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型社区 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和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推进村庄社区管理向城市新型社区管理转型,成为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第一是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农民已经转型为城市居民,外来居民的比例逐渐加大,相应的管理服务对象必须向城市居民转变。世界城市必须具有完善的国际化水平的社区管理体系,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是北京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就业、保障、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等一个影响发展大局的结构性“瓶颈”,消除这种不合理的体制,需要政策方面的完善,也需要突破农村基层的管理模式,经济促进其向城市化社区管理转型。
第三是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北京的发展,市区内的空间已经难以容纳经济和社会的迅速扩张,城市周边的产业新区、城市新城逐渐崛起,企业自发地或由政府引导地向城市周边的村庄外迁。迁村并点以及各类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使推行城市社区管理有了现实的需求。
第四是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客观要求。城市社区的服务较为完善,其主要的职责是服务本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并组织各类教育、文化、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管理能力将大大提高。
(二)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可行性
第一具有较好的空间基础。随着北京市城市新区的建设,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房社区和农民新社区村庄社区管理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基础。
第二具有较大的人口基础。目前,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原居民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新居民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原居民基本不再从事农业劳动,正在向城市居民转型,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较大的人口基础。
第三具有一定的设施基础。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市农村、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设施基础。
第四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农村地区的基层自治组织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北京市长期实行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制度,都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二、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完善。部分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购物商场、菜市场等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公共设施,造成学生上学、幼儿入托、病患就医、日常买菜购物等生活很不方便。
(二)居民对社区物业管理满意度低。小区存在治安差、乱停车、破坏绿化、红白喜事扰民、环境脏乱等现象,引起居民对物业公司管理不满,加之取暖费、物业费负担较重,因此物业收缴率偏低。如此一来,物业公司更无资金改善管理,将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区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新型社区由原来的村庄演变而来,管理体制一方面沿袭了原来村委会、党支部为主的基层组织管理形式,同时又要求要有新型的主体来对小区的一些事务进行管理,如物业公司。这样新旧组织体系互相交织,责权利关系还未理顺。
(四)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事务不足。本来社区管理以自治为主,应让每位居民参与管理。然而,公众主人翁参与意识淡漠,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许多居民有了意见或好的建议时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公众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动力不足,参与深度不够。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命,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重点,以社区网格化、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所在地实际,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创新实践,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村庄社区管理向城市新型社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试点活动,力争在十年内打造百个北京市示范社区和全国模范社区。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居民群众的满意和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北京城市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建成一批示范社区,重点打造一批典型样板。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 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所 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城市各街道和职能部门明确自身 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四、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北京城乡结合部构建新型社区居民自治体制还应建立涵盖社区村委会、村民小组、楼门院长、家庭的居民自治组织网络,使社区村委会能够有效地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居民。使村民自治管理和政府的各项服务通过这个网络贯彻落实到每户村民,村民提出的各类诉求也通过这个自治网络进行反馈并解决。
(二)大力培育社区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作为发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管理自治的重要手段,在社区管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社区公益组织要接受社区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社区村委会要积极鼓励、培育社区公益组织,支持各种协会和群众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三)理顺物业公司与社区管理的关系
社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政府提供由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其他服务。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体现的是市场机制,而社区管理是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的机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物业管理能推进社区建设,而良好的社区氛围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进步。由此可见,在功能上的互补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基础。
(四)推进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设
可以通过魅力社区评选、市民中心、街社区“一站式”办公大厅等特色性载体,促进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待日、民愿接待室,以及居民论坛、网上论坛等有效形式让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便捷的方式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信息网联结街道和社区的作用,设置“社情民意”通道,建立社区社情民意的反馈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的窗口。
参考文献: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10)
北京青年报.北京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昌平东小口尝试大部制{N}.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区 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55-01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根基。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需要大批经过专门培养的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为社区的发展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正在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才能对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
一、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现状
1.缺乏优秀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目前农村社区普遍缺乏思想好、能力强、社员公认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够,大局观念不强。同时,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处于较低层次,社区工作人才的职业归宿感不强,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工作人才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压制了自身的发展。另外,多数农村社区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工作知识、技巧的训练,缺乏社区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将导致无法为社区提供个性化、系统性的高水平服务。
2.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结构失衡
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农村社区工作人员观念落后,市场经济观念不强,致富能力较弱。在人才结构方面,存在这样那样不合理情况。一是性别比例结构,男性工作者只占极少比例,不利于社会群众工作的开展;二是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新生力量相当薄弱;三是知识结构,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而且知识更新的进度不理想;四是区域分布,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农村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事多、权少、难度大导致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人难选、心难稳、人难留”的“三难”问题;二是农村社区对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不够,培训机会少,对培训“说起来条条重要,干起来无关紧要,忙起来根本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培养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高低。因此,对农村社区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吸纳储备人才,是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严把“入口关”
严格、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入口”,构建民主开放的考试录用机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吸纳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
2.强化培育,提高素质
通过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可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社区与高校或地方党校的合作等方式,对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职业素质、服务技能、服务规程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对有志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运转储备人才。
3.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收入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实现薪酬机制的合理化;二是扩大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社区工作的良好环境。要积极营造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受尊重的良好社区氛围,树立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区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三是完善职业晋级与选拔提升制度,建立通畅的上向流动机制。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3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要求
一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同样正经历着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传统发展动能在逐渐衰减,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输出创新能量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二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大省,产业层次低,经济大而不强。为此,就需要以提高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功能完备、集聚能力强大、资源配置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提升河南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创新体系作为知识流动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区域产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区域产业在全国、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四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技术,推广环保节能绿色产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可以进一步提升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当前河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19.2%大幅提高到33.3%,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35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13个,其中国家级80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8家。全省73.5%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84.7%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87.2%的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设立在企业。
三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7项。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实现大幅增长,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比2010年提高2倍和2.2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7件,较“十一五”末翻了近两番。
四是区域创新布局不断完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5个,数量居中部首位。郑州、洛阳、南阳3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截至2014年年底,河南省建有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14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居中西部首位、全国第6位,全省高新区战略布局初步形成,2015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成为国家级的重要创新平台。
五是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为全省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当前河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05%,河南2014年R&D经费支出40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1.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总体上看,河南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企业还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多。从产业类型来看,服务业的创新动力低于制造业,不少企业仍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率整体不高。在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科技成果与产业需要之间存在断层现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河南产业结构仍然面临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单位产值耗能大、环境污染重、科技支撑弱等诸多问题。
四是创新平台数量总体偏少。平台和载体是支撑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总体上看,近年来河南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五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短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不足一直是制约河南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015河南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4万,全省仅有院士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
六是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创新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资源还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等。
四、加快建设河南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利用经济杠杆作用,通过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资源、政策、人才向企业集聚,实现研发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互动共享,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二是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优势。重视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积极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创新跟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吸引吸纳人才的社会氛围,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改善城市创新创业的软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的行业顶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豫创业、创新、创造。
三是不断完善服务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放宽融资准入条件,推动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制度模式持续创新。发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在创新型企业创业初期的关键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问题。
四是继续发挥好政府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使政府的职能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支撑政策,用好税收豁免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杠杆,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规范市场竞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健全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充分实现创新产品的市场价值。
五是优化全社会创新文化环境,使创新精神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积累性和长期性规律,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树立文化自信,厚植企业家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河心洲;滨水;黄河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05-0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亦是城市生命与文化之所在,充足的水源是城市选址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水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态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对城市滨水区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水不仅是珍贵的资源,还是优越的景观,对城市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江河的洲滩地是人类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风景资源,也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滨水环境,开发和利用不同类型的洲滩地的思路是不同的,本文以青铜峡市黄河生态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黄河生态园区主要景观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河心洲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滨水及洲滩地的景观研究,对城市河心洲滨水景观做出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2 我国河心洲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河心洲滨水景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吸取和借鉴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善城市滨水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许多城市意识到滨水区的重要性,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要求逐渐提高,生态意识也较之前加强,许多具有河心洲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京等都开始了河心洲的综合整治与景观规划,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国目前的河心洲滨水景观开发多关注在滨水景观美化和改造的层面,对长久和持续的景观生态规划考虑不足,缺乏更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在技术和工程方面也有许多困难,许多理念也难以实施。这些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寻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的河心洲滨水景观建设。
3 黄河生态园概况
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黄河生态园位于青铜峡市境东缘,主体部分位于黄河之中的三个河心洲,占地面积逾6000亩(约400hm2)。西距青铜峡市18km,东距吴忠市区3.1km,京藏高速公路穿越景区而过。景区处于吴忠市与青铜峡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有“滨河、临路、连城”的特点。目前,生态园已发展成为吴忠和青铜峡市民纳凉避暑的上佳之选。同时,陈袁滩黄河生态园也是青铜峡市两大旅游带之一——慈母之河游览带的重要旅游节点(另一大旅游带为贺兰山东麓旅游带),向南沿黄河可以连接“塞上江南”样板区、渠首公园、青铜峡大坝、一百零八塔、十里长峡、金沙湾、青铜峡鸟岛等,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见图1)。
4 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
4.1 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分析
4.1.1自然资源
黄河生态园景色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园内建设了青年林,有人工栽植的紫槐、新疆杨、桧柏等乔灌木90余万株,还有宁夏地区比较罕见的湿地森林、沼泽、芦苇荡以及丰富的动物(鱼类和水禽)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完整的视觉观赏空间,增加了生态园的秀美之景。岛屿之上树林密布,秀丽静谧,每当春暖花开,登岛入林,景随步换,只见劲松苍柏,遮天蔽日,密林中,湿地间,簇生奇花异草,把岛屿点缀得分外妖娆。旷达的视野,恬静的风光更提高了黄河生态园的景观质量和旅游吸引力(见图2)。
4.1.2人文资源
黄河公园园区设置中心游乐园、餐饮区和红柳林片区,彼此穿插,分布较为零散。
中心游乐园位于中岛,有两个出入口,分别以浮桥和公路桥的方式与外界相连。其中浮桥是最重要的进出口,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园区内道路狭窄,人车混流,也存在交通拥挤问题,北岛基本没有交通建设,现状仅有一条2米左右宽度的土路。游乐园虽已吸引了卡丁车、狩猎场、快活林餐饮娱乐中心、新龙门客栈、摩天环车、跑马场、碰碰车等小型休闲娱乐项目,但娱乐设施种类较少,布局零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跑马场和卡丁车占据了滨水景观较好的场地,使得滨水岸线不连续。滨水驳岸的处理只在中岛北部进行了一定的建设,其他地方没有进行硬质驳岸的处理。设施整体较为陈旧,部分老化严重,缺乏专门的养护管理(见图3)。
园内餐饮区现状,很多餐饮点与购物网点都是露天设置的,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很差。岛上居民虽已解决好电力供应问题,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岛上居民用水都采用挖井的形式来解决,但这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对污水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而是采用明渠排放,对黄河水质造成了污染。园区内的农家乐和商业服务等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
红柳林片区基本没有进行开发建设,道路交通设施极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也有待进行相应的建设。同时园区内缺乏明确的标志系统,导致游览过程中的向导性不强。
4.1.3历史文化资源
青铜峡市有巍峨的牛首山作背景,黄河流经全境,凭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机遇,青铜峡为自己量身订做了“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构想———水韵绕青城,湖泊明如镜,草木满眼绿,溪流随处见。黄河给予了这座城以独特的魅力:水,让这个城市变得灵秀;绿,让这个城市变得飘逸——恰似一颗水做的绿宝石。而黄河生态园便是镶嵌在黄河上最灵动的一颗——因水而活,傍水而灵。
4.2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评价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黄河生态园的景观资源分析,可以看出:
1)黄河生态园,自然景观保存良好,但缺乏统一有机的整体格局,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缺乏连续性。中岛设置的游乐设施较分散,反映出人为干扰对景观的主导作用,景观要素间不协调,景观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2)黄河生态园区景观优势明显,具有极大的潜在的景观资源价值,原有的林地保存较好,具有良好的景观利用价值,滨水环境优势显著,发育条件充分,具有很好的景观生态改造潜力。
3)黄河生态园区景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景观资源较独立,组织不充分,缺乏整合,旅游产业单薄,模式平庸,没有旅游特色和地域特征,缺乏文化品位。
5 黄河生态园改造展望
青铜峡市的“文脉”可伫立黄河生态园远眺,黄河生态园的西南侧是以“大禹治水”文化为主题而修建的“黄河楼”,西侧为黄河文化园,东南侧为吴忠市星月广场等。如果将这些“文脉”的各个节点连成一线,组成一个精品景观路线,则黄河生态园就是这根轴线的中点,也是重点。
黄河生态园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较差,而黄河文化和自然风光则是加速黄河生态园改造的动力。针对这一现状,要确保黄河生态园这一河心洲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它的吸引力,必须保护自然风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景观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因此,在建设黄河生态园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的确定与表达上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依托黄河水文化,倡导人文观和河流伦理观,崇尚 “天人合一”的思想,以黄河水文化引领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体现与黄河母亲河的水融、浑然一体的黄河情怀,并将其渗透到对黄河动植物生态的保护中,引发人们对黄河母亲河的热爱及生态保护,使其生生不息,万古奔流,造福子孙万代。
2)鉴于黄河生态园大多是自然景观,因此应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建筑应采用木、石等自然材料,在景观建设中尽量保持或恢复其原有面貌。
3)黄河生态园作为黄河河心洲,污水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黄河生态园的污水不能直接排入黄河中,现园区内部没有污水处理系统,需要设置内部污水管网,结合功能分区布局,并与城市污水管网相连,从而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
4)黄河生态园位于黄河中央,黄河河水的冲刷会导致部分水土流失,为了确保土地的完整性,应在沿河地带对土壤进行加固。
6 结语
河心洲是城市滨水区的一部分,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命脉区域,是景观生态敏感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景观格局等,都会削弱城市滨水生态系统功能。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景观格局,可以提高滨水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优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对河心洲生态区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滨水景观区需求的增加,河心洲的建设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全程注意河心洲的特征变化,创造一个富于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具有地域、生态、人本、文化的河心洲景观;在进行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景观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出适合的改造建议;在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风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人为的环境污染,并加强后期的生态管理;在防洪防汛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政策,确保河心洲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袁凤宾,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挖掘与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王金凤等,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形态,2005.
[3]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 中国园林,2004.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通讯工程;建设监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68-0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通讯工程建设项目,在专业化工程建设监理企业接受客户的要求和授权情况下,按照国家批准的有关工程建设法律、工程项目建设文件、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来实施旨在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参与通信工程建设各个方面的质量监督。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也在强大经济的推动之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建设部的号召之下建设监理制度基本已经在全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将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作为了企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随着工程的开展,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也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理制度,监理工作也基本覆盖了通讯工程中的每个领域,提升了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知名度,赢得了社会的初步认可。
1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目前的状况
通信工程监理制度适用于通信工程的建设的各个阶段,但是许多监理企业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是单纯的借助质量监理为基础进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稳抓,并没有将监理制度覆盖整个工程,也没有起到为客户提高全面服务的目的。另外,在工程建设的决策阶段,工程监理制度的咨询也只是集中于通讯设备的安装,而对于其中的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意见,根本没有起到监理专业性的作用,以此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业务服务。
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问题
2.1 监理单位自身素质不高
从我国的监理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来看,不难发现有许多单位都并没有按照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标准来成立,其在管理的制度以及改革的制度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制度使得不能适应监理行业的发展。另外,监理单位之间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规范、工作的流程、工作的制度以及监理的方法,导致了监理单位之间的取费不一,行业内部秩序混乱不堪。
2.2 监理工程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监理工程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工程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其中就队伍工程师的年龄来看,很多都是由老年工程师组成,老年工程师虽然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但是相比年轻工程师来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却并没有年轻工程师的能力强,因此也使得在工作中很多老年工程师并不能适应监理的工作现场。另外,就知识面以及专业技能方面来讲,能够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一协调、三管理、三控制”的综合性人才过少,此外,能够熟悉国际化管理、精通计算机和外语,并且能够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工程师更是少之又少。
2.3 建设监理在实践中缺位现象严重
目前,由于许多监理企业的监理和咨询服务之间的界限没有完全被打破,导致了许多监理企业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借助质量监理为基础进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稳抓,而不是针对工程的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实施施工、完工验收整个过程进行监理,也没有对工程的造价、工程进度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的管理。外加,工程监理咨询服务缺乏前期的调查以及监理咨询服务工作的经验不足,这些都导致了监理的结果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 通信工程监理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监理也在监理行业的努力之下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整个工程监理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目前仍然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的大。为了使得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能够健康有序的得到发展,使得其能够在监理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结果,建设通讯工程的监理制度以下几点必然会成为发展的趋势。
3.1 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推行,我国的通讯工程建设监理市场也变得复杂,各种不一的监理制度以及监理方法导致了市场局势混乱不堪,为了解决这一不堪的局面,我国监理企业必然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解下,通过法律强制、行政处罚、制度规范等方面来对监理市场进行一个整合,以此来构建一个精简有效的市场体系。
3.2 促进企业改革,以此适应监理的行业发展
为了使得监理企业适应行业的发展,改革是必行之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之下,企业的改革可以使得企业不断强大、适应市场的能力越强,竞争力也将会变强;再者企业既然要发生改革必然是企业的管理以及技术手段已经落后,所以通过改革企业还可以强化自身的管理技术,提升工程监理技术。其中,以目前监理企业的发展来看要进行改革必然会包括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两方面,企业制度改革指的是将企业的半自主经营模式转化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出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经济实体;经营机制的改革则是将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监理转向于工程每个过程的监理,以满足客户对于工程的全部需求。
3.3 增大服务范围,强化工程全程监理的发展
在通信工程建设监理中随着项目投资的加大对于监理的要求也逐渐增多,企业势必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以此来强化工程全程监理的发展,其中PCM模式将能全新的适应这种发展环境,给企业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如表1所示。
3.4 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工程监理工程师队伍
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项高智能的服务技术。其不仅要求监理的工程师精通监理技术外,而且还要求懂得经济、法律等。因此说,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低对监理公司来讲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发达国家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公司之所以可以享有盛名,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拥有一批高水准、经验足的监理专家。
3.5 借助国际竞争,提升自身工程监理的技术
我国的工程监理和国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势必会引发我国的通讯工程建设监理会与国际逐渐接轨,在国际化的竞争当中强化自身的监理水平,使得工程师们能够快速有效的熟悉国际化的标准,并在国际化的标准之下规范自身的监理技术。
4 结 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监理制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只有我国的监理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来进行企业的改革以及制度的完善,那么企业就一定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缩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立于国际竞争行业而不败。
参考文献:
[1] 李月.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思考[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
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6
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和部署,梅河口市新农村建设经历了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整体提升、打造具有梅河口特色的标兵村等四个发展阶段。着重从水、电、路、气、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实现了高新电网户户通;有线电视和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先后建设省级示范村65个、省级重点村14个,累计争取省补项目139项、省级资金2978万元。
标兵村建设初具雏形,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按照梅河口市的统一部署,在实施农村环境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能人带动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等四种模式,打造具有梅河特色的标兵村。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像海龙镇春明村、双兴镇德庆村产业发展型;水道镇龙头村、中和镇三八石村能人带动型;吉乐乡吉兴村、湾龙镇莲河村旅游兴村型;李炉乡永强村、吉乐乡复兴村环境优美型等村为代表的一批新农村建设靓丽典型,进一步增强示范性和带动性。通过标兵村建设辐射周边村屯在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新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达标村的标准,有181个村达到先进村的标准,31个村达到标兵村标准。今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梅河口市坚持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地域、资源、民俗和文化等优势,全面启动了创建美化整体推进市活动,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目前,梅河口市共建成5个美丽乡村、2000个美丽庭院和1万户干净人家。
农村环境建设大为改观,整治效果明显
梅河口市深入开展了以“六清、五改、一消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体提升活动。重点突出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旅游沿线和环城“三线一环”整治环境的力度,强力推进绿化美化全覆盖工作,加大了连片整治和整村整屯整治的力度,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与排水、院墙大门整修、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配套建设的力度,加大了村容整洁与畜禽养殖小区、清洁能源、保护水源等统筹建设的力度,加大了新农村与生态村结合建设的力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梅河口市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及绿美化资金2.43亿元,新建垃圾点426个;新建卫生厕所2.43万座;安装路灯6037盏;种植绿化树1687万棵,绿化公路里程达到1474公里。
公益事业发展日趋完善,民生保障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