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1
(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所有的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无法让学生操作,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既能避免实际演示带来的危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新课程强调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而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巧设问题,如扫帚底部为何会弯曲,扫帚运动方向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系等。这类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又如,我在完成《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后,设置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感到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并能够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例如,我在教学“压力”时,先举出一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有压力的例子,然后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接着提出问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有多大?”要求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
的物理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物理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内容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的。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
(一)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自学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让学生自己解惑排难。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多角度地分析物理知识,突破定式思维的限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内容,让他们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要提高分组实验课教学的时效性
实验装置忌课前给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的组装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组装实验装置,能使学生了解实验结果产生的内在联系和各个部件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认识问题的程度及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代劳。特别是电学实验。分组实验时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时不可忽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及时地介绍新仪器、新设备,点明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合理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可以巧妙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进行分析和思考。在生活情境中探究问题,能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启发,通过积极思考掌握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物理知识直观化呈现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把多媒体和物理知识有效整合,利用直观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进入到物理课堂中,使教学改变了枯燥的知识讲解模式,让学生在观看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激发物理思维的深入思考,使他们能够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微观世界的知识。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通过动态的模拟演示,能让学生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在多媒体直观教学中,学生发挥了积极的探索精神,他们运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能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有效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能让学生产生熟悉的感受,打消对知识的畏惧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让他们把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相结合,快速理解物理概念,并能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验教学,在操作中掌握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操作中,教师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外界事物的干扰,不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实验步骤,不能有效掌握物理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内容掌握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顺利完成操作活动,使他们有效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促进物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引导课前预习,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预习哪些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是很关键的。预习的内容一般以基本概念、公式、例题等内容为主,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何检查落实呢?由小组长交叉检查预习案的填写情况,没有完成的小组扣分,完成好的小组加分奖励。通过初步检查预习案的填写情况,提高预习效果。上课伊始,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订正预习结果,并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抽查预习结果,抽查对象为学困生,回答正确不加分,错误扣分。这样既关注了学困生,又督促了小组的帮扶学习效果,从质的方面强化了预习结果。经过了这样的预习,教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紧跟课标新理念,抓好本学科的特点,相信我们能够打造出更加高效的物理课堂。
作者:郭泽新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3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才更有成效。那么,我们的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无论是难度还是知识的容量都是相对较少的,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但是,很多学生总是在思想认识里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这就导致了思想上的不重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就会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时间、上课状态、课下作业等多个环节存在问题,而问题积累多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
(二)知识积累不够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来,对于学科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积累不够,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知识,这就导致对那些需要一定知识才能理解的历史来说学生理解不透,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状态,这就导致他在历史学习上问题较大。
(三)学生学习方法需要调整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就是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够学得不错,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学历史就是依靠死记硬背,但是在真正的做题环节,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这就使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费力而无功。
(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待改进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很多教师依然是坚持旧有的教学习惯没有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脱节,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只是在被动地听,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而不是真正地消化了知识,所以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也是我们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教学流程,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切实使学生既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同时又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的能力,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该怎样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呢?
(一)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充分重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课标,更要备学生,要在上课前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真实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预设和安排教学流程;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二)多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结语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4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应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可以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共同歌唱,之后,对歌曲进行分析与点评,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特殊培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以逐渐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配置问题,在第一学年之后,学生已经大致的了解声乐知识,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第二学年之后,通常情况下,会进行小组课的学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师生配置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状况,选择学生,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逐渐适应并且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断体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结论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5
目前,各类大学都对各自的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人对知识掌握的需求。但是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第一,师生关系较冷漠。我国大学教育中往往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态度、精神、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责以传授知识为主,师生之间则主要以知识为主要媒介进行单向传输。而关于学生个人生活、思想上的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很少交流,老师与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距离感。第二,许多教师的教学只注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真正注意到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意的引导、兴趣的培养、人格的健全方面所起的作用。第三,某些选修课程设置的初期忽视了学生的呼声和意见。某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但要围绕某种理念进行,对学生的兴趣也要加以兼顾,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虽不能脱离教材,但不应拘泥于教材。大学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增减加工和个人理解后的“重构知识”,还需要教师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时把学科的最新知识成果以及个人的科研成果在加工后融入教学内容。第五,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高等院校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是单向的由上对下的评价,或者说是评价主体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两种角色。在肯定这种传统的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要合理地加入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尽管学生的评价有局限性,但毕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不能小觑。以上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促使他们在理念上进行转型,才会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到某些细节的处理。
二、高等院校教师转变教学观与课程观的途径
(一)明确价值取向,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的实施方案
价值取向指教师怎样的教学劳动能够为学生所认可和欣赏的价值评价。确立了科学课堂意识的教师,会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根据,区别学生的认知水平、需求特点,认真而不是随意的、真诚而不是敷衍的、民主而不是独断的、开放而不是封闭地进行课程决策、课程编制及课程实施,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主张,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师在讲台上展现的自信、大气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阳光魅力,源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身价值的张扬,源于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的把握,尤其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品位,通过课题的选择,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教学过程。[3]教师对传统的课程文本的突破是教师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课程意识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否定,是对静态教材束缚的解放,是对新鲜的、前沿的学科知识营养的汲取,是对惯性教学思维的悖论。因此,这种创新式的突破是需要勇气、经验和智慧的,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进取精神,同时也是学生希望看到和认可的、科学的、有良知的、富有责任感的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真知。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构建课程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要求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角色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学习变成了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呢?一方面要求教师调整教学关系,改变占有式学习方式。目前大学生的逃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更多地是一种占有式的学习,弗洛姆认为:“占有式学习就是尽可能完整地把听到的一切记在笔记本上,以应付考试。这并没有丰富他们的思想,这种大学生最多不过成了某个由别人提出的观点的所有者。占有式学习的大学生只有一个目标:死记‘学过的东西’。”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无益。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从大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学生还是大学课程的局外人和旁观者,其主体性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被僵化的课程体系、陈旧的课程内容、自上而下的课程评价所压抑,因而大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让大学生成为大学课程的参与者,使大学课程成为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平台,使大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来的是“人”,而不是“物”。
(三)重视课程开发,努力拓展教学的广度,挖掘教学的深度
在教学理念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所得并不完全是教师和文本教材的直接给予,而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优秀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消化,重新解读,重新发现。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传承性课程和特定的教科书,而是把传承性课程与体验性课程整合为有机整体。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建构、创造的“生态系统”;教师备课时的课程分析,不仅要分析教学难点、重点等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更要注重课程开发与整合,挖掘、研究体验性课程的亮点,在利用非文本课程资源上下功夫;现行的个别教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先天不足”,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给予补充和再造。其主要表现是对教材外可用案例的筛选,重要概念、知识点的再认识,背景、战略的收集和积累等。
(四)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转变
高效教学论文范文6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认知教育而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仅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老师讲,学生听。授课教师忽视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整个过程单向单调,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易陷入沉闷、无生气的状态。学生没能作为学习的主体,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现代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下的辅助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内能讲授更多的内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教育中教师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也随之猛增,“满堂灌”的现象没能随着新教学手段的带来而改善,却越演越烈。教师备课做PPT,上课读PPT,下课后继续准备下次课的PPT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学生由原来的看着老师学,变为看着屏幕学,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的实施
1.控制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带着正性情感进行教学,这些正能量会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便会变的愉悦。相反,若教师带着负面情绪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倾注其情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一些问题,将情感倾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中。(1)尊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由于生源地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对应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2)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主动。(3)赏识。为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帮助分析问题。伯令纳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4)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善意的指出和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屡禁不止的现象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3.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注情感,在课堂外也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4.学生间互动高校教育的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协作完成,提交相应的成果或报告,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选或答辩,给予一定的成绩或奖励。这样一种学生间相互监督、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