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1

(一)教学理念上的整合

体育专业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主要从教学理念上整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原有知识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当前的教学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则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牵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现代教育技术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操作,老师可以通过选择的案例来促使学生们对案例准确而全面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专业教学的策略分析

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使得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流程,使得学生能够认同体育教学中的动作分解,然后再由学生进行自我锻炼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最后学生再进行学习的目标反馈评测,即学生对学习到的体育动作进行矫正完成正确的体育动作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时,不断学会解决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技能难题,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准确的体育动作,从而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动作不规范的问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实现策略的出发不同,一种是处于完成任务目标,另外一种则是处于对基础学习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评价上的整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体育动作要领进行教学评价,检验动作的掌握程度以及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虚拟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比赛竞技场景来对学生学习的体育动作进行检验,从而形成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根据网络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进行第一时间通报,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可以对自己的动作进行及时反馈,然后采取纠正措施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老师在进行评审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评价进行自动的生成、输出评价的结果。

二、总结语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2

1.1研究对象

长春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吉林大学400名学生、东北师范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大学400名学生、吉林建筑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师范大学4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大学生社交礼仪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对长春市5所大学的20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1800份问卷,作废200份,问卷有效率合格。

1.2.3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程度

根据统计的结果看出,从说不清楚到不知道社交礼仪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0%,只有10%的学生能够说清楚什么是社交礼仪,而10%的学生只能大概地说出一些有关社交礼仪的事例。这就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极其粗浅的。

2.1.1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考分数决定前途已成为众多学生家长们的一个共识,人们在“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这样的怪圈中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教育”的根本在“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人们在看中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所以,“修身”变为“修分”,“人将社交礼仪为先”变为“人将分数为先”。改变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2本科教育中缺少社交礼仪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交礼仪品行必将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2.1.3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无限制地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严重地扭曲了这些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社交礼仪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多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灵魂,交往的内涵如果缺少了社交礼仪的保障,必然会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和人际交往的认同性。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未来的职业行为中、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必须要重视自身修养,不断提升提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

2.2大学生对掌握社交礼仪知识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40%,而60%的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部分高学历人群有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

2.2.1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参与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法,掌握交际技巧和交往艺术,进而达到参与社会交往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艺术和交往技巧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人们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狭义的人际交往拓展为广义的公众交往。

2.2.2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古人云:既学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将知书达理作为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当今社会中知书不达礼者大有人在,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出现严重的偏差。目前,高校依然存在着让人尴尬的现象:个别学生虽然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其行为却连最基本道德水准也不能达到,这是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所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逐渐深入,在开放的社会新秩序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频繁交往和沟通中谋求自身的有效发展,争取事业的成功,因此,具备丰富的交往社交礼仪知识和能力必然成为新秩序中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交往成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交往细节,代表着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度,准确地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程度。社交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交礼仪。

2.2.3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友谊和友情,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需要。社交礼仪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使全社会高度和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社交礼仪规范、交往艺术与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就是有序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才称得上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才称得上是进步的社会。

2.3大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而其他渠道则高达80%,可以看出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明显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大学社交礼仪教育的力度,完善社交礼仪教育的课程,增加社交礼仪教育的学时,配备完善的社交礼仪教育训练场所,建设社交礼仪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交礼仪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1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训练,把社交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交礼仪知识讲授和社交礼仪训练,使大学生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社交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社交礼仪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对社交礼仪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甚至仍然认为,社交礼仪教育可有可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优秀的学生。一些学生则认为,那些专业课、基础课都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了,还哪有心思去学习无关紧要的社交礼仪。所以,加强社交礼仪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对于社交礼仪的深层理解,解决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理解,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

利用多彩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的校园社交礼仪活动,利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交礼仪文化宣传标语,举办社交礼仪常识的讲座、演讲、研讨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交礼仪活动,使社交礼仪行为成为校园时尚,懂社交礼仪可敬,失社交礼仪可耻。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社交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社交礼仪实践的成就。努力宣传大学生的各种活动的社交礼仪风范,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社交礼仪之校、文明之校、文化之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道德、有社交礼仪、有修养、有文化、有才学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是极度贫乏的,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出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懂交往方法等方面;大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有嘲笑具有社交礼仪行为的人的现象,对于交往行为的美丑取向不准确;大学生获得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缺乏规范的教育渠道,多数学校没有社交礼仪课程的合理设置。

3.2建议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3

(一)创业教育的内容

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影响因素、课程体系等方面。牛长松等(2007)通过分析国外的文献,厘清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并分析创业教育的特征[3]。陈彦丽(2009)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然后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4]。薛敏兴(2010)从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一系列因素出发,恰当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并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寻求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5]。王中军(2011)探讨并构建了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6]。

(二)创业教育的问题

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观念、政策环境、师资建设、实施层面等方面。夏永全(2009)发掘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认知观念、理论体系、师资建设、创业环境、开展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7]。严毛新(2009)指出在创业教育观念、操作、理论研究、效果等层面上,均存在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8]。施永川等(2010)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困境: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尚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9]。

(三)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研究者们对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研究较为丰富,伴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渐深入,结合新时期的新命题,在途径和模式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征。丁三青(2007)分析了创业计划竞赛存在的问题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即应试性教育与功利性竞赛、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学生对科研参与度低与竞赛作品学院气浓、高校科研的封闭性与企业对竞赛参与的冷漠性。因此他提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体系:走出竞赛功利化的误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解构人才的“被格式化”;打破“以赛代学”模式,构建创业教育“立交桥”[10]。谢志远(2008)借鉴温州人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立足温州,建立创业工作室,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11]。许朗等(2011)对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探,具体包括:构建合理的目标机制;构建以团队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构建包括师资、资金、机构及政策在内的保障体系;构建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12]。周石其等(2013)阐述了理工科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目前的不足,分析了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而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13]。有些学者倾向于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并与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进行研究。梅伟惠(2008)阐述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三种典型模式: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并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14]。陈瑞英等(2010)借助典型个案,讨论了日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和特点,还探讨了如何结合我国情况对日本相关经验加以借鉴[15]。近几年较为侧重于研究高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何淑贞(2011)指出“创业班”模式是一种新兴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创业班”模式的运行机制[16]。谢印成等(2012)根据SYB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结合电子商务创业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SYB模式拓展体系[17]。还有些学者逐渐转向于关注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杨丽君(2011)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现途径,即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侧重素质培养,构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互动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发扬地方特色,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18]。王平(2012)以开展校企合作对创业教育的意义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四条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19]。童卫丰(2013)从目标导向、实施过程、运行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20]。

(四)创业教育的政策

在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除了分析总结我国的现实状况,还通过中外政策对比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郭丽君等(2008)通过对中外(美英法日等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缺失与对策[21]。段素菊(2009)以大量实证调研为基础,从政府、行业和学校三维视角考察了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政策问题,并提出四点建议[22]。徐小洲等(2010)分析总结了2007年以来,英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其核心包括: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启动各类创业项目,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23]。

(五)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及德育的关系

国内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等相关教育工作者侧重于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及就业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顾建国(2007)提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炼创业心理品质,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生长点,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开拓了一条新路[24]。陈浩(2009)指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发挥其内含的德育价值,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25]。

二、总结

(一)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综上所述,自2007年以来,学者们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从研究共性问题逐渐向研究个性问题转移。早期,学者们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初步的解决途径和模式、与国外高校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近3年来,学者们开始倾向于研究创业教育的细分领域的课题,比如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体系等。2.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足。在分析比对了大量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后,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文献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含义、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研究得很多,但是缺乏实证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开始定量研究,但是不够深入。

(二)今后研究的重点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4

创业教育是蕴涵在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具体升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形成较好适应社会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实践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可见创业教育是融于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认为大学生在接受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当接受创业教育,并将之看成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虽然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认识上还存在种种错位。许多高校教师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创业教育对在校生意义甚微,可有可无。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属于就业指导的范畴,不外乎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比赛等活动。许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极少数找不到工作的学生的无奈之举,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创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是对少数极优异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多数学生没有能力创业,没必要进行创业教育。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创业风险太大,不赞成大学生创业。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资源的浪费,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针对上述种种错位认识,高校应积极调整办学指导思想。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求真务实。提倡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开发为目标,是关注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及知识经济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对人的投资”。知识经济的兴起引起劳动就业领域的重大变化,传统岗位已经越来越脱离时展,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岗位,而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方式,应该把创业作为“择业”的新途径。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学习创办企业的系统知识,如企业开办、管理、运作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优良品质,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毕业后既可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又能在条件成熟时为了谋求更好发展而自己创业。

二、健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育能够实施的有力载体,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又要与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相结合。高校应进一步整合校内优势专业学科,依托与创业教育比较密切的学科,来组建创业教育学科,统一规划与管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技人文方面的知识,是创业教育课程的三大核心内容。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包括《创业教育概论》、《创业学》等,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有所了解,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创业教育的意义,激发接受创业教育的热情。同时,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做好创业准备。创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应由《创业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构成,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创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具备市场分析、资金筹备等与创业相关的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创业实践。科技与人文知识课程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站到科技前沿,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道德与素质基础。高校应积极扩大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我国虽然有数千所高等院校,但是仅仅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开设了面向少数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属于必修课,基本属于选修课,有些甚至属于非限定选修课。高校应尽快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开设结构合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达成教育目标。以一般院校为例,创业教育应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塑造的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来讲,在大二侧重激发创业意识,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论知识,逐步熟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大三侧重培养创业能力,通过创业专题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团队建设、企业管理等与创办企业相关的具体操作环节。大四侧重培育企业家品质,针对那些立志创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组织他们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定期聘请企业界人士进行指导。

三、改革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效果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有较大差异,应采取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突破性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创业教育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受课时的影响,案例讨论、角色模拟等环节无法充分展开。尤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受到自身社会地位与人脉资源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企业达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合作意向。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局限在传统的课堂上,局限在教室与学校内,未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高校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由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方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案例分析,通过贴近学生的各种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迪,从而能够在将来的创业实践中少走弯路;组织参观创业企业及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他人创业过程的不易,从他人的创业精神中受到感染,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创业演练,指让学生对创业过程进行模拟,初步实施自己的一些创业构想,了解操作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系列环节,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创业想法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效检验,为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

四、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很多高校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园区,如大学生科技园等。这些园区一般由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和创意,学校建立孵化器,提供资金、技术、场地、设备等来支持学生创业。这种方式既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又使学生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磨炼。同时,一些院校通过勤工俭学中心等机构开办了各类模拟公司,如学生快递服务公司、学生维修公司等,为大学生架起劳务输出和智力服务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创业过程的同时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南通大学创办了电子商务网站“宅乐买”,被学生们誉为“自己的淘宝”。“宅乐买”包括“乐买厨房”、“乐买零食”、“通达镖局”、“跳蚤市场”等服务门类,还有各类热点商品推介、促销活动。如今,“宅乐买”每天有上千次访问量,月营业收入达3万元,被《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高的关注度。此外,高校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协会,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展示最新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创业实践动手能力。要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校友等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家给学生上课,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使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五、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成败。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区别在于,创业教育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需要在思想深处激发起学生对创业的强烈渴望,引导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进行创业活动。高校主要由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和进行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来从事创业教育。这两类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部分人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受过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培训,导致自身创业意识淡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由于没有创业经历,这些教师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并不熟悉,无法对企业的运作和操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到校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部分企业家没有从教经历,教学效果不理想。结构合理的创业教师队伍,应包括经济、工程、投资、企业等各领域内的专家。高校在创业师资方面可以进行以下优化创新:学校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师力量进行整合,组建专职教师队伍,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多渠道聘请兼职教师,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家到学校担任客座讲师,以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力度,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系统的SYB、KAB等创业培训项目。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掌握企业运作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将创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创业教育方向的优秀专家。

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系统性的工程,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各方协同联动。首先,政府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角色。各级政府虽然已出台一些如行政收费减免、特殊项目资助、小额贷款支持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未落实具体责任对象,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导致许多政策难以落实。政府应进一步在行政、工商、税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对诸如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政府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帮助大学生争取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从而帮助解决资金瓶颈。其次,企业应扮演合作者与赞助者的角色。近几年,一些企业大力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先后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单位,但在操作层面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导致实训基地不多,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企业与高校可以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合作。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也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或奖学金,用于帮助大学生开展研发或创业,使学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提高创业能力。此外,应优化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广播、报纸、电视、展板等宣传方式,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创业的重要意义;积极树立创业典型,通过明星效应感染大学生,激励他们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

七、结语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5

(一)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大学期间大学生基本都不能经济独立,其较高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依靠父母家庭供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逃离父母的约束,而且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大学生却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淡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有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还有些大学生宁愿花上整天整夜地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经常逃课,忘了自己来学校的目的,也忘了对自己满怀期待日夜操劳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成了躺在汇款单上的高消费群体。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去感恩父母。

(二)漠视母校的培育之恩。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各类人才,感谢母校应是其不言而喻的道德标准。近几年来,有许多贫困大学生依靠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后一些学生无法偿还贷款,甚至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且恨自己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母校为贫困学生可以缓慢的收费政策,恶意拖欠,并用这些钱来挥霍,盲目攀比。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后,母校帮其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后却不愿意回到母校工作。

(三)对待老师缺乏感恩之情。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早离开、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看到老师经过不打招呼,看起来像一个陌生人。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商品”的关系,对老师的意见很大,抱怨了一点不愉快,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教师,大学会忘记高中教师,大学后就不记得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这些现象和无情冷漠的举动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匹配。

二、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方式过时。高校感恩教育刚刚开始,仍在探索阶段,教育模式是单向教学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注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沟通。教育过程基本上是老师讲感恩故事和传递感恩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感恩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推理来说服,合理的融入感情,触及灵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其在知识,情感,行为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合理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优越的态度给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平等的教义从高往下看,听起来夸张的,能不能滋养的受教育思想,缺乏情感共鸣,受过教育的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序列化和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这将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愿景,削弱了感恩教育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性。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种教育目标展开,任何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开拓创新的教育目标模式。教育的目标、调节、控制为主的教育,全过程的方向、选择、激励、协调作用,同时,在高校感恩教育中感恩教育目标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感恩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设置,感恩教育课程,许多方面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方法感恩教育等。由总目标的道德教育的影响,感恩教育高校出现的目标是未知的,功利主义。目标不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未知的,高校感恩教育的科学问题的具体描述,缺乏更为突出。相关的文件是当前教育系统各级,没有对感恩教育的目标做出明确的声明。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显示。充分利用文化和教育手段,培养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世界经济的飞跃和发展教育。学院和大学在这一点上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强烈的欲望,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潜能,培养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教育经济至上思想延伸到高等教育,使教育目标出现的功利化倾向。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的形式对“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学”的问题。强调交际文化知识功能的学校而忽略其教育功能,教育“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这是违反教育规律,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

三、当前推进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和坚实的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想象缺乏爱、感恩和关爱的老师不是在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不能让课堂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感染和可怕的。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学、说教、解答疑虑”。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通过道德修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学感恩教育应该给予特别关注教师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教师的品德,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让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学生爱的情感,也让老师的心瞬间飙升的渴望和热爱教育事业,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的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6

学前美术教学主要包括幼儿绘画与幼儿手工两项基本内容。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幼儿开发、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利用外部环境的影响,刺激幼儿的绘画创作愿望,使其充分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前美术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实际操作能力。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和一些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包括对基础素描和基础色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幼儿简笔画、幼儿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前教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立足之本,是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幼儿简笔画的练习等,还要督促学生学习手工操作技能。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和手工技能的训练,学生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一名合格的学前美术教师应当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导好幼儿的美术活动,做好幼儿美术教学以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工作。

二、培养分析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

学前幼儿美术作品主要是再现性的,情绪、情感更多起到动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美产生追求,作品中体现出简单的形式美规律,如画面的完整、均衡、重复和色彩的明快、鲜艳等。学前教育阶段属于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鼓励和引导,将会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正确引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天赋。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不妨从教育环境入手,为幼儿创造优美的美术教育环境,以此帮助其学习美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抓住不同的黄金期辅导幼儿的绘画,但是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教师要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绘画形象的真实性。在指导幼儿绘画时,教师既要给予关心和指导,又要少加干涉,在尊重幼儿和保护幼儿天赋的基础上,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创造,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创作感到困难时适时进行启发建议。

三、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