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1

使用意愿的相关理论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将人们的生活推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衣食住行都属于消费行为,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服装消费行动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服装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服装消费者先知先觉,主动自觉地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进行服装商品的购买行为,使得服装市场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先机,在众多移动电商中占有一席之地。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电商使用意愿理论,通过设问调查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分析,阐明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服装消费者的新趋势。

作为行为意愿的一种,对于使用意愿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在进行,Blackwell和Engel认为消费者的意愿可以分为:购买意愿、反复购买意愿、决定购买意愿、决定支出意愿、寻找意愿和消费意愿。当消费者产生使用意愿后,就形成购买意愿,有些消费者还愿意将商品推荐给周围的人,从而形成了推荐意愿(Boulding,1996年)。国内学者近些年来也对使用意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晓雨(2015)在针对食品的网购行为研究中提到行为意愿受主观意愿的影响。使用意愿会导致再次购买的可能性和推荐意愿的可能性,甚至购买忠诚度。田甜(2015)针对手机银行产品的研究中表明使用意愿直接成为消费者使用手机银行的制约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使用意愿对服装购买行动产生的影响,将使用意愿的几种因素进行分类并与具体的要因问项结合起来,研究使用意愿对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的影响。

传统服装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成果集实践性、创新性、技术性和科学性与一身,对我国、我省未来的服装行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为科研机构,服装企业开辟新的盈利模式,降低成本,如何进行跨时间、跨地区的运作,如何迅速聚集目标消费者,实现销量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定具体研究问题有三个,首先,对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其次,对移动电商的使用意愿进行要因分析;最后,阐述各聚类群体间移动电商使用意愿要因间的差异。

本研究对现居沈阳,20-25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女性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所涉及到的调查问项全部引用先行研究(金智慧,黄珍淑,2013),经过修改整理后应用于本次设问调查。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移动电商的使用意愿、服装商品网购态度及人口统计学等基本内容。其中、移动电商使用意愿问项18个、网购态度问项3个、人口统计学问项4个,所有研究问题均使用5分Likert测定法。

2015年11月至12月,实地派发300份调查问卷,除45份无效问卷外,剩余255份为最终的分析资料,问卷回收率85%,符合数据分析要求。调查材料分析运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了信赖度检测运用Cronbach’s分析、Alpha分析、频度分析、varimax要因分析、群体分析、ANOVA分析、Duncan大众比较检测以及χ2检测分析等方法。

研究结果

1.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

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的基础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20至22岁的占34%,22至24岁占49%,24岁以上的占17%;婚姻情况上,未婚人数占97%,已婚人数占3%;学历方面,大学在读占87%,研究生在读占13%;网购态度聚类分析三个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热衷网购群体占36%,厌恶网购群体占34%,中立群体占29%;月消费金额方面1000元以下占9%,1000至1500元占26%,1500至2000元占51%,2000元以上占1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读女大学生的年龄以22至24岁所占比例最多,绝大多数处于未婚的状态,本科在读人数多,热衷网购群体所占人数最多,随之收到影响月消费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占第一位。

2.辽宁省年轻女性服装消费者移动电商使用意愿的要因分析结果

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的网购电商使用意愿的数据采用varimax要因分析,固有值1.0以上的为可以采用的有意义问项。共18个问项通过varimax要因分析后产生5个要因见,分别命名为“信息需求型”、“迷恋依赖型”、“趣味型”、“追求便利型”和“追求效率型”,各问项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服装消费者通过移动电商进行服装购买行动的使用意愿。

(3) 辽宁省年轻女性服装消费者移动电商使用意愿的差异

与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各群体间移动电商使用意愿差异的分析采用ANOVA监测后,运用Scheffe test,监测结果表明,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各群体间对移动电商使用意愿只有“信息需求型”、“追求便利型”和“追求效率型”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热衷网购群体对网购有依赖性,认为网购会给他们的服装消费行动创造便利条件。厌恶网购群体,同时也是追求效率的群体,他们认为过度的上网会浪费时间,对其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消极不关心群体,即中立群体,由于追求效率和价格的优惠,这个群体也有使用移动电商购买服装产品的意愿。

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辽宁省的女性服装消费者,按照其人口统计学标准、移动电商使用意愿进行细分后对服装的产品开发和确立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创新型营销战略的确立是有所帮助的,本研究结论阐述以下几点市场策略。

首先、对热衷网购人群,可以在移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投放大量的时尚信息和广告,大力开发移动手机终端的操作系统,让这一人群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轻松的购物,并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在本地或邻近的地区设立仓储场所,让消费者尽快收到货品,快速进入下一轮的服装消费活动中。其次,针对厌恶网购人群,服装企业可以考虑改进移动互联网平台购物操作的便利性,简单操作,节省时间,把握这一人群的消费趋向,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这一人群的服装商品,诱导消费。最后,针对中立群体,可以开发价格实惠、购买危险系数低的商品,引导这一群加入热衷网购人群的行列。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性差异比较大,本研究针对生活在大学校园,来自各个省市地区的年轻女性大学生进行研究,但仍具有局限性。另外,国内虽然针对互联网服装市场营销的资料很多,但是,专门研究移动互联网这一领域的资料还很少,先行资料大部分都采用的国外的研究,希望能填补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本研究可以为我省,全国专门服装研究机构、学校和服装企业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田甜.(2015).手机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Blackwell,Roger D,Paul W. Miniard, James F. Engel. (2001)Consumer Behavior .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市场营销;变化;问题

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市场营销方式的转变,而营销活动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相互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何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发展好市场营销,如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好地促进,对于营销工作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诞生的一种营销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商品的营销工作,对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而言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人们对商品消费的意识逐渐增强的观念变化之下,不断变化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剧变,也让更多的人对生产销售环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加大,因此,市场营销逐渐成为被更多人关注的内容。市场营销不仅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方式在不断推进,同时,有关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特别是在西方,这种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理论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给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市场营销活动的直接关注者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销理论和营销活动的结合,推动了市场营销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营销活动的全面进步。

二、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的变化

互联网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和市场营销理念。具体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市场营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的变化

营销理论,是指导互联网市场营销工作发展中的最重要支撑,早在20世纪,西方很多市场营销专家就提出了很多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络姆•麦卡锡教授就提出了4P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是市场营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之后,科特勒通过对市场营销的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对于现存的市场营销环节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政府和公共关系两个影响因素,这是对传统的4P理论的一次升华,这之后,科特勒不断对市场营销理论涉及的因素进行改变和补充,从4P到12P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在互联网时代,4E新观点是互联网市场营销发展中的新特点,虽然传统的12P理论和4C理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中扔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互联网环境的迅猛发展,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时代顾客的变化,布莱恩•费瑟斯通豪提出了4E理论。4E理论注重从销售方的角度对购买者进行用户体验的关注,认为通过顾客对于销售者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种理论比较清晰的体现出在销售活动中,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对于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和价值,这对于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4E理论条件下,互联网打造的经济环境打破了传统人们购买和消费的时空距离,人们在购买方面受到地域限制的影响缩小,消费者的购买空间和购买机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条件下,互联网市场营销带来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价值。

(二)经营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的营销环境是实实在在的,作为消费者,所能够感受到和实际参与的消费活动都是通过实在金钱和物品的购买消费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是传统的,也是基本的市场消费。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就需要根据这种最基本的消费方式来进行营销活动的设定。但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通过网络消费的渠道增加,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虚拟消费的环境,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比较小,消费者购买产品和营销者的营销环境发展的更加广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向着更广阔的消费渠道迈进,而他们所经历的消费环节也不短减少,消费面临的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虚拟形式。因此,这种环境的消费方式对于营销活动提出了更多要求。

(三)市场营销的变化

市场营销的变化受到传统市场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互联网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的,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营销对于消费者的影响逐渐加大,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营销,都对消费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便是线下的消费行为,也会通过线上的营销方式进行推广,互联网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对于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思想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市场营销的变化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线下营销方式依然在不断延伸和推广,而借助线上的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市场营销人员在对营销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渠道进行不同的营销方式的打造,过去,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线下的市场营销活动,例如传统的促销,如今,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线上平台,每一个人都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也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因此,如今的市场营销活动,营销方式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通过线上的营销活动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营销活动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三、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互联网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有特色。作为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做好市场营销的策略创新就十分重要。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最基本的立足点,任何一位消费者,通过消费活动购买的都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论营销活动如何开展,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产品都是最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进行产品的选择,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也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更多的选择。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因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消费倾向就有明显的差异。而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客户提出的消费需求来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升级。特别是,在当今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都从数据的角度反馈到市场中,对于市场营销者而言,这种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方式,正是对其产品进行更新策略最重要的帮助之一。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让销售者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因而,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就能够打造更加符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能够制定更加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营销策略。这种产品的创新和打造都是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据内容和消费现象做支撑的,对于互联网营销的创新有重要支持。

(二)价格策略

现代市场环境下,生产者对产品的定价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对生产成本的研究定价方式,而是通过对消费者可接受的产品价格为依据进行进一步的价格评定,并依据该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如今,在互联网市场经济环境下,营销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更多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纳程度,这对于生产者进行产品的定价更加具有借鉴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对生产成本进行把控。

(三)分销策略

分销是指一个产品及其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所有活动。在传统营销中,产品一般要经过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层次流动环节,才能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网络直销。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产品,很多中间商的销售环节受到了影响,减少了中间的分销环节,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做到产品的直接销售,减少库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网上直销的方式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商差价支出。

(四)促销策略

传统的促销方式主导者是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消费者,智能被动的从媒体等途径了解到促销信息,并且做出对产品的购买决策。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直接与营销者开展网上对话,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进行了解,提出问题与建议,而销售商则根据顾客的信息反馈对产品进行改进,对促销活动进行调整。这对于消费者购买产品和企业的产品营销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需注意问题

(一)安全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很多营销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快捷支付实现,随着各种支付陷阱,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形式犯罪活动的出现,互联网营销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未来,在互联网营销活动中,作为营销方一定要从多角度对互联网营销活动的安全性进行保障。一方面,作为互联网营销平台的购物网站等,要有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防范钓鱼网站等对网站信息进行篡改,盗取用户信息等。另一方面,作为营销方,要对消费者的进行全程保护,杜绝信息泄露行为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信息是保护消费安全的重要步骤。

(二)交互性问题

交互性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中,互联网站做好对消费者吸引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网站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关注和消费需求,对网站的建设应该注重交互性,加强网站更新,给消费者提供更加新鲜优质的消费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对网站产生消费信赖感。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市场营销活动应该更加重视营销的方式手段,同时,在网络营销中注重对用户安全的保障,从自身的网站建设方面注重交互性。

参考文献:

[1]陈礼.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创新分析[J].现代商业,2015(19):77-78.

[2]王静.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52.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3

关键词:虚拟企业;网络营销;营销模式

一、传统营销理论的内在逻辑

营销理论与营销模式的变革,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源起一样,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与逻辑基础。追溯现代营销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市场营销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4P''''S模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得到了普遍认同。而这一模式的价值或者生命力,来源于其坚实的逻辑基础。关于营销理论以及运作模式的研究,不能偏离其内在的逻辑。否则,我们就难以认清本质,从而无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

经典营销理论的客观经济基础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而其逻辑起点则是关于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区分。20世纪5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博登(Bolden)界定了可控和不可控营销因素的区别,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奠定了现代营销的理论基础。60年代,E.J.麦卡锡完成了对可控因素的分类,在他那里,所有可控的营销因素被划分为四大类,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与促销(Promotion),首次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4P组合模式。麦卡锡之后,菲利普·科特勒进一步完善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构架。科特勒不仅发展了一个6P组合,在4P基础上,他引进了两个新的组合因素,即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和公众关系(PublicRelations),构建了一个被他称之为"大市场营销"的6P''''S组合模式。更进一步区分了营销组合的两个不同层次,即战略性4P组合和策略性6P组合。他指出,6P''''S是一种策略性组合,它的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战略基础。支持6P''''s的也是一个组合模式,是由探查(Probing)、分割(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及定位(Positioning)所组成的整体,构成了一个新的4P''''s模式,这是一个与6P''''S相匹配的战略性组合。至此,现代营销的理论臻于完善。

在经典的营销理论中,环境是不可控的,具有强制性。并且,由于环境是企业营销系统以外的一切存在,因而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惟一空间,营销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企业与不可控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与环境相对应的,是众多可控的市场营销因素。这样,运用这些因素,并且从总体上把握各类可控因素,藉此来适应不可控的外在环境,就成为逻辑上必然的而且是惟一的结果。E.J.麦卡锡、菲利普·科特勒等许多学者很好地发展了博登的思想,使现代营销的理论体系及其内涵不断趋向于完整、丰富和完善,为现代营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博登之后的众多新的理论、方法、模式,包括4C模式,即综合了欲望与需求(Consumer''''swantsandneeds)、成本(Costtosatisfywantsandneeds)、便利(Conveniencetobuy)及沟通(Communication)等四因素的组合模式,大多建立在运用可控因素以适应不可控环境这一逻辑基础之上。

二、网络背景下的营销格局及其影响

在传统营销理论中,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有着十分明晰的界限。营销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企业可控的各种因素,以实现与不可控因素,或者外部环境的动态协调。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一逻辑基础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虽然重视对消费者的研究,但这种研究的基础是抽样调查,企业实际上根本无从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绝大部分企业是在市场细分的模式下,实施所谓的目标市场营销,发展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所以,企业根本不可能适应每一个消费者的欲望和利益。绝大部分消费者只能在企业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中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一个主动过程。因而,传统经济并不支持消费者的主动地位,传统营销是"企业营销",消费者实际上被排除在营销主体以外,只是作为企业的营销对象而存在。

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互联网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构筑了直接的互动环境,借助互联网无时不在的高速信息通道,消费者能够面对全球范围内所有可能的潜在供应商,与之进行"一对一"的交互式信息沟通,历史上第一次享有了完全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消费者的意愿、利益和偏好真正成为了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的主动地位不仅得到确立,而且,他们已经介入到了企业的营销实践中,消费者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顾客,而是作为营销活动的参与者,与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的主体。既然网络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执行的行为过程,那么,仍然将顾客视作外在环境因素的判断,在逻辑上就失去了合理的基础。

其次是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在网络背景下,企业是一种职能被虚拟化了的存在。虚拟企业只执行自己拥有优势的职能,而非优势职能则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交由其他专门化的组织或机构执行,企业奉行的是外部整合职能的运作模式。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更像是一个紧密合作的整体,顾客价值最大化是它们惟一和共同的追求。被传统营销理论界定为微观环境力量的供应商、营销服务机构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内?quot;属性,它们与企业一起,共同构成营销活动的主体,而不纯粹是某种意义上的环境存在。

第三是企业与宏观环境力量之间的关系。菲利普·科特勒将政治权力作为营销组合因素来对待,实际上已经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企业与宏观环境的界限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这种非恒定状态,在网络空间被进一步放大,这在技术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互联网是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众多的技术标准是互联网赖以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而标准的每一次发展和完善,都有企业的积极贡献,如微软的视窗系列,就是企业参与规则制定的典型。在专业化实施优势职能的前提下,许多企业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当某种技术或者模式为互联网所认可,成为虚拟世界共有的标准,我们将很难将其作可控与不可控的区分。

总之,互联网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使得传统经济中企业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的边界趋于模糊。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可控因素以适应不可控因素的逻辑,已不再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只有突破这一局限,透过一个新的视角,才有可能寻找到适合虚拟企业的营销模式。

应当承认,在互联网和网络营销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大量影响营销活动和营销绩效的因素。这些因素虽然不易作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区分,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客观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某些因素,不仅对企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被企业加以充分的运用。例如,顾客的信任,从来都对企业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尽管企业并不能"控制"这种信任,但企业完全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赢得这种信任,维持并发展这种信任,藉此来实现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三、网络背景下的营销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营销,使得传统经济中企业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的边界趋于模糊。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可控因素以适应不可控因素的逻辑,已经不能引导我们。我们认为,在互联网与网络营销框架下,营销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各种能为企业运用的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有机整合,合理地规划企业的营销活动。由可控因素到可运用因素的转化,是互联网和网络营销带来的变革。在网络背景下,对虚拟企业的营销活动有重大影响,并能为企业所运用的因素,大致包括下述四个主要方面。它们的整合,构成了网络背景下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

1.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发展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人的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因而,人的个性发展,从来都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愈高,人的个性发展就越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当然,个人也就越能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的营销实践中,消费者的个性从来都是企业细分市场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一些企业十分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他们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某种品牌以特定的个性,藉此迎合消费者富有个性的需求。而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模式,必须以相应的客观条件作为支持。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钱,另一个则是闲暇。网上购物节省了消费者的信息成本,省却了来回于购物场所的费用支出;网络还使得消费者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适合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而且,网络无时不在的特性,使消费者能在任何他认为方便的时间,毫无束缚地采取购买行动。在线购买的新型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金钱与时间约束对消费者的影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目标。

2.信任(Trust)

在线购买是一种超越习惯的行为模式,尽管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经济的选择路径,和更为充分的选择机会,但网上购物仍然是一种风险性的行为。在实际取得产品以前,消费者对所购产品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传统经济体系中,人们用于事先检验产品质量、性能或效用的一切惯用手段,在网络营销框架下,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如果不是对产品,或者供应商有足够的信任,如果不是因为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最佳,消费者不会贸然采取网上购买的行为。

消费者的信任,是虚拟企业最可宝贵的一项财富。因为,这种情感能够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风险,帮助他们确立购买信心。在互联网所架构的虚拟世界,消费者缺乏用以判断购买决策恰当与否的直观标准,因而,与企业相互之间的信任,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成本(Cost)

互联网与网络营销模式,为生产者架设了与消费者直接联结的通道。在网络世界,企业可以越过中间商,与最终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双向

沟通。网络所构建的直接渠道,不仅为在线顾客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同时也大大节约了企业用于渠道管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为虚拟企业的低成本运营,准备了充分的基础。

在网络空间存在的企业,只需行使具有优势地位的职能,其他职能完全可以由别的独立企业执行。借助于外部交易的途径,虚拟企业即能完成对企业职能的整合。职能的虚拟化,造就了众多专门从事某种业务的企业,而专门化经营又给这些企业带来了降低成本的好处。这样,在互联网与网络营销模式下,虚拟企业能够迅速地完成对供应者的选择,以最低廉的价格获取最具专业化、同时也是最好的服务。这也使得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向在线顾客提供质量最佳、性能最优的产品或劳务。

4.信息(Information)

在传统经济格局下,企业期望与消费者沟通的许多重要信息,只能采取单向传递的方式,其中存在着''''对滞"现象。单向信息沟通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及时了解受众的反应。因而,企业无法依据受众的反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改善信息沟通的效果。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4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营销 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85-01

1 网络营销概述

网络营销是在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无线局域网以及网络接入终端的普及,网络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上网成为人们的习惯之一,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销售模式也应运而生。网络营销理论主要有4种:4C理论、整合营销理论、网络软营销理论、网络直复营销理论。4C理论中4C分别代表顾客、成本、便利与沟通,其核心思想是将消费者需求看作第一位,将产品放在第二位,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将消费者纳入营销体系中,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整合营销理论是把互联网技术与营销战略相结合的一种营销策略。应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可以无缝集成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商业智能,实现了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偏好以及公司服务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网络软营销理论将顾客作为营销主动方,公司在营销中更注重消费者感受,使其自觉认可公司的营销方式。网络直复营销是采用一种或多种媒体相互作用实现交易的营销方式,通过电话、电邮、微博等载体,实现广告与销售渠道的融合。

互联网把世界连为一体,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处于世界各地,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对产业链进行调整,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有: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全程营销、有利于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顾客购物效率、扩大中小企业的营销区域;同时网络营销也存在劣势和风险之处:网络的欺骗性、网络营销在消费者、产品、企业等方面的局限性、网络本身的安全性、网络营销对物流的依赖性。

2 智能电网对电力网络营销的影响

电力营销是指在电力市场中,以电力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供用关系,使得用户能够得到安全可靠的电力商品及满意的服务。电力营销目标有:对电力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实时满足客户需求;保证客户节能高效用电的同时实现营销效率最大化;提供优质电力服务,打造电企形象等。电力营销的主要职能有:业务发展和决策、需求预测和管理、市场策划和开发、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电力销售和合同管理、客户服务与支持、电费电价以及其他业务,电力营销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电力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工作。

智能电网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为依托,引入自动控制及现代通信等技术通过对电力网络改造实现电力供应更经济、安全、环保。智能电网体系中,分布式电源所占比重将大幅增加,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电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发电成本,并且传统定义下的电力系统用户可能同时是电力消费者也是电力供应者[1]。目前分布式电源发电由于成本较高,分布式发电供电价格高于市场电价,而且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电价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现行的“一厂一价”电价方式对于我国分布式电源电能供电发展形成制约,未来必须根据智能电网要求调整电力定价以更好实现电力网络营销。

智能电网下需要保证电力数据的实时准确可靠,这样智能电表才能根据网络情况和电力情况实时获取需要的电能,建立高速双向信息流是未来电力网络营销需要考虑的问题[2]。智能电网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实时需求,这就要求电能的实时交互,电力营销需要跟踪需求特性波动,及时发现市场的波动及变化,电力网络营销能够通过电力市场监测对电力负荷需求做出响应。智能电网中智能终端的接入也必将对电力网络营销产生影响。

3 智能电网下网络营销模式探讨

在智能电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有效的电力网络营销策略是智能电网下电力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电力网络营销需要涵盖目前电力营销中的各功能模块。电力网络营销能够通过交互技术以及后台数据库迅速进行电力市场动向分析和市场研究,电力网络营销还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调节电力供电矛盾[3]。

(1)企业需要建立全新的影响理念,未来电力网络营销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建立顾客为最主要服务对象的营销理念,能够满足用户的普遍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通过电力网络营销平台实现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电力企业之间通过公平竞争共同开拓维护电力网络市场。

(2)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力网络营销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电力公司应当加快网络建设,尽快形成高效的电力网络营销平台。目前各电力公司处理营销业务的系统都较完善,但是如果将该系统面对互联网应用于电力网络营销还需要很大努力,电力网络营销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电力网络营销交互界面、能够维护用户网络交易的安全。

(3)实行正确的电力网络营销策略,供电公司营销策略应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制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策略,加强电力用户数据管理,做好电力用户分类和需求分析;充分采集用户数据信息,把握客户用电购电行为;能够实现用户数据动态管理;提供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收集用户建议并根据合理建议作出营销策略调整;实现网上智能议价和自动调价功能;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促销活动。

(4)提高供电公司营销人员素质,确保电力网络营销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向东.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及智能电网对供电营销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1,2.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5

当我看见很多年轻的朋友和同事桌上放着有关品类战略、定位理论的书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初涉领域时看看这些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跳出来,跟上时代的节奏,无疑是要被抛弃的。

我们这个行业拼的是快速学习,融会创造的能力,作为怕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我很警惕的是,有时候固守经典反而会成为桎梏,让你错过一波波浪潮。

定位理论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尽管经典,但还被奉为流行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虽然我早已不把它当作最新的理论,但可以见得我们的领域近些年来比较寂静,极度渴求清泉活水。

反思中国营销界,一直不得不奉行拿来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营销理论大多都是舶来品。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公众、媒体还极少提及“市场营销”这一概念,只有少数几所名牌大学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企业界对营销的理解也相当狭窄,主要停留在“推销”“销售”的层面。

刚开始有规模地传播扩散营销学是从使用教材入手,吸收与消化欧美同行成熟的营销理论框架。这其中最有影响力,我们被洗脑最多的无非是这样一些理论:USP理论、品牌形象、定位理论、品类说、整合营销……每个理论都在特定的阶段发挥着效力,但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之后,好多年都没有自成一体的新理论了。

大生产时代――USP/形象理论

在物质匮乏,产品供不应求的工厂时代,企业只要不断完善流水线作业模式,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就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到了产品过剩的大生产时代,竞争的主场由工厂转移到了市场,使得营销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区别开来。罗塞尔・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了USP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突出“产品的独特性”是USP理论的核心所在。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替代品和仿制品不断涌现,寻找USP变得愈益困难。

和罗塞尔・瑞夫斯的观点相反,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认为,产品同质化程度越高,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就会越少运用理性思考。在产品销售中,声誉或者形象比任何一个具体的产品特色都更加重要。

于是大卫・奥格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品牌形象论,他认为在产品功能利益点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时看重的是实质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在使用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而形象化的品牌就是心理利益。厂商若能致力于建立有利的形象,塑造清晰的个性,长此以往必能获取最大的市场占有率,进而产生高利润。

纵观这两种理论,并不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底层逻辑,都是在寻找差异化。

USP观照产品本身,企图在产品身上挖掘出差异化的利益点。形象理论则强调品牌形象上的差异化、个性化塑造。前者依赖科学证据,后者更重艺术处理。可以说,USP是内核,而品牌形象是外壳。

然而,从本质上而言,USP和形象理论都是一种单向线性的传达方式,它将消费者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信息时代――定位理论

20世纪70年代,伴随媒介的爆炸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明显的特点是传播过剩,一般的说辞已经无法进入消费者大脑。

此时,现代营销中的重要概念“定位”出现了。1972年,艾尔・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了新的理论――定位理论(Positioning)。《定位》一书在美国企业界引起巨大轰动。

定位理论被认为是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解决传播问题的首先思路。他们将“心智”概念引入商业领域,提出企业竞争的战场既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消费者的心智。赢得心智份额的品牌最终将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

然而,定位不是唯一!

定位理论只是解决品牌差异化的一种手段,还有很多手段可以解决差异化,定位理论推崇品类创新来解决差异化,但实际上企业很多时候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情况,不宜生套品类创新。

并且定位理论把定位等同于品牌规划的全部,这其实是很单薄的,既不符合企业需求,也局限了营销人的施展。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忽略了品牌架构、品牌延伸这些重要内容,而这是许多企业必然要经历的。

互联时代――生态理论

中国本土很多营销公司的发展也是抱着这些理论的大腿。单一套定位战略就售价不菲,再有就是一提方法论就搬出品类说。

而在我看来,品类说为品牌铸造了一口井,深陷品类说犹如井底之蛙,只关心头顶的一片天。而生态说则为品牌开启了一扇大门,推开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时展的角度而言,品类说的演出接近尾声,生态会逐渐占据主场。

品类说认为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推动他购买的并不是品牌,而是品类,即“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占据品类也就是为了占据顾客心智。

在品类说看来,创建品牌的本质就是要锁定品牌和品类,在品牌和品类之间建立强势关联,例如品牌名奔驰和称为进口豪华轿车的品类锁定在一起,品牌就诞生了。

再比如,王老吉等于怕上火的饮料,香飘飘是杯装奶茶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老板等于大吸力的抽油烟机,诺贝尔等于瓷抛砖,等等。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即使是营销初学者也能很快把握要义。看似快捷有效,但是它有很多弊端。

弊端之一在于品类遭遇冷落的时候品牌价值也会受到侵蚀,就像是唇亡齿寒,尽管品类战略本身也强调过这一点,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措施。

可口可乐是全球颇具价值的品牌,但谁想到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一直在缩水。那是因为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取决于可乐品类,而可乐品类这座冰山在融化,在过去6年,美国市场上人均可乐的消耗在减少,因而可口可菲放凭秃苣驯V怠

其次,品类创新中也暗藏陷阱。

品类创新是指在成熟稳定的市场,新企业和新品牌想要分得一杯羹,就需要采用品类创新战略,为企业开创一个新市场,借此改变竞争格局。倘若品类创新成功了,可能会缔造一个品牌传奇,但是其中也有陷阱。

失败原因可能在这儿:要么是市场中根本不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更多的是在炮制概念,比如咖啡可乐,比如啤儿茶爽;某些创新的品类是在挑战消费者长期固有的认知习惯,自然难以打动消费者。

重新创造一个品类的市场教育成本高昂。不光是消费者要从0学起,大数据也要从0开始记录;不仅消费经验里不存在,数据库也检索不到。

甚至,品类创新一旦失败了则很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源倾斜和配置,有的企业不能负担其试错成本,同时也错失了其他发展良机。

再有就是“通过品类创新为企业开创一个新市场,借此改变竞争格局”,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了。想想这个时代那些改变竞争格局的颠覆者,有的是平台型的企业,如苏宁、阿里等;有的是从别的领域冒出来的跨界打劫者,如小米、乐视等。再看看传统家居企业的进化路径,如欧派从橱柜、衣柜一直到全屋定制,一直整合消费者的需求,迎合一站式的产品购买和服务体验,而这一点是品类说没法提出的。

互联网时代,很显然的是:品牌等于品类这一强势绑定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品类不等于品牌!

翻开品牌价值榜单,品牌的弄潮儿已经更新换代了。十年间,谁从榜单里消失了?诺基亚、戴尔、万宝路、GAP、摩托罗拉、柯达、劳力士、亨氏和卡夫、Levi’s、家乐氏、UBS、哈雷……过去排行榜由消费品主宰,而今是科技。技术的价值在爆发。

这个时代排在前列的公司大家都不会陌生,谷歌、苹果、微软……中国榜单里还有腾讯、小米等等,这些互联网品牌迅速崛起成为驱动中国品牌价值增长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若还遵循品类说,你已经很难再宣称谷歌就等同于搜索引擎,苹果等同于电脑,腾讯等同于通讯,小米等同于手机。

不光是品类说单方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境视而不见,互联网时代也不见得待见它。互联网的天性在于链接品类说所主张的聚焦、聚焦、聚焦是在逆时代而行。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高价值潜力的品牌都在做什么?

他们都在不断打造超越产业链的“生态圈”,生态理论才是这个时代的思考武器,我们认为做品牌就是在打造企业的生态圈。

中国不缺生产制造资源,缺的是品牌。生态说就是要主张用品牌整合生产制造资源,真正发挥出品牌的力量,用品牌的背书和积累起来的信任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利润池。

阿里巴巴在电商之外的生态圈布局初显成效;百度在前沿技术创新、智能硬件和O2O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腾讯在微信等业务的跨领域拓展方面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使得用户对于腾讯连接全生态的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京东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和保险,带来电商拓展之道的新启发,以及产业链生态建设的新构想。

不光是一诞生就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在构建生态圈,传统行业也在积极稳健地和互联网融合,跨界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传统家电领域,曾经携手天进品牌营销策划公司十年的海尔积极打造生态圈发展,在“人人创客,引爆引领”的主题下,利润快速增长,产品结构逐渐优化,不仅推广U-home的概念,更积极布局O2O领域,打造创新的自生态。欧派在天进品牌营销策划公司的推动下完成了从橱柜到定制厨房,再到大家居的战略跨越,构建起欧派生态圈。

传统金融领域,中国平安围绕广大用户医、食、住、行、玩等生活需求,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衍生出“平安医生”“平安好车”“平安好房”等子品牌,建立起融合线上线下的全面品牌体验,品牌价值相比去年增长14%。

在快消领域,天进的客户王老吉开启“超吉+”共生营销时代,搭建专属大数据平台,汇聚粉丝并让体验变得社交化、个性化,最终打造一个关于健康的品牌生态圈。

这是一个全球拥有70亿个品牌的时代,移动互联、大数据与物联网崛起的背景下,世界将越来越没有边界。每个品牌都在跨界融合,构建自己的品牌生态圈,拓展自己的疆域。

应对这种新时代的变化,我们天进品牌营销策划公司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品牌营销理论,最早提出并实践品牌生态理论,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商业、品牌、营销与传播的壁垒,为企业构建品牌生态圈,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成就新商业时代的卓越领军品牌。

《品牌魔方》是天M理论沉淀的著作呈现。我们认为,随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亚洲中国,新时代的领先品牌营销理论一定是诞生在中国。

互联网营销理论范文6

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传播途径,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营销的传播环境,促进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变革。

(一)缩短企业营销过程

由原来的四个阶段(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压缩为3个典型阶段(进入—平稳—退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这个两个阶段间反应营销差异的指标不明显;成熟期的持续时间较以往有所缩短,企业延伸成熟期的难度越来越大;衰退期产品退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大多企业会选择放弃策略,而研发新产品,一般不会设法延伸产品的市场存续期。

(二)营销渠道扁平化

传统营销流通模式下,由于配送能力、仓储能力、信息传播与反馈能力等的限制,多采用多级渠道分销模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厂商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得以解除,尤其是电子支付、第三物流平台的支持使得企业的配送能力和结算能力大大加强,企业到消费者之间已经不需要多个流通中间主体的参与,营销渠道扁平化趋势明显。

(三)消费者权力增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瞬时信息沟通能力,消费者的建议、意见等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到生产厂商,大大缩短了信息反馈时间。同时,消费者可以网络平台上依法自由发表对产品的意见、建议和产品使用感受,其他消费者可以根椐这些进行评价、选择。传统上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权力明显增加,企业必须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消费者体验来赢得市场。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营销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一)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是要掌握网络营销知识,特别是能够正确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营销的知识能力;二是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线下营销渠道被线上电商平台所取代,企业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电商技术的营销人才,对电商平台进行构建、维护、运营和管理;三是客户沟通管理知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营销人才不仅要掌握客户服务与管理的知识,还要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终端工具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知识和沟通心理知识。

(二)营销人才的技能素质

一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企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离不开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这要求营销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经营提供宝贵的信息情报;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大数据分析能力。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海量而复杂的,需要营销从业人员从这些信息中总结、归纳、分析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这要求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营销人才的能力素质

一是线上组织团体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增强。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客户多而分散,企业要想把分散的客户聚拢,形成火爆的购买情景,就要靠营销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及网络营销的策划能力。二是创新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市场营销模式、方法都必须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的空间、利润的空间。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教与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重点发生变化,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专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讲,有必要从企业的人才要求出发,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来探讨市场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教与学。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教

1.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专业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学习、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的专业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手段和营销理念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提出新要求,但当前大部分营销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念与方法,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仍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和有效教学的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积极学习,接受营销专业教师再教育,应定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参加专业团队学习,扩大自己对外交流范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开发适用性教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应用范围已发生了变化,这需要营销专业教师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选择与开发适用性强的教材。根据市场营销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特点,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在选择与开发教材时应以实战型教材为主,而实践型教材内容应与企业营销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各个案例具有时效性。

3.加强创新思维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市场营销直面市场,而市场是竞争之焦点,也是最需要创新思维的地方。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为教而教的纯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一个讲解者、传授者、解惑者、裁判者,转化为参考者、组织者、协调者、导向者和营销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营销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充分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开拓新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运用网络模拟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利用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联网网络平台。教师在虚拟的平台中教学,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来分析市场、开发市场并进行市场的决策的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中比较不同的决策与策略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第二,设立真实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中心。学校成立营销基地,提供一定的办公条件与销售店面,让学生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实战,运用淘宝、微商或其他的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络店铺进行产品的销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与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论相结合学习。第三,开设各种竞赛平台。以赛促学,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培养。如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对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学生认识不足、调整自负的心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学

1.充分利用网上课堂,进行第一课堂补充学习。现在互联网网络资源丰富,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如阿里巴巴商在线课程、百度大学的在线课堂,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关于移动电子商务课程开设还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补充弥补了市场营销网络理论知识的不足。

2.积极认真地听课、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学习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在不断地改进教法,而学生不参与进行,也达不到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教法,但学生却无法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来,如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并经过精心的设计,可学生却没有一点兴趣,教师不得不放弃。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加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