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乐青.论当前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科技信息,2006(S2)
2.刘秀春.企业集团资金集约管理战略选择创新.经济导刊,2010.8.19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数据仓库;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03-03
一、数据仓库的概念
数据仓库的概念是由数据仓库创始人W.H.Inmon最早提出的:数据仓库是指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且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行为。
二、数据仓库的特点
相对传统的数据库而言,数据仓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面向主题”。数据库主要面向事务处理任务,各系统之间相对分离。而数据仓库是按主题分类组织并提供信息的。一个主题通常关联多个信息系统。
2、“数据集成”。数据库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异构的。而数据仓库则在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清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具有一致性。
3、“随时间变化”。传统数据库往往只关心当前时间段内的的数据。而数据仓库主要进行的是时间趋势分析,包含有大量历史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帮助目标客户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数据仓库的结构组成
1、数据源。数据源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来源,它构成了数据仓库的基础。数据源的组成基本包含了两部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指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文档型数据,外部信息则由各类法律稽核、市场消息等组成。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它是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就是指针对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装载的过程,这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数据,从而外部数据的展现方式也和传统数据库有所区别。
3、OLAP(On Line Anlvsis Process)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通过对信息进行快速、稳定的读取,加以高归纳度的分析,发现内在趋势。
4、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数据分析工具、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的应用开发工具。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四、商业银行运用数据仓库技术的优势
目前商业银行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的支持工具,通过这些工具,用户可以对其商业行为和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数据仓库的建立增强了所提供数据的丰富性和关联性。银行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客户、关系信息、银行产品、银行交易数据加以验证并建立一套自身的多维信息库,并通过特有的统计、计算方法制作出所需要的各类报表统计数据。这些统计数据往往是目标群体所需要的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由于数据是存在于多维结构中,对数据的各种操作的速度比那些用其他结构存储的数据来说要更加稳定和快速。
五、数据仓库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掌握经营状况。数据仓库技术对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全面了解自身资产数据、信贷规模及分布、目标客户信用、资产情况等,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手段和技术支撑。
2、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来源依据都是以对现实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为基础的。数据仓库此时能够对不同银行产品的盈利性和风险性加以复合分析,并将不同平台上的业务数据和外部信息汇集在一起,得出商业银行可以采纳的运行策略,从而达到了对产品、部门、机构的成本――利润分析,增强了银行经营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水平,达到既降低成本又增加银行自身效益的双重目标。
3、可以有效降低银行自身经营风险。通过构建数据仓库体系,与商业银行业务往来的大量客户交易数据可以随时被银行拿来调用和检索。有了这样及时的查询和推断,就可以有效的防范商业银行内部经营风险的发生。加上外部环境相关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掌握银行同业经营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减少发生外部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4、增强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数据仓库,可以有效地帮助银行规范管理流程、优化业务处理、提高资本利用率。数据仓库不仅能在短期内帮助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同时也是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六、银行业数据仓库业务应用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报告型数据仓库。这一阶段的的数据仓库系统主要以关键经营管理报表系统为主要代表,其数据来源主要是银行定期收集的总账数据。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商业银行通过该数据仓库可以将本行下属分支机构过去某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结果及时归纳汇总给各级经营决策者。
第二阶段:分析型数据仓库。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以总账、分户账、交易明细账为基础的大型数据仓库。银行自身通过对归纳的经营活动数据加以分析整理,能够找出导致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营结果的原因,对今后运营过程加以引导。
第三阶段:预测型数据仓库。这一阶段的数据仓库业务功能特点除了具有第一、第二阶段业务功能外,还能够应用统计预测等信息分析技术对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预测分析,作出预测性的判断和指导。使得银行面对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能够有一套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以应对。
第四阶段:操作型数据仓库。发展到这一数据仓库阶段的商业银行,已经能够采取一种业内被称作“动态数据仓库(Active Datawarehouse)”的技术,方便地实时对本行前台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抓取、加工、传输,并汇总至数据仓库系统。管理者能够实时地掌握全行经营管理状态,由于摒弃了传统“T+1”的数据加载方式,获取数据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五阶段:敏捷型数据仓库。这是数据仓库发展的理想阶段,也称为目标阶段。其基本构想是:商业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与各类业务处理系统完美结合,商业银行能够从原先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对全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得商业银行诸如财务管理、内控合规、业绩评价、资产保全管理系统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
七、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发展历程
1、数据仓库工程基础――数据大集中
1999年9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启动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即“9991工程”,不仅走在了国内银行界的前面,成为了全国金融业数据大集中的倡导者和先驱者,而且掀起了一场国内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热潮。数据大集中的真正动力来自金融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来自决策层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变革需要。
2001年6月,中国民生银行也启动了“数据大集中”的脚步,这次“数据大集中”的实施,将全行所有业务数据处理由原先的各个系统主机单独处理转变为总行一台主机集中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了对总行各业务部门、各分支行的存款、贷款、同业拆借、不良资产等业务动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跟踪,尤其是对分支行反常或异常变动的数据信息的检测和跟踪,达到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的目的。
首先,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全行业务的统一管理,实现了银行业务的集中监控和风险防范,做到资源共享,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级法人体制。其次,数据大集中后,核心业务系统软件进行集中统一开发,做到各分行资源共享和利用,从而避免了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进一步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最后,数据大集中后,商业银行将一改之前采用的“自下而上”层层汇总上报的编制经营管理信息和统计报表的传统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经营管理和信息统计分析模式。这种全新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处理方式解决和避免了以前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归纳汇总不及时、准确的弊端,带给银行业自身的必将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开拓和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发现盈利客户并提供差别化的营销和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早在200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工商银行只有成为科技领先的银行,才能是业务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领先的银行”。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高层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而大集中工程恰恰可以为工行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能够建立全行统一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解决传统银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为数据仓库工程提供了应用条件
数据大集中完成后,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成为了各家银行信息建设的下一步目标,这其中又以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为代表。作为银行核心系统的综合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拥有一个稳定、灵活、安全、可靠的综合业务系统是各家银行追求目标,也是各家银行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3、数据仓库工程上线
国内各家银行逐渐认识到数据大集中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利用数据,充分挖掘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为了这一目标,各家银行相继推进了从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到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应用软件、平台软件系统方面的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为此在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价值管理方面上线了一系列新应用系统,还为此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将这套系统和客户营销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有了数据仓库的辅助,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变得智能、快捷。各项管理工作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也变得更加普及,这为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中国民生银行也在同一时间开始着手建立数据仓库系统,采用了NCR公司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构建CIM户信息管理及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平台基础上完成企业级数据仓库的建立。集中了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等约30余个系统的各类数据,分析、归纳数据支持对管理会计、资产负债、理财经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非现场稽核查等10余个系统的查询调用,更支持对人民银行、外管局、银监会的统一数据报送。这一切都得益于数据仓库系统的上线。它初步建立了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民生银行同时也专门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行的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支持以及决策数据支持、管理数据支持和营销数据支持,为数据仓库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打好了基础。
八、工商银行数据仓库建设发展
1、工商银行数据仓库定义
运用数据仓库方法建立的全行管理信息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合平台,它包含了全行业务交易信息、客户信息、内部管理、外部环境信息数据,用于支持工商银行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
2、工商银行数据仓库结构
工商银行数据仓库结构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
3、工商银行数据仓库业务功能
第一,及时反映:通过T+1日报表系统,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经营管理活动结果。
第二,经营监测: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科学评价。
第三,决策支持:以数据仓库系统积累的集成信息为基础,利用综合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化计算技术,为各类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准确的定量化决策依据
第四,业务引导:通过数据仓库按不同主题集成的信息,实现对全行不同经营层次的产品、客户、部门、机构、渠道、人员、岗位等各类经营管理主体综合经营指标的定量评价,为银行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向着实现全行整体效益最大化方向调整提供依据。
第五,信息:以数据仓库系统积累的集成信息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信息标准化为依据,实现对全行经营管理信息、内部资源信息、客户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的集约化管理,建立全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行经营管理信息、金融监管信息、公开披露信息的归口管理和统一。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4
一
作为未来会计的发展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或网上交易系统充分融合,实现购销存、人财物的统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物资、资金、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市场信息)流通的协调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及时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达到对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2、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的会计流程。
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务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使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之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整个会计数据处理可即时完成,使其呈集中化、实时化之特点。
3、对于信息输出,信息使用者通过授权直接获取,信息提供既及时又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使得信息的输出往往滞后于管理者及其投资人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受通讯技术的限制,远距离的信息获取仍受限制。但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WEB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使得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
4、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会计信息化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现实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高度共享的条件下构筑的。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审计和会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是一致性的。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新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技术产生,传统的审计技术模式和体系必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对现代审计的需求。
二
信息化审计,无论是采用的工具、审计的重点、参与的人员,还是审计的方法以及覆盖面上,较之传统的审计工作,都有其独一之处:
1、审计的所有领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指在审计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管理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构筑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要使审计工作面向“计算机内在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再只依赖于纸张记录的会计数据而大部分或全部依赖于磁盘、光盘等介质记录的电子数据,或直接从网络下载的电子数据,诸如电子商务之类;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也全部电子化;审计工作将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即通过网络分散和实时连续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在管理模式上,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责任与风险俱在的审计行业。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网络知识等;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需要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使所有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
2、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是未来审计的重点。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将是各种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何,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为此,他们应当侧重于验证机内原始凭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数据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则应对远程数据的通讯过程进行审计),会计凭证数据库的存取是否得当,以及这些数据被不留痕迹修改的风险有多大等问题。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连续审计,这种审计不仅应延伸到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明细信息,而且应延伸到进入外部网络系统的明细信息。
3、计算机专家参与审计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会计系统非常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专业能力进行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专家参与的工作是深层次的、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审计工作,如数据仓库的分析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审计等。这些工作,单纯依靠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应与计算机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以便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工作结果进行3审计判断。
4、审计工作将从原来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
由于社会公众对信息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取得和应用,所以对于未来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将比传统的报表审计更重要。未来的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将更注重对这些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对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动态审计,可经常性提供管理审计建议书和其他监控必要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在上市股份公司实时报告的出现时,民间审计机构的事中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5、审计的覆盖面将扩大。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区别其他审计的标志,同时这也表明不仅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审计的对象,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像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销售与分发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也是审计的对象,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因为这些管理信息将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6、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了。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2.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3.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4.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
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2.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4.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2]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3]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4]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5]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6]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
财务集中和财务共享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