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播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1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2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成为现代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城市及旅游景点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策略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十分重要,通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构建,使得旅游胜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得旅游者感到美上加美、心旷神怡,而通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网络传播来说,使得人们对桂林旅游胜地关注度和了解度有了大大的提高,从而扩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引来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一、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意义
(一)便于宣传桂林旅游胜地的形象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宣传,都要借助必要的途径和手段,其中媒体的利用对于宣传工作来说必不可少。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把握好机会,大力宣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促进自身发展。当今必备的聊天软件QQ、微信等出现拓宽了宣传渠道,使得国际旅游胜地在宣传方面能有更好的服务,人们可以透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了解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各方面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逐渐完善桂林旅游业。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一定程度上还完善和丰富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使得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中的旅游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品牌和形象逐渐丰满,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拥有更大的作为和更广阔的天地。
(二)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媒工具,也是把双刃剑,比如现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使得人们难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宣传信息判断真假,这都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桂林旅游业提出了挑战。所以只要在旅游业中出现的小问题在网络中就会被放大,使得桂林旅游业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所以扬长避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更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
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者依旧持有保守观点与传统观念,导致管理方法、管理知识陈旧,而且他们认为开展宣传传播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效果一般,不值得认真对待;同时有些管理者没有能力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和舆情,仍然用老方式解决问题,导致题不能有效化解,甚至出现不必要的舆论,损害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形象。
(二)对传播和新闻宣传工作不能有效落实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举行相关旅游宣传活动,但却没有对这些工作有效的前期策划、中期包装和后续宣传,达不到预定效果。桂林有的相关旅游业部门将宣传活动当作例行形式,并不没有认真对待,事后在传统媒体上发篇消息、上张图片就了事,宣传成了无效的宣传。
三、优化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构建
(一)实现信息广泛传播
建立类似“桂林旅游”、“桂林山水”等微信公众号,向受众推送旅游优质服务、景点建设、风土人情、旅游人物故事等,展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完美形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容,做到形象、直观,让用游客足以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旅游信息,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吸引力,从而构建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美好形象。
(二)提升导游的综合能力
毋庸置疑,对于旅游胜地来说,解说景点的历史及相关事迹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那么对于导游的要求较高,要求导游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创新思维,使得游客在景点观赏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不是更加烦躁。在旅游运作中,经常出现导游和店家联手宰客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形象构建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所以导游对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构建十分重要,于是相关部门要提升导游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导游,就是良好的旅游胜地的形象,那么使得游客在桂林旅游时心满意足的回去,那么桂林“国际旅游胜”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网络传播策略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好坏取决于旅游胜地的风景与名声、人们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所以一般人的选择旅游地点时通常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构建可以通过这一现象来坚持网络传播宣传的持续性,将桂林山水等美景的宣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以达到宣传桂林旅游业的目的。由此可知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两点进行网络传播工作:一是要有效利用桂林旅游胜地的网络传播做好人们的思想引导工作,不可一味求快而不注意质量,要循序渐进,保质保量。二是将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衔接,使媒体的作用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充分提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
五、结语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3
关键词:社交网络;剪枝策略;传播模型;话题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号:A
The Research on Pruning Strategies Topic Propagation Model of Social Network
YIN Zelong, TANG Xiangl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ing of topics in the social network, topic models would spent more time and more storage sp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ze of data. However, most topics focus on some key nodes and parts of node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opic propagation in the real process of topic propagation. If we could reasonably cut some nod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during the spread of topics, the runtime of the program and the storage space both would be reduced.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the paper designs two novel graph pruning algorithm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nod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wo algorithm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hought of recommend system into the research on pruning strategy of topic propagation models and have a certain novelty. Wit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of propagation model on the effectiveness, the space, running time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graph.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Pruning Strategy; Propagation Model; Topic
0 引 言
剪枝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移除树的某些节点来减少决策树的大小,其中这些节点对分类实例拥有很小的影响因子[1-2]。剪枝不仅能够减小算法的复杂性,同时还能够提高算法的预测准确性。
在决策树算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优化最终树的规模。如果树的规模过大,就会存在训练数据集过度拟合而新样本概括不准确的问题;树的规模过小也会无法把握样本空间重要的信息结构。同时,也很难分析出算法何时应该停止,因为此时仍无法判断新加入的节点能否动态地减少错误,这个问题被称为视界效应。一个一般化的策略是让树自然生长直到停止为止,再使用剪枝策略去移除那些没有重要作用的节点。
在本文中,研究拟将将剪枝技术运用到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中。在进行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时,话题在不同的用户之间相互传播,这些用户则形成了社交网络关系图[3]。当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社交网络关系图变得更加复杂,则话题传播模型在这样的社交关系图上模拟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节省空间和时间开销,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两种新颖的图剪枝策略来减少社交网络图中的节点数量。文中的算法是将推荐系统的思想引入到社交网络传播模型剪枝策略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在本文实验部分,则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同随机剪枝策略[4]和基于度的剪枝策略[5]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在剪枝效果上具有明确显著的优越性。
1 问题定义
该小节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符号以及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剪枝问题的定义。在此假设给定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 , 是社交网络关系图中用户的集合, 是社交网络关系图中用户和用户关系的集合。同时假设以关键词 作为用户讨论的话题,且在社交网络关系图 中存在的话题集合为 ,由于话题在社交网络中是分布在不同的用户 上,因此 和 之间存在二元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话题与用户的映射关系图
Fig.1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ics and users
一个用户可以包含多个话题,一个话题也可能对应多个用户。同时话题对于不同用户,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上假设关键词 对于用户 的权重为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抽象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已知社交网络关系图 和话题集合 ,求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新颖的图剪枝算法,根据 和话题集合 提供的信息,结合图剪枝算法来获取 。下面将介绍本文所研究的社交网络话题模型的剪枝策略。
2 剪枝策略算法研究
本节介绍了两种社交网络话题模型的剪枝策略,基于话题权重和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策略。总而言之,这两种算法均是将推荐系统的思想引入图剪枝策略中。
2.1 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
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与基于用户兴趣相似度剪枝策略类似,都是利用了话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后者计算与用户具有共同兴趣用户广泛度,前者是计算拥有话题的广泛度。在传播模型中,如果多个话题出现在某个用户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频繁地经过该用户,因此这样的用户可以被看作关键用户。基于上述的原因,研发设计了一种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算法。
假设社交网络关系图为 以及话题集合为 ,每一个话题 被一个或者几个用户所拥有,则假设拥有话题 的用户集合为 ,用户 拥有话题 的权重为 。首先,对每一个话题 的用户集合 按照用户 拥有该话题的权重 进行排序,如图2所示。
图 2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1
Fig.2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1
然后,将每个话题的用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码,如图3所示。
图 3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2
Fig.3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2
最后,循环遍历每一个 来统计每一个 的话题权重总和,并排序,如图4所示。
图 4 基于话题权重的剪枝步骤3
Fig.4 Topic weight pruning step 3
2.2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度的剪枝策略
在本节中,给出了话题集合 与用户集合 存在映射关系,即同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话题,同一个话题可以被多个用户拥有,因此即以用户拥有的话题相似性来表示用户的兴趣相似性。在以上研究中,已经阐述到用户的兴趣相似度对话题转移概率是有影响的,当用户间兴趣相似度越大,则话题更有可能在同群用户之间经常传播。如果某个用户与很多用户均具有颇高的兴趣相似度,则这样的用户就是话题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用户而应该得到保留。假设用户 的话题集合分别为 和 ,则采用cosine-index[6]来衡量兴趣相似度,即:
(1)
由公式(1)可知,可以计算出 的 。下面将以4个用户( )为例来说明该算法步骤。当计算出所有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后,就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矩阵图:
图 5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1
Fig.5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1
如图5所示,该图的前半部分表示用户兴趣相似度的矩阵图,后半部分即将每一个用户与之关联的用户兴趣相似度进行排序。而后再对排序后的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图6所示。
图 6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2
Fig.6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2
最后,则将归一化的矩阵中每一个用户的兴趣相似度进行统计,并排序得到综合结果。具体如图7所示。
图 7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步骤3
Fig.7 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 step 3
用户最终得到的权值越大,就说明用户和周围用户有着更为广泛的兴趣相似度,反之亦然。
3 实验结果与结论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上述几种剪枝策略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实验结果。实验中采用真实的微博数据集来构建社交网络关系图和相关话题的提取,并运用上述几种剪枝策略来对社交网络关系图进行剪枝,完成后则将传播模型的算法在剪枝后的社交网络关系图上进行传播模拟,从而比较不同剪枝策略下传播模型的预测效果。
3.1 数据集
本文采用的是微博数据集,抽取的是在某一时间粒度下的数据集来构建社交网络关系图以及话题的抽取,实验数据及环境配置如表1所示。
表 1 实验数据及环境配置
Tab.1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名称 参数
实验数据 User(节点)
Connection(边)
Topic(话题) 11589
72395
107
机器配置 8G RAM,3.40GHZ Core i7 处理器
编程语言 C++
分析工具 Matlab2010,Excel
数据库 Mysql
3.2 实验设计
本节从新浪微博数据中选取了11 589个节点以及106 198条边构成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并从中抽取107个话题。首先是将不同的剪枝策略对社交网络关系图进行剪枝,然后用传播模型算法分别在不同的剪枝后的关系图上模拟话题传播,比较不同剪枝策略下的预测效果和运行时间。同时,对于每一种剪枝策略,均将会构建实验并据此分析不同剪枝程度对传播模型话题预测效果的影响。
3.3 实验效果评估
图8是将准确率和召回率进行结合所得到关于不同剪枝策略对于剪枝比例同传播模型F1值关系的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Degree PruningASC 的F1变化最快也是最低,主要是因为按照节点度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剪枝,首先就会剪掉一些关键节点。其次是Random Pruning,然后是Degree PruningDESC。上述三种剪枝方式从某种程度可以反映出节点的度数同节点的影响力之间的正相关性。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和 Topic Weight Pruning在随着剪枝比例增大时,前期对传播模型的准确率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到后期时二者的F1值都会发生下降,但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的F1值会出现陡降,因为当剪枝比例越大时,通过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所剪掉的节点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关键传播节点,因此将会导致话题传播严重受阻,F1急速下降。
图 8 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与F1的关系对比图
Fig.8 Relation between F1 and pruning proportion based on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图9 展示了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同程序运行时间的关系图。整体上看,随着剪枝比例增大,所用的时间呈线性下降。Degree PruningDESC的程序运行时间低于其他剪枝策略,因为这具体是按照节点度数从大往小进行剪枝,将容易破坏图的连通性,致使信息传播受阻。其次是Random Pruning。利用Interest Similarity Pruning,Degree PruningASC 以及Topic Weight Pruning三种剪枝策略剪枝后,传播模型的运行时间将十分相近,这在某种程度来说如上三种剪枝策略都能够保证社交网络中图的连通性。
图 9 不同剪枝策略下剪枝比例与运行时间的关系对比图
Fig.9 Relation between runtime and pruning proportion based on different pruning strategies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介绍并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型剪枝策略。因为在进行社交网络话题传播的过程中,数据量会不断地增大,传播模型在进行传播模拟时所花销的时间必将增多,程序运行所占用的空间也会不断加大,所以本文提出了几种社交网络传播模型的剪枝策略来对社交网络进行削减,保证在不降低传播模型预测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传播模型所花销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本文给出了社交网络话题传播模型剪枝策略研究的相关概念和问题定义,主要包括图的定义,话题定义以及研究的问题描述。其次,本文给出了两种新颖的剪枝策略,包括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剪枝策略和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最后,本文又给出了上述几种算法的实验分析结果,主要从时间的运行效率,所包含节点比例以及传播模型的预测效果来进行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按节点度大的顺序进行剪枝的效果最差,但是模型的运行时间最短;其次是随机剪枝,效果和运行时间居中;基于用户话题权重的剪枝策略,预测效果表现最好,同时剪枝策略设计并不复杂。
参考文献:
[1] HARABOR D, GRASTIEN A. Online graph pruning for pathfinding on grid maps[C]//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CA, USA:AAAI, 2011.
[2] KRETZSCHMAR H, STACHNISS C, GRISETTI G. Efficient information-theoretic graph pruning for graph-based SLAM with laser range finders[C]//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San Francisco, CA :IEEE/RSJ,2011 :865-871.
[3] DENG H, HAN J, ZHAO B, et al.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with biased propagation on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 KDD’11, New York, NY, USA:ACM, 2011:1271-1279
[4] GOYAL A, BONCHI F, LAKSHMANAN L V S. A Data-Based Approach to Social Influence Maximization[J]. VLDB 2012, 2012,5(1):73-84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4
——以网络营销为例
李 燕 长江师范学院 408000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社交网络对于网络营销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营销创新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以为日后网络营销的良好运行提供参考。
0 前言
网络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层次变革。它在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变革性的作用,产生了新的交往形式,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商店、网络课堂、网络社交等,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社交网络对营销传播的影响
1.1 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交网站兴起于美国,是一种供用户之间交流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在短短几年时间各类社交平台如facebook、twitter 等风靡全球。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产生了买卖,而人作为社交网络的主体,他们彼此连接构成了一个通畅的网络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也就有了网络营销。
1.2 推动了营销传播的发展
企业利用社交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巨大的注册用户信息来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送,使之准确到达具有相关需求的潜在客户的屏幕前,从而达到营销传播的目的。
1.3 使企业更注重口碑传播
在现今越来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仅靠“忽悠”的营销时代早已过去了,单纯的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多好已经不能轻易赢得顾客。因此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的人们往往易受到来自朋友的影响, 某个朋友告诉我们某产品或服务好,我们往往会去尝试关注,反之亦然。这就要求企业宣传产品回归到顾客的真实需求和满意度上来,提高产品口碑。
2 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创新
2.1 网络关系化,提升用户共同关注
某些社交平台如朋友圈、空间和人人网将现实社会关系反映在网络上。当你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都聚集在某一社交平台,通过这一基础,朋友们的消费习惯或关注的产品到达你的屏幕时你是很难抗拒不去了解的。
2.2 博主、微博式口碑营销
博主、微博式口碑营销指广告主给在社交平台上有影响力的博主一定的利益, 让博主在其主页上撰写与广告主品牌或产品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一般对广告主品牌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据美国的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博主口碑营销的低成本和相对较好的品牌口碑效果,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选择此种方式。
3 基于网络社交平台传播策略的缺陷分析
当前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领域的营销趋势发展进一步加快,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问题:用户流失、产品同质化、信息虚假、消费者对企业的连续性营销产生疲劳等。一旦顾客产生疲劳心理,某些广告效力会因“边际效应”递减,甚至演变为一种干扰, 直接造成潜在顾客流失。这些都造成企业" 左右" 消费者越来越难。
4 网络营销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互联网络为途径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以称为网络营销活动。其既包括了以企业自有网站为基础的营销活动,也包括了无企业网站的基于整个互联网的营销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使用任何一部已联网的设备进行浏览、挑选、下单、支付来完成操作,然后等待企业发货,完成整个交易。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更注重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在网络营销环境中更具有主动性。
4.1 网络营销的优势
(1)扩大目标市场:相对于传统营销来说,互联网几乎覆盖着全球市场。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发现世界各地的潜在顾客,另一方面企业的潜在用户也可以以此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并达成交易。可以说网络营销为企业提供了选择范围最大的全球化市场的方式。
(2)实现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络平台的商品买卖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寻找到满意的产品,并进行充分的比较,这就有效节省了消费者的交易时间与成本。完全实现消费者各取所需,掌握主动权。
(3)加强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获得有效反馈: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多方面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特别是个性化的信息,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和信息的推送并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消费者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表达需求信息,同样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比较产品信息做出购买决策。
(4)减少企业成本,提高效益: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买卖是在一种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开拓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一来企业可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2 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1)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以用户体验产品为基础,将体验结果进行小范围传播的方式。这是一种低成本但效果显著的推广营销方式,是网络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背景下口碑营销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几种有:电子邮件、论坛、博客、购物网站后的评价等。据统计80% 的消费者对1:3 口碑的信任度超过其他的信息来源。
(2)植入营销
植入式广告在网络传播领域指把产品或服务内容通过创意策略手段融入互联网内容中,使消费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这些信息、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影响并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及日后的购买行为。
(3)微博营销
近两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采用微博营销,通过相互间传递信息,交流经验,以达到推广的效果。比如某人对一种产品或服务赋予极高的评价时,他可以通过微博公开,其他的人又可以接收到其言论, 这时也就促进营销的产生了。但正是因为此种策略成本低廉深受广告主们的青睐, 目前微博上充斥着大量不同层次的营销号,这其实是对传播资源的一种滥用。
4.3 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1) 低成本价格策略
有关数据显示,消费者之所以选择网络购物, 除了产品信息丰富之外的重要原因就是网络交易的价格通常要低于传统交易方式下的价格。企业可以通过降低采购成本费用、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控制来更好地实现这一价格策略。
(2) 个性化价格策略
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性大, 企业实行生产必须在生产、供应和配送各个环节上去适应这种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变化。
(3) 竞争者导向价格策略
竞争导向价格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的价格, 来确定本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一种把握市场变化的策略能够使企业在产品价格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
5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为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但任何创新策略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逐渐淡化为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进行良好的品牌和产品推广我们仍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蒋银玲. 论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J]. 经济经纬.2005(01)
[2] 刘国治. 企业口碑营销专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张佰明. 中国网络营销模式探索方向分析[J]. 新闻大学.2010(01)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5
[关键词]网络信息 报纸媒体 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82-02
1987年,创办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是世界上第一份网络报刊,作为网络媒体的鼻祖,网络信息从《圣何塞信使报》开始发展,并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和引起关注。从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开始,中国的网络媒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媒体正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网络新闻业务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只是对传统新闻业务进行简单的复制,或者说是补充,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新闻在另外一个平台即网络媒体平台上。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网络新闻已经远远不止是对传统新闻的简单复制,它不断地吸取传统新闻业务的养分,创新了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和网络媒体商业模式。事实上,报纸和网络的优势和劣势互为补充:报纸媒体有着很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丰富的内容资源和稳定的读者群,但交互性不强,版面有限,表现手段单一;而网络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非线性、海量、无时空限制等特点,但权威性不够,原创内容匮乏。
在互联网泡沫极其泛滥的年代,很多人曾预言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的末日已经来临,但是实际情况是,平面媒体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衰落,而是继续保持着主流媒体的地位。但网络媒体的优势不可小觑,报纸媒体的策划与经营,要善于将网络信息更好地契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多种与网络信息更好契合的新闻内容播报方式试水并被采用。比如《新快报》的《手机部落》栏目,用户使用手机拍摄新闻图片,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即时发送到《新快报》编辑部,实现新闻的及时性与互动性;在网络时代,各大报纸除了开设报纸网络版,还开通手机报业务,从传统的读报节目即单纯的网络新闻的引用到评论的介入再到各种多媒介信息的引入都做了很多尝试。在地方报纸中,《广州日报》《新快报》《南国今报》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较好的实践。
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开始运用网络信息,并将报纸媒体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实现网络信息的报纸与呈现成为报纸媒体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根据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可以有以下策略:
一、精选稿件,当好“把关人”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年代,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即将淘汰,但是平面媒体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衰落,而是继续保持着主流媒体的地位。报纸媒体之所以能够保持住它主流媒体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报纸媒体所传播信息的质量与有效。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是海量的,海量的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受众能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也容易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迷失。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无用的、虚假的、繁杂的信息,要在这些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受众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受众需要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而是精确而有效的信息,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媒体:定位准确,内容精准,设计精美,可读性强。
报纸媒体编辑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现代媒体的把关人,就是对信息的筛选、策划与编辑,为受众提供真实、可信、价值高的信息。网络世界纷繁复杂,海量信息的背后是大量的不实信息,作为新闻的编辑者更要严守把关人的责任,要本着对受众负责的原则来做新闻。在日常操作中,在一个固定的栏目定位的前提下,发挥报纸从业人员的专业优势,选择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网站的新闻,这样可以确保消息的正确性。为了保证信息的完全真实有效,要至少找到两个以上的信息源,以保证消息的准确性。此外,还要交代网络新闻的出处,以便查验。
二、不断创新,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
作为主流媒体,报纸媒体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担任着的重任。对于传统报纸新闻来说,报媒的编排方式往往互动性不够,而网络媒体则具有互动性强、即时反馈的特点。在这两者之间,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表述方式,既达到传播效果,又能有效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交流。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改进报纸媒体的编排手段和表达方式,创新报纸的版面风格,真正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传播模式。
(一)创新报纸媒体版面风格
报纸的版面风格是指这一报纸区别于其他报纸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个性。它代表了一种报纸的形象和气质。风格显著的报纸以其特有的姿态卓立于报界,既能以特有的版面形式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视觉冲击力,又能以版面的内容提高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报纸的版面风格是吸引读者第一注意力的关键。报纸风格的形成是报纸成熟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各大报纸对各自的版面风格和编排手段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改变,比如《南方日报》喜欢用横题,注意留白,标题大且独立;《解放日报》图少文字多、横竖标题结合,方块较多;《新民晚报》重视版面的整体美感,注意字体、线条、底纹的合理搭配;《中国青年报》在色调方面选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采用黑体字,不做任何修饰;而《北京青年报》在色调方面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运用是黑反白的形式营造强烈的对比。在国外的报纸媒体中,《华尔街日报》的编排方式也比较独特,它长期采用垂直编排方式,很少用大标题、大图片。
(二)创新网络平台和报纸媒体的融合形式
旧有的网络平台和报纸媒体结合的方式有两种,即报纸媒体的原创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和报纸媒体通过网络搜集筛选信息,这样的方式仅仅是两种媒体信息的简单复制,没有新意。为了让传统媒体的策划与经营焕发生机,目前,很多传统媒体正在进行媒介融合的改革。
所谓的媒介整合,即让信息实现跨媒体的传播。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河南日报》与河南报业网整合双方渠道与资源创办了网络新闻专栏“焦点网谈”栏目,这个栏目以点击事实、网聚观点、制造思想、引导舆论为基本定位,围绕社会中人们关心的各类新闻事件和焦点话题开展讨论,发动广大网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也组织了专家和名人,针对当期话题展开讨论,引导舆论。“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民声”,报社编辑部24小时开通编辑电话平台,接听群众的心声、建议与申诉、收集新闻线索。同时,在《河南日报》上定期安排版面,针对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制作专题,将网络上较为精彩和典型的网民心声发表出来,实现了报纸媒体信息与网络媒体信息的整合运用。
三、提高报纸媒体舆论引导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民新闻时代已经来临,即人民群众不单单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还是新闻信息的者。面对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提升报纸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升报纸媒体信息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这也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宣传宗旨、履行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在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内容的融合上,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扩宽眼界,积极接收各种新鲜信息,勇于学习新技术,敢于创新,创造更多为受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二是要加强新闻观,坚持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对新闻的敏感性和显著性的认知,善于解读新闻。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策略范文6
关键词:WS小世界网络;甲型HIN1流感;Agent;GIS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流行病研究主流方法建立疾病传播的动力学方程,但方程建立在均匀混合人群的理想状态下,无法描述真实的社会网络中传播的情况[1]。由于小世界网络具有聚类系数大、平均距离小的特点,即使感染强度很小也会引起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许多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的特点,而流感传播具有社会网络的特点,研究选取小世界网络对流感时空传播行为特征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利用GIS对流行病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时空传播特征及规律,为应急预警和追踪监测服务。 Agent能够模拟人的智能行为,通过微观的智能体的交互作用来模拟流行病在整个社会网络上传播的宏观情况。
一、实现步骤
流感传播的多智能体模型是在研宄建立复杂网络与智能体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人的地理时空特性,将“个体”人放置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赋予其空间属性。因此,将小世界网络、智能体模型与GIS集成在模型中,使用Repast J平台,利用Java语言,将智能体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动态展示甲流患者在流感传播中的时空特性[2]。
二、概念模型设计
1.模型中智能体的分类
根据流感的传播特征,对经典的SIR模型进行改进,把Agent分成五类.提出了SEITR模型,易感人群Susceptible(S),暴露人群Exposed (E),感染人群Infectious(I),治疗人群Treated(T),恢复人群Recovered(R)。治疗人群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患病后就医治疗的人群,另一种是确诊后需要被隔离的人群,因为其在隔离期间也接受治疗,所以这类统称为治疗人群。治愈后的康复人群重新成为普通的Agent,由于治疗后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所以假定治愈后的康复人群不再被病毒感染。
2.智能体属性特征
资料显示,个体年龄、职业等对流感传播有巨大影响。在设定智能体属性时,一般考虑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判断Agent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感染时,如果Agent年龄在25-45岁之间或小于5岁和大于65岁,将会有更高的感染几率,而如职业、教育水平等属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被感染的几率。
3.智能体行为特征
流感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健康 Agent 与具有传染性的 Agent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接触则就可被传播。如果健康 Agent和具有传染性的 Agent 在界定的空间距离范围内直接接触,并满足传播条件,就确定已经被感染。
4.模型环境因素
Agent 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 Agent 的行为产生影响,自然因素是对自然空间的一种模拟,它为 Agent 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用 Shapefile格式表达地理空间环境,包括不同图层。
5.节点选择
以往人们针对免疫策略常根据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选择。该模型选用三种控制节点方式进行研究:选取度较大节点、选取随机节点、选取“熟人免疫”节点[3]。模拟结果较大节点控制率更高。
三、模型结果分析
研究选取感染概率、就医时间、免疫方式为模型的可调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了保证单次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型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进行 10 次模拟,每次运行时间为三个月,即 90 个 TICK 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结果显示,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疫情爆发两周后达到高峰期,一个月后疫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消亡。但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感染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在疫情早期实施快速有效的干预手段是降低流感危害的关键。就医时间能较大地影响流感的传播,控制疫情发展的最佳就医时间为 2 天,在这期间能够使新增感染数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就医时间大于 2 天时,新增量较高,累计感染人数增加较快,结果表明,流感传播的高危热点区域经历一个少数零星到多数集中变化过程,且被感染的智能体多分布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潜在接触的人群也就越大,度较大的节点存在的概率也越高。
四、结语
本文在驮油络理论指导下,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时空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对流感传播情况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得出的结果与现实官方公布的数据比较吻合,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模型没有很好地充分得到测试和调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当前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之一。度较大节点在他们患病后传染给他人的概率较大,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如学校停课,减少集会和出行等。但光控制度较大的节点还不够,度较小的节点如果在关键位置也会引发疾病大规模的传播。由此提出一种重要的免疫方法:对比较重点的对象诸如学校师生、医疗相关人员等进行免疫接种,扩大接种范围的随机免疫等,减小甲流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傅新楚.含有免疫作用的SIR传染病模型在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2):189-192.
[2]郝成民,刘湘伟,郭世杰,等.Repast:基于Agent建模仿真的可扩展平台[J].计算机仿真,2007, 24(11):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