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战英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战英雄故事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1

——在与抗战老兵共度重阳节活动上的发言

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两新党工委书记 邹育民

(2015年10月21日)

尊敬的抗战老英雄们、省市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今天,是九九重阳,更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举办与抗战老兵共度重阳节活动。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省老兵之家、市义工协会的领导专程抽出时间来参加祁东的活动。

九九重阳节,是敬老爱老的节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今天的重阳节,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因为,我们很荣幸从全县各地请来十位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家属,将和我们一起共度佳节,欢迎!

因为,我们两新组织各支部党员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参与和无限的关爱!

因为,我们在现场的和没到现场的许多祁东人,都通过对抗战老英雄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表达了自己对全社会老人的敬重,表达了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从此,中国的民族解放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受到外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县两新党工委和团县委有幸组织了这次活动,全县共有六个两新组织和七个直属支部共15个单位参加了抗战老兵重阳敬老活动。

他们都为每位英雄的老人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钱物不在多少,只要爱心就好。长达驾校6名党员为这次活动捐献了500元,其中有两名预备党员每人捐了50元,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他们的热情参与就是一种态度,代表着一种风向,一种正能量。

我们都应该为他们的爱心行为鼓掌赞叹!

今天,这个活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我代表活动举办方对积极参加这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我特别要提一下,县义工协会的同志们为此作出了辛勤的工作,县女企业家商会刚刚成立,就主动找到我说要参加这次活动,我十分钦佩,我对你们的爱心行动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今天重阳节,要把抗战的老英雄们陪伴好,关怀好,照顾好。听听他们的战斗故事,感受他们的多彩人生,弘扬他们的不屈精神。

我看到在座的老兵们就像看到了我的老父亲,一样的慈祥,一样的坚强,父爱如山啊!如果他老人家健在,也年届九十有七了。今天来到现场的老兵最高龄的是刘敦知老人,他本月就要喜逢百岁大寿了,我们在这此表示祝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老英雄们的过去是可歌可泣的,九月份,我陪同市民革的同志走访慰问了七位抗战老兵,所见所感,令人震撼。从抗日战斗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他们在英勇的战斗中不怕牺牲。今年九十六岁的贺素云老兵参加了惨烈的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在衡邵战斗中身负重伤,被鬼子的刺刀从背后刺穿前腹,至今留下十分刺目的伤疤,真是从鬼门关中爬出来的。今年九十二岁的谭先桂老兵,在参加缅甸远征军抗日战斗中,昼夜挑送武器弹药,把十个脚趾头都磨尽了,只剩下一只光光的脚板呀!多么坚强的心,多么不屈的精神呀!

我们前几天与党外人士联谊会成员参观了胜利纪念城——芷江。抗战的胜利正是由这一批批抗战老兵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用鲜血换得的呀!

这些英雄的事迹将成为动人的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艰难困苦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屈不饶,挺起民族的脊梁!有人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说,"就是这些百折不饶的勇士!"让我们为这些抗战英雄热烈鼓掌吧!

今天,我们还要陪伴抗战老英雄们到县城新区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感受到今天的祁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建设取得的骄人成就,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曾经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我们在老一辈创立的幸福和平的家园中工作和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时刻铭记老一辈革命志士和在座的抗战老兵的丰功伟绩,时刻不忘他们赐予我们今天的一切!我们后辈应该感恩抗战老兵,感恩老一辈革命英雄,感恩党和祖国!

最后,祝在座的抗战老英雄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2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伴随着系列纪念活动的契机,原本已炙手可热的抗战剧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有朋友和我说,现在看电视,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换三个频道就有一个在播抗战剧。谈情说爱,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加上炮火连天,几分天下。如果说有一种题材既和国家民族历史相系,又和传播优势相连,无论从数量和影响来说,抗战剧当属第一。从收视传播影响效果来考察,抗战剧占据显著位置。我把它看做是近十年来中国电视剧最具特色的“国剧”标本。

二战是一场几乎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70年来,很多相关国家都在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这场战争,从战场到民生,从军人到百姓,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孩子。各种角度,五花八门,战败国不避讳,战胜国更喜欢拿二战说事儿。德国对于二战的态度在二战题材电影《莉莉玛莲》《潜水艇》里已有呈现,与之匹配的还有德国政治家向受害者的诚恳道歉。其作品数量不多,且多以与英美合资出品方式介入和回味历史。日本对于二战的“念念不忘”也一直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十年来,推出了电影《男人的大和号》《吾为君亡》《永远的“零”》等战争电影,近期还在播放背景的电视剧,已引起中国观众的热议。但按数量来看,盟军阵营里,对于二战题材最为钟情的当属中、美,美国的电影和中国电视剧。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剧。美国人一直以二战为荣,的确这场家门外的战争使美国成了世界霸主,英美异位,日不落帝国让位于美利坚合众国。二战片成了美国战争电影的精神支柱和荣誉殿堂。而我们的二战片具有特别的本土气质,名为“抗战片”,与法国的“抵抗片”相仿佛。抗战题材曾是中国电影的一道强悍风景,老三战特别是《地道战》《地雷战》曾经创造过洗印拷贝超高的纪录。我们这一代观众是看着老三战长大的,《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小兵张嘎》里的嘎子,曾是我们心目别崇拜的接地气的英雄。后来,这个血脉被电视剧继承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十年来,抗战风云从未退出过荧屏,战火持续“蔓延”。今年这把火烧得尤其厉害。从央视开年面对《锋刃》,到连月排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怒放》《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东方战场》《24道拐》,到各家卫视的抗战剧,如《马上天下》《秀才遇上兵》《英雄祭》《铁在烧》《生死连》,可谓战云密布,枪炮齐鸣,杀声四起,霸气四射。

观察发现,抗战剧的味道与时俱进。透视其变化轨迹不难看到,自70后、80后主创(特别是编剧、导演)开始进入“沙场”纵横抗战岁月,抗战剧的色彩的确出现了鲜明的变化。时间让我们与历史渐行渐远,与历史的距离让不同代的创作者几乎下意识地选择了不同的故事立场。抗战剧开始出现了很飞扬的、穿越的甚至是雷人的剧作,戏剧感不断被加强,当失去了一种控制和限度的时候,戏剧就迈向了游戏。由此,在不同年龄段的业者以及观众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年迈者对于这种飞扬失度提出严肃质疑和批评,而年轻的受众则喜欢和接受抗战剧的新变化和新味道。我相信,10年后20年后,这种代差反馈还会继续存在,认知和观念冲突依然会出现。时间在推进,时间在淡化和稀释一些东西,浓咖啡会变成一杯清茶。历史的痛点也在模糊化,痛感在减轻。

抗战剧数量繁荣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好剧寥寥,与数量呈反比的现状也有目共睹。被收视数据推波助澜的抗战剧,有似脱缰野马,在一片质疑和吐槽中高歌猛进。很明显的变化是,从2005年推出的《亮剑》至今,抗战剧的味道的确一直在变,变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失重,越来越强调技术含量,不大在意内涵开掘和深度立意了。过去我们特别愿意强调,我们是在“创作”,后来创作很少提了,这个概念被“制作”取代了。制作的自然首先是产品而不是作品,制作产品的目的就是销售。商业气质已然成为所有抗战剧的第一风度。坚守人文叙事很困难,在产品流水线上从善如流成为正道。从时间的变化到环境的变化来看抗战剧的变化,大致也就能理解目前抗战剧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了。时间直奔未来,想倒车回到10年前20年前,怎么可能?面对现实,思考趋势,探寻更好的路径,是唯一现实的态度。从创作到制作,现在更多地扯到“运作”,这事儿变得越来越不单纯了。

去年以来,我一直沉浸在上海抗战历史的史料堆中,摸索和思考上海抗战剧的创作策划思路。和许多上海朋友聊天,发现即便是上海人,很多人也分不清“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一个是1932年,一个是1937年,中间有五年间隔。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大家都是了解的,但讲述中就把“八一三”发生的故事讲到了“一・二八”的背景里,记忆是模糊的,张冠李戴者不少。上海本地人尚且如此,外乡人含糊也就不足为怪。所以,我和上海朋友合作发起抗战姊妹篇的创作,一部叫《铁血淞沪》写“一・二八”抗战历史,一部叫《同一面战旗》(又名《纪念日》)写“八一三”抗战。这部由我任艺术总监的《铁血淞沪》已拍摄过半,以1932年“一・二八”抗战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裁缝世家卷入抗战风云的故事。父亲是这家的顶梁柱,作为上海滩小有名气的旗袍大师,稳当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二儿二女,大儿子子承父业,专做洋服,为十里洋场的各路神仙精心服务,后被日本人拉下水,成了汉奸。大女儿是中国员,驻19路军特派员。小儿子在戏班子混事儿,私下里是民间斧头帮的头号“锄奸杀手”,小女是在校女生。以这个家庭故事为主线,以19路军进驻上海抵御日军为副线,讲述“一・二八”抗战的风云历史。上海抗战历史头绪繁杂,很容易陷入麻团说不清楚。故事的清晰度是我们特别强调的,突出上海抗战的特点,突出上海普通人家应对危机时的犹疑和果决、忐忑和血性。叙事择“武戏文唱”,有炮火硝烟,但重点放在民生故事。以民为主,以军为辅,全民抗战上海滩,希望在全体剧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拍摄出一部有特色、有特质、有追求、有品格的品质剧。在故事里与观众分享1932年的上海的空气、风雨、欢笑、眼泪、决绝。

抗战史无疑是我们内心充满痛感和悲壮的往事。时间减弱了我们的疼痛,但不可泯灭的是记忆。不管用怎样的方法讲故事,对于历史脉络的清晰认知,对于那段历史的价值评判等,都是需要坚守的。有戏不游戏,就是底线。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3

导演吴锦源首次执导抗战剧

说起香港导演拍抗战剧,很多观众在心里都会画个问号。而且在此之前,吴锦源又是圈里有名的古装片大导演,他执导的《步步惊心》、《美人心计》、《搜神记》、《仙剑奇侠传》等作品叫好叫座。但拍摄像《踏破硝烟》这类的红色题材作品,对于他来说还真是第一次。

其实吴锦源平常爱读历史学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历史非常熟悉。由于他对红色年代故事的喜爱和热情,才最终让制片方敲定由吴锦源来担任导演。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拍摄,导演总会拉着于震讨论剧中人物,两人常常因为一句台词而畅聊到深夜。

于震:这是最满意的角色

近些年,演员于震活跃在各类谍战、抗战作品中,其塑造的各类角色都极富性格特点,《密使》、《一个鬼子都不留》、《利箭纵横》、《嫂子嫂子》等多部作品,都曾在北京影视频道创下收视佳绩,于震也因此被誉为“收视率的保障,谍战界的天王”。谈及是否担心多次出演抗战题材作品会使观众审美疲劳,于震则坦言:“演员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而被封为某某专业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于震表示,自己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拍摄哪类题材的作品,而是这个人物以及故事是否足够精彩、足够吸引自己。而《踏破硝烟》中的李龙飞,就是一个让他爱不释手的人物。“刚拿到《踏破硝烟》剧本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仿佛是自己的一个老朋友,一看就无法自拔。当时我就表示,李龙飞这个角色我一定要演,这个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为我而写的。”

剧中李龙飞不但是个战斗英雄,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他有“李云龙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亮剑精神,但又因经历挫折而多了些冷静和思考以及对战友的包容。然而,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却让于震犯了难,面临了一次堪称“最难”的抉择。原来在这部戏筹备开拍之时,恰逢于震妻子怀孕,是选择做一个好男人还是好演员,是选择事业还是家庭,成了摆在于震面前最大的难题。该剧制片人透露,在《踏破硝烟》之前,于震已经为了陪老婆推掉了很多剧,制片人看得出于震对角色的喜爱和对家庭的不舍,所以最终为于震在剧组里开了绿灯,给了他更多假期,让他在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都可以回家陪护爱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顺利完成李龙飞这个角色的同时,于震也喜得贵子。于震表示:“好剧本就像自己的爱人一样,李龙飞这个角色是我最满意的。”

与86版猪八戒马德华结成忘年交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4

关键词: 孙犁 抗战短篇小说 主流文学 貌离神合

1938年春,孙犁毅然辞去安逸的教书职业,积极地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的小说,呼唤民众,鼓舞斗志。当时解放区主流文学大都追求文学的政治效应,崇尚力量(暴力)、冲突(阶级矛盾)和社会政治叙事,通过塑造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来凸显人民群众和革命者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艺术结构来反映这一“伟大的时代”。同样是描写,同样是反映时代的风云,孙犁的作品却表现出与解放区主流文学迥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

一、外部形态上对主流文学的背离

(一)切入历史的独特视角和叙述历史的独特方式

孙犁的抗战小说并不特意追求史诗性的所谓宏大叙事,也不刻意塑造英雄人物,更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抗日背景下普通的劳动人民,描写的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故事。如《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话别;《邢兰》中“拼命三郎”邢兰为“我”点火取暖、晚上巡逻;《山地回忆》中妞儿为“我”做袜子御寒;《浇园》中香菊和二菊姐妹精心护理伤员;《红棉袄》中言语不多的小姑娘脱袄为战士御寒;《瓜的故事》中爽朗凌厉的马金霞献瓜为战士解渴;《吴召儿》中吴召儿为子弟兵带路……这里既没有惊心动魄的重大斗争和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一切都显得是那样从容自然,那样单纯简朴,那样平易近人,然而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和事件,又是那样真实地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与抗战时代的风云变幻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孙犁的抗战小说很少正面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流血与牺牲,“战争”、“革命”在他笔下常常是作为“时代”的具体背景而存在的。他总是将大量的笔墨用在对战争背景下劳动人民(尤其是青年妇女)内心世界的挖掘上,用诗意的笔触去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发掘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这一点,小说《荷花淀》表现得最为充分。通常被作为中心事件的战斗场景只有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三言两语之间便如同神话一般结束了战斗。而大量篇幅都用来表现水生媳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夫妻话别”片断描写细节为例: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从感情上讲,她不想让丈夫离开,但理智上又觉得应该理解支持他。这种复杂心情又不能让丈夫发现,带着几分不安上战场,于是,她迅速把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以平衡自己的情绪,掩饰内心的震撼。一个温柔体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三)对美善的极度张扬和对丑恶的有意忽略

孙犁是一个喜欢和美做伴的作家,他曾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我也不愿回忆它。”他的抗战小说正是这种极致的真善美的表现。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1]因此他的抗战小说文本中没有正面的丑恶,也有意回避了战争生活的悲惨与凄凉、苦难与艰辛,展现的都是些美好的向上的胜利的战斗生活场面。

……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硝烟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2]

《荷花淀》中这场简短的战斗描写多么富有浪漫、优美的色调,没有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只是欢快、轻松的诗意。

为了表现极致的美与善,孙犁对丑和恶做了有意的忽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3]为此他在创作中对生活素材作了独特的处理——即将生活原型中不如意的、甚至是令他痛苦的事予以美化,使它们变得美好而乐观。例如,历来被作为美与善的赞歌的《山地回忆》,其故事原型其实是一个与小说故事完全不同的、只有怨艾而没有友爱,只有争吵而没有和解的事件,但作者在写作时对它进行了很大的改造,淘洗了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而赋予它以真诚的“爱人”和歌赞之心。[4]

(四)独特的话语方式——诗化的语言

孙犁的小说在绘景、状物、叙事、对话等方面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即渗透了抒情意味的诗化的小说语言,这使得他的小说优美如诗、鲜明如画、悠扬如歌,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被人称为“诗体小说”。他的很多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散文诗或抒情诗来读的。《荷花淀》中水生妻子月下编席场面的描写,就是一段优美动听的散文诗: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5]

这一段描写融入了作者诗人般的情怀,洁白的地、洁白的云、银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雾,月光、水色、清风、荷香,连同那个不知在雪地上还是在云彩上的女人交融于洁白的世界,浑然一体,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白洋淀风景画,贮满浓郁的诗意。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5

1、周文萧雅是电视剧《雪豹》中的角色。

2、《雪豹》是由皓威、杜玉明执导,梦舟抗战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飞霏等人主演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业余狙击手的网络小说《特战先驱》。

3、该剧讲述了周卫国从富家子弟走上抗日道路,组建了雪豹特战部队最终成长为优秀指挥官的抗日英雄传奇故事。

4、该剧于2010年7月20日播出,播出后该剧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提名、第26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等奖项。

(来源:文章屋网 )

抗战英雄故事范文6

一、生活环境中的阅读

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活环境中蕴藏着众多的阅读契机,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发现,及时调控学生的阅读活动,使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1、紧扣社会生活环境

学生生活中的报纸、电视、电脑等信息媒体的大量普及,使得社会舆论宣传与学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利用这些新闻媒体创设的舆论环境,指导学生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胜利六十周年时,各大报纸、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各大网站等都有庆祝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宣传,这些宣传内容包括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重大战役、战争的后勤保障、涌现的英雄人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的抗战对二战格局的影响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抗战知识包”,在学生的生活周围渲染出了抗战知识宣传氛围。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搜集有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使看到的抗战影视作品与阅读文本、听到的抗战歌曲与阅读文本一一对应,既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又能利用视觉、听觉对阅读的帮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紧扣自然生活环境

广袤的农村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大自然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无尽的精神食粮。在学生们眼睛里,春的生机,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纯净,都是一首诗,;嫩绿的麦苗,火红的高粱,金黄的向日葵,粉妆玉砌的万里江山,都是一幅画。利用大自然的丰厚赐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和煦的春风里美读朱自清的《春》,在夏日的荫凉里品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在秋叶的纷飞里低吟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在晶莹的冬雪里诵读的《沁园春·雪》。大自然的美与文学作品的美相得益彰,不但能使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二、学习生活中的阅读

顾黄初老师在《多读多写辨析》一书中曾对“多读”做过这样的阐发:以课堂上熟读了的选文作例子去洞察其他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样读得虽“多”,却不会给学生以匆忙草率、稍纵即逝之感。课堂教学中的精读、略读、快速默读、浏览等读书方法,多读多思、主动探究并领悟其奥妙等阅读方法是课外阅读的“引子”和“例子”。从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发散、生发中展开阅读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功。1、课文内容融入热点问题:如《人造飞船“返家”的本领》各大媒体都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学生来到学校后,对此也是津津乐道。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神舟六号”运载火箭的相关资料,寻找有关航天发展、太空探索等的资料进行阅读。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阅读热情,更是他们积极参与阅读,丰富知识储备,主动参与学习的源动力。2、课文内容延至名家名篇: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阅读《三国演义》,开展“《三国演义》故事会”活动;学习了《静夜思》后阅读唐诗宋词,开展“唐诗宋词吟诵会”活动;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后阅读《水浒传》,介绍自己喜欢的梁山英雄,开展“梁山英雄展播”活动等。促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阅读原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1、创设浓厚阅读氛围

在教室里张贴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暗示学生人人读书;在黑板上开辟“阅读琐言”专栏,由学生自由抒发阅读感想,提示学生处处读书;在学生中开展阅读竞赛,包括朗诵、表演、画图以及推荐自己的阅读内容等,提醒学生时时读书。同时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采用“阅读直通车”、“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会”、“我的阅读心得”等多种阅读交流形式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