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品牌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1
【关键词】校园雷锋文化 品牌建设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素质教育 精神
一、高职院校校园雷锋文化的内涵
(一)内涵概述
在高职院校校园内融入雷锋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校园是哺育未来一代青年人思想的地方,所以在这里打造雷锋文化品牌具有传承性,符合雷锋精神实践在现实中长期积淀、长期教育的规律。第二,校园雷锋文化是亲和性的代表,因为雷锋本人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雷锋精神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高深境界,它只是鼓励人们要力所能及的去主动帮助别人。再者,就是雷锋文化的包容性与熏陶性,雷锋文化所折射的是人类最真善美的人性特质,它所反映的特质正是当代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时代周刊》中就将中国的雷锋文化品牌比作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包容世界,自然也可以与校园文化共生共融,相辅相成。而校园雷锋文化的传播度是广域的、可深入的,它能够陶冶青年人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净化他们的思想。
(二)雷锋精神与学生党员素质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应该是先进群体,他们的任务不但是提升自我觉悟,也要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所以高职院校内的学生党员组织是开放性的、自觉性的且有一定的凝聚力,宣扬雷锋精神是他们在打造雷锋文化品牌过程中的必由之路。而自觉性和凝聚力则既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特征体现,也是学生党员体现自己不为获取名誉、利益,全心全意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理性且实在的党员作风。学生党员素质较高其最主要体现就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具备的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认知,而那种思想渗透、导向和参与能力则体现了他们作为学生党员宣扬雷锋文化品牌的组织力,而本文认为,学生党员能够由于雷锋精神的宣扬达到这些特性,其与平时高职院校基于雷锋文化品牌的素质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1]。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一)感恩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重视三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特别是针对学生党员,学校应该将传统模式的教学讲堂改革为具有实践空间、行为养成价值和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兴趣度。
2、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价值观理念
雷锋文化的价值观就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这种文化精神甚至是忘我的。所以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也应该在技能学习中刻意深化这种服务思想,让学生不但要专于专业学习,也要在专业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达到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专业优势为高年级即将就业的学生党员开展学生就业力活动,例如主题演讲、就业观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业之星评比等具有就业和雷锋文化学习双重性质的活动,这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党员专业素质和党员素质的双向融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党员带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到基于雷锋文化学习的就业活动当中,这也是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二)奉献教育
奉献精神是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雷锋精神的显著体现。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学会自立自爱的同时也学会爱他人,服务他人,能够换位思考。比如湖北某高职院校就组织了一支叫做“爱心接力”的社区团队,他们由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构成,自2008年至今就一直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由于是一所医学高职院校,所以他们很好的利用到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社区群众解决了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当地乃至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种奉献爱心的活动正是当年雷锋同志所具备的服务他人的精神,而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将其传承,所以爱心团队也被社区民众称为是“当代的活雷锋”,得到了一致好评[2]。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雷锋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根植于校内,也要走出校园,服务于社会,这才是雷锋精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作为学生党员,他们还处于党员岗位的最初阶段,而在高校校园内就提前感受雷锋文化教育,学习党员应有的高尚品德素质,必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对于国家建设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钟凌云,洪旺元.论校园雷锋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根植雷锋文化的研究课题论文[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2
一、我国MPAcc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MPAcc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MPAcc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培养目标,可以把MPAcc教育的能力概括为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这种目标并没有明确划清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作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但却脱离不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难以胜任会计实务方面的工作。另外也没有明确划分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相对于直读上来的全日制会计硕士而言,在职的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前者有明显的差异。而我们现阶段的MPAcc教育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没有做到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教学对象分别拟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落后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MPAcc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势必也会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进而影响其培养质量。现在大部分院校将培养方向集中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CFO、CPA等方面,另外也有些特色的方向,如价值评估与证券分析、法务会计、国际会计师、公共财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工程等,这些培养方向的设置缺乏明确的职业导向定位。其课程设置未能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调整相应的课程内容,一些高校仍以基础核心课程为主,沿袭了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实践导向不强,难以满足市场化、职业化的培养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差强人意,难以满足MPAcc发展的需求
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硕士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会计硕士导师数量不够,结构上也不合理,实务经验匮乏,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与职业界缺乏深刻的了解。甚至有些高校的教师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任教,毫无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目前也有一些高校意识到这点,选聘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担任校外会计硕士导师,但由于工作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教学中来。
(四)教学方式传统,难以符合MPAcc能力培养的要求
MPAcc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善于处理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这就要求教学方式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而不是传统学术型会计研究生“满堂灌”,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现在有些高校也声称运用了案例教学,但效果差强人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另外忽视学生校外实习的训练,缺乏统一的实习管理。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校企合作计划,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五)照搬国外先进教学经验以至于脱离实际
国外MPAcc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其师资力量雄厚,培养模式成熟,办学经验丰富。我国部分高校实行“拿来主义”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引用国外的教学案例,未能考虑本土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过于追求所谓的国际化管理思想和视野,结果只是复制皮毛,而没有掌握实际精髓。学生面对全英文厚重的教材望而生畏,学习兴趣不浓厚。尤其是案例教学中,未能完全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六)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打造学位品牌的最有力的保证,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心对MPAcc教育信息进行反馈、控制和处理,难以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校外也没有专门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MPAcc教育质量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评价,高校难有动力去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而学位评审体系也过于形式化,难以达到真正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七)缺乏个性化、品牌化教育观念
截至2010年,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增至105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的培养互相模仿,同质化教育严重,没有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差别,体现不出特色教育或品牌教育的观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MPAcc教育受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约束,目前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同质化倾向”严重,学术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效率不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打造有特色的MPAcc教育品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的内涵与机理。
二、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的内涵与机理
(一)标准学位与品牌学位
我国教育部对学位的定义是“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教育大辞典》的学位定义是:“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称号获得者曾受教育的水平,或已达到的学历水平。”笔者认为,所谓学位是作为个人受教育程度(及质量)、知识能力等级和学术水平(或专业技术)等的一种称号、头衔、标志等,标志着学位获得者受相应教育及训练和培养过程的结果。一些高校将某某学位定位于“完成学位课程成绩+达到相应的学位论文水平+发表一定数量的期刊学术论文”这样的“标准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学位的边界,便于简化学位管理部门的管理,但可能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所谓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以便于区别于其他产品,表明了一种特定名称或符号所表征的内涵。而学位品牌是研究生教育单位奉献给社会的产品,是其价值观、文化传统、教学质量和特色、学科优势、科研水平、学生的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等内容的集中体现。我国现在实行的国家学位忽略了学位的差异性,过于大众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入品牌学位,凸显这种不同研究生教育单位的含金量差异,保护卓越学位品牌的价值。实行优胜劣汰机制,从而整体上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的形成机理
MPAcc硕士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专业学位教育品牌的消费者。高校需要兼顾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两类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既要满足会计专业硕士自我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定位、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的结果都有可能与MPAcc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心目中的最终印象不太一致。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偏差,因此高校需要结合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需求方来选择品牌定位,结合自身的愿景和战略,系统设计并赋予MPAcc专业学位教育特定的内涵和个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既要注重保证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进行适度品牌包装,又要突出MPAcc专业学位的个性和风采。同时也要注重品牌传播和营销方式、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品牌传播工具,让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的需求方确切地了解高校真实的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内涵和形象,减少传播误差。另外也要建立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反馈机制,动态了解MPAcc专业学位教育品牌需求方的接受和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学位品牌的战略定位、内涵、包装和传播策略等内容。对于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会和偏差及时地纠正和澄清,以确保供需双方在学位内涵和学位形象的对等与统一。传统的MPAcc专业学位教育,忽视和弱化了品牌的定位、制定和传播过程及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是突破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质竞争而实现差异化的有效策略,是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拉动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设计。
三、打造财经院校MPAcc教育品牌的路径
目前,我国将实施整体发展战略的优化转型,科技、信息、金融、资本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与企业组织形式对MPAcc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远大理想和自主创新能力、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组织需求的高级人才。在众多的大众化无差异化的MPAcc教育中如何打造优秀的MPAcc教育品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办学理念,使之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原始创新的MPAcc品牌定位
MPAcc品牌定位必须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原始创新,要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科学的MPAcc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内容丰富的教学课程。始终坚持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战略,明确实用人才培养方向,确立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牢固树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研究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并能够解决具体行业的实际问题的高水平会计人才。严格区分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前者注重研究导向,重在学术创新,后者注重培养职业导向和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建设和完善卓越诚信的MPAcc教育品牌文化
品牌学位文化的核心是确立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超越和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自律、不断突破自己上限的局面。良好卓越诚信的MPAcc教育品牌文化需要长期的规范与积累,所有的硕士生导师都能够尽职尽责,与研究生协力创新,力争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通过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形成稳定持续有影响力的MPAcc教育品牌文化,比如建立硕士导师信用数据库和MPAcc会计硕士生的信用档案以及定期评价监督体系。
(三)积极利用各渠道资金,重力打造一流的MPAcc教育平台
MPAcc教育平台为卓越的教育品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先进和完备的试验设备、丰富和完整的图书馆藏书体系、实时更新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协同工作的信息网络等都是MPAcc教育平台的组成部分。先进的MPAcc教育平台为创建卓越MPAcc教育品牌提供了基础。另外也要积极利用MPAcc校友资源,极大提升融资能力,多方筹资,打造“梧桐树”,吸引金凤凰,形成良性循环。
(四)建设结构合理、优质的师资队伍,并吸引优质生源
名师出高徒,要想打造卓越的MPAcc教育品牌,硕士生导师队伍是重要的保障。杰出的硕士生导师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卓越MPAcc教育品牌的代言人,可以吸引和凝聚优质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会计硕士生源。为此,MPAcc教育单位要创建条件不遗余力吸引和凝聚优质师资。另外,师资队伍结构要合理,年龄、职称、专业方向以及是否丰富的实践经验都要做到平衡。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有偏重于理论研究的教师指导,校外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指导。要改变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将校内导师按课程或专业方向建立导师组,实行集体导师制。这样可以使MPAcc教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批量化,一方面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利于师生的学术交流,博采众长,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会计硕士培养效率和质量。
(五)制定和实施MPAcc培养方案及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培养方案是保证MPAcc教育品牌的关键,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要赋予培养方案以独特的个性,要使培养方案成为提升研究生学位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另外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比如校企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模拟建立业务实验室,通过接触实际业务进行实地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中制定政策的领导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以拓展学员视野,提高学员的政策水平,培养学生的战略分析思维和实际理财操作能力。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3
【关键词】教学资源协同;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背景
随着设计实践内容的深化,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目标和职能随之发生改变:从原来重理论、重技术的教学,转变为重启发性、重独立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品牌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被安排在大三阶段,它是通往品牌设计策划这个职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近些年来《品牌设计》课程出现诸多问题:1.任课老师单打独斗,创新无力。2.专业间课程界限无法逾越,课程孤立封闭。3.仅靠教材上滞后的经典案例,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品牌设计的本质。课程的实际目的被一份标准化的作业架空。新的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呼之欲出。
以产学研中心为平台,走向教学资源协同的新课程模式是积极解决应对以上局限的新尝试。具体方式是:撰写新的教学大纲,带来新的课改方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将课程内容定位为实际设计项目,邀请行业知名设计师和本院教师合作上课,拓展教学资源,以弥补课程盲点。通过案例和实践参与,使学生不光理解知识点,更具备创造性的应用设计原理、设计技能,解决企业形象传播问题的能力。此课程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设计习惯养成以及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都起着直接作用。
二.课程改革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品牌设计》课程中跨学科知识点众多,学生无法理解和应用。
2.学生无法做到知识点到能力转化,设计能力与行业应用需求脱节。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设计习惯和职业素养,责任心弱,岗位胜任力差。
4.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封闭,无法公平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实际项目的课题往往被市场非专业因素影响,如何保持高校教学专业性。
三.课程建设思路
本次课程建设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近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基础和相关研究,参考外国品牌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协同各种教学资源,以克服和完善原有课程的不足,最终实现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可推广的课程。
1.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向为开放式项目参与
不同于基础类课程,《品牌设计》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技能、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更多强调学生利用三年所学解决实际企业形象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必须走向开放式教学参与实际项目。
2. 真枪实弹的设计氛围重塑学习状态与习惯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除了老师和同学两个角色之外,还有项目的甲方,以及在策略上提供帮助的专业公司。他们在课程的前期方案调查,中期策略协助,最终的作品考评上都有参与。教学现场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部分课时在客户主场,部分在策略公司,部分在展览现场等。这样真枪实弹的氛围,不同于同学们以往的学习体验,自然而然他们自我的定位、要求、和责任感都会提升,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
3.团队意识的增强,同时深化个性化培养
品牌形象课程由于工作量大,采取团队合作方式完成目标。由于学生特长不同,性格各异,团队合作中会自然而然分化出发言人、总协调、执行人等等不同分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关系既是合作共赢也存有博弈竞争。以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同时深化个性化培养。
4.多重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结合,激发学生个体特长
由于各个学生能力不尽相同,团队合作中的分工也应人而异,因此在成绩考核改革中,采用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成绩评定由课程指导老师、企业代表,专业公司的专家共同完成。既有师生教学关系,还有甲方和乙方关系,共同评价和验收学生完成的任务,如有最终录用,额外给予奖励的机制,激发学生个体特长与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建设方案
1.修改培养方案,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合作。协同学院内部教学资源。
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加强了课程体系改革,将《包装设计》、《创意表达》、《网页设计》等6门课程组合成品牌设计课程群;
同时在具体课程时间安排上,《品牌设计》和《创意表达》课程平行开展,形成课程互补,实现课堂教学协作。
培养方案里新增三个拓展模块:1广告与传播拓展模块、2展示空间拓展模块、3多媒体拓展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广告、动画或展示设计的专业课,促进综合设计能力提升。经过重新整合的跨专业跨学科各课程自成体系又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给品牌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好了铺垫与拓展。
2.整合师资队伍。采用校内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教师负责的指导方式。
实际项目往往牵涉到若干学科、若干职能部门。为了更好完成任务,除了邀请跨专业的校内导师,同时还会利用实践平台,与合作单位开展设计协作。借助合作单位资深设计师、资深市场顾问,配备给每个学生团队,对每组进行职业化的设计辅导和设计管理。课程主管老师把控整个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这种形式既可以交叉融合各种观点、宽广思路、全方面教学、又可以有效避免因某位校外导师的工作忙碌而产生的指导效果问题。
3.协同合作企业和机构,资源互动,深化产学研实践能力。
产学研的前期实践中,以工作室为单位的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专业已与本地多家公司、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它们提供了许多高校本身无法达到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实际案例、学习材料、师资、政策、教学后援系统等。尤其是当地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给课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项目来源。文化是一种珍贵的创作资源,特别适合和高校相结合。学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去创造价值,特别是给文化创造价值。
4.整合教学方法。“超级整理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超级整理术”是源自当代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的高效工作方法论和设计思维模式。其宗旨在于透过对复杂信息的辨别与整合,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准度。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弥补艺术类学生逻辑能力弱,工作条理性差、时间观念模糊等传统缺陷。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规范了自身的设计习惯。
5.协同多重评价机制。公开课程成果展览,检验课程建设效果。
最后作品汇报、分数评定都向企业和各协同单位开放。通过成果展览的方式,直观的展示课程建设效果。整理与总结,将课程前期探索经验与成果理论化落实。慢慢形成探究式的作品积累,最终完成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推广。
五.课程成果
1.整合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教学方式更开放与多元,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思路,接触行业现状。
2.加强课程项目的选题与跨领域合作,并保持高校工作室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3.以点带面,相关课程授课合理采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4.学生优秀作品成果展
5.学生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
6.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实践,形成教学研究报告。
7.围绕本土文化,形成课题组,完成作品积累与出版。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设计;品牌;策略
以往人们认为品牌只是应用在商业中,其实品牌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及专业的发展建设中。如今不少高校纷纷将专业品牌作为一种招生宣传策略,品牌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对外宣传及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专业品牌”作为专业建设被提出,这是将人才培养引入市场营销领域,是今后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
1 艺术设计的涵义
所谓艺术设计,是指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的方式,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品牌建设的意义
品牌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打造专业品牌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高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这是高校立足于市场,主动适应教育形势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品牌建设强调差异化策略,就是要集中优势,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综合实力。艺术设计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强化特色,加强个性化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挖掘艺术潜力。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整体上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师资力量,获得教学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更多投入,争取外部资源,扩大影响力,为学校和专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名和利。
3 品牌建设的策略
3.1 明确自身定位
品牌建设应该符合学校学科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变化趋势,与所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品牌建设,做到规划科学合理,方案切实可行,重点突出明确,保障措施得力。品牌建设要求学术带头人及专业教师必须深刻了解艺术设计教育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现状,对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思考。同时结合所在院校的历史背景、办学优势及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条件来确定品牌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3.2 加强师资队伍
品牌建设说到底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围绕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依托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创新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比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等等。其次,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在职到国内重点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充分利用校内博士和硕士点资源,改进培养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适合在职人员特点的新的培养模式。最后,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每年选派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支持骨干教师作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高级研讨班、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等,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3.3 深化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具备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从事以自主创新设计为重点的高级专门人才。品牌建设要做到夯实学科基础,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突出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程数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按照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形成系统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立和完善研究方法课程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课程设计要个体化,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品牌建设要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相互渗透,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开设新兴学科和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适应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3.4 加强基地建设
品牌专业应加强对实践技能训练方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和就业机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建立设计工作室。这种在专业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设计目标,亲自对所用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创造实用技术的特殊课堂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通过校企、校校、校府合作的形式多方整合资源,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依托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项目平台,将艺术设计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交流、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项目合作开发、联合培养人才等领域取得突破。
4 结语
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品牌建设会带动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竞争力。因此实施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建设发展战略,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国华,宋扬.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革新[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 纪春.艺术设计教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5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路径
商品要讲品牌,企业也要讲品牌,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品牌不仅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反映,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它们与独立学院一样都要讲品牌和特色。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产物,在当今的形势下,其与公办高校之间、与其他独立学院之间、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均存在着竞争。而独立学院能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归根到底取决于品牌的传播影响力。
一、品牌力量:不可忽视的自主品牌建设工程
1.品牌实力力量:衡量独立学院综合办学的导向
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具体到独立学院而言,响亮的品牌是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社会和广大家长对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认可,也是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市场中抢占先机的关键。独立学院只有讲特色,才能有所创新;独立学院只有讲特色,才能强化品牌。如今,独立学院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越来越受到高校办学者或管理者的重视,许多高校将学校品牌研究这一系统建设工程纳入学校的战略发展工作中。
2.品牌名片力量:赢取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口碑”
品牌的传播使人们对品牌的观念、接受和忠诚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同时品牌效应明显增强。以高考为例,每年高考报考期间,高校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均a会讨论“哪一所大学好”这一话题,而这个“好”就是高校品牌的浓缩,表现为这所大学的名片能否赢得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口碑,能否吸引广大考生向往和报考。另外,一所独立学院的品牌的好坏并不是由某一句话就可以标榜出来的,而是由独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并经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口碑传播而得到认可的。
目前,虽然有部分民办普通高校或独立学院并未意识到学校品牌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或独立学院纷纷成立品牌与战略发展部、信息与规划部或品牌建设办公室,专门从事学校品牌的研究。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该院于2009年4月就正式发文成立品牌建设委员会,下设品牌建设办公室,负责学院品牌战略的制订、实施与管理。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办学者所制订的诸多举措无非是从学院这张“名片”出发,通过围绕独立学院举办具有特色的专业赛事、师生获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软文宣传、公关、人际关系等广而告之,达到扩大品牌战略传播影响力的目的。
3.品牌辐射力量:独立学院优胜劣汰的生存警钟
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每一所学院都有自己的品牌,这所学校的品牌能否被大家认可,这就是学校品牌的辐射力量在影响公众的思维。对于学校品牌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与企业品牌研究相比,学校品牌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晚的。2004年1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社主管的《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创刊,为国内学校品牌研究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相继出现和日益增多,独立学院办学机制、教学质量面临着检验和考核。教育部2008年颁布了管理办法,给独立学院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合格的独立学院将持续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不合格的独立学院将被母体学校合并或退出历史舞台。政策或办法的出台要求独立学院“韬光养晦”,打造自身办学特色,以特色强品牌,以创新求发展。这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从品牌建设来看,独立学院应打造自主品牌,将独立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文化、就业、管理等办学特色彰显,形成特色鲜明、办学机制灵活和受广大学生、家长、社会欢迎的独立学院。然而,学校品牌的竞争是所有品牌竞争市场中更高层次、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的竞争。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品牌的建设影响到品牌的传播,而品牌的传播又影响品牌的竞争,它们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离,从而形成品牌的辐射力量,同时又反过来鞭策自己强化和稳固自身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的因素
据独立学院创办模式的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创办的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地方政府与母体高校共同举办,二是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共同举办,三是地方政府、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共同举办,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创办的独立学院均在独立学院前面冠以母体高校名字,即按照“××大学××学院”的模式冠名。
制约独立学院品牌传播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基本按照母体专业设置克隆,母体学校设置什么学科专业,独立学院也跟着设置,自身没有办学特色;沿用母体学校的“光环效应”,母体学校做什么,独立学院也跟着做什么,基本是生搬照抄;对品牌意识没有概念,对外宣传没有自身的一套VI系统;不注重学院内涵建设,服务、管理工作跟不上;学院各教学系或部门对外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缺乏整体意识。
三、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提升的路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高校品牌传播是通过运用多种媒介对学校发展目标、大学文化、办学质量等在公众中进行传播,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针对目前品牌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及制约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的因素,大力推进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的最佳路径。
1.科学定位,以特色发展促品牌建设
独立学院要突显特色,要对自身战略发展正确、科学定位,并制订出一套适合自身具体情况且具有可执行性的战略发展方案。独立学院还要对自身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得出战略实施方案和战略控制评估机制,真正做到客观、科学、准确定位。截至2009年4月,全国共有322所独立学院,而广东省就有17所。独立学院如何在众多“兄弟”中独树一帜,如何在众多“兄弟”的竞争中实现“特色”生存,是目前独立学院战略发展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大学,具有自己的专业品牌、质量品牌、信誉品牌等,使品牌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独立学院的发展应结合自身情况,评估自身生存环境,并结合本区域经济情况开设能满足区域经济、产业、社会以及市场需求的专业,制订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灵活而鲜明的办学机制,开展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使学生在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下学有所长,逐步将此系统化、规范化和特色化,以特色发展来推动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
在广东省的17所学院中,以专业性命名学院的有2所,一所是“软件学院”,另一所是“汽车学院”。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该院自从创办之日起就将学院定位为专业性的“软件学院”,依托软件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软件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立足点,采用完全学分制,实施信息化管理,努力建设中国著名的国际性高等院校。经过八年的发展,目前该院成为全国300多家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所软件学院,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院校”、“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教育机构”、“全国教育系统网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该院从办学第一天起就树立走创新之路的理念,把创新精神落实在学院的各方面工作中,力求在创新中塑造“华软教育”的特色品牌。
2.完善领导机制,统一实施品牌建设与传播
品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不是说有品牌就有品牌,它还必须有一个品牌建设领导机构来制订、实施和推行,同时从学院的长期发展和战略高度上统一品牌传播口径和路径,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品牌建设和传播工作。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在品牌建设委员会下设日常办公机构。由于品牌建设和传播关系到全院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独立学院各教学系和行政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到学院的品牌建设中来。
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还可以制作学院的VI系统手册并启用,VI系统涉及核心部分、辅助图形、环境风格类、事务用品类、员工学生制服类等几方面。而在内涵建设方面,教学与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管理、评估与监测,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效果。学院通过扎实开展品牌形象和内涵质量工作,逐步提升品牌传播的影响力。
3.树立以学生、教学为主体的品牌传播链
在独立学院,学生是学校受教育最直接的受惠群体,而学生就成为学院的“产品”,那么毕业生就是独立学院品牌的塑造者。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从侧面也成为独立学院品牌传播的有力媒介。例如,一所独立学院有一万人,学院的品牌建设搞得风风火火,但是内部管理跟不上,学生到外面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学院所做的工作都会受到质疑。但是如果学生都满意,那么家长也满意,学生家长在生活中对独立学院品牌的口碑传播会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加上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独立学院要创新品牌传播链,将学生纳入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同时回归到以教学为中心的局面,从教学、管理服务上共同下功夫,向管理要质量。
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也说过:“大学的行政部门要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自觉意识,形成步调一致、服务大局的工作氛围。”由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独立学院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同时要强化行政部门对教学一线的服务意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以“学生”、“教学”为主体的品牌传播链。
4.选择传播媒介,扩大传播渠道
品牌传播的方式为广告传播、公关传播、销售传播和人际传播。独立学院品牌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广告传播可利用网站、报刊、电视等途径提升学院在公众的品牌形象,包括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认可度;公关传播可巧妙利用新闻点、新闻事件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同时学会有效通过危机公关巧妙塑造品牌形象;销售传播在学校品牌建设中可转化为“教育传播”,通过人性化教育管理向学生传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受益;对于人际传播,学生和教师是独立学院的最大群体,也是品牌传播最有效的传播个体,因此要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塑造良好的传播者,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才能为公众所接受。
5.构建大学文化品牌,打造特色传播
独立学院还可以开展大学文化品牌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建立学院特色品牌栏目,重点打好“两张牌”:一是打好“特色”牌,从特色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走特色强校之路;二是打好“学生”牌,通过网站、品牌活动、传统活动、专业赛事、媒体宣传等途径走育人培才之路。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该院以校园网为载体,创建“封面故事”、“校友回味坊”、“光荣榜”和新闻网等特色品牌栏目和网站,将师生、学院特色活动、人或事通过此平台进行宣传,此举不仅搭建了与外界、校友联系的平台,还建立起学院的品牌效应。对有才华的学生、老师,学院网站可以设置个人特色栏目专门刊登师生的作品。例如,学生还可以将个人书画、文字、评论、新闻、视频等结集在该栏目,或者鼓励学生独立开坛讲座,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选择。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6
关键词:中专学校;品牌建设
一、中职类学校品牌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商品市场就是品牌竞争的市场,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品牌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资产,在商业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买方市场的格局要求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有自己的强势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做大做强。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未来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会形成中专、高职高专、本科多层次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我国各地中专学校数量众多,还面临着职高、技校以及各类民办学校的竞争威胁 。中专教育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身的软肋。未来的优胜劣汰、资源整合都是未知数。中专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才能在竞争中发展。
二、品牌的概念
英语“品牌”(brand)的意思是“打上烙印”。古代人们在牲畜身上打上烙印用来区分所有者,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有了“独一无二”的品牌意识了。美国市场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97)给品牌下的定义为:“从本质上说,品牌是向消费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信息、利益和服务的允诺。”科特勒还指出,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能表达以下六层意思: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
品牌是产品质量的象征。对学校而言,品牌就是信誉,是学校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
三、我国中职类学校品牌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引入品牌管理的时间还很短。一些管理者对品牌的理解还不深刻,集中表现为对品牌管理的不够重视。
近年来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战泛行,大家虽然有了品牌的概念,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僚作风还没有完全消除,并没有把品牌建设放在战略地位上加以重视。在学校的对外宣传上多因循守旧,只停留在借用广告媒体进行宣传的初步阶段,还不能深入、系统地进行学校的品牌建设。传统、落后的营销手段已不能保证学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如果不能全方位地了解、满足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及他们各自的偏好、所追求的利益,学校就很难发展,在与市场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学校的长远利益也就很难满足了。
2、品牌管理不够全面。品牌是产品所有有形和无形要素的共同集合,或者说,品牌在消费者眼中代表了产品和服务的全部,即人们所感知到的各种因素汇总起来所共同形成的产品表现,包括销售政策、产品特征、标识和图案等。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并不只是简单的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多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这么简单。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目前多数中专学校的品牌建设总显得有所偏颇或不够全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对品牌的全面设计,对外宣传时没有品牌特色,更别提吸引;患有营销近视症,眼睛只盯着招生数额,把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只停留在了数量上;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策略缺乏针对性,很难具体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缺乏学校与公众的互动建设等等。
3、品牌建设缺乏深度。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中专学校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称,例如工业学校、商业学校,人们可以“顾名思义”地推测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再详细的情况,如具体的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与其它同类学校的区别,就不得而知了。很难说出有什么不同,至于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就更不了解了。
一个成功的品牌是需要经营者在建设上狠下功夫的。世界名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有着上百年的建设历史,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和历史的锤炼,才塑造出一个世界名校。建设一个品牌,最重要的是建设品牌能被观察和感知到的质量。优质的产品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的前提条件,而优质的服务则可能是一个成功品牌中最重要的可持续的差异优势。
4、品牌建设缺乏特色。目前很多学校的宣传还只是停留在招生广告上,对品牌建设显得有所偏颇和不够全面,品牌管理缺乏针对性,不足以说明本校的特色专业、与其他学校的区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突出。宣传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大规模营销,即用统一的营销方案进行品牌传播,而不是品牌管理所倡导的一对一营销和关系营销,它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服务策略缺乏针对性,付出了巨额的成本,结果却事倍功半。
四、几点建议
1、管理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品牌管理是目前营销领域中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用较少的成本维系更多的消费者,从而获得持久的利润。管理者要想更好的利用品牌管理为自身服务,首先就要学习、掌握品牌管理的理论。管理者应该顺应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品牌营销思想。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商业实践经验;应该经常到营销一线调研,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学习,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品牌管理之路。
2、全方位地建设品牌。品牌的建设是一项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品牌定位、设计、推广,还需要产品质量、内部管理、营销方式、售后服务等相关部门的品牌支持和保证。要注重品牌内涵和外延的全方位建设。举例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设计学校的品牌标志,提出让社会群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口号,还要从深度上挖掘品牌的内涵,注重发展品牌故事等品牌文化的建设。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全面、长久的管理,这就要求了学校的管理任务是艰巨的、繁琐的,而且还是与日俱增的。现代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在对待客户关系上做微、做细,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
3、以服务学生为品牌建设的根本。买方市场逐渐成为当前市场的主导模式,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中专生都是具有初中学历以上的青年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偏好的、与众不同的,学生的需求也更加理智和成熟,逐步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的特征。学校为了获得长远发展,就应该以服务学生为根本,注重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更优良,更全面周到的服务,想尽办法来满足学生较深层次的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我们的品牌建设才有意义,才会有持久发展的可能。
4、品牌建设要循序渐进,不断向纵深发展。要从深度上挖掘品牌的含义,把品牌的建设提高一个层次。例如中专学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几个特色专业,成为自己学校的“招牌”。让本地区的人们一提到某个专业学习,就马上想到某某学校。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知名教育品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了无数的挫折和考验,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中国的品牌建设起步晚,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建设学校的品牌,教育质量是根本。只有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招来学生,留住学生,培养毕业后能送出学生,根本还在教学质量上。例如多增加一些实用课程,把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考核科目纳入教学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让学生毕业就上岗。还有一体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等。(作者单位: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2版,P:304.