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核心主题;组织线索;学科渗透;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我们常说的的"四大领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纲要》中用了"内容范围"来形容"四大领域"。怎样将其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达到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基本要求呢?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我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整合与有效实施行动研究》课题组采用的有效实施方法是:

1、核心主题拖带式如我校学生和石河子二十中参与的"走进自行车"主题活动中,以劳动技术为切入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掌握自行车组装、故障排除方法,到了解自行车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对人们骑自行车的情况调查和多种新型自行车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对骑车突击检查制动、防盗、骑车者法定年龄,使劳动技术教育获得有机融合。

2、组织线索切入式的方法是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的三个方面(自然、社会、自我)去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如"保护石河子水资源"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从学校、居民、公共场所所用水情况调查学会度水表、设计记录表、收集装水罐的标志,到对附近工业水域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就有关问题请教专家,再到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分小队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宣传节约用水、对学校厕所过去长流水进行改造,到设计图纸请学校安装红外线节水表每年节约上万元水费的事实索证,将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很好地融为一体。

3、学科渗透式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小主题。如"走进可爱的家乡石河子"或"寻访军垦文化"主题活动中,向《语文》学科渗透的活动有: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军垦童谣等信息资料,《黄沙绿浪》和《走马川》对比阅读、能写计划、产品说明书、合同、协议书、标书等一般公文;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有:统计分析制表;向《艺术》学科渗透的活动有:掌握军垦雕像、画稿设计及有关知识、学写、诵读军垦诗歌童谣;如我发表的兵团新闻《石河子市举行可爱的家乡-石河子"军垦诗歌大家诵比赛》石河子三中中学代表的队获师市二等奖。据了解,之所以获奖是紧扣了"诵"字朗诵《潮涌西部》;向《历史》与社会学科渗透的活动有:学生参观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大学博物馆了解石河子军垦文化的历史发展、欣赏鉴别;向《科学》渗透的活动有:学生能认识本地天山夹准噶尔盆地的特点及资源的丰富博大,主动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吸收军垦文化的精华。向《政治》渗透学科走进军营、警营如:《石河子第三中学320名初一新生到预备役品军队生活》。

4、活动方式切入式的整合方法,给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倡导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从而通过切入式的活动方式,达到领域之间的整合。

5、非指定领域领域的整合式:

中小学校的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如:石河子隆重召开第33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八师石河子第三中学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第四届少儿文化艺术节发于新疆校园天山网的社会教育活动等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这些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的是以集体活动为特点的综合性活动。这些非指定领域的班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大型活动等在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突现出以个性化社团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强化社团建设,提高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如:发表于兵团教育网的《石河子市举行可爱的家乡-石河子"军垦诗歌大家诵比赛》;《共青团农八师石河子三中团委获兵团五四红旗团委等殊荣》-新疆校园...《中国、兵团新闻网》《石河子第三中学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际交流活动见闻《中国、兵团新闻网》、《兵团教育信息网》.石河子教育简报年发稿近百篇。

总之,我们在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尤其在军垦文化中培育道德力量;以军垦文化为特色;以"兵团精神"为主线;以寻访军垦文化为研究课题;以"我与军垦文化"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整合来实现指定性领域和非指定性领域的高度融合,学校以团队活动作基础,开展以生存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假日小队等体验性教育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探究活动。在课时落实上对地方、班队、劳技课泥塑进行整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以弹性课时的形式开展,使活动有充分灵活的时间保障。在和学科整合实施:体现为与写作实践的整合如:《中国为学杯创新作文大赛石河子三中19名同学获奖》见北斗教育网,与数学问题情境的整合,与科学问题科普大赛相整合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典型的综合课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课程综合化的使命。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道路上,继续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将四大领域的整合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做精做好。

参考资料: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如今教师的课程理念已不再仅停留在课程和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应由过去仅仅是课程专家编写教材、教师执行的物化静止的文本状态,发展为课程与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接受,如何使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的课程从开发、定位到实施均能满足就业需要,成为职教课程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程开发”是指生产一个完整的课程的整个过程,包括分析(需求分析、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设计(方案)、编制(文件或媒体等)步骤。如果把专业开发比作企业的产品研发,则课程开发及研究就相当于制定产品研发的方法和规律。但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开发者主要是教师,一般情况下他们精通学科而非课程,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依赖于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经验,因此,对为什么要开设这些科目,学时分配的依据,今后经济、科技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精神、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等可能会考虑欠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熟悉和研究课程理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

一、课程的涵义

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中的普遍现象。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课程的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课程定义主要包括两层涵义,即给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内容和让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

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已比过去要复杂得多。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局限于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把课程拓展为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课程涵义的这一扩充意味着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还是一个课程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因此,课程开发不仅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同时课程不仅仅指文本层面的课程,还包括了从教师领悟到学生等一系列层面。这就是说,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教与学的行为赖以发生的行动框架,而且要开发教与学行动本身。

作为一种培养人预设方案现实施育人活动的媒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即在性质功能和总体框架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有共通之处。但是,教育性质、类别不同,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特殊的表现。而课程目标是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就成为了课程开发的关键。

二、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规定了培养对象在一定时限内个体发展应达到预期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规格和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一般地说,课程目标就是我们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能达到什么状态。

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目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导致职业教育的需求层次及相关技术技能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职业教育生源本身的复杂性,亦难用一个硬性的、统一上限的标准来要求。因此,不同区域、不同生源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灵活设置课程容量、教学进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劳动就业为目标,以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为依据。要对学校专业发展的趋势、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业市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性。当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并且有关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时,可以采用针对性强的窄口径专业课程(例如“订单式培养”)。宽口径专业课程覆盖的职业范围较广,职业适应性较强,这与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职业多变性是一致的。

三、课程内容的制定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之一。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一般说来,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准则:一是注意课程内容的基本性。高职院校所选择的课程内容除要具备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是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课程内容若不能被学生同化,成为它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

鉴于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先要进行职业工作能力要求的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分析,以确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最根本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然后推衍开来,考虑掌握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所需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推断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课程是一个系统,更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不仅课程系统的各领域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且各种领域中的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相互作用。职业状况发生变化,必定引起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就必然引起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相应变化。课程系统内部的各种动因推动着课程发展、课程观的变更。随着经济改革、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系统塑性在发生变化。同时学生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学制高移化、学校竞争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系统的变化。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应随着各种课程系统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更加灵活地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增加新内容,及时引进前沿的科技知识,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

为了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学习产生累积的效应,还需要对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加以有效地组

织,使其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所谓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将所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高职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言,更强调其“进行行动”,即“做”的行动,因而他们需要的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从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比技术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超越单一的技术知识,从注重单一的技术知识到注重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应当成为高职课程开发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时应关注的一个要点。

五、课程内容的评价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判断,从而为职业教育技术课程的改进作出决策。

课程评价要强调及时性和一贯性。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开发的不断变化,课程系统只有及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调整的依据就是评价。

课程评价要以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当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立足于教育理论、学术要求而转变为立足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既是培养目标,又是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评价还要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的专门教育,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生产第一线。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从他们的身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同时用人单位往往有来自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经过横向比较,提供具体实用的信息。课程开发具有专业性强、难度大和各有特色等特点。对课程的开发工作要注意灵活和创新,同时要坚持规范性,即要按照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用。为了提升开发课程的效用,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是少不了的,但也不能盲目照搬,即使是国外成熟的经验。由于教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某些内容、结构,以及课程观方面的价值倾向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即使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情况千差万别,何况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状况的变化,人们的心态也会有所不同,对高等职业教育成果的期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征求不同的意见,综合思考,从而编写出适用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卢昶,刘静予.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3

一、主要任务和实施原则

(一)主要任务。

从*年秋季起,招收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使其免费接受3年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项及以上技能后稳定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毕业后推荐就业率达100%,帮助贫困学生家庭实现脱贫奔康;三是帮助其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在本市二、三产业就业。

(二)实施原则。

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统筹,由市、县(市、区)劳动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和扶贫机构及承担任务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公开公正、就地就近、市场导向”的原则开展具体工作。

二、资助范围、标准和名额

(一)资助范围。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资助对象为市扶贫办确认的,*市户籍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资助标准。

1、学杂费资助标准。按每人每学年3500元的标准给予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资助,资助内容包括全部学杂费、实习实验费、住宿费和技能鉴定费。未达到省物价部门批准的职业学校收费标准部分,由承担任务的学校补足。学校收取物价部门批准的代收代支费用每年不得超过300元,由学生自负。

2、生活费资助标准。在校的一、二年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含目前在读的智力扶贫生)可享受生活费资助,生活费资助纳入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形式统筹解决,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按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广东省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粤府〔*〕92号)规定,由中央、省、市、县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三)资助名额。

我市的资助名额由省扶贫办、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教育厅根据农村贫困家庭生源状况联合确定。

三、办理程序

(一)下达指标。

市扶贫办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妇联,根据省下达我市的扶贫生指标分配计划,于每年4月初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

(二)资助申请。

1、符合条件并希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向所在乡镇政府申请。

2、乡镇政府负责初审并提供申请报读的当地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名单;县(市、区)扶贫办会同同级劳动保障局和教育局对贫困生名单进行确认。

3、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和教育局于每年5月底前负责将确定后的名单分别报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的招生管理机构汇总;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招生管理机构将汇总后的名单分别上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教育厅。

4、承担培训任务的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确定的招生范围,分别与市劳动保障局和市教育局的招生管理机构联系录取贫困生,按相关规定核发入学通知书,并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持通知书、身份证和相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劳动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和扶贫机构要把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各自职能负责管理和指导,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保质量,服务就业。

承担任务的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和推荐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地就近就业,并认真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三)加强监管,突出实效。

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对在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建立资助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对虚报冒领资助经费的,责令当事人退还全部资助资金,并依法严肃处理;对克扣、挪用、挤占等违规使用资助经费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及当事人责任。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注重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行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实行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根据需要和选择通过行业有关的考试、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从而实现培养职业实践能力强、毕业就能顶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具有多方面的意义:①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②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学改革;③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应该深入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

二、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果与经验

1.高职教育定位要明确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业、教育界同仁都在探讨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侧重工艺、施工技术,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或管理人才,这基本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同时认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之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要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已得到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肯定。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毕业就能顶岗”成为高职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优势所在。2.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高职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努力,不但要获得代表合格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而且要获取证明自己在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和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人事部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劳动保障部设立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的种类见图1。显然,以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其中,从业资格证书及主要的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一是测量工、试验工、建筑电工等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种;二是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等用量很大的工种)是特别适合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也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多拿,作为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证书层次较高,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方向,其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应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容,学生再经过一定的实践年限能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很多毕业生分配时已获得“双证”或“多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主要举措及效果有:(1)将必须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2)通过教学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3)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与关键岗位考试认证,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更加重视,加深对工作、就业的理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为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在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建设部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还很不完善,就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类岗位而言,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开始运行,但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仍处于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加快完善相应制度的步伐,给高职教育以参考与指导。问题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有些学校把这项工作已产业化、商业化了。考教不分离,影响了“证书”的含金量。问题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学科教育,能否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理定位并付诸实施,办出职教特色至关重要,否则将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误人子弟的困境。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用人单位已给我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1)避免不切实际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要保证,师生比例要适当,学院定位要合理,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的需求和学院特点、能力相一致,这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增进校企合作和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5)职业教育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国家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更加严格、规范,高职生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于从业资格)。同时,要保证“证书”的含金量,真正培养出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6)提升职业资格水平,高职院校要成为“技师的摇篮”,配合劳动部实施“三年50万新技师计划”。

四、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思路与设想

1.高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途径、程序和方法

(1)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注2:其他专业资格证书(如架子工,机械工,电工,油漆工,电、气焊工、档案工等)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精力与爱好去争取获得。(2)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配套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某一专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训等全部教学环节均完成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或考试后,才有条件申请相应的“证书”。(3)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程序:1)学生符合相应的申请“证书”条件后,可由本人向学院培训部(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有资格对专业资格证书申请人培训与考核的部门)提出申请;2)培训部将严格审查申请人的所有资料(包括相关课程成绩和在校表现);3)审查通过后,连同基本资料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申请发证;4)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根据对学院该专业的评估、考察,学院教育质量及其信誉度,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通过必要的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和岗位技能实操测试后,择优发证。(4)其他情况没有完成相应教学环节,没有通过培训部审查及被省建设厅人事教育处淘汰的学生,要获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与社会其他申请人同等看待。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abil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learning to do, is the needs of student to develop to surviv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ersis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ductive labor, social practice,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elf-exploration learning.

关键词: 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活动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practical ability;practice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从早抓起。

近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婴幼儿学龄前的教育,可以把儿童的智商提高30分之多。布鲁姆总结前人大量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后也提出,假如以17岁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长到4岁,智力大约达到百分之五十,8岁时已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8岁到17岁时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发展,在最初4年等于以后的13年的总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关键年龄期,培养和教育的情况如何,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力以及创造能力。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年龄期,人的智力发展将是难以弥补的。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她从小被狼叼去,直到7、8岁才回到人中间,尽管以后在米德拉孤儿院经过9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也无法补上她所失掉的智能,在她17岁死去时,其智力水平仅相当于3、5岁的正常幼儿。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人的潜能是遵循递减规律的。比如说,生下来具有100度的潜能,如果从小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很出色,那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潜能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郭沫若称之为“天资递减律”。

可见,智能培养必须从早抓起,创新能力当然无可例外。而实践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 实践能力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实践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须是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另外,创造也得在实践中完成,离开了实践,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如果弹钢琴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是难以精通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绝对化,但也有某些道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手指的工夫是很强的,而锻炼手指的工夫当然从小开始为好。学杂技也是这样,体操运动也是如此。这表明了长期的、艰苦努力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也就道出了个中哲理。

历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一位天才人物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也都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就拿爱迪生来说,他曾一度是世界发明家之魁。他有着1000多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专利权,以致人们认为世上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情,人们开始称他为“魔术师”,好像他搞发明创造就如玩魔术一般。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到爱迪生是在多么勤奋地工作着。他经常一天工作20小时,而且他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他在发明灯泡时,试验了1600种物质,甚至包括朋友的胡子,看看它们是否传导电流并发光。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做了让电流通过置于真空玻璃罩中的一根炭化棉丝的试验,试验灯发出一种微弱的红色的光芒。令人惊服的发明,证明了电灯是“世界之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并且就学习过程来讲,历来强调知行统一,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闻”、“见”、“知”、“行”四个阶段,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行之,明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在博学、慎思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北宋的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南宋的朱熹也指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明朝的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陶行知说:“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而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指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知识,再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习活动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决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2 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创见是创造的花蕾,好问是创见的幼芽,而实践却是好问的土壤。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阵地,因此,应大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此,要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重视学生实验;开设活动课,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重视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以及社会调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学习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强调儿童与课程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杜威1896年创办的实验学校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所谓“作业”,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包括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他认为这些“作业”的教育价值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又能代表社会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固然需要与具体的、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但这并非提供实践机会所指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提供好思维材料。因为思维要经过对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来实现,这是一种“思想实验”,没有一定的思维材料做基础,“思想实验”就难以进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①通过语言直观勾画出学生已有的表象;②通过对实物、模型、教具、图形等进行观察,以形成知觉和表象;③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广大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探讨、总结,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即正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时下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以知识的系统性编排的,使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只会是“传递式”,这种教学方式,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仍可能培养的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人。相反,应该把知识看成人类对客观世界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东西,教学中就不应太多的或者单一的注重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理念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包括设计一些重应用,注重动脑动手的好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年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心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2]刁维国.运用教学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2(5).

[3]刘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J].教育资讯,2009(11).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6

一、学校生物园地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1.生物园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推进全课程教育的一个途径,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需要很多实际内容来填充,学校生物园地作为非学科活动区为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填充了一项确切的内容。生物园地建设为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场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在生物园地劳动锻炼肢体,学习植物、动物的种植、养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学生通过在园地里切身接触、观察植物、动物,提高自身感应现象、认知事物、探索植物动物进化过程的能力。学生通过享受生物园地创收项目的成果(果实),培养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生物园地是改善环境的需要。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校园环境,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层次以及影响力、渗透力也意义非凡,学校如果不加重绿化美化,势必成为这美丽图画中的一个斑点;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正是对学校绿化美化工作的强化,是对学校面貌的着装打扮,从而使我们的学校以鲜艳的色彩点缀于美丽城市之中,可以说生物园地是作为学校校容校貌的一个亮点。

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生物园建设缺乏规范,随意性大。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教学大纲》和《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生物园地面积应在300平方米以上,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进行建设,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开辟出一块空地作为生物园地的范围,而没有相应的设施,同时缺乏层次。

2.学校生物园地缺乏内涵。学校生物园地中的动物、植物等品种单一,有的只是摆设,有些学校只管种植,不管死活;形式主义表现突出。

3.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生物园地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应先容易再提高,先框架再系统,先基本再达标;而有的学校为了赶进度,搞突击建设,只是为建生物园地而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4.学校生物园地建设缺乏资金。生物园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生物园地建设的需要。

三、生物园地建设的努力方向

1.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规范建设。新建学校或旧校址改造学校,在整体设计规划时,一定要按照《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将学校生物园地以及新标准中要求的其他项目规划在内,争取每一个新建或改建成的学校都符合新标准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硬件设施合格的学校。

2.合理种植各种生物,使生物园地的种类平衡。生物园地的种植种类应有:植物种植,动物养殖,植物种植试验,动物养殖试验,学生劳动技术、生物知识教育,校园经济项目,辅助设施等内容。植物种植先以奇、特、新为主,动物养殖先以容易养殖的动物为主,在植物种植、动物养殖中应有小实验的内容。在结合劳动课、生物课对学生进行劳技、生物知识教育时,要有教案,有记录,有总结,有评比。辅助设施包括水(系)电设施、棚架设施、饲养笼(池)设施、曲幽径设施,育种箱、饲养笼,标识说明牌,安全保护设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