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1

摘 要 井区安全文化建设既是采油井区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采油三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效快捷、顺利完成原油生产任务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井区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理念,增强井区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本质安全化

一、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采油井区的作业是一个高危作业,因为石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要害生产部位较多,且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原油中所含的腐蚀成分对生产装置和流程管线腐蚀严重,工业动火施工亦会逐年增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井区一年动火就达120次之多,因此,对安全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非常严格的。特别是近年来,井区原油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国家“两法”的实施,地方政府要求保护环境,环保压力随之增大。

其次是来自员工的需求变化,员工的需求早巳超越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他们需要井区或者作业区提供更加宽松、舒适、安全的软硬件工作环境;

再次是井区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员工对制度却熟视无睹,由于种种原因违章作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难得出井区安全文化基础不牢固是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厂大发展的背景下,形式所趋,井区必须学习核能工业企业,把安全高于一切、超越一切的先进经验,树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增强建设井区安全文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采油井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井区安全文化是井区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并构建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吸收优秀部分并继承下来,扬弃自身文化中制约发展的、不健康的成分,再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形成井区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遵循文化扬弃的原则

(二)安全文化融入井区的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三)安全文化建设和井区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四)全员参与的原则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采油井区的安全文化建设

采油井区不但重视规划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而且要在内部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一名员工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在本质安全化的“机―物―环”系统中,注重安全生产、关心安全生产,自觉地维护井区的安全形象,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用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行动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形象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良好社会形象,既是由采油企业特征决定的,也是井区持续健康从事原油生产的必然趋势。井区原油生产必须是绿色环保的生产,安全生产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不但不能污染周边环境,还应为美化绿化周边环境作出贡献。为达到这些目的,必将牺牲许多既得利益,这也是社会赋予的使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名符其实;向社会展示,使“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井区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二)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建设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本质安全化”和“物的本质安全化”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是生产、生活中的动力之源,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杜绝违章违纪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人的本质安全化。

在井区所辖的井组班站,各类仪器、仪表和报警系统、安全附件既是员工视觉等感觉器官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监视耳目。所以,确保仪器、设备、流程的可靠性,确保它们的本质安全化,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

(三)完善法规制度,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以厂实施的HSE管理体系为龙头,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实施奖惩,激励员工规范自律行为。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安全标准,让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井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四)齐心协力共建井区安全文化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2

校园安全 文化体系 范畴 重构

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特性

文化体系是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状态的各类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指在学校办学活动中,为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及公私财物安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而由校内外各类对象共同塑造、践行并对师生员工产生濡染的各类活动状态、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总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更是社会安全文化体系在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究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归类划分,这样就产生了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创生主体在长期创生校园安全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对校园安全文化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在主客观互动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相关要素所作的归类。

日常生活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畴,范畴的构建具有动态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界定,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和核电工业的崛起,人类开始形成了以预知预控观为核心的超前预知的安全文化。这一过程反映到哲学层面上就是人们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范畴并非静态存在,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大众的安全认识迅速提升,不断推动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以下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从形态体系来看,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看,文化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衡量的,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从场域体系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总是针对一定的空间来讲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典型性[3]。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范畴的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范畴。目前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文献都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由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对象体系有机构成的复合体系,仅把校园安全文化看成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构成的单维体系——形态体系,几乎未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场域。这种认识局限导致了长期以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实行封闭式安全文化创生模式,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空间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社区等场域,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局限于学校内部场域的成员。在谈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纯粹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看成校园决策者、管理者、安全工作者、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校内人员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误区在于仅仅从校园场域内部着手,依靠校园内部的对象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都是基于校园内部场域,一定程度上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孤立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之外,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前提作用和指导支持作用。盲区在于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外部场域各类对象体系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重构

构建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进行重构。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视角,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内涵,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核心层,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思想灵魂。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中间层,是校园安全文化思想灵魂的文字表征,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表现层,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折射。

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指校园安全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5]。信念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包括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准则等。价值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审美、安全传统、安全风俗、安全习惯等。校园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升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制度管理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校园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表现着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对校园组织和校园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了校园观念文化和物态文化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手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等。

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态度,反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校园安全行为文化的塑造成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为教育教学的设计、方式和手段的本质安全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设施设备、仪器装置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教育教学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的安全性等。

2.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行政、学生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从系统论分析,校园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安全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与相互支持。校园内部场域和外部场域的要素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学校内部场域的诸要素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场域诸要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场域要素的共同承担和协同配合,使三者在安全教育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补协调,发挥校园安全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育人效应。

3.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学生、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麦成.论范畴构建的不确定性.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2] 朱翔天.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3]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3

一、工作目标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区营造人人重视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引导农业行业人员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形成农业行业人员主动遵守农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由“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强化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管理,使全区农业生产进一步形成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农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更好地保障全区农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安排

(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结合6月份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农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集中咨询、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广泛传播农业安全生产知识,营造良好的农业安全文化氛围。

时间安排:6月-7月

(二)开展“安全生产行”活动

扎实推进区“和谐农机”建设,增强全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农业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开展“安全生产行”活动。

1、大力宣传农业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采取边检查、边发现、边宣传的形式,对农业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基础扎实的街道、社区和农机户的先进经验进行宣传。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以及领导不重视农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农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震慑。

2、适时组织观摩活动。对在工作中发现的安全生产正面典型适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强化农业行业人员责任意识。

时间安排:3月-12月

(三)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建立案例宣讲制度,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利用年度检验、下乡执法检查等有利时机,进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安全意识,提高对农业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时间安排:5月-10月

(四)扎实开展农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做好全区农业行业人员以及农机驾驶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力度,利用执法检查、农业机械年度检验、农机驾驶员考试等时机进行培训。对驾驶大型农业机械及联合收获机械的驾驶员,在参加培训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行业资格鉴定,鉴定合格才能驾驶大型农业机械。

时间安排:2月-12月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街道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农业安全文化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4

1.注重项目分类精细化,促进群众文化落地生根

群众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群体文化,关键在于如何落地。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推进群众文化精细化管理,通过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来实现群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强化于本,从而实现群众文化落地生根。

1.1强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群众是安全生产、安全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加强群众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平安稳定、和谐矿区强有力的支撑。多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为宗旨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建设为员工搭建起了“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须安全”的平台,初步构建起了员工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矿井、矿井保企业的完善体系。

1.2全面加强矿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社区文化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实现企业和谐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几年,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充分考虑特殊地理位置、人员结构、空间面积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文化活动这些年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深深地种在了千千万万矿工的生活中,煤矿工人们是非常喜爱文化活动的,在许多的井口工房,都有文化活动室,出了井,下了班有数不胜数青年矿工在这里唱卡拉OK,打台球,在每一次煤矿集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煤炭矿工们都踊跃地报名,积极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整日辛勤劳作的矿工,能够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哪怕让他们当观众也好;能够走上台去唱上一次,让他们当演员也好,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自己参与到其中,他们所体会到的那种对于他们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外界人所难以感受的到的。

1.3扎实开展学习型文化建设

发展群众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建设学习型文化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多年来,企业大力倡导学习全员化、学习工作化、学习终身化、学习多样化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一是坚持学习自主化,依托电视、报纸、网站、广播四大媒体为主阵地,企业信息网为学习平台,开展“菜单式”选学、自助式自学,突破了集中培训的时空局限。二是坚持学习交流化。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为目的,高标准建设了“职工书屋”。“职工书屋”现有藏书几十万册、“电子图书”10万余册。“职工书屋”以整洁优雅的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每年接待职工借阅10万余人次,成为广大职工获取知识的精神家园。同时,文联自办了文艺期刊《晋煤文艺》,聚焦企业文艺发展,培养职工艺术情操。三是学习专业化。定期开展各个文化艺术专业培训,通过交流促进进步。

2.注重文化活动大众化,满足群众文化多样性需求

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是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为此,我们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职工群众的多样需求出发。牢牢把握煤矿行业以及职工队伍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人。

2.1抓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化

以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馆站,是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企业加大文体设施投入,先后投资对各大矿区的游泳馆、俱乐部进行了改造,各矿区建成了高标准橡胶运动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免费为广大职工开放。并在各住宅小区配备多处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公共场所,为居民学习、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抓文体活动,形成常态化

要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定要把功夫下在经常性工作上,因此我们在开展文体活动上,形成了常态化。一是在节日活动方面,抓大型集中,放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上。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重大节日都要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节节有活动,年年有创新。如每年的春节都会开展职工文艺汇演、故事会、灯展三大活动,五月举办“劳模宣传月”活动,六月举办“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活动围绕矿山平安、和谐为主题,以戏剧、歌舞晚会、音乐会等多种不同的节目形式,来满足节日期间职工家属不同的文化需求,展示矿山热烈喜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和谐安定的企业氛围。二是在日常活动方面,注重将活动中心下移,做到活动不断线。我们广泛面向基层开展活动,做到了直接和职工群众面对面。仅去年,我们就组织文艺文艺小分队深入整合矿井、基层区队演出58次,观看职工达九千余人,使广大职工感受到了企业对基层职工的深切关怀。

3.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启示

3.1群众文化建设要“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群众文化是为了丰富群众生活而存在,“接地气”的文化是最贴近群众的,是最能迸发活力的。只有“接地气”的文化才能更聚“人气”,才会受到百姓欢迎,才能为社会带去正能量。

3.2群众文化建设要“勇创新”才能“葆常新”

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创新突破对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十分重要。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只有创新机制、创新特色、创新品牌,才能实现群众文化永葆常新。

3.3群众文化建设要“善联动”才能“强推动”

群众文化建设如果只靠政工部门来推动,那就只能飘在空中难以落地,只有虚实结合、党政联手、形成合力,群众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5

1.1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安全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减少伤亡损失,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还在于它相对于其他的管理、技术、法规手段有更广泛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1)从安全文化作用对象而言,它包含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各层次群体。除了企业内部环境的人员具有安全文化,对于煤矿企业外部人群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安全文化素养和诉求。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人们对于安全文化素质的范围要求往往也是不同的。(2)安全文化的作用范围说的是安全文化的影响范围和领域,不仅仅指煤矿行业、企业、地区自身安全状况和形势,更包含深层次的生产方式、职工对待安全的素质、生产作业环境特点和因素,以及家庭和社区的安全氛围程度。

1.2安全文化的层次性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对于煤矿企业控制事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性上。安全文化从层次结构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安全观念文化,二是安全行为文化,三是安全制度文化,四是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管理者及基层职工共同认可和应当具备安全价值、标准、意识和理念,它是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核,在建设及发展行为、制度和物态文化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行为文化,它是指在生产开采和日常活动中,煤矿生产和管理人员人们对待危害和事故在安全观念的指导下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文化受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改变,煤矿企业生产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通过科学的强化安全思维和安全教育学习、科学领导、指挥掌握和运用应急自救技能和安全操作等。安全管理文化,它是通过建立规范、约束性制度、规范和标准对煤矿企业组织人员意识和行为产生改变和影响,以此树立、强化和端正法治意识和态度。严格地执法行为为辅,自觉的守法行为为主,必要时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奖惩措施系统也是必要的。安全物态文化,它作为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形成观念、行为和制度文化的必要条件,它往往能够反映折射出煤矿企业生产领导和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认可态度、应对措施和安全成效。

2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对安全文化发展及建设的积极作用

2.1经济效益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

基于现实因素出发,煤矿企业并非单一方向上的追逐生产经济效益的获取,煤矿生产企业决策层和领导层也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每年的经济收益,科学地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安全指标和安全经费,用于构建安全文化,发展安全文化,以此来反哺经济效益。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更能使企业领导层提高安全观念,注重安全经济投入,发展安全文化;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经济物质的奖励会激励员工注重行为安全。

2.2经济效益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

经济效益所增加的安全投入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建设方面,也表现在安全文化的发展方面。经济投入对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态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在硬件设施,井上运输、井下开采和提升等生产作业方式的本质安全性;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及其相适应的安全检测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管理(制度)文化。表现在软件措施上:煤矿企业操作层员工“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煤矿行业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安全部门规章、安全法规、标准,煤矿行业企业制定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度。

3安全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制约作用

3.1安全文化对经济效益的制约作用

安全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的完整性和企业安全的高效性,各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一方面改变煤矿企业在生产两方面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的改变和倾斜,显然煤矿开采生产是谋求经济利益,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减少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二者相互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所以说,安全文化建设会制约甚至削弱煤矿企业经济效益。而安全文化建设本身需要慎重考虑经济投入的比例和幅度。投入过多会占比生产设施和企业发展扩大所需的资金量,从而造成经济总效益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安全设施的过量。相反,如果安全文化建设经济投入过少的话,又会由于安全设施、安全组织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生产事故发生率增加,事故损失增大,经济效益也必然减少。

3.2经济效益对安全文化的制约作用

煤矿企业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经济效益的多少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高低影响因素多。一方面,当煤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稳步增长、销售渠道、市场需求良好时,经济收益充足,这时企业就有充沛的资金投向安全领域,发展安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一旦企业生产下降、市场销售渠道不通畅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时,即便企业决策经济投入在安全文化方面比例不变,由于经济总额的减少,安全经济投入也势必会相应地减少,毕竟物质和经济文化的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4结束语

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范文6

一 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认为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

首先,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强调安全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涵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作为其中—个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高校是—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般来说,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校园安全文化也应由这三个文化层所构成,从而构成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层面: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制度层面:主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制度,还包括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者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

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全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建设学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要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

四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载体的设计要坚持内容的人本性,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用知识、能力,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二是安全教育和设施、制度、机制等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切实需要出发,以师生员工乐于接受、学校能够承担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只有坚持内容的人本性,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得人心、顺利进行。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建立组织保障。在具体的学校建设中,可以进行分工,由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具体负责,一是由保卫处负责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负责安全设备管理;二是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的具体实施组织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安保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在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 坛,2005(3).

[2]孙哗,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

[4]姚连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