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布局,特色,体会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
略决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对该村现状充分调研、与村支“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湘阴县包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9年~2020年) 。
1 背景资料
包市村是湘阴县城西镇的一个行政村, 村地处城西镇南部。北接南阳镇渔场,东接白乌村,西接刘家坝村,南与合同村隔河相望。村民在包公庙机埠处较集中,该村村域总户数453户,总人口1594人。全村总面积:2967.9公顷。耕地面积151.8公顷,鱼塘面积63.1公顷,粮食总产量1500t 。农村经济总收入86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至2008年, 该村没有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商品粮种植为主,只有一些村民搞一些零散的特种养殖业,具有洞庭湖垸区治理的代表性。
2 村庄规划布局
2. 1 总体构思
本着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本,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良的生态环境,强调整体性,通过对现状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力,为村民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卫生安全的憩息之地。
2. 2 空间布局
该村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因势利导将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绿地建设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其空间布局为南密北疏,各类用地主要位于村道路南部,靠近主公路,以达到人、自然、村庄三者之间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目的。
2. 3 村庄居住组团
由于历史及生产方式的原因,村民居住建筑分散。规划将整个村庄的居住用地整体搬迁至村域南部,整合为一个组团,面积为15. 18 ha 。整个组团围绕中心绿地展开布局,用地包括:住宅、公建、道路、绿化四类用地。在住宅用地上建设6层的住宅,完全满足村民居住的需要;小区中央的绿地成为日常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村庄、组团入口处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使之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2. 4 村庄产业布局
农业村域中部原旧村复垦,建设成占地6. 45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村域东北部为11.5 ha的特种养殖农业区;村域东南部靠近居住区为大棚蔬菜种植区,面积为4. 4 ha ,村域的中部建设面积为151.8 ha的生态种植农业区;村域主公路旁依托便利的交通,建设面积为12. 3 ha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工业:为了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村域西南部分别建设面积为4.6 ha的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
2. 5 村庄基础设施
供水;充分利用该村丰富的水资源,并保留村庄西部加压泵房,采用集中式给水。规划期末, 该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燃气:发展沼气。生活、生产垃圾近期采用活动垃圾箱收集方式,远期采用上门、定时收集方式,垃圾转送至湘阴无公害垃圾处理场。
2. 6 村庄绿化
实施五项绿化工程:1.湘江大堤荒坡改造的绿化工程;2.主公路两侧20m的绿化工程;3.环村林带绿化工程;4. 村庄街道绿化美化工程;5.房前屋后绿化工程。
2. 7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
村庄外环境风貌整治主要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的改造和利用湘江湿地进行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的开发。
3 规划实施措施
3. 1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完善“规划许可”制度。2.严格保护村民的日照权力不受侵犯。3.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关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建设行为。
3. 2 村庄治理的实施措施
1.强化宣传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意识。2.加大投入,统一修建垃圾和杂物堆放点,使村庄环境治理成果达到巩固。3.健全制度,确保村庄环境治理经常化,为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奠定基础。4.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4 规划特色和体会
4. 1 规划特色
1.住宅用地规划要节约用地。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整体搬迁,对其原有居住用地进行复垦。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住宅建设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建筑层数以6层建筑为主,并注重建筑的外观造型。2.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发展布局要合理。村域中部原宅基地复垦,建设成环商品粮、特种养殖渔场的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生态旅游:建设集观光果园、绿色蔬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特种养殖为一体的重点观光旅游区。4.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体现生态建设的魅力。本规划面对现状,量力而行,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既满足了村民过上殷实幸福生活的愿望,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又考虑了该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规划方案经济实用;同时本规划体现了生态、环保、明秀、和谐的宗旨,通过湿地绿化、土地复垦,并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特色,建设标准化绿色蔬菜园区、观光采摘果园、商品粮加稻田养鸭示范基地,并规划建设猪场和鸡场。
4. 2 规划体会
村庄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结合现状,针对实际问题来解决,注重实用性,要考虑集中供水、供气的问题;绿化要有乡村特色,可以种果树和经济作物;要注重长效管理机制,可采取理事会、村民自治等方式搞好管理。另外,加强公共活动设施配套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地方对住宅采用标准图集,而对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设计的随意性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一些必备的公共活动设施采用标准图集的形式加以推广。
总之,推广村庄规划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
农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农村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
0 前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进行,加强对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的研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鞍山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地域组成,在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与沈阳、大连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鞍山农村地区体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为实现鞍山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科学有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鞍山地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三个市县的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农村体育”、“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等为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深入整理、分析,为本文的撰写提供数据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对鞍山农村地区的450户农民做详细的调查,以更好地获得本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1.2.3 数理统计
在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就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EXCEL等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准确的数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鞍山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状况的分析
2014年辽宁省农村常驻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1191元,而鞍山市农村常驻居民人均收入为12290元,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本研究就鞍山地区农村家庭收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鞍山地区的海城、台安、岫岩等三地,种植业收入排在第一位置,其他收入的排名依次为:打工收入、养殖收入、家庭加工收入、建筑业收入、餐饮业收入、交通运输收入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鞍山地区的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是靠种植业、外出打工等方式获得的。
2.2 鞍山农村地区家庭闲暇时间的支配
农村家庭的闲暇时间指的是日常工作、劳动等以外的可支配时间。通过对海城、台安、岫岩等三市县的农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闲暇时间的支配依次为:做家务、看电视节目、娱乐麻将、接见客人等,而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仅占闲暇时间的8%左右。这表明当前鞍山农村地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不能够满足体育锻炼所需的时间条件。
2.3 鞍山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
鞍山作为辽宁省的第三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是由来已久,通过对鞍山地区农村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的调查得知,有21.4%的家庭有体育运动器材,自制体育器材的家庭为15.2%。对农民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得出,有85%的调查对象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水平,这表明鞍山地区农民有着良好的锻炼意识,但是因为闲暇时间、锻炼场地、政府支持等原因,没有很好的实现和实施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2.4 鞍山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
体育人口指的是生活区域相对固定,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或者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身体活动的形式,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通过对鞍山农村地区体育人口的调查得知,农民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14%,其中,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22%,进一步分析得出,鞍山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大约为6.2%,这一数据与发达地区相比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3.1 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是指在建设鞍山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时,一切参与组织、宣传和管理体育活动的部门、单位或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所有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能没有行之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所以,这些条件对鞍山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在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加大宣传和提高自己的影响范围,使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人群加入其中。同时,应与时俱进,源源不断的从外部环境中吸取自身发展所需的有利因素,这样才可以使鞍山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体育专门人员素质,带领农村居民开展科学的健身和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及健康投资,更好的服务于农村体育建设,体育社会指导员和体育工作者是开展农村体育服务的核心部分。体育指导员的职责是宣传体育知识,普及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使居民闲暇时间的生活内容更丰富。成立包括体育专业人员构成的体育指导站和健身康复培训中心等相关的部门机构,为农村居民专门提供健身咨询和身体健康监测与评价,为农村居民进行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健身理论引导。
3.3 物质、资金保障体系构建
体育场所和设施是进行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健身活动将很难开展,农村居民应有基本体育服务权利就得不到物质条件的保障。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为农村居民配置基本必要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将“身边场地”的服务更好的落实,真正的做到“亲民、便民、为民。”另外,还应发动鼓励农村中、小学体育师,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科学指导农民开展运动锻炼活动。资金保障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资金的运营及升值等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把体育经费归入到财政支出计划,并积极吸收社会资源。
3.4 农村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后,对更丰富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关注自身身心健康。所以,有效的组织开展能提高农民兴趣的具有地方特色,受农村居民欢迎、容易接受和方便开展的体育活动,吸引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不但可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还可以在防止封建迷信和等活动在农村的流行,可谓一举多得。另外,还应当参考农村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具有民间传统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例如,腰鼓、拔河、秧歌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而且对和谐农村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制约鞍山农村地区体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样的,要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实际为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的调整本地区的农村体育政策,提高农村体育资源的覆盖度,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3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这个宝贵的假期里,为了能够使我的假期生活更添一份精彩,我选择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与各位老师同学组成一个小队,通过在乡下不断地走访宣讲法律知识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为祖国乡村建设献出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为此,不管这一路上是多么的颠簸,我也始终保持着兴奋感,对于接下来的活动和实践充满了向往。我们的行程非常的紧迫,但也足够我们在三天之内走完预定的五六个乡村了。在车上我们的带队老师不断地给我们讲述着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里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关键,并给我们分发接下来要在村里发放的法律知识小册,要求我们在这段时间里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放开自己,在众多陌生的父老乡亲面前要敢说,要能说,要在这段时间里做好心理准备。
不得不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心中的浮躁减去了很多,开始更多的思考其接下来的实践我应该怎么来准备。同车的同学们也一个个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看上去非常的可靠。
终于,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路程,来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xx村。我们与村里负责接洽我们的负责人谈过以后,就找到了一块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开始了我们的准备工作。包括桌椅和敞篷,我们小队的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的,一番锻炼以后不由得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情况了。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迅速的进入了状态,面对各位好奇而来乡亲的询问,我们积极地动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并且通过一些小的案例和事例来更好地佐证自己的说法,让大家能够快速的理解。xx村里的乡亲们都非常的热情,我们在结束了上午的活动以后,在吃饭时间不停地讨论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在村里村民们提到的一些比较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虽然大多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矛盾小事情,但这也足够让我们这些还没有走出学校的学生们有一种所获颇丰的感觉。
不同于在学校里书本上记载的经典实例,在乡亲们口中的事情更有代表性,纵然小但却是大家经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番收获下,哪怕是一开始对于活动有些抱怨和不满的同学们也闭上了嘴,心里也开始认可了这样的情况有助于自己的学xxx步。我们的队伍也开始真正的期待起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了。
虽然这样的活动比较累,但是我们大家都相信,经过这次三下乡活动以后,我们的成绩以及能力都会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以后步入社会以后都有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了响应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也给自己一次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团队一行五人,下乡做了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方式的调查研究,调查地点为xx镇xx村。在这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对当下农村现状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对村委会干部也进行了访问调查。发现,该村以往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给自足,仅少部分通过饲养家禽等转化为了经济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来,该村以“发展产业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广的优势,引导村民对土地进行了“多样化”经营,引入大量经济作物,同时保证自给粮食作物的种植,每亩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用。
村委会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大胆实践,科学创新,为农民谋福谋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促使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土地的经济效率低下,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高,随意在耕地上建房屋滥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革,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收入日益增加,他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土地非法流失的现象锐减。
这次实践,我们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此次实践,我们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了更多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此同时,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虽然部分农民认为政府还应适当提高农业补贴,但目前来讲,农村的现状较前几年已又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近年来的政策支持,从出台免除农业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再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一不说明国家的重视。土地在增产,农名在增收,农村的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乡二元格局也在逐步改变,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也能够安心在家务农,不同的选择同样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这次实践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正是由于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加强,才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天,但我们的收获是颇多的,这将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我也将劳劳记住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建设号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用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上再适合不过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挥洒汗水,收获富足。
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克服着语言不通的困难,我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xx镇xx村进行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xx大学向来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锻炼自己,因而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始终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始终以xx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秉承着xx大学“经世致用”的校训。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的能力和耐力。
农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两课”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
“两课”教育要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构建“两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实践空间组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等,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是促进“两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1.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两课”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也应坚持这一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新问题,实际在不断变化,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所针对的问题在不断变化,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高校“两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才能把握实际,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合点,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归根到底必须围绕增进“两课”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这一中心。改革如果脱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无论教学方法怎样先进,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都会将理论教育变成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术,都会窒息理论课的现实生命力。因此,“两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在内容上的重复;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地详讲、略讲、不讲,让学生自学等。否则,理论离现实越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减。
2.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走向社会,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由于目前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等还很困难,在人力、物力上都会受到限制,教师不可能搞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意义,可比较的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如建立农村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乡村,又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同样,建立企业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大中型企业,又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小企业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辨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加认清国情,使他们对“两课”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1)建立“两课”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或社会现象分析报告,记入学生成绩。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以就近、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且方便教师组织、指导,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如果难以组织大批学生统一安排社会实践,可以在各班中选调部分学生代表,分期分批进行,他们要负责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系统地向全体同学作汇报。另外,还可以配以图像等方式,增强实地感。如果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行,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需确定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独立操作的,需要学校和学院的配合。如果组织大批学生下去,人数多、规模大,时间安排比较难,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老师,需要和其他学院进行协调,另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经费。如果利用正常上课时间下去,可能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需要教务处协调。
(2)在校内开展诗朗诵、教学录像、演讲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学科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观展览就地取材,随时可以操作,只要有相关的展览就可实施。放映录像、电影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材料的典型性等特点,而且对“两课”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撰写学科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深入程度的考核手段,不需要经费投入,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可以边学习边思考,逐步积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学生一周时间专心于论文的撰写,以保证论文质量。参观展览、购买影像资料需要学校提供经费等的支持。演讲赛、讨论和知识竞赛,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开展的次数不可能很多,因此学生数量越多,相对而言参与的人数就越少,效果越不明显。
(3)结合假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任课教师可与院学生工作处、团委配合布置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行拟定调查题目,于放假前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开学后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递交小论文,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报告会。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两课”的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实效,方便易行,能解决目前学生多,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难题,是比较经济一种的实践教学方式,且符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模式需要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成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因为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要在新学期开学以后才能出成绩,和教务处的成绩管理要求脱节。如果能有学校支持,教师可以在期末把试卷成绩和平时其他方面的成绩先上报学院教学秘书,待开学后一个月之内把成绩综合,上报教务处成绩管理部门。这是这种社会实践操作起来难度最大的地方。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实践教学的终极追求,是主导实践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没有相应的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志则把工作方法比喻成“桥”或“船”。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拼船就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都说明,方法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取的工具、手段或操作的总和,而教学方法则是人们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工具和途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方法的运用,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完成同一项任务,能够运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诸多方法中,有的可能达事半功倍之效,有的可能达事倍功半之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引导人们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延缓或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完成。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4.改革考试方法
“两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最终目标是:理论是否能真正运用于实践,能否真正解决实践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理解、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试方法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命题不能过死,单纯记忆性的题目要少,理解说明的题目要少。为了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要保持“活”的特色,题型就要灵活多样。如简答、填空、辨析、改错、简述、判断、说明、立论、驳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变换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创新“两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丰富理论,使理论因实践的丰富而五彩缤纷,从而强化对“两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穆晓睦.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