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适合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1
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率先开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5年创建素质教育研究室,2008年成立素质拓展部,开展全校范围的通识教育实践;2012年通识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识课程首次出现在教学安排表中。纵观几年来的高职通识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通识教育的目的尚未得到真正的认可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但是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限制,这一目的在高职院校并没有被普遍地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乃至盲区,通识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仅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时尚名词和美丽点缀而已。这就必然影响高职通识教育功能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识课程的合理设置,然而因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高职通识课程安排显得不甚科学。具体表现为通识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和盲目,有的学校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即开什么课,尤其是公共课人文类老师为了达到满工作量,在高职院校中有一份立足之地,勉强开出一些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通识课菜单让学生选课,误人子弟自不必多说;另外,通识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不高,只是专业课以外的营养性补充;且在有限的通识课程中,必修的又比选修的比例高,学生自由选读的通识课非常有限。这种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的通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人培养收效甚微。
3.通识教育的教学课堂难以有效的管理
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识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地,为了节省资源,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堂基本是大班教学的形式,少则两个班级、多则四五个班级合上。大班课堂给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均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则大班人数众多,师生互动机会少,课堂效果弱;二则对于缺乏课堂调控能力的教师,课堂纪律不易把握,影响课堂效果;三则缺乏积极心态、学习欠自觉的学生逃课的可能性比较大,也不易被查出,有些通识课堂几次课后几百个人仅剩下几十甚至十几号人,课堂形同虚设。公共选修形式的通识课堂由于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懈,学生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有时仅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途径。
4.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足
通识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识师资的力量,目前站在高职通识讲坛上的教师基本都是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产物,自身受过通识教育的少之又少。教师缺乏深厚的通识学养,很难在通识课程教学上游刃有余。加之通识课程教师不如专业教师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教学态度较多的敷衍了事,教学方法也往往照本宣科,机械生硬,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感兴趣,进而导致了通识课程的无效性。因此,通识师资队伍的缺乏和通识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无疑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现状,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方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朝综合化方向发展,既增强技能、练达人情,又促使人格提升、健康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1.重视通识教育管理
成立通识课程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作为和专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实践,应该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台湾地区的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均设有独立的教研与管理一体的“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学院”,专门负责规划、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知识视野和人文与科技交流融汇的体验平台,打造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大陆高校大多没有专门机构来管理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基本同专业课程一并归并教务处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其方便之处,但缺少针对性,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类似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进行通识课程的管理与研究,同时建立通识课程网站,扩大通识教育辐射力,必将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也将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品格和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
设计通识课程科学体系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人生成功必需的基本能力和教养态度,也被称为“软技能”“、软实力”。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范畴,围绕通识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深入思考,科学设计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几大模块:如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与自然科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课程、跨学科课程等领域;高职通识课程形式可由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素质拓展指修课、隐性通识课等组成。高职通识课程的设计应把握基本性、普适性、整合性、深刻性、时代性原则,杜绝那些过于专业、生僻冷落、简单肤浅、陈旧落后、缺乏关联、整合性差的课程。既要给学生一个系统的通识学科体系,锤炼职业核心能力,又要有一个在系统制约下相对开放自由的选课机制,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素养。
3.改革低效课堂模式
确保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与通识课堂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小班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能克服大班教学一言堂、灌输式的弊端,确保每个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与能力爱好,并在切磋碰撞中,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课堂教学模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浓厚的大学文化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广义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通识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高规格、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组织有内涵的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人格,活跃性情;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都是隐性的通识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语文;素质;能力;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7-01
1.自学能力素质
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就曾以渡河的“桥”和“船”来形象地说明方法的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学课文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1.1 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各类文章的特点。中学现行《语文》教材,在各类文章夹杂在一起组合成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记叙文类文章,如散文、小说等,侧重描写人物、景物,间或抒情议论;说明文章如说明事物、事理、解说词、序言等,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成因、用途等;议论文类文章侧重发表意见、观点、主张,或讲道理,或摆事实,以理服人。通过单元比较式的总结,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不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深化认识,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1.2 教给学生文体知识,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白各类文章的“要素”。《语文》教材里编选了各类文体的阅读知识短文,它们比较精练地介绍了相关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在教按同类文章组合的单元课文时,就要采用“教给”这一方法。具体步骤为:
①让学生快速自学这个单元,感受其特点。②让学生说出这个单元课文的总体特点和不同特点(学生由于“水平”不高,必然失误或说不出)。③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并整理出阅读提纲(如小说的概念“三要素”等)。④教师讲析相关知识短文的“要素”(如谈谈《说明文》中“说明”的概念,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语言”等)让学生从“文体”的角度明白文体知识的关键(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以后再学同类文章组合的单元,就复习相关“要素”。这样,学生对各类文章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这“一类”文章就有了“理性”认识,为深入地、顺利地学习这“一类”文章打下基础。
1.3 教给自学方法。阅读小说,重点抓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人物着重弄清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方法两个方面;情节着重理清开端、发展、、结局的联络和层次;环境着重从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两方面入手。
学习散文,着重把握“两点”:①弄清“形”——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②理解“神”——线索,中心思想(线索又分为“物”、“理”、“情”)。
阅读说明文,侧重从理解特征,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说明语言特点等方法入手。
学习议论文,一要弄清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正面论点、反面论点;二要分析论据——事实、道理、名句、警句等及其与论点关系;三要分析理解--论证的结构层次(总分、并列、递进、对照等);论证方法(例证、析理、对比、引用等);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等于给了“鱼网”、“猎枪”,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以上方法,以及掌握这些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2.思想道德素质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对其包办一切,致使他们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苦也吃不了,遇到困难就退缩。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不具备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将来又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可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
《老山界》一课就是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学习本文时先让学生找出经历的艰难险阻,基本上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登山的艰难险阻。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险。部队负载笨重,还有马匹,还有战士受伤,加上敌兵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非行军不可。另一方面是征途生活的艰难。行军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吃不饱,体力消耗大,一直忍饥挨饿。睡时只能露宿,山势陡险,山路又窄,路又不平,时已冬季寒冷刺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战士却胜利地翻过了老山界,真是艰苦卓绝。再告诉学生“老山界”只是时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还有过草地,过大渡河等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都被战士战胜了。是什么力量使战胜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呢?当然主要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然后提出问题:“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答后作小结,今天我们仍要学习当年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地战胜它,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因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勇敢者。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实施 美育
那么,美从何处寻?语文教师如何展开美育工作?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面对着几本看似简单的语文书本,需要的就是“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新教材包罗万象,除了文学本身,还涵盖数、理、化、史、地、生等内容,更涉及音乐、戏剧、绘画、建筑等方方面面知识,当我们擦亮眼睛敞开心灵面对她的时候,将会深感美不胜收!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
中国文学传统讲究“文以载道”,一页页翻开语文书本,不就有人类所主张的精神体现吗?李哲厚说过“在文学艺术中,人性才表现出它美的魅力。”其实,古今中外,从人到动物,语文所收的文章尽量全面展现美的魅力。邓稼先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朴实而又伟大的人格力量不足以打动你的心吗?鲁滨逊战胜困难跨越生死的勇气与智慧不足以让你佩服吗?《夸父逐日》夸父荡气回肠的英勇,《最后一课》平民百姓在国家危急时刻迸发出来的爱国力量,《芦花荡》中勇敢老头子的热血柔情,《斑羚飞渡》老斑羚在危难面前自我牺牲的勇气与团队精神……多么壮美的精神!再看那《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背影》的亲人情深,《藤野先生》亦师亦友的跨国界感情,《珍珠鸟》人类与动物的和谐亲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情感之歌。
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文学当然永远会有关于自然美的话题。《化石吟》、《恐龙无处不在》让我们惊叹于宇宙的神奇;《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大自然的语言》、《春》引领我们走向美妙的世界,感受四季的交替,顿悟生命真谛;《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归园田居》展现山水田园的灵气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诸多入选诗文展现或清朗或奇伟或耀艳或雅致的的大自然风物,“举首处处好景观”啊!
再仔细挖掘,课文还涉及了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社会美学等等、等等。《云南的歌会》、《故乡》、《春酒》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给人新奇的感受;《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核舟记》有人类高超技艺的描绘,油然而生巧夺天工的惊叹;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可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也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如此种种,我们可以从语文书本中挖掘的美确是数不胜数。
二、感受语文文本中的美
发现美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便进入对美的感受阶段。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假如能有这样细致深入的感情,什么样的美不能被发现和感受?即使是废墟,象园明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凝聚了深沉悲壮的历史文化美感。要展开语文美育工作,首先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通悟,假若教师囫囵吞枣式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美将被扼杀或减弱,更不用提引导学生享受这美的世界。 美学界名师李哲厚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时也可从这几方面下手,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鼻、心等各种感官,让美陶冶和锻炼学生的心灵,反过来修养和锻炼心又为进一步发现和体验美作好准备。象《安塞腰鼓》热情澎湃震天撼地的鼓声,教师也可先行找寻音像材料,让学生有直接的听觉感受。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育美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它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极强,往往会引起阅读者的深思和反省。寓言故事在特点方面也比较显著,其中不在乎于以下几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④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依据上述的寓言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会发现,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所需要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精练文字的表达方式,富有色彩的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方式,以及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意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去讲解论述的地方。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
前文我们提到了寓言故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表达上的一些特点,那么具体性的来讲,到底什么才是寓言故事呢?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第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寓言故事是什么,从而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性的教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寓言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寓言,寓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讲的道理。寓言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蕴涵在要讲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通过讲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其次让学生知道寓言的选材十分广泛,不仅古今中外的事可写,而且天南海北的事都可以写;不仅花鸟虫鱼可写、而且人物、动物、植物自然万物均可写,例如,《揠苗助长》的故事是将的农夫急于求成,提拉禾苗致禾苗死去的故事,《农夫与蛇》讲的是蛇忘恩负义的故事,《掩耳盗铃》讲的是小偷偷铃铛时犯蠢的故事。教师通过这样的事例性的具体的概念性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
二、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寓言教学
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学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来实现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通过寓言教学活动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寓意,又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互动经验。这需要基于教师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将故事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笔者也曾经组织过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先引导通过通读寓言来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寓言理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角色来进行表演。例如,《亡羊补牢》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牧民、狼、小羊,以及规劝牧民的邻居;《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张三和王二;《掩耳盗铃》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偷和铃铛。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扮演的亲身经历过程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蠢和傻,从而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内容印象,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认知结构上,一二年级的学生和五六年纪的学生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认知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进行寓言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寓言故事,教法一般都是先把寓言故事给孩子讲一遍,然后把寓言的寓意给孩子简单的说一下就可以,并不一定让孩子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能接受多少就是多少。教师可以选择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比如伊索寓言故事,拉封丹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比如乌鸦喝水,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或者给孩子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往往可以最大效果的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认知差距是教师不应该去忽视的一个问题,它往往会在某一重要层次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因而,任道重远是教师应当有所体会的。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此方面的教学。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寓言故事的概念、特点教学,寓言故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还是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寓言教学反思工作中的一个内容,如何教,如何教的有效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思虑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寓言故事的内涵、教学方式,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 中小学电教. 2015(04)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情感素质;教学艺术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是愉悦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用感情朗读渲染情感;用真情诱感;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感;用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调动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使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的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赢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凼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能形成重视、开展情感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师情感素质普遍欠缺,缺乏具有情感素质的教师,便没有情感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育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语文教育忽视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情感性最强烈的学科之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尽快在这个领域实施情感教育,培养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础地位决定的。
一、教师自身情感要素的构成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了满足新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1.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首先是指教育价值观。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就当前的认识而言,情感教育是为了顺应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培养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完满人格的学生。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育理念的第二层构成是指学生观。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我们把学生看作虽然幼稚,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自我体验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地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主动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地、合作地、成功地学习。教育理念的第三层构成是指教育活动观。它回答了我们如何去构建学校情感教育实践的问题。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以往,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把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分为“三育”或“五育”。情感教育中,我们以教育活动形态空间的开放、视昕的开放、知识领域的开放、集体思维的开放为教育活动的第一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设计,以学生自我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活动结构为教育活动的第二特征;爱与美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括动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第三特征,教育活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2.扎实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的教育将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何种程度的震动。的确是无法估量的沈元老师的渊博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壮举,这已是为许多人传颂的佳话。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她还强调:“居高才能临下。”“打铁要靠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同样的看法:“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的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便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情感教育的知识素养最基础的层面是掌握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必需的;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具备一到两门任教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方而。两门学科可以紧密相关,也可以相关不大,根据教师的兴趣或能力而定。”它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在这样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的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对文学、对艺术、对体育运动等的爱好。以使自己的情感教育能够多方而地运用到课堂中。
3.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其情感素质的重要条件,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情感教育素养水平。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师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也就越广阔;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应也越强烈。可
见,相应的生活经验,因为丰富和深化了教师相应的内心感受,成为了教师发展自己情感教育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是自外而内地发展情感教育素养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感情的。语文教师的感情应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教学中,要在把握作品蕴涵的情感基调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教诗歌,你应置身涛境,诗就是你;教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情感丰富,感情充沛是十分重要的。
1.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单纯的政治说教已无济于事,一味地物质刺激也收效甚微。而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加强情感投资、实施情感管理,则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权益、权利和人格,又能激励教师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意向指向集体目标、树立全局和集体观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2.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探索“以情育人,全而发展”办学特色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目前很多教师对育人的途径仍然固守在知识育人这一层面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实社会和未来时代。要求每一(作者单位 牙克石林业一中语文组)个公民具有现代人的精神素养,如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情感世界,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着手探索的是“以情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途径。教师自身良好情感的具备以及把握情感育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情感素质是促进教师个性成熟的需要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6
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文教学中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 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