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环境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1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 水环境
Abstract: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rise of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also a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ask. As a modern city,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put forward the modern cit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from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 starting, to an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various construc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lationship. Shoul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play, and draining flood contro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w to play its modif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must follow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ter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
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
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学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3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坡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3 水利工程与生态平衡
兴修水利工程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入探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而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然而,应该看到,包括生态平衡在内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平衡,才能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既是动态的,同时又是随时存在着。问题在于人类怎样以一种最优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觉地重建一种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态平衡。
结束语:
兴修水利工程将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合理规划,对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将环保意识贯穿于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管理的每一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2
【关键词】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水文情势;分层取水;生态调度;过鱼、栖息地保护
0 引言
水电是技术成熟、运行灵活的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具有防洪、供水、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水电开发在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水电开发一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水电为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小,能替代火电,减少CO2的排放量,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反对者认为水电开发淹没大量土地,占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因此,水电开发也经历了停滞期、缓慢期、黄金期等不同时期。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究竟主要有哪些,目前主要采取的减缓措施有哪些,环评审批又是如何要求的?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水电,认识水电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水电工程概况
水电工程主要通过在河道中修建拦河设施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汇集、调节后经水轮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主要建筑物有挡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发电厂房,有些水电站还有为防洪、灌溉、航运、过木、过鱼等综合利用目的服务的其他建筑物。
水电工程为大型土木工程,施工期大面积施工开挖,砂石料加工废水,交通运输噪声、扬尘;运行期水库形成后的淹没、电站运行调节、大坝阻隔、水库水温等因素都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影响源。
2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特征
由于水电工程的修建阻断了河流联系,改变了河流的径流关系,对河流水文情势、水温、河道生境、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影响特征为:
1)水文情势的影响
蓄水式电站通过水头和运行调节把水能转化为电能,获得发电效益。电站通过拦河蓄水形成水库,库区水深、流速、河面宽等水文情势发生较大变化,造成原有水生生境条件发生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珍稀保护、特有物种的消失;电站通过日调、季调或年调节运行,改变坝址处天然流量的时空分布,导致电站下游水文情势与天然比较发生较大变化。由于短时间内水位、流速、水面宽等水文要素变化剧烈,导致下游河道生境暴露、产卵场,鱼苗、受精卵搁浅死亡,对水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导致下游水生态系统萎缩演替。由于拦坝,上游泥沙沉积,下游清水下泄,导致下游河道泥沙失去失衡,影响两岸的稳定性,对下游河流健康影响较大。
2)水温的影响
多年调节、年调节、不完全年调节及季调节等调节性能好的水库建成运行,将对库内的热量起到调节作用,水库在沿水深方向上呈现出有规律的水温分层,大致表现为:冬季库区趋于等温分布,下泄水温较天然情况高;春、夏季库表水温高,库底水温低,下泄水温较天然情况低。下泄低温水可对鱼类造成突出的不利影响。水温变冷,水体的溶氧量和水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饵料生物的衍生,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下泄低温水将使鱼类产卵季节推迟、影响鱼卵孵化甚至造成不产卵。下泄低温水还会降低鱼类新陈代谢的能力,使鱼生长缓慢。水温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低温水会对农作物产生“冷害”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3)阻隔影响
水电工程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有些长距离洄游的鱼类,需要洄游到河流的上游去产卵繁殖,大坝修建后就会阻断其洄游通道,使其无法洄游到产卵场进行产卵,导致其数量锐减。如长江中华鲟,葛洲坝的修建就阻断了其洄游金沙江的产卵通道,如今已成为长江珍稀鱼类,近年来,人工繁殖对其资源进行了补偿。还有些短距离和河湖洄游的鱼类,如裂腹鱼、四大家鱼,其产卵活动也受大坝的阻隔影响。大坝的修建对其他鱼类也造成阻隔影响,阻碍上下游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生存延续能力下降。
4)淹没影响
水库形成后,将使河流流水生境转变为湖库静态生境。由于水深的加深,对原天然河道造成淹没影响,使原来处于库区的鱼类生境和产卵场丧失。水库形成的静水水面对产漂流卵的鱼类的繁殖造成影响。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出的漂流性卵需随水流漂流孵化,短的需要1-2天,长的需要一周左右,需要漂流几百公里,受精卵漂流到库区之后,不能随水继续漂流,将沉入水底。由于受精卵卵膜较薄,受精卵下沉过程中所承受压力变大,受精卵很容易破裂,导致大量受精卵死亡。另外,由于下沉到水底,水底的光照条件较差,含氧量较低,不利于受精卵的孵化,孵化率降低。水库淹没对陆生植被和栖息地造成影响较大。由于淹没造成河道两岸植被较好的台地被淹没,大量土地被淹没水下,植被丧失,动物原有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5)施工影响
水电工程属大型工程,施工占地面积较大,施工开挖、爆破等活动对陆生植被破坏较大,对陆生生态影响较大。施工期的施工废水量较大,如果直接排放,对水环境将造成大的影响,需处理后重复利用。施工期交通运输、爆破、施工机械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和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施工期施工人员较多,如果管理不善,生活废污水、生活垃圾对环境将造成不利影响。
3 主要减缓措施
1)生态流量
为了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常用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等方法计算所需水量。所需最小水量非汛期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汛期一般不应小于20%。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现在环保部对最小下泄生态流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生态流量的下泄主要通过专设生态小机组、水电机组、单独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等。
2)生态调度
在保证下游生态用水的同时,为了下游河道生态用水、刺激鱼类的产卵繁殖、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降低大坝泄流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程度、水体水质保护等,电站运行期间需开展生态调度,依据不同时期生态水量的要求,模拟自然流量的过程。目前,生态调度主要针对下游河道鱼类的产卵繁殖。每年4-7月份,是鱼类的主要产卵繁殖时期,需要加大流量的下泄,模拟自然洪峰过程,刺激鱼类的产卵繁殖。如已经批复的玛尔挡水电站、巴拉水电站、巴塘水电站为了裂腹鱼、虎嘉鱼等均设置了具体的生态调度方案。
3)分层取水
为减轻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护下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常采取分层取水、合理利用水库洪水调度运行方式、宽浅式过水断面的灌溉渠道、“田间调温”等措施,其中采用分层取水是目前缓减低温水影响的最有效办法。分层取水建筑物主要有多层平板门、叠梁门、翻板门、浮筒等竖井式、斜涵卧管式以及多个不同高程取水口布置等形式。目前,采取分层取水的电站有光照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屏一级水电站等。
4)栖息地保护
工程建设使鱼类“三场”和重要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消失,为了减缓对栖息地的影响,目前主要通过开发干流保护支流的方式,寻找替代生境,制定栖息地保护方案。在栖息地方案制定方面主要采取原生境的保护和生境的修复再造。从流域的层次讲,根据流域不同河段的生态功能定位,制定流域的整体栖息地保护方案,在整体的栖息地保护框架下落实单个工程的栖息地保护方案。通过开发河段干支流调查,对未开发相似生境河段进行保护,地方政府承诺不再开发,对于已开发的河段采取拆除或连通的方式修复栖息地,对于已破坏的栖息地通过工程技术进行生境修复再造,如最近部里已经审批的玛尔挡水电站、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巴拉水电站。
5)过鱼措施
水电工程的建设阻断了鱼类的洄游和上下游基因交流,主要通过建设过鱼设施解决上下游的连通。主要的过鱼设施有仿自然旁通道、鱼道、鱼梯、升鱼机、集运鱼系统、鱼闸、网捕过坝等。现阶段对水头较低的水电建设项目,原则上应重点研究采取仿自然通道措施;对水头中等的水电建设项目,原则上应重点研究采取鱼道或鱼道与仿自然通道组合方式;对水头较高的水电建设项目,应结合场地条件和枢纽布置特性,研究采取鱼道、升鱼机、集运鱼系统或不同组合方式的过鱼措施。目前的过鱼设施主要采用的有鱼道、集运鱼系统。如已实施的藏木鱼道、多布鱼道、长洲鱼道等,已实施的集运鱼系统有彭水电站、龙开口水电站等。
6)人工增殖放流
水电工程对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补偿恢复,通过人工对增殖放流对象进行人工繁殖实现增殖放流。重点增殖放流国家、地方保护及珍稀特有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目前,人工增殖放流已是每个电站采取的必要的环保措施,建设运行技术已成熟稳定,部分电站已实现多次的增殖放流活动,如向家坝、阿海、功果桥鱼类站等,为补偿鱼类资源,保护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保护植物移栽
工程施工和水库淹没对植物影响较大,施工布置首选避让的方式对保护植物进行保护,无法避让和在淹没线以下的保护植物主要采用移栽的方式进行保护。通过分析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移栽生境,制定移栽保护方案,建立保护植物移栽园,对保护植物进行保护。在实施移栽前,需对保护植物的移栽技术和生态特征进行研究,保证移栽的成活率。目前安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等都建有保护植物园。
4 结论与建议
水电开发所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随着工程的实践和推进,工程运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在逐渐凸显,我们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水电开发的管理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水电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社会利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由于开发较快,强度较高,水电环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环评,轻落实,缺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环保措施到了实施阶段都大打折扣,达不到环评阶段的预期。即使落实了,由于缺乏管理和监管,无人管理,晒太阳、成摆设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水电环保工作上,我们还面临着新的任务,加强中后期的管理,建立健全环保管理机制,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使环保工程落到实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国家能源局.
[2]李鸿雁.水利水电工程概论[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张东亚.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水资源保护,2011(9):75-77.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63-05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愈演愈烈,据统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在由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中,20%~25%的损失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为了改善环境、减少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见图1),以加快经济发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产业中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正是基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公益性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直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财政统收统支作为资金筹集与使用渠道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如今政府的积累已大为减弱,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未超过20%(见表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32%的平均水平。国家财力不足,环境治理资金自然缺乏。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情形相似,当时发达国家污染治理费用占GDP的比例:美国为1.54%~2.0%,日本为1.8%~2.9%,联邦德国2%~2.1%。在我国,虽然中央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仍一直在1.4%(见表2)以下徘徊,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当然就更少了。有研究表明,中国如仍按照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筹资方式,未来10年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将达到30%~60%[1],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去筹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特点
要解决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问题,必须了解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特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市容环境卫生、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和绿化等设施,它同时具有非生产性和生产性特征[2],这种双重性使其与一般性竞争的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公用和公益性;利益计算上的不确定性;价格机制不灵活,政府和社会干预;投资大,回收期长,市场化程度低。
作为特殊的自然垄断产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独特的契约问题――因巨额专用投资产生的沉淀成本削弱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消费者要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运营者要维护他们的资产并企图获取垄断利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具备垄断产业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民营化的可能,又有管制的必要。
首先,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的生产环节可分性、分配消费的有偿性和排他性及现代生活必需品,使其与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基本相同,企业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同时,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定价给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企业就会生产和提供该种产品,因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民营化。
其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一定区域内,其生产供应常常是单一的,消费者难以有选择的可能。作为具有公益性的环境基础设施,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具有一定的让利性,同时,由于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关系着大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它需要保证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信赖性。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这几个基本特点,城市政府必须对其实施管制――管制正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的认识,当前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掀起了私人资本参与的浪潮,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有关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1997年,发展中国家私人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项目从无到近100个,累计使用私人资金2.97亿美元(Gisele,silva,etc,1998),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和筹资结构的创新,这种创新满足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同时提高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3]。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积极推动筹资机制的创新吸收私人资金,是改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政府资金过分依赖局面的关键所在。为促进私人资金的吸收,我们应当首先了解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筹资方式及特点。
3.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3.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
3.1.1市政债券。市政债券是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发债主体,或以城市政府下属部门或机构(如污水处理厂、水务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公司等)为发债主体,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保证为基础,并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本身价值和预期的收入流为保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它是一种低成本,风险相对较低的融资工具。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一种通行作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美国,水务公共事业领域每年的建设投资需求约2 300亿美元,其中85%来自市政债券投资,政府财政投资仅占15%[4]。美国市政债券不仅可以直接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通社会资本,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引导和挤出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投资回报高,或回报不高但利润稳定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样政府可以将节省出的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回报率较低的城市公益项目。
3.1.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是组建基金管理机构,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单位设立基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待所投资项目建成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殖,其收益与风险由投资者共享、共担。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聚集社会上闲散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5]:
这种融资方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如美国的State Revolvlng Fund(SRF),专门提供污水处理和给水领域的借款和利息补贴,借款还要求项目有20%的配套资金。自该基金建立到1997年末,美国25个州已利用其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融资88亿美元(John C Wise.1998)。
3.1.3企业证券融资。企业证券融资包括企业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分为优先股融资和普通股融资。优先股融资可以有效地防止私人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不良控制,普通股可以有效的吸引私人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私人的控制。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上广泛的私人资金,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有较高的要求。债券融资一般比股票融资更加简洁、快速,具有操作简单,筹资迅速的特点。企业证券融资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已得到许多应用,如实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私有化后的英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收入流相对稳定,它主要通过该种方式进行融资的(Davidarmeyer,1998,lanAlexander,1996)。
3.1.4BOT。BOT是指由政府与私人企业者就某个通常由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签定合同,由投资者筹资、设计、建设,政府特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这些设施,偿还债务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政府。该模式将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转移给私人企业,减少了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政府也可避免大量的项目不确定性风险:同时,由于该模式打破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绝对垄断地位,增加企业的竞争意识。其运行程序如图所示:
BOT方式成为近20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在许多国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都有所应用,如马来西亚、墨西哥、澳大利亚的水项目等(David haarmeyer 1998.PenelopJ.Brook Gowen,1997)[3],我国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01年年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并运行。这座污水处理厂由美国金州集团北京金源环保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预计10年后收回投资,20年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开发区政府。
3.1.5TOT。TOT指政府把已经投产运行的项目在一定期限移交(T)给私人企业经营(0),以项目在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的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待经营期满后,再把原来的项目移交(T)给政府。该模式可避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期的巨大风险,期限相对较短,通常为10~15年,同时能够为已建成的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的提高[5]。该模式的运作程序如图所示:
TOT融资方式在几内亚和波兰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都有所应用(Penelop,J.Brook Gowen,1997)[6],我国的深圳污水处理厂建设也采用了该方式。
3.1.6PPP。PPP是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的方式。是政府将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权通过特许协议交给私人部门开发。由私人部门进行融资和建设、政府租赁投产的特许项目,然后再通过特许权协议安排,政府将所租赁的项目委托私人部门运营。该模式在项目初期实现风险分配,减少了私人企业的投资风险,降低融资难度,同时参与项目的私人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参与进来,有利于私人企业一开始就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7]。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
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的比较
为了加深对国外私人资本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筹资模式的理解,使之能够为我国所借鉴,有必要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差异(见表3)。
从政府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来看:政府完全拥有所有权的为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政府部分拥有所有权为PPP,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完全丧失所有权为BOT、TOT。从项目的盈利性看:企业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BOT、TOT、和市政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比较高,PPP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低。从短期内融资的难易程度来看:BOT由于在项目特许经营期风险完全由私人资本承担,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难,其次为企业债券、PPP,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TOT由于风险小,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易。从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来看:市政债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BOT、TOT、PPP都能较高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
4.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和对策
4.1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
为彻底改变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困境,实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资本的顺利吸纳,我们应当从宏观上确定哪些筹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应优先采用。基于国外筹资方式的上述分析,考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不同特点,政府在确定市场筹资方式的优先顺序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项目的盈利性、项目的运行条件、项目的产权变更、业主的特殊需要。
4.1.1项目的盈利性。众所周知,不同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盈利性是不同的。有的项目如管道煤气等项目盈利性较强,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筹资方式。有的项目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盈利性居中,应优先采取比较成熟的BOT、TOT方式,对于待建项目,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交由民营部门来完成。对于已建成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经营特点(如经营收入稳定、项目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可以通过TO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例如,北京市采取了市场化方案,将能直接推向市场的自来水、污水、垃圾、高速路等项目通过BOT或TOT的方式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有的项目诸如污水管网等项目融资,由于收费费率的限制,其回报率低或较长时期内难以取得回报,虽然项目本身能产生一定现金流,但完全推给市场企业却难以承担,因此,政府还应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用政府的财政、税收资金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投资。这类项目优先采用PPP模式进行筹资。
4.1.2项目的运行条件。BOT项目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成功项目不少,国内运行环境也基本成熟,因此运用上会比较规范,同时也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应优先采用。又如我国证券化水平很低、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一些法规的规定与市政债券方式相违背,在我国现阶段采用市政债券有很多不便之处。
4.1.3项目的产权变更。不同的筹资模式的产权变更方式不尽相同,如BOT、TOT是非政府资金介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实质是项目特许期内的民营化,在项目特许经营期,政府完全丧失对其控制权,因此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即使它有良好的盈利性,也不宜采用BOT、TOT。对于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因为其建设和经营权并不发生转让,政府在项目经营期拥有控制权,政府只需用项目的未来收益做抵押,因此相对而言,风险较小,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应优先采用。
4.1.4业主的特殊需要。由于上述各个筹资模式的原理及参与程度不同,因此各筹资模式都有自己特点,而其中更有些可以给业主带来额外的优势。如BOT、TOT、PPP由于投资者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因此能够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能够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同时还能催生出一批有实力、信誉好的证券中介公司和经纪人队伍。因此业主若要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应优先采用BOT、TOT、PPP。业主若要促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为更加清晰反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的优先选择因政府考虑项目因素不同而不尽相同。例如,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若考虑项目盈利性可能优先选择以企业债券为筹资模式,若考虑项目的控制性可能会优先选择PPP筹资模式。
这就使政府部门在选择筹资模式时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筹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国情,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加以应用,只有通过反复的完善和创新它们,才能更好为我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所用。
4.2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对策
我们在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模式的创新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良好的筹资环境,而要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根据我国现有的筹资环境,最为重要的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于: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
4.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私人资本的流向与流量,而在形成投资环境的众多有形与无形的因素中,法律因素居主导地位,因为影响私人投资的各种因素往往是通过法律形式与体制反映出来,并直接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刚刚开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经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会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响私人部门的参与热情。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环保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为国内、国外私人资本的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项目中政府、私营部门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既要保障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要兼顾投资者的利益。
4.2.2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来安排,由政府财政支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费用,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导致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经济主体对利益的竞争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动,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营。然而就我国目前城市环境服务收费状况来看,很多城市还没有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而征收了用户费用的城市,其收费水平也远远低于设施的运营成本,市场无能力对资源配置起到调节的作用,私营部门自然也不会把资金投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为了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体制。一个合理的收费制度不仅能够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通过把污染和经济挂钩,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改变一部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污水、垃圾的产生量,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结束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的传统筹资方式很难满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开展BOT、TOT、PPP、市政债券、企业证券、城市环境投资基金等筹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满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在这些筹资方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障碍摆在面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杨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借鸡生蛋”[J].城市建设,2004,(6):32.
[2]刘竹.对城市基础设施本质特征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1):60.
[3]褚俊英,陈古宁,邹骥.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融资分析[J].环境保护,2001,(12):19-20.
[4]徐绍峰.城市建设嗷嗷待哺市政债券走上前台[N].金融时报,2003-10-25.
[5]严谷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的创新方式[J].生产力研究,2005,(3):129.
[6]冯峰,张瑞青.公用事业项目融资及其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5,(6):52.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4
关键字:环境建设;城市;人文关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劳动人口大量剩余并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作用,彼此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更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减少污染,强调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
一、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与现有城市的联系,产生了城市化的地域扩散。1949年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空间现象的城市化也开始了新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具有起伏波动的特点;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十六大以来,国家从政府角度提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这势必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
2、城市化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城市环境中由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的改变环境,在现阶段,主要是第一种人们对环境的影响占绝对优势。
城市环境中,由于工业燃料的运用,产生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等。运用制冷工业的发展,氟氯烃化合物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这些气体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气管类疾病。另外,这些气体大部分具有温室效应,往往城市环境中温度较周边郊区温度高,形成城市热岛。排入大气的气体,尤其是酸性气体:硫化物,氮化物和人为尘埃,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使城市环境中绿色植物,建筑物蒙受损失,使城市绿化地酸碱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日益增加,它们进入环境后破坏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观,影响人的视觉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废塑料制品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并不断累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据统计我国一些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垃圾中,废塑料的重量比已上升到8%―10%,但我国其回收率却从1980年的20%下降到1994年的不到10%,其再生利用率也不断下降。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解决住房问题是当务之急,城市市区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每一寸土地都可以化为可以增值的财富。尽管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由于其价格,位置等原因,人们对这些住房仍望尘莫及。往往购买地理位置较差的房子,这样就会奔波工作与居住地之间,相应就会对交通造成不良影响,日益拥挤,塞车现象日益严重。在居住区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医疗和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城市环境中财富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美化运动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相反,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却日益俱增。另人最为忧虑的是,在经济日益增长和环境日益更新的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也相应地增加: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加,社会道德伦理面临危机,失业隐患几乎笼罩了每个家庭。
人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作用于环境,产生积极与消极双向的影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活。
二、城市问题对人类生活的负面效应
1、城市问题对人产生的生理压力
现代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了各种设施和公共实施,但在一些工业城市,特别是高度密集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城市,环境给人的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使居民住区远离工作地点,造成了城市居民的交通"疲劳",大城市居民大约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花在交通上。在中心商业区,行政机关,商店,影剧院等设施越来越集中,致使车辆增多,人群熙攘,拥挤不堪,造成空气污染和流行疾病的蔓延。
居住环境对市民的影响更为严重,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在居住的空间度过。因此,居住条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住宅日照量不足造成疾病发生;居住面积小造成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住宅公共设施缺乏造成居民缺少室外活动条件而影响健康。住宅本身的功能单一,缺乏个性化设计,也使居民产生冷漠感。
城市环境中的噪音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近十年来,在各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噪音都增加了10-20分贝,其中由于人口密度提高,其喧嚣声增大了二,三倍。因各种音响设备的广泛使用于商业竞争,几乎各商业区和商家都利用了扩音器来招揽顾客。此外,噪音是城市居民产生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的刺激使居民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脑神经系统的疾病增加。
空气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最为严重,随着各类车辆的增加,所有居民住宅都无法逃脱汽车尾气的污染,车辆来往频繁的街道居民常感到头痛头晕,咳嗽,恶心,浑身无力,这些状况在交通警察和汽车司机身上更为明显,据世界银行《1999年世纪发展报告》中数据:仅中国的4个城市:重庆,北京,上海,沈阳,每年有1万人因接触悬浮颗粒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对人呼吸系统的疾病造成了高达数亿个工作日的丧失,与此相关的经济损失进数十亿美元。据我国部分城市统计,市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郊区高2。4倍,肺癌发病率比郊区高7。3倍。
城市环境中对人健康危害较大而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的地面及土壤的污染。由于有害物质在建筑物和树木上沉淀堆积,以及病原微生物所造成土壤及地面污染,使城市区域内土地表层也遭到严重污染。而土壤的污染会按着土壤――农作物(水)――人的顺序进入人的体内。在工业城市污染区,人的发病率大大高于非工业城市。
2、城市问题对人产生的心理压力
城市环境对人有巨大的积极影响,这点可以从城市与农村人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环境中,人的季节性生产特点使农民一年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在城市中,即使休息日,各项活动也有时间性,这就是城市公共场所大大小小的钟表日益增多,而失去个人特点。由于交通运输,学习,电视的娱乐节目,商店的营业等都有统一的时间性特点,这些构成了城市的节奏,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要适应这种时间性,而使自己个人的时间服从于群体。第二,日益增多的脑力工作者工作特点与城市环境中时间性特征形成矛盾,脑力劳动者往往在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失去了界线。工作日的延长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勤劳,爱好和责任感。脑力劳动者常常从事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创造上顿悟和成果发表之前,需要有长时间的表面看来似乎是毫无成效的紧张思考,而这种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的概念和固定的节奏,往往以几星期,几个月,几年为单位计算,而不适合以小时为单位计算。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从事各种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将日益增多。城市环境如何适应脑力劳动者阶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由于环境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生理压力,加上工作节奏和劳动就业竞争的增加,使人的心理压力增大。在城市人群中,人们更多地注意生理健康的问题,而忽略了由于各种压力及环境影响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强调人类生产,生活应以人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强调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
三、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强调以人为本
城市的发展是由人的基本需要所推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人们的动机和效果发生错位,城市环境与人的需要往往处于冲突和矛盾状态之中。城市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发展,偏离人的需要轨道。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出发点和理念一直是经济效益至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要。从对世界城市化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状况的认真检察中使我们深切感到:城市环境与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同步发展。现代城市环境在为人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心理的压力和紧张,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比如住宅分布的不合理也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住宅大多分布于公路两旁,主要是从交通方便角度考虑,但是从对人的影响来看,其结论是弊大于利,除了噪音,空气污染对对人有严重影响之外,还因远离绿地等自然环境,使人无法缓解由于工作紧张而造成的精神压力。此外,住宅紧邻公路,必然缺少室外活动场所。
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要有物质的而且也要有精神的,而现代城市环境导致人们普遍有"心理疲劳症",其原因是受过度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宣传渠道的多元化和宣传方式的公开化,给人们的求知,生活和娱乐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随着一些不健康的报刊和录相制品的出现,城市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污染"源,它对人的危害绝不低于物质污染。
要使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应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城市环境共生。
四、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关怀构想
为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不公要强调视觉美化,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城市环境建设是为人类服务的应建设舒适,美观,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益于人类健康为宗旨。但在实际城市环境建设中,人们更多地注重了美化城市,忽视了生态效益,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共生,城市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
1、根治城市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首先,对在用机动车严格报废制度,禁止到期机动车改头换面继续使用,增强在用机动车年检,季检中环境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并加强日常抽检力度;保证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实现;应通过加强维修和保养,合在用车达到尾气排泄标准。其次,对于新生产的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应严格执行国家不同情况下,不同污染物的排泄指标,完善监测,监督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单车技术水平最后积极报导,推广使用高标号汽油,无铅汽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少污染燃料。在污水排放系统中加强中水回用技术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材料等,开发研制废水资源化设备。
2、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要兼顾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主体绿化以乔木,灌木为主,不仅给城市居民视觉美的享受,绿化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防风,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晨
3、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
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居住区内渡过的,因此在社区内要不公美化居住环境,应建立一些休闲广场,娱乐场所,体育锻炼设施,这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4、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及城市管网系统建设
为促进城市环境系统有序发展,建立短距离,高效率的系统,节省时间与资源,使人类生产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5、改善住宅建设结构与设计
城市的住宅环境不公要保护人体器官不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应当保证住宅中人体所必需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并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此外,特别是室内装饰材料要无毒无害。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5
一、城市雕塑概述
城市雕塑,是指建造在城市室外的一种雕塑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诠释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精神。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这句话指出了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蕴含着城市地理、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是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城市环境的表现和对文化底蕴的诠释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
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统一的一门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更需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相得益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也随之改变,城市雕塑逐步屹立于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影响,是一座城市地域风景、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的体现。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和适应城市环境,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局部、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以调整和改变城市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雕塑的存在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协调发展,才能彰显出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和城市特色。城市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艺术价值超出自身效应。如何把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在体现美学价值外,还能做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就要求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不仅要从雕塑的题材、形式、材质、大小、整体、方位等方面去考量城市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要根据环境需要选取恰到好处的主题和合理的位置,从而更好的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在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②此观点指出了在城市雕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及周围建筑设施的位置关系,强调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与作用,注重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把城市空间环境作为城市雕塑建设的参照背景。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大到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小到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城市雕塑伴随城市的诞生而存在。古代的城市雕塑大多出现在建筑、教堂、佛寺庙宇及陵墓建造中,多表现神话传说和帝王题材,为统治阶级和宗教服务,带有浓厚的阶级性。随着社会发展,城市雕塑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美化了城市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民俗等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并以独特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城市的信息和人文精神。如法国加莱市的《加莱义民》群雕,就是通过写实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罗丹将城市的人文历史与人民大众的形象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赋予的怜悯之情传达给世人,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鱼》雕塑,由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创作而成。美人鱼以其坚毅和仁爱的精神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人文环境作为传递城市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载体,彰显着城市一阶段发展的状况和时代特点。城市雕塑的建设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参照依据。同样,城市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主题、形式、艺术语言的内涵表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城市环境特点范文6
【关键词】天然气应用;城市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一、天然气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天然气是城市居民和工业生产重要的能源之一,将其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不仅高效,而且环保。合理的应用天然气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有效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手段。就国内能源结构而言,其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只占很小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能源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做好天然气资源应用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量的工业生产废气、汽车尾气等,严重影响了气候环境,比如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沙尘暴天气。当前,改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针对城市的方方面面进行优化,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环境的物质、气体的产生,尤其是天然气的规划与应用应当完全符合城市环境规划之要求。在绿化城市环境过程中大力开展天然气规划,有效的利用天然气,充分的发挥天然气的环保特点,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二、天然气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目前来看,天然气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用,反映良好。可见,在我国提倡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在城市中大力推行天然气应用符合国情需要。尽管天然气能够改善城市环境,但是在天然气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安全问题
由于天然气是一种气体能源,在城市中大量应用就需要将其合理的储存、运输。但是,天然气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每年因天然气泄露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均有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研究发现,其中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操作失误、大意疏忽等。除此之外,一旦发生天然气泄露事件,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扩散速度快而难以有效治理,最终导致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2.合理应用
天然气是一种热值高、非常清洁、便于运输的优质燃气。但由于天然气自身的易燃、易爆特性,实践中若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天然气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违法应用天然气的现象,比如采用强度不合格的管道输送天然气、盗用天然气行为,导致其大量泄露;天然气城网埋设与周边城市建筑间距把握不合理,不合理规划天然气供应量,导致用气小户供应过剩,而用气大户供则不应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应用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因此,只有合理的应用天然气,克服它存在弊端,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使其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3.城市中天然气储存基地规模小,分布广
针对我国储存气体燃料的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在城市中储存气体燃料的地区较多,主要布设在城市的边缘。同时,天然气的储存也缺乏正规化、规模化、 布局合理化。在此种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天然气作为易燃易爆气体,储存在城市边缘或码头小规模的基地中,尤其部分城市只有一个天然气储存、供应门站,一旦因某些原因引发天然气泄漏,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损失、城市供气中断,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最终影响城市的良性发展。另外,城市中燃料储存基地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对于未来基地规划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优化天然气应用的方法
优化天然气应用,需要合理的进行天然气专项规划。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的天然气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进行城市天然气合理规划
所谓规划是指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事业发展所做的遇见部署和安排,具有很大决策性。在当今社会中,规划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其具有决策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天然气规划是针对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方面、应用途径、应用方式等进行规划和部署,尽量保证天然气能够合理的应用于城市中。由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特点,需要根据城市实际需求,设计和部署最佳应用方案,促使天然气规划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经济提高,和设计会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2.利用规划解决天然气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天然气在城市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矛盾。城市中应用的燃料主要是液化石油气体,液化石油气安全性低、污染环境、难以大规模发展。城市引进天然气初期,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体不能够同时应用,不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为了推广天然气在城市中的应用,可在初期优先发展城市中的新兴片区及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加强该区域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宣传,使得天然气地应用能够逐步扩散到整个城市,一步一步地改善城市能源结构,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合理的解决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的渐进性和矛盾性。
3.利用环评降低安全隐患
为不断的发展可持续战略,我国在200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此法的通过昭示我国对环境问题地监管更加规范。法规提出对影响环境的因素需要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十种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包含了能源因素。天然气作为能源中的一种,对其的评价需要从环境影响的识别出发,再提出具体的对策改善天然气应用于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出的环境影响识别是针对城市中天然气方案地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并确定环境影响因子,结合方案和城市环境背景,设计出避免影响环境的对策,将天然气实施方案进一步改善。促使天然气在不影响城市环境的情况下,有效的应用于城市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水平。
四、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城市的生态环境却每况愈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提高城市环境指标。其中,天然气地应用、规划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能够有效的避免液化石油气安全性差、污染环境、难以大规模发展的缺点,促使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良性发展。只有保证天然气储存、应用、规划等方面更加合理及正规,才能发挥天然气作为城市清洁能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综合决策源头把关――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评说[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