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经营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1
xx支行按照xx的部署与要求,认真贯彻xx行长在年初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持高标准,确保实现新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迎难而上,奋力开拓,200*年一季度,各项业务稳步增长,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存贷比为x%,经营利润x万元,经营状况良好,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
根据xx的通知,现将xx支行一季度经营状况汇报如下: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按xx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xx支行制定了xx的工资绩效考核制度,各部门狠抓落实,积极开拓,共同努力,完成如下:
1、存款目标:一季度末。xx支行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本年任务x万元x,未完成本年度计划。其中对公存款x万元,较年初x万元,全年计划增长x万元,未完成季度计划。储蓄存款x万元,较年初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增长x万元x。
2、新增贷款目标:x行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其中存量贷款下降x万元,新增贷款x万。
3、不良清收:一季度实清收不良贷款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完成季度计划x万元x。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实现计划目标;
4、抵贷资产管理,一季度xx支行加强了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全年计划处置x万元,季度计划处置x万元,年初即向总部申请处置抵贷资产x笔金额x万元。共清收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未完成计划指标。
5、收息目标:一季度实收利息x万元,每季收息按年末存量贷款计算计划为x万元,完成x。其中存量贷款收息x万元,季度计划x万元,全年计划x万元;不良贷款收息x万元,完成季度计划x万元x,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新增贷款收息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x。
6、利润目标:一季度我行共实现收入x万元,总计支出x万元,本年度计划实现利润x万元,一季度计划实现x万元,实际完成x万元。其中一季度计提定期存款应付未付利息x万元;应计提拆借总部资金利息x万元未收,应付总部临时借款利息x万元未付,实完成利润x万元。
二、经营状况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xx支行各项业务发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存款总额有所增长,其中储蓄存款增幅超过对公存款增幅,且以储蓄存款为主。从我支行各项存款所占的比重来看,发展极不均衡。对公存款中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x万元,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持平,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存款占对公存款的x,较年初比重增加x。活期储蓄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下降x,与去年同比x万元;定期储蓄占存款总额的x,较年初增加x万元,比重增加x,与去年同比多增x万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总额的x,比重较年初增加x。
从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对公存款增势不好,受存款大户影响,下降幅度较大,。对公存款下降主要是我单位存款大户xx运用造成存款下降,虽然年初以来,我们加大了对企业存款的营销力度,走访了镜内的大小企业,宣传xx行支持企业的态度,在取得企业的信任的同时也扩大了xx行的知名度。同时受本地区经济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限制,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一季度xx支行新增存款帐户xx户,其中基本帐户xx户,一般帐户x户,但新增存款余额不大,不足以弥补大额存款的下降。
从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储蓄存款始终保持良好增势,一是目前xx是主因,二是xx支行加强对储蓄存款的xx也促进了增长。从年初伊始,xx支行就制定了本年工作计划,把存款放在首位,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xx岗位员工思想负担减少,工作态度转变,工作积极性增高,并通过加强和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积极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储源。xx岗位员工也通过各自的社会关系,努力挖掘储源。
从以上同比数据我们分析,xx存款同比增势绝对值基本持平,一方面反映出我单位xx存款总体增势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xx上缺少优质客户。
与本行其他支行相比我们xx存款增幅较小,排位靠后,一方面受地域和客户群体行为的限制,我们在本地区xx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各金融机构xx存款市场份额的调查,全城共有xx个储蓄营业机构,储蓄存款总额x亿,平均每个储蓄机构分摊标准余额为x万元,我们三个储蓄营业机构按平均值计算为x万元,低于标准余额。共有人口全口径约x万人,按人均分摊占有标准余额为x万元,xx支行现共有开户x万户,按平均值计算人均占有x万元,低于标准余额。
二是贷款适度投放,加
强信贷管理。一季度末,xx行各项贷款总 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增幅x%。贷款总额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下降x万元,增幅为x。短期保证贷款余额为x亿元,比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短期抵押质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中长期贷款余额为x万元,与年初持平。年初以来,结合xx对xx支行下达的信贷任务,信贷管理部门对我支行现存贷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并针对贷款即将到期的及时进行通知,要求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确保我支行无新生逾期贷款。
三是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年初xx支行根据现存的不良贷款实际情况,xx科便制定了清收工作计划,理清了工作思路,积极对逾期贷款进行清收收,明确了工作重点,加强建档建帐档案化管理。一季度末,xx行逾期贷款总额x万元,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率下降x%。不良资产清收同比多收x万元,完成全年工作的x,不良贷款利息清收x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x,按五级分类口径xx支行认定数为正常类贷款x万元,关注类贷款x万元,次级类贷款x万元,可疑类贷款x万元。不良贷款余额x万元,不良贷款率x%,比年初下降x个百分点。
四是业务收入增势平稳。一季度末,xx支行共实现各项收入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1、贷款利息收入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收回存量贷款利息x万元,新增贷款利息x万元。正常贷款收息率达100;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万元;3、其他收入同比多收x万元。各项支出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1、利息支出x万元,同比增x万元,其中预提储蓄应付未付利息x万元,全部提足;2、营业费用x万元,同比下降x万元,其中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全部提足,同时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五是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快。初步完成了x所、x所升级支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是公众形象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我支行获得了“x市商业银行先进单位”、“x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x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
三、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
20xx年一季度,xx支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有:一方面,xx支行对公存款增速xx,储蓄存款上一是活期、定期储蓄存款比例xx,xx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xx支行办公楼对外形象欠佳,也xx了本行的扩展速度。针对以上问题,本行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保持良好、稳定的xx净收入水平,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扩张规模及有效调配信贷资源,发展低风险的资产业务,降低资产风险程度。
2、稳步发展公司业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业务的服务范围,改变观念,从xx做起,xx发展。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2
一、引言
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国内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张。伴随实体经济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银行业的行业分化趋势明显。随着近年来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低,竞争对手的大量涌入,使得国内传统的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该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以及经营效率,服务效率的提升依赖于银行对员工专业素养、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而经营效率的提升则需要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定量定性的分析。为了使国内传统金融业能在这样一个竞争巨大的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继续持续稳健的发展,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使传统银行业能在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健康的发展,更好的给银行的客户和投资者树立信心。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家们就开始把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管理作为加强银行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银行作为一类相较于其他生产性企业更为特殊的一类企业,其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又相对较晚。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西方国家金融届和学术界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研究体系,这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的学术界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并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Alhadff[ ]1954年在对美国加利福利亚州210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分析时发现银行业的绩效与产出的扩大成本效应有关,且扩大的成本效应对产出有着负向的影响。1972年,美国学者David Cole首次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引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丰富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分析方法。1985年,英国经济学家West[ ]将因子分析法运用于银行业绩效评价中,并结合骆驼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因子分析法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Robert Kaplan和 David Norton在1996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能测量财务指标,还能准确地衡量出非财务指标,这一方法在当时也是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Allen N. Berger 在其文献综述研究中总结了130多篇关于各国金融机构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其中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自由分布方法和随机边界方法和因子分析法等。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李建军从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两个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分析,他根据商业银行的公共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将银行绩效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企业型绩效评价、公共型绩效评?r和综合型绩效评价。2005年张云在其发表的文章中系统的概括出了西方国家近年来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相关方法,从国内金融监管者、社会中介部门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三个角度分别对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沈春雨2011年在其硕士论文中总结了前人将EVA方法应用于绩效评价中的理论成果,尝试性的将EVA方法应用于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中。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在近年来还是比较丰富的,研究内容也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股权集中度、资本市场结构等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以及银行自身经营能力指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经济增加值法(EVA)、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因子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等分析方法。
三、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的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016年上市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银行样本,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这16家大型上市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数据每年均以年报形式准时向社会大众和股东披露出来,其数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主要从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风控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根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的通知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基础上从上述四个方面选取了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在第三章中有详细讲述。这十二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A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A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A3:成本收入比、A4:权益利润率、B1:流动性比率、B2:存贷比率、C1:资本充足率、C2:拨备覆盖率、C3:不良贷款率、D1:总资产增长率、D2:净利润增长率、D3:资本积累率。
(二)数据处理与检验
为了将数据统一量化,分别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按照方差为1,均值为0的标准化方法来进行。对处理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本次实验计算出的KMO取值为0.546,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检验中的统计量Sig.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应进一步分析。如下表1为KMO检验和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表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三)经营绩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
为了能达到经营绩效分析的目的,需要将各个原始标准数据带入各主成分因子的计算表达式中,计算出各个银行在四个主成分因子上的得分情况,方便更直观的比较各银行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异。各主成分因子得分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主成分因子得分
注:表2中FACi_1表示第i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
为了能客观的对十六家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结果进行一个评分和排序,本文选取四个主成分对所有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每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系数。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41.76%,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17.36%,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14.96%,第四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8.54%,因此,四个主成分所占的权重分别为0.4176、0.1736、0.1496、0.0854。银行评价指标的四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分别为F1、F2、F3、F4,记F为银行做种经营绩效评价得分,则
F=0.4176*F1+0.1736*F2+0.1496*F3+0.0854*F4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为:
F=0.4176*(-0.766887942)+0.1736*(-0.275967931)+0.1496*
0.592743371+0.0854*(-1.865390315)=-0.4388
其他各银行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也可据此计算出来,计算结果以及排名如下表3所示:
表3 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
(续上表)
表3中银行经营绩效综合得分有正值和负值,这里的正负只是一个相比较的值,并不是银行当年的的经营绩效为负。结合上文中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中得出的结论,每个主成分因子能反映绩效评价不同的能力,主成分因子F1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发展和风险控制能力,主成分因子F2和F3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选用F2和F3两个主成分因子的评分和作为盈利能力的综合评分,主成分因子F4反映了评价指标中的流动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总体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好,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比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排名靠后,排名为第12-16名,基本落后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从盈利能力来看,以兴业、浦发和招商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表现的比较出色,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近年来,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地区,这两家银行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国有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以非常高的速度进行业务扩展。从流动能力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表现也是独占鳌头,股份制银行规模相对五大国有银行而言其规模更小,各项资金的审批流程更简洁,因此在资金流动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有控股的五大银行是由“老国企”转变过来的,手续审批等方面也就更复杂,因此其资金等的流动周期就更长,流动能力也就被削弱了。
在发展能力上,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跻身前四名,虽然我国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占的绝对份额仍然较低,但其增长速度很快,体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从风险控制能力的角度来看,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一众股份制银行都名列前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等反应风险控制能力的指标比股份制银行高出很多,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严格把关,但是由于国有银行业务范围广,涉及的客户群体较为复杂,130%左右的拨备覆盖率足以保护高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
(二)提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1.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做好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化解和防控信贷风险的过程。贷款存续期内,贷款人应通过风险监测和贷后检查等措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或调整,对于符合不良贷款特征的,要及时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以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如可在灵活运用直接催收、诉讼、减免息、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打包处置、债权转让等市场化、批量化处置渠道。
2.完善公司治理,构建扁平化的风险管理架构
就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依然是其软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风险控制架构,对其进行重新构建,以防止不良资产的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比较脆弱,这就要求股份制银行在今后的公司治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容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3
一、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互动作用的理论分析
流转效益高低是影响农地流转主体是否参与流转的关键因素,流转效益由一系列因素决定,土地银行通过作用于各因素,提高流转效益,促进农地流转;反过来,农地流转带动土地存贷规模扩大,促进土地银行持续经营,两者形成互动作用机制。
(一)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钱忠好(2002)从产权角度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完全性是导致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缓慢的主要原因;黄季焜(2008)认为农地流转不畅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完全及劳动力市场限制有关;谢东水(2012)发现土地流转滞缓是土地产权残缺和劳动力转移不完全相互作用的结果;刘芬华(2011)认为农地流转速率缓慢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中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以及农地流转效益预期值是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研究,考虑到内因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本文认为流转主体从农地流转中可以获得的流转效益低下是导致农地流转不畅的主要原因,下面从经济学角度给出解释。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核心特征表现为逐利性,即一切经济行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利性,经济主体行为决策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理性,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选择都是最优的(刘诗白,2008)。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流转主体按其角色可分为农地转出方(供给方)和农地转入方(需求方)*。流转双方作为主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样具备逐利性,流转双方都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主要依据流转效益高低决定是否参与流转,若流转双方都能从农地流转中获得较高的效益,至少比未参与流转时更高,则倾向于参与农地流转,反之不愿意参与流转**。因而,流转效益低下是导致农地流转不畅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农地流转,农地转出方获得转出效益,农地转入方获得转入效益,转出效益或是转入效益低下,引起农地供给或需求不足,均将阻碍农地流转。
(二)土地银行作用于农地流转在以土地银行为中介的农地流转过程中,第一,转出方(转入方)直接将土地存入(贷出)土地银行,而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去搜寻交易对手,大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搜寻和信息费用。第二,单个转入方可通过土地银行实现一次性规模转入,而无需和众多分散转出方依次交易,一份契约替代多份契约,简化了合同履行的对象和路线,能有效降低谈判和决策费用。第三,土地银行作为专业化的流转中介,通过制定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履行费用。第四,土地银行作为土地余缺的调剂中心,促进流转双方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以长期契约替代短期契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各项交易费用。总之,土地银行主要通过降低农地流转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转出效益及转入效益,进而推动农地流转。另外,土地银行集中大量细碎土地进行适度整理,有利于满足规模经营者大面积转入土地的需求。规模经营者在劳动力或生产资料市场上谈判能力均较强,可节约生产资料购置成本,加之适度规模经营下劳动生产率更高,单位土地的规模经营收益一般高于分散经营。因此,土地银行的出现能够有效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及经营效益的提高,从而有益于促进农地流转。再者,土地银行作为专业化的流转中介,联结起众多分散的土地供求双方,集合了分散的交易信息,有利于形成相对合理的存地费、贷地费,防止存地费过低而抑制转出或是贷地费过高而抑制转入,有利于提高流转双方参与积极性,进而促进农地流转。
(三)农地流转反作用于土地银行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一方面,土地产权权能逐渐完善,承包地流转的法律保障逐步健全;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者流转。农地流转进程的日益加深将促使土地银行加快发展。其一,农地流转构成了土地银行存贷业务发展的基础。由农地转出衍生而来的存地业务是贷地业务开展的前提,土地银行只有先通过存地业务集中土地,而后才能开展贷地业务重新配置土地。存地规模制约着贷地规模,存地期限及价格决定了贷地期限及价格,贷地业务则是保障土地银行持续经营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二,农地流转的推进衍生出对存贷业务的需求,推动存贷规模扩大。对农户而言,农地流转权益保障制度的健全使其转出意愿增强,以土地银行为中介的转出交易成本较低,又可获得较稳定的存地费,催生出对存地业务的需求,带动存地规模扩大。对农业规模经营者而言,随着规模经营普及,其转入意愿日益强烈,而经由土地银行转入土地,可免去和众多分散农户谈判的麻烦,节省大量转入交易成本,极大提高规模经营收益,衍生出对贷地业务的巨大需求,带动贷地规模扩大。其三,农地流转进程的加深及土地存贷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土地银行经营效益提高。土地银行经营效益主要取决于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营业收入主要指贷地费和其他收入(比如政府转移支付);营业支出则包括存地费和各项费用支出(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房屋和设备折旧费,办公费用等)。随着土地存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业务经营平均成本下降,经营效益提高,土地银行得以实现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四)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互动作用机制综上所述,土地银行主要通过降低农地流转双方交易成本,提高双方流转效益,促进农地流转;农地流转进程的加深,带动土地银行存贷规模扩大,促进土地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二、四川彭州实践的调研分析
2008年四川成都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及股权量化工作顺利完成,但是对于以彭州为代表的地震灾区而言,在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地区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一家一户小而散的分散经营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后耕作半径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彭州市高度重视,及时在磁峰镇探索土地银行模式以解决农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2008年底首家土地银行即磁峰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成立,自此以后,土地银行模式在彭州各镇推广,截至2012年9月份已达20余家*。2013年5—7月本课题组对彭州5个代表性行政村(皇城村、鹿坪村、滴水村、双林村、白土河村)进行调研,各样本村均在彭州土地银行兴起早期(2008—2009年)先后成立了土地银行。课题组采取座谈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展开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中土地银行工作人员5人,农户160户,农业规模经营者10户,共发放调查问卷175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其中4份农户问卷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7.71%。
(一)农地流转发展现状及问题1.农户问卷调查分析。对农户主要调查其土地转出情况(见表1),从土地流转覆盖程度看,共70户家庭转出农地,占样本总数的44.87%,说明样本地区土地流转覆盖面较大,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流转过程不规范问题严重。农户转出土地原因方面,38.57%的农户感觉外出打工更赚钱,属于自愿转出农地;51.43%则表示村委会强制性安排土地转出,农户自身并没有农地流转决定权,其流转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农地转出方式上,68.57%的农户通过本村土地银行转出土地,单从“量”上看土地银行促进农户转出的效果明显,但是以土地银行为中介的农地流转过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并不清楚土地银行的内涵,由于样本地区土地银行管理层均由村委会干部兼任,办公场所也在村委会,即使是对土地银行有所了解的农户也多认为土地银行与村委会并无区别。通过土地银行转出土地的农户中,81.25%反映没有参与确定转出价格,72.92%表示对当前转出价格不满意,认为定价偏低,这预示土地流转双方存在较大矛盾,若不妥善处理可能形成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因素。总之,土地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地转出,同时农地流转可持续发展存在隐忧,农户与土地银行交易过程的规范性亟待加强。针对未转出土地的农户,着重调查其未转出原因,26.74%的农户表示找不到别的活路,只能靠种地为生;23.26%表示对能够得到的转出价格不满意因而放弃转出土地;34.88%的农户坦言由于土地自身条件限制,没有转入方愿意承租(转入);还有15.12%的农户宁愿抛荒也要自己留着土地,不愿意参与流转。对于前三类具备转出意愿的农户,若采取适当措施,不难促进其潜在转出意愿转化为实际参与,从而促进农地转出、增加农地供给。2.农业规模经营者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农业规模经营者主要调查其土地转入情况(见表2)。从转入方式上看,9家农业规模经营者通过土地银行转入土地,单从“量”上看土地银行在促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从对转入价格的满意程度上看,5家农业规模经营者认为土地转入价格偏高,加剧了农业经营成本负担。当问及“合同到期后是否愿意继续转入土地”时,4家农业规模经营者回答不愿意,并说明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收益波动幅度大,自身资金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低,意味着土地转入方对土地的需求存在不稳定性。
(二)土地银行经营现状通过对5家代表性土地银行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深入访问,总结得出以下几点:(1)所有土地银行均与本村村委会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且共用办公场所,当问及土地银行的性质定位,工作人员均表示土地银行是盈利性企业法人。同时,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着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等行政管理职责。由此可见,在土地银行经营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村委会非盈利性和土地银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2)当问及土地银行的存地费、贷地费定价依据,多数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惯例确定,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3)对于调查问题“当前土地银行经营是否存在困难”,工作人员均回答当前土地银行运行基本正常,其中4位表示土地存贷业务基本盈亏相抵,1位表示处于亏损状态。另有3位反映有20%~30%的农民因不满存地价格要求收回土地,2位表示存贷利差较低是当前土地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综上,彭州土地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地流转,但农地流转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农地流转不畅现象仍然存在,进一步发展空间较大;农地流转不畅又反作用于土地银行,表现为其业务经营普遍存在隐忧,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互动作用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三)调研情况总结土地银行自身的不足以及农地流转过程的诸多制约因素均阻碍了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互动机制的运行,导致两者不能实现共同持续发展。农地流转方面,农地流转效益低下是阻碍农地流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制约农民转出农地的因素主要有转出价格定价机制缺乏,农民对转出价格不满意;农民转出土地后就业渠道狭窄,劳动力转移收入不高;农村社会保障有待健全,农户转出土地存在后顾之忧。而影响农业规模经营者转入农地的因素主要有农业经营风险较大,经营收益不足;农地转入成本较高导致农业经营负担重;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支持不足,规模经营面临资金约束,融资成本较高等。土地银行方面,一是成立土地银行依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其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土地银行经营的现实需求,该法未将土地流转纳入经营范围,导致土地银行开展存贷业务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也未明确赋予政府监管部门相应职能,因而土地银行外部监管严重缺位*。二是土地银行内部治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村委会干部兼任土地银行负责人,村委会非盈利性和土地银行盈利性的目标直接冲突,并且村委会强制农户转出土地的现象普遍,农民权益被严重侵害。三是存贷费评估定价不合理,随意性较大,没有专业的参照标准和评估体系,难以形成存贷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土地银行经营效益低下。
三、建议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4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5
在学术界和银行界主要就是从“资产规模、经营区域和自主经营权”这三个重要的要素来判定是否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指一定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这就是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给社区银行的定义。
与此同时,芝加哥储备银行总结了社区银行的四个特征:一是规模小;二是经营区域的限制性;三是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四是核心的经营原则是关系融资,即在银行、小额的借款者和储蓄者之间建立联系,使信贷资金具有的更高效流动,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接下来我就将欧美澳地区的几种社区银行模式来做一下简介与对比:
一、美国模式
美国的社区银行采取了最有效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客户选择、地区服务和业务种类等方面上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在灵活的经营机制下能够很快地解决信贷经营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并尽最大的力量来满足所在社区的普通居民在金融方面的各种需求。
所以在美国,凡是社区银行做的比较好的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模式特点:在经营中通过并购重组,把自身做大做强;专业为各种客户量身打造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自身定位中,知己知彼,四两拨千斤;或者就是相互合作,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二、欧洲模式
银行业的发源地就是欧洲,所以在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发达健全的金融体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和经营问题,很多的银行纷纷撤点整合,甚至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出现了零金融的状态。就在这时为了挽救整体经济金融体系,就开始了社区银行建设的运动。
其在提供社区金融服务的渠道可总结为以下的几类:1、新设社区银行2、共享分支网络3、利用分支机构4、特许经营。在经济功能中欧洲的社区银行就更注重社会功能。
三、澳洲模式
澳洲的社区银行在建立的历史上虽然断交短,但其模式在所有社区银行运行的国家中最为成功。澳洲的银行体系是高度集中的,因为其四大银行具有绝对垄断地位。正是其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其只能走特许经营之路。
从澳洲的社区银行经营的所有权分析,本地居民和企业拥有其所有的股权权益。截止2009年,在澳洲所有的社区银行数量已达52家,其中的大部分运营状况优异,经济效益可观。就在这种特许经营模式下,股权结构合理、资金来源可靠、品牌忠诚度高、业务技能强等方面优势使其深受社区居民和企业欢迎。
从上面三个地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国内的舆论中发展和传播社区银行概念都是在以美国的社区银行为主,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于欧洲。
近来我们常常讨论的美国社区银行,在发展中也进入了瓶颈期。主要是美国各个州在先后取消银行业经营地域性限制后,根植社区的这些地域性明显社区银行面临着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本地区客户资源的掠夺,并且这些社区银行一直都是经营最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所以在这些涌进来的现代化银行所带领的创新金融产品的竞争下,对社区银行在传统业务的竞争中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在近些年来,美国的银行业就充斥着整合和并购的氛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业就产生了九千多起的并购,其中小微银行的并购案例就占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正是在这并购的浪潮中,美国的社区银行的数量、市场占有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于社区银行有限制资本规模,社区银行的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能力不足,但同时期的大中型银行的也因此原因凸显出其的问题,很多的基层消费者对这些大中型银行金融业创新性产品持强烈的质疑态度,侥幸的是原本一些社区银行的弱点反倒成为其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在近15年的统计中,社区银行平均每年的倒闭比例仅比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仅高出零点零三个百分点。
接下来我们就对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到现在的经验与教训做一个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其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
1、在经营上一个银行经营在限定的一个范围里,对其所面对的客户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对其从事业务往来,也就是关系信贷的能力。
在关系信贷的经营过程中,就提出了“软数据”的概念,所谓的软数据包括客户的实际情况,而这种信息一般只能亲身通过和客户的交流和来往才能得到。反之就是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债务分析等等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用报告中能够得到的信息。正是这种所谓的软能力,使得社区银行在向一些特定客户经营信贷中具备明显优势。
2、美国的社区银行的主要存款来自于大量的本地居民核心存款。他们的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本地居民,虽然在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就是这部分客户为社区银行提供着便宜且稳定的存款。所以社区银行在有这种较为廉价和稳定的存款情况下,社区银行的各项服务费用就会很大程度上低于各种中大型银行。
银行经营总结范文6
一、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特殊意义
1.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逐渐进军于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银行自身扮演着经营资金的特殊角色,其工作的首要重心就在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成本、利润、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课题。成本是利润的基石,怎样核算和管理成本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确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但是现行银行的发展模式和资金管理理念却仍未能跟上时展的脚步,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出现了诸如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资金不计效益、负债不算成本以及银行内部的资源被无偿占据、使用等等,这不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对银行追寻最大经济效益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
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也逐渐步入了与国际化的轨道,例如我国银行对外资银行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并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友好合作,其先进科学的资金结算系统、完善科学的资金运行模式以及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经营理念对我国银行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剂。同时对我国银行在结算、经营方面的计算机化、数字化以及服务质量的优化等领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外资银行的进驻同时也给我国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冲击。我国银行优化成本管理方案是既是基于国内实际发展情况的考虑,也是应对金融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逐步全面开放,国内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成本优化管理在提升银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其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在促使其转换银行经营体制的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从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银行成本管理方案优化
1.对银行资金实行统一配置和集中管理
实行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既遵循了坚持从我国现当代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和与时俱进,也是我国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适应于企业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对资金实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要充分发挥资金价格的导向作用,对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配置予以科学合理的计算,促进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调整银行负债资产业务的结构,推动银行在资金管理上不断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效益化的道路。同时我过银行资金的配置和管理还可以适时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资金运营方式。
2.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系统科学的资金成本核算认定体制
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系统科学的资金成本核算认定体制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优化银行内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我国银行整体竞争力、赢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银行内部科学合理的资金成本核算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科学合理认定银行的筹资资本。银行资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合理的渠道、以最低的成本筹资银行资本。筹资资本主要由应缴税金、工资费用以及存款利率组成。其中应缴税金是指依据国家所规定的纳税范围比例和范围予以计算;工资费用则是依据一般年份的给予标准,按照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进行设置;存款利率的衡量标准则主要依赖于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以上三个内容是筹资资本的基本标准,缺一不可。对于筹资资本的合理认定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基层把降低成本和扩展各种业务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有机联系咋子一起,也有利于其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联系起来。在进行筹资资本的认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其由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定期存款量和存款剩余量大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地运用“特约存款”的途径给予其一定的缓和期。同时对于一些刚刚开拓的银行业务,特别是长远利益大眼前利益小、整体利益大部分利益小的项目,在费用开支和利息计算上应该给予相关的利益津贴,从而为整个银行和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以赢利为发展目标的资金配置体制。对于银行资金的配置需要秉承“有效、合理、赢利”的基本原则。其中“有效”是指可以随时对银行内部基层资产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及时正确处理低效率、无效资金占据使用现象。“合理”主要就是对银行资产配置上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赢利”就是经过一定的资金成本估算后适当定价以此来给予基层一定的赢利,从而推动基层积极主动寻求可以获得高效率回报的银行投资项目。
遵循以上三个原则首先要对资产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资产标准的划分需要对信贷台账给予的信息资料进行参考和分析,为了确保资产标准分类的正确、完整和避免重复,在进行划分时可以按照五级分类法或者信用等级。
其次,对于资金的配置还需要和实际执行利率相互融合,以确保银行资金的配置可以适当地给予基层一个公正、客观、合理的赢利空间。一般而言,对于特大型系统贷款或者是企业,通过相关批准可以适当下浮利率;正常的资金配置则主要考虑利率政策方面的影响;其他的贷款则在正常基准利率的标准上上调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等等。
最后,银行资金的配置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价格导向作用。为了降低不良资产的占用比例,一般对不良资产配置资金价格相比较于正常收息贷款和平均利率要高,这样也有利于推动基层积极压贷与催收。而对于银行内部资产需要进行重新划分,将正常费用开支项目、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一并列入正常资金的使用范围内,且资金的配置一般低于其他的贷款。对于银行资金未及时处理项目、各种贷款等一并列入额外的内部资金使用范围内,资金的配置价格则与不良资金和一般的资金持平。对于有较好的发展前途、投资规模比较大、项目建设周期较短以及有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工程,在资金价格配置上可以优先考虑。在资金配置上还有一点需要额外注意是要全面考虑历史残留的特定因素。例如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既要考虑由于政策因素而促成的一般性问题,也要考虑到其和人民银行贷款资产的不同点。
(3)平衡资金配置和资金集中利率差价。这也是促进银行负债业务平衡发展和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赢利能力的重要要求。银行资金配置价格对于银行基层行销业务来说既是一种回报,同时也有利于为银行基层营造一个公正、客观的竞争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价差行能够充分利用贷款项目多、客户多的优势着重发展结售汇、贷款行销业务,凭借借入资金、发放贷款的途径来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存差行可以充分利用存储用户有多、资源丰富的特定条件来扩充和发展自己的负债业务、个人以及中间业务,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不仅有利于避免因为自身条件的盲目性而形成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也有利于银行资产相关业务的协调均衡发展,促进银行内、外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提升我国银行的总体竞争力。
3.健全银行内部的运营体制,确保资金运营风险
优化银行成本管理方案必须要有比较健全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银行可以借鉴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加强对银行的授信管理,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审批制度和审查程序,确保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完善对资金的科学预测、风险预测系统,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的网络优势,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强化外部联系与沟通,增进内部信息共享与交流。随时优化对资源、信息的配置和交流,防止利率、市场、经营风险的产生。同时还应该健全对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制和更新银行经营管理理念。适时对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予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及时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充分了解和认识现实状况;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和迁移方式。促使银行的经济效益能够和行内的相关领导自身利益、行内员工息息相关,鼓励其进行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