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环境因子;河北省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01012。
提升城市竞争力早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热门课题。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更是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其中从环境视角探究城市竞争力的就不少[1],从城市环境建设的实践上来看,各大城市也开始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了,取得诸多的成绩,不过就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科学及时地解决。本位以河北省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环境建设的视角去探究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以期望能够为其他城市环境建设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
(一)城市环境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环境,一般认为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与界定。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应该是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一个系统。具体说来,城市环境应该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街道环境、交通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商业环境、投资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等、这些不同环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定义,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氛围。
城市环境氛围是对城市发展、对市民发展与生活、对行业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具体说,城市环境建设具有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利于市民的发展;能够促使经济建设的转型发展,走向发展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促使城市各项文明的建设发展,推动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能够生态城市、美丽和谐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城市环境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竞争力具有诸多内在的关联性,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城市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与路径,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够极大吸引人才到城市来工作、学习与生活,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够极大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极大提升城市经济、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提升是城市环境改善的价值走向,城市环境改善的价值诉求很多,比如为了市民的发展,为了行业的发展,为了城市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助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助推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因子分析视角下当前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坚持生态发展的价值走向和发展理念,导致河北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理想;没有很好坚持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凸显科学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地考虑市民的需求,而是过多考虑城市产业发展和单一的交通环境改善;系统性坚持不足,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没有很好地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统筹协调起来考虑规划与运行,凸显系统化不足。
(二)环境建设的内容体系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内涵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对城市环境内容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导致城市环境建设往往局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交通环境,而没有很好地将城市的人才环境建设好,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视域不开阔,覆盖度与惠及面不够。
(三)环境建设的途径与方式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手段选择。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环境建设,往往局限于政府机构的努力;同时,没有很好地开发理应网络平台,导致网络平台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在宣传和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上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环境建设的主体素质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工作队伍建设。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地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提升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素质,没有很好地提升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队伍素质不高,很难真正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五)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条件供给。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没有很好地根据河北省城市本身发展的现状来构建一套适合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系统,导师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六)环境建设的评价考核机制问题,影响了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督导引领。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河北省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没有很好借鉴国外城市环境建设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国家对美丽城市建设的要求,导致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城市环境建设考核体系和机制,导致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建设的督导不得力。
三、运用因子分析理论,不断提升河北省城市竞争力的环境路径
针对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困难与不足,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河北省城市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时,务必要主动按照美丽河北省城市的发展要求,抓好城市环境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内容体系、方式途径、主体素质、后勤保障、考核机制等因子的建设,以此构建好城市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一)构建城市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价值取向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先导,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到以市民为核心;坚持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到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省城市城市各类环境建设齐头并进、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生态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始终做好以生态运行为标准,全力推动各类环生态化发展。
(二)科学构建城市环境建设的内容体系,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内涵基础。内容体系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内涵,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借鉴国外城市环境的建设内容,结合河北省城市城市本身的特色特点,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人才环境以及其他小环境等等统统纳入到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的建设视域之中,以此不断拓展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的视野,拓宽河北省城市城市环境发展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三)整合创新城市环境建设的方式途径,提升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式途径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建构环境建设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调动全民参与环境建设;同时,坚持一体化的环境建设方式,推动城市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整体推进河北省城市环境的建设,防止城市环境建设的单兵作战。
(四)加大城市环境管理者的素质训练,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人力资源。主体素质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人力条件,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从城市学、环境学、休闲学、健康学与美学、管理学等方面提升城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以此为河北省城市环境的建设提供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五)健全城市环境建设的后勤保障,奠定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基础性条件。后勤保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坚强后盾,因此,河北省在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时,应该积极给予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环境、政策制度的保障,做好相应的专项安排,以此夯实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必备条件和基础性工作。
(六)构建好城市环境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河北省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驱动力。考核评价机制是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有力督导,因此,河北省在推动环境建设工作时,努力借鉴国外城市环境建设的考核督导做法,结合河北省城市城市本身的特点,建构一套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督导机制,以此强有力地督导河北省各类城市环境建设不断行进。
总之,城市环境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实践。美丽中国的建设为城市环境竞争力和环境建设提供了一新的契机与平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目前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应该好好抓住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建设,力求从环境竞争力提升视角上去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档次。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2
一、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在《美术形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等著作中的定义是用雕刻、塑焊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在清华大学的许正龙教授所著的《雕塑学》中给城市雕塑的定义是:用天然或人工材料,运用各种改造手段,形成一种占据三维空间的形象来表达相关理念。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起着美化、优化、构筑环境的作用,起着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风韵,显现一个城市的性格,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人文特点,凝聚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重要作用。城市雕塑不但渲染了城市的宜人氛围,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内涵,还诗化了城市环境的主题内容,因此,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是以实体性的塑造和空间表现形式确立艺术形象,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城市雕塑从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可分为抽象雕塑、写实雕塑、圆雕、浮雕、独立雕塑、依附雕塑等;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互动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
1.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主要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用喻示和象征的手法、形象的语言反映某个特定的城市环境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大的数量,要求在所处空间占据显要、主导的位置,从而发挥聚焦和统率的作用。
2.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一般用以纪念历史、纪念著名人物或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展现,是历史的体现和化身。纪念性雕塑一般较为宏大,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铭记那些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里的高约18米的四位美国前总统头像,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这四位总统都为美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
3.互动性雕塑
互动性雕塑将人的参与行为作为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实用性和娱乐,它强化了人的主体参与性,只有人去参与,才能完全体现雕塑的艺术价值,让雕塑更加具有完整性。如,位于合肥市北环城公园里的雕塑《嬉戏》的形状类似珊瑚,孩子喜欢在里面钻爬嬉戏,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互动性建筑正是由于人这一主体的介入,才变得更加完整、丰富,犹如一片宁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块小石子,让整个水面荡漾了起来,整个画面瞬间丰富、生动起来,最终表现出了雕塑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感染力。
4.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是指将对称、渐变、重复、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应用在雕塑的形式外延方面的一类雕塑,注重概括性、寓意性、象征性等表现手段,是城市雕塑中最常见的一个种类。装饰性雕塑的造型特点虽然趋于写实,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一般陈列在城市街道、公园、绿化带等地,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将雕塑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美感和创造意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性雕塑凭借独特的造型美,引导和突出空间环境,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从而实现了与环境在艺术上的统一和协调。
5.标志性雕塑
标志性雕塑树立了形象的标志,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这些雕塑有的形象优美,有的雅俗共赏,有的寓意深远,有的简明易懂,有的含蓄生动,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小于廉大约有53厘米高,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距今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雕塑虽小却拥有非常大的名气。传说古代西班牙侵略者撤离布鲁塞尔的时候打算炸毁这座城市,幸亏小于廉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从而拯救了全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立起了这座雕像,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必定观赏的景点。
三、城市雕塑和空间环境的联系
城市雕塑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一定要和空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紧密结合,使两者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既有表层联系,又有内在联系;既要在形体、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上产生联系,又要在内容、主题等内在要素上产生联系,从而使城市雕塑内外合一,然后与城市环境空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协调,最终密切联系在一起。1.表层要素城市雕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它和城市的空间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与这个城市空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雕塑给人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表层要素,因此要使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造型元素与之相吻合,从而使两者合一,并最终形成一种意境。城市雕塑的形体、材质、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都受到城市空间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小对比、高低对比、色调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段,使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空间之间产生有层次性的对比,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再运用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提炼出鲜明简洁的造型语言,创造出特有的空间意境。2.内在要素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城市雕塑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的缩影。在创作城市雕塑时,一定要将思想情感、文化意识、人文内涵等融入城市环境空间,才能使城市雕塑拥有生命力、感染力,从而使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空间两者达到和谐的整体之美。城市雕塑的内在要素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沟通和同构两种。沟通是指人们能通过对城市雕塑的直观视觉体验而获得一种文化意识的信息沟通,从而在感受城市雕塑带来的美的熏陶的同时,促进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同构是指人们在经历了沟通之后,对城市空间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一种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强烈情感。城市雕塑既然要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就必须在内在要素上和城市空间环境形成融洽的关系,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应该通过雕塑艺术语言的运用,从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表达出其所在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
四、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
1.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一种既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形态,又和物质生产紧密联系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纵览古今中外优秀的城市雕塑,都不是单纯的艺术品、欣赏品,而是和所在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民风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形态,如神殿、庙堂、宫殿、园林和墓室里的雕塑等。自然中多样化的物种隐喻了不同城市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不同,所以有着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营造和谐民主、维系城市情感、彰显公共意志、融汇多元文化的精神空间,城市雕塑应当与城市的整个历史文化环境对话。当前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雕塑风格,这种追赶潮流的行为不但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更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因此,城市雕塑创作者一定要全面解构城市的区域历史文脉,使城市环境空间的历史文化意义的积淀通过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城市雕塑以静止的形象被赋予历史性的主题,从而让城市环境空间隐含着历史文化意义,城市环境空间具有文化沟通、信息传达和精神同构等功能。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的艺术价值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植根于人们活动的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需要以人为媒介,从而让雕塑与环境两者之间实现对话,并最终化为一种文化语境,体现出城市空间的象征意境和场所精神。对于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人们应该升华其艺术价值,使之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城市的个性,并和城市环境融合。
2.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城市环境有着各种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医院、学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在不同的环境中设置城市雕塑,应当找到雕刻和城市环境内在的联系,从而使之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如,历史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能够触发人的思绪,引导观者的思想回归到悠远的历史中。在科技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引发观者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商业步行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有让人轻松愉快的主题,让人观之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而不会感到沉重压抑。在北京王府井、武汉汉口商业区、郑州德化街、成都春熙路等城市的商业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大都采用具象的形式反映当地的民俗民风,非常适合游人参与和观赏。在政府行政机构前安置的城市雕像,一般是以激发公务员勤勉创新、服务民众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如,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就象征着深圳市开拓、拼搏、进取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富有现代风格、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都市街区,一般选择材料和形式手法都具有现代风格的雕塑。如,位于美国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金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高达15.9米,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其整个形体以斜线和弧线展现,虽然空灵而庞大的形体与周围的竖形现代建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可是由于作品的线性造型又同竖形现代建筑的直线感之间构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又显得协调,营造了一种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生命力的环境氛围,人们远观可以感受到其性格的热情开朗,近赏则被其适中的尺度和丰富的块面折服,其细部处理和精致的钢框架完成了完美的协调。一看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而然体验到人类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工业发展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宁静和谐的自然景区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给游人一种放松、舒适的情绪。杭州曾经的城市雕塑《美人凤》位于西湖边上,但是雕塑在设置完成后就引发了人们的争议。《美人凤》虽然取自神话题材,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其与西湖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造型尺寸较大,和西湖宁静、优美的环境难以相融。反观武汉东湖景区周边的雕塑,不管是被楚人视为真、善、美化身的楚天台凤凰铜雕,行吟阁的屈原像,还是和楚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名君、名相、名哲、名人,都能通过雕塑将楚国文化和当地的环境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显得非常和谐、融洽。
3.城市雕塑和城市人文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种公共艺术,一种社会行为,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不断满足人们情感、文化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既是精神主体,又是物质主体。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长期处于远离自然的人工城市环境,慢慢给现代都市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精神、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生态失衡。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发简化,人的健康心态遭到侵扰,从而在精神家园中迷失了,难以处于精神生态平衡状态,不能全面发展。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和谐状态作为生态观的参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共感的价值观和生命关系。生态观以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和主体的参与性作为前提,将环境客体和主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入生态系统观念,认为环境客体和主体的生命存在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雕塑的创作思维、设计原则和审美观潜在地被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所影响。因此,城市雕塑作品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反映人这个主体的深层精神活动。城市环境空间被人的精神所影响,从而被赋予了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是社会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时代特征、环境意义、环境性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并最终形成了人文环境。城市雕塑作为被放置于人文环境中与环境密切交流的艺术品,应当具有与人产生积极而亲密的对话特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情感与文化需求,平衡精神生态。
结语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3
1.1传承文化内涵城市环境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客体,也是文化思想内涵的主要载体。中国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直接或间接运用都体现着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从一方面来说,显性的城市环境如公园、步道等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元素如园林文化的融入来直接地对人们的生活氛围造成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庙会、节气节日等一些隐性的城市环境的呈现也是人们对文化的继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观念至今都可以体现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之中,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重庆的亚太商谷设计中,就体现着太极思维中整体、阴阳对峙以及变化的思想。
1.2提升创新思维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创新,体现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也是如此。单纯地对元素的堆砌与挪用看似有着中国味道,细细咀嚼之下却毫无味道,只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再现。正确的融合方式是一个思考、改造与创新的过程,借助更为现代的语言和手法来体现。中国元素在城市设计运用中蕴含的创新、求变思维同样也可以影响着居民们对文化与自身的重新认识与理解。顾洋沈阳绿野建筑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110004设计中,可以从传统的城市意象和生活场景如夕阳老树中寻求创新,可以在传统的中式生活体验如摇椅品茶里找到韵味,也能在自然之景如田野依依中探寻真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在中国的文化以及体验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并将更多的“创新”提炼运用到生活中。
1.3增强归属与认同诚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在每一个国人出生之时便深入骨髓,但若没有城市环境中抽象文化因素的潜移默化,再深的影响也会消失殆尽。显然,中国传统的抽象理念正是可以通过环境的依托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在充满钢筋混凝土、钢材的现代生活中保留一份内心深处最纯真的“小桥流水”图。
2、具象符号的淋漓表达
鲜红耀眼的中国结、形态各异的皮影戏、大笔捭阖的水墨画以及其他符号、建筑、绘画、工艺等等,均是中国元素的具象代表,物体能够比文化更为直观形象地阐释中国的传统理念。在此只举两例概括性较强的概念进行具体阐述。
2.1色彩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色彩风格,这与历史文化、地理民俗均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色彩的强烈视觉表达形式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色是红色,代表着吉祥与喜庆,红色的喜服、红色的中国结以及红墙的皇家建筑都是典型的中国色。色彩的感染力总是直接而有力,这些浓厚的中国色彩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延续流传,带给人不同的惊喜。对于现代的城市环境设计来讲,色彩可以带给人深厚的底蕴和力量,是中国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灵动体现。设计师要学会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让流传已久的色彩在现代迸发新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2.2线条描述从万年以前的陶器开始,中国人便对线条有一种特殊的青睐,因此,距今为止也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图案与纹饰,一些早已约定俗成的符号更是数不胜数。剪纸中的运用、祥云的勾勒、篆刻的深沟以及草书的流动等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线条”艺术的灵动演绎,充满了活力与气韵,如一条自然的彩带,连接着传统与未来。灵动的线条中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古往今来的探索与追寻,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血脉。例如,中国桥梁的纹路往往带有祥云的图案,以小见大,虽是环境设计中最为朴实与普适的小因素,却体现了来自本源的内涵。
3、结语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当代居住区园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最贴近生活也最,适用,居住区园林在数量和面积及使用上均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故其设计更应审慎思考。无论是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还是拿来主义洋为中用,都须贴近民众和生活,真正,以人为本,做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设计。
1城市景观园林的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园林是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1)城市景观园林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城市景观园林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内涵的体现,展现的是城市的魅力。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包含多种元素,当地的风土民情、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建筑特色等等,这些内容被设计者融合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再加以升华,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居民在见到这些景观是会产生共鸣,加深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城市景观园林与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景观园林中都有体现。同时景观园林对于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促进作用。所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是共同发展、共同进些步的。(3)城市景观园林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居民的生活与城市环境是分不开的,城市环境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气、废水不断的向外排出,致使城市环境受到污染。城市合理的景观园林建设,有利干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可以净化空气,保证空气质量。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强,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实践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城市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的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正处于“粗放设计”向“精致设计”过渡的阶段,在规划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意识,片面强调景观建设,忽略生态效应。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受到经济和观念的制约,在规划设计上整体意识欠缺,许多城市对城市景观园林在保护城市环境和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清,在景观园林自身功能和市民的需求方面的考虑不足,在设计上盲目的追求美观,有些设计甚至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一些城市由于缺乏景观园林规划的经验,简单的把景观园林规划作为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不能对园林的生态效益仔细的考虑,不考虑园林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责任心不强。很多的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在具体建设时存在很多的困难,在问题出现后设计者很难解释清楚,最后只能临时更改设计或者重新施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在没有充分对场地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求新,片面的讲求丰富景点,只是简单的把设计按固定模式完成,自然会出现问题。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景观规划设计的意图表现到最佳状态。科学的设计程序也是现代景观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视日渐凸显,设计师从立项阶段即开始与委托单位接触,为委托单位出谋划策,从而达到科学立项,科学规划设计和科学实施管理的高标准。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缺乏新意。很多的景观园林因设计者在对城市园林设计上不能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居民生活习惯,盲目的模仿他人或是脱离实际的臆想,不能将城市特色体现出来,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上缺乏个性,就导致了设计与周边环境相脱离。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立意,即景观所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景观的灵魂,其定位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景观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景观本身的水平和地位。恰当的主题文化定位能使园林景观锦上添花,而不恰当的主题定位会使园林景观流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魅力,设计中可以借鉴其它城市出色景观园林的设计手法,但在实际设计中要重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把先进的设计方式与当地特色的文化相结合,体现出其内涵,才能做到创新,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城市也才能变的更贴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自然条件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气温、土壤和纬度等实际条件,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的景观园林规划方案,并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尽量把景观园林建设成最为接近地区生态的环境,例如,东北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耐寒的树种,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证景观的美感。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园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刚刚起步,在规划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植物学、林学、环境生态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为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带来困难。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市景观园林工作的认识,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实事求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道路,我国的城市建设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刘丽红.浅析影响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因素和园林规划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园林;概念和内涵;理论和方法;类型
记得在美国大片《后天》中,描写了一场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大自然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事故”,而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则似乎是真实《后天》的翻版,肆虐的海啸转眼间冲垮了海滩旁边稀疏的防护林,进入到城市里面,只有在这一刻,人们才真正感觉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而这一切灾难的产生,人们自身又怎能逃脱干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素。
1.当前城市环境问题
1.1城市气候
由于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以及城市雾障而使热量不易扩散等,形成城市气候有以下特点:气温较高,空气温度低并多雾,云多、降雨多,形成城市风,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日照持续时间减少。
1.1.1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含量,由一般平均含量0.03%(按体积)增加到0.05%-0.07%,局部地区可高达0.2%;有毒气体也大量增加,光化学污染:臭氧、二氧化氮、乙醛、过氧酰基硝酸酯等影响严重;粉尘及有毒的重金属颗粒,如铅、锡、铬、砷、汞等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都有所增加。由于城市中的微尘、煤烟微粒以及各种有害气体,有许多是吸湿性核或冻结核,使水汽凝结形成城市雾障。
1.1.2热岛效应
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人为的建筑物面积占绝对优势,植被相对较少,消耗于蒸腾的热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市区风速较弱,热量的水平输送少;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内部的气温常比周围高0.5-2摄氏度,湿度低、地表辐射少、风速小,从而出现热岛效应。
1.1.3城市风
“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建筑物阻挡,摩擦减弱风力、改变风向。
1.2城市的水和土壤
1.2.1城市的水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当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化学、生物群落变化,降低使用功能和价值。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2.2城市的土壤
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使土壤一般缺乏完整的发育层次,在此环境中的树木生长不良,易发生风倒。许多园林树木地下根系发育不均,地上茎干易弯曲不直,高、径生长缓慢,甚至容易表现枯黄、早衰,开花结实较少等现象。用以栽培花卉,表现为黄瘦,生长不良,另外还有以下土壤污染物:有机物质,氮、磷化肥,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污泥、矿渣、粉煤灰,有害的微生物等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害。
1.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
2.生态设计理念的内涵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1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学原理
3.1.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3.1.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3.2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外立面;城市环境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过于迅猛,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建筑施工进展,而忽略了建筑与自然及城市文化的协调,这也导致一些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非常不搭调,没有凸显出现一种建筑物环境的整体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也逐渐严格,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2城市环境和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关系分析
2.1建筑外立面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般,通过观察城市的建筑物就能够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这也是城市环境和建筑外立面设计两者间关系的体现,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筑以及不同的构建手法能够将建筑效果体现出来,能够在城市环境中加入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以保障当地传统文化的保留。另外,通过加强建筑外立面局部设计,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还能够优化城市建筑的布局,进而使得城市环境的空间舒适感凸显出来。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综合考虑人所相处的外在环境,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效果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另外,建筑实际效果的好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群众的心境,如处在非常干净整洁的建筑环境周围会使人感觉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干净整洁,从而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筑外立面能够有效的优化城市环境。
2.2建筑外立面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城市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整齐划一性,能够保证空间环境的舒适性,但是过于推崇这种整齐划的风格,会使得四周的环境变得极为单调,不能够体现城市建筑的多样性。在建筑的实际构建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同一地区的建筑风格设计的相同,通过这样设计建筑就缺乏了自身的特点,只有统一整齐的规格,被相关的设计规定所限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于这种整齐规划的建筑物早已视觉疲劳,这种建筑规格不仅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为了使建筑物更加醒目,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加美观,很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都会采用玻璃幕墙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设计效果上有很好的表现形式,但是对整体的建筑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玻璃幕墙等外立面设计可以将吸收的太阳光进行反射,从而容易形成光污染等问题。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时没有综合周围的环境,而是盲目的引用流行的风格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容就会导致建筑的风格和四周的环境不搭调,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还会一定程度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
3建筑外立面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3.1要注重城市环境发展的时代性
在进行建筑外立面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对周围环境客观因素综合考虑,更应该注重城市环境发展的时代性,通过这样对建筑的设计才能够长久的立足整个时代。另外,可以通过现时期较为时尚的要素来寻找灵感,但不能够一味地搬用,应不断的创新出新的时尚观点。目前,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传统经典设计以及流行时尚设计,在具体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城市发展状况,将传统经典设计与流行时尚设计相互融合,以加强建筑的观赏性,让建筑本身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时代性的标志。
3.2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化审美
有些企业会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内容产生错误的见解,觉得设计个性化就能够凸显出建筑的特性,能够更具观赏性。然而,这种见解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时应当结合城市环境进行,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经济状况等因素相结合。如若想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建筑,还是应当结合城市的自身发展特色,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性等因素完成设计。只有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观点的建筑,才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3.3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通常情况下,评审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是否达到标准,就是通过观察这个建筑物是否与四周的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而如若要评审建筑物是否与四周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就需要作出相应的建筑设计评定标准的完善。另外,在对设计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之后在进行评定。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但能够加强设计的专业技术,还能够使得设计师在评定过程中,及时的发现自身对于设计所认识的不足之处,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改正。建筑外立面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使建筑的各个实际环节是否达到要求,对于质量方面是否符合标准,能够对于城市居民的实际使用起到效果;第二方面就是,建筑的外立面设计有没有与环境相融合,是否对于促进城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能够有效的推动建筑外立面设计的积极发展,是城市环境能够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建筑设计能较好的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我国不断进行着深入改革,对于建筑设计也需达到更高水平,坚持要将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进而提升城市的美感。除此之外,还需加以改进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确保设计工作与城市美化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秦良.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思路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87.
[2]郝磊.建筑外立面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