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对策分析

Abstract: Pick to: public infrastructure is the basis of city construc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mplete with development on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fully reflect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oncept. Science City public infrastructure layout planning based on city residents to provide convenient life, support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timization, for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protectio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lanning of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建设构成格局。通过公共基础设施设计的优先实施,将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性、安全性、功能性等多方面要求,提供必要保障。当期,城市建设中亟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出发,探讨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化的效用。政府要提高对城市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有效性,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 当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

目前,从国内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来看,划分为以下几类:(1)原有旧城改造基础上的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型的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是以该旧城现有的发展为依据,预测城市建设规模、结构,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新布局,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其特点是规划的制定完全是立足于旧城改造现有的发展情况,缺乏灵活性;(2)迁建城市建设规划。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行规划,从而不会面临第一个类型旧城改造规划中面临的现有条件的制约。如三峡库区移民的新城市建设,往往以方便居住和支持产业发展为导向进行布局,在科学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方便群众,支持城市经济发展。但这种类型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国家实施重大项目的附属物;(3)重点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且有着具有特色的产业或旅游资源。

2 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完整。当前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方面还是存在不完整的现象,规划功能性问题常见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地区和社区,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对居民生产生活的整体规划所致。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参差不齐。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这使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混乱,施工技术水平低下,建筑质量低劣,落后的城市建设和安全现状、极不协调。城市建设规划基本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功能单一,从事城市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其施工前的盲目性和随愈性大,导致建设、功能和质量低下,隐患较多。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可持续设计。当前城市建设广泛存在环境保护问题。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宜居的自然环境的城市建设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造成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影响着城市环境及农林、园林的环境,使得城市建设的发展持续性发展大大降低。

3 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资金管理体制

一是要调整建设资金管理格局,形成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这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二是把目前把城市建设多种资金合并成一个基金,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管理机构,由这一基金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的投入、管理和审计实施统一管理。不是以行业管理的方式按条条分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而是集中各行业的资金到一个基金管理机构;三是以市为单位按城市建设项目拨发下去。申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必须要有项目;四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申请项目时必须按一定资金比例根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协调发展;五是在给各个市在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上留下弹性,明确要求各市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基金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市情,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

(二)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就是要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民间组织,保证群众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体参与;第二,把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职能下移,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本身就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公共服务,这正是各级政府与基层组织转变行政职能之后的主体工作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城市建设最基层的组织发动起来,作为最直接的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工作者,建立最广泛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队伍,担负起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和维护管理工作。

(三)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的相关配套法律,用于规范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建设和规范施工,减少不必要浪费。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办法,注重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资源、注重培养基础设施的经济因素、注重土地节约、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实现建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周小萍,胡业翠等.土地资源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2

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内容分析

1.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随着社会发展,衡水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宣传及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对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模糊不清;“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技术,衡水并没有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企业的信息化为主,并没有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缺少全民参与;产业链的各行业参与度不高,缺少政府、基础设施提供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各行业的融合。

1.2衡水智慧城市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移动化、数据化的基础,要做好城市基础网络及云平台的搭建,扩大有线及无线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4G网络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及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三网”与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融合,完善衡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衡水智慧城市管理提供GIS支撑。数据中心主要存储、处理、计算及交换同城市相关的海量数据,相当于城市的大脑。由云计算基础平台、服务器、高速存储网络、系统及软件等构建数据中心,为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2)智慧公共服务的建设。建设以企业和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型、透明型政府。重点建设与民生问题关系重大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例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问题。加强衡水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公共事业用电的自动记录及付费,与居民电卡进行深度整合,推行一站式服务,节约成本。3)智慧交通的建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无线射频、GPS定位及影像识别处理等技术建设与衡水相适合的能够感知运行车辆,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并进行协调指挥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及检测,实现对衡水道路网的动态检测、车流量的精准统计与分析、车辆的高效管理,从而引导衡水道路网上车流的合理分布,解决交通阻塞问题。4)智慧医疗服务的建设。通过整合衡水的各类医疗卫生信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电子挂号、在线预约及咨询等服务。实现衡水各级医院的医疗信息共享及对接,通过建设医疗协同平台,共享居民的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简化医患的转诊及就诊过程。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对衡水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实现按需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及生活功能,整合学校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包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平台,为衡水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信息化基础。

2衡水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55-02

1 专业建设背景

1.1 行业发展状况

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互联网普及率均超^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随着公共区域无线Wi-Fi的开放,城市居民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接入无线网络的比例高达91.8%,在线教育已成多数家庭的选择,网络医疗、智能交通在很多城市得到普遍应用,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民生改善。2015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多种新型服务蓬勃发展,不断催生新应用和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宜昌市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2015宜昌市互联网发展报告》所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宜昌光纤接入用户达到93万户,8M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30%,3G、4G基站已接近1万个,其中4G基站超过2000个,用户达到了约134万。

作为宜昌市十大千亿产业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宜昌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宜昌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15亿元,同比增长11.2。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宜昌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3年,宜昌市经住建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2104年1月2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提出通过3至5年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

在《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12月15日,全市“智慧宜昌”建设工作会议在城区召开,部署“十三五”期间的宜昌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将依托在宜高校、园区和企业,在智能网络,云服务、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四大工程上取得突破。

目前,宜昌居于互联网的智慧应用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住建部、科技部、中央党校把宜昌确定为全国首批6个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1.2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015年12月,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到我院进行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和创业就业指导,指出宜昌市目前对网络专业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电子政务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二是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根据宜昌市人社局提供的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资料,结合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宜昌市2015年网络专业人才需求如下表:

2 专业建设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职业教育应用型、职业性等特点,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双主体”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化课程、生产性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1)形成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融合、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融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

一是将课程标准与企业认证、行业标准相融合。采用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采取课程置换的办法,将思科、华为等多个认证的课程全方位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时将企业技术更新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学生学完相应课程后直接参加企业认证。

二是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的融合。在教学中引入思科、H3C、微软的仿真系统,实现实践教学先仿真、后实境,线上仿真线下实操,提高课堂效率和实践教学效果。

三是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主动将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助教。

2)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达到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性,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同时对现有教师也要采取到高校进修学习、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大力培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进行“双主体”合作办学机制探索,实现校企协作育人

深化校企合作,从传统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方式深化为订单班、企中校、校中厂等多种联合办法方式。构建“双主体”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4)积极融入、对接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一方面成立企业专家主导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使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握方向。按照这些企业在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满足岗位要求、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正确考核和评价学生,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专业老师也通过企业平台积极参与到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项目规划、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正逐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

应全面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探索并实施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造并实施,创建在线课堂。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4

[关健词]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进行地上建设还是地下建设,都必须搞清地下管线的状况。建立完整、准确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及其管理系统,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为城市人民生活、生产服务的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现状

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管线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地下管线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在施工中挖掘地下管线,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等事故理有发生,经济损失较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严重影响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既增加了建设单位不应有的负担,又拖延了规划部门的审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

1、地下管线分散管理,缺乏协调和配合。目前,城市地下管线主要包括供水管、排水、排污、供电、燃气、路灯电缆、电话电缆、移动通讯、有线电视、有线网络、输油管道、工业运输通道、人行车行地下通道、排洪、人防工程等等。各类地下管线,基本上由各产权单位进行封闭式管理,较为复杂,这种多头敷设管理地下管线的状况,造成城市道路挖了填,填了又挖,极为混乱。另外,管线档案的保存也是五花八门。城建档案馆保存有一部分,规划部门又有一部分,测绘部门也保存一部分等等,各管线产权单位同时也有各自专业的管线档案,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地下管线档案极少交换。各单位对这些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参差不齐,造成成档案利用困难重重。

2、各管线形成单位重复投资,浪费严重。为了摸清管线情况,有效利用地下管线档案,各供水、供电、电信等专业管理单位都积极开发和建立自己的专业管线管理系统,形成多头研制、多头开发,造成重复投资,浪费严重。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做到资源共享,反而造成相互间破坏,是引起地下管线事故的根源所在。

3、管线档案收集难度大。虽然建设部有明文规定管线档案的保管移交,但在实际工作中仅有部分专业管线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报送管线工程档案资料,大多数单位却不按规定办。1999年全国取消档案保证金后,管线工程档案的进馆率更低。

4、管线档案资料不规范,各种管线资料难以衔接综合。从接收进馆的管线档案的情况看,一些档案的编制还很不规范,如坐标没有或不明确,无法反映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更无法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另外,各产权单位各有各的坐标、高程进行测量和编制竣工档案,使各种数据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无法衔接,编制综合管网图存在很大困难。

解决城市管理档案管理不规范的必要性、紧迫性

目前,城市的道路地下有十几种管线,各种管线的敷设密度较高,上下交叉的可达8层,并排敷设的更多达几十根。这些纵横交错的管线深埋地下,不代助相关档案资料很难把握基准确位置,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系统,是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维护管理的大事。

为避免地下管线事故的频繁发生,保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必须集中统一管理一下管线档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集中管理地下管线档案愈来愈紧迫。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管线产权单位、城市建设档案馆以及各建设施工等单位一致认为,管线信息的分散管理和重复投资,给各管线相关部门带来极大不便,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强烈要求建立全市性的乃至全国性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建设部2001年第90号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各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向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移交更改、漏测、报废部分的管线档案,并要求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并向各管线管理部门提供无偿服务。

同各城市建设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城区地下管线档案,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档案馆的集中接收和保管全市所有城市规划、建设、施工和管理工作中形成的需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城建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对接收进馆的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积极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提供利用服务,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建立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动态化、数字化管理,并建设成为全市城建档案的存储、利用、咨询和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各城市有针对性地建立和使用可视化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就可以对全市地下管线进行动态管理。各城市建设档案馆还担负着对全市地下管线档案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的重任,对接收范围内的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并根据本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汇编相关资料,可持续永恒,并可实现城建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有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有利于城市城建档案信息的丰富,有利于档案的集中开发和利用,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

具体解决办法

1、健全集中统一管理机制,加大管网档案综合管理力度。由各城建档案馆集中管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并协调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系。新开工的所胡管理工程必须由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现状图后到规划部门统一报建。

2、实行管线工程统一验收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有关职能和专业部门和市城建档案馆参加,且管线档案(图纸、光盘等)必须经过城市测绘大队测试准确数字后及时移交城市建设档案馆归档。

3、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工作,集中解决历史欠帐问题。建议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政府或相关部门出资,开展一次全市性的管线普查,并重新编制管线现状图和综合管网图及相关管线档案,对原已建成的管线工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在建设部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严格依法管理。加强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实现地下管线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地下管线管理相关机构的构思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城建 投融资体制 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城建 投融资体制 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