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1
一、当前概念教学中例题设计的几种常见误区
1.重出新拔高,轻教材例题
教材中提供的例题,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设计的,不仅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科学性、指导性等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参考蓝本”与“精品资料”.但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并不愿意采用教材中的例题,却找一些自认为的“好题”,不切实际,盲目拔高,结果适得其反.如:
案例1 在2011年4月的一次温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中,A教师在“组合”第一课时教学中,抛开了教材中的例题,设计如下例题:
例1 从全班50名同学的数学作业本中,抽选出4本检查,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变式 全班50名同学的数学作业本混和在一起,然后每个人从中随意拿一本,正好有48人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有多少种可能?
追问 正好有47人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呢?
例2 在图1所示的图形中,你能找出多少个长方形?
变式 在图2所示的图形中,你能找出多少个长方形?
这两个例题中,例1的变式与追问对刚刚接触计数原理及排列、组合知识的学生来说,显然思维跨度太大,无形中也冲淡了这节课概念的核心;而例2的设计是组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过高,也不能很好的起到精致概念的作用.
2.重变式训练,轻概念核心
“变式”是目前例习题呈现的主要方式,它通过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化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便于概念的应用.从心理学上讲,它是克服思维定势中消极因素的重要措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呈现形式的变式,忽视了“变式”应围绕概念的核心展开,“变式”是应力争提示出概念的本质.如:
案例2 在2011年4月的一次温州市名师工作室活动中,B教师在“组合”第一课时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变式例题:
例题 平面内有10个点,以其中每2个点为端点的有向线段共有多少条?
变式1 圆上有10点,过每2点画一条弦,一共可以画多少条弦?
变式2 圆上有10点,每3点画一个圆内接三角形,一共可以画多少个圆内接三角形?
变式3 凸十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变式4 凸n(n>3)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变式5 平面内有10个点,其中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此外无3点共线.
①这10个点可连成多少条直线?
②由这10个点中的三个点为顶点,可确定多少个三角形?
该组变式例题有丰富的情境与背景,也紧扣“组合”的特征——与元素顺序无关,但作为概念“精致”过程中的例题,只在应用环境上进行变式,没有能够通过例题揭示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k个元素的组合”的本质就是“n个不同元素组成的集合的一个k元子集”,可谓是精彩中留有遗憾.
3.重解题技巧,轻数学思想
例题是把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和思想联系起来的纽带.在概念教学中它不仅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处延的作用,还担负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使命.但在例题选择上常见的误区是:与当前内容脱节,题目太难,太技巧化.不重视数学思想.如:
案例3 在我校的一次教学研讨课中,某教师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例题变式:
变式 直线的斜率为k,倾斜角为α,若-1
练习1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若sin α=,求此直线的斜率.
练习2 已知直线y=xsinθ-1,求该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不难发现这个例题和练习设计偏难,太过技巧化,考查的是三角函数正切的图象和性质,与本节课内容脱节,没有把握住本节课的概念的核心思想与本质(坐标化),使得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被边缘化,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觉:数学的学习就是解题技巧的学习.
二、概念教学中例题设计的对策与原则
1.例题设计要重视教材开发
教材是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但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多数都是以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的“学术形态”知识呈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须钻研透教材,吃透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并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教育形态”知识,挖掘、开发出其潜在教学功能.如:
案例4 江欣怿老师在教授“抛物线”一课时,对课本例题进行了二次开发,设计了以下例题,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题1 在一个平面内,点P与点F(2,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4=0的距离小2,求点P的轨迹方程.
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利用直线移动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轨迹方程为:
=8x(x≥0).
题2 在一个平面内,点P与点F(2,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1=0的距离大1,求点P的轨迹方程.
同上,可以得到轨迹方程为:
=8x(x≥0).
题3 在一个平面内,点P与点F(2,0)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2,求点P的轨迹方程。
部分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马上想到利用抛物线定义得出结论:
=8x(x≥0).
显然从图象上可以看出,x轴负半轴上的所有点也是满足条件的.所以方程有两个:
=8x(x≥0)和y=0(x
其实由求轨迹的一般方法,列式
追问 题1与题2为何只一个方程?是否漏解呢?
题4 在一个平面内,点P与点F(2,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1=0的距离大3,求点P的轨迹方程.
此题利用列式计算求出轨迹方程:=8x(x≥1)和=-4(x-3)(x
从课堂效果上来看,此例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对抛物线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的数形结合思想有了深刻认识,加强了学生以形助数,以数想形的意识.
2.例题设计要注重循序渐进
一道例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首先取决于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能否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每一个问题都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并为他们留出思考的余地.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加以应用和巩固,学习新知识时更要注意与旧知识进行呼应和比较.如:
案例5 在学习了“几何概型”概念及计算公式之后,为了突出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比较与选择,可以设计如下例题:
题1 已知x,y∈[0,6]且x,y∈N.求事件“x-y≥3”的概率.
题2 已知x,y∈[0,6]且x,y∈R,求事件“x-y≥3”的概率.
此例题的设计重在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突出了从古典概型到几何概型,是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原来枯燥的讲解说教被题目中这一字改动,尽在不言中了.
3.例题设计要聚焦概念核心
例题的设计要有助于概念理解,有助于概念应用,应把设计的着力点聚集在概念的核心上.通过例题的解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目的.如:
案例6 讲完函数概念后可以选择这样的例题来帮助学生深化概念:
题1 表1中的数据是同学们在做水龙头验时收集的.量杯的最大容量是100毫升.
(1)如果继续试验,多少秒后量杯里的水会满而溢出?
(2)这是一次函数吗?请解释.
题2 小张和小李一起做水龙头漏水实验.他们每人将收集的数据描在了直角坐标系中,如图4所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所画的图象不同?如图5,关于水龙头漏水实验数据的图象,该图象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例题,函数味道很浓,“变量”“一个量随着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对应关系”“变化规律”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问题聚焦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要理解了概念就能回答,而不是给学生设置“陷阱”,在与函数概念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上制造麻烦.这类例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对能力的培养也更全面.
4.例题设计要渗透思想方法
例题设计要使得学生能从看似平淡的文字描述、符号推演中挖掘其内涵.领悟出其深刻的数学思想,如果只是把例题看成解题技能的示范,那么教学必然缺乏“数学味”.如: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2
———抓住机遇,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新型社区建设规划
去年以来,__市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通过大规模地城市拆迁改造,加快了城市现代化步伐。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__市原有的城中村居委会、单位所辖居委会等老社区从地域概念上逐渐消失,一村(单位)一居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十多个规模大、档次高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社区概念从狭义上的村居变成了地域大、人口多、构成复杂的新型社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社区的组织关系、利益调整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对此,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规划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设置方案。即:以“网格状设置、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对城市社区重新整合,组建新型大社区,共设置20个。同时,根据社区“网格状”设置和属地化管理的要求,确定了健全社区组织、解决办公及服务等公益设施等新型社区建设的六项内容。
———统筹兼顾,搞好试点,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海岱苑”社区是__市第一个成功回迁的小区,由原高园社区、关头社区等城中村的居民组成,规模大、标准高。为使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__市首先在海岱苑进行试点,建立了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社区组织。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社区,__市确定了三个示范样板:海岱苑社区是该市第一个成功安置、规模较大的社区,属新建类型社区;益都街办东店社区属老社区整合类型社区;王府街办西园社区属多个单位共驻共建类型社区。对它们分别拟定了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大力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社区管理;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采取社区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人性化、社区管理民主化、创新机制市场化等措施,全面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
1 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社区”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并不是我国自有的。早在西方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我们这里所说的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居民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共同体,是城镇构成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
2 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与管理所面临的形势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社区已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全面构筑真正的和谐社区,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矛盾。
2.1 社会结构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形式主要是单位制,人们的工作、生活主要依靠单位安排。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单位职能逐渐弱化,产生了大量完全不同于传统单位的各种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表现得愈加明显。社会的结构形式逐渐从原有的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变,人们不再以单位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社区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依托。
2.2 社区人员构成多元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把业务职能以外的社会职能转移给社区。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从“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大批外来白领、商贩、打工仔和农民工进入城市,从“外地人”变为“社区人”。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差距加大,社区内高、中、低收入人群同时并存。原来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的社区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社区成为各种矛盾的聚集点。
2.3 社区的发展也要适应家庭结构变化的需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家庭人口呈现出由多到少的趋势,“二人世界”的家庭数量在上升,包括无子女的丁克家庭和子女不与父母一起居住的空巢家庭,同时单亲家庭数量也在上升,家庭服务功能的弱化必然要求社区服务迅速发展。
2.4 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总量增加,而且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同时,群众对医疗保健、就业、济困、照顾老人、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5 各类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每一个新形成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3 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新型城镇化能够引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城镇化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引起很多新的社会矛盾,甚至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区,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新型农村社区,都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快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
3.1 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要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工作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工作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
3.2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规划布局工作。首先,应根据区域性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基础设施、发展前景等诸项因素,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实现功能、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其次,要充分调研论证,根据各社区内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网点等公共事业布点和公共资源整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布局方案,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区建设,搞好农村新社区规划。
3.3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等。
3.4 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社区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活动、社区文化服务、社区文化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工作。
3.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指导工作,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管理和共享利用,建立完善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经济,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搞好三产用房等渠道,提高社区经济实力,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3.6 进一步完善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的组织管理体制。首先,要在完善社区现有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社区各方参与、合作共事的社区事务议事协商机构,提高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努力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其次,应教育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学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和开展同创共建活动。最后,要理顺党的组织设置,形成全覆盖的组织、工作体系。
3.7 加快村改居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要广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各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村改居及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城镇化推进工作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并及时制定村改居及农村新社区规划,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认真做好村改居后续工作,引导农民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向市民转变,要想方设法帮助过渡社区农民实现就业,使他们在村改居后得到更多的实惠。
3.8 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要明确社区干部的职责,建立动态的管理办法,对社区居委会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建立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通过居民的评议和群众的意见,使社区干部真正“能上能下”。
4 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文、佟丽萍:社区建设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习型社区;社会服务;学习导向;资源辐射
目前针对学习型社区的研究内容十分繁多,目前所普遍认可的理念即为:学习型社区是指社区成员认同而且理解学习对于社区的发展、稳定以及成员个人幸福指数方面所起到的价值。学习型社区可以实现对于各类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有效调动,并对广大社区成员的潜在能力能够予以有效地激发。而继续教育的理念则与此不谋而合,这两者的学习群体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因此,就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继续教育对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其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习型社区理念概述
学习型社区是一项应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当作具体的建设原则与建设目标,学习型社区即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习的社区形式。在学习型社区当中是以学习参与者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以保障社区成员基础学习权益,以及满足于成员终身学习的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在学习型社区当中将终身学习体系以及学习型组织进行主要建设内容的社区,因此学习型社区同时也是各类学习资源所有效整合的一种社区形式,是一种打破了学习阻碍的社区。学习型社区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的素质提升,并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质量水平,进而促成社区达到更加全面性、协调性以及持续性发展的社区。
二、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价值意义
1.视野观点的转变。不论是对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出或是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均表明了人们视野观点的转变,即将以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习为中心。教育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教育的着眼点同时应当放置于教育服务的提供之上,因此其通常所重点强调的即为教育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功能价值;而学习则是一个主动的知识接收过程,学习能够通过人们主观思想意识,来强化人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想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向所发展。因此其更加注重对于学习参与者自身需求的满足;重点突出强调的是学习参与人员的自身努力与思想进取,更加注重对于参与学习者兴趣的激励,并实现对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2.教育对象的扩大。学习型社区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为全体参与、终身学习,此即需要对于教育的对象能够实现有效的扩容,即为由技术、技能培训的角度转变为对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一方面包括有对于成年人口的各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包括有对于广大青少年居民的培训,甚至还可包括相关的老年人群等。总而言之,在学习型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主要的工作对象可涵括以社区当中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培训工作以及各类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三、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1.社会服务功能。在部分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可凭借学校所具备的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等内容,在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与其进行广泛性的交流与合作,促使高校的继续教育能够成为对学习型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服务窗口与平台,这也是高校自主开展社区发展服务的一种关键形式,同时,是学习型社区在建设过程当中所能够仰仗的重要力量来源。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其主要是利用给予社区当中的所有成员实施以各类不同层次、类型、方式的教育培训来促使其服务性的功能价值能够得以体现。
2.学习导向功能。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过程之中,高校不但是相关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并且同时对其产生导向作用的引导者。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于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对个人发展的持续完善促使其在社区终身学习当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当中往往融合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等内容,人才精英辈出,因此,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知识宝库以及思想源泉价值应用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不断推进、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社区的践行发展。
3.资源辐射功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学习型社区进行知识文化传播、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活动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当中的师资力量、知识内容、信息要素以及设备等资源均能够对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这一活动内容时,必须要将高等院校在整体社会教育文化建设事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主动、高效地为社区培养以充足的人才资源、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继续教育服务内容,进而达到教育资源在社区中的共同分享。这也就表明了高等院校作为对社区居民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总而言之,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工作,是将满足于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目标,基于此利用将相关的社区学习信息网络作为主要的学习中介而开展的一类学习策略。其本质同时也是对继续教育应用于社区教学的具体践行,应当将其作为社区教育研究领域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志敏,贾凡.展望新的征程,期待新的腾飞——关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师生对话[J].当代继续教育,2013
[2]赵小军.转化学习理论在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4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5
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
2.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
3.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
4.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5.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6.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活动。
在总结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述六条标准的基础上,又对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用水安全、儿童安全和学校安全等9个方面提出了各自7项具体指标。 安全健康工作与安全社区建设相辅相成
目前,安全健康工作已从传统的部门、行业、单个组织和个人预防发展到社区、城市、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事故预防已从生产事故、交通事故预防扩大到家居安全、学校安全、运动休闲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杀和自残预防等方面的全过程之中。
安全促进、安全社区建设等概念成为事故预防的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可量化的安全目标,重视整合各方面、各部门的资源,通过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来构建全社会长期、持续的安全基础。国外实践证明,上述理念和具体实施的方法、措施是有效的。“”版权所有
社区建设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