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1
金融垂直搜索是专门针对金融行业信息的专业搜索引擎,其特点就是“专、精、深”,明显具有金融行业色彩。目前国内信用体系并不健全,传统引擎不能满足用户金融信息领域的专业化搜索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其搜素比价成为人们普遍习惯。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互联网垂直搜索网站,包括融360、好贷网、财经道等众多企业。其中融360以金融产品搜索和申请为切入口,以金融领域的垂直搜索和智能推荐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并逐步向金融电商发展。上线一年半的时间已经集成了2000余种贷款、入驻近千家银行,用户月申请贷款金额过百亿元。由于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基本盈利模式和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所以本文选取融360作为金融垂直搜索网站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发展策略做出建议。
二、融360盈利模式分析
融360的主要盈利模式有:一是垂直搜索模式,消费者在网站上输入金额、期限、用途、自身收入等信息,即可得到相应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借贷方案。消费者在比对各方案后自主选择方案并一键提交申请,无需前往线下物理网点办理。
二是智能推荐模式。融360基于搜索和交易记录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贷款产品推荐服务,同时也为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金融创新定制服务。
三是O2O在线申请平台。用户搜索比对确定方案以后,可以在线填写申请材料贷款。申请完成后,信贷经理会与申请人进行联系,确认之后就可以去申请贷款。并且融360并没有单纯的照搬线下模式,而是结合网上申请优势和特点,优化了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和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界面友好感。
三、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百度盈利模式问题
融360其实扮演的是金融领域的“百度”,在商业模式上融360上游汇集数百家银行,下游对接用户。由于金融垂直搜索公司大都处于培育市场习惯和增加流量的阶段,为大量保持已有客户和增加新入流量,搜索平台暂时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实行补贴策略,而对于上游具有大规模客户的银行进驻搜索平台也实行免费策略,所以融360等网站仍然处于初期低盈利或者负盈利的阶段。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重视
尽管融360定位是为银行高效的寻找优质借款客户,但目前并没有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对于网上借贷客户资信存在疑问,对于金融产品线上申请和销售反应并不积极,同时用户在搜索比较后在线申请时与信贷经理联系沟通也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三)客户缺少网上搜索比价习惯
虽然国内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搜索消费信贷产品的人数只20%左右,与欧美发达市场相差较远。地域方面国内大城市所占比例不到30%,中小城市比例则更低。此外国内客户网上搜索比价的习惯仍有待培养,目前整个中国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信贷产品等金融产品的人还不到10%。金融搜索平台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人们成熟的在线比价行为上,但目前国内用户的比价习惯还未养成。
四、融360盈利模式发展策略分析
(一)延伸产业链整合盈利模式
360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信息型垂直搜索,更多的具有电商化特征。目前融360应该扩展产业价值链,打造在线金融平台,依托传统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建立高质量风险控制体系。继续深化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打造金融销售平台,这能够真正使融360避免与金融大鳄直接竞争,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产业价值链上重要的环节和银行销售渠道的重要补充。
(二)大数据技术平台应用
融360应该构建大数据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更加适合个性化、小众化的金融产品,抢先占领个性化金融需求的蓝海,集聚先发优势和客户流量。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和其自身条件,预先为金融机构筛选高质量的客户,并且通过历史比对信息对于客户投资和信贷做出初步风险控制和预测,致力于打造一个财富管理平台。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2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3
摘 要 本文以中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两家典型物流企业UPS、顺丰为研究对象,阐述与分析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应用中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具体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业务模式、开展条件、组织架构等方面,给出了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物流企业 UPS 顺丰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为供应链链条上相关联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其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这项金融创新业务,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优化企业营运资本。根据Demica 公司 2008 年的研究报告,在当今信贷环境恶化的状况下,有约93%的国际性银行感觉到公司客户对供应链金融的强烈需求。据《互联网供应链创新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万亿人民币。供应链金融总体可分为三种模式: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3]其中,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提供方,物流企业也往往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所有企业中的核心企业。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论述、对运营资本的影响方面。Hofmann定义了供应链金融、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García和Martínez对西班牙中小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应收账款天数、库存天数呈负相关。但有关供应链金融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虽然一些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自身提供了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案例,但很少有较深入的解析与对比研究。
国内开展早、成果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服务模式。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创新提出“1+N”供应链融资模式。刁叶光和任建标提出了将反向保理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并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李建军和朱烨辰建议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以帮助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同时用以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关于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优势分析、框架构建方面。若以整体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的话,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模式机理、风险控制方面,虽然成果显著但也并未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做特定分析。总体来看,有关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研究较少、层次较浅,其中中外典型企业的对比研究在国内外更是空白,这与之前国内经济体制有关――非商业银行不得进行支付业务。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改革,银行卡收单牌照的开放化,“工业4.0”、“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国内的一些非商业银行企业也获得了机会,正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包括顺丰、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中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业务不断扩大。因此,对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符合时展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就如美国典型物流企业UPS,自1998年起就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现在业务成熟、行业领先。因此,有必要将两个典型物流企业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与顺丰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出各自特点,对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有效建议。
三、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下UPS、顺丰的运营概况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中,物流企业作为资金提供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发展自己。例如,物流企业掌握有抵押货物的准确信息,这样物流企业就可以为那些面临赊账压力的客户提供短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从1993年开始,UPS推出了以全球物流为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UPS物流集团,统领全公司的物流服务。1998年,UPS资本公司(UPSC)成立,为客户提供包括收取货款、抵押贷款、设备租赁、国际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2001年,UPS集团资金逐渐雄厚,在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B)后,将其融入原来的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FIB丰富的中小企业营销经验也让UPSC将其客户定位为中小企业。2002年,UPS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成立,并将其业务拓展到第四方物流管理。2008年,UPS推出了针对在美国的买方的“货柜融资”服务,该服务主要为其客户提供长达60~90天的融资便利。
2.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 的业务案例――与沃尔玛的合作。
世界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身为强势的买方,通常会要求东南亚供应商、出口商垫付全部货款,待收到货物后30~90天才会结清账款,这样的行为往往会给中小供应商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供应商甚至不敢和沃尔玛公司签订大单合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推出了一项能够互利共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该服务不仅可以保证沃尔玛能够延长付款期限,也可以让其供应商利用沃尔玛的信用以更低的利率获得应收账款融资,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图1所示,首先,UPS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签订多方合作协议,由UPS作为两者的物流服务商。同时,UPS还扮演了中间结算商的角色,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供货商进行支付结算。最后,由UPSC与沃尔玛进行最终贷款结算。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既使得沃尔玛免于和大量供应商逐个进行账款结算,缩短了供应商的账期,也为UPS自身扩大了市场份额,在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上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众多中小供应商还可以获得由UPSC提供的为期五年的循环信用额度,以此来帮助他们规避沃尔玛延期付款的风险。对于那些缺乏信用支持的供应商而言,通过UPSC进行融资的成本也是远低于其它融资渠道的。因此,无论是UPS的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还是沃尔玛和其供应商,都得以从中受益。
(二))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业务案例
1.顺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顺丰集团在2015年上半年经历了组织架构变革,现将集团划分为五大事业群:金融服务事业群、供应链事业群、速运事业群、仓配物流事业群以及商业事业群。在2013年8月,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入股顺丰且持股比例不超25%。顺丰集团早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代收货款服务和物流服务中保价等增值服务;2011年12月,顺丰宝正式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接着,顺丰的金融平台――顺银金融于2013年7月正式获得由央行发放的银行卡收单牌照。在这一阶段,顺丰内部强调虽然其连续获得两大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顺丰的主要金融交易业务还是集中在内部服务,银行卡收单则主要针对与顺丰合作的电商企业等客户,为客户提供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服务。2015年3月,顺丰推出了“仓储融资”服务。2015年4月28日,中信银行与顺丰集团达成跨界合作协议,不仅推出了联名信用卡和“中信顺手付”移动客户端这两款产品,双方还表示在O2O应用、社区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目前,顺丰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仓储融资、顺丰保理、订单融资和顺小贷这四个产品实现。
2.顺丰的业务案例――与天猫某知名企业的合作。
某知名品牌在天猫商城的商的采购周期为每周一次,销售周期为半个月。虽然销售额迅速上升,但由于资金的缺乏,该商的贸易规模始终难以扩大,这是因为该商主要是依靠网络销售,没有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进而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面临融资难题。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该商是顺丰的分仓备货客户,故其获得了由顺丰提供的10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和1000万元的仓储融资额度(指信誉良好的电商,可以通过抵押其存放在顺丰仓储中的商品,获取顺丰提供的质押贷款的服务),使该电商企业可在授信范围内随时提款采购,顺丰提供贷款后,电商进行采购并将采购的商品存放在顺丰的仓库内,然后通过销售的回款来偿还贷款。顺丰不仅可以提供100万至3000万的贷款金额,还能为电商客户的采购及销售提供资金、仓储、配送的一站式服务,如下图2所示。其中,成为顺丰的电商客户需符合顺丰的审核标准:其商品须存放于顺丰的仓库中,并由顺丰完成派送。与银行相比,顺丰能够为电商提供更低的融资利率,并且为不同的电商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电商可以让顺丰先发货,再还款,这样不仅可以做到随借随还,还可以结合顺丰的代收货款业务直接冲抵贷款,免去自行安排还款的流程。
四、UPS与顺丰的相同点解析
(一)业务模式本质相同
UPS和顺丰都是以货物与企业信用作为融资依据,都是物流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并提供资金,并且都是从两方面盈利:仓储费用与融资费用,两家物流企业都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掌握方,两家公司除了主导融资准备过程中对象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外,还担负着确定融资实施过程中融资利率、融资规模及还款方式等的责任。
(二)自身开展条件相似
两家物流企业都是基于物流速运及物流结算开展起来的,并且仍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在开展过程中,都拥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的优势。首先,在物流方面,两者都拥有高效便捷的设施配备、标准化的物流流程;在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两家物流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历史交易数据、支付交易数据和物流系统信息,还享有来自于B2B交易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可以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进行评价和评级的数据。
五、UPS与顺丰的不同点解析
(一)发展战略相异
两者发展战略不同。顺丰相比UPS多了商流方面的发展,包括顺丰优选、顺丰海淘等,顺丰指出这些板块支撑着整个顺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UPS则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扩张供应链金融业务,如2007年UPSC宣布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发展战略有所区别,UPS更偏向于横向一体化,而顺丰则更类似纵向一体化,后者进行的是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延伸企业集团主导模式的一种探索。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组织架构不同
UPS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成立UPSC,相对来说金融业务成熟、风险控制能力强。而我国经济环境决定了顺丰无法收购银行,故其成立了金融服务事业群,专门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但顺丰近期的表现,无论是2013年中信集团的入股,还是2015年4月与中信开展合作,都显示了其在金融领域与中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来说,UPS收购了银行,顺丰则会是独立开展业务或是与银行进行合作。
(三)外部环境差异大
首先,两者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它们在开展业务上的差异。其次,两者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中,美国电商发展成熟并已配备较完善的系统,如亚马逊、eBay等,因此,UPS的竞争对手强,其所处市场趋于稳态。而中国电商起步较晚,虽然京东、国美等电商也迅速崛起,但像天猫等大型企业仍以顺丰作为首选,因此,顺丰仍是行业内物流的领先,其所处市场处于急速上升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六、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战略
物流企业选择如UPS的横向一体化战略还是顺丰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都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市场竞争状况、未来趋向等综合度量。UPS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就意味着其现阶段难以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顺丰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其新增业务就要受到市场已存在并已专业化的产品的竞争,如其旗下网购服务社区店顺丰嘿客就远不如预期设想的效果。物流企业选择发展战略,还要考虑企业投资负担、市场时机、业务擅长与否、能否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直接与不同的对手进行竞争、行业状况等因素。
(二)衡量入股还是独立
无论是物流企业收购银行,还是银行入股,银行成熟的配套设施和富有经验的人才都会成为物流企业的极大助力,而且银行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共享客户。其中收购银行能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管理方便,银行入股则信息对称性稍弱,管理复杂,但要比前者少去用于收购与运营的大笔资金。物流企业若独立开展业务,则需大量用于提供融资的流动资金,客户也主要是原有仓储客户,此情况下信息完全对称、管理协调难度小,但计划与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应衡量自身资金、客户、信息共享、管理情况,决定银行入股还是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
(三)呼吁体制完善、把握市场机遇
首先,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呼吁相关改革,包括相关法律的健全、管理机构的明确化;其次,在新制度、新方案出台时,物流企业应积极研究新对策、新计划;最后,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时,物流企业应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能够精确实时把握抵押物状态的领先物流技术、与客户端直接接触的宝贵机会、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01).
[2] Hofmann E,Belin O.Supply Chain Finance Solution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1.
[3]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4] 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 Logistics Managment,2005(1).
[5] Juan P G, Martínez P. Effec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SM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07(2).
[6]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金融 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海从事金融业的人才占比达1%以上,而黑龙江省只占不到0.3%,只有不足5万金融人才。黑龙江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一类是高端的复合型、研究管理型人才,另一类是中端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服务、面向中小金融机构的应用型的区域性金融人才的培养。
一、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清楚
目前存在个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或照搬重点院校的办学思路、或延续普通本科院校教育理念,教学偏重于研究性和理论性教学模式。学校对金融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认识不足,导致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不够,造成了培养的金融人才缺少有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偏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的。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偏重金融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没能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联系,使课程内容无法面向实际应用,甚至存在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现象。另外,目前高校的教材建设发展滞后于金融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有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是“讲授+板书”的方式,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存在着纸上谈兵、课堂上卖保险、黑板上讲股票和期货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实训条件不足
很多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缺少在金融企业实践的环节,欠缺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甚至还存在个别非金融专业教师讲授金融专业课程。虽然从金融及相关行业聘请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授课,但个别聘请人员的个人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学校对金融专业配设的实训条件也较为有限,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却流于形式,尤其是在银行业,学生很难进入银行进行系统的实习,根本了解不到企业的真实信息。
二、改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3+1”模式,即在校内学习三年,在校外实习一年,具体安排是在学校学习两年半,出去顶岗见习半年,再回学校学习半年,然后毕业实习半年,后两个半年也可以根据企业和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金融及其相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应微观化,要尽可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使课程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并服务于社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避免向学生灌输更多知识,精简理论内容,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了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以使学生能动态地学习并掌握金融行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的发展,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新奇和刺激,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金融专业课。以30-40人为一个班级,进行小班授课,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程的内容选用讲授、案例分组讨论、项目教学、角色扮演、视频资料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授课,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密切与金融企业的关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的高层应积极发挥个人和学校的力量建立与金融及其相关行业的合作,将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实际体验业务的具体运作。教师也可以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接项目开发任务和专业教学工作,辅导学生边做边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实训基地,教师真正具有了“双师”素质,而且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真正地做到了“校企生”三赢。
参考文献:
[1]张宏妹,金利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吕晖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年02期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5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临近,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以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为主,其中非传统型业务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当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还存在着业务结构单一化、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业务创新步伐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纷纷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也指出了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传统型业务 非传统型业务
随着国债期货推出步伐不断临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已不远。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银行原先依靠利差收益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关于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的战略思考成为了业内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而且探讨商业银行盈利新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结构状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块,即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
(一)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指的就是利差业务,也就是以净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在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下,商业银行依靠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获取收入与利润。在先前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不存在利率风险,且收入与利润来源稳定。然而,利率市场化对传统型业务将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国际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的差额维持在0.5%左右,反观国内存贷款利率差额,基本上在5%-6%,如此高的存贷款利差才造就了国内商业银行庞大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那么国内存贷利差必将缩小,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非传统业务是指除利差业务以外,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其他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
第一,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类型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零售银行业务的理念来自于国外金融超市,其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的工薪阶层为主,结合客户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其投资和理财需求,为其推荐和量身定做理财规划,配置相应的金融产品。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分散且利润稳定,但其对银行销售网点的要求较高。
第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网点、支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企事业单位承办收付委托事项,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模式。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的业务之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信托业务、代收业务、租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以及结算业务等五种。相比较传统型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不需要银行动用自身的资金,其仅仅只是替企事业单位收付,因此,中间业务基本上不存在风险,而且收入和利润较为稳定。
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类别进行划分后,为重要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全方面服务业务模式。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其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拥有高净值财务的个人或者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富裕或高收入的私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信贷以及信托等方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也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的非传统型业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银行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服务业中的领头羊。当然,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于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但银行的盈利模式仍旧依靠传统型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来源,且银行将更多的资源投放于存贷款业务上,而对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从客观上引起了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的弊端。纵观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幅度过大。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还未实现全面开放,这使得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还能实现较高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加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那么目前商业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资金运用结构不尽科学合理。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利差收入作为利润增长点,这使得银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存贷款业务。在当前贷款利率不断下调和存款利率上调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使得银行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因此,这势必也造成了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科学合理的问题。
第三,业务盈利模式急需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将期货、期权等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对期货、期权等业务基本上是避而远之,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依赖于利差收入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非常发达,这为商业银行实现了大量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非常小。
三、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及建议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主体,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当然,商业银行是以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其必须要寻找自身的盈利模式。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趋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控制贷款坏账率。尽管利率市场化步伐避无可避,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务必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利率差将逐渐缩小,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润空间将减小。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控制坏账率角度入手,透过控制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坏账率而间接提高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以弥补因存贷利率差缩小而造成的利润减少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比重。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业务模式。相比较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仅仅只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收付事项,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未来的盈利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新型产品与服务,透过与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其在银行总盈利中的比重水平。同时,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促使中间业务的利润最大化。
第三,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期权期货等新型产品。金融创新是近年来也是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离不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近日,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重新开放的监管措施,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了极大的福音。金融业务的创新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规避与防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未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资产证券化、期货期权等等。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还包括了表外业务的创新,即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张银仓.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张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科技经济市场(经济研究版).2010(4).
金融盈利模式范文6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被看作是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优化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
一、央行降低利率,调整利率浮动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央行首次降息。这一举动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一步,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净息差肯定会继续收窄,这将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会产生“质”的变化,会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入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主要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我国的存贷利率大多是确定的,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
(二)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增加
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并且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长期中存贷利差都存在确定性,不用在利率管理方面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因此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使得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当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转变其盈利模式
不论是此次调整利率浮动空间,或者逐渐的实现利率市场化,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是为了鼓励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综合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并重发展。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在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确定中间业务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就信贷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应以信贷产品为基础,开展公司金融产品组合营销,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对客户进行综合化的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和客户综合贡献度。较高的利差水平为商业银行营造了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获利来源的盈利模式。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若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获得利润,势必影响创新精神,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从长期发展看,利差的逐步收窄,可使商业银行感受到获利能力下降的压力,从而促使其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领域、转变盈利模式,并适应利差的收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
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增加优质中小企业业务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为提高银行利差水平做出了贡献。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脱媒的加快发展将使得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的贡献度继续降低。为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采取“大浪淘金、区别对待”的策略,大胆扶持有前景但由于经济周期下行而暂时出现一定困难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有效的担保和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来控制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改造风险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特色融资产品,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是化解利差缩小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负债业务创新,自主进行产品定价和主动负债,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可以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通过交易方式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得以进人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