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机械波 模型
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也是日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广阔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在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范畴中,教学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具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为此,本文结合本人所授课程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1.物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利用前概念引入概念,再转变错误前概念,建立正确概念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草率地用所谓的正确的观点去覆盖学生原有的想法,那么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教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尤其是与新概念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建立模型,给学生以创造学习的空间
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物理模型,根据此模型学生要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境,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有供学生进行假设、猜想的空间。学生经过思考形成一定的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从中受到某种启发、或得到阶段性的结果。比如教材在分析弹簧振子振动的过程中,提出了简谐运动的概念,这样的处理比较具体、直观,教师在利用弹簧振子帮助学生理解简谐运动的概念时,最后一定要让简谐运动的概念从弹簧振子这一具体形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物理模型。
(3)提出一些研究的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概念,巩固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明确的提出研究的课题:弹簧振子、单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课题后一定要给学生时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引导、也可在小组内进行适当的讨论。学生在形成假设和猜测的过程中是在进行积极地思维,在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做着各种判断。
2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以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一节为例,设计教学案例。这一节的教学目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波,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知道机械波的两种形式;横波、纵波及横波波形图。
(1)创设情景,发展学生“机械波”的概念
基于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水波是机械波这一事实,教学之初从分析讨论水波这一常见的现象对学生“机械波”概念进行发展。
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总体性的问题:水波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层层设疑,将问题引向教学核心:水波是否与水做机械振动有关系?一个水分子是否可以形成机械波?针对 教 师 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正确的认识。① 水波是大量水共同形成的,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是一种宏观现象;② 水波和水上下振动有关。 (2)建立机械波传播的物理模型,转变学生机械波中错误前概念
a.实验演示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由调查可知,不少学生认为机械波是由于介质不停的向前传播而形成的。因此,首先通过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看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演示:在水波中人一小的纸屑或泡沫,可以看到,纸屑或泡沫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着水波传到盛水盒的边缘。
这个实验说明,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并非因为介质向前运动.介质仅在原来的位置附近振动。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机械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b.通过实验,建立正确的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
为了便于分析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必须建立波传播的简化模型:一维波传播模型。该模型不能从水波直接建立,通过下面过程逐步进行:
演示“绳波”,可以看到一孤立的向上凸起的波向前传播,水平振动,可以看到连续完整的波向前传播。
比较绳波与水波,找出二者共同点;介质各部分均振动、均形成凹凸相间的形状向前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绳中传播的是机械波,它的形成与传播原理,就是所有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原理。
第一步:建立理模型,将软绳简化为若干质点连接而成,第二步:利用箱式横波演示仪演示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建立如下概念:① 在介质中,前面质点振动,带动后面质点也跟着振动,但时间上有延迟,大量质点相互“配合”形成机械波;②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3)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让科学概念理解更全面深刻
前面所分析的机械波均属于横波,对于一个完整科学的概念而言,还需分析纵波的情况:
演示弹簧中传播机械波的情况并分析此现象,让学生明确该现象传播的也是一种振动形式,是机械波并给出横波与纵波的概念;借助箱式纵波演示仪说明纵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
总结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概念的理解,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均有:
理解1,机械波的形成是因为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的质点运动;
理解2,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理解3,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形式。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会不相同,“概念变化”策略并不排斥其它策略,甚至是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有可能会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但是,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理念,这也正是新课程中所提倡的。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2
>> 国产纪录片传播的平衡策略研究 易拍时代的纪录片传播研究 电视纪录片纪实传播中的审美表达 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 纪录片的公益传播 纪录片娱乐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中国纪录片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突围中的纪录片创作 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纪录片的传播发展研究 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新闻纪录片的讯息载体及传播效果 科学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纪录片对城市品牌传播的影响 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翻译问题 好纪录片要有好的传播方式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中的价值观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viewPageContent
⑤李良荣,沈晓根.手机3G 技术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业发展前瞻[J].新闻记者,2009(9).
⑥吴雪霁.把握物联网时代的三个关键点[J].Communications World Weekly,2009(8).
参考文献:
[1]李然.微纪录片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
[2]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姚久扬.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郭威.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刘烨.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高亮.浅谈当代微纪录片的概念及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3.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3
最近有机会跳出实际的工作范畴,沉下心来想了想反倒觉得有些豁然开朗。因为当沉浸在实际的工作中时,会太自然的在口头上混淆了产品与品牌的概念认知。惯性中也许讲着品牌嘴里说着的却是产品这个单词。如果我单单就“定位(positioning)”这个营销专业术语而论,发现似乎刚好能寻找到答案的源点。
在里斯&特劳特所著的《定位》一书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定义与理解:定位是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这件事大意是指要确保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据一个位置。而从科特勒&泰勒所合著《营销管理》(第12版)上,关于定位的定义如下:对公司的供应品和形象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两者基本相同,只不过前者的思考出发点是从传播开始的,而后者明显更侧重在营销的各方面,包括战略、战术和传播等个层面。所以“定位”这个概念,本身是针对所面对的对象心理层面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实施定位的主体。不管哪种定义都可以让我们沿着一个阶梯走开去,产生出许许多多运用了定位方式、方法与技巧的心理占位的行动。
而当我们脱口而出讲到所谓的产品定位、品牌定位或者企业定位、市场定位、价值定位、城市定位甚至人生定位等等概念及词句时,认知上不应该拘泥在“定位”这个单词上从而产生概念混淆,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运用了“定位”这个工具或者讲技巧之上的一种人为创造的细分概念。因此使得“定位”如同“营销”这个单词所延伸出来的许多概念一样,有很多人尤其是中国市场中很多的“理论家”们,整出许许多多的所谓绿色营销、1P营销、概念营销、实战营销等等名词,只不过都是在“营销”上面的一种再次细分而已。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我想应该就比较好去归纳和理解,而基于“定位”上的一些模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解答。“定位”作为一种方法,所谓的**定位或许有技术上的关联,但其本质是分属于你具体把“定位”去运用的再次细分概念。
有了上面的共识,我们再来看“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以及“市场定位”的区别,就相对比较的简单和清晰了。当明确了“定位”之后,所有附加在“定位”这个单词之前的词语才是造成概念区分的本体。因此如果要针对“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或者再讲到“市场定位”等概念时候,我们不妨把产品、品牌、市场这些词先拿出来解释,就会豁然开朗。当然这几个词也是平常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其实就“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市场定位”三者而言,除了从置于“定位”之前的词语来区分概念之外,把各个概念之间的“目标顾客”先界定清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也会更简化对上述三种概念的区分。
1、 市场定位:概念中的目标顾客到底是谁?是外部普通的消费者还是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得弄清楚。其实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个消费者的族群集合体,因此在“市场定位”的目标顾客或者讲服务对象上,主要还是以内部人员为主,因此“市场定位”是一种为内部沟通服务的概念。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内部的策略制定者、参与者以及执行者包括外脑(广司、媒体等)去了解、认知和共识的市场态势,包括:宏观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市场特点、消费者有哪些细分形态及概貌、如何去选择目标市场、要设定怎样的策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共识了市场资讯之后从而进行企业层面的、战略层面的定位。这个定位应该可以看作为解决企业的整体策略上在选择目标市场后要“如何有效分配资源?”的问题的解答。在“市场定位”上,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常常会听到所谓的“领导者定位(如:可口可乐在目标市场为有选择的大众市场)”、“跟随者定位(如:李宁在目标市场为运动类专门化市场)”、“挑战者定位(如:清扬洗发水在目标市场为去屑洗发水的专门化市场)”、“避强定位(如:甲壳虫汽车在目标市场为小型汽车的专门化市场)”、“利基定位(如:如家快捷酒店在目标市场为经济快捷型专门化市场)”、“重新定位(如:王老吉在目标市场为凉茶类专门化市场)”等名词与案例(当然以上的定位可以有交集),均为衍生自如上的分析。
2、 产品定位:说到“产品定位”,其要解决的是“卖什么?”的问题。“产品定位”这个概念的目标顾客对外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而对内是企业内部所有涉及与产品相关联的人员(包括研发、生产、sales、marketing、财务等)。是做好“市场定位”之后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措施。因为“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性很大且可关联的目标顾客也很宽泛,因此“产品定位”的方法也非常多。“产品定位”仍然受“市场定位”的关联和影响。什么样的“市场定位”,导引出的“产品定位”也不尽相同。“产品定位”所涉及的产品利益、大小、价格、性别属性、包装、颜色、名称、服务、通路、口味、用途、生活形态、效用、独特性、使用者以及各种竞争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点等都是可以单独加以定位并展开的。对外而言典型的案例有:利益面--奔驰车庄重豪华;价格面--丰田车经济可靠;用途面--海尔滚筒洗衣机的干洗;使用者面--强生婴儿洗发水同样适用柔性香波成年人;竞争--baidu中文搜索等。透过如上的“产品定位”,从而为共识制定的“市场定位”打造出适合的产品进行定位。除却对外的需要,对内也有涉及到研发人员的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生产人员对产品线的长度、宽度共识;marketing对产品USP的挖掘以及产品营销组合策略;sales人员对通路的合理布建等等方面的整合与指导共识。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逻辑化处理 实施措施
现阶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严重缺乏逻辑化意识,尤其教学中逻辑层次极为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效率偏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需积极实施逻辑化处理策略,以此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一般来说,逻辑化处理策略可分成三种,分别是逻辑层次显化、认知化和细腻化。教学内容中可应用逻辑化处理的范围比较广,不管是规律、概念还是实验的思维策略方式,都可应用逻辑化处理策略。此策略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以学生为主体,应用“问题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一、逻辑层次认知化
逻辑层次认知化是在逻辑层次呈现过程中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也就是说,其教学中的整体节奏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学习予以关注[2]。
在学习《波的形成与传播》这节内容时,其知识逻辑的层次为:第一,对绳波形成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第二,对弹簧波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波的概念及本质进行深入理解,并将波进行分类,如果在介绍波概念的节奏把握上与教材呈现顺序相同,则会导致概念形成的好时机错过,且教学节奏会变得拖沓。呈现概念最佳的时机就是建立与学生认知特点最相符的逻辑顺序,可依照以下逻辑循序进行教学:学生在对绳波进行密切观察后,可将波的概念大致描述出来,这就是概念首次呈现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有初步认识;其后重点分析绳波成因,并让学生深入了解波的本质是哪些,而此时为深化概念的最佳呈现时机;最后进行弹簧波的演示,使学生能以此与“绳波”有比较,不仅要学会区别“绳波”与“弹簧波”,而且要深入了解到绳波的特点与本质,让波得以扩展及外延,使我们能准确地进行分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最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能由浅到深地对波的外延和内涵予以把握[3]。
二、逻辑层次显性化
在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中包含了知识呈现过程与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其中知识呈现过程中逻辑层次是教学节奏,呈现结果为知识结构,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策略是让教师把这些逻辑层次分明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其能对此逻辑层次有深入的感知,并以此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4]。
比如,学习力学的时候,教材中对力的分类命名较为分散,并且显性逻辑层次严重缺乏,教师需要将这些力的名称进行逻辑层次显性化,以此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各知识点中的关联性,详情见上图1。
三、逻辑层次细腻化
逻辑层次细腻化指的是将知识逻辑层次更细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要确保其充实丰满,要让学生的整个认知思维过程都能自然且流畅,以此使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5]。
比如,在学习《波长、频率及波速》这一章节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六个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并应用演示仪器或多媒体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波动过程进行观察,并了解其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存在?以此建立相关概念内涵:其相邻两个震动位移一直为相等质点当中的距离可称之为波长;然后,在对1号质点的震动周期进行观察,其波形的变化是相同的,便可以此建立波动频率和周期的相关概念,还能了解到波动及震动周期,波动及震动频率都是相等的;其后,在对1号质点震动周期进行观察,其震动正好传至13点,这刚好形成一个周期,因此波长是一周期中传播的距离,以此将波长概念有效扩展;其后对某一时刻中波形中相邻波峰间距离进行观察,发现波长相等,以此将波长概念继续外延;对波最前沿的移动速度进行观察,最大限度地对波的传播速度有效体验,波速的建立是为了表示在介质中”震动”的传播快慢,也就是波移动的速率;最后,对波的前沿移动与波峰移动的速度是否相同进行观察,发现波峰的移动快慢与波速相同。这种观察逻辑层次的设计,非常细腻,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快速建立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充分掌握深入化的知识点[6]。
综上所述,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并非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其实施过程中相互渗透,并综合化地进行应用;不仅如此,逻辑化处理策略可以适用于很多教学内容,不管是规律、概念、问题还是实验的思维策略方式,全都可以应用;虽然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都有侧重点,不过其核心还是学生,这是教师充分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以此完成知识转化的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逻辑化处理模式和措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Z1(03):237-241.
[2]翟[.运用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3(05):159-160.
[3]张颖.高中物理后课程阶段“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3,03(07):222-223.
[4]李美芬.大理州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及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07(03):323-323.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5
要做好精准而有效的传播,首先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对象的特点、所处的区域范围与阶层,这是做好传播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讨论传播市场中与覆盖相关概念的价值的标尺和基础。
传播中的媒介组合覆盖,是制定媒介组合策略的基础,是判断媒体能否有效到达目标传播群体的探照灯。当我们充分了解了传播受众所处的阶层和特征后,头脑中就需要构建一个“区域概念”,要清楚消费者群体主要分布在什么样的行政区域,比如是在大中型城市市场、地级市场、县域市场还是乡镇农村市场等。这需要结合产品特点及消费者研究来确定。
在充分了解到传播对象所处的范围后,还需充分了解欲组合的媒介的覆盖能力,组合传播载体的整体覆盖率与传播对象所处范围的吻合性。要保证既能够评估传播组合方案对于目标传播群体的影响能力和效果,又能够评估组合传播方案中不同覆盖率的价值和经济性。
如果没有恰当的、准确的媒介覆盖率,也许很多传播组合方案就显得自以为是。这样的组合方案会导致策略不清,传播浅尝辄止,对所组合及实施传播方案中的某一具体媒介也只是凭印象敷衍了事,其所谓的“精准”往往也是自以为是,停留在概念上。比如同样是全国性电视媒体,其覆盖不一样,覆盖重点不一样,也许和传播对象的侧重、匹配就不一样,如果不洞察这些,就难以提升与传播对象匹配的传播力及传播效果。
另外,产品的铺货率与媒介的覆盖率相结合,才能使传播更为有的放矢。传播的目的是建立品牌,而建立品牌的目的是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及销售目标的持续达成。产品铺货范围与传播覆盖影响范围相匹配,才能使传播资源建立的品牌价值与产品销售及市场份额两者实现有效时接,从而使传播建立的心智资源有效和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销售价值。
比如在当今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的情况下,某一商家即使线上传播做得再好,品牌深入人心,但在县域市场没有铺货的话,不要奢望县域消费者在受到品牌影响后,自己坐火车到市区来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这给传播覆盖的启示就是,或许我们不能充分了解消费者所处的范围和阶层,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产品覆盖的范围和阶层。准确知道目标消费者在哪里是比较难的,而知道我们自己的产品在哪里则是相对简单的。以产品所处的覆盖范围去评判组合媒介的覆盖范围,去构建整体的传播载体纽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传播策略的概念范文6
尽管IMC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并被一些企业付诸实践,但是对于IMC的定义,理论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定义。
1989年,全美广告业协会(AAAA)提出,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注重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价广告、直接邮寄、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以提供明确、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组将IMC定义成:“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营销环境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们对IMC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Schultz(2004)将整合营销定义为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运用与现在和潜在的客户有关并可能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或潜在客户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这是21世纪以来理论界对IMC的一种普遍看法。而Duncan(2004)对IMC的观点也是值得关注的,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运用品牌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即交叉作用过程,通过战略性的传递信息、运用数据库操作和有目的地对话来影响顾客和关系利益人,与此同时也创造和培养可获利的关系。Schultz和Duncan二者关注IMC的角度有所不同,Schultz更侧重于从操作层面上对IMC加以界定,而Duncan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品牌关系确定为IMC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利益人的概念,围绕着品牌关系和关系利益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但是二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IMC绝对不是静态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相比,IMC在理论上有四项重要突破(马援,2003):一是以4Cs组合替代了4P组合,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本的观点,重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沟通;二是其核心概念从“交换”提升为“传播”,营销功能从告知、说服发展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强调传播是建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一致过程的必要手段;三是强调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整合性,整合表现为各种营销传播手段的协调,强调一种营销资源共享的观念和机制;四是IMC给营销理念赋予了战略使命,促使交易营销上升为关系营销,强调企业必须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各方当事人互惠关系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IMC理论研究综述
(一)基于广告策略的IMC理论研究
IMC主要侧重的是传播与营销的整合,而现代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传播方法就是广告和人员促销,所以自从IMC理论诞生以来,基于广告策略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21世纪以来的基于广告策略的IMC理论研究展现出以下新特点:
1.从广告心理学角度分析。丁家永(2001)认为,传统的研究方式将广告与受众分割开来,忽视了从二者统一的整体过程上把握广告受众感受广告以及形成表象时心智模式与情感的变化规律。而IMC理论始终以消费者资料库的建立为中心,以了解和分析消费者与品牌的类别网络关系为目的,将消费者行为和观念的变化作为评估广告作用的指标。IMC是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广告策划理论,提出了“由外而内”的全新观点,核心就是要在了解消费者心理图式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营销传播达到改变他们头脑中品牌网络类别之目的,即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到位。而实践这些观点,必须以当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他们是怎样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的,据此产生的广告策划才能实现通过广告作用改变其头脑中品牌网络,最终实现购买的目的。因此,IMC中的广告心理学原理应该作为研究广告心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广告策略。
2.从服务类产品的广告策略的角度分析。自进入21世纪以来,对IMC的研究逐渐转向实践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所应采用的不同IMC策略,尤其是对以“无形”为主要特征的服务行业,如何使用IMC理论更是很少有人问津。Grove等人(2002)从服务类产品的广告策略角度对如何通过IMC来表现服务的无形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从战术角度研究了如何更好的使用IMC理论为服务产品的营销服务。他们以Lovelock的服务类型作为服务分类框架,对四大类服务产品中的广告进行测试,以评估广告者通过实践IMC理论,可以将服务的无形性更好表现出来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在四大类服务产品中,关于IMC的组成几乎没有差异,但同无形服务产品(如教育、零售、银行等)相比,有形服务产品(如发型设计)中广告的整合程度更高。
3.从广告媒介组合角度分析。在IMC应用过程中,媒体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Tavassoli等人(2003)在使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广告中,比较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他们发现,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会对语言广告起到无意识的负面作用,即干扰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但是,通过IMC,可以有意识的使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对广告回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试验表明,在英文广告中,听觉要素对广告回忆的促进作用更强一些,而在中文广告中,视觉要素的促进作用更强一些。因此,可以通过IMC理论,在多种媒介之间进行整合,同时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差异,更好的实现广告的目的。Naik等人(2003)也从多媒体传播的协同作用角度研究了IMC理论的应用。他们认为,IMC应用中,对于多媒体传播的协同作用理解的并不是很好,因此,他们通过一个普通的动态广告模型,在多媒体环境中测试协同效用。他们解释了广告者们该如何通过使用Kalman滤波法来评价多媒体沟通的整合程度和有效性,同时也研究了如何处理广告过渡预算的问题。
(二)基于销售促进策略的IMC理论研究
大多数IMC理论都聚集在广告策略的研究当中,关于销售促进销售策略的IMC理论研究不是很多。其中,Naik(2003)提出了一个模型,研究如何在动态预算决策中引入协同效用,但是他们的分析仅建立于市场层面的月度数据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员工个人层面的连续传播。Smith等人(2006)发现,多个媒体相继作用于受众,而不是同时作用,可能会更有效。两个连续作用的传播媒体之间的时间滞后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协同效果。他们基于营销与销售层面,研究了营销部门与销售部门营销传播之间的不衔接。营销部门很好的进行传播,可以引导或吸引许多顾客,但是由于销售能力的限制,太多的顾客关注可能会影响下游的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他们创建了3阶模型,以此来研究不同阶段连续的营销/人员销售传播的效用。
(三)基于品牌建设的IMC理论研究
Ducan(2004)在IMC研究当中,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品牌关系确定为IMC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利益人的概念,围绕着品牌关系和关系利益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他们认为IMC之所以无法普遍运用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彻底改变它的体制和优先顺序,以致IMC发挥不了作用,要想增强长期有利的品牌关系,单靠进行IMC是绝对不够的,它需要进行一个跨职能的整合过程,包括企业目标的确定,薪金系统的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一个可以追踪顾客交易、品牌讯息、策略一致性、任务营销和自主性营销企划的资料管理系统。他们认为IMC只是整合体系中的冰山一角,营销需要从头到尾重新组合,才能建立起合乎成本效益的品牌关系发展过程。
我国学者对于IMC与品牌建设的研究也是比较关注的,而且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马援(2003)根据IMC提出了品牌整合传播(BIC)的概念,以IMC为理论基础,以品牌运营的角度,以整合各传播要素为手段,以建立和维系品牌关系为过程,以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为目标,探索BIC实践模式;王金广等(2006)从品牌视觉识别(VI)的角度来研究IMC如何在VI方面应用;蔡勇、赵平(2006)认为,IMC的终极战场在于顾客心智,而顾客进行购买决策的依据在于对品牌的价值判断,基于此他们建立了基于顾客价值的购买决策模型,指出顾客购买认同价值是顾客进行购买决策的依据,而顾客认同价值的大小由顾客对品牌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决定。他们认为IMC就是要通过影响顾客心理,提高品牌认知价值和品牌情感价值,以此建立顾客忠诚。
(四)基于整体竞争优势的IMC理论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受市场竞争加剧和传播技术变化的影响,一部分学者对IMC的研究转向了从战略角度考虑如何通过IMC提供企业整体竞争优势。Schultz(2005)提出,IMC是在营销与媒体选择不断在改变而且发展迅速的市场中诞生的,IMC绝对不是静态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能有效地协助组织在剧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进行竞争。因此,创建一个价值型整合营销的传播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价值导向的IMC战略基础上,通过五个步骤来创造企业价值,即识别客户与潜在客户,评估客户与潜在客户的价值,创建并传递信息与激励,评估客户投资回报率,预算、分配与评估。
如果说Schultz从战略上认识到IMC对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从战术上给出创造企业价值的方法,那么申光龙(2001)则更侧重战略角度来研究IMC。他认为,通过IMC战略所追求的战略传播的整合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创造以后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他从理论上提出IMC战略模型,并归纳出IMC战略计划的9S模型,即利害关系者的洞察,利害关系者信息的储藏,细分利害关系者,战略竞争优势,调整计划的战略性,持续的改善,战略性传播组合,系统控制,共享企业价值。他认为,未来的企业中,IMC能力将被视为一种资产,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利器,企业内的营销传播管理者唯有在髙效率的沟通或媒介及优质的沟通环境下,才能发挥其生产力以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
综观21世纪以来IMC理论的研究发展,可以看出,仍以国外学者为主,我国学者致力于IMC研究的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多数研究集中于从品牌建设的角度考虑IMC。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IMC实证研究,但是目前的IMC实证研究多限于小样本或非随机受访者,所以多数研究是建立在整体成果的定性评估上,而不是建立在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上。而且,对于传播能力的诊断与评价、组织内部传播以及新的传播媒介与沟通渠道的研究也是非常局限的。笔者认为,未来的IMC研究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研究IMC理论,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