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德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德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德育论文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1

一个完整的中学教育,德育是灵魂,而体育则是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它能为德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受教主体的重要作用[1]。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学还包括了挫折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体育是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坚韧的意志。在中学体育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活动中,体操、武术等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力;越野跑、中长跑等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球类运动、接力赛等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德育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道德作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组织性、纪律性及其社会公德)、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勇敢创新的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强、自立、进取等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爱护公物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珍惜身边的事物)。

3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育

3.1加强体育教学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一般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都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完成,但是在教育学生思想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只要自己上好体育课,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技术就行了。我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要求对学生除了体质教学,还要进行素质教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事业心;其次,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德育、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各项体育知识之外,还要极强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的做到德智体美的结合教育。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即使是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耐心的、反复的进行培训、教学,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严格的训练、要求、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2]。这就证明了人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由培养教育决定的。体育教师要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掘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的潜能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锻炼、学习。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锻炼。从而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精神、人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德育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双边的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加,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这里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之所以要提出主体性的德育教学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感情、有智慧、有意志的人,促使他们在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内涵[4]。通过体育教学的各种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中的各县锻炼方法,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活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心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的达到自我发展、完善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技能动作,再根据动作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彩、争荣誉,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及个性结构更加完善。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2

在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时,中职学生在毕业时或者职业的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角色的转换。刚刚踏入职场的他们,在心理、身体等方面很难适应岗位要求。特别是学校专业大多以机械类为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常常站着工作8小时左右。因此,针对部分学生在就业岗位上,体力不支或意志力、耐力欠缺的情况,我们利用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性强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久站、长跑等形式多样的训练及比赛形式,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我们通过采用各式各样的游戏教学,让学生通过竞争的形式参与其中。学生通常会产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会在自我鼓励、自我命令的过程中完成各种练习。通过这些游戏,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在体育锻炼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做敢干、机智果断、顽强拼搏、坚持到底、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奋发前进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同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使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通过在室外教学进行风吹日晒、酷暑寒冬经受大自然的考验,学生承受机体的疲劳,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经历中得到最好的实践与锻炼,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为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团队意识

由于中职学生存在懒散与纪律性差的问题,致使部分中职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缺乏责任心和遵纪守法意识,不能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做事,他们在工作中心浮气躁、不安现状、频繁跳槽,因此用人单位不满意,个人发展亦受到制约。为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要在体育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通过游戏活动,教师明确游戏或竞赛的各项规则,使每个学生都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约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道德规范。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3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4

1.1个体功能

学习化社会理论所具有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谋生能力。学习化社会提倡学习者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的实现,个性化的核心是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性的形成。学习化社会能够促进学习者自由、个性和全面的发展,个体的社会化是学习者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体现。个体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所必要的生存技能等方面。学习化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谋生能力和生命品质。高校通过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学习社会生存的规则和行为方式,强化其社会角色,通过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来提高社会生存的技能和手段,提高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生命品质。学习化社会理论能够引导学习者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改变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的发展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

1.2社会功能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也已结束。但是,学习化社会理论则认为,随着社会知识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其短暂的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取人类所有知识的,即使是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是不可能全学完的。学校的教育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可以享用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在结束学校教育之后,要不断的接受该专业领域的持续学习,将学校、工作和日常生活相融合进行终身学习,不断的促进学习者实现其社会化。

2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2.1实现有效教学

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育与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这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力坐在。只有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够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突破。首先,这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需要教师言传身授,没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标准的动作指导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提高教学的资金投入。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不仅需要专业的训练场所,更要在教育软件方面的投资。例如,现场观看职业球员的训练、录像教学等等,这些软件方面的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帮助。

2.2强化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育学习最突出的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授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技能考试甚至成为了一个过场。学习化社会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赫钦斯认为:“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2]”。这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需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教师由原先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问题—构建”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录像观察等方式提出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去联系。其次,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训练和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自我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2.3注重培养与完善学生的人性教育

培养人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与张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其健康完全的人格和品质。不仅要教授知识与技能,更要通过细节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及时的给予引导与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素质拓展、知识竞赛等形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5

近几年,中职学生素质的下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中职院校由此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纷纷重拾品德教育。然而,新时期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情况却不乐观。

那么,新时期的中职德育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中国学校的品德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将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学校在开展品德教育时,一味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大义,而忽视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交际交往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文明礼仪。这就使得学生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心灵备受打击。

2.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极少有中职院校会为品德教育专门编写能够反映新时期的问题、贴合本校环境和本校学生情况的德育教材,因为大多院校都是有心无力――德育工作在物质上、素质上和精力上的高要求往往让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师望而却步。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中职院校只着眼于大方向即回到政治教育,而脱离社会现实,脱离职业要求,德育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地教学,无异于将学生中真实存在的许多问题屏蔽,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最终会影响到社会对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到院校的发展前途[1]。

3.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中职教育培养的多是各个行业中的技术型人才,由于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当下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职业道德没有直观了解,很难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职业道德观念并不十分强烈。

4.德育管理不到位。有的中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但是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学部门统抓德育工作,所谓德育仅仅是指课堂上教师机械地重复书本上的内容[2]。当有学生犯下严重错误时,除了批评几句和让学生写检讨外,就没有其他教育手段了。德育管理的不到位,使得德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使得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德育成效不高。

5.德育形式单一。少数中职院校德育的形式,不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就是召开班会,单一而没有新意。而且德育课和班会上一律采用理论教学法,反复强调抽象的理论,企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配合,德育工作自然难见成效。

6.德育评价不到位。中职院校对品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比如,院校将德育课成绩、考勤成绩等当做评价标准,而忽略学生的综合思想认识和实际道德品质,这无疑是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成绩好能弥补其他不足。这是对学生的误导,也是对德育的讽刺。

二、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现状的对策

首先,中职院校要对“德育”一词的概念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德育教育不等于政治教育、爱国教育,还包括理想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民主法制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许多方面。中职院校不重新认识和理解“德育”概念,在德育工作上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学生的成长只能起到误导作用。

其次,中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不是说以爱国教育为代表的政治教育不重要,或者政治教育不如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要,而是说,要在保证政治教育不被拉下的前提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后二者直接关系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和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

再次,加强德育管理。中职院校应设置一个专职的德育部门,明确分工,使德育工作有序有力地展开。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另外,院校还应保证德育的资金投入。如果德育工作资金短缺,那么工作人员纵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干劲也会因此不足。资金不足,工作人员又提不起干劲,这样的德育怎么能有成效?

又次,优化德育方法,改变德育形式单一、没有新意的现状。其实,德育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等[3]。中职院校一般都是采用说服教育法和品德修养指导法,因为这两种方法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少,比较省事。中职院校要想在德育工作上取得成效,就必须摒弃“省事”的念头,采取多种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最后,中职院校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德育评价系统,绝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论品德。品德评价系统应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面。学生犯了错,不论其成绩好坏,都必须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实行一定的处分,并借机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品德教育。学生做了好事,就要对其进行表扬乃至奖励,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道德的典范。有了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自然就知道如何自省自律。

体育德育论文范文6

1、由于指导大学体育教学的总思想出现偏差致使评价没有客观性。目前,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仍然贯彻的是“老师是中心,课堂是中心”,其重点仍然是教授运动技能,其课堂流程基本上都是感知、认知、领会与巩固,其评价模式也基本上只是考试的形式存在,致使大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为了评价而努力去完成评价,使得师生将评价当成了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当然老师的教就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学也是考什么学什么了,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按部就班的机械行为。

2、静态评价所占比例过大,缺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评价。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受到了“技能与技术”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强调评价的重心是体能、技能和技术,严重弱化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升程度,使其评价内容显得十分片面,当然其评价结果也是片面的。

3、评价的方法与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性。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静态的,主要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而具有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实现判断与评估,有利于学生的间的横向比较,而在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主动程度、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动态因素方面的评价显得缺乏,也就是说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缺乏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有利于学生本身的纵向比较。

二、如何完善当前大学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1、进一步完善指导思想。当前体育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体育教育要适应以后社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也还要很好地适应将来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就现代社会而言,体育教育已成为了人们十分重要的智力资本之一,其发展要与时俱进,放眼于将来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新颖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社会栋梁之材。另外,在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要明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促进体育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手段。

2、在评价体系中明确评价的主体取向。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由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起共同建构的多元素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都也仍然是主体,两者间不存在客体。所以,在这种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系中,强调的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间的互动,还强调整个评价过程是民主的、融洽的、互动的过程,从中也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结果的进步程度以科学的计分方法换算成得分,纳入到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去。

3、教学评价还必须要具有发展性评价。在思想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也仍然具备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评价往往是为了甄别优生与差生以及选拔人才,严重脱离了教学评价的初衷———促进老师自身提高、促进学生进步、完善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评价以上的作用外,还应具备下面的几项作用:第一,反馈与调节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以合适的方式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使其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解析自我,以促进其提高与发展。第二,展示与激励作用。将评价作为学生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把自身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以此激励自我发展,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第三,反思与总结作用。学生被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对前期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从面完善将来的行为,为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基础。

4、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所学内容间进行的丰富的、多向的、适当的信息联系以及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此期间,因为学生的创造力十分巨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相当多的老师不可预测的种种情况。因此,现代的教学理念都要求课堂是开放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当然,教学评价也应该需要开放,使其具有开放性。

5、量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心理评价结合行为评价。对体育教学评价而方,量性评价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它同时也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课格式化和简单化了,其评价结果也往往丢失了课堂教学中最根本、最本质和最有意义的东西。就质性评价而言,它关注的是丰富而复杂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注重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真实而完整的展示,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层面,还要考察学生的行为层面。因此,笔者从发展性评价出发认为,在体育教学评价中量性评价必须要结合质性评价,其评价才会有本质性的作用,使质性评价也有一个量化或者趋势化。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最先进行的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然后才是心理评价和行为评价。其原因就是体育的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判断价值的过程,其中不但有外在的、直观的、具体的一面,而且还存在内在的、间接的、抽象的一面,如果只看其中某个方面或某个量表,就很难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然这也使评价的难度加大了不小,但其意义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