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终身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终身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1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及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

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我国终身体育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且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终身体育的概念

针对终身体育,国内外体育理论专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外体育理论专家比较倾向于将终身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坚持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体育锻炼。并把终身体育的含义分为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指人的一生都接受体育教育,并坚持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于体育的热情,并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长期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另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人们通过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信念来影响其一生的体育行为。国内体育理论专家将其定义为:终身体育是指人通过接受阶段性的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伴随一生。终身体育教育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它是将终身教育的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的创新成果。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在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体育热情、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自己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应用在学校学到的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坚持锻炼身体,进一步增强体质,并且针对社会体育活动要具备应有的组织和裁判能力,使体育伴随一生。

(三)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它是体育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做好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大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最重要场所,大学的体育教育的设施、项目、课程设置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步出校门之后的社会体育而制定的,其一般都具有周密的时间计划和课程强度安排,这对于学生培养体育热情、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知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将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体育教育的前一阶段,它衔接着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其体育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的体育锻炼。因此,做好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前提与保证。

二、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各项体育活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终身体育教育开展以来,我国各大高校进一步丰富了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在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健美、太极剑、中国武术、跆拳道、体操等体育项目,新增的体育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体育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强制性课程安排、不分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不考虑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考虑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其课堂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学生通过自选体育课程的方式与和自己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会更容易、更高效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方法,在课下还可以与同学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必定会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丰富的社团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中的社团活动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关体育活动的社团也越来越多,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活动内容越来越新颖。这些社团,如滑板、街舞、轮滑、台球、拳击、健美操等,它们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在各种竞技比赛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相关方面的体育技能,又能在组织这些社团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在自己步入社会之后的体育实践中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社团之中,学生们又可以结识很多与自己有着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这对于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意义重大。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角色,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授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教学内容只针对考试范围,同时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只注重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部分,而忽视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导致终身体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没有端正对体育教育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好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对于体育教育根本不予重视,没有把体育课程当做正规课程来对待,参加体育教学完全出于一种随便、散漫的心态,有些男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女同学则整天担心体重增加,又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于是采用节食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导致营养不良,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2.基础设施不全

有些大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或没有真正理解终身体育的理念和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削减或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以节省办学资金,这使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甚至因基础设施配备不完整,或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部分体育课程。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必然会导致师生的部分体育教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更无从谈起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教育。这将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终身体育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3.考评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时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相关课程的运动技能是否达标,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提高了体育热情,增强了身体素质,掌握了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树立了终身体育观,这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来就比较好,那么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就比较快,可能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在体育考试中拿到优秀的成绩。相反,有些学生本身体制就比较弱,或体育水平比较低,可能其经过刻苦努力,体育考试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如果只单一地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标准必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提高重视程度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实践者,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树立终身体育观。并且要对学生做好正面教育与引导,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促进其增强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勤于锻炼、乐于锻炼。教师要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也要注意讲解知识时语言的生动性和动作示范时动作的优美性。另外,教师要多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3.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负责,更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意义,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得随意削减、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与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交流,进行专项资金申请,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高校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掌握学生体育水平,并针对其程度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高校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将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加入到考核机制之中,使考核机制能够反映学生在体育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心理、身体、技术水平、体育意识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要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主体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辅导。

四、结束语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2

1.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去创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被发现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养成的良好习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2.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分辨好坏、黑白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坚决摒弃丑恶的事物,宣扬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山具有自然之美,楼阁具有建筑之美,鸟儿具有动态之美,园林具有造型之美。审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一副古画描绘了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画中远处的大雁使的画更加生动具有灵性美;校园里的教学楼与湖边的凉亭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楼的色调较为单一严肃而凉亭则比较鲜艳,他们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融合之美;翡翠拥有质感之美;雕塑拥有形体之美……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通过认真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专题图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讨论,发表自己感悟到的美;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美好,进行户外写生等活动。与此同时,音乐、舞蹈、科技、文学等自身都具有美,只要学生认真去感受,都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带来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美感

中职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对于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只是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年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看到作品时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时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能过度的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意见,而是应该让学生独自欣赏,尝试对作品做出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学生美感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心理。实践表明,让学生学会独自进行作品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养成敏锐的审美直觉,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体现了我们的生活之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美术作品描绘了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美,还有些美术作品体现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美,一些脱离生活、扭曲生活的作品并不具有美。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就是观赏者对审美作品在鉴赏中所产生的兴趣和感情,而审美能力是对作品中包含的美的鉴赏态度。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健康的东西,它们逐渐进入校园侵蚀学生,毒害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发生扭曲。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心灵之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思想。

4.让学生感悟创造美

创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体现。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造的开拓者。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思想、有文化、能创新的全能型人才,传统的理论式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不是如何教,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美术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去积极的分析、主动的发现、激发审美意识、深入挖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创造表达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赏析西方艺术家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让学生首先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进行自主创作,当然表达的方式不仅限于绘画,还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课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5-01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创设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认真诵读,体会美。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仅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会、揣摩其内在的意蕴。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短短几十个字,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必须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层次地、深切地感受诗的形象,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然后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进一步感受诗歌声情并茂之美和人物情感之美,这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三)品词析句,鉴赏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让人物美的长廊熠熠生辉。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一个伟人的人格之美那样感染人。在文艺百花园的人物长廊中,各色人物应有尽有。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审丑的过程中,对些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应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灵魂,为他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花木兰的英勇、忠孝的可贵品质而凝神动情,同样会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感到不屑。这样在正面人物的身上看到真善美、在反面人物的身上辨出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和现实人生,使学生在文学人物长廊里欣赏到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卑鄙龌龊;什么是幸福安宁,什么是苦痛灾难;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英雄末路,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荡涤和洗礼。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用,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2.让情感美的园地温暖如春。在审美的领域里,情感美犹如一块四季如春的园地,呈现着各种各样浓烈的感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蕴含文章中的情感之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最后一课》会令青春年少的学生热血沸腾;学《我的母亲》会让无视家庭的孩子肃然起敬。

总之文学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当学生采撷到了语言美的花朵,看到了人物美的光彩,沐浴到了情感美的阳光时,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二、在实践中学语文,创造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大千世界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微生物、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包括活的人、行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宇宙、活的变化,这些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及史迹民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起行囊”在碧水蓝天下,在密林山谷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去“感受自然”,寻找“春天的踪迹”,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从而激活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在参与生活,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并在此过程中,释放了心灵,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观察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得到了协调发展。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4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5

一、内化观念,“教”“育”并重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体现了民族文化,子子孙孙在母语学习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和国家民族观念的内化,可以说是自己应尽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这一概念有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这是大家都赞同的,两者并重、不可偏废的道理也是人人认可的,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事实却不尽然,许多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一旦走进教室,心里总绷紧一根弦:考试会考哪些内容,会出什么考题,书应怎样教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致有疏漏。在他们看来,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学生考试时拿高分,最好能出几个学科状元,至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则往往无暇顾及,甚至是有意忽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至少是偏颇的,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依赖人的创造,而文明的更新与创造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而且比教书更重要,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主体是文本教学,而文本则讲究的是文质并重、“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寻“质”悟“道”,不仅要教会学生明白作文家所使用的语文材料和组合方式及巧妙之处,更要教会学生感受这些组合所产生的质与神及其可能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服务。

二、重视感性,以德育人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理性认识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获得。这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潭,于人文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讲得吃力,听得糊涂,学不明白,这对教书和读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人文教育应该注重感性认识、感性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灌输给学生,不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去体验,去感悟,这样不论是获得了与作者相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还是不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都是学生自己的,才会自己构建人文知识框架,才会真实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孩子般的热情,执著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的睿语箴言,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身上充满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话语;韩非子对人性的精准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气概……无不使人心智顿开,启人觉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像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6

美学在语文中无所不在。诗歌的意境、语言、韵律,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戏剧的人物造型、散文的语言形式等都蕴含着无尽的美。无论何种文学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气质、人格、体验等都蕴含在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中,从而获得美感的享受。

例如讲授《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时,当扫清字词障碍,全文贯通后,抓住对大桥全貌及周围景色的描写,讲述自己游览武汉长江大桥的感受。为扩大思想教育的成果,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读自己祖国的一个景点或名胜古迹的感受。我们身处科尔沁草原的一角,我们有古榆、白塔,通过向学生介绍,了解本地特点的风光。课堂情绪热烈,联想广泛丰富,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感染熏陶,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目的。

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审美情趣。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流动的气脉,产生出妙不可言的感觉。另外设疑激情,树立审美意识。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一堂课上,教师能有几个足以引起学生的情意活动,或有意创设情境的问题,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真情树立审美意识。例如教《孔乙己》可问“孔乙己叫那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问题虽小,但小中见大,不仅使学生能无疑生疑,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目的,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