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1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措施 会计处理

事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各种建筑物、设备、器材等物资资产。这些资产正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解决校舍紧张等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多种来源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固定资产,具有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越来越庞大。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会计核算不当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方面,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就行,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性。或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过多地囿于教学、科研,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效益,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职能部门,而固定资产购建以各学院、部门为主,“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以致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高校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及为教学、科研相配套服务。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不象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这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地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只想到拥有,而没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结果造成:一方面,急需购置必要的资产设备;另一方面,出现大量的资产闲置,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着“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也形同虚设,多数依附财务部门帐务基础上的管理,并不能实施帐物核实的对应管理。

(四)国家的投入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大包大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更是缺乏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专家论证制度、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资产,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而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投入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检查、考核机制。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实际操作中,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固定资产名称不清,价值限额模糊,将部分单价不足的也列为固定资产,或者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却没入固定资产账,使得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正确思想,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思想,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不仅能消除混乱,保证效益,且更能创造效益。因此必须增强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领导到使用者、管理者都必须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强化管理意识。只有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使用效益。

(二)完善健全管理体制,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

首先,各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并进行价值管理与控制;设备、房产、图书馆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归口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应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各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制约。同时,利用计算机按照管理要求建立资产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 “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要加以考核,避免闲置、重复购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报废、损毁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三者综合评定,杜绝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其次,建立定期的清理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及时掌握资产损盈情况,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地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家底清、账实相符。同时,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必然要求财务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建议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建立符合高校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又能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发展市场经济重要手段的一种产业,客观上也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高校就具有现实意义。计算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种类和性能,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从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三是突出财会部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会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把好固定资产管理的资金筹集、运用关口,确保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高校的决策者们在财务管理上提供决策支持。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上的建设性更新设想

根据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介入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助的方式。

高校固定资产大多以发票上标明的金额为主要依据转入固定资产价值入帐。有时对隶属于设备由于分解开票的配件而作为材料支出,此举并不能反映整套设备与仪器的全貌。漏记固定资产成本,甚至有化整为零的情况。这些处理方式对资产核算都是不合理的,不能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的真正入帐价值,也并非是历史成本的完全反映。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参照企业核算方式增加以下核算科目:“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1)房产,(2)设备仪器,(3)交通工具,(4)低值易耗品等。针对房产可对应设立:“房产增值准备”、“固定基金增值准备”。等等科目,类似企业化管理核算,能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得更真实。现将列举新增科目的帐务处理如下:

各类固定资产:设备仪器、交通工具、房产、低值易耗品等都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采取月计提折旧模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固定资产折旧——房产xxxx

——仪器设备xxxx

——交通工具xxxx

——低值易耗品xxxx

低值易耗品,主要针对一些家具及课桌椅板凳的管理核算,笔者认为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更为合理,而作为低值易耗品类似固定资产管理更为合适。因为其数量之多,单价并不高,易破损,管理困难,需要不断修理与补充替换。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取2—5年之间的无殘值摊销方式。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减值准备xxxxx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准备xxxx

经过这样革新以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均应为备抵后的净值列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了解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应在报表附注中表明各项增减固定基金的成因及影响程度。这样处理结果将会使报表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资产情况,也能更贴切遵循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成新程度,更好地促使各部门管理好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1997.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2006-06-07.

[3]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4]刘明远,汪芸.新时期加强和改革高校设备管理.实验室科学,2006,(4).

[5]吴涛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4,(1).

[6]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7]莫文,杨建.浅议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3):94-95.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2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是指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院内的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建筑物等,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公立医院的规模、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一般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1]。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指以固定资产为对象进行的一系列计划、采购、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2]。目前,多数公立医院都建立起归口分级管理的模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管控,医院采购供应部门、设备部门、总务或基建部门、财务部门等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日常使用管理、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购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在新增固定资产时多数采用财政差额预算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院在没有对购置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选购所谓的先进设备[3],可能会导致实际购置的设备并不能适应实际诊疗的需要,也使得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形同虚设,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大幅降低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维修管理上,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大公立医院只能以外修为主,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只能以高价“买保”的形式由厂家来对其进行维修,使得医院维修费用常年居高不下[4];在盘点清查和报废管理上,医院都普遍对盘点清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报废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固定资产日常使用过程中,有些设备的购置、安装和使用均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有些部门和科室不按规定登记、变更,使得设备从购置入库到出库安装再到日常使用的全过程涉及到的时间、数量、账目与实际有出入,资产的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登记的账目不符,无法核对,进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产权都是国家的,购买的设备等资产也相应地属于国有资产,这就使得有的医院对资产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情况,管理制度不健全,目标不够明确,落实不到位,还普遍缺乏独立于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多部门交叉管理的情况还使得资产管理分散化,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靠财政补助来进行人员开支、设备购买的机制,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考核被忽视,无法形成激励机制,从而无法约束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和责任意识等。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审计的关注点

为了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医院投资效益,减少固定资产流失,内部审计人员应试着跳出财务管理人员眼光,以独立的“第三方”来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关注如下五点。

(一)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纵观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基本都可以归纳到制度建设不健全和执行乏力上,因此,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首先要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是否有专职机构或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其次,看医院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采购管理制度、日常维护保管制度、报废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管理制度、以及各个阶段专职人员的管理制度等。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

财政资金拨款购置固定资产使得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并无保值增值压力,所以对资产的高效率使用不够重视。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首先测试医院固定资产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在具体工作中,关注医院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尤其是对大型设施设备仪器的分布、使用率、完好度、维修等方面是否实行建档管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是否做到“三账一卡”[5],关注医院固定资产期初余额是否与上年审计报告中的期末余额一致、总账余额和明细账余额是否一致、明细账余额和资产实物是否相符。

(三)固定资产的增加

医院固定资产增加方式主要有购置、自建、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更新改造、抵债获得、盘盈等七种形式。审计的关注点首先是医院新增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医院自筹资金搞基建或购置固定资产,都要有合理的充足的资金作支撑;其次,根据固定资产增加的不同形式,针对不同侧重点审核报批程序、招投标过程、合同的内容与签订、资产过户流程、建设过程等。此外,审计时还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因为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根据增加的方式不同计价方法不一样,如购置固定资产计价一般以原始价值为准,自建资产以实际发生成本入账,盘盈资产要参考同类活跃市场价格入账等,审计中要注意是否有漏记、不记资产账外循环的情况存在。

(四)固定资产的减少

固定资产减少主要有出售、投资转出、捐赠、清理报废、毁损及盘亏六种情况[6]。为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在公立医院处置固定资产时,审计主要关注是否有使用部门申请,是否经设备专家鉴定,是否通过医院财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由于固定资产是按原始价值成本入账的,因此还应审查减少资产的计价是否是在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的同时,相应减少累计修购基金。此外,审计应该关注在长期的资产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固定资产被评估过低或者随意报废尚有价值的设备的情况。

(五)固定资产利用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资额之间的比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越高,则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越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越高[7]。内部审计部门应检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期望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

四、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固定资产审计的关注点,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应建立起专职机构或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建立健全医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医疗设备的计划制度、采购制度、验收制度、安全使用制度、领用制度、维修保养制度、报废制度、各专业人员岗位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考核制度等。从而使得医院固定资产入账、使用、停用、报废等工作良性运转,保障公立医院各项固定资产的安全及完整,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科学决策的力度

科学决策对是否能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要做好科学决策,对于固定资产的新增与报废一定要严格把关,事先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研究与论证,避免盲目跟风,减少医院由于投资或报废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三)重视固定资产账目管理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建制,从而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此外,配备有执业资格的财务人员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明确职责,确保固定资产有账可查,有据可依。

(四)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能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在于各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能,履行各自职责。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拟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定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审核大宗资产报废手续、组织资产清查等,综合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领用、调剂、维修、报废、清理等过程的核算与管理;采购供应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组织采购,根据科室需要进行供应、调配;设备部门负责设备的购置、验收、调剂、维护、修理等工作,做好闲置设备的检测与维护,办理报废鉴定,做好大型设备购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审核工作;总务或基建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的建设、维修、保养和报废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总账的管理,筹集采购资金、监督控制资金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利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参与固定资产清理工作[8]。

(五)注重固定资产的考核工作

公立医院可从固定资产采购与预算相符率、固定资产帐实相符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报废率、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资产管理员的工作情况等指标来衡量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管理制度执行严格,使用合理,延长使用年限,提高使用效率,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室和个人,应给予表扬、奖励;对管理不善,玩忽职守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失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进行经济赔偿,经济赔偿原则上按资产净值予以赔偿。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3

1用电效率的内涵与经典方法

1.1用电效率的内涵。用电效率指标是电力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从产出的角度定义用电效率。在技术水平既定,电力资源等投入要素固定的前提下,实际单位用电量创造GDP与最大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比例。用电效率的值属于集合(0,1],在该集合内,值越大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越高,用电效率则越大;反之,用电效率的值越小,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电能浪费越多,用电效率则越小。科学客观地度量用电效率的意义主要在于制定有效的投资管理策略。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小的地区,提升效率潜力巨大,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资要以提升用电效率为主导,推动经济主体采用高效率的生产与管理模式,避免粗放投资行为;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大的地区,生产能力已充分利用,产出水平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此时经济主体应着力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进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因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低压配电网发展缓慢,自然功率因子较低,电能消耗重。近年来,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在我国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取得较大进展,在削峰填谷、节约电力资源、能源替代上实施的途径和绩效,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在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用电效率有所不同。对我国各地区用电效率进行科学测度,探究导致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各地区制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资源是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用电效率的水平与生产方式、投入要素的构成、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用电效率测度的研究应结合反映生产本质的生产函数。1.2用电效率的经典方法。本文从技术效率角度综合衡量用电效率。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是测度技术效率的两类方法。SFA方法是参数方法的代表,DEA方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代表。SFA与DEA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们可以科学估测随机前沿面,是当前广泛应用于技术效率测度的技术。SFA与DEA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征,SFA的优点在于:第一,SFA适用于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以及验证模型形式的情况,但DEA尚未解决随机误差干扰和结果的统计性检验等问题。第二,SFA易于解释企业(区域)间技术效率差异原因;第三,SFA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第四,SFA方法构造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反映被外界随机冲击的情况。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F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从而测度用电效率。SFA法测度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对于生产函数,广泛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以及其衍生的对数生产函数。C-D模型的测算简单,但要求满足技术中性等前提条件。而对数生产函数规避了上述条件,又鉴于本文度量的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数据数值差异大,避免了对数生产函数的多重共线性。由此,本文对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通过构建对数生产函数进行测度。

2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模型构建。本文依据林伯强(2003)提出的电力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用电量这种投入要素列入生产函数,形式如下:GDP=β0Kβ1Lβ2Eβ3(1)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L为劳动;E为用电量;β0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β1、β2、β3分别为资本、劳动、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体现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情况,式(1)两端同时除以E,得到式(2):GDPE=β0Kβ1Lβ2Eβ3-1(2)对式(2)两端取对数函数,本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为:ln(GDPitEit)=β0+β1lnKit+β2lnLit+(β3-1)lnEit+vit-uit(3)其中,GDPit为第t个时期第i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产值;K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资本投入;L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劳动投入;E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量投入;u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效率水平,满足非负断尾正态的分布,uit~N(mitσ2u)(mit与σ2u分别为uit的均值与方差),即uit³0;v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对称的正态分布,呈现出产出受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程度,即vit~N(0σ2V)(σ2v是vit的方差)。生产的用电效率EEit可表示为:EEit=E(GDPitEit|uitXit)E(GDPitEit|uit=0Xit)(4)其中,Xit=(KitLitEit),为投入向量。从式(4)可以看出,用电效率EEitÎ(01]。根据B-C(1995)模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用电效率受水电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可由以下回归模型表示:mit=δ0+δ1z1it+δ2z2it(5)其中,δ0、δ1、δ2为待估参数向量;z1it、z2it是反映第i个地区t时期水电产业投资的两个指标。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各区域的产出采用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表示为就业人数。用电量采用电力消费量表示。由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异较大,为客观比较分析区域间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在考察水电产业投资对用电效率的影响时,通过构建水电产业投资对各地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的相对指标来考察。同时,利用已有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其一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以下简称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其二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GDP的比(以下简称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记做z1it、z2it。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表示水电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与其他产业比较而言的相对情况,反映出在地区各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相对地位,z1it越大体现了在所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位越重要;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反映了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倒数,z2it越小体现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越高。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力年鉴(2009—2016年)》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年)》,选用2008—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估测我国用电效率。

3实证分析

3.1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评估。本文对2008—2015年我国水电投资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进行聚类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由表1可知,从水电产业投资的全国平均情况看,总体而言,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比例各年度逐渐降低,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则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三大区域各年度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两个投资指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从指标z1it的各年度逐渐减少趋势可见,虽然我国各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然而投资额提高的规模和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我国电力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火电连年亏损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下降。虽然西部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小于东部、中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基数很小,因此,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西部地区最高。中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具有逐年减少趋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逐年增加。因此,为提升我国用电效率应增加水电产业的投资途径,提高水电产业的投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指标z2it的倒数反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到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显著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而后又有所下降。事实上,2011年我国水电产业的投资成效显著。2011年我国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可实现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智能输电综合利用。同年,上海的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为亚洲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营;随着青藏的直流联网工程运行,我国内地电网实现了全面互联;国家电网陕西洛川变电站投入运行,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站。2011年我国在上述方面的实践与成就有效提高了水电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运用FRONTIE0.02R4.1软件,依据建立的生产前沿面随机模型(3)至模型(5),评估SFA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测度结果如下所示:β0=0.212,β1=0.580,β2=0.050,β3=0.304;δ0=0.242,δ1=-0.231,δ3=0.450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0,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050,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0.304。上述弹性结果意味着,固定资本存量每提高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产生的GDP增加0.58%;从业人员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05%;用电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304%。根据对上述数据的比较看出,在推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投入的重要地位凸显,而用电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很显著。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影响的回归模型为:mit=0.242-0.231z1it+0.450z2it(6)参数δ1=-0.231,符号为负,表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对我国用电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提高,则我国用电效率将提高。参数δ2=0.450,符号为正,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用电效率受到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影响,而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额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而我国用电效率将降低。比较参数δ1与δ2二者的绝对值,δ2绝对值接近于δ1绝对值的两倍,这反映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该结果表明,对于提高我国用电效率而言,通过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是比增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更有效的途径。3.2用电效率测度。本文构建的我国用电效率测度模型为:ln(GDPitEit)=0.212+0.580lnKit+0.050lnLit-0.696lnEit+vit-uit(7)本文整理与分析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面板数据,编写入FRONTIER4.1程序,经测算得出2008—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用电效率值,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与表1采用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标准相同,同样地,对本文测度得到的用电效率依据我国的三大经济带进行聚类分析,测算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知,从我国用电效率平均情况看,我国用电效率总体较低,发展潜力巨大;用电效率各年度的平均值在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同,要高于西部地区。我国的用电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电力输送环节较高的线损率,以及终端用户环节的低电效。对于低终端用户,设备的老化与管理水平的落后造成电能利用效率非常低,电效损失更是十分惊人,我国终端用电年浪费约1500亿千瓦时。2008—2015年我国用电效率平均值排名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北京、海南、江西、河北、重庆、湖南、上海、福建、安徽、陕西;排名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新疆、山西、江苏、广东、贵州、青海、云南、、宁夏、内蒙古。用电效率高的前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也高;用电效率低的后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水电产业的投资效率总体较低,由此可见,增加用电效率应该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用电效率测度的大小对于制定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用电效率低下的区域,现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未能充分利用,上升与改进的空间较大,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用电效率,特别要重视电力和资本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用电效率较高的区域,已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已充分利用,产出接近于生产随机前沿面,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

4结论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4

摘 要 固定资产在学校教学和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持续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总值和教学仪器设备总量呈跳跃式发展,学校用地、校舍和仪器设备、图书均大幅度增加,学校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增大,但与此同时,资产的流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节约资金,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校 固定资产 管理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配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增大,加大了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这些新发展都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在逐步改善。但纵观学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又存在诸多的不规范,管理薄弱。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薄弱部分。学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学校固定资产的投入都是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学校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学校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重置、浪费现象产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学校领导由于任期短,教育主管部门对领导的考核注重于教育教学水平,再加上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很多领导都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上去,虽然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没有严格执行,仅仅流于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摆设罢了。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的工作。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与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固定资产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设施水平的高低,对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学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管理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仍然采取传统方法对现代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学校在购置固定资产之后,每年固定资产都会有相应的折旧率,而一些学校在进行资产核算时没有将资产的折旧考虑在内,影响了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不能如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

二、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配齐合格的管理人员,对学校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学校都应该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就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应当集中在学校一级财务机构,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在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原则下,就能克服长期存在的固定资产分散管理、彼此之间相互封闭的弊端,提高效率,节省资财,最大限度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

2.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国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学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实施有效监管,杜绝挪用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学校里,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相对较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相对较高。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学校更没有固定资产的管理认识,基本是由一人完成固定资产购置的全过程,学校缺乏去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和约束,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影响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从固定资产的购置到固定资产的使用,最后固定资产的报废,这些流程都要进行严格监督。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原则建设,进行规范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率,降低资产的浪费率,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3.设立专门化的机构加强管理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客体中最主要的部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中心任务,也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成败之关键。对财和物的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实行民主化管理就是通过组织功能使管理活动有序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宣传和实行,这是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采用民主手段的基本要求。实现固定资产民主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素质和管理责任到人。素质高的领导者在管理中能够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矛盾,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和效果。资产管理责任到人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教职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现象。

4.建立固定资产记录控制制度

固定资产账目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核算本单位全部固定资产的原价。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使用部门提供的验收清单,在登记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分类帐的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卡片记录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价值等原始资料; 在使用过程中,凡有固定资产内部转移等情况,都应及时在卡片中进行登记; 固定资产报废或调出时则登记有关调出和报废的日期,并注销其卡片。明细帐的各种记录每年与总分类帐核对一次。对核对中发现的差异由有关负责人批准后予以处理。保证帐帐、帐卡及帐实相符。只有严格固定资产登记制度,才能保证固定资产购置业务有据可查,保证固定资产购置业务帐薄之间相互制约,及时提供准确的固定资产购置信息。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国家财产,占据着学校资产价值总额中的绝大部分,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其具有安全和良好的使用状态,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友玲.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和建议.消费导刊.2009(16).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5

长期以来,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输送有用人才的任务,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社会效益的过程,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品”,应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市场化的深入,高校逐渐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并试图采用一系列定性及定量的方法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考核,以期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力,由此高校引入了绩效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并广泛运用于高校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固定资产作为高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绩效评价这一定性、定量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和考核,以便能够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就是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能进行评判的过程,具体的是对高校所占有和使用的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图书等各类固定资产绩效进行分析判断,取得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能够对固定资产及其管理人员和部门进行评价、考核,规范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固定资产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结合高校财务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实践,来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要求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固定资产具有形成方式多样化的经济效益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固定资产形成具有多样化态势,由过去国家投入的单一方式改为政府采购下的财政拨款方式购置、事业收入购置、利用银行贷款购置、接受社会捐赠、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等方式,这些方式共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经营等环节。这种多样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评价考核,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资产管理效能。高校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调整管理方式,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有利于规范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长期以来,高校无偿使用固定资产,加之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本核算原则,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没有成本核算,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然而市场化改革之后,高校经费来源由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投入的方式,代之以多元筹资方式,借此来缓解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资金紧张状况,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无论是作为投资者的国家和政府,还是作为债权人的银行,都会关注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财务信息,以便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他们会要求高校对于占有和使用的资源注重经济效益核算,加强财务管理。高校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范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目前固定资产评价和考核还大多停留在定性方式上,比如加强管理意识、改变管理机制、建立财务内控制度等方面,偏重于社会效益,较少运用定量手段,忽视经济效益。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评价,就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于定量考核,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效益考核,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管理效能,从量化指标上规范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强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

委托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是受资产所有者的委托经营管理企业资产的,由于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经营者没有对资产的最终索求权,他们需要来自资产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资产所有者没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就需要对具有经营管理权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约束。资本激励和约束是以科学、全面、规范的绩效评价为前提的。通过绩效评价向资产所有者提供评价经营者业绩的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考核经营者责任的完成情况,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由于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由国家提供代之以国家、地方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多方提供,这些资源提供者势必对高校经营管理者进行约束,反之经营管理者需要资源提供者的激励。绩效评价作为评价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参考依据,能够比较好的满足资源提供者的考核要求,同时激励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履行其管理职责,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信息使用者及构建原则

(一)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信息使用者

1.政府,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

政府是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信息使用者。高校资产是由所有者投入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最终所有权归属于所有者。政府是高校资产最大的所有者,关注的是高校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以及高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并对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价、考核、监督,因此在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政府的需要。

2.投资者

企业作为高校的投资主体,将是高等教育资源筹集的发展方向。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在原25%的基础上减至15%,产学研合作空间扩大,有利于引导企业进行投资。作为投资者来讲,主要关注高校的营利能力、资产的管理能力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3.债权人

当前高校的贷款渠道主要是银行。作为债权人,银行关注的是高校的财务状况,也就是资产负债率和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重要的保障是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构成了高校有形资产的最主要部分,直接影响高校偿债能力,在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关注债权人的需要。

(二)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组成部分,构建其指标体系除了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等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共性原则外,应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侧重考虑以下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高校固定资产的构成是多元的,包括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家具等。有些固定资产在绩效评价中难以量化,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有定量指标,也要包括定性分析,两者结合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价。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要求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可以从现有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采集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会计核算由财务部门负责,实物管理由设备部门负责,资产的使用部门众多。而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设计的,数据的采集大多数也是来源于财务资料,但是信息使用者却是多维的,这样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本着简明扼要,概念清晰,定义明确,易于理解的原则设计,即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便失去意义。

三、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以定量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定量指标中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结构比率、固定资产运行绩效比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利用固定资产的创新能力、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固定资产的更新水平等指标。

(一)定量指标

1.固定资产结构比率

资产结构是指高校各项资产的构成及比例关系,这里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以及各项固定资产的构成比例。

(1)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平均固定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使用平均数能够起到平滑指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年内固定资产的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越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该指标一般在0~1之间。(2)教学用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平均教学资产总额/平均固定资产总额。(3)后勤用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平均后勤用资产总额/平均固定资产总额。(4)图书资料占固定资产比率=平均图书资料总额/平均固定资产总额。

高等学校全部固定资产按照大致的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教学用、后勤用、图书资料。此三个比率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来讲,由于房屋建筑物的价值比重很大,后勤用资产比率偏高,但是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教学资产、图书资料投入应是逐年增大的,这样才能为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2.固定资产运行绩效比率

(1)固定资产年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资产的增长速度。资金规模相当的高校,资产的年增长率高,说明教学、科研的硬件条件有较好改善,但是并不意味着增长速度越高越好。目前高校财力有限,财政拨款一般仅能维持学校的人员开支,事业支出需要由学费收入作保证,加之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日趋饱和,学费收入增长渐入“瓶颈”,因此,如一味追求固定资产的增长率会挤占大量日常经费开支,难以保证学校正常的运行。(2)学生生均教学科研设备费=(教学支出设备费+科研支出设备费)/年平均学生人数。(3)学生生均后勤用设备费=后勤支出设备费/年平均学生人数。(4)学生生均图书资料费=图书资料费/年平均学生人数。

生均指标反映的是高校每个学生占有资源的状况,它不仅是固定资产运行绩效的主要指标,而且也关系到高校的评估质量,尤其是生均教学科研设备费和图书资料费。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教学科研的投入,因此生均教学科研设备费和图书资料费越来越大。

3.固定资产利用率

(1)仪器设备利用率=实际使用时数/核定年度使用数。(2)设备完好率=在用设备完好台(件)数/账面全部设备台(件)数×100%。

目前一些高校一方面大量设备闲置或者尚未到报废年限便停用,造成积压资金,另一方面却在花费大量设备购置费来购置新的设备来补充教学科研。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对高校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也不利于财务管理。因此设计固定资产利用率对在用以及尚未停用的设备进行考核,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合理配置资源,杜绝资源的浪费。

(二)定性指标

1.固定资产的创新能力

高校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培养有用的合格人才,同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以服务于社会,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高校的固定资产,尤其是教学科研设备作为科研的物质保障,应能确保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

2.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当前国家为了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要求各高校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并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同时应更新管理手段,运用专用管理软件进行固定资产系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范文6

关键词:科研所;资产清查;固定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科研所资产规模,尤其是固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固定资产调节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科技事业和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这就要求科研所必须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本文从资产清查环节入手,结合2016年财政部组织资产清查盘点科研所资产清查的情况,探讨强化科研所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科研所固定资产的特点

科研所固定资产与一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非营利性,公益性

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绝大多数是科研项目投入时购置,符合科研项目实施和开展研究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非盈利性。

(二)无偿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资产多数通过国家财政资金、项目经费投入,资产的产权归法人单位,科研人员无偿使用于科研事业。

二、资产清查环节反映科研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是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所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入项目经费的形式购置,项目研发人员是设备的无偿使用者,科研所管理者法人产权意识薄弱,认为“谁购置,谁使用,谁管理”,而科研项目组或研发人员的关注重点在于科研项目的实施,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不会主动共享固定资产。管理者未能充分发挥协调管理、集中调配、处置、共享的管理职责,资产重复购置、更新快、利用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完善

资产清查中发现,很多固定资产的使用固状态、使用人与账面登记不符现象非常普遍,固定资产的登记信息都是申购环节记录的信息,使用环节使用人变更,设备转移、损坏、资产价值变化等日常管理不完善,而且固定资产闲置和毁损较多,单位管理者未能及时统一管理处置。

(三)管理系统“数据孤岛”,不能有效地共享

目前,科研所账务系统一般都有设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省级财政系统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政部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三个系统相互独立,没有对应接口,系统数据库框架模型不一致,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地实现共享数据和交换数据,形成“数据孤岛”。资产清查,报送的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也只是反映过去某个时点的数据,固定资产数据数据滞后,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科研所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而且固定资产各管理系统,主要都是科研所管理人员录入固定资产申购环节信息,使用人没有信息系统登陆权限,未能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资产转移、使用人变更等日常管理信息变更,科研所也也无法有效地通过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监控。

三、强化固定资产清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科研所应当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将资产清查常规化、制度化,而不是财政部统一清查任务下达,单位为了完成任务才进行清查。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应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于清查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归属。通过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管理部门,单位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二)加大资产清查出现问题惩处力度,规范资产日常管理

加强资产申购、使用、变更、调配、处置等日常规范管理,对各环节进行绩效考核,明确各环节各部门职责,各环节出现重大问题应加大惩处。尤其要重视资产变更、调配、处置环节。资产变动时,使用人应及时上报资产使用状态变更、使用人变更等情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才能及时了解闲置和损害资产情况,统一调配和处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构建固定资产大集中信息系统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动态的管理过程,资产的数量、价值、使用人、使用状态等都是动态变化的。为了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应当构建“中央-省-市-县”纵向统一、“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使用人”横向统一的大集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横向方面:使用单位的内部使用人、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申购、领用、资产转移、资产状态变更、资产调配、资产处置等管理流程。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大集中系统实时了解和监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情况。纵向: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和监控各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可以通过系统上报汇总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大集中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的形成、领用、使用、变更、处置、审批全过程进行痕迹管理、动态监控、统计汇总、绩效考核。总之,自上而下的资产清查制度化、常规化,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构建大集中信息系统,能全面提高科研所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丽霞.基于绩效视角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22-124.

[2]颜萌.基于绩效视角的高校资产清查工作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31-233.

[3]龚运芳.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2(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