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1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 问题 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担负着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我国数量相当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靠大中城市或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和承载农业人口的转移,城镇化将会遥遥无期。提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质上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一条新路。
1.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刻内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即在传统农村社区基础上运用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在农村地域内以中小行政村或中心村为范围,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结合组成,把若干个自然或行政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建立起来的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目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模式。
2.1城镇开发建设联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应居住人口分布密集的城镇结合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结合旧城改造,运用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整村迁村并点、连片开发。政府与企业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将原有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规划为新型社区,对区内的村庄改造完成市场化运作,并把村改造包装成开发项目进行招商推介,企业出资进行村庄拆迁和土地开发,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由政府投资。
2.2中心村模式
这种模式是确定一个经济实力雄厚或发展条件比较优越的村为中心村,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中心村周边的村庄整体拆除,进行复垦,多个村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强村的优势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强带弱,加上村庄自己的创新,实现“跳跃式”发展。
2.3产业集聚区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产业集聚范围区范围内的村庄结合园区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社区建设。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对区内的行政村进行土地、村庄“双整合”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和农村社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新型农村社区认识不足。新型农村社区是打破了这种原有的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好几个村重新组合,组成了一个新的居住空间,因此由于村民不适应新生活模式而产生矛盾。地方政府认识也有很模糊的地方,新型农村社区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的,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怎么去管理等问题,也存在认识不清楚的问题。
3.1.2对农民不同要求的综合考虑不充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不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了,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收入来源多样,原有的农民群体结构发生了分化,导致了农民对生活方式有多种要求。一些基层政府对这些问题不够重视,未设身处地去考虑农民切身感受,导致了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3.1.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不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资金投入的比例相对较小,依赖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财政投入进行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缺乏建设资金成为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同时,新型农村社区还承担着公共服务的功能,后续发展中资金保障显得更为重要。资金投入不足,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3.1.4农民没有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
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必须要尊重其建设意愿,保证其在规划、建设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实际情况是,由于农村居民素质有待提升、本身参与意愿较弱,加上政府未积极鼓励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导致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生动力和推力都不足,农民没有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
3.2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2.1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管理上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有经济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社会事务管理的功能方面,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之后,村民集中居住,但是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还没转变,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也需要加快转变。另外,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抓好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抓好公共服务建设,将分散的农民凝聚起来,唤起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同感,赢得人们对社区的支持、信任、认同,促进社区的融合。
3.2.2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障民生。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硬件设施的改善,还在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住进社区之后,相比原先的居住环境而言,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由此,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必须引起重视。因此,新型农村社区要做到三个“尽量靠近”: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防止出现农民住进了新房子却面临没有工作的境况,出现“被城市化”。
3.2.3多渠道融资,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首先,可以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有偿转让,拓宽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迁村并点,土地复垦而置换出的土地,利用挂钩指标的形式,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
其次,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全面整合建设资金也是筹措资金的有效渠道,不少地区已经对此进行了尝试。具体指除救灾资金、扶贫资金和各种直补外,从中央到县级财政其它的涉农资金、以及按规定征收费用、专项基金、涉农融资等,都可以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进行资金整合,打捆使用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要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可以采取政府贴息贷款、降低审批费用等多种方式,增加财政投入,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另外,发动群众自主筹集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也是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的方式。
3.2.4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建设自交给农民的管理理念,赋予农民基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制定社区建设规划的时候必须重视农民的意见,并要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2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伙伴的关系,现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建设渐渐提上了人们的议事日程,出现了社区劳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信息服务等社区服务的新举措。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以构筑学习型社区为标志的社区改革,社区文化教育的建设成为这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社区文化教育阵地的社区图书馆则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为某一社区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
本文欲以通过研究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提出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改进措施以便为尚未建立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地区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发挥社区图书馆作用,以及为社区注入知识与文明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1、社区图书馆整体发展尚不完善
我国社区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发展上较为缓慢和滞后。其表现在:
(1)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数量少、速度慢。社区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基本结构,而相对应的基础性建设也在医疗和体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例如定期进行社区医疗服务、建设供居民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在加强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障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需要相应地建立起来,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实施情况不很理想,集中体现在数量少,建设速度慢。
(2)已建成的社区图书馆质量低。在已建成的社区图书馆中,确实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且突出的社区图书馆典范,其共同特点就是为处处为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需求着想,开展多项便民读书形式和活动,主动积极地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加大社区图书馆的宣传服务。而大部分的社区图书馆由于多流于形式,社区基层图书馆的硬件及所属辖区重视程度不一,许多社区图书馆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甚至荒废。
(3)与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的社区图书馆相比发展滞后。英国社区图书馆的特点是:社区图书馆数量多、社区图书馆规模大、社区图书馆工作忙、社区图书馆互相联网。美国的社区图书馆具有如下特点:吸引社区成员,关注图书馆;设施完善服务于社区读者;借阅手续简单,实现馆际互借。而我国的社区图书馆与之相比在技术和服务上就逊色很多,建设也相对滞后。
2、社区图书馆自身建设的不健全
(1)馆舍规模小,馆藏量少。我国大部分社区图书馆的馆舍规模很小,甚至只借助居(村)委会的一些办公室等场所,基本无法提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图书收藏量也因为其馆舍条件而得不到扩展。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的小型图书馆藏书量4.5 万册的最低指标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图书的质量也因长期得不到更新而无法得到保障且无法吸引读者。
(2)服务效率、质量差,服务形式单一。由于社区图书馆的经费得不到大力的支持,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绝大多数由村级文化协管员或居委会工作人员甚至是闲居在家的居民兼任。长此以往,社区图书馆没有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经营,社区图书馆内部不仅在布局方面杂乱无章,而且在服务方面毫无改进和创新,仅停留在借还书方面,致使社区图书馆失去活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3)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对于图书馆来说,资源共享日益成为图书馆的发展内容之一,而长久以来对于社区图书馆投入经费的不足,图书馆的网络互联建设处于低水平,大部分社区图书馆还处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
(4)社区图书馆经费不足,难以开展活动促进社区图书馆发展。要提高社区图书馆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必不可少,开展知识讲座、新书、图书漂流等活动,都是促进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良好途径。而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这正是当下社区图书馆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3、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的重视度不高。
现今,我国开始规范法律的建立,以便有效地依法治国,在政治、经济、交通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已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然而在图书馆领域,只有效力较低的3个部门规章《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工作暂行条例》,涉及到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不到20件。
(1)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法》,现有的图书馆法规均是以行政法规或地方(行业)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一个是由人大常委会制定或通过的具有统一法律形式的图书馆法,因此,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缺乏制度的可行性。从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图书馆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如馆舍设备不完备、藏书量少质差,需要我国的图书馆行业建立宏观的监管控制,和较为详细的实例指导。
(3)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已有的关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规范等的要求都很宽泛、概括,不具有现实的指导与实践意义,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只能由馆员自行摸索,这样不仅造成了图书馆内很多的不规范行为,也无法保证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快速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改进措施
(1)积极推进立法,为社区图书馆提供法律保障。
比较完善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保障。美国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图书馆制度体系,美国颁布于1946年的《国会图书馆法》,1982年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修订。我国自建国至今,虽也建立、颁布过关于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条例,但由于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于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图书馆的问题更是难以应付,致使发展停滞或缓慢。希望我国在将《图书馆法》列为立法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图书馆相关法规的步伐。不但在宏观上规划制定图书馆管理的条例,有序化、规范化、原则化地统筹图书馆间、图书馆内部的运营机制;而且要细化到社区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方面的细则,明确图书馆经费来源、图书馆人才聘用机制、图书馆技术手段检测等要求,规范社区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分配,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运作。
(2)优化经营意识、改变服务理念,构建合理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使社区居民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了凝聚社区文化和活跃生活学习氛围,社区图书馆应当利用有限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在社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积极联系社区居民,扩大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角度,丰富社区图书馆在居民中的意义,使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形成综合服务体系。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
政府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起着推动和支持的重要作用。要保证社区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在地区的规划建设中起着决策作用,从而在社区图书馆的整体分布上需要合理规划;其次,为响应“十二五”的社区建设号召,政府在经费投资上应加大对于社区图书馆的支持,统筹安排各级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经费,使社区图书馆在有限的时空内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代峰,安生,朱玲.欠发达地区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4(9):84-85.
[2]崔晓玲.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16-20.
[3]林丽萍.厦门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及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1(6):98-101.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校社区 文化建设 社区建设
“社区”一词最初由欧洲流传过来,它的原意指在一定地域、一定规模的人群,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而社区文化由社区人群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感彩等一些因素所决定,它对社区居民的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这种约束不同于法律但能弥补法律以外的部分。高校社区的主要人员以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为主体,所以其社区文化与一般的社区相对不同,高校社区文化的建设要扎根于大学生,满足大学师生在新的时期精神生活的需要,包括了各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分类与现状
高校社区文化一般包含四个方面,分别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为社区文化的核心。
在精神文化方面,高校社区的精神文化相对丰富多彩,有各种社团组织各种活动。虽然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一直养尊处优精神相对脆弱,大学生主流文化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需要高校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做一些心理疏导的讲座和活动,提高大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大学生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获取信息,比如网络、手机短信或者广播等,但是大学生往往缺乏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高校社区需要专业人员来对社区大学生或者老年人对主流文化进行的长期性、系统性指导。
在物质文化方面,高校社区的硬件配备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高校社区内部分建筑老旧,比如有些建筑属于70年代的产物配套设施难以跟上,成为社区的安全隐患,而且有些体育场地、大学生活动中心需要扩建,难以满足社区内师生的需要。在交通和消防领域,由于高校社区内人车数量和十字路口较多,需要多配置一些交通警示牌和红路灯,社区内消防设施老旧,需要及时更换。
在制度文化方面,高校社区内有良好的制度文化。比如《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出入登记制度》、《张贴制度》、《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虽然制度很多很全,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很多规章制度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
在行为文化方面,高校社区在行为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三月进行植树活动、重阳节举行老人趣味体育大赛,社区演讲比赛,英语角专门提供社区居民口语交流等等一些行为文化活动。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仍然要注重主流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主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宣传积极正面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在具体实施上选择新颖的形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参加,使众多的居民能受惠。只有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具体的生活方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社区物质文化方面,不少高校社区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我们应该要从物质文化管理方向方面进行改进,比如在重视社区建筑物老旧设备更换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制定管理规则,比如定期卫生、消防、安全检查的制度,加强社区内学生公寓的组织建设,与校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妇科疾病、高血压等一些疾病的检查与宣传工作。
在制度文化方面,重点强调在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上。用“严、实、快、新”四个字来改进执行力薄弱的问题。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提高执行力,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最后社区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灵活变通的创新能力,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执行性。
在行为文化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立足于高校的丰富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包括加强和图书馆的联系,每年举行图书节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读书的意识;组织社区居民成立社区消防安全护卫队,增加社区安全巡查中力度;联合音乐学院在社区内进行音乐表演,陶冶情操;邀请美术学院的师生在社区内开画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4
关键词: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是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而服务的人员,在全民体育活动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应具有组织、管理、辅导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规定,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1]。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与发展水平,优秀的社区体育服务人员是社区体育服务宝贵和重要的资源。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服务的重要力量和制约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如何建设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2]。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借助《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料中心》等电子文献,以“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服务人才”为关键词检索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方面的论文及研究报告120余篇;查阅近10年国内、外关于社区体育方面的期刊文献和博士和硕士论文,重点阅读相关政策法规和著作,结合本研究目的对文献进行归纳梳理。1.2.2调查访谈法。于2015年9-12月期间,对有关管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部分社区的领导进行访谈,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现状与未来、人才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是访谈的重点。1.2.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问题,设计了《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情况调查问卷表》、《社区体育健身者情况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工作情况、职业化状况与薪酬待遇等四大方面。调查人员以学校教师和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组成,利用2015年暑假进行调查。共在杭州主城区20个社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回收率为89%,有效率为100%。经SPSS软件分析,问卷效度良好。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服务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3]。近几年来,杭州市体育主管部门秉着认真实践国家各项体育方针的积极态度,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杭州市大众体育参与度在持续地提升,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氛围逐渐形成,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在不断完善。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杭州市已建成全民健身苑(点)4837个、篮球场2780个、乒乓球室(场)3368个,社区体育服务中心23个,杭州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1.5m2。虽然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相对杭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对这方面也有所重视,基本都配备了专业的人员,负责管理社区内的各项文体活动。社区在选择这些管理者的时候也非常重视他们学历,80%都是专科以上学历,年龄大约35~45岁之间。但这些管理者之前所学的专业基本上与体育无关,其中极少数有着公共管理或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当问及所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服务站的运行情况与未来发展时,只有少数社区管理者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清晰的发展规划。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民间组织骨干成员在服务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肩负着社区体育服务的绝大部分工作;另外的一部分主要是由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相关的体育志愿者等。这些人员中有高学历、高运动技能的体育人才,其中有来自于周边教育机构的体育老师和院校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人员配置根本不能满足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要求,管理队伍亟待壮大。
2.2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低下。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中有63.4%是专科以上学历,共1343人,本科以上1250人占总人数的35.9%,本科以上高学历指导员比例较低。本科学历的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不到8%,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健身人群的高质量辅导的需要。目前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中主要以女性为主,占了61.6%(表1),女性比例偏高,年龄偏大,并且多为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的兼职人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体育专业毕业生分别占7.56%和40.02%(表2),其他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没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文化素养同样不是很高。以上种种使得他们难以为广大居民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指导服务。2.2.2培训制度不完善,薪资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在进行体育服务的时候,没有量才而用、人尽其职地对各类人群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致于出现专业与工作实际不匹配的情况。假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个人水平与工作职责不相符,特别是没有将他们的个人能力发挥出来,使其遭到埋没,会出现人才流失。现阶段应该借鉴国外分类培训的模式,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体育服务人才的类别结构,通过培训制度加以完善。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中,工作年限长的较少,工作6年以上的人员只占到了26.4%,且流动性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薪资待遇不高。2.2.3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偏少、能力单一。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整体情况是:总体数量偏少,各区数量差异较大,比例不合理。一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作为一个谋生手段,他们最看重的是收入,不太看重专业对口性,使得他们直接选择与社区体育不相关的职业。另外,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入职资格没有明确的要求,在招考和聘用相关岗位的人员时标准模糊,导致不少岗位形同虚设,指导工作难以开展。如今,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在全社会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锻炼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社区服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开发出更加新颖有效的锻炼方式,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拥有过硬的运动健身、运动营养、运动损伤防治等知识是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从表3体育服务人才能力排序显示,健身指导排在第一位,对于社区居民需求最大的体育服务人才应有的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健身保健咨询分别排在第四、七位,说明现在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能力单一,与实际要求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2.4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现阶段全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服务人才管理网络,该网络涵盖了全市涉及到体育事业的团体和机构,大到市级体育主管部门,小到具体的单位的小型协会。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互相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沟通,相互之间缺乏有计划的布局和统一的管理,因而容易出现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资源整合困难、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困扰,这样就会影响到社区健身活动开展的节奏,打乱预先的计划,给负责现场的人员带来很多突发状况。再加上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组织管理者水平有限,数量不足,因而体育服务很难到位。2.2.5志愿队伍不足。作为一项社会体育事业,尤其是专业体育服务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志愿者队伍作为体育服务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4]。目前社区体育服务的参与人员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其他年龄段较少,参与率、活动积极性较低,公共服务极难调动志愿者的兴趣,志愿者的参与人数缺乏,活动效果不好,时间维持不够长,也不容易对体育服务起到作用[5]。当前,在杭州市,体育方面的志愿活动的发展还不太先进,虽然其中有些志愿者抱有服务的热情,但是却没有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相关的志愿活动中;另外,还有的志愿者没有很好的专业性,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3对策研究
3.1加快体育人才政策、法规建设,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个文件的出台,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纵观这些文件,涉及到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甚少。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各地区社区体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体育服务人才培养、考核、聘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技术地位以及经济地位,使社区体育服务进入可持续发展;由于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还不够壮大,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大力宣传,同时还应该建立供求平台,及时各类需求信息,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稳定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积极吸引和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到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服务。3.2拓宽体育资金筹资渠道,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由于体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进行全面的财政支持,确保办公经费的正常投入使用,确实改善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办公环境。针对目前体育资金不足的现状,地方政府或基层社区应该想办法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加入,进行多元化的筹资,并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3.3建立、利用相关媒介,落实信息服务要利用好身边的宣传渠道,积极的建立新型的信息平台,将各种体育健身信息及时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居民们则可以通过手机、宽带网络等各种信息终端,只需动动指尖,即可随时咨询、获取有关健身活动、俱乐部、小型球赛、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社区服务中心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做好相关活动的网络宣传,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站,一些日常健身、健康的知识,指导居民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生活和运动,此外也可以开展一些在线服务项目,及时解决居民在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社交平台和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的交流方式,为居民提供了更方便地与服务人员交流的机会;此外,居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预约、支付、投诉等,感受现代社会的快捷、便利与精致、细腻,同时大大提高了居民对社区体育事务的参与的积极性。3.4加强体育服务类人才的培养,为社区体育输送服务人才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无论从质或量上都无法满足转型社会对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需求,应立足中国现有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建立政府———高校———社会联动的支持平台。鉴于社会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高校的各专业之间和各高等院校之间应当互通有无,成立多个学科的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统筹具有优势的资源,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作为保障,拓宽渠道配合各大高校的社会体育师资岗前培训。专业体育院校和体育服务机构职后培训和入职资格测评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强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吸引社区党员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体育服务队伍。
作者:丁春琴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2012-03-12].http://www.china.com.cn/guoqing/index.htm.
[2]十报告文件起草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0.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实施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5
一、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
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这和很多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落后有着直接关联。不少人都认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事,与大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在一项统计中表明,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左右,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仅为1%。而农村社区教育立足农村,针对农村所需开展各类有关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的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掌握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另外则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人一旦过了六十岁,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减,很多病症便随之而来。然而,多注意日常的饮食保健,一些疾病便可避免。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不重视,在农村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足可表明他们的观念,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甚至这个原因,农村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水平较低。然而,很多老年人却不愿意接受相应的社区教育,由于思想的固化使得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因此,在社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要让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意识到接受相应的教育可以带来的好处,以及对于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改善,这样才能够提升农村社区教育的渗透力度。
二、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农村社区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典型问题便是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这也使得很多需要传播的内容得不到良好扩散。现在的很多农村地区在进行社区教育时采取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还十分陈旧,不少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仅仅局限于讲座的形式,这会让很多农村居民都提不起兴趣。应当在这一点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并且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观念的居民创设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对于老年人可以增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养生课堂,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教师来教授老年群体一些生活中的容易实践的养生技巧;对于小孩,则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设置一些趣味性的课堂,也可以给孩子们普及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规以及行为规范等。社区教育在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并且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的区分。这样才能够让社区教育的辐射面更广,这也是发挥社区教育功效的基础所在。
三、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农村社区教育中在教育管理的体制建设上也不够完善,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农村干部认识不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招商引资,兴建土木之上,而对于社区教育却少有对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的教育,必须先改变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来,然后选出专人负责本地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如此方可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让更多农村居民在社区教育中有所收获。
四、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建设问题范文6
“十五”期间,*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流域治理工程284条,完成小流域治理443.5平方公里,建设农田2460公顷。累计实施7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土地6.0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33万亩,新修石坎梯田2.49万亩,河堤48.6公里。全面完成“普九”建校硬件工程,基础教育得到保证。一期农话改造全部投入使用,无线接入电话“村村通”工程完成计划,实施农村微波电视数字化改造,4000多户村民能够收到37套高清晰电视节目。特别是2005年,旬河沿岸土地整治工作,新修农田6000亩,新增灌溉面积6000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58处,完成小流域治理72平方公里。在51个扶贫重点村实施“五通四改三建”488户,完成扶贫搬迁162户790人,工赈移民367户1630人,回龙水源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示范村”。东沟、旬河、高河、和睦四个村农村通达工程如期竣工,为边远山区建成便民桥141座,黑窑沟、三角滩、滑水河、程家川四座公路桥相继建成,解决了部分地区出行难的问题。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规划性不强。*的边远山区建设缺乏规划,房、河、路以及其他设施基本没有长远规划,建筑物杂乱无章,牲畜放养、人畜混居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建设人为割裂严重。项目与项目的协调性差,比如小流域治理,通常需要多村联合实施,但由于各村分散争取资金,受狭隘利益的限制,造成项目的人为割裂,达不到欲期的效果。
三、建设主体单一。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集体和村民没有积极参与,建设力量薄弱。“一事一议”机制没有被充分利用,村级筹资筹劳困难,公用设施建设困难。
四、建设资金缺乏。对生态、旅游等有经济效益的地区,没有充分发掘,没有企业和外来投资介入周期长、风险大的边远山区建设,因此建设资金十分缺乏。
五、损坏严重。一是人为破坏,村内管理基础设施尤其是公有设施的能力不强,对公共设施及其附属设备的破坏行为频发;二是自然灾害损坏。开荒种地、滥砍滥伐、围河造田等行为造成了生态体系非常脆弱,自然灾害成了边远地区设施的重要威胁。东川镇近三年来连遭受洪水袭击,872户房屋被毁,公路还没有完全恢复又被冲毁,水电通讯线路、人饮设施连年重建,人力、资金浪费严重。
建议和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进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协调发展,避免盲目建设。
二、加强规划,协调建设。边远山区建设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地理、资源、人居条件整体规划,综合实施“五通四改三建”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原则,实行山水林路田整体开发。
三、综合项目,整村建设。树立扶贫建设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倾斜项目、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农村沼气等资金向边远地区倾斜,集中统一进行整村建设。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应通过教育的、制度的手段调动农民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边远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用单据核销、扶持奖励、物资供给等方式组织受益群众建设。对于个体农户难以完成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工程验收后兑现相应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