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理论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1

关键词:城市社区;行政伦理建设;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目前城市社区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原有的计划体制逐渐被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对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不同,两者之间的衔接表现的相对脱节。目前行政伦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 (1)权权交易。是行政权力再分配过程中的权力相互交换,谋求自身权力的最大化。权权交易经常导致政治腐败。(2)渎职失职。渎职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不尽职责;失职是享有一定权力的行政人员对自身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无视和放弃。(3)权钱交易。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实际行政运行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具体的伦理操守。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伦理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对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行政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的一般要求,而且由于行政管理活动自身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因此其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定性。主要包括制度伦理、行为伦理、政策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等。

1. 制度伦理

一般意义上人们将伦理范畴定义为个体道德的代名词。实际上,行政伦理首先应该是体现在制度伦理方面。行政制度伦理是相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道德而言的,是由行政组织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由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方法,办法等环节表现出来。

2. 行为伦理

从行政行为的角度看,任何行政行为是要追求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行政伦理的核心概念。由于公平公正问题产生在人与人的相互利益关系中,由其利益关系的种类决定了公平公正问题的划分。牵涉到两种比较基本关系形式:一是利益交换关系,二是利益分配关系。

3. 政策伦理

公共政策伦理,具体是指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由立法机关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同时对于政府自身倡导的这些公共领域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良心自律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配置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众在这一公共领域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4. 职业伦理

要求行政管理者既要具备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伦理,又要具备作为符合自身角色的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是相对于社会群体之间的角色分工关系以及具体的职业规范而言的,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责任与义务的表现。行政伦理建设就是要求行政管理者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从而为国民提供服务的。

三、改进社区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

根据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改进行政伦理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行政伦理教育

行政管理者良好的行政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服务意识、管理理论、情感认知、服务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自身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导致行政伦理的状况。因此,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组织系统内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使行政伦理规范达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广泛的可接受性,并成为所有行政管理者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内心的自觉。

2. 加强行政伦理立法

通过立法把具体的伦理要求上升为法律要求,使行政伦理具有与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在现代国家中,、对行政管理者的的伦理规范被越来越多的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在文明程度高,法制相对完备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伦理规则的汇编。通过法律这样的赏罚机制来强制行使行政伦理规范的作用。从而保证行政伦理规范不被大量地破坏。

3. 公民与社会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干预和监督

在民主法制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是公共责任的行为,应当对整个社会负责。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意识,强化公民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参与度显得十分重要。国家应当创造出更多的参与途径和机会,例如召开公民听证会,非政府组织与团体的学术讨论,以及公共媒体上的监督等,鼓励社会成员关心并参与有关重要的公共管理的活动,从而对重大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和进行监督。要特别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4. 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协调互补

制度作为一种“硬件”的行政伦理规范也是有自身局限性的,只有与相应的行政管理者的伦理信念这一“软件”的配合才能达到充分有效。只有将行政伦理制度、行政伦理规范与行政伦理价值观共同构成行政伦理系统,几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操作系统。

5. 引入行政伦理使其成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考核条件

通过对公务员的任免、升降等行为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从而使行政伦理得以发挥其规导作用。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在用人机制上赏善罚恶,才能形成用人机制的道德赏罚导向。即为行政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伦理规范提供了内在吸引力,同时又为其施加了外在的压力。这样,倡导和禁止并用,内引与外压结合,形成了行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行政行为的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在我国转型期公共行政领域,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日渐凸现,为了防止我国行政伦理失范进一步蔓延,加强城市社区政伦理建设势在必行。城市社区行政伦理建设的目标取向是塑造社区工作人员优良的行政人格,就总体思路而言,首先是构建行政伦理的价值原则;其次是实现行政伦理的法律化;最后是实现公共行政的道德化。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在公共行政的演进中看行政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2005(9).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2

关键词: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新农村

一、社区教育立足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一)社区成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概念的厘定

作为从西方社会学中引入的概念,社区(Community)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也可以说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在我国通常是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县级以下的为农村社区。综合国内外社区教育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手段,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通过各种有效教育活动,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均衡发展,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形式。因此,社区教育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建设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人生和灵活多样等特点。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出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人口增长、区域大规模移民等现象,民众的生存、发展意识和学习需求也空前增强, 这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社会背景。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当代中国社会还伴随着急剧的、大幅度的社会转型。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急剧转型,对几千年农业社会造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积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对国民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于是,国民普遍感受到社会转型给自身带来的生存、发展压力,同时也普遍产生了因人而异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各类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教育与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正是以农村社区发展为本,以农村社区人力资源为根本的教育形式。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运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由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不同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更加重视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更有利于培养一批有文化,有修养,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价值诉求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首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以往农村成人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开拓了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局面;其次,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脱离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状况,实现了学校与社区的有机结合,拓宽了教育空间,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再次,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学校单一、孤立的办学模式,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第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是教育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其开放、灵活的教育方式,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学习需求,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大量的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开拓了一条更加宽阔的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城镇化,而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城市文明,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平等,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资源的享受权利平等。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包括下列要素:一是人口素质。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三个方面,只有当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二是思想观念。市民化的农民必须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感情上富有理性,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三是行为方式。学会按工作节奏来安排生活,学会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学会从通讯传媒中接受信息,学会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四是社会权利。学会依法办事、以法维权。帮助农民通过学习新知识,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感情上富有理性,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以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民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整个农民群体的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农民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旧的封建意识的影响还很深,整体综合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很不适应。因而,与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相比,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从而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在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而这些组织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社区教育来实现。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将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终身学习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社区教育的这一整合职能将进一步凸现,以社区作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单位,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来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让农村居民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参加各类教育与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利于建设“人人都需要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化社区。

(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国以民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改造人和提升人最基本、最有力的途径和手段,社区本身就是为满足人的全面的生活和成长需求而出现的,作为调节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基层社会单元,它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载体。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最广泛的面向性和服务性,具有其他教育不易实现的“全员”特征。社区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平民化,它的触角能触及社区内的每一个成员,深入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涉及的领域。社区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提高了人们业余生活的质量,又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区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策略和愿景分析

(一)政府主动参与,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高效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克服人为因素的随机性、任意性,保障社区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成人教育、尤其是社区成人教育方面的法规,特别是针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方面还非常的薄弱。因此,政府还必须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过程当中去,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工作,除了把现行的暂行条例、规章等上升为法律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新的法规政策,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重要性、举措、政府各部门对农村社区教育及资源开发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以及社会各团体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及相应的鼓励政策等予以规定,来规范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进行,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保障社区教育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工作要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在全面普及新农村社区教育时,只有得到政府行为的参与、行政的支持,才能顺利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有县、乡镇、行政村级政府的参与。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共同管理体制,并制订出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及政策,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同时,三级政府应相应出台地方性的《新农村社区教育法》或《新农村社区教育条例》、《新农村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等,对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社区教育的对象、机构和成员;经费渠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社区人员的学习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和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出《新农村社区学校(教育中心)暂行规定》,并制订相配套的设置标准,乡镇、村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标准来建立社区学校(教育中心),以确保社区教育发展有序、有效运行。

(二)整合各方资源,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筹备力量,营造优质的内外环境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广量大,层次多样,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较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从物质形态上说是无回报率的,且其支出会随着社区教育内容的增加、学习人数的增多而呈上升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培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并引进社会各方面捐资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引导农民建立“新农村社区教育专项基金”等措施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解决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保证社区教育有效地开展。

在经费短缺的前提下,可通过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增加过多的额外投入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如动员社区内的各级学校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向社区内居民开放。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逐减,不少学校的入学人数锐减,而教师的人数出现盈余,这些盈余的教育资源可直接转向社区教育。整合农村社区内的学校资源为本社区教育服务,使学校与社区实现互利双赢。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权者、有钱者、有热情者、有能力者、有空闲者、有需求者”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互助氛围。通过大力宣传来激发起人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和完善社区教育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组织的协调、沟通、服务等中介作用,如在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中逐步增加社区人士;改善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运行方式,逐渐减少其对政府行政力量的依赖,加强组织的内在影响力。

(三)通过多种途径,大力举办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学院,切实推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

农村社区学院本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和服务农民的宗旨,将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它将承担对农民的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教育职能,同时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服务。最为根本的是,农村社区学院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而开设不同的课程,将极大地满足农村不同的教育需求,以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为农业生产服务,这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业富余的劳动力以及繁荣农村经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村社区学院还可以通过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使之成为农村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通过实施各种发展计划以满足农村社区成员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最终为实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服务,帮助农村社区形成凝聚力,培养农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自豪感,以加强农民的社区精神,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农村社区学院可以通过发挥其教育职能将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并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2]易红郡.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学刊,2001,5.

[3]唐华生,叶怀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

[4]陈乃林.终身教育理念观照下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10.

[5]陈晶晶.和谐社会构建下的社区教育功能及实现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3

关键词: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陈乃林(1941-),男,江苏南通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专家,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国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32-03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治理,要突出重点,重心向下,方便群众,为居民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打造便民学习服务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随时、随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学习障碍或有求助,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

(四)创造条件,保障服务

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始终是社区教育治理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智力支持也是十分主要的软件投入。教育部近期正在准备拟订社区教育中心规程,推进全国各地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规制,加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为居民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硬件软件保障,努力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央视网,2011-02-19.

[2]杨宜勇.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N].人民日报,2011-03-29.

[3]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4]鲁昕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12-05.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4

一、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所处的地位

社区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以共同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为底蕴,把社区内各行各业各阶层成员联为一体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建设对物业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物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一种和睦、融洽、安宁的环境。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相同的品位、相同的社会地位之上的,和睦的社区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相友爱、健康向上,现代人由此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压抑感和不安全感中解放出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助于这样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形成。如通过组织球类比赛、卡拉OK、台球比赛、运动会等形式,密切了往来,为互相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能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

2、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业主与管理公司之间的沟通。目前,在市民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个别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管理公司和用户之间缺乏沟通。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加强管理公司与用户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物业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唤起全体业主的归属感。社区文化建设,对培养业主的忠诚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往往会使业主有一种自豪感。在重大活动组织时,他们会呼朋唤友前来参与。有了自豪感,自然增加了忠诚度。

4、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品质。对于营造社区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小区的档次,形成小区的格调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形成高档次和格调的小区气氛,才有可能吸引高档次的用户,而高档次和高品位的人群,既是小区强有力的潜在消费群,同时可以提高小区的格调,相得益彰,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开启物业管理之初,尽管各公司企业都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但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运作状况却还差强人意。

1、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少。物业管理中如何真正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工作如何全面开展起来,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做起来的,而是需要很多不同专业人员才能开展起来。现在许多管理企业中,只配置一个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许多工作没有人干,而专业人员就更少,一些形象好、会说、会写、会跳、会唱,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是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基本要求,目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中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达不到这些要求,给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经费少。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大多属于微利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费的吃紧,因此对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投入不足,有时不得不走形式,有些物业管理企业搞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有一些公司在实施物业管理时,往往只重视物质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弱。从现实状况来看,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做得比较完善的企业,一般都是亏本运作。如深圳万科的桃源村、万厦的莲花北、大众的松坪村等名牌住宅区。而政府和社会,对物业管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支持力度很小,甚至有些工作如计划生育工作、出租屋管理工作、“三无”人员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地方病的防疫工作等等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做,尽管物业公司明白这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但为了一个住宅区的整体利益和住户(用户)的切身利益,还是不得不贴出这一笔开支,这些严重地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

4、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单调。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者简单地认为社区文化就是出板报、宣传栏或小区内的期刊,逢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一些文娱(体)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单调,无新意,居民提不起兴趣,不能调动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有的或者就是请专业的表演团体来表演,从而忽略了业主的参与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就达不到。有的在开展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小区或周边的配套设施,使得活动场地及设施受到限制。

三、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包括物业的建筑风格、社区规划、绿化、配套设施、地段、发展商的策划、业主社会地位、物业管理服务和社区活动等等。一个社区文化氛围和格调的形成,与整个小区设计、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也只有在建筑设计、物业管理、营销及广告方面都要有一个整体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才可能体现出物业和业主的特色,满足人性中对文化的追求,照顾到人们对于所居住物业的精神需要,进而形成小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格调。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高雅的社区文化的形成,是发展商、管理机构及业主、住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1、充分发挥开发商、物业公司及业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开发商要在社区前期规划及配套设施方面,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开展需求,把社区文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如社区整体建筑风格的设计、客户(业主)的社会层次定位,同时还包括社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如休闲场所等。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物业公司应当发挥社区文化的协调者与引导者作用,引导社区文化以业主为主,自发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如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将业主委员会吸引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采取业主自主、管理处配合的方式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业主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同时也能引领社区文化的时代潮流。另外,可将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业主组织起来,组成社区的某种社团(如合唱团、足球队、英语沙龙等),定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业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既保证活动的频率及适合性,又减轻部门组织工作的压力。扩大社区成员的参与度。

2、充分重视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是重视社区自身资源整合利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社区自身现有资源(如会所、图书馆等现有文化设施)。这样既可减少成本支出,又可通过聚集人气,使社区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还可带动会所的经营,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区业主的资源。鼓励业主参与社区文化的组织建设工作,借用业主因其社会身份所享有的资源,如场地、活动赞助等,使社区文化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重视物业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利用。首先应建立专职运作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全公司整体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和系统性开展。还可建立智囊团(社区文化工作组)作为辅助。其次需每年制定社区文化年度工作计划指引,各部门开展社区活动须由该机构统一批准,实行全局计划性的宏观调控式工作,确保各部门按照公司统一方向行进。第三应统一进行宣传,简化单次活动宣传工作量,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宣传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于小区社区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统一、持续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与开展的规模效应必须要对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强活动成效的目的。业主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同样应该多彩多姿。但物业公司在此方面的专业度及资源调配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物业公司应善于做“集成商”――依托我们丰富的客户资源,来对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与专业旅行社合作夏令营、特色旅游;与美容机构合作举办女性知识讲座;与健身机构合办健身训练等等。同时,对于某些在专业上无法直接合作的单位,可由其以赞助、协办的形式介入社区活动,以补充社区文化建设经费。

3、加大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切实加大政府主渠道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大在社区文化设施上的投入,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拓宽筹资渠道,以弥补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二,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资源共享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各地各社区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无偿、低偿和市场化等形式。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调配而导致的文化资源短缺、资源浪费、重复配置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应积极探索社区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项目管理,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分类管理。第三,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目前,许多社区没有或缺乏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在进一步落实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同时,要扩大免费开放的范围,更多地走进社区,为居民服务。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5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

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一直受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重视。强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要从制度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以计量支付做为工程支付主要管理手段。

1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分析

随着国家对基础水利设施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水利灌区的水利基础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保证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三是水利工程计量支付管理;四是水利基础设施使用费用是水利工程建设主要经费来源;五是水利工程人员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1.1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制度管理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是利于农业发展的基本建设项目,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要从规范、合理的制度建设入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制度,健全施工、财务、档案、监理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建设制度管理体系,让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有制度可以依照与遵循。从制度上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同时由具有相关资质的监理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1.2灌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灌区水利工程项目也如此。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中要求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来完成施工过程。专业的施工队伍有丰富的施工经验能够处理施工现场出现的意外情况;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可以保障施工在正常可控制范围进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灌区水利工程实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在充分审查投标施工单位资质的基础上,择优进行承包权限的发包。承包方施工单位将水利工程项目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并上报施工发包单位,按实际工程进度控制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修改施工设计时,要及时与设计代表沟通,经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双方同意后报请水利工程发包单位进行修改相应的设计,修改部分的设计内容不能与原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相悖离。严格执行施工计划,组织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关键施工环节进行质量监督与管理。实行监理质量负责制,委托有水利工程施工经验的监理公司建立第三方委托质量保障体系,控制工程工期与工程质量。

1.3水利工程计量支付管理

水利工程计量支付管理制度是引入其它行业的支付管理理念。灌区的水利工程管理执行计量支付制。计量支付就是在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水利工程施工进度与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作为工程款支付的实际依据,计算工程量来支付工程款项。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专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在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财务决算,按照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立帐备查。

1.4水利基础设施使用费用是水利工程建设主要经费来源

水利工程水费是水利工程维护与运行费用的根本来源,是保障水利工程基本设施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水利工程水费收缴过程中,要确定灌溉用水的土地面积,根据确定的灌溉土地面积征收水费。水利工程水费要减少征收与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农业水利用水的纠纷与矛盾。水利工程水费要用于基本水利设施的维护与运行中,节余部分有计划的进行水利基本设施的更新与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使用费用是水利设施更新与维修主要经费来源。

1.5水利工程人员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水利工程人员管理一直是制约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壁垒,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在结构层次上存在着年龄偏大、青年比例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等特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技术水平与年龄因素的限制,水利工程管理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约束。强化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合理化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人员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水利工程是农业保障性工程项目,是社会效益对于农业发展支撑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推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三项制度的推进与实行,切实的发挥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对于农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2.1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

在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施中,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就是依据项目建设规划、施工管理、监理验收等重要施工阶段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并确立切实可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目标责任,层层落实责任,由灌区抽调人员设立办公室,组成核查小组,对水利工程项目依据制定与执行规范与标准实施验收与评定,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质量建设管理体系。

2.2水利工程推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在招投标确认程序启动到水利工程建设结束前,每个施工项目与具体环节都有相应的工程认证程序。在水利建设项目实行全面包干责任制度,由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平等的法人地位下,以自身的利益保障为合作基础,按照商定的工程建设期限与质量以及相互间的责任签定合同,共同承担经济责任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利工程是农业保障性工程项目,是社会效益对于农业发展支撑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水利工程是农业保障性工程项目,是社会效益对于农业发展支撑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推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三项制度的推进与实行,切实的发挥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对于农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作者:赵会军 单位:五常市冲河灌区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杨志杰,李敏志,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J].中国四川水利工程建筑,2016(4):475-476.

[2]左一飞,高艳,水利工程中的承包招投标责任制应用与分析[J].湖南煤炭工程,2015(11):430-431.

社区建设理论范文6

(延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本文从建筑幕墙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建筑幕墙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建筑幕墙的设计理论进行详细探究,并阐述了建筑幕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建筑幕墙;设计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幕墙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被人们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在建筑幕墙中,不同样式以及不同功用的设计被大量投入到使用中,使得建筑在幕墙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 建筑幕墙的概述

1.1 建筑幕墙的概念

在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建筑的幕墙被看做成一个装饰的工程,建筑幕墙主要由面板和支撑体进行组合在一起,从用途方面上来分析,建筑幕墙不是承重墙体,而是属于墙体的外层.建筑幕墙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建筑的用途,而是取决于幕墙的装饰,材质的不同和种类的不同,可以使得建筑幕墙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一些场合和一些功能定位中使用建筑幕墙,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效果.

1.2 建筑幕墙的分类

在建筑中,幕墙的分类很多,可以针对方向的不同对幕墙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材料的种类进行划分,有玻璃、石材、铝合金;根据支承结构体进行划分,有钢架、拉索、拱桥;根据钢材的型号进行划分,有轻质钢和普通钢两种;根据密闭手段进行划分,有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等[1].

2 建筑幕墙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保证幕墙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

在建筑工程中,幕墙一般都是悬挂在建筑物的外边缘,或者是支承在主体结构的外部,因为幕墙对于建筑主体来说,有着一定的维护作用和有效的美化,如今,在幕墙设计中,必须要求设计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学科,以及建筑学的运用能力,在对幕墙整体的结构强度和耐用性确定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意幕墙的整体设计效果,和幕墙的设计与建筑主体的统一协调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幕墙方面在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导致建筑幕墙的设计将会在建筑外观的美化效果要求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2.2 要注意幕墙性能指标设计

一般情况下,建筑幕墙很容易因为外力而受到破坏,所以在建筑幕墙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计建筑幕墙的整体稳定性,以及结构的抗震性,有效加强幕墙的稳定效果和抗震性,降低幕墙设计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有效防止幕墙塌毁对居住的人们造成的财产以及生命损失.近年来,我国的幕墙一般都是以玻璃和金属为主,对需要不同的幕墙材料,设计人员一定要加强注意幕墙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此外,建筑幕墙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后期更好的维护,需要考虑其水密性和气密性,以及隔声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的性能.

3 建筑幕墙的设计理论探究

3.1 概念设计阶段

在建筑幕墙中,概念设计是指在设计的最开始,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去构思幕墙的设计,之后再建立可行性的方案设计.在概念的设计阶段中,需要做好一些前期的准备:首先,需要对支承结构的类别进行选择,支撑结构体系的类别不一样,所运用的功能用途就会不一样,同样也会对结构和承重等一些方面的要求就会不一样;其次,需要对幕墙的构建和幕墙的架设方案进行合理的确定,实际调查建筑幕墙主墙的结构,还有建筑幕墙实际的施工状况,之后再根据调查出的结果进行设计和制定架设方案;最后,需要对面板的链接方法进行合理的确定,分析主墙的结构和实际的角度,根据安装的情况进行连接设计.并且有效设计外观装饰,使得得到美观的效果,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节能环保的方面[2].

3.2 技术设计阶段

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墙的结构,合理修正概念设计,制定出清楚的参数设计尺寸分格图;其次,在对建筑幕墙进行整体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幕墙的刚性和稳定性要求,要保证幕墙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比如承受重力和风荷载等.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选择,确保材料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密封性,有效避免出现漏水或者隔音并不好的状况.除此之外,需要注意建筑幕墙和主墙体相互之间的空间,有效避免幕墙因为主墙体的伸缩位移而造成一定的损害,保证建筑幕墙的自身有可伸缩性,根据相关经验研究得出,在幕墙和主墙体之间需要保持大于15mm的空间距离.对于建筑幕墙来说,在设计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安全性,比如对幕墙设计的防火安全以及幕墙设计中的防雷安全进行充分的考虑.一般情况下,防火安全的设计都需要对防火的相关规范进行严格遵守,设计的重要是在幕墙的空间位置和节点上,使用不可燃的材料进行填充,比如岩棉等,而防雷安全的设计一般是在幕墙的防雷措施和主建筑的防雷系统互相连接上,使得两者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防雷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系数,根据相关经验研究分析,在幕墙的顶部接闪器时,需要使用大于25mm的铝制单板,这样才可以将雷击电能导入地下.此外,建筑的幕墙是一个可以更换更加可以移动的装饰墙体,因此需要对幕墙的部件进行定期更换,一般情况下,幕墙部件的使用年龄都在25-50年,除过这些意外,幕墙的主墙年限也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

3.3 施工设计阶段

在建筑幕墙的施工设计阶段,需要根据之前制定出的所有数据进行实施操作,需要出一份具体的施工图纸,以便提供给现场安装时使用,并且还要根据相关的施工图纸进行一些工作,比如提取材料,制定出加工图,制定框架组装图等,还要配合相关的采购工作,制造工作,运输工作,以及安装工作和后期的维修工作.在施工设计阶段中,不能只按照图纸进行工程就行了,而需要在施工中进行验证设计,确定其可靠性,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修正和改进.

4 建筑幕墙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幕墙的发展历程与行业现状

在我国,从1978年建筑幕墙就开始发展,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达到了高速发展的状态,从2001年起,建筑幕墙每年都是以750万平方米左右的速度进行不断的发展增长.近年来,就算建筑幕墙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理想,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建筑幕墙中,设计的图纸没有达到规范的标准,并且对图纸的审核不严格等,在施工中,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以及一些产品的层次和技术有待提高等.

4.2 建筑幕墙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今城市的高层建筑都在不断地增加,建筑幕墙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必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经过相关经验分析,在建筑幕墙中,节能环保是当前的重点,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和宣传的热点问题,幕墙的节能环保势必会成为将来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如今的时代,一些建筑幕墙中已经运用到了节能环保的技术,比如:

4.2.1 太阳光转向照明技术

就是在建筑幕墙上装设光线的反射装置,这样就可以把日光反射到室内的天花板上,之后再通过天花板进行光线反射,传输到工作区和生活区.

4.2.2 光电幕墙技术

在幕墙材料中有效集成太阳能光电板,使幕墙在接受太阳光照的时候,还能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光转变为电能,之后进行储存和利用[3].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在建筑幕墙方面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更加壮大我国的建筑幕墙发展,需要有效掌握建筑幕墙的设计内涵,加强建筑幕墙的设计,只有合理地将设计工作做好,才能有效提高建筑幕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顺.节能型建筑幕墙设计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