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秘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秘教育论文

文秘教育论文范文1

1.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文秘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秘专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类:没有别的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学读文秘专业。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文秘专业,对文秘专业认识不足,加上初中时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有畏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属于中专科层次,进来读书基本不看分数,与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上对中职学生有认知偏见。

3.人际关系是新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95后”的中职学校学生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同一个教室下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人情风俗,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却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够,班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同学之间相对冷漠,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新生入学的教育意义

1.入学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内容包括: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对文秘专业的认识。

2.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入学教育有利于文秘专业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军训、入学第一堂课等内容选拔合适的班干部人选,通过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中职文秘专业入学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文秘专业

班主任应该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文秘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岗位等,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文秘专业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使新生入学后就能了解文秘专业是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的人员。教育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

2.注重专业兴趣培养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每年9月开学一个月内,会有少部分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甚至退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中职文秘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文秘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秘书岗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企业和机关单位。学生看到文秘专业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增加从事文秘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把学习搞上去。

3.加强文秘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一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二是通过3年的中职学校的学习可以有机会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对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更为渴望。所以,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潜心学习的动力。

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俗话说:“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中文文秘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很多学生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上网、玩手机。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文秘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难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自信、自强、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5.加强生活常识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学习,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文秘专业班主任应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加强生活常识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重点关注心理有障碍、贫困生、孤残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关心和爱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文秘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后喻文化 教师权威 消解 重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5-01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由古及今进行了划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当今社会处于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权威遭到消解,面临极大的挑战。什么样的教师权威才能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师权威,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悖论: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及影响

(一)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

我国自古以来都强调“师道尊严”。在传统的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社会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学生必须尊崇和接受。但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世界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年轻的一代通过点击鼠标,就能接收到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传统文化中处于受教育地位的后生晚辈也可能对其长辈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被极大的削弱。

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现代社会,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大大增强。在网络时代中,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说,学生记,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互动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中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不再认同传统的教师权威,教师的道德权威好点法理权威也随之消解。

(二)教师权威消解的不利影响

1.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

在信息泛滥、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一代很容易迷失于眼花缭乱的世界之中,产生道德选择的困惑。网络生活模糊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无数潜在的危险。同时,青少年接受社会化的需求还需通过在学校以教师作为教育媒介来实施的。因此,教师权威的消解,使得教师作为价值观传递者和社会的教化者的角色不再被认同,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

2.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教师权威不存在,教师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很难就学生人格的塑造施加影响,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权威的消解既是后喻文化时代的要求,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又与文明进步所要求的目标相背,这一现实的困惑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二、博弈:弱化或强化,教师权威的现实困惑

(一)弱化教师权威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弱化教师权威的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要求对教师权威的弱化。卢梭的“自然主义”对教师的作用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弱化。建构主义以认识论为出发点,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交往理论和对话理论从人际关系出发提出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在相互探讨和共同行动中形成共识。这些理论一诞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着弱化教师权威的天然倾向,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强化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颠覆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其明显,师生间丧失了理解和信任。许多学者正是意识到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一再强调教师权威的重要性。伦敦大学莱昂内尔・埃尔文曾提出“反对古老的权威主义的斗争已使我们忽视了教师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问题不是对青年的指导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是带有关键性的”。[2]可见,教师权威是教育中的必要前提,教师是教育这一权威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教师权威的现实悖论使得教师权威处于两难的境地,游走于弱化和强化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此消彼长。究竟是要弱化还是强化,现实的困惑需要我们奋力突围。

三、重构:构建新型教师权威

(一)重塑教师的个人权威

1.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

真正的权威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一切权威只能是霸权。新型教师权威首先要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身正为范”,只有教师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表率,才能为树立教师的感召权威奠定基础。教师还应注重在人格魅力上征服学生的心,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师。所谓的人格魅力来源于“爱”。一是对工作的爱,全身心的投入,奉献全部热情,倾注全部心血。二是对学生的爱,真正的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融洽地交流,师生情感相互交融。

2.重树教师的知识权威

在现代教育中,教授学科知识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丰富精深的学识,有助于树立教师的个人权威。教师需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多加反思、研究和改进,成为教育技能的研究者。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树立教师的知识权威。

(二)改革完善教师的制度权威

我们应加快建立健全的教育法规,在教师权威被削弱时能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又能在教师权威泛化时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首先要健全并落实教育法制法规,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分集权化的现状,让教师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知识、人格的展现才能真正赢得教师个人权威。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6)

文秘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秘书;中西文化;交际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9-01

1.涉外秘书交际用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体现及重要性

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文化,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各不相同的文化造就了语言特点上的差异,因此就形成了中西方迥然有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特征:中国式的直觉感性思维及其悟性语言,西方式的逻辑分析思维及其智性语言。

从涉外秘书工作中协调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流的核心出发,交际用语就成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秘书怎样使用交际用语是秘书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根据场合情境选择话题以及用词的准确度都会对涉外交流活动中外方人员的满意度造成影响。

2.秘书在中西文化差异下正确使用交际用语

2.1礼貌问候、尊重隐私。在汉语文化中,我们一般用上级的职位名称来称呼上级领导,如"李局长、王科长、赵组长"等,在对比较熟悉的人称呼时,我们往往会在开头加上"老、小"等来称呼,如"小张、老王、小李"等。不同的职位,不同的熟悉度之间需要用不同的称谓。在西方文化中,称呼问题要相对简单一些,人们一般用Mr.,Mrs.,Miss,Mr.加上姓来称呼,如Mr.Smith,MissWhite,Mrs.Brown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习惯在打招呼的时候问"最近去哪儿了?","吃饭了吗?"等包含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些以询问作为寒暄语的方式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普遍和可以理解的情况,人们在询问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打听个人隐私的意图,只是一种关怀式的问候方式。在西方注重隐私的文化氛围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场合,套用中国式的问候语,就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2.2适時告别、挽留有度。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再礼貌告辞是一项基本礼仪。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化中,在表示告辞的时候,通常是把对方放在首位考虑。例如,IthinkIbetterleavenow,youmustbetired.(我想我最好走了,您一定累了。),IguessIshouldleave,youhavetogetupearlytomorrow.(我想我应该告辞了,您明天还要早起。)。这样的告别方式本意上是要说明自己不想打扰到对方,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离开,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情况有时会被看做先入为主的思想。

上面讨论了自己在告辞时语言使用的情况,然而在回应对方的告辞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汉语文化中,在客人表示离开的意愿时,我们经常会热情地挽留对方,这不仅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但在西方文化中,过度的挽留会使对方感到一种强迫的意愿。在对方表示离开意愿的时候,只需要用一两句礼貌温和的挽留语并表达一下期望便够了。

2.3直白应答、大方亲切。赞扬和恭维常常放在一起讨论,赞扬是指对别人用美好的辞藻表达一种敬佩之情,而恭维则更商业化一些,恭维不一定是真心的赞扬,有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不管二者在主观意愿上有什么不同,其在运用时的技巧是通用的,特别是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怎样正确使用称赞语关乎语言交际的成败。称赞语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语言褒贬的使用。积极的语言氛围是称赞语的基本构架,出现在称赞语中的几乎都是正面评价语言。例如,虽然中国和西方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都是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西方恭维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关心对方。由于汉语文化中谦逊含蓄的特点,在面对赞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自己,以免流露出过分的张扬,例如"哪里哪里","我的能力还差得远呢"等之类的话语都是对赞扬表示谦虚的意思,如果把这类谦虚的回答运用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就会出现歧义。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感谢方面的用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在关系密切的亲人之间几乎不用致谢。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只要你对对方提供了帮助,对方都要向你表示感谢。所以,在英语文化中,"Thank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3.结束语

文秘教育论文范文4

提出该观点是由于以下种种迫切需要:

一、 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二、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改革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如今,我们的管理者─━班主任,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学生不知如何去管理"。因为以往,班主任对小学生小到扫把如何拿,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得管,并且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听从其安排和布置,唯恐照顾不周。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与"是"或"可以"与"不可以",收效是甚微的。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那么当然需要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创新。因为21世纪的世界主题是知识创新,它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所谓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是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要扬弃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教育的几个千年死结。)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如果我们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那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本着眼点是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而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还必须向社区方向发展。

三、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1、 学生对交往的需要

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 学生对环境的需要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3、 学生对情感的需要

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周围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

4、 学生对求知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者中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班主任极其微小的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还有将近2/3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光在校内,走出校门也同样。社区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例如,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或指导。春天─━放风筝的季节到了,我班就联合社区组织了一次怎样制作风筝的活动,学生们在玩玩做做中学会了不少知识。

班主任工作怎样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一、 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孩子的认识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二、结合学校与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常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与社区,队部与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与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三、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年幼好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自己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出于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的考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节假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及时从社区了解到反馈信息,表扬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促其另一面的转变,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校就在暑假建立了社区学生评价反馈表,开学时学生纷纷介绍了活动情况,社区管理人员表扬了许多好人好事,让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提高了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公民意识、创造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