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工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工教育论文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1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2

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这一概念虽是从国外引进,但其萌芽却始于清末民初时期严复与梁启超诸公向西方学习,在民国初期与晏阳初先生的主张下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日渐丰富,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却有不同的观点,公民的概念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宪法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而公民教育的广义含义一般理解为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具体而言公民教育包括什么,各个国家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是体现出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对于公民素质要求的不同。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意识﹑公民智慧﹑公民道德和公民法治等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的道德教育﹑公民的政治与法律教育﹑公民的思想教育以及环境教育﹑性教育等。各家观点众多,篇幅有限,本文不再作展开。众多的理论研究也表明当前公民教育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需要公民能够实现自我权利义务的行使以及具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所谓民主就是要公民能够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有赖于教育的努力。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中的一个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今日时代的政治文明往往都以法律为衡量标准,中国在依法治国的路上奋进也同样证明良好的社会离不开法律的治理,因此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显然离不开法律,同时也正是法律保证了公民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十八界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一意见即体现了我国公民在国家事务管理中职能的扩大与保障,同时也是对于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要参与管理就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法制教育无疑不仅对公民行使自己权利履行应尽义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公民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的必备知识。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大体来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可进行的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起点,观念意识的培养往往会受到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德育方面,家长的以身作则总是比再多的苦口婆心都有意义,但家庭的教育显然不是真空的,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环境,而且社会教育显然通过公民实践这一环节给予了公民更多自主选择的可能。家庭和社会的公民教育有很多值得深入展开的空间,也有许多学者积极研究相关理论,但实践方面相对而言难度较大开展较少。当前中国的公民教育更多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有其先天的优势,一方面,学校职责本身就为教育,公民教育中有大量的知识性要求,学校依赖其良好的资源配置和全面的课程体系,足以提供公民教育所需,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正处于学生求知与观念意识形成阶段,长期的学校教育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因此,学校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的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且目前伴随高校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在社会中所占比重大为提高。可以这样说,今日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就决定了明日中国社会对法律的态度,因此,有必要在这一环节更多思考如何做的更好。今日高校之法律教育无疑是有很多的成效,从1986年法律教育从无到有已经快三十个年头了,这些年法制教育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对于依法治国理念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学生自身的法律素质的提升也促进大学生知法守法,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高校的法制教育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从教育层次上来说,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是从属于德育内容的,因此与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合并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但德育与法制教育是有区别的,道德的提升更多是通过内心精神境界的提高,存在大量的感性认知,法律意识培养更多是依靠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对公民社会的认知,更多存在的是理想思考,这就决定两部分内容在讲授方式上是有区别的,这种从属地位也使得一些学生甚至老师把法制教育当作思想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合并之前的法律基础课注重大而全,更像是一本重要法律汇编,容量很大,但学生学习比较吃力,也难以做到较好的理解并运用,合并后的法律内容避免了汇编的情况,但内容相较德育较少,且更多是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理念的学习,对于具体法律的介绍就更少了,难以应对所需。从教育方法上看,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手段的单一,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直接带来的效果就是对生活实践重要的法律学习演变为了单纯的记忆,且考完试就抛之脑后,对未来生活影响甚微。

三、对高校法制教育改进的建议

1.可以在学校开设法律知识的公选课。

由于课时有限,法律知识又极为庞杂,想要在基础课内完成更多的法制教育显然难以实现,因此学校应当集中教师资源,开设一些部门法的公选课,尤其是刑法和民法等重要部门法,以及劳动法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很多大学生对于法律有很高的求知欲,公选课的开设可以使有兴趣有需求的学生学习更多,也避免给其他学生造成学习负担。

2.应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

时至今日,中国的立法已实现大面积覆盖,相关的专业学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既有保险财经类法律,也有一些相关的专业技术类法规,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的,实用性较强。

3.集中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法制观念的宣传。

法律电影的赏析是了解当代法律观念的重要手段,如著名的《十二努汉》《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影片,都是很好的反映法制意识的逐步发展,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带动内心深处的对正义等法律理念的思考。还可以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播放法制节目,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最关键的还是要突破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人员的流动,尤其农村进城就业的热潮,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无穷的生产力,但由于农民工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进城务工时,很难找到得心应手的从业行业,基本都在劳动强度最大,工作环境最差,薪资待遇很低的行业内工作,且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没有达到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使农民工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二、调查的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

选择位于天津市近郊区条件中等的**民工聚集区域,随机选择4名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2月至3月,调查人孙颖。

(二)调查方法

对4名民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个人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区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税后月收入),民工个人的学习需求情况(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方式、学习学校或机构),民工个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民工再学习的希望和要求等。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被调查民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大都是农业户口,文化水平在初中及高中毕业就外出工作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26—35岁的男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而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2、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使得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对象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四位被调查者外最关心的问题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签定劳动合同及就业服务和培训。其中有两位被访对象选择了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

(四)对象目前希望和要求

在调查中四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提升自身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等。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4

(一)师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艺美术高职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约8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甚至有部分还将其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学院。一方面,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教育供应不成比例的问题,也间接致使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匮乏。有的一半以上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来自于中文、哲学等一些与工业美术专业不太相关的专业,在这种局面下,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供应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设备

现状工艺美术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既有教学原则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性,应将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高职工艺美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工艺美术高职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及熟练使用特殊的材料技能等,达到此效果,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会使用到多媒体及特殊设备向学生展示、实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信息,以此进行更好的创作。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同样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多媒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局限约束性,如在传递信息上单一、硬件受限制、设备及材料受限、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交流等原因。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不适合当前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向现代化过渡的需求。调究数据显示:造成高职工艺美术师资培养硬件匮乏与落后的原因,有58.3%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培训场地条件限制,17.6%的教师认为是物质条件限制,还有13.7%的教师认为是统筹规划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与特殊设备的使用率是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在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方面对工艺美术教学设备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观念、管理体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贵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因此,根据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工艺美术高职教学设备高效且科学的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机制,是当前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工艺美术教师首先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搞好市场调研、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实用型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情况,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江西本地一些有代表性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含网络试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95.7%。本次问卷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其中参加过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15.4%;乐意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36.8%:认为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师有11.7%;另有12.6%的教师对工艺美术创作技巧不熟悉、23.5%的工艺美术教师认为教学和时代有所脱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工艺美术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有的,以此来增强工艺美术高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1.教师专业知识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工艺美术知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式不重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简单基础的平面设计制作软件,没有从更深的专业角度去教学与引导学生,这样使学生局限在机械的制图领域,无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从图2中可看出,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在整个金字塔里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国工艺美术类高职学校教师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倍加重视。

2.教师专业能力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在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与经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从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指导的定位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走向以及学生专业素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变化,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相匹配,内容上体现出最新成果的可靠性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师资的配备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协同发展,既要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也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来丰富教学实践队伍,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状况。

审视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也随着模式的变化而在一直的更新,创建出一种符合新一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诸如教学管理体系薄弱、教学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上课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且随意性大,导致学生接受面狭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进一步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却无法培养出与企业相匹配的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学生。当前这种现象的改变就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并可以与技术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生,这才是高职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环节。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市场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掌握国际工艺美术设计流行趋势的方向感不够,这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最为直接因素。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少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另外,高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遇到相对复杂的工艺美术市场运作等实践操作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与退缩的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至少要增加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竞争力。各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学生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

二、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中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教师针对“您认为学校的专业设施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41.3%的教师选择了“完全能够满足”,28.7%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但在走访中,却发觉不少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的的理解中把综合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淆,觉得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综合能力,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与作业的评价方式不合理在我国大部分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大多都以“作品是否好看、获奖是否多”为标准,很少以“市场需求”与“一幅作品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消费”为评定标准。其实,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检验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硬性评价要求,客观辩证的对待。

三、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职业指导性定位

(一)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在新世纪阶段,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则是众多高职工艺美术类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基本成“跟风”状态,并且出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吻合现象。二是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基础课程的设计只以美术课程和手工画为重点,缺乏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传统思想为主线,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体现教学机制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把目标定位在适合一线岗位需求的要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抓住重点,多设置专业重点课程取代一些非重点的课程。充分发挥本地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办学方针,培养出适合国情、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首先,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企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实践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保障,发展和延续,把学校、企业、设计用人单位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当企业或单位提出方案以后,专业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向企业以及专业教师阐述,最后再由几方共同决定使用哪个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还可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及时掌握社会及企业所需的设计趋势动态。最后,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一是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的教学材料要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技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实践变量。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教学量的改变,它往往与其他多个要素有关联,因此,教学研究常见的对策是掌握变量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有高有低,教学进展程度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有重点、目的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三是传送信息的多样性。在探索式的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也是一种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及建设标准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更新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上的提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争取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所突破。此外,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来优化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与客座教师各占编制数的1/3。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让其趋于合理,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能力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市场的需要有意识拓展专业创新能力教师只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教材与市场对接的状况以及市场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在课堂上要将市场的最新动向、流行趋势传达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迎合市场。另外,教材不要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出现滞后性,加强教材的应用性研究,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竞争意识也是市场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高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竞争,并积极主动投入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进步,而不是被动地陷入竞争、躲避竞争,只有主动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该努力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师与学生走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同时,提升教师了解、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高职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能力,形成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或者是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达到“知行思”融合知、行、思(学习、实践、思考)是人类提升能力的独有方式,是一名工艺美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此作为工艺美术教师,要熟悉工艺美术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拓展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论、技术、设备等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提升工艺美术教师教学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是分析、反思、提高的认知思维活动。工艺美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程创新成果付诸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思考、改善,并将“知行思”三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艺美术教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需要,对工艺美术类专业来说,学校与教师都需要积极提升自己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高水平、一专多能的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向。只有这样,工艺美术类专业的高职教师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并逐渐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5

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要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始终贯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兼备的人才。“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出现是为了给学生模拟以及创造工作实践的岗位,进一步拉近学校教育和职业工作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由教师引入社会实践项目或是模拟实践类别的活动项目,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集中转向分散

首先,应从建立导师制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在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中实现由集中转向分散,可行的办法是以导师为核心,成立各个专业的“艺术团”或“工作室”等实践教学机构。工作室制的教学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和所属专业的优秀教师构成。教学团队承担部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及时地从工作室了解到新的艺术动态,掌握新的艺术创作技巧,熟悉职业工作的形式和过程。各教师将依据自身所长参与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中来,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学为辅”的双方结合、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次,应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在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中实现由集中转向分散。以往的艺术实践活动通常集中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管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飞跃,三年一次的实践活动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艺术技能的要求。艺术活动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为了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可以得到实践活动的锻炼,教师有必要在考虑各年级学习进度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以舞蹈教学为例,在大一到大二阶段,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较重,这时教师应把实践教学的重心放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两方面,通过设置课堂知识竞赛、民间文艺采风、剧场舞蹈剧目欣赏和各艺术院系学习成果交流展览等活动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在大三以后,学生同社会的距离更接近了,此时的教学重心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这两方面,教师要从宏观上理解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控制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组织社区文化辅导、社会文艺调查、舞蹈团队下乡和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理念——单一转向全面

传统的艺术教育定位于艺术知识的认知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忽略学生对艺术活动全面、立体的理解和认知,也忽略了艺术教育的主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全面、立体的艺术教育应包括对学生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组织能力、与社会各种团体的合作能力、艺术教学的职业能力、艺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策划能力、艺术活动的报道及写作能力等。以舞蹈教学为例,为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会以及舞蹈类的学生社团。从培养合作能力的方面出发,教师可以负责联系校内或校外的学生团体,让学习编导的学生应委托方要求,结合各种舞蹈类型的比赛设计编导出相应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艺术教学的职业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专门课程,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当学生中出现了出色的编导人才和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由教师引导工作室内的学生形成小组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宣传和推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营销能力、策划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技能的目的。

(三)教育目标——“实践能力+理论掌握”

教学应确立人文视域中的艺术教育实践观,不再仅视技能展现为唯一的教学活动,而是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组织策划活动都纳入课程教学的体系,如艺术教学、比赛、策划与营销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提高动手能力引导性平台,在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中扩大想象空间,达成“实践能力+理论掌握”的教学目标。同样以舞蹈教学为例,教师不应只重视肢体技巧和舞蹈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课后积极开展以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不同类型的舞蹈为主的舞台表演或比赛。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从宏观的活动布局出发设计各种创新环节,从局部节目的板块出发,把握细节的提升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浸染在艺术舞蹈创作的自由氛围里,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还能在整体的表演中将课堂中学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案——“多元、自主、一体”

艺术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塑造和传递情感。通过艺术实践课有效的组织,单一而枯燥的课堂教学可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技能训练,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心态调整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使高校艺术人才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主张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强调自由艺术精神的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是艺术实践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具体构建工作室制艺术教育模式时,“小课题”的研究战略更符合课程多元化,学习自主化、管理一体化的原则。在操作中,我们可以实行分级分流、规定学分、自主选课、发展个性的教学方案。下面,同样以舞蹈教学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应用“工作室制”模式开展高校的艺术实践课。教师舞蹈工作室在建立之初,根据当代舞、现代舞等分支设置不同的群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自由选择。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讲授舞台表演元素的运用,还应该讲解节目设计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根据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独舞、双人舞和舞剧等各种类型的舞蹈节目。在期末考核中,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校内的舞台实践。通过制定相关教学政策作为总方针,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参加校内艺术实践的次数,组织学生参与到由个人、组合和学生团体形成的不同级别的艺术活动。由校内到校外,社会艺术实践是“工作室”制艺术教育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主张“多元、自主、一体”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桥梁。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找到更多锻炼和工作的机会,不仅能在表演中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还增长了见识,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教学意义——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9月1日)的理解与执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高校本科艺术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传统的艺术教育框架进行突破。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具体方法和实施过程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可操作性。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精”而“博”的专业技能

因为个体所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差异的共同影响,每个学生在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表现。在工作室制艺术教育模式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更加全面评价。教师能够主动保护学生身上所带有的宝贵特色,使用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进而培养出适应于艺术求新、求变、求独创要求的保持自身优秀特质的人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理念,紧跟时代价值观的变化,其教学内容达到了基础知识和动态变化相结合的要求,突破了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精”而“博”的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因“需”施教,解决“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问题

当前社会需要具备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工作室制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团队协作、信息分析和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学生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可以说,工作室成为了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窗口。同社会各团体组织的交流,使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果能够面对市场和大众的考验,从而减少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工作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率。

(三)因“势”施教,提升艺术教育价值空间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出现,从几个方面提升了艺术教育价值的空间。首先,工作室制模式把优质的社会资源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观察、感悟、思考、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想象力及有关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也能够促进其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最后,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高校艺术工作室的出现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职工教育论文范文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工作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结合时展特征,以人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大环境下提出的重要要求。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都是终身的,都是经历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阶段,因此,二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实现对接从本质上来讲是可行的。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价值、功能类型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他们具有相同的价值类型。德育教育可以满足个体的人格教育要求,实现个体人格的升华,其直接目的在于美化人的心灵,促使学生养成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实现大学生主观直接的改造,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正确的道德观面对成长与成才道路中的困难与措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政治建设的的必要条件,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实现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这表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烈的社会价值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具有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价值,这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个体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其强烈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二者具备相同的功能作用。德育教育的功能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推进大学生智力发展,而其社会则主要通过个体品德的发展而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思想基础,其个体功能是依赖于社会功能的实现而实现的,二者同样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教育载体一致

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教育载体是一样的,包括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活动等,是个体的内化与外化相互协调下实现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的是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其中德育教学是保障德育教育最终落实的最主要渠道和最关键环节,而日常教育管理则主要是指的是形势政策课、党团活动等,这些是辅助德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活动特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