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轻工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轻工业特点

轻工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激励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年作为企业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1]。在企业中,90后的高学历青年员工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年轻有活力,综合素质高,逐渐发展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各个层面,不论从科研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在企业的改革发展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企业改革起到了较强的影响力。但90后员工大都是生于三口之家的主体家庭之中,受到父母及老一辈亲人的溺爱[2]。因此,了解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实现企业对高学历青年关爱与激励,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员工满意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员工满意度是和企业产出关系最为密切的员工态度,是整个企业满意度体系的起点与核心。[3]因此,充分了解高学历青年员工需求和想法,从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调查出发,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改善,能从整体上提升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改善企业人才引进和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许多学者以员工满意度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企业高学历青年员工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企业高学历青年员工的满意度有何特征,如何针对高学历青年员工的需求特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K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凭借其产品创新、品质服务等核心竞争力,短短十五年期间,就成长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以酒店、园林、门窗及物业等为辅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在北京、苏州、长沙、成都等地设有分子公司,员工超过5000名。本研究将以K集团为例,对高学历青年员工的需求特征及其激励体系进行探讨,构建适用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高学历青年员工激励体系。

一、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1.工具编制

结合调查目的和企业文化特点,以李志教授(2007)提出的“企业人本管理”[4]三大要素作为理论基础,以员工绩效提升为准绳,充分借鉴国内外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编制了《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包括发展需要满意度、情感需要满意度、基础需要满意度3个一级维度。在此基础上,包含企业发展满意度、成长需要满意度、成就激励满意度、企业关爱满意度、上级关系满意度、同事关系满意度、身心保障满意度、薪酬待遇满意度8个二级维度,共含17个重要因素与69个条目。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结构如图1所示。

调查问卷主要采取likert-5点量表方式,要求被试对这69个项目,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作答,按照5到1计分。经过检验,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适合作为调查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状况的测评工具。

图1 员工满意度结构图

2.调查对象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15-35岁的人定义为青年。本研究以年龄为划分标准,将36岁以下的员工定义为青年员工,36岁及以上的员工定义为中老年员工。根据学历划分标准,本研究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定义为高学历员工,本科以下学历的员工定义为低学历员工。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高学历青年员工636人,高学历青年员工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的岗位,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除问卷调查外,通过对74名K集团总部及部分分公司员工的个人访谈,深入了解高学历青年员工的满意度,更加真实全面地搜集信息,补充和丰富了问卷调查结果。

表1 高学历青年员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的基本特点

1.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低于集团员工的整体满意度,情感需要满意度高,基础需要满意度最低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K集团员工的整体满意度均值达到4.29分。其中,各一级维度的满意度均值按降序排列为情感需要满意度、发展需要满意度、基础需要满意度。高学历青年员工的整体满意度均值达到4.25分,低于员工的整体满意度,其各维度的满意度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高学历青年员工在满意度8个二级维度中,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同事关系满意度(4.51分)、上级关系满意度(4.45分)、企业发展满意度(4.43分)、成长需要满意度(4.23分)、企业关爱满意度(4.23分)、成就激励满意度(4.22分)、身心保障满意度(4.16分)、薪酬待遇满意度(3.85分)。其中,同事关系满意度、上级关系满意度、企业发展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分数高于员工整体满意度,而其余5个维度的分数等于或低于员工整体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唯一一个分值低于4分的维度是高学历青年员工对薪酬待遇的满意度。

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的69条具体条目,按降序排列发现得分位于前十位的条目中4个属于发展需要满意度、5个属于情感需要满意度,1个属于基础需要满意度。得分位于后十位的条目有9个属于基础需要满意度(2个属于其子维度身心保障满意度,6个属于其子维度薪酬待遇满意度),有1个属于发展需要满意度(成就激励满意度),其具体条目情况如表3所示。

2.高学历青年员工的需求呈现出“成长需求为主、薪酬需求为基础”的特点

本文将17个重要因素对高学历青年员工整体满意度的重要程度及在该项因素的满意度得分进行组合,可以将所有因素划分归纳为四种类型(图2):

①优势型因素—高重要性且高满意度。这类因素是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中的亮点,比如公司文化、公司发展、中层管理者素质、高层管理者素质、同事关系、上级关系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这些要素需要公司继续保持并发扬,凝练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②修补型因素—高重要性但低满意度。这类因素对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未达到高学历青年员工的预期程度,比如培训、晋升、成就激励、企业关爱和薪酬待遇等,是公司急需修补、改进的地方。

③机会型因素—低重要性且低满意度。这类因素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工作环境、压力等,是公司在今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略为改进的地方。

④维持型因素—低重要性但高满意度。这类因素是公司可以继续维持的因素,比如职业安全、企业形象、上级支持等,公司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时可以考虑从这部分做起。

图2 重要因素分布图

3.高学历青年员工更关注企业与自身的发展和适当的成就激励

利用spss19.0对高学历青年员工、高学历中老年员工满意度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差异性。数据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比高学历中年员工更关注企业发展与成就激励,但在满意度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如表4所示。

对高学历青年员工、低学历青年员工的满意度均值进行t检验,数据显示高学历青年员工在各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均低于高学历中年员工,并且在满意度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如表5所示。

二、企业高学历青年员工激励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高学历青年员工关爱与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学历青年员工基础需要满意度低,薪酬体系激励性未能完全体现

薪酬福利作为高学历青年员工工作的一种回报,是员工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薪酬是员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他们工作的直接动力,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激发员工持续追求更高的工作绩效。根据外部市场调查,虽然K集团公司提供了较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但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欠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社会地位的快速提升,公司逐步向标杆企业看齐,与此同时,高学历青年员工也会把自身薪酬水平与标杆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看齐;二是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公司的薪酬制度缺乏认识,不知晓薪酬总量的计算方法,不清楚在何种情况下能实现薪酬的增长,相关信息的缺乏导致高学历青年员工形成了只有行政职务的提升才能涨工资的观念;三是一些高学历青年员工表示新老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性比较大,他们作为公司新人工作量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2.企业内部关系和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创新和积极进取

公司大力推进员工关爱工程,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公司关爱工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认同,认为组织归属感和尊严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公司部门内部关系和谐,形成了较强的团队凝聚力。

有研究表明,和谐环境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组织内成员思想固化,抑制组织价值取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员工,往往会尽力避免同时间的争论与冲突,而智慧往往在碰撞中更容易擦出火花;缺少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冲突,容易使员工产生从众心理,尤其是组织内部存在精英的时候,其他成员更容易依赖他人或者屈服于他人,思维固化,抑制员工个体的创造力,从而导致组织缺乏创造性[5]。因此,公司内部关系的和谐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创新和积极进取,因此,应真正培养对组织有价值的和谐而避免无价值和谐的存在。

3.高学历青年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尚未同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良好的结合

高学历青年员工企业发展满意度高低与员工是否愿意留在企业中高效率、创造性地工作密切相关。高学历青年员工对企业发展状况满意度高,会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更高的忠诚度,珍惜并维护企业形象与社会地位。调查发现,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发展现状、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领导素质都非常满意,但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满意度只能得到基本的满足。高学历青年员工认为在企业内是否有发展机会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当企业提供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满足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发展需要时,员工会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在K集团,高学历青年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没有很好地和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这将直接影响到高学历青年员工不能很好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企业发展愿景之中,因此阻碍了其产生更好的行为与绩效。

(二)基于满意度调查的高学历青年员工激励体系的构建

1.基础需要是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的基石,公司应有效发挥薪酬福利的保障作用

第一,合理化高学历青年员工的薪资待遇。随着公司的壮大,企业形象与地位在业内的上升,公司应考虑为员工提供一个能体现公司社会地位的薪酬待遇以反映员工自身价值的提升。

第二,进一步加强薪酬理念宣传和满意度监控。根据公平理论,员工会根据他们的投入对收入等结果进行衡量,员工对公平性的结论取决于他们选择的比较标准,员工对公平与否形成印象后,就会做出反应,并有可能对组织产生很大的影响[6]。所以随着公司的壮大,企业形象与地位在业内的上升,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将薪酬与行业标杆进行对照。公司的薪酬保密制度虽然有利于员工薪酬的弹性管理,但也会引发员工对薪酬公平性的质疑。因此,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员工座谈会、内部刊物等形式,向员工阐述公司薪酬设计的理念、原理及在行业和地区的竞争力,引导员工选择合理的薪酬参照点。

第三,规范薪酬分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高学历青年员工薪酬分配,建立以“岗位技能工资为基础、绩效工资为主要成分”的薪酬结构,差异化体现员工的能力、素质以及业绩,充分展示员工的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公司应密切关注员工对于薪酬的心理变化,做好相应的解释、处理工作。

2.情感需要是员工满意度的纽带,公司要持续催生关爱工程的凝聚作用

第一,打造经典关爱活动。公司要对以往的关爱活动进行成效验收,摒弃一些高投入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关爱举措,将资源集中投入到那些员工高评价、高回报的活动中,打造一批公司典型关爱活动。公司首先要坚持这些良好的员工关爱举措,树立“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放任”的理念,增进内部情感的同时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第二,培养高学历青年员工形成正确的和谐观。有研究表明,真实和谐对于提高员工士气、增强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公司应高度重视,引导高学历青年员工追求真实和谐,相互促进,建立和谐的组织人际文化,对高学历青年员工进行有效引导。

3.发展需要是高学历青年员工满意度的核心,公司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高学历青年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第一,鼓励高学历青年员工参与管理计划。公司应明确企业的价值导向,将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凝聚公司全体员工的核心因素,凝聚公司全体员工的合力,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并加强员工对公司管理的参与力度,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的一致。

第二,重视流程制度完善优化计划。公司应高度重视流程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对公司管理制度、流程去粗存精,抓住公司经营管理经营活动中的关键领域、关键流程和关键点,减小、避免公司壮大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流程制度繁杂、琐碎现象。

第三,实施管理人培养晋升计划。增强公司领导预判能力、决策能力等专业素养,为公司的长足发展储备强有力的“舵手”。

最后,持续关注高学历青年员工成长,健全完善员工培训晋升制度。

(2)建设学习型组织

第一,提供优质的成长资源与平台。通过鼓励各分公司、各部门根据相关专业情况,集体订购专业书籍或报纸,为员工读书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电子图书馆、在线数据库和员工学习交流平台等,促进员工的学习、交流与分享活动[7]。

第二,差异化培训计划。建设学习型组织,更要注重高学历青年员工的差异化培训需求与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加强全体高学历青年员工对培训的认同度,提高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与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构筑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以公司的发展、壮大带动员工的晋升与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志,梁建春.企业青年员工的需要特征与激励的研究

[J].青年研究,2002,(1):19-22.

[2] 丘海燕.浅谈90后员工的有效管理[J].今日中国论坛,

2012,(11):59-60.

[3] 任华亮.薪酬分配外部公平性对高学历员工的影响研究

[D].兰州大学,2008.

[4] 李志,罗章利,汪庆春.企业“人本管理”内容要素的

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3):90-94.

[5] 李政.员工人际和谐观、创新价值观及创新行为的关系

研究[D].重庆大学,2007.

轻工业特点范文2

什么是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个方针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工农业并举就是在肯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基础上,贯彻发展工业必须和农业同时并举,互相结合的方针。或者可以这样说,工农业并举,就是从长远的安排着眼,通过农业、轻工业的共同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来发展重工业。这个方针,是根据关于优先增长第一部类生产的普遍原理,和苏联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来的。

有人认为,工农业同时并举,就是一视同仁,不分轻重主次地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是放弃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降低和收缩国家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这是极大的误解 。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业人口五万万——这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也是国家建设的出发点。为了建设强大的重工业,为了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辩证地对待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中指出:“……重工业耍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案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案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些时间,我国的钢产量,仍然可能由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即一九四三年的九十多万吨,发展到二千万吨或者更多一点。”可见速度不是慢了,而且反而可以快些;不是不要重工业,而是重工案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条工业化的道路,结果不仅导致重工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而且农业和轻工业也同时发展了。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使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得更好,工业建设和改善生活能得到充分的兼顾。所以,的结论是:“这样,城乡人民都会感到高兴”——这是千真万确的。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才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呢?

大家知道,我国过去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后,经过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起就开始了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事业,到现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目前,我国的钢铁生产量已由1952年的134万9千吨,提高到500多万吨,增加将近四倍;我们基本上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安装电站、采矿企业、中型冶金企业、金属加工企业、化工企业和轻工业企业了;我们已经能够用自己制造的机械、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轮船等,装备运输部门、农业部门和加强国防了。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巨大的跃进;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很快就要建立起来了。如果说,以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谈不上工农业的“同时并举”,那么,现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就有可能实行“同时并举”的方针了。因为农业要得更大的发展:第一,需要合作化。第二,毕竟少不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哪怕是初步基础也好。例如化学肥料,民用燃料、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的钢铁、水泥等的大量供给,皆有赖于相当的重工案基础。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正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同时,有些原来并不突出的矛盾,现在也逐渐转化为比较突出的矛盾了。例如: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赶不上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赶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面,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燃料工案的发展又赶不上加工制造工业发展的需要,等等。由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赶不上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因而在国民收入的积累与消费之间,也就出现了新的矛盾。社会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只好用于积累、用于建设;而不能用较为快、较为大的步子,去增加消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将会受到限制。某些生活用品,生产的总产量即使有了增加,但每人平均消费量,还难于提高。这些矛盾出现于工业化初步基础即将建成的今天,是并不奇怪的。党和政府早已预见到的,并且正准备按部就班地加以解决;正因为这样,现在就有可能、且有必要明确地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了。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隙营的强大和团结一致,由于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队伍日益扩大,由于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集团受到日益的孤立,国际形势肯定地趋向缓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处于更有利的国际形势之下,这样也就更有可能提出“同时并举”的方针。

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安排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国的国民收入,每年平均递增8.5%左右,增加的速度比较快,但基数小,来自农业部分的构成比重比较大。根据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多的特点,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例,必须从尽先安排城乡六亿人民的吃饭、穿衣和工作出发来作积极的安排。

第二,合理安排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关系。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重工业是农业和轻工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重工业的许多产品也可用来直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农业和轻工业正是重工案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和产品的主要市场。所以,对上述三者,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比例,既要有轻重之分,又要作合理安排,并且要适当提高对于农业的投资比重。

轻工业特点范文3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轻工业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工业化 政府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电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组成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速度快,对巩固国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视农业、轻工业,使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一、前苏联模式的特点

所谓前苏联模式,即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是由政府指定规定,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迅速地建立了国内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这种突变特征,是由这些国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前苏联开始工业化时,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大批国家先行完成了工业化。这样,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的存在给后起国造成了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后起国为了追赶先进国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又为后起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经验提供了可能性。后起国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学习、引进和模仿先进国的生产技术和工业组织。

中国、印度、巴西3国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了前苏联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从前苏联、中国、印度实行计划经济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巴西来看,其工业化道路的共同特点是:

(一)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前苏联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所迫,中国、印度、巴西3国则是由于追求经济独立、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羁绊的愿望。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从工业发展速度来分析,前苏联在二战前及二战后发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折旧的时间太长,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因此,在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在70-80年代,工业结构中的矛盾日益严重,工业发展的速度也显著下降,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都显著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差距,使前苏联经济形成了严重停滞局面。中国工业发展上的问题,与前苏联大致相同,但更突出的是大起大落,有的时期过分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有的时期只好被迫调整。印度的工业发展速度,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因为整个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被迫调整下降,或往往完不成计划的指标。巴西工业发展,除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不协调外,还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80年代的发展陷入低谷,高通货膨胀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外债的包袱一直很重。

(三)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前苏联、中国、印度和巴西4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均以进口替代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但是,缺点是没有积极介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不能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更新技术及设备,参与国际分工及竞争,跟上世界工业发展的步伐和新水平。

(四)由于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需要,前苏联、中国、印度、巴西4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国有企业为主要依靠。前苏联、中国的国有化程度都非常高,并在相当时期内生产关系越发单一化。印度、巴西虽然侧重于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又相应地实行混合经济,复制私营企业的发展,巴西还鼓励外资企业的发展。中国在80年代以后,才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前苏联、中国和印度长时间内实行基本上闭关自守的政策,没有对外开放和积极介人世界经济,使自己的工业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进行了以上共性的分析之后,接着将就几个单独的国家分析各自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

“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也研究过美国工业化的道路,认识到这条道路的优越性的一面,但又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渐进的工业化,需要逐步积累,逐步发展,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前苏联“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和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使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前苏联存亡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他们最终选择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历史的实践证明,前苏联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毕竟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赶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1913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仅占40%。国内战争结束时的1920年,前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重工业被破坏得最为严重。前苏联从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时间只不过是短短的13年多一点。就在这个短短时期内,前苏联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工业强国。

应该说,前苏联这种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在特殊条件下,适应特殊需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显著缺点是,农业、轻工业的相对落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为了高速发展重工业,长期以来从农业拿得多,给得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整个工业从1926年到1940年增长了10倍多,而农业从1926年到1953年,仅增长了21.5%。如果考虑到耕地面积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实际上农业比过去更差,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13年。农业的落后,不能不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因为许多轻工业的原料是来自农业。再加上,前苏联对轻工业的投资也很少,长期以来,轻工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7%。而对重工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30%左右,有时甚至高到40%。

轻工业特点范文5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来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核心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核心技术环节较远,对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轻工业特点范文6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是传统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效率都比较低,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出,机械自动化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能够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1基本概念

机械自动化是指通过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处理。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因此近年来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1新设备的应用问题

机械自动化的实现需要购置大量的新设备,而新设备安装后缺乏必要的使用培训。尤其是对一线的工人来说,相关的自动化知识不足,直接应用设备的能力不强。另外,新设备上线后与原有的生产环节的协调与配合,新设备在生产线中运行情况的调试等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需要M一步提高。

1.2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一些企业在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后,人为只要使用新设备就可以应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然而,自动化生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尤其在一起关键的环节中,人工生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新技术的研发、新设备的调试和应用等,都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实现。过分的强调和依赖自动化,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目前,工业生产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这种以数字化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生产质量,因此目前已经广泛替代了传统的基于模拟算法的模拟控制方案。另外,以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集中控制模式,经过实践检验也是非常有效的。

2.2实现了监测过程的自动化

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都实现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生产环节、关键参数、产品质量等,也包括能源使用情况、安全性、规范性等的监测。同时,管理流程的合理性,预报、报警状态的可用性等也得到了实时自动化监测。从全流程保障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可靠、有效生产。

2.3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机械自动化技术,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其作用和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企业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用于企业的流程控制、能耗控制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提升了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而一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最近,还有一些公司使用了数据挖掘系统,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给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本文分别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角度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3.1轻工业生产

轻工业生产是指对日常生活消费品、化工产品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领域。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应用。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等,化工产品生产中主要是质检的自动化,而农副产品生产领域主要是自动收割、农副产品作业环节中的机械自动化实现。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一般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机械设备的简单重复来实现,应用简便,但大大提高了轻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时,主要关注机械自动化与实际需要的契合程度以及技术的易用性,要能够保证技术有效使用、资源充分利用等。

3.2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主要包括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影响的重大工业生产。由于重工业生产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较高。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完全通过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重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工作。除了能够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外,还能够完成许多恶劣条件下的工作。例如井下探测等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电气工程任务,靠人力很难完成。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遥感感应、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技术探测到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情况。

3.3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分析

在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减少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推广机械工业自动化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自动化技术是不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操作的。一些关键控制环节还需要继续由专业技术工人来操作。其次,过分强调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而忽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和培训,长久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的应用,以及新生产线的配置、培训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过分强调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忽视传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自动化技术,同时加强人员管理,重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4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文分析可知,无论是重工业生产还是轻工业生产,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完成恶劣条件下的生产任务。未来,自动化技术将继续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4.1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更加精细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精细,更多高精尖的产品将会不断研发并投入生产中。自动化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械重复作业,而逐渐转为智能控制、流程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现有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也将逐步被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4.2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升工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品,至关重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ERP、MES系统,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利用客户关系分析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未来,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将会全面铺开、广泛应用。另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必将会加强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4.3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未来工业制造,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领域将会向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满足准确定位问题、有效分析原因和及时处理漏洞的要求。这就要求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另外,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才可以在企业大范围中推广应用机械自动化。引入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实现数据挖掘,从而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一体化。

4.4提升生产自动化能力

通过工业生产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引入自动化技术,提升自动化处理能力。例如,自动质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预警和分析系统等。通过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冶金和信息化的融合,满足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远程控制、实时数据传输、实时的指令下达等成为现实。

4.5引入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完全的模拟化操作,同时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关键技术,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机仿真技术、控制理论技术等。引入虚拟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加大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和引入高技术人才,是下一步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证。

5总结

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领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现存问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从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两个角度探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工业生产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海健.试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商,2015,(21):198198.

[2]毛瑞兆.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6,(6):3636.

[3]严梁立,钟铭.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1):25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