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

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文1

论文摘 要在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智能社区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出发,分析论证构建智能社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构建的几点建议。

我国社区智能化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智能化小区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应产品的开发也还停留在单一功能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使小区智能化产品向集成化发展,由单一功能的专用产品向多功能集成化、一体化系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

1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

智能社区系统是将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密切结合,为小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以实现快捷、高效的物业服务,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1)物业服务与管理。包括如下几项:物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如收费、结算等信息服务;远程抄表及管理,如水、电、煤气、暖气的抄表与收费等;车辆的出行、停放管理;公用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如垃圾储运、园林浇洒、排污等;电子公告牌的管理、小区广播或音乐播放的管理等。

2)安全防卫。小区出入管理、社区周界防卫、电子巡逻、电视监控、对讲与门禁控制、防盗防宰报警、紧急求救等。

3)多元信息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Internet等;公共电视、VOD点播;开关的远程控制等。

4)家庭办公智能化。家庭远程办公、室内环境的调控、家电智能化控制等。

2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需要遵循的原则

从构建智能社区的目的可以知道,社区的智能化就是为了综合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因此,构建智能社区网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前瞻性原则。住宅智能化建设是以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要求为前提的,因此,构建智能社区要有前瞻性。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的家用电器是非常缺乏的,住宅建设也就无需考虑电气设备的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放置空间,而近些年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因此,住宅建设中就要通盘考虑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电话、电脑的布线及相关信息的接收平台等,都需要考虑在内。此外,小区是一种使用寿命很长的大件商品,所以,要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和智能设备,以免因为技术的落伍造成智能化社区性能太低而被淘汰。

2)成熟性原则。在考虑技术设备前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性,保证智能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

3)兼容性原则。作为依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系统,因其技术更新换代升级比较快,所以,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操作软件,都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以避免因为硬件种类的不同而系统不兼容。 转贴于

4)升级性原则。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区智能化系统的规模、技术水平、功能都将不断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社区的智能化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因此,智能社区系统要把未来的可能性和系统的适应性放在一起考虑,以满足智能化小区服务的升级发展要求。

3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建议

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不但是企业单方面关注的课题,也是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构建智能化社区也要综合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统观全局、科学规划,加速发展社区的智能化。

1)政府与企业形成联盟,共建智能化社区。社区智能化是政府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社区智能化建设也为企业开辟了一片新市场。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引入企业投资,在相关项目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企业以政策支持,不但可以减轻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负担,还能壮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选择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状况不同,因此,各个国家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及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构建社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模式时,绝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某些比较成熟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开展了社区信息化服务工作,如社区网站、社区娱乐系统等,为市民提供了各种智能化服务(餐饮、教育、维修、家政等)。但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宣传系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区所提供的这些服务,这就使得很多社区的智能化设备形同虚构,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参与企业投资效益很低。这样,肯定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未能够达到社区信息化利国利民的目的。所以,应该加大社区智能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宣传模仿,让社区居民都能够了解并意识到智能化服务带给他们的便利和好处,并促使其尝试使用。

4)利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教育学习机会。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产品的普及,网络成为最便捷、信息量最丰富的媒介。如果能够通过社区服务网站提供居民所需要的信息,将会迅速的促进社区智能化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部分中老年居民缺乏使用互联网能力的现状,还可以通过社区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网络教育培训,给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将会培养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习惯,促进社区智能化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玉坤.居民社区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J].信息技术,2006,06.

[2]李凤安.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3.

[3]孙春燕.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6,01.

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文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社区报;可行性;理论依据;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社区报创立的背景及意义

1.社区报创立的背景

从国外来看,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社区报的国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报纸媒体面临普遍衰弱的大形势下,在“报纸即将消亡”的言论的笼罩中,社区报却依然在不断发展,并不断壮大。现今在美国,97%的报纸是社区报纸。

从国内来看,中国21世纪初期开始发展社区报,2004年我国第一家社区报《巷报》在长春市成立,此后全国各地又有几份零星的社区报诞生,但都以失败告终。2008年上海新民晚报集团利用《风尚》进行社区报试点,上海的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支撑,《风尚》的成功与否对未来中国社区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向性作用。3年来《风尚》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成为未来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宝贵经验,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依然困难重重。2010年3月份《北京社区报》面世,6月《竞报》联手搜狐网创办北京第一份社区电子周报《家园》,并同时发行纸质版,其他的社区报如《南山日报》等大多陷入困境并停办。

然而,国内纸媒,以及其他相关专家以及从业者并未放弃对适合国情的社区报的探索,因为社区报的生命力与存在意义符合历史的需要,是一种新生力量。

2.社区报创立的意义

创立社区报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社区报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是社区报带来的社会效益。

首先是社区报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这将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即以社区周边商家为引资对象,以社区报广告效力为吸引力,以社区居民为广告对象,同时通过社区报反馈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给商业活动提供指导信息,既达到了服务居民的宗旨,又回报了商业投资。二是这将开拓报业的新市场。社区报立足本地,报道本地,精细化,地区特色化的办报思路,能够有效规避与传统大报的竞争,从而开拓新的报业市场。

其次是社区报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社区报能为社区管理打造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社区报将推进社区建设并加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社区报创立的理论依据

1.免费经济学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给后世的商业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至少是廉价得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或者补给、或者服务,来获得真正肥厚的利润和收入。但在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看来,过去100年来这种模式不过是前奏,事实上,吉列刀架的近乎免费,一直被贴上了“交叉补贴”的标签,即免费获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费用,或者免费获得某一商品,但需要支付后续服务。

但安德森及其同行所总结的免费经济学(Freeconomics),将不再是交叉补贴那么简单。其基础不再是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了转移(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或者后续服务上),而是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低到趋近于零。

免费经济学为社区报的盈利模式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参考价值,作为一份以“精诚服务”为理念的“小而精”的社区报纸,其低廉的边际成本使得报纸本身免费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质量的粗糙,相反,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其《免费:商业的未来》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交易中你都能感受到好处和坏处,但是当某种商品免费时,你就忘记了它的坏处了。免费能让我们的情感迅速充电,让我们感觉到免费给我们的东西实际上要值钱得多。”

2.长尾理论

同样是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只要产品的储存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处于传统需求曲线尾部的“冷门产品”未来所带来的共同市场份额,将与处于曲线头部的“热销产品”相匹敌,甚至超越其市场占有率,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报纸行业目前一直处于传统需求曲线的尾部,社区报的行业现状更是扑朔迷离,但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形式,经过长期的积累,必定能够与主流媒体相抗衡,当然,发挥长尾效应的根本还是逐步形成品牌和不断降低报纸的边际成本。

综上所述,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经济学和长尾理论为社区报的营销模式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参考价值以及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三、社区报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1.网络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纸媒的行业冲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一些报纸也进行了及时的转型,从报纸的主办单位的变化到报道的内容以及报道的形式都发生了转变(见《驱动报纸变革的三股力量》 陆扶民 人民网 ),但效果都不如人意,对于纸媒行业形成更大冲击的力量在于最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移动终端及移动网络技术。就移动终端而言,各类造型时尚,功能新颖的移动设备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电子产品。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开拓出了一片极大的市场,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社区报在应对这类竞争时可以利用自身特点避免网络媒体的打击。关注社区民生,服务社区是社区报的根本宗旨,社区报的报道内容和报道范围都是以本社区范围为限,网络媒体由于要照顾到广大的用户群体不可能将报道的焦点集中于一个社区,即使一些社区网络媒体会对社区新闻进行报道,但是由于社区新闻具有更新慢的特点,所以其报道也趋向于散碎杂乱,不便阅读。社区报的出版周期与社区新闻的更新周期更为贴近且经过精心的版面设计,社区报可以系统的提供相关信息,通过开设专栏专版,让报道内容精细化,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吸引读者的兴趣,培养读者群体。另外社区报亦能发挥其相对于网络媒体的绝对优势既是健康的阅读习惯,移动终端无法克服的缺点在于其始终无法杜绝辐射的产生,而辐射对人身体的危害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晓,而纸媒的阅读就可以避免辐射的吸收,社区报可在报纸的推广中普及纸媒阅读,健康阅读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2.资金来源

社区报作为小众报纸,其营运的资金来源有着天然的缺陷,一方面,由于社区报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为了推广的需求,免费发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常态,但这也限制了社区报的收入;另一方面,社区报由于具有版面偏少的特点,故而不宜刊登大量的广告以免报纸的质量下降走形为广告传单。广告的投放量是一份报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社区报的资金来源受到不小的限制。面对这种局面,社区报在资金的吸收上结合自身特有优势进行创新,创新的重点依然是在于广告收入上,其收入模式为长期稳定收入加上短期不稳定零散收入。

长期稳定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企在报纸上的长期冠名费用。社区报将冠名权这一概念运用在广告收入上将冠名费用作为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其可行性在于社区报是专门面向社区居民的,而整个社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对不少渴望进入当地市场的商企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商企可通过长期冠名社区报这样一种广告方式以潜移默化的说服方法达到改变或强化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这对于商企和社区报二者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

植入广告和为数不多的广告栏位投放收入构成社区报短期的不稳定的收入来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也既是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专门服务社区内或者社区周边的商家由于宣传不到位或者缺乏宣传途径,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社区报可以完全利用好自身报道内容(居民生活)的特点,在报道中适量适度的植入广告并收取广告费用,所谓适度适量既是针对一些服务或产品的确优良的商家在相应栏目的相应报道中植入广告,当然也可以在社区报为数不多的广告栏位上为投放专门的活动宣传广告。在社区报在社区内得到良好的推广后,还可以举办针对社区报的小型募捐活动或者出版特刊进行贩售,这也构成了社区报的不定期进项。总之,几种不同方式的的资金来源使得社区报的盈利不是妄谈。

3.信息的搜寻成本及专业化程度

社区报的信息的搜寻成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社区报的报道内容是针对于社区内或者相关周边所发生的事件,它具有分布散乱,琐碎,不易发现的特点,这对于信息收集来说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而如果成本过大,社区报无法负担,这会给社区报的运营带来极大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社区报的版式及内容等问题,由于出版人并非专业人员,在版面设计上也会出现一些不专业甚至是错误的地方。

就信息收集的问题而言,社区报可以寻求与社区居委会的合作,通过居委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招募志愿者为社区报提供各类信息。这一种社区报与居委会的合作可能性在于,报纸的宗旨是服务社区,报道社区,这与居委会的工作目的是有统一性的。 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主要招募已退休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热爱写作的本社区中老年居民。在社区中,中老年居民比较关心自身的生活环境,对社区的整体状况了解的比较透彻,容易发现一些隐藏在社区的问题且业余时间充足,而且社区报的写作也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因此,让老年居民通过报道写作的方式发挥余热服务社区是一举两得的方案。另外,一些热心居民的参与能够让社区报更接近当地实际,更能深入居民群体,同时由于活动是社区居委会举办,这也更方便居委会对社区报进行行政审查与管理并将这一活动的展开来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的一部分。

针对专业化程度的问题,社区报可以将版面的设计结合出版要求和所想达到的效果外包给专业的版面设计公司,这样可以避免不专业带来的错误,同时由于结合了自身的特点,版面设计不完全依赖于外包公司的设计,能形成社区报自身的版面设计创新,获得相关专属出版权利。

4.制度成本与法律成本

社区报在中国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所以在社区报的建立过程中其制度建设也具有全新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中,从建立到完全起作用,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还要不断付出新的成本。这种成本就是新制度的“贴现率”。所以,在决定建立和规范社区报的制度之前,除了要考虑到建立制度的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到从建立起制度到制度完全发挥作用中间的“贴现成本”。那么如何克服在制度创新中的贴现成本呢?

在合理分析美国国情的基础上,考察美国社区报运行的合理制度以及其先进性,在一般性的标准上合理借鉴。同时,全面分析中国国情、民情以及社情;全面分析中国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做到“借鉴合理的制度,去掉不适用的制度,结合已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再考虑法律成本,社区报作为传媒的一种,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在我国,法律在媒体的建立和运营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社区报作为一种新事物,势必遇到更加严格的法律门槛,那么如何减少法律成本呢?

社区报的理念和内容必须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主,严格反对异端思想和危害社会公德的思想。同时,在信息的采集方面,社区报主要以社区的信息为主导信息,在政策服务和信息传达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报的创立要走政府的路子,企业的脚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社区报的设立的审批风险。首先,何为走政府的路子,即社区报在设立后应该承担一部分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这也是社区报的本质内容需求。其次,走企业的脚步就是社区报的本质含义,即在设立和性质等方面依然坚持企业的思维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最终特征。

四、结论与展望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社区报的国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美国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的很多大纸媒集团都受到了很大波及,但社区报依然顽强的生存,甚至盈利更多,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电子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在纸媒全面衰弱的形势下,为什么社区报依然能够强健的生存,这也是值得去深思的。那么在中国,社区报是否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以及切实的发行校园报(社区报的校园形态),感受到了社区报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报在当前的中国,在中国城市和农村等不同的文化形态下,通过合理的发展和变形,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著.免费:商业的未来[M].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版.

老年智能社区建设方案范文4

作者简介:罗奇(1982-),男,湖北松滋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社区教育和学习服务支持系统的定位入手,提出了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一种个性化的社区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更好地支持社区教育的开展,并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知识与信息;人本主义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4年7月―8月间,通过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调查了武汉、黄石等7个城市,共计54个社区,笔者发现:目前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因地域不同,城镇不同有较大差异,但平均起来看,大中城市社区已经基本具备了向学习型社区转变的硬件环境。比如社区学校达到32.8%;图书馆、体育器材以及健身场所也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16.7%、20.8%和14.5%;对社区硬件设施认为不满意的占35%,认为一般的占35%,认为满意的占30%,满意程度基本持平。这些数据表明,满意程度基本持平。

但是,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没有听说过终身化学习的居民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1.3%,认为父母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只占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很缺乏占73.8%,并需要在社区中获得学习知识占64.2%。这说明,居民对终身化学习的了解不足,老年人的继续学习无论从自身还是从外界来看,都被认为不是很必要的事情。反过来,中青年人却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度非常高,但没有在社区中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另外,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人存在“想学”,却不知道“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去学”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一般而言,社区所提供的社区教育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的需求,但却很难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从表面上看,以上问题是由于社区居民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造成的,但深究其根本我们发现,阻碍社区居民进行自主地、终身化学习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社区中无法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特别是缺乏双向信息交流的渠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准确地指导与帮助,导致学习者对社区教育的信心不足或持怀疑态度。因此,这需要我们在当前社区教育的建设上进行方法创新。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个性化的社区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更好地支持社区教育的开展。

二、社区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定位

(一)社区教育的定位

最早的社区教育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以关心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为目的而开展工作的[1]。随后,逐步拓展为科学知识、法律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以及全民健身的普及,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为目标。2001年11月,教育部发文,决定将8个社区教育的实验区扩大为28个,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这标志着社区教育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从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社区教育的定位与理念经历了较大的飞跃,已经从关心青少年德育的工作转变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今天,社区教育所要实现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关注于人的全面发展,其定位应该是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的有效知识与信息的普遍服务。

普遍服务是一词来源于电信领域,意思是指人们均有平等的机会来接受电信服务。笔者将这个词借用到社区教育中,是因为在知识经济繁荣的今天,知识与信息对人们而言,已经不仅可满足其学习与教育需求,更可满足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如保健知识、职业培训等的定期获取。从这个角度出发,对那些无法随时随处享受并获得知识与信息服务的人们而言,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社区教育恰好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较好的、方便的获取知识与信息服务的渠道。所以,社区教育要转变其定位,不仅做学校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教育的有益补充,还要定位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可提升其生活品质的有效知识和信息的普遍服务。

(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定位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对学习者的积极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各种重要的影响要素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建立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2]。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定位如下:

1、定位于个性化知识与信息的普遍服务

以往的社区教育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知识与信息的服务,但由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缺乏,为人们提供的多为显性的、共性的知识与信息,如电脑、法律知识的普及。而居民们更需要的是隐性的、个性的知识与信息的提供,如小窍门、祖传秘方等。这是由于社区成员在年龄层次、性别、社会角色、文化教育背景、关注热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很难给社区成员制定共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首先应该定位于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与信息的普遍服务,即针对不同的居民,应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案以及学习帮助等。

2、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服务

社区成员由于学习背景、认知能力、基础水平、个性特征等等的不同,需要学习的知识必然会不同,这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不同,最重要的是知识层次深度的不同。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还应该定位于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服务,即给学习者呈现知识时,不能简单地给一个相同的知识层次,而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给出不同深度、不同导航的知识层次。例如搜索“青霉素”时,如果学习者是一个孩子,其呈现可简单些,介绍它为一种消炎药,相关导航可以为空;如果学习者是一个大人但无医学的学习或工作背景时,其呈现为中级水平,如介绍它的用法和注意事项,相关导航可以是其它消炎药或医院;如果学习者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其呈现为高级水平,如介绍它的分子式、配伍反应等等,相关导航可以是其它药及相关专家,等等。因此,通过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服务可以对社区成员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并因材施教,为实现个性化的知识与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个性化的互助平台

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准确地指导与帮助,就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很难培养与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较好地选择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缺乏,使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便不知所措或遇难而退,很难使学习坚持下去。换句话说,没有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使得社区居民很难适应学习型社区中提供的这一开放教育形式。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也应该定位于为社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互助平台,即让学习者之间通过互助平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求助、(如建立教育子女问题的论坛)等,让学习者主动地进行与协助平台或与其它学习者间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该协作互助平台还能有效帮助人们结识与己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朋友,形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另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还需要及时地对居民的咨询和反馈进行回复,如购家电前社区居民可能会想了解选购窍门,因此要为他们提供及时的专家咨询与反馈。这里还包括如果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服务的话(如电脑操作的学习),要及时了解其学习进展,为其提供有效地使用知识与信息资源的方法与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到适合个人需求与发展的学习策略。基于此,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个性化终身学习规划的服务

社区教育是服务于终身教育这一总目标的,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该不仅着眼于一时的知识与信息服务,还应该进一步延伸至终身化的知识与信息服务,即通过向每个学习者提供相应的、长期化的个人学习规划服务,来进一步促进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职涯规划发展服务,通过对个人的能力、兴趣等进行测评,解释测评结果,配合就业信息系统,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职场情况,指出相应的职业选择、职涯发展规划与相应的培训学习规划,包括技术技能、处事沟通及其它培训学习规划,帮助其解决目前的或潜在的困难,通过终身学习规划来提高并保持其就业能力。

三、基于个性挖掘的学习支持 服务系统的建设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与信息的普遍服务,通过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个性化的互助平台、个性终身学习规划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居民的终身化学习。因此,我们基于人本主义思想[3],以社区居民为中心,通过对其进行个性挖掘,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内在学习动机,强调个性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能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结构

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各分系统功能如下:

图1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功能结构

1、社区网络课程管理分系统:主要完成社区网络课程及其相关资源的接入、修改、维护和删除等工作。

2、网上授课分系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包括基于点播式自主学习、基于的广播式同步授课和基于静态教学内容的异步授课等。

3、智能型评价与测试系统:支持多种题型(媒体)考试,对学习者的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遗传算法,模糊集等算法对各子数据库中记录的信息进行挖掘,结果存储在电子学档相应类目下。然后根据制定的指标体系,经过智能评价的数据分析,得到学习者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4、日志管理分系统:对社区成员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与挖掘。日志记录主要包括记录用户个人信息、登录时间、登录地点、进行什么操作等内容。运用在线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从服务器和浏览器端的日志记录中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信息,了解系统的访问模式以及用户的行为模式,形成学习者模型数据,从而为个性化内容呈现与导航、个性定制的信息服务、个性化职业设计等模块服务。

5、双向交流分系统:学习过程中通过“在线答疑”、“视频会议”、“面授”等方式实时方式和电子邮件、BBS等非实时手段实现学习者和社区教育指导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等。

6、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分系统:基于个性挖掘的学习者模型数据,提供不同学习背景、认知能力、基础水平、个性特征等条件下的不同深度、不同导航的知识呈现与导航。

7、基于个性定制的信息服务分系统:针对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相关专业栏目及新闻、定制电子资源、定制音像服务等。

8、个性化的职业设计和职业发展服务分系统:在网上设立“个人就业”、“职业培训”、“新事业发展”、“升职快车”、“创业之路”等内容,为社区成员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就业信息和相关的培训学习信息的服务。

9、系统管理:对以上各功能进行系统维护与管理。

(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

1、个性挖掘技术的应用

个性挖掘就是通过收集样本学习者,采集样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其个性特征与学习行为模式的关系。由于社区成员在认知水平、性格、动机、偏好等个性化方面存在着差异,很难制定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对社区成员实现因材施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社区成员的学习个性进行挖掘,以便更好的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个性挖掘通常有关联模式、分类模式、时间序列模式、回归模式等。例如社区成员利用电子资源进行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访问模式,把网页分组,给出一个个的个性化兴趣点,提供给匹配的社区居民学习。还可以把用户按照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分类,形成相同兴趣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共享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时间序列模式的分析方法,基于社区成员年龄和知识的差异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学习进度。即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不同居民的学习需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以有效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导航,以使居民更方便的学习,并在学习内容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意义建构。

2、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

数据仓库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数据仓库之父”的Billnmon对数据仓库的定义,数据仓库就是一个用以更好地支持企业或组织决策分析处理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4]。为了便于个性挖掘,我们采用数据仓库原理和技术对社区居民的学习日志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大量与学习者有关的数据多数都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运用数据仓库的数据预处理技术来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清理工作,把学习者有关数据和反馈数据进行整理送往数据仓库数据库。运用数据仓库的管理层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并运用OLAP或DW工具,按照个性需求进行分析和采集数据,从而为千差万别、来源广泛、学习经验差异大、对知识与技能的偏爱各不相同的学习者实施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四、结束语

本文从分析社区教育的定位入手,分析了社区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该定位于个性化的知识与信息的普遍服务,通过个性化知识的呈现与导航、个性化的互助平台、个性终身学习规划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居民的终身化学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个性化社区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更好地支持社区教育的开展。我们为某社区建设了一个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供小区局域网接入,外网不可访问)。该社区约有常住人口2300人左右,88%的家庭拥有电脑和ADSL宽带网(小区统一铺设的)。通过定点与上门宣传,目前社区居民几乎人人了解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破除了“学习是年轻人的事”等旧观念,该网站日点击量过百次。经试用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地吸引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大家点击较多的主要是科技教育、饮食保健、近期商品信息等等,社区BBS上讨论较多的还有孩子的教育、家庭服务等问题。可见,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主动参与性,享受个性化的知识和信息的服务,从而实现自我学习、增长知识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关龙.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周石湘.构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