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等管理对象要素,为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校的教学秩序、员工、组织、安全等进行管理,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提供物质保障,从而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
1、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
作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不仅从经济上、物质上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它还可以为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如果没有学校后勤管理的配合与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失去了物质保障。
2、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感等美德。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良好,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向往学习、扩大知识面的浓厚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同时,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对学生也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使其真正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做好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做好对教师的后勤服务工作,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这不仅是教师工作的需要,同样也是教师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学校后勤管理不仅是为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和整合有限的财、物、环境等要素,使其发挥增值效应,更好地为学校的工作目标服务,这才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概括地讲就是:管好钱,用好物。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主要组成有财务、食堂、宿舍、环境、治安、财产管理等。
1、向师生提供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包括提供各类教学用品、办公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饮食管理,维护好各类教育、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等。
2、搞好学校各类物资的管理工作。包括各类物资的申请、审批、购买、验收、登记、保管、领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3、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的洁化、绿化和美化工作。
4、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工作。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很大部分是花钱的事,因此,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5、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包括学校各类设施设备、校舍的安全、电器电线的安全使用、饮食卫生安全、各种物资的防盗、防失等工作。
6、做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定学校各项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包括各类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等。
7、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中为学校、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三、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要求
要做好学校各项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思想、业务等素质俱佳的行政后勤工作队伍。这就要求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在从事后勤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从而实现优质服务的工作目标。奉献意识:后勤工作人员从事的服务工作是繁杂的、琐小的,有时甚至都是些别人所不易察觉的一些幕后工作,属幕后英雄。有时很辛苦,但又都是属于琐碎小事,谈不上政绩。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克服功利主义、私利主义,全心全意地为学校的发展,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不计得失,不图小利,廉洁奉公。作为后勤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平时要多巡查,及时了解师生需要后勤服务和帮助的事项,及早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考虑、解决,要对工作加强思考与计划。互相间要加强团结合作、相互配合,要努力克服"等、靠、拖"等消极思想。作为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把"想师生所想,做师生所需"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后勤服务工作,要努力克服华而不实、敷衍了事等工作态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尽量办好,对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或无法尽快完成的工作也应向师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争取师生们的理解,以减少因这些工作而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一点设想
提高学校后勤人员的地位,建造总务人员的激励与成长机制。在教学一线,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各种各样的考试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认可;超课时费等津贴也使教师的额外工作得到了补偿;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授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追求。而总务后勤工作繁杂琐碎,常常不为人知,其价值和绩效或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或要通过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学生才能显现,往往“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因此很多成绩往往不为人所知。
人们通常认为,校园内教学工作是中心,是一线,行政后勤管理是后勤,服从、服务于教学。这种观点也确有一定道理,但也形成如下影响:人为地将学校工作分出主次,导致一线教师及教师管理部门领导心理上的优越感和总务人员心理上的自卑感;导致总务人员习惯于消极等待,听命于人,工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导致总务人员工作业绩难以显现,缺乏成就感,易于职业倦怠。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看见楼道的灯未关、水在流,却视而不见,拂手而过。似乎关灯、关水天经地义的就是后勤人员的事,只要是灯未关、水在流就是后勤人员的责任。一些办公室的日光灯不亮了,也就是启辉器松了,只要动一下启辉器问题就可解决,但就是羞于动手,要坐等总务人员前来修理,培养了一种懒惰情绪。其实老师们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学们看到老师在主动关灯、关水,他们也会主动关灯、关水,同学们都主动关灯、关水,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人,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现在是人为地形成了一种等级观念。而待一些观念形成、问题出来之后,再来强调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的团结,强调行政后勤管理的重要性,未免就有些“掘井止渴”了。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一、准确把握基本职能
机构职能是机构作用和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机构的生命之所在。建国以后,传统意义上的机关行政事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机关文书事务工作和机关生活事务工作。19*年中央办公厅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座谈会,统一了对机关事务工作的认识,并将其改革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年,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将机关后勤工作分解为管理和服务两种职能。19*年,中编办、国管局印发的《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小管理、大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实行管理和服务两个职能分开”,“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办公厅(室)”、“机关后勤服务职能从机关行政序列划出后,设立服务机构,承担各项服务职能”。就此,机关后勤工作两大基本职能得以确立,体制改革逐步实施,改革的作用和效果较好地发挥出来。
20*年,总理对机关事务工作部门的职能定位作出了“管理、保障、服务”的高度概括。我认为这六个字的三大职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机关事务工作职能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对我国机关事务工作理论的新概括,也是对机关事务工作的新要求,还是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改革的指南。这三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是主体职能,是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立业之本;保障职能是目标要求,是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价值所在;服务职能是重要方面,是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保障手段。为此,各级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牢牢把握,认真履职,不辱使命。
二、正确履行基本职能
在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要履行好既定的基本职能,一定要找准定位,在转变职能中把重心放在加强管理职能,改进服务职能,提高保障能力上,努力实现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
加强管理职能的着力点。按照深化机构改革的要求,以资产管理为核心,以保障机关高效运转为目标,科学规范和切实加强管理职能。一是以机关事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订机关事务系统的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深入研究改革措施,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保证做到依法办事,促进机关事务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二是以增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为目标,集中统一管理和统筹合理配置机关国有资产和服务设施,统一建设和管理集中办公区,制定统一的资产占用、办公设备配置的标准,合理安排和调剂办公用房以及配置公务用车、电脑设备等,逐步解决机关内部苦乐不均问题;三是以保障机关工作高效有序运行为目标,搞好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接待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房屋修缮管理、环境秩序管理、机关安全管理等,为机关履行好职责和完成好工作任务创造条件;四是以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贯彻勤俭节约方针,加强机关投资管理、财务运行管理、资产租赁管理、节能降耗等成本管理,强化节约能源资源管理机制和预算投入监管机制,搞好节约型机关建设;五是以和谐机关建设为目标,加强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住房公积金政策和基本医疗、养老保障政策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措施落实的管理,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利益;六是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加强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
改进服务职能的着力点。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对内、对外双向服务中,逐步退出对外服务,着力搞好对内服务;在对内服务中,逐步退出自办服务,着力搞好组织社会为机关的服务,努力实现由“内外服务型”向“内部服务型”的转变、由“自办服务型”向“组织服务型’的转变,以满足机关工作保障的需要。其重点,一是规范服务项目。根据机关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由社会或市场提供的机关事务保障服务的范围、内容、规模、标准、时间、程序以及服务费用管理办法,创建标准化服务机制;二是搞好统一服务。克服“一家一户办后勤”的“小农经济”式机关事务,打破部门或单位界限,在集中办公区和有条件的片区,实施由一个机关事务机构统一为某办公区内或某片区内所有部门(单位)组织机关保障服务和公共管理。三是组织社会服务。由机关事务机构将需由社会提供的服务项目,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规定程序,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公开竞标、协商定价、比选落实、契约管理等方式去组织实施。同时,认真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四是退出自办服务。凡是社会或市场能够办、能办好的后勤服务项目,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原则上就不要再去办,通过创造条件,实现“养事不养人、财政买服务”,逐步将机关办公区和职工住宿区的物业管理、公务车辆维修、培训接待场所、机关职工食堂、生活物品供给等技术和劳务服务推向市场,加快机关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提高保障能力的着力点。围绕保障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的目标,既抓好硬件保障,又抓好软件保障。首先,把人的素质作为保障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政治思想上、业务能力上、工作作风上建立高素质的机关事务工作队伍,奠定好提供保障的根本基础。其次,努力争取公共财政在机关预算安排中对机关事务相关工作给予必要的财力和物力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类保障性项目建设,夯实提供保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手段,科学管理保障性工作。第四,搞好组织和协调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机关事务工作的生产要素,形成保障合力,增强保障能力。
三、切实保障正确履行职能
(一)更新思想观念。要坚持与时俱进,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机关事务工作。我认为,当前应正视和解决影响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转变职能、影响机关事务工作健康向前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对“后勤”的认识。“后勤”是沿用军事斗争的术语,原指后方对前方的一切供应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后勤”的外延过窄,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机关事务的内涵,不能将机关“后勤”等同于机关“事务”。继续将“后勤”等同于“事务”的提法,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和人们思想观念上,很容易造成机关事务工作在机关工作中是补充性、次要性的认识的负面影响,以致影响对机关事务工作是整个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和重要地位的认识,从而给机关事务工作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为全面、客观、正确反映机关事务工作的内涵、作用和地位,很有必要在机关事务工作的提法或称谓上改“后勤”为“事务”,相应将“后勤工作”改为“事务工作”、“机关后勤工作”改为“机关事务工作”、“机关后勤工作机构”改为“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等。机关事务工作刊物、协会组织名称等也作相应调整。
对“发展后勤经济”的认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机关事务战线提出了“发展后勤经济”。各级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充分利用机关资产资源和其他优势,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创收来增强服务手段,弥补行政经费的不足,解决职工福利,改善职工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提出,机关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不属于政府职能和机关自身职能,是“越位”的表现,应当逐步转变过来。鉴于公共财政改革已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收入包括机关创收的统一预算管理,部分地方实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地方国有资产收入已纳入财政非税收入管理;《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规范了职工津补贴等收入分配等,机关事务工作从竞争领域退出的时机已经成熟,“发展后勤经济”不应再是机关事务工作的任务和方向。
对“服务社会化”的认识。“服务”有广义、狭义的理解。当“服务”作为职能与“管理”职能并列而相提并论时,两种涵义都是狭义的。因为就广义而言,“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机关事务管理从广义上也是为机关的服务。对于“服务社会化”,在实践中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把他理解为“机关需要的后勤服务由社会提供”;另一种则理解为“机关的后勤服务面向社会,在搞好对内部服务的同时,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为社会的服务”。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行动和结果。应该说,前一种理解是“服务社会化”的本意和方向之所在;后一种理解存在片面性,也可以说是一个误区。面向社会的服务,尽管能够利用机关资产和设施,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以及创造一定税收,但这不是机关的“责任田”,不是机关的职能,与“发展后勤经济”一样是“越位”,应当积极加以引导。
对“小管理、大服务”的认识。“管理”与“服务”不宜简单以大小划分,更不能重服务、轻管理。管理职能是机关事务工作的主体、核心职能,由机关内因所决定是相对稳定且需要不断加强的;而服务职能随着机关外因的变化或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是相对动态且有收缩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的一些重大变化,使过去机关所需的一些服务保障内容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靠机关事务工作机构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空间逐步缩小。主要的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组织能够承担且已经承担部分机关保障工作,如办公区和职工生活区的物业管理、治安管理、机关食堂、职工理发、汽车维修、生活物品供应、培训接待场所等。二是社会生活秩序优化培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已建立的新机制保障了一些原来靠机关提供的为职工的服务,如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参军、就业、就医等。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加强,为职工提供了一些生活保障,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职工住房补贴制度等。四是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分解了一些机关事务性工作,比如老干部工作体制的健全,有专门部门和内设专门机构负责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工作;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规范了津补贴和奖金福利的发放,不需要机关事务机构创收为职工提供福利。此外,工会组织工作的加强,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利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为职工生活排忧解难的服务活动,也分担了一些机关事务服务工作。因此,机关事务工作“小管理、大服务”的认识和思路已需要改变。“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应当成为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积极转变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委、人大、政协也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职能只能包含其中而不能超越。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解决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也是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职能转变的应有之意。机关事务机构的职能转变,必须找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角色定位,审时度势,把握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属于机关事务的事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把他办好;不属于机关事务的事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市场能够办、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运用市场机制去办。各级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走出“服务社会化就是从事社会服务”和“占领服务市场,发展后勤经济”的误区,逐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真正将应由市场办的事情交给市场,让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服务体系功能更好地在机关事务工作中发挥作用。机关已办“后勤经济”的经济实体应与机关彻底脱钩,实行真正意义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直接为机关事务服务的经济实体仍由机关事务部门管理,否则,交由国有企业管理部门管理。除经济实体已占用的国有资产外,多余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可用于机关事务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有偿转让。
(三)深化机构改革。相对而言,当前在全国党政机关中,各级机关事务工作机构从是否设立到名称、性质、级别等的确定都很不规范,从上到下的机关事务工作体系总体上还不健全,而且机关事务工作的地位、作用呈现“层级递减效应”。应当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按照“集中事权、统一标准、精简人员、规范管理”的基本思路去深化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改革。其重点是:
一是规范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设立。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县级都应设立承担本级机关事务工作的专门机构,省、市、县部门的机关事务工作一般由内设机构承担。力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及其各部门的大事务内容集中由机关事务工作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各部门的具体事务由部门自行负责。这有利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公平保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改变各部门设立专门服务机构的现状。省及省以下的部门(单位)一般不设类似机关服务中心的独立的专门服务机构。部门所需的保障服务,由本级统一负责所有机关大事务的机关事务工作专门机构承担,或由以集中办公区组建的机关事务专门机构承担,其他一般事务由部门内设相关职能机构承担。
二是规范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性质。政务、事务是机关工作的两个轮子,机关事务工作专门机构的性质应与机关的性质一致为行政单位性质,而非事业单位性质。因为它不是为了公益目的而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不符合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对事业单位的定性。应从上到下将机构性质统一起来,改变定性不一不准的现状。机构名称也尽可能一致。
三是规范机关事务工作范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属于机关职责范围的事务职能一般不再赋予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未承担机关事务工作任务和未行使机关保障服务职责的单位一般不再交由机关事务工作部门管理。反之,凡是属于机关事务范围的职能和有关服务保障单位都分别应交给机关事务工作专门机构承担和管理。特别是涉及机关保障力、执行力和保证机关事务公正、高效、节约的手段要赋予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四是规范机关事务系统上下工作关系。应进一步明确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接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指导。这有利于及时贯彻来自上级的本系统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有利于组织面上的工作交流,推动机关事务工作上水平,从而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能。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关键词】高校食堂民主管理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后勤服务的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适应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着许多重大转变,市场物价持续波动上扬。高校后勤食堂具有公益特性,承担着稳定校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服务对象群体特殊,食堂供应价格需相对稳定。由于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当前高校食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样一种压力下,如何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办好让学生、家长、领导满意的伙食成为高校食堂必须认真研讨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形式,深化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内涵,创新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将是高校伙食面对新形势下巨大压力的有力举措之一。
1高校学生伙食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1.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高校伙食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要求,融入社会经济运行轨道,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建设高校伙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高校伙食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食堂要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向师生公开食堂定价程序,让师生了解并参与食堂管理和服务过程,知晓食堂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了解高校食堂伙食特点和供应情况,使食堂管理、服务让师生理解。
1.2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央要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校后勤。而在高校后勤中具有基础性产业地位的高校伙食,无疑必须顺应这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国内大多数高校后勤现都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实体,在理论上完全被市场所牵引,面临着被取代、被重新选择的局面。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它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坚持公益性原则。在这种市场完全竞争情况下,高校伙食必须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真正实施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不断赢得师生,稳定市场。
1.3这是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需要。
高校伙食的卫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来讲,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所以,高校伙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师生参与伙食民主管理,规范伙食运营行为,保证高校伙食实体运作的公益性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平安和谐稳定。
1.4这是高校伙食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市场是企业不断追求发展的永恒推动力。高校伙食面对着市场竞争,面对着师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巩固市场地位。师生参与高校伙食的民主管理,正可以起到这样一种推动力的作用,通过民主参与,通过其对服务对象信息的不断反馈,高校伙食才能进一步明确师生需求,才能把握师生消费规律,才能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推动和促进高校伙食的规范化管理。
2当前高校伙食学生民主管理形式及其不足
多年来,高校伙食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我们浙江工商大学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常年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设立服务、监督、投诉热线电话,及时向师生通报后勤工作动态,促进师生对后勤的了解,努力提高各种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
(2)成立学生生活指导工作小组,指导各种面向学生的互动活动。校团委定期组织召开阳光生活会,与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了解学生对于食堂服务的想法、建议,传递餐饮服务的相关动态。
(3)在食堂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堂副理,面对面接受学生对餐饮服务和食堂就餐时遇到的建议和意见。
(4)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于窗口供应、面点制作和收餐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食堂大堂日常用餐服务工作,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5)聘请学生代表成立义务监督员队伍,全面监督餐饮管理的各项服务。聘请热心学生成为食堂信息员,邀请他们参加食堂的各项服务活动,通过他们的纸笔,抒发他们参与活动获得的感受,提高同学的对的认食堂的认识。
(6)定期举办“后勤优质服务月活动”、“美食文化节”、厨艺比赛、服务微笑之星评比等;每年组织“走进食堂”参观活动、“我与食堂”征文活动、“我看食堂”摄影比赛活动、“食堂主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与师生的沟通交流。
(7)重视做好信息宣传,加强与师生沟通。专门开设后勤网站,编印《后勤报》,通过校报、校园网,积极宣传后勤餐饮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举措等,增加和扩大餐饮管理服务信息,让师生了解、理解、支持餐饮管理服务。
然而,随着师生用餐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形式的内容、广度、深度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形式化趋势。
经过10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后,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的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勤的事”是“后勤自己的事”,这样一种认识偏差。对于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如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部等组织形式,基本由学生组成,后勤饮食服务部门负责人主导与组织的协调等,校方一般不参与,在学生、后勤、学校三方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和信息传递渠道。
而像在食堂设立勤工助学、大堂副理等岗位,不少同学往往又简单的理解成只是为了解决贫困同学切身经济困难,对岗位在促进伙食部门与同学之间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如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的“大堂副理”一岗,坐堂的学生副理往往只是机械的在规定时间坐在岗位上,被动的接受投诉,对于投诉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马上答复;投诉的处理结果如何、反馈的情况又怎样等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就会使学生民主管理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得不到学生和后勤双方的认可。
2)沟通互动方式相对单一。
当代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基本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没有遭受过什么困苦,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幸福、独立、自我,“明确直接主动的表达”已经构成这一代最典型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特性决定为之服务的伙食部门必须顺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在当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对服务对象心理特征的把握不足,当前民主管理的种种形式,从实际效果角度来探讨,还停留在浅层,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的学生又多以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往往只是这些系列活动或座谈会的一个被动“受众”,被动的参加活动,被动的“接收”后勤的信息,被动的表达主办方希望得到的认可、赞同。同时,由于“受众”的范围基本固定,参与比例较小,信息传递存在失真,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影响有限,反响不深的局面。
由此可见,高校伙食服务无论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出发,还是从经济实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针着眼,都必须深入分析各阶段、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分析不足,指导实践,进行有效创新。
3加强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
3.1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众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作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
学校和后勤要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要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势,从学校行政、学工等阵线派出一定数量人员参与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加强对组织和学生的思政工作,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的方向。这样一个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合力,强化对伙食部门的监督和对学生的宣传、引导。组织可对伙食部门的餐饮服务标准、伙食品种价格、食品卫生安全和成本核算等诸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建立价格听证、服务听证制度,扩大学生知情权,增加理解支持度。伙食部门要积极认识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只有服务对象的不断监督,才能明白需求所在,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只有服务对象的满意,才能巩固市场地位,才能实现品牌认同。
3.2要重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民主管理
后勤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勤服务永无止境。高校伙食要从浅层服务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超期望服务,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伙食可以完善座谈会、服务质量调查、大堂副理、勤工助学等沟通形式的内涵,调动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由其主动召集学生召开座谈会、主导大堂副理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做好调研反馈,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高校伙食部门还可以按照企业化运作的一系列制度要求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帮助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建立各项工作表单,如《意见征询表》、《服务投诉处理表》等,真实准确记录师生的各项意见和建议,防止信息传递失真,有利于监督投诉的整改落实情况。要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训,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他们通过参观等,熟悉食堂内部操作流程,熟悉高校伙食运作规律,掌握高校伙食特点,并共同探讨学生反映问题的答复方式方法、解决手段等等。
高校伙食要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服务宗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求真务实态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及时有关社会市场物价动态,公布后勤食堂实际运行状况及物价上涨导致的困难,取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师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3.3要重视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学生民主管理意识
高校伙食要充分运用市场理念,通过报刊、广播、网站等校内媒介,及时宣传伙食工作动态,传播伙食服务理念,传递市场物价动态、服务动态,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共性问题。以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公开相关信息、增强数据的说服力,让师生充分了解伙食工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3.4要自觉实践“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场参与采购,深入食堂共同劳动、体验生活,让学生体验了解食堂采购、配送、生产加工操作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了解伙食工作的艰辛劳苦。通过对市场菜价的调查,菜肴的成本核算,让师生充分感受食堂原材料市场和供应价格之间的压力和后勤伙食部门的努力。通过他们的现场说法,增强对后勤理解的同时,增强育人责任,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实现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总之,高校食堂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不仅对学校平安和谐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加强伙食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重视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把高校学生伙食办好,让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师生满意。
参考文献
[1]秦国华,尤玉军.关于高校学生餐饮管理体制的构想.探索——中国高伙食社会化改革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2]孔宇.试论构建和谐高校伙食.探索——中国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本人***,始终对工作保持高度热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得到了同事的支持和领导的肯定。
一、主要工作业绩
入职后,本人同时或相继从事了公文函件、会议、印章、翻译、后勤、外围联系、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对行政管理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以及在与各单位的沟通联络中,对制度及工作流程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负责上述工作期间,各项工作均能做到高效有序开展,与各部门的工作对接、沟通协调也颇为顺畅,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工作基础。
根据《项目管理策划》中机构设置要求,基于扁平化的管理思路,大坝工区行政管理工作由项目部行政管理部统一管理并负责具体实施。在初到首部时,理清工作思路的同时,自主编制了《行政管理工作在大坝工区开展方案》。工作中,根据实际要求对方案进行及时修改。2020年度,在管理思路清晰和认真负责、努力工作的基础上,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㈠后勤保障
1.在疫情背景下,做好食堂管理的同时,绝大部分职工对首部食堂餐饮表示满意。是在巴基斯坦疫情较为严重时,提前做好了物资储备。随着首部施工区域中方人员不断增加,食堂压力增大,本着在现有食堂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让职工吃好的原则,主抓食堂管理。要求厨师日常比对首尾部食堂菜单,对每周的食堂物资计划及菜品样式上要求做到常变常新。同时,从卫生、服务、及巴方帮厨等方面加强管理。本人也时常主动同职工询问了解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方便我们及时改进。
2.确保员工住得舒心,同时做好新员工进场后勤服务。在首部住宿房间有限的条件下,本人首先增加自己房间住宿人员,再积极与员工沟通,充分尊重员工个人意愿,合理安排,减少矛盾。在下半年新员工分批次进场时,提前规划住宿安排,准备好一应生活用品,联系尾部分配电话卡等,做好一应后勤服务。
3.服务车辆管理确保了安全出行及成本节约,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每月给所有巴方司机定期开会强调安全及具体疫情防控要求,对中方人员反馈的司机不当行为及时警告处罚,不断提高司机规范行车及疫情防控意识。同时,人员出行严格要求提前报备,尽量减少出车频次,车辆按期维保,节约了成本。
4.强化巴方员工后勤管理,稳定疫情下巴方员工状态。为了确保疫情下首部施工区域巴方员工能安心工作和生活,本人持续改善首部生产营地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加强生产营地巴方食堂外包经营管理,从价格、卫生、菜单、荤菜频率等作出明确要求,努力为巴方员工提供较为优质的餐饮,最终更好的服务于现场生产。
㈡人力资源
1.属地化管理成绩突出。首先明确了办公室4名巴方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从人力资源、后勤管理、内业记录、对外联络进行细分,在涉及巴方人员、事务工作范畴,均让其充分参与。在本人悉心指导下,该4名巴方管理人员表现突出,充分利用了属地化管理优势,较好地实现了以巴治巴的模式。同时,也解决了行政管理部只我一人派驻可能存在的人员缺口问题。
2.持续优化巴方员工基础管理方式方法。在原有统一编号的基础上,规范各个队伍英文名称,并复查编号,于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上述工作的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人员统计与核查,做到了全员无遗漏。因疫情期间巴方员工无法按期休假将工资送回家中,本人积极与当地转账机构联系,特安排转账机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做好防护措施后帮助巴方员工将月工资转至家中,同时严格落实请假审批制度,晓之以理,确保了现场巴方员工在岗率。
3.妥善解决了现场纠纷,规避罢工风险。现场多次发生中方带班人员与巴方员工之间产生矛盾,本人第一时间都做到了及时妥善处理,避免矛盾升级,本着生产大局为重,规避了数次罢工风险。对因行为不当的中方人员导致矛盾发生的情况,本人提出批评的同时,对其耐心劝诫,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4.青年员工队伍建设效果良好。本人以自身正能量感染并紧密团结周围的青年员工,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学习上引导和互相监督,生活上给予尽可能多的照顾,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形成了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态度。2020年首部施工区域青年员工无一人辞职。
㈢外联工作
1.与驻地军方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本人的努力下,极大地改善了首部驻地军方对我们现场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是建立在理解和互助的基础上,通过闲时与驻地军方的沟通交流和价值观感染,提升了驻地军方对现场工作及中方人员生活态度的理解,并适时给予驻地军方合理范围内的帮助。本年度,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军方在施工区域范围内当地车辆人员管控、巴方员工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与当地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联系当地宗教权威进场指导,解决了疫情期间封闭式管理造成巴方员工无法外出前往清真寺礼拜的情况,2020年度,穆斯林重要的节日礼拜巴方员工均在营地内完成,保障了现场施工秩序。同时,因施工道路影响,通过提供彩条布进行部分遮挡,及时缓解了当地人对抗情绪,维护了外围环境稳定。
二、后期主要工作思路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校后勤 经济学 社会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5-02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及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关于“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观点,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后勤实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后勤服务产业化、后勤队伍专业化。
2.制度变迁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不均衡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制度选择集中,由高校为适应外部变化、捕捉制度不均衡的潜在获利机会而寻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政府出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而施以政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兼有这两者的成分。
3.交易费用的理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后勤提供是由学校主导还是由市场配置,就要取决于管理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比较而言孰大孰小。
4.产权经济理论。剩余权力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核心,剩余控制权的主要经济意义是,允许所有者拒绝不支付所有者要求的价格人使用它的资产,而这就是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有资产的剩余收益。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来讲,前提是在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理顺产权关系既是后勤改革的基础,也是后勤改革的目标。
二、高校后勤服务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从纯粹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高校后勤的改革,既体现为理论也体现为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向深处跨越,为了有效地消解新的实践困难,在理论上仍必须“走回去”,必须在源头上回答高校后勤改革的本质内涵以及现实指向等诸多问题,而剖析高等教育服务和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本质区别,明晰后勤服务产品的本质属性,籍以指引改革方向,则是当前理论之第一要务。
首先对产品性质的内涵做一概略性的说明。所谓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话,就是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最简单的理解是源于产品受益范围的不同:用于满足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公共需要的产品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分别提出的私人需要的产品为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具备两个本质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即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同时享用,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在消费这种产品时,很难将拒绝为此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受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研究范围之外。
(1)高校后勤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何以成为必然。高校以事业方式自办后勤是与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把高教当作公共产品来提供,所以高校后勤也只能体现为公共产品,唯其如此,高校的基本运行才能得以保证。高校与高校后勤处于密不可分的捆绑式结构,后勤的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样遵循计划,高校吃政府的“财政饭”,后勤吃高校的“财政饭”。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专门化程度较低,甚至没有形成产业的概念,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来自社会的冲击,高校后勤自然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态势之中,处于行政垄断的保护之下,处于低水平的独家经营的状态。高校的一切都属于计划控制的范畴,后勤自然也不可能越出这个雷池。其结果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涵盖教职工及其家庭和全体大学生),服务内容的宽泛性(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的所有生活问题),服务提供的福利化,排斥成本核算等等都使得高校后勤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2)高校后勤服务成为私人产品何以成为必须。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服务已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饱和,则必有一部分人无法享受这种服务,或者享受的服务质量较差。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接受这种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的,他们较少具有流动性和变异性,因而作为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明确的。但是高校日益开放,体现在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上,已不再限于师生员工,还有很多的教职工家属,甚至延伸到校外,如果这时再用公共产品、福利化的思路来提供高校后勤,则会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与国家大力兴办高等教育是相违的。高校后勤服务之所以要成为私人产品,是因为高校后勤的经济性质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国家在保持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同时,没必要把不同性质的高校后勤也捆绑在一起,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违背经济规律,使得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后勤服务不同于教育,它的消费具有直接效用,因而更具竞争性和排他性。学校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不为零,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教育服务的水平,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并且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如不付费者)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后勤是私人产品,至少可以说,在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中,由于高校后勤的存在,其私人产品的比重更重了些。而私人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假定前提中关于产品的消费利益必须内部化的要求,从消费方面看,私人产品不存在市场缺陷,如果产品在生产方面符合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即该产品的每个生产者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且能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最有效地生产这一产品,那么市场提供将使得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处在理想的水平上。也就是说,私人产品的市场提供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2.高校后勤: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属性。
(1)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从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不论是基建房产、总务、设备,还是物管、养护、维修、膳食,它们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而具有教育属性。理解和重视后勤的经济属性,必须首先理解和重视后勤的教育属性,承认和重视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就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保证高校对大学生的补贴和扶持真正到位?怎样限制后勤服务者通过垄断、随意提高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使全体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怎样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后勤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总体框架的确立,后勤工作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要求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要把后勤工作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运作。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来看,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服务首先是一种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既然是私人产品,就应由市场提供,既然由市场提供就具有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同时,既然是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就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回到前面提出的产业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确定:高校后勤具有产业属性。
三、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1.高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对后勤改革的启示。高校后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粹公共产品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产品,这种经济属性的转变就决定了传统的福利型后勤提供模式是没有效率并且难以持续的,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高校后勤的需求,因此必然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要脱离和违背教育,而是要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要正确处理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社会第三产业,具有经济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要按经济规律办,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社会效益,才能发展壮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高等教育公共品属性。为教育服务决定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遵循教育规律,“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后勤服务永远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同时,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将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保证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后勤部门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以改革求生存、向市场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2.高校后勤改革的层次与框架。高校后勤社会化,即是将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后勤支撑条件置于社会化服务的大环境中,开放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走市场化的道路。最终达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社会化既是一个管理模式改革,更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将后勤服务部门,由计划管理的、行政命令的、福利型的经济单位,向市场为导向的、按行业规律组建成的、服从价值规律的现代企业的转变。其过程为:后勤部门人财物逐步实现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吸引社会投资逐渐实现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高校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第三产业加入高校后勤服务提供;校园服务与社区服务协调发展,高校摆脱后勤经营管理工作,自主选择服务提供商,其对后勤的职能仅仅保留规划与监督的功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本该由社会举办的后勤保障服务还给社会,学校主要负责教学、科研、育人。后勤服务部门脱离学校行政系统,以企业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融入社会,必将带来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改革的内容或者说改革的框架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改革。变供给制、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拨款制为经营型、企业型的有偿服务收费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按“管理、服务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原则,组建企业化的服务公司,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2)运行机制改革。将计划经济经费拨款的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经济收费制驱动的新的运行机制。学校尽可能将公用经费指标按照招生数量和工作性质分解到各单位,对师生的福利尽可能由暗补改为明补,减少实物分配的无偿占有量,增大货币分配的有偿占有量。
(3)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双向选择,以岗定人,引入竞争机制。
(4)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以岗位、贡献、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5)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应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应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可采取引进、联营、租赁、服务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化改革。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改革没有统一的样板可循,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各自最佳的改革时机和改革模式,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办学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就后勤服务的具体项目而言,因其经营性质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同一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的改革上也不必追求改革的统一性,不必强求各方面都要在同一时间、按同一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进,可以灵活地选择改革形式,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统一和时间的同步。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嘶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3.章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J].重庆工商人学学报,2004(5)
4.杜驰.高校教育成奉核算初探[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3)
对行政后勤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拓展,日益扩张的招生人数,使得我国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师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高校后勤工作已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工作生活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拉开了序幕。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行政隶属模式,是一种传统的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以行政管理为主。其缺点是这种模式校企不分,某些权力人物实行“统、包、管”的管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后勤缺乏自主性,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运行效率低,难以提升对广大师生的后勤服务质量。
第二,甲乙方管理模式,以合同的形式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后勤内部实现企业化管理,将行政管理与经营实体分离,成立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甲方履行协议,后勤公司代表实体企业乙方实行自主经营。缺点是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高校和后勤企业的分离,但实际上,高校与后勤的关系相互交织,难以明确区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就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第三,法人实体模式。这种模式将后勤实体与学校摆在平等的法律地位层面,真正实现了企业化经营。这种模式的缺点是,高校后勤不管是成为独资公司还是合资公司,公司可能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而高校后勤是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第四,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将后勤部门作为一种资源,让社会力量参与经营后勤,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监督后勤服务。社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后勤管理,建立了一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一模式缺点是企业往往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一些不利于高校稳定发展的举措。
第五,校际联合模式,是指有些高校商议一起组建集团公司,一起承担投资费用,统一筹划后勤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模式缺点是各校对师生的后勤服务要求有所不同,加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出台,很容易引起高校间的矛盾。
三、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1.项目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项目化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沦,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2.项目化管理的先进性
首先,项目化管理的组织具有科学性。依据项目的管理流程,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集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以高效率的运行机制来完成项目的目标体系。其次,项目化管理的计划实行最优化。按照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来实现项目的优化设计,完善决策实施方案,设计变化对策,使项目的实施过程一直按照目标要求的方向不断进展。第三,项目化管理的控制实现有效化。项目实施的工期、资金、标准及风险都要有效地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要实现项目的这些目标,就需要不断调整项目的动态、信息反馈情况和监督检查信息等。
相对于其他的管理科学,项目化管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项目化管理具有普遍性,项目管理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产领域,通过项目的方式产生了我们现有的各种物质、文化成果。第二,项目化管理具有独特性,项目管理与一般的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管理对象、管理方式与管理活动。第三,项目化管理具有综合性,相对于一般管理的专门性而言,项目管理强调管理的综合性,也就是集成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互相协调、配合。
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其共性,他们都是采用了管理学科中理论和实践,都参与制定和实施决策。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又有其差异,企业管理的工作具有阶段性和继承性,通常是循环的;而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的,它对任何项目都是一个独立管理的过程,它的项目目标、项目计划、项目控制手段都是一次性的。
四、项目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1.提高对项目化管理模式的认识
高校后勤工作中实施项目化管理的首要前提是要正确理解项目化管理模式对高校后勤改革的作用。首先,管理者要在实施高校后勤改革之前对项目化管理有充分的了解。项目化管理是一项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比较陌生,实行高校后勤项目化管理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目前还缺乏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所以,在进行高校后勤改革之前,管理者要结合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要正确理解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其次,还要加强对项目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很多管理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够了解项目化管理的先进性。所以,高校应多宣传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让大家明白高校后勤进行项目化管理是怎么一回事,它相对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有什么好处,当大家都充分了解和接受项目化管理之后,再实施改革就会减少很多的阻力,也能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者对高校后勤项目化管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
将项目化管理理念与高校后勤管理相融合,并在各组织进行项目化管理活动,增强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后勤部门的运用。将那些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和类似的活动进行划分,通过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把一次性的工作和任务运用项目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标。此时,项目管理不仅仅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而是组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后勤项目化管理,其中心思想是把组织管理与项目管理相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组织的发展目标。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高等学校是公益部门,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质,所以高校后勤也有公益属性。高校后勤不管怎样改革与创新,都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坚持高校后勤管理有利于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要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坚持管理育人的原则,始终坚持为了师生服务的方向。第三,坚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加强服务制度的建设,加大对偏远地区学生的扶持力度。所以,高校后勤项目化管理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要正确平衡好高校教育方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处理好高校后勤项目化改革与高校后勤收费的关系,避免在高校后勤项目化改革中出现一切“向钱看”的现象,防止企业因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高校后勤的服务、教育功能。
4.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
进行高效后勤项目化管理,其目标是为了满足广大师生的消费需求,提升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互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总体目标。高校后勤项目化管理,是指将高校的总体目标细分为多个后勤项目目标,再一一完成高校后勤项目目标。后勤项目化管理包括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费用等,其基本要求是实现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相结合,通过后勤的目标管理来引导过程管理,再通过过程管理来实现目标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高校整体改革与后勤改革相结合
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是高校整体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高校后勤项目化改革的步调要与整体高校改革及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步调一致,正确处理好其中的关系,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如果高校后勤项目化的管理模式背离了大的宗旨,改革项目将难以实施下去,即使再好的改革模式也可能中途夭折。所以,高校后勤改革要与高校整体改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