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记账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记账的原则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平行记账;实践

引言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都是使用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两种方式的,对于部门的其他业务管理,使用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就可以。为了衔接好两种不同核算基础的会计体系,实现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双重职能,《政府会计制度》采用了“平行记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工作就是平行记账,平行记账能够有效地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工作进行创新,强化会计工作的效率。平行记账是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比较符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中财务管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传统的记账方式,对于平行记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去适应,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管理水平。

一、平行记账的原理分析

《政府会计制度》的重点内容是: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结合,既相互影响同时又能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财务预算管理和会计预算管理的社会功能。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通过使用“平行记账”的方式,对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核算、预算,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结算报告等等,以此来反映政府部门的真实财务信息情况,进一步推动政府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进步。平行记账目前仅仅适用于纳入部门的预算管理,其中就包括现金收支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其他财务业务不完全适用。政府部门中有的需要“平行记账”的功能管理,不仅能够核算财务会计,而且还能处理有关的预算会计。但是在其余的财务工作处理过程中只能使用财务会计核算。所以,“平行记账”的财务管理和一般的“现金库存”“银行借贷”“账户余额的用款额度”“预算收支”等等类型的财务账户相关的管理都有所不同。要想进一步能够清晰地展示财务核算报告与会计预算报告二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政府会计制度》需要单独设立“资金结存”账户,便于财务核算单位能够熟悉预算管理过程中资金的变动情况。

二、平行记账的实务分析

政府各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其中所涉及的现金收支情况,都需要进行“平行记账”管理,针对财务核算项目来讲,凡是涉及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资金结存”的项目,相关会计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平行记账”管理。针对财政资金的核算来说,既包含了财政资金,同时也囊括了预算的资金,因此,在进行相关资金核算的过程中,一般会涉及“预算结余”的调整,那么势必也离不开“平行记账”管理。对那些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比如经济往来的资金,政府部门应该上交给国家,充当国库,那么这一部分的资金就不需要进行财务核算,只需要做好相应的记录。政府部门中医疗卫生机构,通常在进行相应的财务收支的过程中,都是按照我们国家规定的财务资金进行的,其中总额支付金额、每个月支付金额,都是根据其相应的支付比例进行支付,在进行支付过程中,是不需要区分门诊部门和住院部门的资金。但是按照医疗行业的相关规定补充说明,医疗行业的财务预算收入应该建立急诊预算收入机制以及住院预算收入机制,这样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核算、预算。首先,基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医疗行业的收入管理进行相关的分析,比较注重权责问责机制下的医疗收入体系。在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系统中,没有明确规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对门急诊预算收入、住院预算收入进行分开核算,另外有关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对门急诊预算收入和住院预算收入的会计信息核算进行有关的商榷。在满足规范化的财务报表管理需求的背景下,医院根据实际的财务信息状况的好坏,决定是否进行详尽的科目划分。其次,为了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财务核算要求,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来进行相应的财务拆分管理,对于财务部门的总额预付款,要根据上一年度的门急诊医保基金与住院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拆分;除此之外,每个月支付比例也要根据所属月份的门急诊医保基金、住院医保基金按照相应的比例再一次拆分。

三、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平行记账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信息系统不能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之前绝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仅仅是能够满足实现预算会计核算或者财务会计核算中某一个要求,不能满足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于“平行记账”的基本要求,如果要推行“平行记账”,就需要使用更加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反之,就会加大医疗卫生机构中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账务信息处理方式比较复杂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将平行记账这一理念引入过来,进一步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双重功能。目前绝大部分的卫生医疗机构的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操作比较熟悉,却对预算会计比较陌生。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会计原则,在相应的会计科目上记录着相同的工作业务,这对于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中,合理界定经济业务的范围,并不断在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卫生医疗机构单位实施平行记账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为了实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平行记账”功能,必须要拥有一个较为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从而才能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双重功能。按照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及时更新和检修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数据的正确转换,从而确保新旧数据信息之间能够存在一定的联系,进一步确保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的“平行记账”能够顺利实施。

(二)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对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相关原则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要大力培养高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建设会计人才的队伍建设。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需求,不定期的培养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平行记账的技术水平,进一步确保会计人才能够熟悉政府会计制度,了解单位的日常经营状况,并且能够妥善处理预算会计和财会会计之间工作要求。

五、医疗卫生机构中平行记账的重要意义

(一)明确财务会计的功能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平行记账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明确了权责发生制度的法律地位,而且突出财务会计中的功能、地位,也就是要具备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两种功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平行记账管理模式,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不同工作部门基于会计核算的角度考虑,进一步生成会计书、编制财务报告以及决算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反映出政府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成本等相关的要素,满足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推动传统会计向智能会计转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使用平行记账,能够深度加工处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相关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实现数据集成、技术集成。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工作量比较大,如果一直使用人工会计核算的方式,那么很有可能在核算的过程中造成较大的误差,导致会计工作严重下降。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平行记账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加快会计制度改革,提升会计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平行记账的功能和价值。

(三)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平行记账和现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平行记账能够促使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而保证财务信息更加完整、规范,传统的会计核算都是以预算会计为主要,财务会计为次要,而通过实施平行记账,进一步明确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的二者之间的价值地位,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而能够真实地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信息情况,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中经济业务的所有内容都能如实的反映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进一步确保财务信息的使用效率更高。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2

xx医药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属下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以医药经营为龙头,科研生产为基础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企业.公司依托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强大地域优势,依靠集团公司雄厚的实力支持,秉承济民惠民,信待天下的经营理念,以务实,诚信,客户至上的宗旨立足和服务于北京医药市场。

我在这家公司的财务部主要的实习内容包括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其中有记账凭证的制作,记账凭证的钉制,银行电汇单的填写,对银行对账单的记录,计算印花税等等。

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人员对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按其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整理,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或者按其反映的内容是否与货币资金有关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摘要栏是对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要求文字说明要简炼,概括, 以满足登记账簿的要求,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应借应贷的科目.

科目使用必须正确,不得任意改变,简化会计科目的名称,有关的二级或明细科目要填写齐全,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账户必须保持清晰的对应关系,一张记账凭证填制完毕,应按所使用的记账方法,加计合计数, 以检查对应账户的平衡关系,记账凭证必须连续编号,以便考查且避免凭证散失,每张记账凭证都要注明附件张数,以便于日后查对.这家公司用的财务软件是用友财务软件,所以日常凭证的制作都是用电脑完成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记账凭证的摘要栏是对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又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必须针对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的特点,考虑到登记账簿的需要,正确填写,不可漏填或错填.

2、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编制会计分录,填入借方科目和贷方科目栏,二级或明细科目是指一级科目所属的二级或明细科目,不需要进行明细核算的一级科目,也可以不填二级或明细科目栏.

3、金额栏登记的金额应和借方科目或贷方科目相对应或与一级科目,二级或明细科目分别对应.

4、过账符号栏,是在根据该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以后,在该栏注明所记账簿的页数或划√,表示已经登记入账,避免重记,漏记,在没有登账之前,该栏没有记录.

5、凭证编号栏.记账凭证在一个月内应当连续编号,以便查核.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分别编号,对于收,付款凭证还要根据收付的现金或银行存款分别编号,如银收字第×号,现付字第×号,转字第×号.一笔经济业务需要编制多张记账凭证时,可采用分数编号法.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3

当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发现部分会计对财会工作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现归纳明晰以求待日后工作能进一步规范。

1、钱账分管。所谓钱账分管通俗地讲就是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据此有些会计认为出纳只管钱,不记账,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出纳既不登记也不保管现金日记账,手里只有现金和还未交会计的单据,发生短库时,不能分清责任,以致引起纠纷,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出纳人员应根据收、付款凭证,按有关经济业务完成时间为先后顺序,登记现金(存款)日记账。但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因此管钱不管账正确的做法是,出纳登记现金(存款)日记账,保管备用金和有价证券。

2、现金核算不实。在农村会计工作中,有些账目实无现金收入或支出,会计人员列现金收支,造成现金账实不符和日现金日记账的赤字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一些往来列现金收支或是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不能及时兑现有关费用,特别是年度终了,有些已签批持有原始发票的人,为了防止发票遗失而求入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会计人员把应作为转账处理的业务当作涉及现金收支的事项进行处理。出现了账实不符或现金日记账的赤字现象。确切地讲,在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则采用正确的会计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上无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现金日记账都不会发生赤字。

在工作中,收付现金要及时记账,每天业务终了要结出余额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不得以借据或白条抵库。出纳人员在将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核对时,如发现长期款或短期款,应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3、现金管理松懈。部分农村在经济业务中,大部分往来账都是以现金支付来结算的,这严重违反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这也极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为了既保证各单位使用现金的需要,又防止积压现金和保障现金的安全,银行对各单位核定了库存现金限额。这个限额一般为不超过本单位3~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要的现金。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单位,可以多于5天,但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单位超过库存现金核准的限额,应及时送存银行,单位支取的现金,应从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者从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

4、平衡登记。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村会计在记账时直接以明细账的发生额登记总账,认为这种做法很方便。此种做法既违背了会计中平衡登记的原则,也不符合会计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明细账发生错误,总账也必然发生错误,破坏了总账与明细账衔接平衡关系。

正确的做法应是,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明细账和总账中进行等额登记。这样才能体现账与账之间衔接平衡关系,及时发现账目登记中的一些错误,体现复式记账的特点。

5、账本交接不规范。农村许多地方会计离职不交账,继任会计不接账而另建新账,这种现象比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离职会计认为账是他记的,应由他本人保管,所有权属他自己;继任会计认为账是原会计记的,若接原会计的账本责任有可能自己承担,为此而不愿接账。另一方面,是农村会计的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账表册是集体重要的经济历史资料,其所有权归集体而不属于某个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离职不办交接,不交会计账证表册行为严重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会计人员离职离任与接管人员办清了交接手续是会计本身应尽的职责,既分清了离职与继任会计之间的责任,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6、乡统筹管理较乱,随意侵占挪用专项资金。乡统筹的征收和使用较多乡镇未严格按县减负办的要求执行,随意挤占挪用,主要表现在:(1)未将统筹纳入财务管理,用于垫税较多,另一方面,该交的税收,跑冒滴漏时有发生。(2)将统筹等资金笼统地转入预算外收入或结余。(3)将统筹用于弥补机关经费不足。这些行为直接侵占了群众的经济利益。

7、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报账手续不全。一些农村财务将已报废的资产未予报销,已建固定资产未作支出,已支出未建固定资产账,资产在使用却未见固定资产账。一些地方大额投资未公开招标,结账不规范,存在较大的漏洞。

8、年终亏损核算不实。部分农村会计人员在年终集体亏损没有可分配收益时,便不搞年终决算,直接在有关费用支出类账上结转,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此种下拖费用支出的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也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记帐;记账机构;中小企业

1.国内记账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起来。记账作为新颖的会计解决方案和新的社会性会计服务项目,由于其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记账是指会计咨询、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等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接受独立核算单位的委托,代替其办理记账、算账、报账业务的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与世界范围内相比,我国的记账还是存在规模小、结构单一,而且该行业在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较快,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但是大部分地区记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机构行业运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端。

2.记账业务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2.1 记账业务存在的问题

2.1.1 政府立法监督和政府扶持不够

政府立法监督和扶持力度不够,给公司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记账作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在其成长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但是政府部门对记账业务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法规很少,只有1994年的《记账管理暂行办法》,沿用了十多年,直到2005年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实施。虽然新办法更加合理,并且有更多对记账有利的规定,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2.1.2 记账行业中受托人与委托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在记账法律关系中,受托人的法律地位问题,应该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实践中争议很大,这给公司带来很多弊端,它涉及派生的具体问题同样很多。如受托记账的会计人员是否等同于单位内部会计人员,是否必须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如果受托人明知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虚假或有其他违法、舞弊行为,那么受托人是否应当拒绝接受有关凭证,是否应当终止委托合同?一旦记账后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出现虚假问题,责任由谁来承担等等。这些问题都亟需相关机构来加以明确和界定。

2.1.3 记账机构内部管理还欠缺规范和明确的制度管理

记账机构必须要有健全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业务规范一般应包括从业人员执业道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业务质量控制规范等制度;而内部管理制度应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单位内部控制、业务档案管理等制度。企业在实际执行中还是存在一些操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象,所以看似记账机构的部分内部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也是形同虚设。

2.2记账业务解决对策

2.2.1 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财税部门应该积极研究扶持记账行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适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推动记账的实施。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最后,要强化监督。财政部门要对所有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记账机构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对未通过检查或年检的记账机构进行整顿;

2.2.2 公司应尽快明确在记账过程中受托人的法律地位

受托记账人员既非委托人内部会计人员,也不是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人员,因此,受托人不应当同时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和审计职能。他们所能负责的只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形式上的审核,而非实质上的审核,当然也不可能深入实地去进行账实核对工作,否则,就有可能超出记账的范围。那么,由于委托人提供原始会计资料而生成的有关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资料出现虚假或不实,自然就应当由委托人承担相关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当然,如果这种虚假或不实是由于受托人的过失所造成,那么,他不仅要承担相关责任,而且还要负责赔偿因此而给委托人造成的损失。

2.2.3 公司内部应加强日常监督机制和规范制度

鉴于目前公司的人力物力限制,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奖惩体系,日常监管将很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因此,加强日常监管不仅仅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的问题,更主要的应该是尽快制定详细的日常监管细则,规定一个具有指导性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要真正的实施起来,不能形同虚设,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强化淘汰机制[19]。加强记账机构经营方式灵活,既可服务,又可定期定点服务。

3.记账行业的展望

通过分析记账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我们深知记账所存在的问题的确不能忽视,它无论对受托方还是委托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传统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某一记账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该记账机构的特点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当然,除此之外我国记账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是向前的乐观的,只要政府部门,记账机构以及中小企业能相互协作配合,并且相互制约,相信记账行业在今后在我国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市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妍.记账及其实施.《管理观察》2010(389):186.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5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财务记账的原则范文6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

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